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取决于家庭环境
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所谓仇中的亚裔华裔,父母是都是几十年前就出国的老移民。那个年代中国还比较落后,而他们眼中的中国就定格在了那个落后的形象,所以在对子女的教育上难免会出现偏颇,并且那时候因为中国并不发达,华裔也收不到尊重,反而很可能会因为黄皮肤而受到同龄人的歧视,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不会对中国产生任何归属感,反而会十分努力的想办法融入美国的社会
但是现在时代不一样了,00后甚至10后的华裔对中国的看法肯定也不一样。我在中国生活了十四年,美国只生活了三年但是很有可能会会一直留在这里,尽管如此,我一辈子都是中国人,就算拿到绿卡我也不会放弃中国国籍。我热爱西方古典音乐,也热爱中国的古典文学,每当cctv3套的晚会中主持人说到“海外的华人华侨”时,我知道我是其中一员
我弟弟是个真正的abc,出生在美国,今年七岁,但是待在美国的时间还不到一年。我爸妈哪怕每过两年给他办旅行证也希望他能在中国多待几年,他们从来不担心他的英文会怎样,却总是害怕有一天他不会说中文,甚至在他一年级的时候就给他报名了线上的中文课和数学课,平时在家也只允许说中文。等他再长大一点,我一柜子小时候看的儿童文学都可以给他看。包括我们在家里的聊天时候也会表示我们是中国人,他的姐姐妈妈爸爸姥姥奶奶都是中国人,他在中国有很多朋友有很多亲人,中国是个很棒的地方,北京是我们永远的家。国庆大阅兵时我们带着他看了直播,春晚就算看不上直播也一定会一家人在一起看重播,中国的节日里大家要聚在一起吃饺子。
我并不知道他以后会对中国抱有怎样的印象,但是应该会很不一样吧
看都不看
有点像,可以教育好的落后分子的感觉。
在美国出生长大,耳濡目染里,当然是美国好。谈到底怎么好,作为普通人的华裔小孩子,谁有这心思和智慧去关心啊。回国或出国即有比较,当然,泛泛而谈,美国都会总体胜出,但北上广深的高楼大厦,伦敦巴黎的文化底蕴,他们也是心悦诚服的,真心喜欢的。
但论长相外貌族裔甚至思维与行为方式,华裔孩子多少与本地孩子很不同。不说黑人老莫,他们是出了名不上进的。普遍上进的亚裔里,日本人很少了,韩裔跟华裔最像,越南裔介于华裔与东南亚亚裔之间,后者便略不努力了。白人中,上进努力而且有才华的,当然有,而且相当优秀,红脖子也是大多数,呵呵就好。因此,华裔孩子最终会有个身份认同问题,就是,我是美国人,但我是哪一类美国人?
这时怎样看待中国的问题就来了,“我们是美国的中国人,我们各方面看起来都很模范,但也有些陈规陋俗而给人以刻板印象,我们是因为什么成为这样的美国人?”。
中国,这个巨大的本源文明,就像摆在瞎子面前的大象一样,成为每个华裔孩子内心深处,躲不过去,又不大看得透彻的问题了。所以,他们就像一群落后分子,但有足够的悟性,可以教育好一样。
怎么看,那就是一千人眼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了。文革出来的父母会不给孩子学中文,仇恨国内的;港台出来的,会讨厌大陆的生活方式的;东南亚的华人家庭,反而会带孩子playdate国内新移民孩子;新一代学生移民现在儿女成行了,会盛赞中国的进步,每一两年带孩子回国享受繁荣,家里会看现场直播的七十周年阅兵仪式的。这时,受美国教育的孩子,会疑惑地悄悄问父母,Dad, is this kind of Nazi parade? 东西两边文化都比较通的老公老婆交换一些眼神,知道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机会来了。于是,操着文白夹杂,半英半中的怪语言,假装不动声色地掏出,金一南式的八国联军照片,blablabla一番。
孩子们似懂非懂,但不再担心东风41会炸烂加州了,也知道正步很帅气了,稍微理解父母辛辛苦苦,是为了他们俩的未来,而他们俩也应该好好念书,门门得A,每学期都上Dean List,以仿效父母嘴里说的,“One Generation, One Mission”的Vision,不断进步,追求理想。
这就是万花筒里呈现出的美国华裔看中国,以美为主,兼收华夏,融华入美,以美扬华。
添加:
和一些答主和评论交流了一下,发现自己措辞有点硬核。
我还是要先申明一下,我对华裔不存在任何个人情绪上的敌意。
其实本意还是想说客观环境不同,所以不能用汉文化的思维去套外籍华裔的思维,因为接受的文化和环境教育始终是有很大差异的。
我的话虽然用词上硬得让人难受了,但自认不存在什么敌意,更没有阻止两边交流的诉求。
我只认为交情也好,关系也好,应该按照客观实际,看对方的具体行为和言论。在深入接触过一个人之前,不需要有与有荣焉啊,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类的过度情绪。
就是老乡见老乡,你也应该先想起来,很多被拐卖的妇孺,都是栽在了老乡或者远房亲戚手里。
何况我们确确实实的,是两国人呢?
原文:
华裔只是有亚裔外貌特征的美国人,他的成长环境和思维都不会和你有交集。我并不觉得需要过于在意他们的看法。
而我们在面对一些华裔的时候,也不用太自以为是一家的如何人家讨近乎拉关系。
而一些华裔的得奖,或者社交悲剧等等,最好不要过于共情。
有空,不如多关心身边的亲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