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韩信有多牛,若刘邦不杀韩信,他会不会反? 第1页

  

user avatar   zhou-yun-73-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韩信有多厉害?

国士无双?汉初三杰?这些定论只是泛泛之谈。让我们从具体战事,来窥探韩信的惊天才华。

1、迂回奇袭,擒魏王豹——韩信吸取前人经验,活学活用

刘邦在彭城之战后,魏王豹叛汉附楚,因为魏国地理位置险要,是荥阳-成皋防线的后背。所以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领曹参步兵和灌婴骑兵(约不到三万)前去平魏。在伐魏之前,刘邦有一次著名的敌情问话。

汉王问郦食其道:“魏国的大将是谁?”郦食其回答说:“是柏直。”汉王道:“这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怎么能抵挡得了韩信!”又问:“骑将是谁啊?”郦食其答:“是冯敬。”汉王说:“他是秦将冯无择的儿子,虽然贤能,却也无法抵抗灌婴。”接着再问道:“步兵的将领又是什么人呀?”郦食其说:“是项它。”汉王道:“这个人抵挡不了曹参。如此我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啦!”汉王军事谋略可见一斑。

(韩信破魏作战图)

魏王豹在临晋蒲坂部署重兵(不超过3万)以阻挡从临晋方面来的韩信军队。韩信此战同样采用了奇袭策略。因为汉军兵力不多,稍晚如果魏王联合代国等势力,那韩信很难取胜。于是他设疑兵,在河西岸排列出船只,假装要在临晋渡河发起进攻。同时以曹参步兵执行奇袭任务,从夏阳乘坐大木瓮渡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南下攻击魏军侧背,此时的临晋关,灌婴骑兵也已渡河,魏王豹大惊失色,一路溃败,最终被擒。

军事分析:同样策略,李信伐楚败了,韩信却全胜!

攻破魏国之战斗,看上去不过是一次简单的迂回夹击,肯定会胜利。真的吗?让我们回到20年前的战国。李信率20万大军,南下攻楚。楚国将领正是项羽祖父项燕。李信和项燕同样分布在颍水两岸。李信兵分两路,自己率一部主力南下迂回,打算在颍邑渡河,与北面的蒙恬军队成钳角包围之势。谁知李信在轻装渡河之际,遭遇了楚军主力的全力攻击!李信南面迂回之计,完全被项燕猜中了!

(李信伐楚作战图)

二十年后,还是同样的策略,韩信却打得有声有色。在神话背后,是韩信从来不拘泥兵法,而是真正看透了兵法,严谨的敌情侦察,密不透风的军事决策,行军神速的作战风格。这些才铸就了一个军事神话。

2、再续神话,连下代、赵、燕——严谨缜密的军事分析模型

韩信攻破魏国之后,主动向刘邦请求继续东略,以图包围楚国。魏国攻灭后,张耳封为魏王。刘邦于是让张耳带3万魏兵,归韩信指挥。此时韩信约有5万人马。

在邬县地区,韩信与代国国相夏说发生交战。夏说不敌,溃败被杀。

就在此时,张耳的死对头,陈余率赵军二十万,抵达井陉口,挑起了著名的井陉之战。

(井陉之战作战图)

韩信驻扎下来后,派间谍打入赵军内部。(强调:知道敌情)此时的广武君李左车劝说陈余说:“韩信、张耳乘胜势离开本国远征,锋芒锐不可当。井陉这条路,车辆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成列,粮草必定落在大部队的后面。望您暂时拨给我三万人作为突击队,抄小路去截断对方的辎重粮草,而您则深挖壕沟、高筑营垒,坚守不出战。”但陈馀曾经自称是义兵,不屑于使用诈谋奇计,说:“韩信兵力单薄且又疲惫不堪,对这样的军队还避而不击,怕诸侯嘲笑我。”

韩信得知,高兴异常,因此便敢率军径直前进,在距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停下来宿营。到半夜时分,韩信传令部队出发,挑选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手拿一面红旗,从小道上山隐蔽起来,观察赵军的动向;并告诫他们说:“交战时赵军看到我军退逃,必会倾巢出动来追赶我们(强调:倾巢出动)你们即趁机迅速冲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遍插汉军的红旗。”

韩信随即派遣一万人打先锋,开出营寨,背靠河水摆开阵势。

天亮的时候,韩信打出了大将的旗鼓,鼓乐喧天地开出了井陉口。赵军洞开营门迎击,双方激战了很久。这时,韩信和张耳便假装丢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营。(强调:韩信、张耳逃跑)河边部队大开营门放他们进去,然后又和赵军鏖战。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抢汉军抛下的旗鼓,追逐韩信和张耳。韩信、张耳进入河边的阵地后,全军即都拼死奋战,赵军无法打败他们。(强调:无法打败)韩信派出的二千名骑兵突击队一起等到赵军将士全体出动去追逐争夺战利品(强调:全体争夺战利品)时,立刻奔驰进入赵军营地,拔掉所有赵军旗帜,插上两千面汉军红旗。赵军已经无法抓获韩信等人,便想退崐回营地,但却见自己的营垒中遍是汉军的红旗,都惊慌失措,以为汉军已将赵王的将领全部擒获了,于是士兵们大乱,纷纷逃跑,赵将尽管不停地斩杀逃兵,也无法禁止溃败之势。汉军随即又前后夹击,大败赵军,在水边杀了陈馀,活捉了赵王赵歇。攻破赵地之后,韩信派使者劝降了燕国。两个月内,拿下代、赵、燕三国,韩信用兵之道,可谓神妙!

军事分析

在兵力不济又不得不战的情况下,军事家一般会怎么做?分兵夹击,诱敌入伏。前者是通过奇正,或者通过虚实,来实现军事力量的增益。而此战中,井陉地势险狭,难以夹击,赵军也未必会冒险轻进。

韩信心中有他的军事决策模型,核心的战术是背水诱敌,夺营易旗。具体分析如下:

以造成赵军最大程度的心理恐慌。为了达到赵军空巢出动。除了2000人设伏,韩信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 赵军务必空巢出动。为此,佯退还不够,必须是韩信、张耳亲自打头阵,佯退,丢下战利品。(战场中,战利品就是功劳啊,尤其是大将军的锦旗)这吸引力太大了。韩信判断,赵军全军来追。
  • 汉军必须能承受敌全军猛攻如果汉军被赵军全力攻破了,也就没有所谓的夺营易旗了。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韩信才设定风险极高的背水阵。靠地利形势,逼迫汉军誓死一战。但这样的阵型是极其危险的。韩信能驾驭住,那大家视绝境为勇气;一旦信心溃败,韩信把控不够,那就是彻彻底底的水边溃逃。背水阵的失败,定是比其他阵惨烈得多。但韩信,有信心,其实也是迫不得已。我相信如果他兵力足够,是不会如此冒险的。能稳健取胜的,绝不取巧,这是作战的规律。

如果陈余听取李左车的意见,或者赵军不空巢出动,又或攻破了背水阵,但那样结局……韩信不会让以外出现在他的军事决策中。自古名将,皆如此。

3、破龙且,擒项王:对楚军性情了如指掌

破赵之后,因刘邦在荥阳局势危险,韩信于是和张耳一道南下救援。此时的刘邦冷不防地夺走了韩信张耳的兵权印信。派张耳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让他集结赵国尚未征发的部队去攻打齐国。就在此时,汉王的谋士郦食其,劝说齐王归附。韩信于是有了小心思,自己辛苦作战,难道还不如一个儒生吗?于是继续攻打齐国,齐王仓促无备,齐都临淄被攻破。齐王于是向楚王求援,于是有了潍水之战。

有人战前劝龙且,修筑深沟高垒固守,让齐王派遣他的心腹大臣去招抚已经丢失的城邑。龙且轻敌,不愿固守。这也能理解,在此战之前,楚军大战几乎无败绩。龙且有这样的傲慢的底气。

十一月,齐、楚两国军队隔潍水摆开阵势。韩信命人连夜赶做了一万多个袋子,装满沙土,投堵潍水的上游,然后率领一半部队渡河去袭击龙且,随即假装战败,往回奔逃。龙且看到韩信怯懦,大喜。于是渡潍水追击韩信。韩信即派人挖开堵塞在潍水上游的沙袋,大水立刻奔泻而下,龙且的军队因此大部分没能渡过河去。韩信迅速组织反击,杀了龙且。

(潍水之战作战图)

军事分析:龙且是有傲慢的底气。齐楚联军二十万,其中楚军又有楼烦精锐。为何会败?韩信的谋略很简单,借助水流,冲破敌军。此项策略有两大关键。

1、上游堵水,且不被发现。如何秘密不被发现地准备一万个袋子,如何先堵住水且不被敌人察觉,史书没有写。至少我们可以猜测,韩信内部保密极其严苛;再者军事作风快速凌厉,刻不容缓。

2、渡河后退,不让敌军疑心。熟悉兵法的人,都知道。如果两军隔水列阵,谁先渡河,对谁就不利。因为对方可以趁敌军渡河一半,冲击敌军。春秋战国这样的案例太多了,后来大家都学聪明,谁也不先渡,隔江对峙。但韩信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要渡河,就是等你来袭。楚军崇尚勇猛,不尚谋略。韩信熟读兵法,这一点异常举动,如果能察觉,胜败或许未定啊!

在潍水之战打败龙且之后,项羽集团已经陷入了刘邦、韩信、彭越的包围之中。

刘邦见项羽形势危机,于是主动撕毁了合约。让韩信统帅三十万诸侯大军,追击项羽。项羽率九万大军向垓下败退。在这最后时刻,项羽想要率领士卒,全力血战。这类感召三军,誓死一搏,项羽是韩信的师父。但可叹的是,韩信太懂项羽了。他在项羽帐下将近两年,项羽行事风格,韩信了如指掌。对付项羽的困兽一般的悍斗,韩信只用一招:请君入瓮。

韩信引军前攻,左右各设伏兵,韩信作战不利后退(就算真打,估计也得败退),项羽会追吗?性格刚烈的项羽,必追。项羽于是陷入三路大军的夹击,于是建起营壁来防守。

韩信如果采用消耗战,把项羽累死拖死,固然可以。但他再度采用攻心战,四面楚歌,楚军随即即溃。但将神项羽,是阻挡不了的。乌江边,一代人杰项羽,自刎而亡,将星殒命啊!


二、韩信会不会反叛

1、刘邦和韩信的关系:表面放权,实际上刘邦处处提防

韩信在攻破魏、赵之后,和打败项羽之后,都冷不妨地被刘邦夺走了兵符。

第一次是在楚汉荥阳相持阶段,荥阳遭遇项羽猛烈攻击,刘邦形势十分危险,但韩信、张耳此时却大胜,士气极旺。刘邦诡称是汉使,趁着清晨,悄悄进入韩信卧室夺取了兵权。率领这批军队继续和项羽斗争。这是怎样一种让韩信战栗的体验!?

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史记·淮阴候列传》

第二次就是垓下之战,因为决战前把军权全权交给了韩信,胜利之后,立刻夺回。《史记》先后用驰和夺两个字,极其形象地写出了背后的政治玄妙。

汉王还,至定陶,驰入齐王信壁,夺其军。——《史记·高祖本纪》

韩信作为大将军,居然两次被悄无声息夺取了兵符,韩信就算真想叛变,也难保不会还未起事先被下手。

刘邦连韩信卧室情况了如指掌,这样的手段,看似放权,实则处处提防,彼此心照不宣。


2、韩信想不想反之前,是能不能反叛

韩信所言:『汉王遇我甚厚,吾岂可乡利而倍义乎!』这的确是一方面元素。另一方面,韩信如果叛乱,部下风险极大。军中有刘邦亲信曹参、灌婴等人。曹参在刘邦开国功臣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萧何,就算韩信成为了一方诸侯,曹参的地位未必比在刘邦手下高。韩信叛乱,曹参依附韩信不会好过效力于刘邦,还不如杀了韩信,向刘邦老大哥邀功。刘邦军事集团,大多来自沛县,大伙打心眼服刘邦,何必投靠年轻人韩信?

此外,如上说,刘邦对韩信卧室情况了如指掌,韩信如果叛变,是否安全密不透风,还是个问号。

最后,刘邦集团在军事上,还能吸引英布的归附、彭越的支持。刘邦是政治家,在处理政治关系方面,远甚过韩信。

当然,韩信在开国后,被封为楚王,没有刘邦军事骨干的掣肘,作为地方藩王,可以见见树立自己的威望,发展自己的势力,长远下去,叛乱的胜算会越来越大。但刘邦太明白了,有人高发韩信叛乱,刘邦等得就是这句话,把韩信拘押了,贬为淮阴侯,把他安放到帝都(来监视)。

这时候韩信已丧失了叛乱的最佳时机。后来韩信与陈豨密谋反叛。结果走漏了风声,韩信被吕后所杀。


3、人性道德是模糊动摇的


人性道德,从来没有绝对。刘邦两次夺取韩信的兵符,早已对他有防范之心,被贬淮阴侯,也是强烈的政治信号。我们不能一厢情愿认为韩信忠心不二,一身正气。也不能一位认为韩信心怀鬼胎,最终谋反身亡。人性的选择,反与不反,有时候很模糊,有时候是被逼迫。

或许,他改如张良一般,急流勇退,功成身退。

或许,在被吕后捉拿的那一刻,那份著书立说,云游四海的念想,重新闪烁在了他弥留的眼光。


user avatar   chen-ying-n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天,有人在我写的一篇文章下评论:“诸葛亮是相当厉害的全才,但如果把他与另一人对换位置,至少在军事方面,那人会做得比他更好。”


他说的那个人叫韩信。

被称为“千古兵仙”“无双战神”。


世人大多只知兵仙之名,却不知道韩信到底厉害在哪里。

为什么他是中国历史最会用兵之人?


我将历史上领军作战的将领分为四类:

三流的将领,根本不知道机会是什么。

二流的将领,一直抓不住机会。

一流的将领,善于等待抓住机会。

超一流的将领,没有机会创造机会。


超一流的将领,

泱泱华夏5000年,无数王侯将相如过眼云烟,却不超过5人。

韩信高居其中,而且极有可能列为第一。

因为,从战争过程到结果,他简直就是教科书一般的怪物。


有人问我,刘邦夺得了天下,韩信有没有可能不死?

我回答说:“绝无可能!”

换做是你当皇帝,也一定会干掉韩信,除非你皇位不想要了。


我们一起来看看韩信牛逼哄哄的履历:

25岁,刘邦下跪拜他为大将军,当时韩信仗都没打过哦。

26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关中,同一路线,干成了诸葛亮想做没做成的事。

27岁,接过刘邦的烂摊子开始与中国历史第一武将项羽对攻。

28岁,渡黄河,背水一战,灭魏国、赵国、代国、燕国、齐国。

29岁,十面埋伏剿灭千古无二的西楚霸王项羽。


在这期间,

他被拜大将军、拜丞相、封侯、封王,一人全任“王侯将相”。

只用2年,

终结了楚汉争霸的乱世,威震八大诸侯国。

纵观世界历史,我找不出第二个简历如此牛逼的人物。


更可怕的是:他太年轻了!

他死的那一年,

刘邦60

萧何61

张良54

吕后45

韩信35……

汉朝从皇帝到丞相到军师到皇后甚至到皇子,都没有信心能活过韩信。

所以他必须得死。

不然汉武帝恐怕都要叫韩彻了哦。


许多人为韩信打抱不平,觉得刘邦这老流氓真尼玛无情。

其实这还真不能怪刘邦,换做任何一个皇帝,韩信的结局都会一样。


性格决定命运。

韩信的命运从他出生那一刻起,便已注定。

韩信是一个恩怨分明,一生追求平衡的人(我怀疑他是天平座)。


南昌亭长的老婆摆脸子不给他吃的,他就走了。

漂母给他吃的,他说一定要回报。

项羽让他看门,他骂项羽有勇无谋。

刘邦拜他为将,他说士为知己者死。


别人对他不好,他不高兴。

别人对他好,他就要报答。


他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人。


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说:“国士无双”。

刘邦以国士待他,他以国士报之。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便是如此。


韩信追求那种对等的关系,他认为付出一定要等于回报。

可问题是,刘邦最终拿不出对等的东西回报他。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定关中、平魏、徇赵、灭代、胁燕、定齐、亡楚。

功劳越滚越大,韩信与刘邦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有人说赏赐啊。

拿什么赏赐?


如果秦汉过于遥远你不知道那是什么概念。

我们联想一下近代。

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已然位极人臣,再往前一步就真要荣登大宝了。

林彪剿灭卫立煌,拿下东北,三大战役定半个江山,最后成为法定接班人。

韩信的功劳大抵≥曾国藩和林彪


你要论功行赏?

行啊,太子和皇位随便给他挑一个呗。

什么?给不了?

那要么你弄他,要么他弄死你,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这就是当时刘邦面临的局面。


中国历史上功劳奇高的有几个能活着退场?

白起自杀。

商鞅车裂。

廉颇离乡。

李牧冤杀。

蒙恬吞药。

彭越成了肉酱。

英布诱杀九江。

周亚夫莫须有。

荀彧空盒赐死。

陆逊使者辱亡。

……


刘邦为了夺天下,分封异姓王,韩信先封齐王,再封楚王,再赏赐下去,就只能把自己裤头和老婆一起赏给韩信了。

他实在是赏不动了……


再加上分封制历史进程已经不允许存在下去,

削藩是历史必然的趋势。

秦始皇已经设立了郡县制,

刘邦是先分封再把你一个个搞掉。

他没有选择。

后世汉景帝平七国之乱。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都证明了刘邦的无路可退。


刘邦杀韩信,与其说是刘邦无情,韩信无知。

倒不如说是历史的进程容不得韩信这种人存在于安定之世。


乱世之中,

他是风姿卓越的白袍将帅,

他是多多益善的千古兵仙,

他是国士无双的不败战神,

一呼万应,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英雄之气无人可敌。


可在治世,

他不过是一个可怜人……


不知刘邦死前会不会想起,

10年前的那个夜晚,

北风呼啸,

大雪纷飞,

他与他秉烛夜谈,

论蜀道,

观山川峡谷,

辩天下英豪,

没有楚汉相争,

没有君临天下,

有的只是知音相逢,浊酒一盏……

——————————————————————

更新线

汉初地震导致汉中河流改道的事我知道,大家也别假设诸葛亮和韩信环境一样了,历史记载的是结果,不容假设。


user avatar   zhang-yu-10-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个问题:淮阴侯有多厉害?


1、淮阴侯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提出统一天下战略(汉中对、开辟北方战场实施战略包围。)并自己实现了的名将。


2、淮阴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个打败顶级名将(霸王)的顶级名将。



3、淮阴侯是汉代军法的创立者。


4、淮阴侯与留侯(张良)一起首次系统整理了中国兵法。

以上4项,中国历史其他名将谁也没有做到,因此,可以说淮阴侯是中国历史第一名将!

第二个问题:如果刘邦不杀他,他会不会造反?

首先,杀淮阴侯的是吕野鸡,(吕后名“雉”,即野鸡。)不是刘邦,刘邦当时正在平定钜鹿守陈豨的叛乱,不在长安,并不知道淮阴侯被杀,他也没有命令吕野鸡杀,否则吕野鸡直接派军队抓人就是了,何必骗淮阴侯入宫斩之?

其次,关于他会不会造反,这个问题正反面证据都有,不太好确定,贴个以前写的文吧。


一、正面证据:


1、【陈豨拜为钜鹿守,【集解】:徐广曰:“表云为赵相国,将兵守代也。”辞於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於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索隐】:按:晋灼曰,楚汉春秋云谢公也。姚氏案功臣表云慎阳侯乐说,淮阴舍人,告信反。未知孰是。”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正义】:长乐宫悬锺之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史记三家注本·卷九二·淮阴侯列传第三二》

2、【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3、【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语在淮阴事中。】——《史记·卷五三·萧相国世家第二三》

4、【十一年,信谋反关中,吕后诛信,夷三族,国除。】——《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二、佐证:若淮阴侯被诬,那么同为异姓王之一,当时地位、权势超过淮阴侯的彭越就明确记载为被诬,为何淮阴侯却没有记载?

【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徵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於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雒阳。有司治反形己具,【集解】:张晏曰:“扈辄劝越反,不听,而云‘反形已见’,有司非也。”瓒曰:“扈辄劝越反,而越不诛辄,是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集解】:文颖曰:“青衣,县名,在蜀。”瓒曰:“今汉嘉是也。”【索隐】:苏林曰:“县名,今为临邛。”瓒曰:“今汉嘉是也。”西至郑,【索隐】:地理地郑属京兆。【正义】:华州。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雒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原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雒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正义】:上唯季反。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於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史记三家注本·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三、反面证据:

1、【为淮阴舍人,告淮阴侯信反,侯,二千户。 十一年十二月甲寅,侯栾说元年。 索隐曰汉表作「乐说」。】——《史记三家注本·卷一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2、【春,正月,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按班书功臣表,告信反者,舍人乐说也,封慎阳侯。〕吕后欲召,恐其傥不就;〔傥,或然之辞。〕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强,其两翻。〕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资治通鉴胡注本·卷第十二·汉纪四》

3、【及高祖七年冬,韩王信反,入匈奴,上至平城还,乃封豨为列侯,【集解】:徐广曰:“功臣表曰陈豨以特将将卒五百人,前元年从起宛朐,至霸上,为侯,以游击将军别定代,已破臧荼,封豨为阳夏侯。”以赵相国将监赵、代边兵,边兵皆属焉。

豨常告归过赵,赵相周昌见豨宾客随之者千馀乘,邯郸官舍皆满。豨所以待宾客布衣交,皆出客下。【正义】:言屈己礼之,不用富贵自尊大。豨还之代,周昌乃求入见。见上,具言豨宾客盛甚,擅兵於外数岁,恐有变。上乃令人覆案豨客居代者财物诸不法事,多连引豨。豨恐,阴令客通使王黄、曼丘臣所。【正义】:二人韩王信将。及高祖十年七月,太上皇崩,使人召豨,豨称病甚。九月,遂与王黄等反,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史记三家注本·卷九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三》



太史公在这里说明了陈豨反的真实情况,陈豨的谋反,并非在拜赵相(或者钜鹿守,可能是兼职。)之前就预谋了的,而是在这之后。

四、佐证:

1、淮阴侯被贬后处事的态度,非常明确的表现出了不满,很高调,作为一个想要谋反的人,不低调处事以降低刘邦的警惕,处理好与同僚的关系,从而麻痹刘邦,反而表现出不满?非常不合理。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史记三家注本·卷九二·淮阴侯列传第三二》

2、历来谋反都会有牵连同党,而淮阴侯的谋反,同党仅仅为陈豨一人?对比下同是刘邦时期的贯高谋反案,差别很明显:

2.1、【赵相贯高、赵午等年六十馀,【集解】:徐广曰:“田叔传云‘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然则或宜言六十馀人。”故张耳客也。】

2.2、【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於是上皆并逮捕赵王、贯高等。十馀人皆争自刭,贯高独怒骂曰:“谁令公为之?今王实无谋,而并捕王;公等皆死,谁白王不反者!”乃轞车胶致,【正义】:谓其车上著板,四周如槛形,胶密不得开,送致京师也。与王诣长安。治张敖之罪。上乃诏赵群臣宾客有敢从王皆族。贯高与客孟舒等十馀人,皆自髡钳,为王家奴,从来。】——《史记三家注本·卷八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九》

3、淮阴侯身为楚王,拥有强大实力时不反,被贬为淮阴侯,无一兵一卒却想反?若说出于怨愤,那么不结好诸将以为内应、部属,反而要率诸官徒奴攻打皇宫?即使要攻打皇宫,那仓促之间以谁为将?难道淮阴侯要亲自披坚执锐,冲锋在前?

4、吕野鸡知道淮阴侯要谋反的消息,不是让刘盈以太子身份调集军队抓捕淮阴侯,而是与萧何定计诓骗淮阴侯入宫,很可能是因为她掌握的“证据”不充分,公开抓捕难以服众,而淮阴侯身为一个谋反者,在萧何骗他时没有任何防备、恐惧的情绪,直接就去了,实在不像一个谋反者的样子,且淮阴侯临终之言,没有说【恨事泄,为所算】之类,而说后悔没听蒯彻的话,也可以证明淮阴侯不想反。刘邦在得知淮阴侯被杀后,【且喜且怜之】若淮阴侯真是谋反被杀,“喜”可以理解:因为他失败了。“怜”从何谈起?难道是可怜他谋反被杀?所以这也可以证明淮阴侯并未谋反。


结语:淮阴侯谋反事件,反面证据多于正面证据,私以为淮阴侯并无谋反之事,但后人不是穿越众,不能断然否定太史公的记载,因此,淮阴侯是否谋反,还是存疑为好。


以上。


user avatar   wu-yi-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时我只是急着回家了。”韩信这么对陆贾解释道。“因为天色很晚了,我必须回家去。”


这个理由显然不太能令汉国最犀利的辩士满足,要知道,就连刘邦本人都以曾和他侃侃而谈感到自豪。“尔等比陆公,相差可是不能以道里计了。”在面对南越民间使团的蓄意刁难时,刘邦很淡定地这么说。代表团们认为由中央政府来指定南越统治者是失约,但刘邦还是决定把陆贾派去南越,宣布对南越王赵佗的任命。这趟苦差事不花一年半载办不下来,于是陆贾决定走之前来见见韩信,顺便问一些困惑已久的问题。


“你就不要骗我啦。”陆贾说。


“这可是真的。天一晚我就想回家去,一直都是这样。”


“再搪塞我,我可就起程了,南越那地方瘴气多,听说最近还在搞运动,闹着要把使者扣起来杀头,指不定我就回不来了。到时候你可千万别后悔。”


“你这点倒是提醒我了,既然你此去吉凶未定,移动硬盘还是应该交给我保管,要不然可是人类文明一大损失,六世纪的江陵和前四世纪的亚历山大港都要甘拜下风呢。”韩信戏谑地说道。


多年之后,长安城中的著名旅游爱好者、公共知识分子、剧透学硕士与柏拉图爱情主义者司马迁在记载此次对话的同时,很是发了一番咏叹。他说,大家没想到的是,最终陆贾完成任务回到了长安,这时却得到了韩信已经被一根绳子勒死的消息,啊,人生是如此无常,所以大家要更加珍惜生命。就这样,读者又被剧透了。在剧透这门艺术的贡献上,太史公绝对是个中翘楚,描写项羽的时候,他的每个单词几乎都让人明白“这家伙最后一定会悲壮地失败”,对于一本书的主角来说,这种做法的丧心病狂程度就像艾伦·里克曼头上贴着“我是卧底”四个大字出场,或者让唐国强在片头耸耸肩说“抱歉我最后还是没能兴复汉室”一样。


这种做法后来终于触怒了武帝,在他被司马迁告知李陵其实是在苦战后才不得已投降的时候,一种被剧透的羞辱感充斥了他,因为详细的战报要在总参谋部那群人经过详细的研究之后才能出炉。最后他们给出的战报支持了司马迁的判断,那上面显示在塞北的天寒地冻中,机械化部队寸步难行的李陵面临的境遇甚至比1949年新年来临之际徐州地区的邱清泉还要窘迫。但是这进一步坐实了司马迁剧透的罪名,于是他得到了皇帝的惩罚。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剧透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当然,在《变形金刚》开始前告诉家里的妹妹“擎天柱最后不怂了,打跑了威震天”,这样的行为还是值得鼓励的。


剧透之所以这么招人讨厌,最大的原因是它抹杀了未知的乐趣,据说这正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不过,多年前游荡在淮阴街头的韩信未必支持这个看法,他生活中最大的不确定是不知道每天的晚饭在哪,而这种不确定显然会带来很多麻烦。


年少时的那种窘迫感常常占据韩信的内心,这甚至影响到他后来的指挥风格。最典型的例子当然是高祖三年的井陉会战,在那场战争中,韩信背水列阵,并最终击败了强盛的赵国军队。对此战的解释历来十分不一致,有研究者声称这只是当时地图绘制工业的粗糙误打误撞导致的喜剧结果,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10年第一版的《精神分析引论》中专门提到了这位东方将军的例子,他认为这样诡异的指挥是韩信从童年形成的某种隐晦性心理的曲折表达,并且这种作战风格很可能和同样善于将部下逼上绝路然后爆发出惊人战斗力的项羽有某种隐秘的关联。韩信仕楚时的史料发生了严重缺失,这进一步给这段历史抹上了迷雾。


不过这些当然都是后话了,在韩信生活的时代,心理学事业尚不十分发达,因此韩信得以避免被当做孤僻症患者接受强制的社区心理干预,这既是幸运,同时也是不幸。试想,如果Will Hunting得以生活在韩信的时代,那么他多半要被始皇帝拉去修长城,每天垒砖,至死方休。自然他或许可以被百夫长看中,演算一些诸如临洮到辽西的距离这样的东西,但这些也与大局无补。不论何时,闲着没事的年轻人总要找点什么事做,这其中包括修长城,打DOTA,或者闹革命。由此可见竞技游戏的发明为社会稳定作出了多大的贡献,而在此之前,不想去修长城的年轻人能选择的出路就很有限了。


在选择了第三条路的年轻人中,最出名的一个人便是项羽,他是个纯正的楚人,和韩信一样。楚人,这个名词在前二三世纪之交的名声大约和如今的拉玛西亚青训营有两点相通之处,一,那里的人都很聪明,很会用计谋博取胜利;二,那里的人都是小矮子。从他们的一生来看,韩信证明了第一点,项羽则证伪了第二点。


在渡江西向,投入革命的同一年,项羽在首轮第26顺位被大洋彼岸的印第安篮球联盟选中,选秀报告上赫然写着:“扎实的身体基础,惊人的爆发力与弹速,优秀的护框者,可以从两侧腰位运球发起进攻,破坏力极强,令人担忧的是射术尚不稳定,且往往过于自信而导致失误”。这份报告很好预言了项羽后来的结局,事实上,如果他的箭法能再准那么一点,广武山上的刘邦就提前成为一具尸体而不是子弹擦心而过的东条英机了。


由于正忙着跟随叔父闹革命,项羽没有当成运动员,这让他感到很遗憾,以至于后来他还对从那里退役回来的樊哙专门问起这件事,后者则一边切着牛肉一边豪爽地回答:“霸王,打天下这个游戏可比打球好玩多了。”


此时韩信牵着项羽的乌骓马刚好路过阶下,听到了这句话,他不置可否地走开了。如果可以选择,他更想过一种在阴天的日子里窝在自己家里的被窝中,一边看着本月新番一边吃着零食的生活。但问题在于,帝国疆域之内,不合法家信条的文艺作品已被禁绝许久,官方说法是它们已经全部在咸阳城外七十里的大坑中被付之一炬,若干不合规范的民间图书馆也被勒令关闭整改,虽说理论上说整改完毕后仍可恢复开放,但目前看来仍然是遥遥无期。但也有传说称,它们的副本仍被妥善珍藏在帝国图书馆的深处。据说该图书馆由无数太极形的回廊组成,中央有巨大的通风井,每层回廊上都可以看见上一层和下一层,就如这片土地上发生的革命一样没有尽头。


这个传言令韩信把进入咸阳,找到那些遗失的动漫当成了下一阶段主要的人生目标。他本想写一张纸条告诉收留自己的漂母这个消息,但他突然想到漂母并不识字,于是他唤来家里的秋田犬,拍拍它的头说:“我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也不回来了”,然后一直向北走。某日暮色四合时,他走到长江岸边,一支正在行军的庞大军队吸引了他,不过还没反应过来,他就被当作奸细被抓住了。他被带到项羽面前。


“你是哪里人?去哪里?”项羽居高临下地看着韩信。


“我是楚人,要去咸阳。”


“我们也要去咸阳啊,我们一起走吧?”项羽露出牙齿一笑,说。


“啊……”韩信习惯性地犹豫了一下,“好的。不过,我们现在这是在哪里?我们出了楚地么?”


“还没呢。你没听到楚歌吗?”项羽勒住乌骓马说道。“天晚的时候,风里就会有楚歌的声音,所以我们还在楚地呢。”


“可是将军,我似乎没有听见啊。”韩信说。


“真逊啊,亏你还是楚人。”话音未落,项羽已经一夹马肚走远了。


“不不,我在淮阴的时候听得很清楚的,大概是这里人太多了吧……”韩信紧张地辩解道,可是落日下的马嘶声淹没了他的声音。


尽管江东的士兵们气势如虹,最先进入咸阳的却不是他们,这让韩信有一些失望。当项羽得到这个消息时,他刚刚率领士兵破釜沉舟渡过黄河,以雷霆万钧之势消灭了秦帝国的精锐集团军,其英姿有如在秋日的阿尔卑斯山前对战卡西乌斯的斯巴达克斯。“只要渡过黄河,暴秦便永远无法奴役我们!”这句战前誓言因此永铭史册。而与此同时,一支奇怪的武装力量正沿着黄河南岸飞速向帝国的心脏咸阳突进,而他们一路上遇到的抵抗比镜头前的麻仓优还要微乎其微——这后一句是韩信听到消息后懊丧的评论。项羽的表现则更为直接——他来到营寨后的山上,先狂奔着追到了一只赤牝鹿,又徒手制服了一群食人马,这才稍微解了一些气。


之所以说这是一支奇怪的力量,是因为这支力量的组成人员十分杂乱无章,至少在项羽方面看上去是这样,因此,在分兵的时候,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到这支力量会首先进入咸阳。这支力量似乎可以承担任何形式的任务,除了在一次战争中直取敌方首都取得头功。


“这就是你一开始对我们的印象?”萧何侧过头问韩信,此刻他们正坐在夜行汽车车站的候车室长椅上,远处的灯火渐渐明灭。


“对啊,当时霸王军中总传说汉王是一个郁郁不得志,除了人缘一无所有的怪大叔;子房君是一个写了‘引刀成一快,不复少年头’这样的诗句却总被猥琐男认成妹子来搭讪的少年;樊哙是一个冲锋时每次都要一边旋转着一边喊着“人在塔在”第一个上前去的退役篮球运动员……”


“这些在事实上都没有错。当然你也看到了。”萧何温和地说。


“额……当然还有您。当时我对您的传言特别感兴趣,原因是据说您……进了咸阳城后是唯一跑到帝国图书馆里去的人?其实我来咸阳的目的也是图书馆。他们当时说您唯一感兴趣的事就是各种数字,粮秣的,武器的,人员的,无论军队前进还是落后,您只是整日把自己埋在草稿纸里。”


“这也没错,我来咸阳的目的就是国家统计数据库,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世界。不过真正见到以后还是有点失望,算法的效率还是偏低,现在正在进行全面的改造,希望很快能见到效果。”萧何推了推眼镜说。


“嗯,不过既然您只关心数字,怎么又会想到来追我?我是专门选择晚上的时间离开的,和我关系最好的灌婴估计此时还在睡大觉呢,更别说我和您在这之前根本没说过话。”


“那么我先来问你吧,你为什么要离开呢?”萧何反问道。


“因为我不适合这里,我还是只能听到旷野里的楚歌才能睡着。我觉得坐午夜汽车悄悄回家乡去,和隔壁面包店店主的女儿结婚,这对我个人来说是最好的结局了。”韩信说。


“我知道你不需要我们,不过我们需要你。”萧何说。“我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对当前的情况进行了严格的模拟,发现如果我们要夺得天下,只差一个你这样的人了。我知道你想回去,不过既然你是跟着项籍过来的,就跟着我们回去吧,时间不会很久的。”


“天下?”


“对,天下。”


韩信看了一眼萧何,此时,他们似乎连走出关中都还希望十分渺茫。在这种情况下谈到“天下”两个字,多少让人觉得有些幽默,不过萧何恳切的语气让人很难有这样的想法。


“那意味着所有的河流,所有的村庄,所有的歌谣,所有事物的集合。”韩信说。


“不,还远不到所有。”萧何说。“你应该去学学数学,到那时你就知道,比起宇宙来,天下只不过是麻雀的脑髓而已。”


此时夜渐渐深了,灯火渐次零落,仅有路灯和霓虹灯仍然亮着,候车室内的大钟一如既往地走着,由于两个人都没有说话,秒针的声音似乎清晰可辨。


“在那种情况下,确实很难拒绝。就像在星期四的宁静午后,你吹着口哨路过棒球场,这时有一个容貌清秀的女孩子对你大喊道:‘我们还差一个捕手!’你这时候难道不该全速奔跑过去吗?”多年之后,已成为十万大军最高指挥者的韩信在垓下的战场上对灌婴说。


“可是,如果一群脑子里除了自作聪明的想法什么都没有的人对您说‘我们就差一个程序员了’呢?呃,我只是举个例子……”灌婴犹豫了一下,说。


“难道我们是这种情况吗?”韩信说。


“当然不是。不过,我想也不是您的那种情况。”灌婴说。


韩信不置可否地摇摇头,又说道:“不过你知道,我一直不太擅长拒绝,从淮阴起就一直这样了。”


灌婴明白,在大将军的世界观中,“拒绝”这个概念并非一个实在概念,而更多的是哲学上的概念。这里的“拒绝”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自然是回绝他人,第二个层次,按照韩信自己的说法来说,是“拒绝那些自己应当获得的或追逐自己不该获得的”。正是因此,在战事达到高潮的时候,他向刘邦送去了请求被封为假齐王的信。


刘邦显然对此大为光火,一脚踢翻了洗脚盆,没有人敢接近他,只有张良大步上前说:“主公,您要知道,如果人不知道自己受到必然性的强制,他就不可能自由,因为自由只存在于对这种必然性的挣脱之中。”


“听不懂。这又是什么腐儒的蠢话,郦食其这种道理懂的最多了,可是他已经变成一道红烧里脊了。”余怒未消的刘邦说。


“这可不是腐儒之见。”张良对于刘邦的怒气早已习以为常,每当此时,他都会一直用自己那张俊美的脸盯着刘邦,直到对方消气为止。


于是韩信成功得到了齐王之位的册封,并随即率领大军南下作战。出征前,灌婴代替一向不喜欢作公开演说的韩信向士兵们训了话:“亲爱的小伙子们,过去的一年里,你们的足迹踏遍了北方大地,让所有的旧贵族都匍匐在我们的脚下。现在,让我们去彭城洗刷我们战争的躯体吧!”此时,全场的气氛达到了热烈的顶峰,但韩信却显露出满怀忧虑的表情。


“大将军,您在想什么?”曹参一脸憨直地问道。


“恐怕此刻也是我和诸君的人生巅峰了吧。”韩信说,“我只是预支了高潮来临后的感伤而已。”


“为什么要预支?”曹参追问道。


“因为那时候要忙着去死。”韩信答道。看到曹参震惊的表情,他说,“不要紧张,我是开玩笑的。”

曹参没有怀疑韩信的话,因为后者的幽默感并未随着多年的军旅生活而流失。在钟室听到死刑的宣告之后,他还最后幽默了一把,当然他自己并不这么认为。


“我能见见萧相国么?”韩信说。


屏风背后没有回答。


“转告他说,我还是走进那扇窄门了,这样挺好,我很满意。”韩信自顾自地说着。失去意识前,他一直想着“这样会让我感到很孤独啊,为什么不派很多人来参观对我的行刑,对我发出仇恨的喊叫声呢?偏要这样,真是的……”


听到回报之后,刘邦沉默许久,至于他最后说了什么,除了张良无人知晓。只有那天不小心闯入的一名侍者,看到了张良抚摸着刘邦的头,不停念着:“人类没有时间了解事情了,他们只能购买现成的东西,所以人类没有朋友,事情就是如此啊……”


三匹马依然站在山坡上,远处是层层叠叠的汉军,一直绵延到视线所不及之处。“您说从淮阴起就不知道怎么拒绝,这中间包括……那件事么?”尽管灌婴在一边不停地用眼神来示意,耿直的曹参还是问出了这句话,灌婴摇摇头想“不愧是汉军的米达麦亚啊……”,他担心地看向韩信,后者却仍然是一副没什么触动的死样子,简直让人想到凌波丽。


“你说的是我在淮阴从那个人的胯下钻过去的事么?”韩信问道。他又继续说,“那只是当时我想回家了,因为街巷的风里飘来了楚歌,所以我想回家了,于是就不和他计较了。”


“事情究竟是不是如此呢?不过也没有关系了。”灌婴想着,抖了抖缰绳,看向远方。隐约有楚歌的声音传来,不过听得不太真切。天已经黑下来了。


根据斥候的最新情报,项王将在今夜展开突围行动。


user avatar   wo-shi-da-pang-xie-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辽东半岛从南到北被千山山脉分割,靠关内的一带是海边的沼泽地,如果不在千山山脉建立堡垒群,给后金如鲠在喉的打击,反而退缩到山海关一线,虽然省钱精简人数,但也更难与后金军较量。

右边是千山山脉,竖着截断了整个辽东,度过山脉后是水系纵横的沼泽地,在往西的锦州、葫芦岛、建昌等地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并且地形比较平缓。如果清兵全部占领辽东,与明朝隔山海关对峙,京师的守军基本上就可以枕戈达旦,不用睡觉了。

辽东人口在天启年间的战乱向关内大规模迁移,根据明史的说法多达上百万人。崇祯初年清军攻旅顺,从水陆逃难到登莱的辽人也有十余万人。

这些人口心向明朝,反对后金的统治,是优良的士兵来源,比如毛文龙就是在兵败后经过朝鲜的援助,吸取辽东难民在海岛上扎根形成了武装集团。

后金攻打辽东的一系列战争中,大批量的汉人逃亡关内,寻求庇护,后金为了弥补工农业劳动力缺口,不得不多次进入关内掳掠生人。孙承宗等人在辽东建立的一系列堡垒,比如宁远,就通过煮盐、海运、采煤等产业扎稳脚跟,“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

这样的局面作为明朝皇帝,放弃辽东,放弃数十万子民,拱手将城池、器械、人民全部让给清朝,固然可以说是壮士断腕,但更像资敌。如果一城一池的拉锯战,明朝受不了,清朝更受不了,有人说关外军队时明朝的出血口子,但放弃了关外,大同、密云等重镇不就成了新的出血口了么?

辽东军将制度到后期发展为兵将结合,放权养兵的态度,等于说你在辽东爱干嘛干嘛,地给你,子女财产都给你,你当土皇帝都可以,只要帮我守土就好。从明成祖在辽东总兵改制到正统年间收权,大抵的思路都是如此,后期天启、崇祯用督抚架空总兵,但总兵仍然有相当大的军事经济自主权力,放弃辽东,这些人你也要放弃么?把他们带入关内,他们就会把边境重镇继续变成辽东那样的地方。

当然后来明朝也真的遂题主的意思放弃了辽东,结局就是满汉八旗十几万军队扑入山海关。

明代朝廷的思路有问题,朝廷斗争导致朝令夕改,不能彻底贯彻一种作战方案,放弃辽东和放弃北京是一个级别的计划案。这个朝代已经完全腐化了,辽东什么样,关内就什么样,他无论如何都要对后金布防,布防就要起码十几万士兵,腐朽了的、高度兼并高度瘫痪的明朝财政系统养不起这十几万士兵,无论是在辽东,还是在山海关。失去了辽东的纵深防御和群山沼泽,到山海关只能是更被打的更疼。

辽东这个突出部是扳手腕的地方,你不在这里扳,就要在其他地方扳,挪个地方就能扳的过时不可能的事情。

(网上对这段历史有各种说法,野史地摊充斥,数据真假难辨,所以关评论了。)


user avatar   hu-er-da-l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辽东半岛从南到北被千山山脉分割,靠关内的一带是海边的沼泽地,如果不在千山山脉建立堡垒群,给后金如鲠在喉的打击,反而退缩到山海关一线,虽然省钱精简人数,但也更难与后金军较量。

右边是千山山脉,竖着截断了整个辽东,度过山脉后是水系纵横的沼泽地,在往西的锦州、葫芦岛、建昌等地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并且地形比较平缓。如果清兵全部占领辽东,与明朝隔山海关对峙,京师的守军基本上就可以枕戈达旦,不用睡觉了。

辽东人口在天启年间的战乱向关内大规模迁移,根据明史的说法多达上百万人。崇祯初年清军攻旅顺,从水陆逃难到登莱的辽人也有十余万人。

这些人口心向明朝,反对后金的统治,是优良的士兵来源,比如毛文龙就是在兵败后经过朝鲜的援助,吸取辽东难民在海岛上扎根形成了武装集团。

后金攻打辽东的一系列战争中,大批量的汉人逃亡关内,寻求庇护,后金为了弥补工农业劳动力缺口,不得不多次进入关内掳掠生人。孙承宗等人在辽东建立的一系列堡垒,比如宁远,就通过煮盐、海运、采煤等产业扎稳脚跟,“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

这样的局面作为明朝皇帝,放弃辽东,放弃数十万子民,拱手将城池、器械、人民全部让给清朝,固然可以说是壮士断腕,但更像资敌。如果一城一池的拉锯战,明朝受不了,清朝更受不了,有人说关外军队时明朝的出血口子,但放弃了关外,大同、密云等重镇不就成了新的出血口了么?

辽东军将制度到后期发展为兵将结合,放权养兵的态度,等于说你在辽东爱干嘛干嘛,地给你,子女财产都给你,你当土皇帝都可以,只要帮我守土就好。从明成祖在辽东总兵改制到正统年间收权,大抵的思路都是如此,后期天启、崇祯用督抚架空总兵,但总兵仍然有相当大的军事经济自主权力,放弃辽东,这些人你也要放弃么?把他们带入关内,他们就会把边境重镇继续变成辽东那样的地方。

当然后来明朝也真的遂题主的意思放弃了辽东,结局就是满汉八旗十几万军队扑入山海关。

明代朝廷的思路有问题,朝廷斗争导致朝令夕改,不能彻底贯彻一种作战方案,放弃辽东和放弃北京是一个级别的计划案。这个朝代已经完全腐化了,辽东什么样,关内就什么样,他无论如何都要对后金布防,布防就要起码十几万士兵,腐朽了的、高度兼并高度瘫痪的明朝财政系统养不起这十几万士兵,无论是在辽东,还是在山海关。失去了辽东的纵深防御和群山沼泽,到山海关只能是更被打的更疼。

辽东这个突出部是扳手腕的地方,你不在这里扳,就要在其他地方扳,挪个地方就能扳的过时不可能的事情。

(网上对这段历史有各种说法,野史地摊充斥,数据真假难辨,所以关评论了。)


user avatar   yan-nan-feng-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辽东半岛从南到北被千山山脉分割,靠关内的一带是海边的沼泽地,如果不在千山山脉建立堡垒群,给后金如鲠在喉的打击,反而退缩到山海关一线,虽然省钱精简人数,但也更难与后金军较量。

右边是千山山脉,竖着截断了整个辽东,度过山脉后是水系纵横的沼泽地,在往西的锦州、葫芦岛、建昌等地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并且地形比较平缓。如果清兵全部占领辽东,与明朝隔山海关对峙,京师的守军基本上就可以枕戈达旦,不用睡觉了。

辽东人口在天启年间的战乱向关内大规模迁移,根据明史的说法多达上百万人。崇祯初年清军攻旅顺,从水陆逃难到登莱的辽人也有十余万人。

这些人口心向明朝,反对后金的统治,是优良的士兵来源,比如毛文龙就是在兵败后经过朝鲜的援助,吸取辽东难民在海岛上扎根形成了武装集团。

后金攻打辽东的一系列战争中,大批量的汉人逃亡关内,寻求庇护,后金为了弥补工农业劳动力缺口,不得不多次进入关内掳掠生人。孙承宗等人在辽东建立的一系列堡垒,比如宁远,就通过煮盐、海运、采煤等产业扎稳脚跟,“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

这样的局面作为明朝皇帝,放弃辽东,放弃数十万子民,拱手将城池、器械、人民全部让给清朝,固然可以说是壮士断腕,但更像资敌。如果一城一池的拉锯战,明朝受不了,清朝更受不了,有人说关外军队时明朝的出血口子,但放弃了关外,大同、密云等重镇不就成了新的出血口了么?

辽东军将制度到后期发展为兵将结合,放权养兵的态度,等于说你在辽东爱干嘛干嘛,地给你,子女财产都给你,你当土皇帝都可以,只要帮我守土就好。从明成祖在辽东总兵改制到正统年间收权,大抵的思路都是如此,后期天启、崇祯用督抚架空总兵,但总兵仍然有相当大的军事经济自主权力,放弃辽东,这些人你也要放弃么?把他们带入关内,他们就会把边境重镇继续变成辽东那样的地方。

当然后来明朝也真的遂题主的意思放弃了辽东,结局就是满汉八旗十几万军队扑入山海关。

明代朝廷的思路有问题,朝廷斗争导致朝令夕改,不能彻底贯彻一种作战方案,放弃辽东和放弃北京是一个级别的计划案。这个朝代已经完全腐化了,辽东什么样,关内就什么样,他无论如何都要对后金布防,布防就要起码十几万士兵,腐朽了的、高度兼并高度瘫痪的明朝财政系统养不起这十几万士兵,无论是在辽东,还是在山海关。失去了辽东的纵深防御和群山沼泽,到山海关只能是更被打的更疼。

辽东这个突出部是扳手腕的地方,你不在这里扳,就要在其他地方扳,挪个地方就能扳的过时不可能的事情。

(网上对这段历史有各种说法,野史地摊充斥,数据真假难辨,所以关评论了。)


user avatar   yang-wei-44-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北京肯定第一,上海肯定第二。第三城就一直没有定论。武汉、南京、西安的呼声最高,成都有时也说自己是第三城。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哪个是中国高等教育第三城?


  

相关话题

  如果传国玉玺被找到了,可以当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么? 
  雍正为什么会被严重抹黑? 
  崇祯缺钱,为什么不像李自成一样对文臣严刑拷打,弄来几千万两银子交给武将用作军饷? 
  中世纪欧洲需要罗马法,为什么不去拜占庭帝国学习? 
  为什么被认为是积弱的北宋面对两个少数民族政权活了一百多年,南宋能抵抗纵横世界灭国无数的蒙古骑兵几十年?两宋真的是积弱吗? 
  为什么雍正能够刷新吏治,而嘉庆却不能? 
  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皇城台遗迹现在考古研究进展得如何了? 
  历朝历代皇帝干过哪些匪夷所思的蠢事? 
  一个国家的好不好应该看哪些方面,就像看一个人好不好,是不是只看他有钱? 
  抗战日本人搞土改,农村人会集体叛国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方舟子打假高晓松入职哈佛研究员?
下一个讨论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是怎样的?





© 2024-05-0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