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二战以来的美国战争,会发现美国有个特别好玩的地方,那就是美国人的反战情绪,与战争的整体进程呈负相关。战争打得越顺利,美国人越不提反战,战争打得越不顺,美国国内的战争情绪也就起来了。
比如说,朝鲜战争,这是美国打着联合国的名义赤裸裸地侵略,然而一开始联合国军暴打朝鲜人民军的时候,美国人高呼这是对共产主义的胜利。直到后来志愿军入朝,联合国军在三八线徘徊了两年多也进不来,美国人忽然就知道反战了。再比如越南战争,一开始美国可没几个人反对,直到后来越南战争打了十几年泥足深陷,很多年轻人都要被征召入伍的时候,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就起来了。
而反观那些美国赢得轻松利落的战争,比如海湾战争——这是一场对改变冷战格局形成了深远影响的战争,也奠定了过去30年的基本国际态势。但你什么时候看过美国反思海湾战争的电影?在美国的主流舆论里,海湾战争时的美国那是天降正义,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唯一力量。
可到了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深陷其中17年之久的美国,在发现自己无法脱身的同时,国内的反战情绪也起来了。美国人开始纷纷关注起战场上受害的士兵,也关心起了受苦难的伊拉克人民,却唯独没有人关心为什么伊拉克明明没有“洗衣粉”,却要遭这种罪。
说白了,美国人的所谓反战,大多时候是“后悔”。言下之意是,“艹,老子当初真不应该打这个仗,亏本了”。
日本人的反战,跟这个也差不多。
“反战”这个事情,本身其实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一方面别人打你,你总不能不还手,指望用挨打来赢得对手的“尊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另一方面,战争本来也是各种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后,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尽管它的代价很大,要伴随着很多人的牺牲与物的毁灭。对于战争,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可以不用战争解决问题的时候,尽量不要用战争,但如果事情已经到了非打不可的地步,那也就只能去打。
当然,中国古代倒是有不少反战题材的文学作品。但是,对于反战这事,中国古人也看得很清楚。比如杜甫在其青壮年时代的诗作中,有大量反对玄宗开边和武将轻启边衅的诗篇,著名的比如《兵车行》。但到了安史之乱的时候,杜甫在写下三吏三别等记录战争下民生疾苦的诗篇的同时,也在期盼着战争的胜利。也就是说,不谈战争的性质说“反战”其实是一种耍流氓的行为,只有那些不必要打的战争才要“反”。在这一点上,如果今人的认识还不如古人,那可就真的可笑了。
unbelievable = 无法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