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对月球进行什么改造才能在月球生活? 第1页

  

user avatar   lu-chao-15-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太空殖民,如果还将各种材料从地球“拖家带口”出去,那将是不明智的。一定得考虑“就地资源利用”(ISRU),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方向和商机就全来了。

一、水

人的生存离不开水,有个说法“在沙漠中,黄金无用,唯水无价。”和70%被海洋覆盖的地球相比,月球就是个超级荒漠。

咱总不能带着桶装水上月球吧。

然鹅,月球上确实是有水的,美国、苏联、印度的探测器以及我国的嫦娥一号都发现了月球上有冰态水的证据。原来,月球的南北两极处有很多地方常年“暗无天日”,接触不到太阳的照射,是“永久阴影区”。水只有在这些地方才能得以保存,否则早就被阳光加热挥发掉了。

相比而言,南极的水分更多。所以,月球南极附近很可能是殖民月球的第一站。

前进吧!向月球南极!

所以,第一个商机就是月球上的自来水公司,作业方式为:从冻土中提取水。

根据之前的采样,“永久阴影区”的表面冻土中约含有5.6±2.9%的水,其中还混有氨、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碳、甲醇、甲烷、乙烯等物质,更多的是附着在其他无机物质上的羟基(OH)。

下图展示了一种“热采矿”工艺,用精心设计的镜子或透镜将太阳光射入环形山的“永久阴影区”里,让冰升华成水蒸气,两边各放置一个冻干机,让水蒸气凝结成水,搜集起来。

下一步就是净化,这个不难,离子交换树脂+反渗透膜即可搞定,这个可以从地球上带来,可以使用一定的周期,定期更换即可。

在月球上,水不光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还有其他妙用,我们后面慢慢看。

二、氧气

水的问题解决以后,第二个核心问题就是呼吸问题。咱不能总带氧气瓶上去啊,那玩意老沉了。

现在太空飞船里,宇航员的氧气主要来自水的电解,还有一种方法叫做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SFOG),也叫“氧气蜡烛”——将氯酸钠(NaClO 3)和铁粉(Fe)混合,点燃后就会产生氧气,反应式如下:

一千克SFOG可以提供一个成年人6.5小时的氧气,显然供给不了长期的殖民生涯。在月球上,水更是一种极度稀缺的资源,直接电解水真是“暴殄天物”。所以,在月球上,不进行“就地资源利用”还真是不靠谱。

月球表面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石英(二氧化硅SiO2)、氧化铝(Al2O3)、氧化钙(CaO),氧化铁(Fe2O3)、氧化镁(MgO)、二氧化钛(TiO2)、氧化钠(Na2O),都是含氧物质。约莫估算一下,月壤里的氧元素约占40-45%。但要把其中的氧元素提炼出来,都不是简单的事情。

美国的拉里·弗里森(Larry Friesen)在《在月球上获取氧气的过程》一文中,提到了7种提取氧气的方法,均需要非常高的能量。

其中最成熟的一种方法是用氢气还原钛铁矿(Fe2TiO5或FeTiO3),反应式如下:

FeTiO 3 + H 2 ----> Fe + TiO 2 + H 2 O

问题来了,氢气从哪儿来呢?

当然还是电解水了:

2H 2 O ----> 2 H 2 + O 2

刚才不是说水精贵吗?现在就不吝啬了?

看清楚啊,这是个“循环经济”啊!第一步反应已经得到了水,可以重复循环使用,总反应式如下:

2FeTiO 3 ----> 2Fe + 2TiO 2 + O 2

月球上的钛铁矿本身会捕捉到一些太阳风里的质子(氢),钛铁矿的加工过程还将产生氢这种在月球上宝贵的资源,所以上述制氧过程会净产生一些额外的水或氢,这是利好。

等到月球殖民地初见规模,可以携带一些植物种子过去,在室内培养绿植,增加氧气浓度。

三、能源

从前两点我们能看出,水也好,氧气也好,均需要能量支撑。前期我们可以携带一些核电池,它们可以永久工作。

NASA的核电池已经非常成熟,在好奇号火星探测器等处已经应用的非常普遍。其中使用的主要是钚238的化合物,如二氧化钚,钚238辐射出的主要是α粒子,用一张纸就能阻挡,因此非常安全。

但本着“就地资源利用”(ISRU)的精神,还得优先考虑月球上的自然能源。在可控核聚变发展出来之前,月球上最廉价的当然是太阳能。

月球上的昼夜每月(27-28天)循环一次,如果我们选择首先殖民位于月球南极处的某环形山,某些突出的地方可以永久接收到太阳的照射,在这里建造太阳能发电站,实在太理想不过了!

将太阳能电池板大批量携带到月球,不太现实。还得利用月球表面的材料,月壤里45%都是二氧化硅,将其中的硅不断提取出来,根据人类目前科技水平,这不是难事。所以在月球上第三步就是要建一个太阳能电池工厂,假以时日,在月球上建造一个完整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就可以提供整个月球殖民地的能源,甚至还有可能传输回地球,供应未来的火星殖民地。

风险在于微陨石的撞击,这是后话。

四、建筑

先别考虑盖房子,大规模搞房地产,那太费周折了,还惧怕微陨石。

还是那句话:“就地资源利用”!“就地资源利用”!“就地资源利用”!重要的话说三遍!

在地球上,咱人类曾经“穴居”过,在月球上,可能也得考虑先经历一下“穴居人”的阶段。

月球上,还真有这样的理想场所——月球熔岩管。

古老的月球上也曾发生过火山喷发,岩浆通过火山的管道喷射出去,当熔岩流的表面变硬以后,内部的流质岩浆会倒退回去,管道可能会排空,形成一个中空的空隙,这就是“月球熔岩管”(Lunar lava tube)。

如今冷却下来的月球上,已经找到了若干熔岩管。有一些熔岩管很细长,也有一些比较宽敞。比如2011年, NASA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Orbiter)对马里乌斯丘陵地区熔岩管的观测表明,这个熔岩管有36米深,内部却足有65米宽。后来美国的重力探测器(GRAIL)发现月球上存在一些宽度达1公里的熔岩管。这为我们未来在月球上的“穴居”生活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选址结束,下面就要考虑建筑材料了。

前面讲了月壤的主要成分里有硅、铝、钙,这都是理想的混凝土材料。早在1985年,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科研人员就提出,用月壤加工“月球混凝土”的想法。只不过,这里又需要水,月球上的水资源可真是“精贵”啊。

除此之外,月壤里丰富的二氧化硅可以被加工成玻璃纤维,显着提高建筑材料的强度,并减轻重量。

但需要注意,月球的重力很小,只有地球的1/6,这一点有好有坏。在地球上,很多建筑材料是靠重力铸造来定型的,在月球上就不一定适用了。虽然我们已经掌握了压力铸造技术,但并不是每种材料都适用。

你一定想到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3D打印技术在月球上找到了最好的应用场景。

来吧,月球混凝土工厂和玻璃纤维工厂HR招人,管食宿。


五、作物

说起食宿,又是一个大问题。尤其咱中国人,住的凑活就行,吃一定得吃好。可从地球上运送新鲜的食品上月球,又是一件苦差事呢。

本着“就地资源利用”的精神,你是不是想起了《火星救援》里的种土豆?

之前已经在取回的月壤里做过模拟实验,发现番茄和小麦是可能在月壤里发芽的,这就是我们的希望!番茄面有望,能不能加个鸡蛋就要看看后续能不能建个养鸡场了。

根据之前提到月壤的主要成分,你会发现无机矿物特别多,简直就是一个干涸了的盐湖。而碳、氮、磷等生命必需的元素特别少,所以前期的耕种作业会非常有限。如果我们要耕种更多样的作物,就需要对其进行补碳、补氮。

具体怎么办呢?反正从地球上大规模携带这些元素极其不经济。有句古话说得好:“肥水不流外人田!”我只想说,宇航员们,请留下你们的便便,这都是月球殖民地的宝贵财富。

用面壁者的话来说:“这是计划的一部分。”

还有一种更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细菌改造月壤。这里最有希望的就是蓝细菌,在地球上,它们几乎无处不在,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就不说了,甚至在各种恶劣环境(比如冰原、盐湖、荒漠)中都可找到它们的踪迹。

将它们投放到月球上,可以分解月壤、参与光合作用并产生一些固氮效果,蓝细菌可能会是引领月球殖民计划的“先锋生物”。


小结一下,排个序吧:

自来水厂——制氧工厂——太阳能硅片工厂——建筑材料厂——种植场——餐馆——……

好了,月球殖民地科技树我已经给你排好了,你是不是已经摩拳擦掌,想感受一下不断听到的“construction complete”。

当以上基建结束以后,我们只能算是在月球上立了足,这才只是月球殖民的第一步。然后我们就可以撸起袖子加油干了,还有很多未来的超级项目在等待着我们。

争取下周更新~~~

参考资料:

1,《Commercial Lunar Propellant Architecture——A Collaborative Study of Lunar Propellant Production》

2,science.howstuffworks.com

3,nasa.gov/feature/goddar

4,《Composition of the Moon's Crust》

5,《Lunar Science:A Post Apollo View》

6,《Processes for Getting Oxygen on the Moon》




  

相关话题

  《流浪地球》之后还有哪些中国科幻作品可以拍成电影? 
  如果死了之后你发现自己是地球online这个游戏的作者,你会做什么? 
  如果你是第一个登陆火星的宇航员,你第一句开场白会说什么? 
  哪一首现代歌曲最适合临高启明元老合唱? 
  月球车的速度为什么这么慢? 
  你最想生活在哪一部科幻片当中?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 
  如何评价印度的这种通过宗教活动仪式来庆祝航天科技成就『月船二号发射成功』的现象以及行为? 
  灭霸一个响指消灭的一半宇宙生命有多大的意义? 
  希特勒的南极基地真的存在么? 

前一个讨论
青岛胶州湾发现一只死亡江豚,水族馆称因数量稀少科研价值巨大,面对海洋濒危动物,我们能做些什么?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苏州要突破地级市思维?





© 2024-05-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