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徐浩峰的电影《箭士柳白猿》? 第1页

  

user avatar   xu-hao-feng-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迄今为止,我自己拍过三部电影,都是武侠,一部是《倭寇的踪迹》,一部是《师父》,还有一部就是现在的《箭士柳白猿》,不是个多产的导演。

这部电影改编自我自己写的小说《柳白猿别传》,柳白猿是一个具体的人,也是一个代代相传的名号。春秋战国时期,太子丹使荆轲刺秦,荆轲没有等到友人刺客柳白猿,才带了秦舞阳这个窝囊废。以前也有人问柳白猿这个人物的寓意是什么,我大概是这么说的,我要通过柳白猿来寻找中国人失去的容貌和名分。

现在很难在武打片里看到武术看到功夫,我们能看到的是一群人穿着古代的衣服说着流行的话语,吊着威亚在绿布前飞来飞去。这样的武侠只有视觉奇观,见不到真。我拍《柳白猿》,里面出现的武术,包括用抢和用弓的用法,在民间和历史上都是有据可循的,而这些东西首先就被现代武打片淘汰了,可以说我是用他们淘汰的东西在拍电影。我觉得一个东西的珍贵,不在于独创,而在于普遍性。《柳白猿》里用的武术是在民间存在的,而不是我独创的,只不过将其搬上银幕是比较少见的。例如在片中我使用了划勒巴子(两个人面对面坐在条凳上,膝盖抵膝盖进行比武,先倒下或者摔出去的为输)。划勒巴子在上世纪1910年-1920年的天津非常流行,但是近年来知道,并用这种方式来训练和比武的人也比较少了。但是你如果问一些正宗的武林后裔,他们是知道划勒巴子的。我也是小时候见过,所以想在电影中将其恢复过来。

《箭士柳白猿》,我主要拍了两种兵器,弓与枪。射箭之道与君子之道有很多共通之处,射箭讲究中庸,不偏不倚,讲究静,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中国北方流行大枪主要有两种,岳武穆十三枪和赵子龙十八枪,而这两者都是刚猛凌厉的骁将。匡一民一生追求的是建功立业,而柳白猿则是一支离弦之箭寻找射回来的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代表事业的枪,与代表内心的弓,两者之间进行了对决,即“外在对决内在”。电影里,这两种代表传统的兵器跟西方的枪有一次微妙的交集,是西方的火器跟东方的冷兵器的历史交接,是一次冷兵器的绝响。电影并没有把习武之人写成丧家之犬,他们知道历史的变化,但在这之前有一次华丽的谢幕。我在这个电影里要呈现的,是人性的风骨,是末世武人被时代碾压之前的体面。

从《倭寇的踪迹》开始,就有人说我的电影不够主流。那主流是什么呢,是好莱坞式的叙事和场面,还是晚会式的口号和娱乐?经济能把一切都扭曲,容易让人妥协,让人没有标准。但是我一直觉得电影是大众艺术,得有一个大众审美,必须不断地有人提个醒,才会形成大众审美观。一说商业片就是美女帅哥,这其实并不符合商业规律。我们追求好莱坞模式近三十年,每一年都创造新的票房纪录,但理念依然是稀缺品,观众还是很难获得终极的满足感。我们现在的电影数量越来越多,却并未因此而变得多元,反而越来越趋同,在寻找观众胳肢窝上用尽了手段。在这样的电影环境下,柳白猿被认为是一个异类,我很高兴。一个时代的叙事作品一定是需要大量的正剧充斥,然后再伴随着喜剧,如果一个时代只有喜剧没有正剧是不正常的。

我们谈论某些事情好像只有批判才能显示自己的高明。进入中年之后,我发现人们往往在批判后都进入了自毁的情绪,变得更加自私,更敢伤害别人,这也是我亲眼目睹很多文化批判的结果。《箭士柳白猿》是想给世界一个肯定,即便你经历很大的痛苦,但还是要有方向,即使在时代里茫然没有了方向,也要有一个定位,付出多大代价也不动摇。

一个人在电影院看完电影后,影片中要有一些东西在生活中得到延伸,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电影观。


user avatar   leng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60615:更新一点电影的细节


过德诚跟兵丁比枪法 过得成一身传统服装,兵丁一身戎装。军界跟武行这两个阶级的冲突是徐浩峰的武侠里一个重要元素。《倭寇的踪迹》里天下太平,军界失势,为了传刀法向武行低头。《师父》里军阀混战,军界直接接管武行。《箭士柳白猿》里则是二者的一个相对平衡状态,二者合作办事,二者没事。据说徐大侠下一部电影是讲特工的,于是第四种情况清楚了,军界跟武行的融合

说回正题。请回去看看上图里过得成的右手。拿枪的基本姿势,手要包住枪根,为什么呢?不包住不好控制。不包的枪根的要么杂了棍法,要么就是大外行。比如像下面这几位锅子的握法都是错误的示范

比如下图最左这位锅子 严重露把 拿枪当棍子使 枪也外行 是棍也外行


这位一脸懵逼的小哥,漏的更凶,装上点竹枝都能扫地了喂


这位则是前手不对。还是举桌球的例子吧。枪法的扎跟打台球桌球斯诺克的捅其实是一样是,前手就像个架子,或者叫『前手如套』。你把前手握死了,还怎么扎呢


后面三位是真菜,但第一个哥们是故意只守不攻,所以才有了下面这句话




——————————————————————————————————
二刷柳白猿,补充一些,更正一些,添加一些。澄清了弓箭控弦手法的BUG

PS:本页那个『徐浩峰』是『假』的,我不相信徐浩峰会跑去网上复制自己的话然后粘贴到答案里:mini.eastday.com/a/1603 这页最后一段和他的回复一字不差。而『主流是什么呢,是好莱坞式的叙事和场面,还是晚会式的口号和娱乐?』这句明显是从《刀与星辰》第一篇文章摘出来的。而『秦舞阳这个窝囊废』完全不符合徐大侠的语言风格。骗赞请自重!


——————————————————————————————————
一刷归来。关注这部电影已经很多年了,居然上映了,喜出望外。想谈的东西很多,本文基本不剧透,因为我不讲剧情,而且徐浩峰书里能找到的,不讲,自己去扩展阅读应该是一种乐趣。整理了一下原先的文字,讲讲大枪,弓箭,电影语言,于承惠还有徐浩峰


  • 原著和电影


本片原著是《民国刺客柳白猿》&《柳白猿别传》(收录于《刀背藏身》)。顾名思义是讲得刺客,拍出来基本就是中国版的《刺客联盟》。
但是在《箭士柳白猿》里刺客改成了武林仲裁人,暗处变成了明处。
不同身份的人干了同样的事情,多么有意思


  • 于承惠 和 大枪



本片系 于承惠老爷子 的遗作


于老给我最深的印象是胡子,真美髯公也。于老这幅胡子在中国影视圈这个『假胡子联盟』里可算鹤立鸡群,再找就,得上书法界。直到5,60年代以前,中国人养胡子依然是个传统,胡子长就气息长,中国人的胡子是养气养出来的,讲究条条透风根根露肉,并非体毛茂盛的那种大胡子。

小时候翻看老爸买的《武林》*杂志,说于承惠是武术奇才,后来才知道重新发明双手剑的就是于老。

《武林》杂志*——中国80年代的武术热创造了两个奇迹,一是电影《少林寺》以一毛钱的票价创造了破亿的票房,一是《武林》杂志则创下月销量100万册的记录)


徐浩峰说于老跟他讲过自己研究马上武艺颇有成就,希望以后能拍出来。各位,这个可比双手剑更牛叉了,中国所有影视作品里的马战基本都是扯淡,对,我没有特指某一部作品,
日本的空手道大师们常来东南沿海寻根,其实我觉得空手道在影视界到处都是,你回忆一下中国的影视作品,手上不管有啥,最后的重头戏,双方全都得空手上,哪怕骑着马也得一脚踹下去,这是多么什么的『空手』道精神呢?

没办法,因为这群武行只会这个。

这就不奇怪为什么徐大侠拍《师父》的时候是一再强调:哎呀,我拍的其实是械斗啊



昨天回顾了《霍元甲》前面三段比武,比枪法那段在今日练枪的我来看,有些咋舌了,英国人拿着战枪,霍元甲居然拿的花枪。现在体育用品店里卖的枪都是白蜡杆的。这代表什么?枪法丢了。所以霍元甲打老外都是别住了他的枪,抡着枪尾当棍子打。老版的《三国演义》是硬杆的,但一打起来也就露馅了。《逝去的武林》讲了无数遍的形意拳是枪法,其实八极拳也是枪法。八极拳历代的高手都是叫神枪,神枪李书文,神枪吴忠,倒是形意拳出了个神拳李洛能,这就有点意思了。日本人笑我们中国没大枪,徐浩峰不服,所以在《柳白猿》里有枪法。曾经有影评人说《猛龙过江》是一部靠动作说话的电影,光是看到李小龙挥舞双节棍就已经值回了票价。同样,光是看于老打的那套枪,我就已经觉得非常非常满足了。

话说回来,什么是花枪?什么又是大枪?

简单地说,图上李连杰拿的,还有你在体育用品店买的那种相仿尺寸的枪就是花枪。花枪的特点就是爱抖枪花。传说楚霸王项羽能都抖十八个枪花,其实根本是不可能。因为没有人会拿花枪打仗,打仗必须是大枪。大枪的尺寸最短是九尺七寸(大概3米2)
要那么长干嘛?
在实战里,实力相仿的两人,拿长枪是完虐拿各种中短兵器的。而且长枪能利用力学做到最大程度的省力。省下的力,杀了敌人,保了自己的命

3米多的枪,拿什么做呢?枪头其实没什么好讲的,关键是枪杆的材料。花枪一般都是白蜡杆,白蜡杆质地韧而软,有弹性,细的白蜡杆轻轻一抖枪花就出来了。而许多拳法也都爱用3米多的大白蜡杆来练『抖大杆』。也是3米,可以当枪么?翻看明代各位枪法大家,他们对白蜡杆的评价非常一致:不可用。因为白蜡杆软。如吴殳所说,当棍子差不多。虽然粗的白蜡杆不易颤动,但是一旦超过三米也会『低头』了(原本写了一个很不和谐的男性比喻,为了防止被折叠,此处隐去)
打过台球或者斯诺克的弟兄姐妹肯定知道,一根歪的球杆,对你的发挥影响会是多么大。球杆都是硬木,好的球杆成千上万的价格贵在哪儿?贵在直。杆身直可以切出来,还得是木材本身的纹路直。纹路直了,劲儿也直。打球都讲究这个,何况打仗呢?

枪本身已经说得差不多了,枪法也有不同。主要是:战枪和游场枪。

明代的枪法家们都是战场上走下来的,但是他们在私下还是交流枪术,并且纯枪术的交流,于是慢慢形成了枪场,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游场枪,和涉及马和盔甲的战枪区别开。所以评论里有朋友说硬木杆是战枪,游场枪是白蜡杆的说法是模糊的。游场枪是枪法,不是枪的类型。而且游场枪也是武人发明的,而非江湖人(关于武人阶级,徐大侠讲得最清楚了,江湖人是游民,到处卖艺,武人是当地的仲裁机关,二者性质不同)。但是根据本人的看法,江湖人确实也发展开了白蜡杆的用途,尤其是『银枪刺喉』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换成硬木杆是个什么情形……)

枪的主要技法就三种:拦拿扎。枪往外拨叫拦,往里叫拿,扎嘛,就是扎。还有一种说法是封,闭,扎。封就是拦,闭就是拿。就凭这这么简单的三下,枪法压制着其他的所有兵器,所以枪是百兵之王。对方兵器一来,你拿枪杆一砸,那叫磕。枪顺着对方一边旋转一边前进,这才是拦&拿。你原本想把对方的兵器压下去,结果弯的只是自己的枪杆,对方的兵器纹丝不动的时候你就会想我上面这些话了。所以,硬是为了得到更好的控制性。枪法最基本的策略叫调枪。比如我持大枪,你拿大刀。我往你的身左一扎,你有两种选择,格挡&躲闪。无论以怎么选择,我的枪往下一转就绕到另一边了,因为这是个大杠杆,即使枪头做这样大幅度的运动,我的手也不过是移动了一点点而已,而你却得用整个身体做大幅度回应。你再当挡我再调,你再当挡我再调……你的体力一下降,很快就捅上了。所以枪也叫百兵之贼。明朝倭寇之所以拿倭刀(倭刀是现在的大太刀,1.6米长)也能战胜拿枪的明兵,不是日本刀战胜了枪,而是职业军人战胜了农民。这也是为什么《倭寇的踪迹》里改进的倭刀干不过鸳鸯阵只能『降』到民间武术圈。



小的花枪的技法不高级,是因为花枪本能的尺寸问题导致很多大枪的技巧没法施展,导致套路里大部分都是棍法。在古代棍法都是自认低于枪法的,所以棍法的书都是伪托枪法的名字,或者剑法。比如俞大猷将军的《剑经》就是棍法

为什么《箭士柳白猿》里的枪也是白蜡杆?白蜡杆不是不能做枪么?那是原则上。现实里没那么多矫情,事实古代军队不仅大量的白蜡杆,还有大量的竹子,而且这个竹子也并非积竹木柲这种竹皮包着木杆的古代复合枪材,就是处理过的普通竹子……没钱没得选呗。想找的好的木材,难啊。我一开始也是白蜡杆入。后来自己『巡山』半年才找到几个勉强合格的木材。这是对古老传统的推崇。在民间,白蜡杆一直是常态


白蜡杆做枪杆的办法是:缩短长度。这样枪就不低头了


《箭士柳白猿》的枪不是花枪,是大枪的技法,用了白蜡杆的材质。


《箭士柳白猿》里出现了一种大家熟悉的枪法——赵子龙十八枪,看过《武士会》的人肯定和李尊武一样忘不了这种枪法,此种枪法一共十八招除了扎下小腿那一下,其余皆是虚招,此枪法能令庸才速成,令高手痛苦。徐浩峰让演员练此枪法,拍成视频给于老看,特意遮去了双脚,于老看后惊叹此人至少有十年枪龄,徐浩峰说他才练了几个月,于老不信,于是两人试了试枪,一试就露馅了。大家可以在看电影的时候多加注意。上图左边这位兄弟打得就是赵子龙十八枪。

这位兄弟又一场蒙着眼睛跟几个人练枪的场景。对练的人腰上,小腿上都有软甲保护,因为扎的就是小腿。赵子龙十八枪能让庸才速成就是因为这是一种战略性的技巧。技巧通过理解可以速成,但是功夫不行。我们常说下功夫下功夫,功夫是实打实长年累月的积累。功夫不负苦心人,功夫是最真实的
『祖宗的东西在你手里变了味』沉溺于投机取巧的技巧而摒弃了最根本的东西。『技巧』碰上了『功夫』,真伪立判。

【补充】二刷的时候,再次观摩枪法对决,于老最后抖枪花的那几下,就是拦拿扎没别的,这就是 功大欺理,功夫到了,什么技巧都是白费。犹如小孩子拿技巧打成人,举手不能逃。

在这个人人都渴望寻找一夜暴富的『投机取巧』的时代,我们还有耐心下『功夫』么?


枪的最后必须跟大家介绍一下:台湾的八极大枪比赛了,这就是未来中国的『日本剑道』和『击剑比赛』啊,一个能走向国际的体育项目。目前台湾已经有成熟的比赛,双方各10分,击中头部3分其余部位1分,积分先归零者败。大家最好能『旱地拔葱』看看下面那个外国的『山寨优酷』里的2015年的大枪比赛,感受一下实战的枪法是怎么玩的。

ps:台湾的大枪有两种,碳纤维的,还有就是硬木的(下图)。

优酷传送门:大枪比赛—在线播放
外国的山寨优酷传送门:2015年八極拳協會 大槍決賽
youtube.com/watch?

八极大枪对练现场。注意枪型,长九尺七寸,根大尖细,重心才能在前手,驾重御轻,才能灵活多变。图片出自刘云樵门下的韦双翎先生的博客 ntnuteenage.blog.163.com

其实刘云樵先生也大有来头,他是民国八极拳大家神枪李书文的关门弟子,当年号称『山东小霸王』,没人在他手上占过便宜。民国的时候他是当时的军统的第一杀手,代号『天字一号』就是他。还有另外一个代号叫『长江一号』。他也是《一大宗师》里张震演得一线天的原型。王家卫就是让张震直接参考得刘云樵的资料。刘云樵跟王家卫一样都爱戴墨镜,我觉得让王家卫来演可能更有意思,笑~
刘先生还有一位师父叫宫宝田,没错,就是《一代宗师》里章子怡他爹。这算得上《一代宗师》里一条有意思的隐线。刘先生到台湾后开始担任国民党的『大内总教官』,台湾官方的侍卫各个都是练八极拳的。这也是为什么台湾能发展处八极大枪的比赛。

八极拳在日本其实也是蛮火爆,在格斗类动漫里随处可见。尤其是《拳儿》这部漫画。男主角从小就跟也要学八极拳,最后甚至直接找到了刘云樵(剧中化称刘月侠,长江一号改成了黄河一号,刘先生的弟子苏昱彰则叫了苏昆仑)虽然漫画里面的拳理止于表面,但作为中国武术的百科全书似的资料看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本想顺便批两句国漫,仔细一想,索然无趣。罢了




徐浩峰本来准备和于承惠每年合作一部电影,每次合作于承惠会给徐浩峰讲半个武术的秘诀,《倭寇的踪迹》讲了半个,《箭士柳白猿》讲了半个。《师父》里郑山傲带陈识去看白俄女人跳舞,就是于老爷子带徐大侠去看舞蹈的电影版。人生的故事拍成了电影,总让人感慨。我的老师告诉我说,电影是在现实的空间里捕捉时间消逝的美。就好像历史一样,人名地名是真的,事情都是假的。 所以要读小说,因为小说里,人名地名都是假的,事情往往都是真的。电影也是如此

马战,枪法,唬…如果于老没走,或许我们的武的电影能更顺利往上走几步。至少以后不耍花枪了


  • 弓箭


已经有朋友在下面的回复里之处拉弓弦的位置的bug,按照清朝的书大拉距的弓应该是过耳后,但是电影里只到了耳朵。其实片头就已经出现了清人拉弓的图像,均是拉到耳后。

更:最近学习了弓箭。根据我最近对传统弓的研究,说拉到哪儿的都有…看个人习惯吧。



(徐浩峰坦言是受了《指环王》的影响拍了《箭柳》)
电影是门视听语言,电影是具象,视觉就是逻辑,为了美观可以牺牲很多。比如把《师父》里的八斩刀和日月乾坤刀做了大幅度修改。看看上面两张图,在不看脸的情况下你觉得哪个姿势帅?
顺便略说一弓箭的事,上图的精灵王子拉的英国长弓时的手指拉弦的是三指,就是现在几乎所有比赛里最最常用『地中海射法』,有的是不使用无名指。而中国的传统弓箭的则是用一根拇指完成的。现在称之为『蒙古射法』。

就是图上这样(清朝那张图也是这样的),看到那个黑的东西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就是过去很多富贵人家带的扳指。
(两种扳指,用法略有不同)

上面那个扳指的用法确实有点问题,找到更好的图再换掉吧。


后来富人带扳指也算一种上古代遗风

日本人和蒙古人拉弓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弓的不同,已经用处的不同,地中海射法准确性高更适合步兵,而骑兵则更适合蒙古射法,因为在马上地中海射法容易掉箭……所以地面作战的柳白猿的控弦手法确实更适合前者

不少朋友在评论里指出柳白猿搭箭的方向应该像『精灵王子』一样把箭搭到另一边。否则射箭的精度将会受到影响。

其实一个是步兵的射法(王子),一个是骑兵的射法(上图)。

原则上讲应该是步兵的搭箭方法准确性更好。而骑兵的方式上箭更快。嘛,原则是这样。但关键还在于人。


更正】一刷的时候光等枪法了,没怎么注意箭,而且被这种海报完完全全得坑了!一刷的时候对弓箭就没觉得有什么不自然,怎么图上变成这个样子了?怀疑自己的记忆。二刷的时候特地观察,发现柳白猿在电影里使用的控弦方法全部都是带着扳指的蒙古射法,第一次主持公道的时候,右手边吊着一个类似盒子的东西,就是放扳指的。而上图这张海报估计是前期拍的。


  • 导演徐浩峰 和 他的电影 和 他的武侠世界


按照徐浩峰对对自己武侠片的定义(参考《刀与星辰》),每部电影最好有两个女演员,让男主角为难,最后主角选择了其次的女人(参考《倭》的结尾)。《师父》里实际上凑出了两队,师父和师娘和馆长,徒弟和师娘和茶汤妹妹。在徐浩峰的世界里对女性应有的态度应该是:热爱并且尊重。不过这种态度和闷骚基本上只有一线之隔。但是你从线的另一边,就会隐约有点王小波的意思



徐浩峰对基督教的看法出现在《武术会》里,落魄的师弟在得到了基督的爱。成了一个牧师。一个心智狂乱而绝望的人,需要一种绝对的被动的爱,所以电影里柳白猿最后穿上了极具象征意味的修道士服装去追求射回内心的箭(这个算剧透么?)。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一神教,佛教是无神教。释迦穆尼佛是『我师』,而非『我主』,佛陀说人人都是佛陀,只是尚未得证开悟。而圣经里则是除我之外没有别的真神。佛教是爱因斯坦最推崇的宗教,也是马克思同志唯一没骂过的宗教,但是要一个人修炼成佛,何止九九八十一难,退却的时候,回想起一神教的好处,信者得救,多么轻松。哪有那么多金刚能断的人?净土宗是佛教里最接近一神教的,同样是不承认宇宙是有主宰的,区别的阿弥陀佛承诺,只要念诵他的法号,就让人王胜西方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听佛的教诲继续修行。净土宗的诞生让在印度基本绝迹了的佛教在中国壮大了。


徐大侠早年当过话剧导演,多少沾染了话剧导演的毛病。从镜头上,话剧导演最大的特征就是喜欢用『正面的大全景镜头』,而且一般来说里面的人物也是一排横着排列,因为这是他们最熟悉的,话剧剧场观众看台上的角度。


但是电影空间是立体的,比话剧的空间多出了一个纵深。纵深是电影的优势之一


有人批评戈达尔不懂电影,戈达尔反击说『我不能美化资本主义』。纵深镜头强烈地体现了空间感和立体感。电影本就是立体的,所谓3D电影是个伪概念,只是提供了另外一个角度。

不利用电影的优势是不理智的,但是习惯往往压倒理智。不过徐大侠的个性可不在这,毕竟他的电影里话剧镜头并不算多。更明显的表现就是那让大部分人觉得『太过严肃』的念腔。《箭士柳白猿》还没有做《师父》那样的商业化(虽然也没怎么商业化),台词的念腔的舞台感还是很重,在我观看电影时,我也一度出现过身处话剧剧场的幻觉。而我本人并不喜欢话剧

配合这种语言的,还有演员们一些『耐人寻味』的动作,我们在短时间很难理解这些动作的具体含义,以至于我们觉得我们看不懂这部电影,即使这部电影的故事讲得非常清楚。这些东西其实大部分也是带着戏剧的味道。比如柳白猿被抓之前喝醉,给人拿拐杖打了,打人者打完人居然摆着poss停在那里,仿佛一段戏落幕,演员锁住身体正在等待幕布缓缓放下。

电影的本质是记录,所以电影是真实的空间,电影是一个窗口,观众从窗口里偷窥着窗子那边人的日常生活。突然你发现生活里出现一个人,他没说一句话就得配上一个动作,悲伤的时候,十指插天仰天长啸,悲伤的时候双手掩面……舞台上之所以可以这样,是因为这些动作是顺应舞台而出现的,观众是看不到舞台上演员的脸的,想要传达感情就必须使用丰富而有代表性的肢体语言,但是电影不同,电影是有特写,表现一个人的难过,什么动作都可以不要,给一双眼睛的特写就够了。

其实再进一步看。《倭寇的踪迹》和《师父》都有说话偏向日常的角色,但是《箭士柳白猿》里没有。我以前说过,《一代宗师》是徐浩峰和王家卫的合作,徐浩峰是咖啡粉,王家卫是水,两人合作一定能调出一杯惊艳的电影,但是《一代宗师》是水太多,而《箭士柳白猿》是咖啡太多。而那些烂片烂电视剧则是加了咖啡色色素的刷锅水。

其实说到底,舞台化没有对错,只是一种选择,但是作为大众电影这种选择难免会被观众所诟病,这是必须承担的后果。我所说的东西我相信徐老师全部都是清楚地,如果他能把台词写得再生活一点,一定会让观众更喜欢他,但这就不是徐浩峰了。这是他的选择,也是他的坚持,他像武林人一样坚持着自己的规矩。而电影院也需要这样不一样的片子。


————————————————二刷归来 ————————————


  • 匡一民 片尾打拳的时候背景是的那座佛身骑神牛,乃大威德明王,加上前面的孔雀大明王,《箭士柳白猿》里的庙子是佛教密宗的庙(徐浩峰在《大日坛城》有更多对密宗的读解)

(佛菩萨在度化刚强众生的时候,收慈悲相,露忿相,即菩萨垂泪,亦有金刚怒目)

前方剧透,小心火烛


  • 月牙红问柳白猿能不能抱她的时候,柳白猿举起双手,是个投降的姿势,柳白猿看弓了
  • 柳白猿抱着洋妞的时候,那段音乐给得是最恰当的,有点《一生所爱》的味道
  • 水果店爆炸之前,柳白猿的表情非常丰富,加上最后月牙红的离开,所以她才是女一号,洋妞是女二号
  • 柳白猿被炸掉了一条腿只能坐着比武,匡一民到他面前时完全可以轻松一枪扎死他,但是匡一民选择打打『划了巴子』二人最后平手


最后


————————————— 一刷归来 ———————————————
这是一部已经上映了的电影。每家电影院平均排片1-2场…安利了一群哥们,结果反馈我说附近电影院没有排场次…看到这尴尬的排片,只有幽幽的无力感,我能说的只有:虽然就一两场,希望大家别等下载,尽量买票吧……(默默买票去……)

———————————3月11日———————————————

这是一部还没上映的电影。
拍摄的顺序早于《师父》。跟《倭寇的踪迹》一样,你都能从徐大侠的短篇小说集《刀背藏身》里找到原著。至于和原著相差多少,请参考第一句话。



另:《师父》那页的回答我有点看不下去,满页的阴谋论,各个都仿佛鲁迅附体,本着高考必须砍分的心态在电影里拼命要找到中心思想,总得批判点啥。对抗,本不是东方文化所提倡的。小林正树在外国接受采访,主持人激动地赞扬《切腹》,说太牛了啊,你看它揭露了那个时代里政府的黑暗,武士和新社会的对抗,批判了那个时代的无情,散发出了人性的光芒,那个片头的盔甲太有寓意了………小林正树听傻了,他说我完全没想这些东西,我只是觉得这个故事这么得有意思。


评论有朋友指出『1000个观众有1000个哈姆雷特啊,怎么理解都是可以的。』这个无可厚非,电影也好,小说也好,作品到了观众手里就是你的了,你爱怎么理解怎么理解,但是请注意,那是你所理解的故事,并不是作者的意图。大家批评所谓的阴谋论之类的东西,并非限制他们抒发对作品的个人看法,而是那些对作者本人创作意图的过度甚至恶意的揣测

哦对了,我没有微信公众号


user avatar   fung-steel 网友的相关建议: 
      

3月10日,上海第一场箭士柳白猿,上座率七成。

徐皓峰是导演,也是作家。
之前看过徐导小说《道士下山》,唐传奇式写法和微妙的哲学思考,表达成电影本就很难,被陈凯歌拍出来,毁得不轻。《柳白猿别传》故事紧凑,可以对比小说和电影,看这次改编是否成功。


先讲下小说,收录在短篇故事《刀背藏身》中(剧透慎入):
双喜姐姐被地主强暴,自此双喜一蹶不振,不再说话,将性事看作仇恶化身。寺庙主持让他做跳墙和尚,将过去留在寺里,更名改姓,开始新人生。
双喜回到尘世,遇到杀手柳白猿,就此更名为柳白猿,成了刺客。每单杀人,均有金条入手。

一日,军统买他杀军阀杨杏佛。杨杏佛是善人,柳白猿不知是否该杀,先化身水果店老板,等待时机。杨杏佛身旁有一高手相伴,很难下手。此时水果店常来一女人,柳白猿爱上女人,有了第一次性事,解开“性事即恶事”的偏执。就在他放弃刺杀,准备带女人远走高飞时,杨杏佛身边高手主动找他。原来女人是高手妻子,被派来刺探柳白猿虚实。
了解真相后,柳白猿心灰意冷,放弃刺杀,军统想将其灭口。挑柳白猿手筋脚筋的特务,是高手安插在军统的眼线,放了柳一马。

柳白猿得救,回乡找寻姐姐,然而终究未找到。
他意识到姐姐是他的执念,姐姐遭遇的恶行,点化了他对善恶的理解。

也许姐姐从未存在过。她只是引发他认识自身罪恶的契机,是佛菩萨对自己的一次轻轻的点化。

他决定回去保护杨杏佛。
最终杨杏佛和女人死于军统,柳白猿射杀军统杀手,再无踪影。

可以看到,整个故事,讲的是柳白猿经历世事,逐渐摆脱过往的执念。
这也是当年主持让他跳墙而去,再世为人的意义。

---
电影做了两处莫名其妙的改动,将原著流畅的叙事,割得支离破碎:
1.柳白猿不再是杀手组织代号,成了拳馆仲裁人。这导致柳白猿杀杨杏佛缺少原因,为了给个杀人理由,于是有了下一个改动。

2.军统一洋妞哭诉杨杏佛杀她父亲,让柳白猿替她报仇,为此向柳献身无数次,软硬皆施,倒贴失败后,对柳动情。柳被军统捉到后,洋妞代替原著中安插眼线的角色,救了柳。电影结局,柳和高手以武对决,洋妞还专程跑来,只为在人群中多看他一眼。

原著改编成电影,无所谓是否忠于原著,重要的是改编后能否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
如果改编后,破坏全片情节连贯性和合理性,这个改编就是失败的。
而《箭士柳白猿》走了《道士下山》老路。同样徐皓峰的小说,同样做了改编,同样完蛋。徐导亲自操刀,用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可以改他的小说,但不要乱改。

---
徐导为何要改编?
写小说和拍电影隔了5-6年,此时他的关注点变了。
拍电影时,他更关注武林中如何仲裁,柳白猿就从杀手成了纠纷仲裁人;他想让大家看看真枪是怎样的,而不是软趴趴的白蜡杆枪,于是就有了枪与枪的对决。
他抒发了他的情怀,其实他本可以为这些情怀,从头写篇小说,给个完整的故事。
然而他只是把主题硬生生放到他某一篇小说中。
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反而没表达好。

---
几个细节:
1. 女人将自己卖给柳白猿,原先要价30个苹果,后来“15个,不能再少了”,电影院笑倒一片,这个梗是原著就有的。
2. 柳想带女人走时,电影中直接甩手一个金条。原著中,柳本想给她金条,一想,这不符合自己水果店老板身份,就想以100个苹果换她走。后来动情,拿出金条。也正是金条,暴露柳的真实身份。电影中,这个细节被抹去了。
3. 柳白猿,是徐皓峰小说体系中,惯有的杀手组织。《道士下山》中张震的角色,就是柳白猿。
4. 全片打斗,声音特效加得太过,不合时宜的破空声分分钟出戏,实在可惜了拳拳到肉的打斗。
5. 全片部分摄影风格,有些像侯孝贤《刺客聂隐娘》。导演是油画出身,保证了电影的画面美感。
6. 这是于承惠(片中白胡子高手匡一民)的遗作。
7. 推荐徐导小说《道士下山》(虽然结局戛然而止,依然是好小说)《刀背藏身》和传记《逝去的武林》这三本,很有韵味。


user avatar   huang-yin-r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http://zhuanlan.zhihu.com/1080p/20644329 更新一篇徐导《箭士柳白猿》的专访
————

都钻进被窝了,看到这个问题又爬出来。一定要答一下。

我的公司在后期投入(出品),这也是我此生第一部操作投资的电影,而第一部竟然就做到了自己很迷的徐浩峰。
利益相关,索性就摊开至此。转化率太低,这不会是一个广告。

1

如何评价?首先,柳白猿是12年拍成的,如果你连看倭寇、柳白猿和师父三部电影,一定会感受到徐老师一整个导演风格的变化。它是有序的,不论从制作、叙事到卡斯,都在朝一个方向渐进。

不能说作品越来越好,因为如果一位导演在导一部作品时,本心是为了表达自我,那就不能用“哪部受众广卖得好”来判断电影的优劣。

毕竟,倭寇和柳白猿才是更浓厚“徐浩峰”味道啊。

论讲故事,柳白猿高于倭寇、低于师父(个人观点);论制作宣发费用,柳白猿高于倭寇、远低于师父;
论卡斯,12年的柳白猿,除了于承惠老师,宋洋、李呈媛难说名气。《师父》里的宋洋帅气更胜,演技进步。李呈媛四年如一日的美丽,装妓女娇憨狡猾,扮良家端庄温柔。李呈媛很有味道,但愿她能更火一点。
论动作,三部电影都堪称极少特效的良心作品,枪棍刀棒、掷地有声、拳拳到肉、明快干练⋯毕竟徐老师亲自把关,又有(故去的)于承惠老师压场,还有打戏帅气、身形潇洒的宋洋。

2

豆瓣上,柳白猿被认同最多的一条短评大概是:至少认真做了这个东西,就是值得尊敬的。关于这点,我po几段同事对徐老师的采访(字黏贴不下来,只能用截图了)


2
为什么这部电影突然上映了,首当其冲当然因为去年年末《师父》打出的好口碑。有好多人甚至称之为“个人的年度最佳”。

而为什么延后了四年才上?
首映礼上,徐老师解释说“李呈媛、宋洋都有名气了啊”时,我噗嗤就乐了…真是real耿直。但的确,拍电影、卖电影本来就不是光靠情怀就能解决的事,是否有人买单,很重要。

4年了,国内电影市场在急剧增长,并且是增量的那种增长,也终于带动这类“非大众”电影卖得更好一些。
网络、微信、微博…口碑和自来水,让本身缺乏宣发费用的好电影,有了一些小身材、大能量的吆喝法。观众越来越愿意去为“非大片”电影买单,为“非大众”但”诚意之作“跑一趟影院,看看不错,回来再安利安利周遭,上知乎回答一下”如何评价xxx电影“。
对这类电影而言,现在的市场比较积极,也宽容了很多。

3
徐老师能打、能文,写了好书、做了好编剧,他的课堂堂爆满。背靠《一代宗师》、《道士下山》、《师父》,简直能吃半辈子。
他的《刀背藏身》写了写武林,《刀与星辰》写了写电影,而《逝去的武林》整理于隐退的武林高手李仲轩…翻翻徐老师过往,你对他三部电影作品会有更多理解。

因此,主观的我想说:

如果说,《师父》是徐老师跟我们讲了一个好故事;那么《柳白猿》,可能是徐老师讲了讲自己。




  

相关话题

  怎么看待“女孩相亲得知男方付钱,带23个亲戚朋友来吃饭,账单高达近两万”? 
  如何评价贾秀全? 
  如何评价《琅琊榜》里的誉王? 
  如何评价电影《热气球飞行家》? 
  如何看待复旦大学18驴友黄山门,117人为林森浩请罪,今年的复旦教师小三门,请崔永元去做交流会? 
  MH370 航班飞机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 
  如何看待Dolce&Gabbana官方发布的一组宣传中国的照片? 
  有什么非常棒的华语电影呢? 
  如何评价贾秀全? 
  如何评价《小森林 夏秋篇》这部电影? 

前一个讨论
古文中另起一行并且高出一两个字有什么标准?比如人名,各种表示御用的东西,还有天地之类的?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俞白眉的编剧能力?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