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相对美国来说,有些人更喜欢苏联/俄罗斯的事物? 第1页

  

user avatar   AdmiralS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俄罗斯文化有两大优势,放在今天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一是原封不动的保留了西方贵族文化。俄国在学习西方文化之前,自身文化非常匮乏,所以俄国人学的很彻底,不像德意志人学习法国宫廷时总爱添油加醋搞点民族特色。


在帝俄时代,俄国就呈现出了民间文化非常弱势,贵族文化垄断全部话语权的特征。帝俄晚期到苏联时期,俄国民间文化水平快速提高,不像英国文人从民间汲取文化素材包装成文化经典;俄国民间文化匮乏,俄国文人走了一条相反的路。


比如巡回画派是用古典主义画派的技法描绘民间,俄国文人用贵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去反哺民间文化。苏联在这方面做的最彻底,遍布全国的工人文化宫就是将贵族气质鲜明的芭蕾舞、古典音乐、歌剧等艺术推向民间,演绎的都是具有爱国主义色彩和平民主义的故事。


欧洲贵族文化在欧洲大多数国家都已成为化石,虽仍在流行但流行圈子就和两百年前一样小众。两百年前这个小众的文化圈拥有极大的话语权,而今天这个圈子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相比之下,贵族文化在俄国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从帝俄末期经过苏联直到今天,贵族文化的旧瓶一直反复装着新酒,在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是欧洲国家不能比拟的文化优势。


欧洲国家在先锋艺术上走的很超前,这也是俄国做不到的。不过如果你对19世纪的欧洲非常痴迷,你就会发现俄国处处闪耀着19世纪西方文化的光芒。


俄国文化的第二个优势是俄语。俄语拥有堪比拉丁语的复杂的语法结构,首先这得归功于普希金。复杂的语法结构使得俄语书面语表述极其精准,这是一种天然适合文学的语言。


自普希金之后,俄国文坛接连涌现一大批大师,直到当代也有不少文坛巨擘,个人感觉这与普希金为俄语奠定的语法基础密不可分。


俄语和西里尔字母在俄国贵族圈内的崛起使俄国文坛脱离了对法语的依赖以及对欧洲文坛的模仿,俄国文坛开辟出了独特的天地。


俄罗斯文学几乎是唯一属于俄罗斯人的文化遗产,芭蕾、绘画、交响乐等等,俄罗斯人在这些方面只是学的最好的学生;而唯有俄语文学,是俄罗斯人自己的东西。


俄罗斯文学深邃而博大,悲天悯人和自我拷问始终是俄国文学的特色。这种气质在亚欧大陆两端很少见,在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下,俄罗斯的其他艺术形式也逐渐沾染上了这种非常俄罗斯式的气质,再经过苏联时代向平民的推广,整个民族都呈现出了西方高雅艺术与俄罗斯文学相融合的气质。


俄罗斯是一个长盛不衰的文化大国,她既把西方古典艺术开发出新的价值,又将俄罗斯人的情怀演绎成高雅的艺术。即使她已经如此破落不堪,她的文化魅力也会令那些比她强大的国家赞叹不已。


一个人如果喜欢俄罗斯文化再正常不过了,因为俄罗斯文化值得被由衷的赞美。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的流行音乐:

今天酒吧遇见一个漂亮妞,啊啊啊啊啊啊啊,我想和她XXXXXX,啊啊啊啊啊啊。

美国的流行电影:

白人拯救世界,黑人助手,黄人不如金坷垃。

美国的流行舞蹈:

抖胸甩屁股,尽力模仿性交姿势,模仿得越好,水平越高。



我看着俄罗斯年轻人学美国流行文化,那真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俄罗斯,自有他独特的魅力。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俄罗斯是平民化的贵族文化,美国是贵族化的平民文化。


user avatar   tai-lun-cheng-jie-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俄罗斯和苏联的文学艺术,我没研究过,我就不显摆了,我只说我喜欢的。


从我国的国体信仰来看,我们直接师承苏联,苏联是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也是个社会主义国家。

举个非常不恰当的例子,同为种族主义浓厚的英国和纳粹德国,在二战前后英国就跟德三勾勾搭搭,一等德国投降,就迫不及待的和英国人交朋友,企图武装德国人,去攻击苏联。


两个死磕了五年的对头,都能在战争结束的一瞬间又成了“哥们”,可见同样信仰影响的有多深。

那我们对同为社会主义的苏联抱有好感,没什么大问题吧?

国家发展上,建国初期为中国送了一整套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个礼包如果靠自己整,那我们国家真的会晚发展很多年的(看看印度),这个真的是大恩,甚至连原子弹技术都能转让一部分。


从我个人喜爱的军事科学的角度来看,苏联和俄罗斯的军事非常有参考价值,同为大陆国家,同为广袤的边境,对苏军和俄军的军事学研究,远比研究从1911年就信奉马汉“海权论”的美国更有参考价值。

(无意贬低人民海军,只是我个人通过国情更偏爱陆空军罢了。)

研究苏联历史,以及俄罗斯的历史(包括沙俄和俄联邦),能看的内容比研究美国历史多得多了。

(大北方战争和1812年卫国战争这俩题材我到现在还没来得及碰呢。)


从个人生活的角度来看,我们这些平民,自然希望更短的工时、更公平的社会待遇。

在十月革命前,作为最发达的国家,英国人民是什么样的生活;二战后,英国人民又是什么样的生活?

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当然英国政府有更大的资本去给人民分配更多的资源和福利,不过最终迫使资本家“心甘情愿”的掏出福利,还不是靠的苏联么?

诚然,苏联和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曾在沙俄时期就是帝国主义弟弟,苏联时期又遭受了纳粹德国入侵时的痛苦,和发达欧洲国家比自然是不足。

不过,终究苏联人还是做到了,甚至在很多领域还赶超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赫鲁晓夫是钳工出身,勃列日涅夫是热力工程师出身,安德罗波夫是工人出身,就连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也是农民出身。

与他们同时代的,肯尼迪不需要我说吧,尼克松是律师,福特是耶鲁法学院毕业,卡特是地主,布什一家也是勋贵。

和美国比,我作为普通人,自然更相信在苏联我有出头之日了,我拿什么跟“家族”和“律师”去比?


我个人的游戏乐趣上,也偏爱苏联。

红警3我就是苏联党,除了情怀之外,红警3苏联的玩法与星际2里人族的玩法很像。

战雷里,我一开始就是玩是苏系空军,我金币机买了拉-7(多尔古申)、打折的金B-25炸鱼用,抽奖送的金P-39-Q,活动送的波爷座机金P-39N-0。

虽然我已经快两年没玩战雷了,但当初玩苏系的经历,确实让我记忆犹新。


最后,还是想多说几句,资本主义确实有发展迅速的地方,但马尔萨斯陷阱永远绕不开,社会主义最终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是必然的趋势。

我相信社会主义,所以我喜欢苏联。至于俄罗斯,我佩服他们对苏联历史的研究保留。


user avatar   lin-yu-chuan-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负责任的猜一下,题主青少年时期和所有中二少年一样,是一个叛逆的人,质疑一切,反叛一切。而你又急于寻找一种可以对抗长辈,教育机构,宣传部门的理论武器,而美国宣传的那些虚无主义,解构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正合你意,因为这些理论是对抗,解构,消解长辈和成人社会主流价值观非常有力的武器。

但是这些理论武器攻有余,守不足。当你长大成人,过了叛逆期,想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后,你尴尬的发现你学的那些美国价值观无法帮你打造牢固的价值观基石。而且虚无主义,解构主义无法在人与人之间建立牢固的,超越血缘和利益的联系,反而让人变得更加孤独和原子化。

价值观最终都要在陌生人之间建立想象共同体。你共产我共产,你皇汉我皇汉,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建立紧密的统一战线。而你自由我自由,你虚无我虚无,你解构我解构,这样的价值观无法让我们超越血缘和利益团结起来。

人长大后,内心需要活着的意义,与人之间需要志同道合的友谊,自然会逐渐摒弃虚无,解构的那一套价值观。


user avatar   jiang-cheng-23-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喜欢斯拉夫文化是很正常的,毕竟诞生了那么多的伟人大师,确实有吸引人的地方。而对美国的讨厌有这么两种原因:

  1. 你喜欢的是苏联,而且仅仅喜欢苏联的武力
  2. 正常的喜新厌旧

P.S.现在的美国文化是在是……一言难尽,想找精品,去故纸堆翻都比在现在的垃圾堆里找来的快


user avatar   chenyy200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的不就是我嘛…本答案仅代表个人看法,轻喷。

利益相关:和 @刘昊文 一样,也是出于对苏联/俄罗斯文化的喜爱自学了俄语。

首先最显而易见的一点是,相比于美国这个历史较短的“暴发户”而言,俄罗斯的历史文化更为厚重、闪耀,自然俄罗斯的事物更让人“有的喜欢”。举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这就好比北京和深圳,一个做了将近八百年的首都,一个是近四十年来才在政策的支持下从小渔村发展而来的大都市,你觉得你会喜欢哪个?

其次,不说别的,俄罗斯的旅游价值真的可以把美国按在地上摩擦。历史人文景点,基于上一点原因,俄罗斯是远远比美国丰富的;自然风光,俄罗斯真的可以吊打美国,西伯利亚绝美的风光恐怕在美国看不到。

第三,还是基于第一点原因, @刘昊文也说的很对,美国文化是流行文化,是一种快餐文化,是需要庞大的经济基础来支撑的,说的直白点就是“拿钱堆出来的”,这种文化适合于美国这种没什么历史底蕴的国家。在流行文化方面,俄罗斯确实远不如美国,因为俄罗斯经济的确不好;但是文学方面托尔斯泰、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大师就可以碾压一些美国作家,影视作品方面《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等等真的不知道比美国大片好到哪里去了,苏联经典歌曲也可以吊打美国流行歌曲…个人认为俄罗斯不需要像美国那样输出文化,因为俄罗斯本身文化底蕴就深厚。

第四,那就是出于共产主义信仰了。众所周知,中国和苏联同为社会主义国家,曾经肩并肩走在一起,有着共同的信仰,苏联也出于共产主义精神无私地帮助过中国从一穷二白到实现工业化;而那时候中国和美国处于对立面,即使中美出现了蜜月期,但是对中国的帮助远远不如苏联,那我们更喜欢苏联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比起美国,我更喜欢苏联/俄罗斯,就是以上这几点原因,不喜勿喷,以上。


user avatar   warmw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民科一点。

中国近代被三大文化影响过。

苏联傻大黑粗。

美国的自由主义美。

霓虹的“儒家文化发达起来美”。

喜欢任何一种都是很正常的,因为这三个国家是对新中国影响最深刻,最深远的国家。

可以说他们对于中国的文化输出简直无孔不入。

我小时候喜欢“儒家文化发达起来美”,

后来喜欢美国的自由主义美,

现在喜欢傻大黑粗美。

形象一点说话:

小时候喜欢看《神叨叨看不懂的福音战士》

少年郎时喜欢看《不惑儿郎挑战中年危机打出政治正确追求自由旗帜拯救世界》

讲道理,这种电影看多了其实也挺烦的。

毕竟等自己真的面对中年危机的时候,神特么烦这种电影,

可以说在我个人口味看来,美国电影只剩下特效和镜头了……

等人到中年,你大概可能就明白为啥都说美国其实就是个文化荒漠(相对的)的意思了。

于是,中年了就喜欢看《地球上装了一万台行星发动机》……

这很苏联。

=========

评论区有人对傻大黑粗表示不服。

那么你可以自己换成

“巨舰大炮美”,

“西伯利亚美”,

“战斗民族美”,

“钢铁雄心美”,

“伏特加最美”,

名字随便取,你喜欢就好。

只要你能get到其中真意,你就算说他叫“美美美”我也没意见。

最后,“你知道加加林时代为什么不能带烈酒上太空吗?”

因为刘慈欣那一代人就是被苏联文化输出最多的一代人,他很懂傻大黑粗美啊!


user avatar   liu-hao-wen-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呐已经有这么多回答了呀……还是谢邀啦。

我记得之前的题目是"为什么随着年龄增大从喜欢美国文化变得更为喜欢俄苏文化"。现在这么大的题目我个人没有做过太多调查研究所以不敢下结论,所以,先按照原来更为个人化的题目来回答了。

以下很多都是个人观点,要问我参考文献么……不好意思无法给出。

利益相关:出于对苏联文化的喜爱甚至特地自学了俄语的俄苏文化爱好者。

首先谈谈美国文化。

在我看来,当代美国文化的一个特性是快餐式文化。这是与美国当今的文化制度相适应的。对于投资人而言,一个文化成果要想被列为资产,必须具有货币可计量性。也就是说,重要的是,这个文化成果能带来多少经济利益的流入。而美国的工业式的文化生产决定了,必须尽可能高效率地出售文化产品,这样才能带来高的投资回报率,促进资本流入文化工业。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短时间内制造热点,尽可能大覆盖地吸引全球观众,提高该产品带来的收益。此外,在一个时间段内需要尽可能多地推出新的产品,在利用完一部产品的价值之后尽快将观众引导到下一步作品。

在这样一种体制之下,最快的吸引人的方式无疑是刺激人的基本感官。从反面角度想,如果一个作品十分地烧脑,烧完脑之后居然还没法带来智商上的优越感,这样的作品怎么吸引尽可能多的追求消遣的观众?也就是说,刺激人的基本感官和迫使人深入思考这两件事本身是互斥的。即使是一部电影需要有什么意义,最好也是看完了不用多想就可以直接说出来。

当然,资本大规模流入文化工业的情况下,自然也足以养活那些愿意精雕细琢一部作品的文化工作者。但是在大量爆米花式作品的冲击之下,这样的作品往往如流星划过,很快会被稀释掉。在这样的状况下,很多答主认为美国是"文化荒漠"也就不足为奇了。

并且,通过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对美国而言维持这样的文化工业体制是最有利的。在这一体制下,任何无法投入相当资金的国家都无法与美国在文化工业上形成竞争。这也是当代俄罗斯联邦文化接近废掉的原因。这一逻辑,就是西马看待资本主义与文化关系的基本观点。

当然还要考虑到美国的文化历史背景。再次重申以下为笔者一家之言。美国的文化有着发达的个人主义传统。像梭罗的《瓦尔登湖》等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点。对于美国文学而言,很重要的是"去闯"。像《汤姆叔叔的小屋》、《汤姆索亚历险记》、《美国的悲剧》之类的作品,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去行动,去争取,在这样的行动中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从而通过这些结果反映出作者想传达的价值。这点会与下文谈到的俄罗斯文学形成对比,在美国文学当中,不强调对过去已发生的事情的反思。重要的是大胆去做,做着做着就知道做得对不对了,而这样一来反思过往深挖人性什么的就显得相当的浪费时间了。这也与美国社会崇尚竞争的氛围相合。

这样一来,这样的文化自然是相当吸引追求个性,追求自由的成长期的青少年了。彰显个性鼓励大胆去争,反对来自社会生活的诸多束缚,不要烧脑的反思,通过直接的感官刺激让人们一本满足,对于令自己不满的东西不需要费脑直接简单粗暴地抛出指责。这显然很对不少青少年的胃口。打个比方吧,南方公园在这方面就特别典型。

那下面再谈谈俄苏文化。

虽然丘特切夫说:

"凭理智无法理解俄罗斯,
她不能用普通尺度衡量。
她具有独特的气质——
对俄罗斯只能信仰。"

但是我依然想要通过理智来解释一下……

俄苏文化的一个特点是,注重深思而非行动。这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下文会详细叙述,这一点与美国文化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从俄罗斯文化诞生开始就仿佛有了一种"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特质。俄罗斯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伊戈尔远征记》,讲的就是伊戈尔王对波洛夫齐人失败的远征。"啊,罗斯大地,你落在了山峦后面!"在这12世纪游吟诗人的吟诵中,至今仍然读得到罗斯大军远离故乡时的那种悲伤。

严寒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不足的产出,促使俄罗斯长期停留在农奴制的专制时代。长期的专制传统造就了诸多俄罗斯作家悲剧的命运。沙皇政权下有一个特点,怎么想都可以,最多大不了书报检察官一剪子,而要做什么的话,那就得西伯利亚见了。就像莱蒙托夫的诗歌所写:

"别了,涤荡不净的俄罗斯,
奴隶的国土,老爷的王国,
天蓝色的军服啊,我们别了吧,
驯顺的人们啊,你们也别了我!
也许我在高加索的山峦那边,
还能从你那些长官手里逃脱,
躲过他们窥见一切的眼睛,
避开他们无所不闻的耳朵。"

这样的社会现实迫使文学家们不断地反思:反思这个社会的悲剧。但是又不能反思制度,只能想得更深一步,也就是反思人性了。这一点恰恰与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相符——不停留于自明性,而是不断地反思。普希金时代这一点就开始萌发,到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表现为了这一点上的集大成。俄罗斯文学惯用的是,通过讲述一个深思熟虑的悲剧,来揭露人性中不幸的那一面。而这种不幸往往是注定的,也就是说,并非是因为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导致了悲剧的结果。这一悲剧的结果要归因于社会,归因于人性,换句话说是主人公几乎怎么做也逃避不了的。这一点与美国文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陀翁的《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乃至果戈里看似是喜剧但内核上依然是悲剧的"小人物"类型的一系列短篇小说,无不体现着这一特点。

而这样的专制传统又造就了俄罗斯文化工作者要向下层民众去普及文化的那种信念。龟缩在上层文化小圈子里这种事情,彼得堡那些庸俗的文痞都会做。俄罗斯文化工作者,就像当初的十二月党人们那样,确信:要解决这个社会的问题,要拯救俄罗斯祖国于不幸,唯一的出路在于下层民众。这也就造就了俄罗斯文化中特有的拯救者的心态,即所谓的弥赛亚心态。政治上也是这样的,民意党人的到农村去运动,乃至于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扫盲行动,都可以看作这一心态的体现。俄罗斯文化工作者确信,他们背负着沉重的使命,去拯救这个国家,去拯救他们"牲口一样劳作着的"人民。这是俄罗斯文化里十分特殊的一种负罪感,一种使命感,一种责任感。这一点也解释了其他答主所说的"平民化的贵族文化"的现象。

而俄罗斯历史上的风雪动荡更是为俄罗斯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料。请看1612年俄波战争启发的《伊万·苏萨宁》,请看1812年卫国战争中诞生的《1812序曲》以及此后的《战争与和平》。更不用说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诞生的无数文艺作品了。至今想不通,一个人性尚存的人怎么可能看完《青年近卫军》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后,不仅不哭还能够在豆瓣上大肆批判一番"意识形态宣传"云云。那种绝望的对胜利的信念,足以支撑着人们走过最绝望最难捱的日子。

对于青少年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张狂的岁月总是伴随着诸多的失败结束的。人们逐渐意识到,光是去争夺,去行动,并非总能遂人愿。很多事情是社会环境决定着注定要失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想到这一点的时候,想法就恰好与俄罗斯文化的哲学性相符了。

而俄罗斯文化中的那种使命感、负罪感和责任感,则足以让人们感到相当亲近。这是一种沉淀下来了的使命感,它促使着人们,不止是为了自己而活着,同时也是为了身边的人们而活着。当人们开始意识到,社会规范与礼貌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通过便利他人同时来利己,而并不只是一种对自身的束缚时,人们就会更加认同这样一种使命感。

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度过许多绝望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那种在无尽的黑暗中的对胜利的信念,永远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

这样一来,当人们厌倦了简单的感官刺激,当人们不再愿意那么个人主义地活着,从喜欢美国文化变得更喜欢俄苏文化也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

回答问题的部分到此结束,可以不用继续往下看了。以下的部分让我抛开理性与逻辑,很感性地讲一讲我自己的个人感受吧。

本来对俄罗斯文化可能就有一种亲近感吧。小学的时候这方面底子可能打得就比较好,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读了不少契诃夫啊、果戈里啊的短篇小说。

记得喜欢上俄罗斯文化是初三的事情,听到了《神圣的战争》,一下子被那种在苦难中坚定地发展着的旋律吸引住了。然后一下子入了苏联歌曲的坑。记得当时最喜欢的是《莫斯科保卫者之歌》、《出发》、《我们是人民的军队》、《苏军之歌》这一类的歌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还是比较像上面说的喜欢美国文化的那个阶段了,为了翻译歌曲还专门把俄语自学了出来。

等到了大学的时候,遇到了不少十分痛苦的经历吧。甚至逐渐陷入到了焦虑症与抑郁症之中。还记得那段最痛苦的日子是怎么挺过来的:一边轻轻地唱《在靠近前线的森林里》、《灯光》和《春天来到了我们的战场》,一边在没有人的教室里哭:"为昨天美好的一切,也为明天的希望。"夏夜在图书馆边的大道上一边走一边哼着《偶然的华尔兹/萍水相逢》。逼着自己相信《快乐的人们》当中的一句歌词:"谁跟着歌声一路行进,他一定永远也不会灭亡。"

从图书馆借来《青年近卫军》,借来《恰巴耶夫》,希望自己能像科舍沃伊,能像夏伯阳一样勇敢,不会又陷入到恐慌当中。到后来,慢慢开始借起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借起了《罪与罚》……感谢俄罗斯文学,给我打开了严肃文学的大门。自此,原来并不喜欢读文学书的人也开始慢慢读起了这类文学书籍——而且不限于俄苏。

至于音乐的话,这时候喜欢的音乐已经变成各种苏俄华尔兹了……喜欢上俄苏文化有一个好处,至少其音乐、文学水平都是世界顶尖的,就算是爱豆心态爱屋及乌培养出来的审美水平也不会差。记得大三那一年的一个夜里一遍又一遍的放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鞑靼舞曲》试图让自己从伤心和恐慌中镇定下来,更不必说现在已成为早晨闹钟的《秋之梦》和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华尔兹》了。

以及万万没想到自己居然会开始看起芭蕾舞……

大概是拜俄罗斯文化所赐吧,整个人的审美观都开始寒带亚寒带化了。所幸的是,有幸在一个相当满足此种审美的城市,长春,度过近五年的时光。

怎么说呢,还是相当庆幸自己当初选择喜欢上的是俄罗斯文化的。也许正是在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下,现在才养成了这种不断反思的习惯;也许正是在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下,才得以保护了自己的同理心,保护自己免受大学中盛行的"精致利己主义"的毒害;也正是借助俄罗斯文化,我才得以度过了两三年前最艰难的那段时光;最后,要不是喜欢上了俄罗斯文化,现在俄语大概也学不下来。

就像伏罗希洛夫元帅写到的那样:

"我不信上帝,但我感激自己的命运。因为降临我头上的那条道路,正是我有幸走过来的道路。"(《生活的故事——伏罗希洛夫回忆录》)

在被德语折磨了大半年以及昨天刚刚考完德语考试之后,汉语表达能力几乎已经全废掉了,所以还请大家多多包涵了。




  

相关话题

  唐武宗李炎灭佛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赵匡胤陈桥兵变会这么容易? 
  俄乌战争到底怎么样了?怎么一会俄罗斯包围基辅要攻城?一会俄罗斯的坦克陷在沼泽地了? 
  如何看待特朗普给中国病毒道歉? 
  为什么清末有那么多人到日本留学? 
  什么叫实际控制领土范围? 
  如何看待俄罗斯全面与乌克兰开战? 
  日本曾说三个月灭亡中国他们的倚仗是什么? 
  如果岳飞遇到汉武帝这样的伟大君主能打到哪一步? 
  为什么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会允许那么多中国留学生进入日本的军校学习?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知乎app因其联合创始人黄继新,在各大应用商店被部分网友打一星?
下一个讨论
怎么看今年(2018 年)雪乡村民声明「不宰客」?





© 2024-12-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