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关羽千里走单骑的真相是什么?他为何要弃曹从刘? 第1页

  

user avatar   BlackCloak 网友的相关建议: 
      

-_-

《三国志》里都写挺清楚了,我是觉得没必要就这类问题多掰扯。

除非能拿出什么特别有说服力的东西,来证明关羽的用心,不然都是脑补。

对关羽亡归先主事迹始末,都记录在《先主传》和《关羽传》中了。

先来看一下起因吧。

《刘备传》:先主据下邳。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冑,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
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遣孙乾与袁绍连和,曹公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

建安五年,曹操放着袁绍不管,带着徐晃来打老刘,把老刘给打爆了。

这一仗老刘发扬刘家人种族天赋,扔了老婆孩子落跑投奔袁绍。

之后刘备跑到汝南去骚扰曹总后方,也没过多久,关二爷就跑回来了。

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

不消停的建安五年春,老刘的地盘得而复失,关羽在曹刘之间走了个来回。

袁绍与曹操在官渡胶着,颜良、文丑,前后脚丢了性命。

而关羽亡归事迹,更具体的内情,自然就要看关羽传了。

《关羽传》: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然后在曹操那边,这事儿也描述了一下。

《武帝纪》: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昌豨叛为备,又攻破之。……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绍于是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关羽亡归刘备。

顺序是这样的:

1、正月——曹操踹爆老刘主基地,关羽投降。

2、二月——曹操与袁绍会战,关羽击杀颜良。

3、二月——刘备与文丑进兵延津,文丑战死。

4、二月——袁绍屯兵阳武,刘备联络刘辟、龚都,骚扰许都。

5、二月——关羽亡归。

前后两个月,就全折腾完了,二爷根本没在曹营待多久。

按照陈寿的描述,整件事儿就是主基地的老刘被打爆了落跑,副基地下邳城破,投降曹总。

然后二爷游侠脾气上来,不打算欠曹总饶命的情分,又不想辜负刘备,于是决定立功后再走人。

浪漫主义晚期患者曹操一时又犯浪漫病,觉得真帅呀我去,我得be a part of this帅呆了的事儿。

于是次月,袁曹在白马互抽,曹总抄近道突袭颜良,颜良应战。

打头阵的关羽和张辽冲阵,二爷在战斗中找到了颜良的本阵,于是策马突袭,刺于万军阵中。

具体过程请 参考杨过单杀蒙哥,战阵之中刀枪无眼,不是小说里那么回事儿。

当时颜良正在打白马,按照武帝纪的说法,曹操找了条小路斜趋,偷偷摸过来。

颜良的反应是大惊,临时切天赋转换防守阵型,有可能露出破绽。

如果对古代战争的进行方式缺乏了解,很容易把这件事儿想的太离谱。

我试图简单的解释一下:

曹操军阵型:....................................... 颜良军阵型:

品品品 關............................................................ 回回..回回

曹品 .................................................................回..颜..回回

品品品 辽............................................................ 回回..回回

每个回和一个品都是一个军阵,各自有中级军官指挥。

颜良军中间那个颜字,就是颜良的本阵。颜良在这里发号施令,指挥其他的回字。

关羽和张辽作为先锋,职责就是带人冲乱颜良的部队。

目的一般都是打乱敌人阵型,造成指挥失灵。或者撕开敌阵,给自己的友军创造机会,重创敌人。

古代打仗不摆阵型是嘬死,只有这样把几千上万人组织成一个个单位,才能有效运作。

关羽就是在冲阵的过程中,直接奔着颜良的麾盖就去了,冲进颜良本阵宰了他。

而作为先登的关羽,当然也肯定是带着自己的部众。

那么为什么自古以来都会认为这事儿这么牛逼呢?

曹操军阵型:....................... 颜良军阵型:

品!品!品! .......................................回!回! 回!回!

曹!品! .........................................回! 页 回!回!

品!品!品!................................. 辽!回!回! 回!回!

颜良脑袋被剁下来后,他的部队已经乱了。这时候曹老板带着人一冲,妥妥的就是场顺风仗。

而一般要达成这样的效果,反正很麻烦,成本也很高。至于关羽怎么做到的,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他为啥能带人冲进去,还能成功击杀敌军主帅。不过显而易见,这事儿挺他妈危险的。

曹操军此时的状态是轻兵袭白马,打的是出其不意,万一被人家缓过来了也是场恶仗。

文丑在不久后丧命,前后不可能超过半个月。

此时关羽没有离开曹操军营的可能性,所以他肯定也参与了对文丑的突袭。

三国志里说击破文丑部队的是徐晃,但陈寿没有说清楚,是不是徐公明干掉了文丑。

以至于晋代以后,有文丑也死于二爷之手的说法,但出处几乎全都是文人笔记。

关羽杀文丑事,没有可靠的史料以兹证明,却见于《山西通志》那种发明创造的奇书里。

所以一般认为文丑死于乱军之中比较靠谱,不能说是二爷下的手。

我个人比较倾向这属于后人编造,很多时候人们会犯张冠李戴爱屋及乌一好全好的高大全病

以上为陈寿官方说法,也是历来比较公认的一个说法。

异议确实也有,认为此事背后另有隐情,主要以两种揣测为主。

第一就是所谓关羽求秦宜禄妻杜氏不成,对曹总心怀恨意。

第二种就是关羽见袁绍势大,曹操势弱,三心两意,于是落跑。

相较而言,第二种说法更弱智一些,所以先来说说这个。

他们的理论就是,关羽当初在下邳见曹操势大,于是投降了。

所以在曹操和袁绍对峙的紧要关头,他是以不忘本为理由,间接跑到了对面比较占优势的阵营。

因为怕袁绍报复他杀颜良的事儿,没有好果子吃,所以才回到了故主刘备那里缓冲。

关羽如果真是个见势不妙就改投阵营的墙头草,下邳城就不发生战斗了好吗。

武帝纪里说的很明白,“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关羽不是放弃抵抗,他是打输了。

如果按照这帮人的说法,在曹操战胜袁绍后,关羽可以找个借口再回归曹营嘛。

关羽的本质是个亡命天涯的游侠,如果他真这么猥琐,早就抛弃一穷二白的老刘了。

曹操、袁绍、袁谭、田楷、公孙瓒、陶谦……这些老刘投奔过的乱世诸侯,资本都比他雄厚多了。

以墙头草心态来解读关羽亡归刘备,根本和他这一辈子是相悖的。

真是墙头草,又怎么可能死成三份,魏蜀吴一边一个墓……没见过这么不长眼的墙头草。

话说回来,真是墙头草,就不会和刘备去杀车胄抢徐州,而是该找个借口留在许都。

如果自己欣赏的人是这么个猥琐的样子,那么萌的曹丞相也太可怜了。

现在回到第一种异议,认为关羽是因为索取杜氏不成,怀恨在心。

这种说法的根据就是《华阳国志》、《魏氏春秋》和《蜀记》里提到的段子。

《华阳国志》:公壮羽勇锐,拜偏将军。初,羽随先主从公围吕布于濮阳,时秦宜禄为布求救于张杨。羽启公:“妻无子,下城,乞纳宜禄妻。”公许之。及至城门,复白公疑其有色,自纳之。后先主与公猎,羽欲于猎中杀公。先主为天下惜,不听。故羽常怀惧。公察其神不安,使将军张辽以情问之。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立效以报曹公。”公闻而义之。是岁,绍官渡,遣枭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公使辽、羽为先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中,斩其首还,绍将莫敌,遂解延围。公即表封羽汉寿亭侯,重加赏赐。尽封其物,拜书告辞而归先主。左右欲追之。公曰:“彼各有主。”

《魏氏春秋》:朗字元明,新兴人。献帝传曰:朗父名宜禄,为吕布使诣袁术,术妻以汉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布之被围,关羽屡请于太祖,求以杜氏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见之,乃自纳之。宜禄归降,以为铚长。及刘备走小沛,张飞随之,过谓宜禄曰:“人取汝妻,而为之长,乃蚩蚩若是邪!随我去乎?”宜禄从之数里,悔欲还,飞杀之。

《蜀记》: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既然有三方资料作证,似乎这事情就应该属实了是吧?

但是以此作为关羽亡归刘备的理由,是否充分?这三份材料又有多靠谱?

咱们先来看看这三份材料里互相矛盾的地方吧。

《华阳国志》:秦宜禄求救于张杨,关羽老婆没生孩子,围困吕布的地点是濮阳。有许田围猎事。

《魏氏春秋》:秦宜禄求救于袁术,围困吕布的地点是下邳。

《蜀记》:围困吕布地点为下邳,不知秦宜禄向何人求救。

一般来说,按照裴松之的观点,孙盛的《魏氏春秋》相对而言最不靠谱。

裴主任说:“然检盛言,诸所改易皆非别有异闻,率更自以意制,多不如旧。”

意思就是说孙盛写的东西有特么一堆是丫自己瞎JB改的,还不如他参考的原始资料呢。

在《关羽传》里针对此事裴主任引用的蜀记后面,他还又补了一句:“此与魏氏春秋所说无异也。”

也不知道是在持肯定态度,还是在玩蔫坏损……

但是《华阳国志》也不是没有问题,因为吕布确实是死于下邳,而不是濮阳。

这个地点错误,非常难以忽视。求救于张杨倒说得通,因为张杨确实是发兵助吕布时被部下所杀。

反观《魏氏春秋》,求援的对象是袁术,也很合理。地点是下邳,更加正确。

《魏氏春秋》和《蜀记》,在这个时间段里,都没有提及许田围猎事。

那么许田围猎是不是确有其事呢?我认为是有的。

因为裴松之引的《蜀记》在后面有一段关羽和老刘的对话。

《蜀记》曰: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及在夏口,飘飖江渚,羽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备曰:“是时亦为国家惜之耳;若天道辅正,安知此不为福邪!”

许田围猎在曹刘共诛吕布后,刘备杀车胄前。

鉴于袁术死于建安四年六月,则许田围猎当在此年春季。

事件顺序是,曹刘破吕布——许田围猎——刘备杀车胄——曹操攻刘备——关羽投降。

《蜀记》的作者是王隐,他的活动年代最早,《蜀记》成书也比较早。

《华阳国志》的常璩和《魏氏春秋》的孙盛,这俩差不多是同一时期的。

那么王隐接触到的文献肯定是比后俩者要更原始,而他看过的东西,那俩后来八成也看过。

这三本书互相有重合的地方,孙盛在《魏氏春秋》里提及他引用的是《献帝传》。

关于《献帝传》的作者有争议,此名是否《献帝纪》讹传,作者是否建安年间的宗正刘艾不可知。

如果真是刘艾,那么一切就都说得通了。因为他曾任彭城相,被吕布驱逐过。

而且无论《献帝传》还是《献帝纪》,都应当是汉献帝身旁侍臣所作的官方记录。

刘艾离开彭城后,至少到建安十九年,都还是献帝的宗正。

所以这份材料出自刘艾,可能性最大。孙盛只是在引用时,有个笔误,写错了一个字。

《武帝纪》:冬十月,屠彭城,获其相侯谐

这是建安三年的事儿,彭城相已经是侯谐了。

《后汉纪》:封卫将军董承、辅国将军伏完、侍中丁冲、种辑、尚书仆射钟繇、尚书郭浦、御史中丞董芬、彭城相刘艾、左冯翊韩斌、东郡太守杨众、议郎罗邵、伏德、赵蕤为列侯,赏有功也。

但是参考建安元年的这个名单,此时的彭城相还是刘艾。

那刘艾肯定是在吕布夺徐州后,被赶回中央去了……

所以针对吕布的资料,与其有过直接接触的刘艾提供的证词应当比较可信。

孙盛承认过,他引用的是刘艾的材料。

根据裴松之孙盛、王隐二人证言重合的判断,可见王隐接触的也是这份材料。

这里只有常璩比较奇怪,因为他把地点弄错了,而且多了关羽妻无子这个细节。

而鉴于王隐的证词里又提到过许田围猎,可见常璩查阅的十有八九也是刘艾的《献帝纪》。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这三个人在编撰自己的史籍时,都因为各种原因进行过取舍。

鉴于孙盛把引用的材料名字都弄错了,常璩那个“濮阳”十有八九也是个笔误。

一来当时网吧灯光昏暗,二来那时候时间紧任务重他也太年轻正所谓人不眼花枉少年。

就这么尤迪安了一把。

忽略掉常璩的尤迪安,我们把这三个家伙各自提供的碎片拼凑一下,应该能还原出事件的全貌。

把这事儿捋一下:

1、刘备和曹操和乐融融围困吕布,秦宜禄向袁术求救。

2、关羽以老婆还没生孩子为由,事先申请帮吕布求救兵的秦宜禄的老婆杜氏做战利品

3、战后,曹操替关羽检查了一下战利品,发现哎哟不错哟,就顺便替他收下了。

4、大家在许田开心的打猎,关羽打算趁机送曹操去见李敢,被老刘制止。

5、老刘杀车胄,占领徐州。关羽守下邳,代行州牧事务。(吕布刚死在这儿不久,多丧气啊。)

6、曹总突袭老刘,老刘如蟑螂般逃走。曹操攻打下邳,关羽投降。

7、因为曾经有谋杀曹总的意思,所以关羽心里比较没安全感。

8、关羽找了个很高尚的借口,宰了颜良后顺坡下驴,跑了。

至于关羽妻此时究竟有无子嗣,目前难以考证。

根据清人的说法,关平生于光和元年。那就和吕蒙同岁,建安四年已经二十一了,死时四十一。

如果关羽此时没子嗣,那关平只能生于建安四年之后,建安二十四年死亡时不会超过二十岁。

鉴于清时流传的这个说法是一家之言,无有旁证,因此目前关平的生年还是未知。

话归正题,有鉴于上面的事件顺序,似乎关羽亡归和杜氏没什么关系。

他会心不自安的原因,是曾经在许田对曹操起过杀心,而不是因为杜氏被抢。

至于关羽想在许田谋杀曹操的动因,我觉得应该和刘备杀车胄是一样的。

不想寄人篱下,要有自己的事业。而且刘备也一直在算计曹操,只是没在许田动手而已。

抢别人老婆这回事儿,自古由来已久,没什么稀罕的。刘备不也是娶了刘瑁的寡妇。

近的曹操把袁熙老婆甄氏赏给曹丕就不说了,远的楚文王抢息夫人那也是有名的桃色绯闻。

汉朝的妇女待遇虽然比后世要好不少,不过肯定也不比现代。

曹操年轻时和袁绍都干过抢别人家新娘子回去玩的事儿。

张飞也是出去晃悠时,遇到了无辜的小萝莉夏侯氏,这个禽兽就把人家给抢走了……

剥削女性算是常态,更别提别人家的女人。美女的待遇,在乱世和骏马其实差不多。

那个年代的小屌丝们,比现在有出息的多。看上哪个女神,直接抢就是了。

不然以曹操的身高,在发迹前恐怕也不容易找对象。

上面是个曹操身高梗的段子,不要跟我纠结曹操到底多高。

其实杜氏的事迹,得见于书,多半还是因为他儿子秦朗。

说起秦朗,后世大多都持子以母贵的靠妈废物形象。

不过此人在曹睿时期统领中军,还打爆过步度根和轲比能的联军。另一个干过这事儿的人叫曹彰。

虽然秦朗此外无甚建树,不过说他是个只会收受贿赂的佞幸小人,恐怕更多是由于文人尖酸本性。

以太史公如此人物,对卫青、霍去病也因为外戚身份而有偏见。

更别提后世与太史公相去不可以道里计的晚辈了。

因此那些小气文人们,为了突出秦朗的黑点,就对他老妈的艳史大书特书。

而鉴于秦朗的儿子秦秀又那么喜欢得罪人……这里面的事儿不提也罢。

那么许田围猎时的事情,是不是关羽亡归刘备的主要原因?

咱们来看看刘备在许田为什么阻止关羽。

《蜀记》曰: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及在夏口,飘飖江渚, 羽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备曰:“是时亦为国家惜之耳;若天道辅正,安知此不为福邪!”

这是《蜀记》提到的刘备逃亡夏口后,关羽埋怨老刘,在许田没听他话,所以现在才有这窘境。

老刘一脸伟光正,说当时替国家心疼曹公,假如老天保佑,没准曹公真是汉室忠臣,天下之福呢。

咱们来看看裴松之的评语。

臣松之以为备后与董承等结谋,但事泄不克谐耳,若为国家惜曹公,其如此言何!羽若果有此劝而备不肯从者,将以曹公腹心亲戚,实繁有徒,事不宿构,非造次所行;曹虽可杀,身必不免,故以计而止,何惜 之有乎!既往之事,故讬为雅言耳

裴松之比较不给老刘留面子,话说的很直接。

他的意思就是如果老刘真心疼曹老板,跟董承等人合伙算计人家又是怎么回事儿?

二爷要真这么劝过老刘,老刘不干的唯一原因就是怕曹老板的手下报复,才不敢轻举妄动。

在许田把曹操干了,他们肯定也跑不了,所以才不这么做。后来跟关羽说的这全是漂亮话。

我个人认为裴松之说对了。

刘备作为一个逃跑天赋点满的人,怎么可能这么冲动,干这种临时起意欠缺考虑的事儿呢。

这种简单直接的举动,倒是很符合关羽的性格,游侠脾气,把人杀了就完了。

不过刘备不是这样的人啊……不能保证退路的情况下,他是不会把事情做绝的。

那这就是关羽亡归的主因么?

如果这个理论成立,张辽、张郃、徐晃、庞德,就都不要混了。

这些人都是降将,都曾经跟曹操对战。如果说他们对曹操没起过杀心,那实在是侮辱他们的身份。

特别是张郃,他给袁绍出的主意,但凡用了一条,曹操都可能没命。

曹操这辈子,最恨的从来都不是敌人,而是叛徒。

对关羽的态度,陈寿的描述是壮其为人,就是对关羽个人的气质与言行很佩服。

我们和其他降将对比一下曹操给关羽的待遇吧。

《张辽传》:太祖破吕布於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数有战功,迁裨将军。
《张郃传》:拜郃偏将军,封都亭侯。授以众,从攻鄴,拔之。
《徐晃传》:太祖授晃兵,使击卷、原武贼,破之,拜裨将军。

这里张郃待遇最好,其次张辽,最次徐晃。

张郃是带着部队投降的,所以上来就封偏将军,都亭侯。

张辽也有自己的人马,但恐怕吕布的残兵比较磕碜,只混了个中郎将和关内侯的虚爵。

徐晃最可怜,投降后混到了军功,才拜裨将军。连个虚爵都没有。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老刘的家底从来不厚实,关羽被曹老板摁住后,手底下兵马不会剩下多少。

而曹操却马上拜偏将军,并且礼之甚厚。在杀颜良后,马上战地上表,封亭侯。

亭侯和都亭侯都是实封爵位,都亭侯的待遇要更优越一点。

如此看似乎关羽的待遇比张郃还要稍次一点,不过老刘手下的败卒怕是和张郃不能比。

如果曹老板这种待遇,都不能打消关羽心中的惊惧……那我只能说,他的胆子也太怂了。

因为一个没实行的杀人计划就能放弃高官厚禄的人,似乎不像有胆子冲阵杀颜良的猛将。

再者说,他真得罪曹老板也不仅是许田围猎一事啊。

曹操打陶谦时刘备守郯县,此时曹老板后方失火,差点就交代了。怎么看也是这个仇比较大。

总而言之,不管是夺杜氏,还是许田围猎,这两件事作为关羽亡归的理由都略显牵强。

前者没有什么大不了,后者也缺乏说服力。而且这两件史料,陈寿都没有收录。

猜测原因,可能因为陈寿时,刘艾的记载也仅是一家之言,缺乏旁证,所以陈寿没有采用。

那么关羽亡归的理由到底应该是什么?

《关羽传》: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就是陈寿写的这么回事呗。

关羽和刘备、张飞的情分,也是没有理由怀疑的。

《关羽传》: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张飞传》: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我这种粗人没什么文化,对这类因为情义而放弃爵禄的事儿反而比较能理解。

关羽亡归刘备,就是两个不合时宜的浪漫主义者一起上演的一出乱世中壮美的活剧。

这是曹操最可敬可爱的时刻之一。

三国时代承载了秦汉以来这个民族兴起、巅峰,又衰落的巨震中所有的余音。

所以在同一个时代,充斥了四种完全不同的人。西汉人、东汉人、乱世人、苟且人。

活到最后的是苟且人,但他们只是站在前三种人的累累白骨上,沐浴历史施舍的最后一丝安逸。

关羽是不折不扣的西汉人,曹操这个人格分裂的浪漫主义者平时是乱世人,骨子里却和关羽一样。

正如有人无法理解子路‘君子死,冠不免。’的结缨而死。

跳出其所属的时代与环境,以今人的价值观,将子路斥之为迂腐、愚蠢。

也有人无法理解关羽亡归刘备,和曹操义之的成全。

于是才会按照自己的理解能力,去寻找各种事由,来做解释。

以现代人思路和观念来评价古人的举止,是件十分不妥的事儿。

按照今人的趋向,曹节应该立马和刘协离婚,以皇妹之尊再找个好的。

夏侯令女的自残明志更纯属是有病,她应该马上再走一步,开始新生活。

他们就是要觉得几千年来的人都和今天一样势利,一样功利,一样聪明,一样会选择。

只是最后支撑这个民族经历无数乱世的,还是那群傻子。

我曾经被吴粉多次称为蜀妖,所以你完全可以把我说的这些当放屁。

如果你觉得关羽就是个贪财好色虚伪短视的无谋武夫,你也就总能得出自己的理解来。

不管是夺杜氏,还是许田围猎,又或者曹氏军权的分配,都可以是理由。

后世对关羽亡归刘备事迹中,给予关羽、曹操的赞美,自然也都是被蒙蔽后的呓语。

关羽出身底层,游侠背景,轻财仗义重然诺比较符合他这类人的价值观。

所以我等粗人,还是比较倾向于将此事归为曹操对美好的向往。

面对自己钦佩的武人,决定以资敌的举动,完成一幅乱世中的无双画卷。

他的对面是一个为了恩情与旧义,决定割舍一切功名富贵的游侠义士。

“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

未尝不是一种追求。

.


user avatar   LinkinBrya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胖妞

不过一般沃金大大答过的问题我觉得没有继续针对问题进行回答的必要了

大酋长事无巨细,说的很清楚了(我以前管理部落的时候比你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我就潦草说一点点

Q:为什么关羽要弃曹从刘?

A:三国志里白纸黑字写的很清楚:关羽感刘备恩情。也就是,忠义。

Q:为什么刘备要发动伐吴战争?

A:三国志里白纸黑字写的也清楚:刘备忿孙权袭杀关羽。也就是,情义。

一切抛开史书使用未经证实的假设进行的循环论证,一切使用可能-可能-可能-所以的滑坡谬误论证,一切与信史中无矛盾明确记载相背离的历史解释,都只有文学价值。


user avatar   lang-xie-yang-we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履约抽人。 @泪痕春雨 大师鸡汤卖腻了,开始改卖人民史观,可惜史观史观,不懂史,还能观出个鬼?

这位仁兄以其一贯的风格,大笔一挥,把关羽投刘备一事给解构成这德行:

当时官渡之战已拉开序幕,袁强曹弱是大家的共识,曹操一方想离开曹操、站到袁绍一边的人多的去了,并不是只有关羽一个人。关羽在这种背景下想回到刘备身边,而刘备就在袁绍军中。你说关羽这是义薄云天呢?还是关羽实识务者为俊杰呢?

泪痕大师的历史发明功夫众所周知,那么瞅瞅史书中的这出,关羽是否有所谓瓜田李下,识时务为俊杰的欺世盗名嫌疑?

《三国志·关羽传》: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同传注引《傅子》:(张)辽欲白太祖,恐太祖杀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叹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太祖曰:“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度何时能去?”辽曰:“羽受公恩,必立效报公而后去也。”

易言之,关羽在投奔曹操后,说得明明白白,要立功报答曹操之恩,待报恩毕,便投奔故主。

你对我有恩,我就立功报恩,但我与故主的君臣兄弟之义不可动摇,此恩既了,我仍然要寻君臣兄弟之义。

什么叫大丈夫恩怨分明,来得光明去得磊落,这便是了。

捎带,这种光明磊落的行为与暗通书信于强敌的行为可以等量齐观为“识时务为俊杰”?光明磊落的代价是什么?辽欲白太祖,恐太祖杀羽。拼着头颅不要,也不欺瞒恩人,拼着荣华富贵不要,也要成就大义,对这种人,曹操还能说什么呢?【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

于是乎到了后世的历史发明家眼中,如此明明白白的史书记载居然成了疑似投机,末了张辽脑残,老曹眼瞎,唯有历史发明家看透了一切,一笑。

以上引的史料都是《三国志·关羽传》及其裴注的大路货,讨论关羽投刘问题居然对这种基本资料都视而不见,要么没看过《关羽传》便大放厥词,这是蠢;要么看过了,为了发明历史而选择性失明,这是坏,是蠢是坏,看官自明。

至于关羽为何要弃曹从刘,夫子自道明明: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这个理由不管后世历史发明家信不信,至少曹操信了。

后汉社会极为推崇【君臣之义】,翻开史书,例子不胜枚举,譬如太史慈报答郡守,臧洪报答张超,杨阜等为韦康报仇等等。关羽不过是这些义士中突出的一员罢了。

不能为君子,可以见贤思齐,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如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为自家的小人现状找理由,这便是无药可救。

可悲。




  

相关话题

  山东省有哪些消失了的古县? 
  用进废退理论,会不会产生不好的结果? 
  三国中有哪些看似虚构、而实际上的确发生过的事情或巧合? 
  如何评价庄子? 
  在“姓”“氏”合一之前,中国新生儿的姓和氏分别是如何确定的? 
  古代和近代战争中,黑火药所需的硝石是哪里来的? 
  为什么现在还有人认为,曹操屠了徐州以外的州郡? 
  孙武其人究竟存在与否? 
  西安和长安有什么区别? 
  诸葛亮北伐为什么会说是成功? 

前一个讨论
任志强:“汽车用电只是把污染换了个位置”,应该如何理解这一说法?
下一个讨论
假设无语言障碍,如果马上给你一张绿卡,以你目前的物质条件,你会去美国生活吗?会过上怎样的生活?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