不是美国要日元贬值的,是日元确实飞快地贬值,美国作为占领军帮助日本制订了当时的汇率政策。
二战中军部一群鸟人为了战争经费,指示日本央行大量印钞买国债,稀释国民财产来弄钱,日本国内的货币发行量增加了很多。而这场仗他们又打输了,最后两年被美军打得鼻青脸肿,特别是最后半年把日本全国炸了个稀烂,极大地打击了日本的经济基础。钱多而物资少,物价上涨就是免不了的了。战败后的第一年里,物价就涨了四五十倍。
当时在日本有大量的美国驻军。这些军人的工资当然是用美元发,在日本又免不了从日本人那儿买东西,这就牵扯到汇率的问题。在1945年9月美军刚上岸的时候,这个汇率被定为1美元换15日元,称为军用汇率(軍用交換相場)。本来那时日元已经没有这么高的价值了,之后日本物价又涨得飞快,比如说从日本人那儿买一瓶酒(只是打个比方),价格是15日元的话,美国大兵付一美元。几个月以后变成150日元了,同样一瓶酒就要付10美元。好歹是占领军,不来搜刮你们的金银财宝,也不带这么当凯子宰的。于是一年半以后的1947年3月,美军通知日本军用汇率要变成1美元换50日元。只涨了三倍多,已经很够意思了。后来又顶不住了,1948年7月变成了270日元。
同时在日本国内,为了帮助日本企业重生,在进出口上实行的是多种汇率制度。对于每一种产品分类分别制订适用于该产品的汇率。例如1949年2月,在出口上,将生丝的汇率设为420日元,轮胎的设为570日元,以压低日元价值来促进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在进口上,将棉花设为250日元,天然橡胶是154日元,以较高的日元来减轻企业的负担。这时日本企业出口的平均汇率是1美元对330日元左右,进口是130日元左右。当然这么做两头都需要大量的财政补贴,日本政府的赤字很严重。
1949年底特律银行总裁约瑟夫·道奇作为占领军的经济顾问访日,他认为要安定日本经济,稳定物价、平衡财政收支是关键,有必要实行统一的汇率制度,提出了被称为道奇路线(Dodge Line)的经济方针。其中包括了实行1美元换360日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这个数字的根据是,日美各自的物价统计显示,与1935年时比较,1948年的日本物价上涨了208倍,美国的是2.04倍,日元的贬值幅度是美元的102倍。1935年时1美元等于3.50日元,那么新的汇率应该是3.50日元的102倍,也就是约360日元。日本政府也觉得对于前面说的平均330日元的出口产品汇率来说还更低一些,可以接受,就这么实行了。
实际上的效果并不是太好,对于一部分出口企业来说还是升值,竞争力受到了打击,而对进口企业来说原料价格突然涨了一倍多,压力很大,道奇路线实行以后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市场混乱,被称为“道奇不景气”(ドッジ不況)。不过日本人是幸运的,没过多久,朝鲜战争打响,日本企业生产的军用物资有多少美军买多少,价钱好商量,付钱很痛快,日本很轻松地就渡过了这次危机。等日本企业缓过劲儿来以后,就变成了美国迫切想要日元升值以阻挡源源不断涌向美国的日本产品的压力,而日本为了出口优势咬住1:360不放。这个数字一直保持了20多年。直到进入七十年代尼克松忍无可忍,单方面宣布终止金本位制,要求各发达国家签定史密森协定,让本币对美元升值。最终于1973年春天,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将固定汇率制度转换成了浮动汇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