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读史时,哪些故事让你动容? 第1页

                    

user avatar   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王树增的《解放战争》下册摘录几段,每个情节都可以拍成电影画面,记录现代中国的诞生。


  • 1 辽沈战役,战斗在自己的家乡。

  • 2 淮海战役,我们也会有自助餐厅。

  • 3 渡江战役,祖国在哪里。

  • 4 朱德的地理课,大好河山待解放。

  • 5 红军战士,少小离家老大还。

  • 6 南方游击队,红军回来就结婚。

  • 7 西北战场,“解放战士”组成了解放军。

  • 8 琼崖纵队,二十三年的最后一天。

(此段摘自《枪杆子1949》)

(接应四野的琼崖纵队成立于1927年,23年间除了个别干部外,没见过任何大陆援军)

  • 9 到海角,向天涯。

此段摘自《枪杆子1949》


相关问题:

如何看待微博上“十月一日不是国庆日而是中国共产党建政日”? - 马前卒的回答

为什么近十年来抗战电视剧偏爱描写「纨绔少爷」「江湖大佬」参加抗日? - 马前卒的回答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战败主要是因为军事策略失误吗? - 马前卒的回答

如果朝鲜战争志愿军输了,会对新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 马前卒的回答

47年中央敢于在西北和胡宗南兜圈子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 马前卒的回答

user avatar   ma-bo-y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个普通人的小故事吧。

乾隆年间,有一个吴县的沈姓商人,名字已湮灭无存,只知道他自号栖云居士。

栖云居士做的是海外生意,主要跑东南亚。有一次,他在安南结识了一位华侨之女,籍贯闽南,姓林。栖云居士娶了林氏为妻,在安南呆了十多年,生有两男一女,长男起名叫做沈仁业。

栖云居士虽然废居在安南,可却无时无刻不想着回家,因为在吴县还有老父亲在世。在沈仁业七岁那年,他父亲带着他,动身返回故土,而他的母亲和一妹一弟,却因为各种原因留了下来。

这一走,就是十年光景。到了沈仁业十七岁时,安南爆发了阮氏之乱。沈仁业忧心忡忡,担心自己母亲和弟弟妹妹出危险,哭着恳求父亲去把他们接回来。栖云居士动了心思,可是沈老爷子坚决不允许,生怕唯一的儿子在那边丢了性命。沈仁业百般无奈,只能日夜叹息。

又过了三年,沈仁业二十岁。他实在忍不住思念,申请亲自去安南寻找母亲,而且态度极其坚决。这回他爹和他爷爷都表示反对,沈仁业便惊号哭泣,还开始绝食,跟家里人吵得天翻地覆。好在这时候接到了消息,家人暂时无恙,他这才悻悻放弃。

三年之后,沈仁业成婚,再提此事。这次父亲栖云居士实在搪塞不过,想了一个办法,写信给安南,吩咐沈仁业的弟弟带着妈妈和姐姐回来。

可在这时候,安南土司封禁了诸多港口。栖云居士先后写了三封信,足足花了四年时间才搞清楚:沈仁业的母亲移居到了会安;而弟弟和妹妹住在顺化姨家,两边几乎不通音讯。

沈仁业的妻子去世,他又娶了一位。可他一直惦记着去安南的事。爷爷和父亲都劝他,再等等,再等等。结果栖云居士终于没等到,染病去世。到了第二年,沈仁业的爷爷也去世了。

等到给两位至亲办完丧事,沈仁业仰天长叹:“这次我若再不去把妈妈找回来,就不是人(今而不迎母则非人矣)。他把家里的事全托付给叔父,带着父亲的画像和历年来的往来书信,毅然前往安南。临走之前,沈仁业对叔父说:”这次找不到妈妈,绝不回来。“

这是乾隆五十年十月。

他先从吴县坐船到广东,再至琼州,然后抵达安南。安南连年战乱,兵火荼毒,百姓们早就流散在各地,按照原来的地址根本无从寻找。沈仁业只能混在流亡的灾民之中,一路寻访。结果因为衣服太过华美,引起了贼人觊觎,差点杀了他。多亏沈仁业机警,逃如山中,这才避过一劫。

山中有虎狼出没,沈仁业过得极为艰苦,脚上都被磨出厚厚的茧子。可他仍未放弃,咬着牙继续寻访,最终终于奇迹般地找到了在会安附近的母亲。

距离母子上一次,已经过去了足足二十一年。

沈仁业的妈妈根本认不出他来,直到他拿出父亲的画像和过往书信,林氏这才抱着儿子痛哭流涕。又过了一段时间,弟弟和妹妹也相继找到,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

可是回程却是个大问题,各地港口都已经关闭。沈仁业找到负责处理对中国人事务的官员,百般斡旋,讲述自己的经历。官员大为感动,额外破例,给了他们出港通行的牌子,亲自送行。

船队出海,即将接近琼州时,遭遇了一场风暴。沈仁业站在船头大哭,乞求说请把我的性命收走,让我妈妈弟弟妹妹活下去吧。说来也怪,刚祈愿完,风向忽然转了,把船吹向琼州,并停在了那里。

沈仁业长长出了一口气,以为这次总算回来了,结果他没料到又出了意外。

沈仁业在申请路牌的时候,琼州搬出一道政策:”外夷女子例不入中国”,拒绝林氏入境。沈仁业百般辩解,说我母亲祖籍闽南,但官府不听。沈仁业一看在琼州这说不通,只得先安置母亲,然后亲奔赴广州,广州又把球踢回琼州。沈仁业为了跑这些手续,居然在半年内折返了六趟。久病成良医,他也精通了刑名判例,居然翻出康熙十九年的一条判例,官府这才循旧例发给了路牌。

林氏抵达吴县,时间是乾隆五十二年正月。又过了十年,病死。沈仁业悲痛过度,很快也去世,享年四十五岁。

——————————补充——————

有人说清史稿里有关于这件事的记载,可是并没有回答中那么多细节,是不是脑补过多?其实清史稿里只是一段非常粗糙的节略,详细经历来自于同治苏州府志卷83里。而府志里的记载,也并不是最全的,它是摘录自江沅给沈仁业写的《沈孝子传》,在《清代诗文集汇编》里有存。很多细节,比如沈母姓林,原籍福建等等,记载里都有。


user avatar   mo-deng-zhong-c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77年7月30日,北京工体,长城杯足球邀请赛决赛,中国青年队对阵香港队。

开哨前最后一刻,久未露面的邓小平忽然现身主席台,八万人掌声如雷。

人群中,港商霍英东兴奋地拍红手掌,同时暗忖:首次露面便看香港队比赛,是否意味深长?

长风从北向南。一年后,国庆大典,李嘉诚身穿蓝色中山装现身天安门城楼。

他投资了汕头大学,包玉刚投资了宁波大学,同为港商名流的郑裕彤投资了中国大酒店,而霍英东斥资4500万美元在广州建成五星级白天鹅宾馆。

第二年,第25任港督麦理浩到访北京。

邓小平会见时说: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问题本身不能讨论。

麦理浩离开两年后,香港《明报》社长金庸携妻儿走入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拜会邓小平。

进门前,他西装领带神情紧张。

出门时,他已手拿外套,轻松自在,外套口袋里还有邓小平赠他的熊猫牌香烟。

回港后,金庸以小说全集回礼,并在《明报》连载访谈记录,透露香港回归后政治生活方式不变。

报纸连续三天售空,一周内加印三次。

撒切尔夫人紧跟金庸脚步,也拜访北京,启动了远东之旅。

去北京之前,她先到上海,参加船王包玉刚新船“世谊号”的掷瓶礼。

撒切尔夫人受邀掷瓶,绳子绑香槟撞向船头,瓶碎则意味着船身坚固,前程无忧。

瓶子扔出后,撞到船头又落到地上打了个滚,完好无损。随行记者说,大英最强势的女人,那一刻凝固如雕像。

当夜,上海市长邀她看京剧《火凤凰》,剧中,恶鹰占据了白鹜的小岛,最后被群起消灭。

当年九月,撒切尔夫人访问北京,邓小平同样在福建厅会见她。

会谈原定一个半小时,实际整整延长了50分钟,外界称这场会谈是“铁与钢的较量”。

她出门时著名的跌倒,被英媒称之为kowtow。

kowtow来源于叩头的音译,可追溯至百年前大英使臣朝觐乾隆。英国人将叩头视为国耻。

1984年12月19日,22轮艰难磋商后,《中英联合声明》签订。

1997年7月1日,中国将恢复对香港地区行使主权。

声明签订那年的春晚,“中国”是主题。

导演黄一鹤南下寻找香港歌手,在深圳租房收看香港电视,想尽办法靠近“离香港近一点”地方。

苦寻多日后,他在带队司机的吉普车里听到了模糊不清的“长江、黄河……”

春晚过后,《我的中国心》全民传唱。那年一同走红的,还有刘晓庆在香港女人街花五块钱买的红衬衫,国人称为“晓庆衫”。

许文强的风衣、谭咏麟的墨镜,以及蝙蝠衫、喇叭裤等,开始自香港传入广东。

一句“香港买的”,就是那个年代的顶级时尚。

《我爱我家》中,和平抽中金刚砂牌手纸大奖香港游。

遥远又模糊的香港一下复杂多姿:经济发达,物质丰富,购物天堂,犯罪乐园……

香港像停留在时代前方的梦,所有人都有美梦成真的幸福感。

1989年,20岁艾敬写了那首《我的1997》:

1997快些到吧 八百伴究竟是什么样
1997快些到吧 我就可以去HONG KONG
1997快些到吧 让我站在红勘体育馆
1997快些到吧 和他去看午夜场

90年代初,她第一次踏上香港。

暑气蒸腾,柏油路油亮,汽车的声音从高楼背后遥遥传来。

她小心翼翼走了两步,“好像踩在了珍珠上,怪不得是东方之珠”。


1991年夏天,淮河连降暴雨,南方多省上亿人受灾。

香港群星汇演筹款,黎明登台唱完后,现场有歌迷出50万善款,让他再唱《对不起,我爱你》。

黎明快速跑回,在全球转播现场,将从未排练过的歌咬牙唱完,哪怕从此背上“走音天王”名声。

此后,香港演艺界又为洪灾筹拍电影。徐克、王晶坐镇,刘德华、梅艳芳、周星驰、beyond等全部零片酬加盟。

黎明在片中饰演跑调歌手,调侃自己不久前的走音演出。

当时已告别歌坛的张国荣,从加拿大风尘仆仆赶回,只为无偿贡献几分钟镜头。

同年,罗大佑出专辑,收录了重新填词的《东方之珠》: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1995冬天,天安门广场上,一个16米高的巨型倒计时牌竖起。

计时牌显示:距1997年7月1日,距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还有925天。

天安门广场上有15个照相摊,每个摊位每天使用上百卷胶卷。

那些年,每四张游客照,便有一张倒计时照片。

有盲人让妻子搀扶着留影,“我虽然看不到计时牌,可它一直装在我的心里。”

每个国人心中,都藏下一个计时器。

东北小孩在小黑板上记录回归日期,在卧室门上刻下歪歪扭扭的紫荆花。

杭州小孩写作文畅想回归夜,并放飞祈福风筝。

在香港,金庸参与起草的《基本法》已具雏形,特区首任行政长官开始选举。

香港中学生交流团涌入北京。少年们在天安门看升旗,在晚会上学唱普通话《同桌的你》。

1997年终于在期盼中降临。

那年元旦,香港举办迎回归跨年晚会。

张国荣如孩子般大声喊着倒计时,零点钟响,他绕场奔跑,张开双臂大声欢笑。

人们等待着国旗在香港上空升起。

然而,升旗背后藏着复杂的博弈。

1996年开始,为了两秒钟,中英进行了整整16轮谈判。

英国开始坚持只在7月1日0时0分降旗,拥有香港至最后一秒。

经过艰难谈判,英国改在6月30日23时59分59秒降旗。

然而,此后升中国国旗要奏国歌,指挥棒起落需2秒,如英方不提前2秒,中国国旗将不能准时升起。

负责谈判的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安文彬说:

“2秒钟,对当时的中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香港不能准时回归!升旗晚2秒,英国殖民香港就多2秒。”


谈判一轮轮进行,英国一秒不让。

最后一轮谈判,安文彬现场怒斥:

中国香港被掠夺占领了150多年,今天我们只要求两秒钟,却被你无理地拒绝,百般刁难,我明天要召开记者招待会,向全世界宣布,我们一百五十多年和两秒之争,你们将如何回答这一公理的要求?

英方代表将安文彬拉入另一个房间,几番言语交锋后,终亮底牌。

英国可以让出一秒,甚至更提前,但中方要保证,国旗只能在零时零分零秒升起,不能提前。

历史沉默向前。

在距回归不到5个月时,伤感和遗憾到来。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辞世。香港38个地铁站,哀乐持续了整整十分钟。九龙通过广州的火车,汽笛长鸣。

他曾说,想到中国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终成遗憾。

香港市民向治丧委员会寄来一捧泥土。

“虽然邓先生不能于有生之时踏足香港的土地,还是希望在他去世之时能把香港的泥土放在他的脚下。”

2019年8月22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发布《回归》预告片,那天恰好是邓公诞辰115周年。

《回归》重现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瞬间。

那惊心动魄的一瞬中,有2秒谈判的波诡云谲,有升旗时刻的紧张肃穆,有普通市民激动泪水与漫天烟花。

饰演香港钟表匠的任达华,在回归前夜,仔细校对着交接仪式所用手表。

百年复杂的历史,最后化为微小的齿轮,“这一秒对你们来说是结束,对我们来说是开始”。

时光深处的齿轮,转动着人们心底追忆。

微博上有人留言:

那个时候还很小,很多画面都模糊了,但我还记得驻港部队的英姿,零点响起的钟声,没能等到回归的邓爷爷和在现场的邓夫人,还有维港上空的烟花和盛大的晚会……那是第一次被允许熬夜看电视,那种一家人窝在小小房间里的温暖感觉我永远都记得。


历史的宏大叙事和个体的温暖回忆,最终在1997年6月30日,重叠成一个烙印。

那一天,中国大部分地区天气晴朗。人们换上新衣,如过节般喜气洋洋。

许多人提早出门购买啤酒零食,等待直播,原本为过年储备的烟花销售一空。街头上,有人舞狮,锣鼓喧天。

千里之外,香港正在做回归前最后准备。

当天清晨,香港市民在大街小巷自发挂起国旗与特区区旗。

香港的中国精品店人满为患,港人抢购一切有中国元素的物品:邓小平同款手表、印有中国国旗的帽子、金银丝绸物件。

有人因天黑前没抢到红色外套而失望:“我必须穿点够中国味的东西。”

当天下午4点30分,港督府内,英国国旗在《日落余音》号角声中缓缓落下。

彭定康独自走上高台,沉默接过被雨水打湿的旗帜。

随后,他和家人走出港督府。黑色的劳斯莱斯绕府两圈后离去。

两小时后,彭定康与英国查尔斯王子等现身维多利亚港,举行“日落仪式”。

瓢泼大雨将扩音机音响浇灭,查尔斯王子的告别淹没在雨中。

此时,距离交接只剩4小时15分。

当晚10点,全世界聚焦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因紧张,升旗手朱涛鼻血狂流,勉强止住。

现场,安文彬紧张地盯着手表。

手表特意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校对好时间,确保一秒不差。

当晚11点05分,查尔斯王子致辞,他茫然四望后才进入状态。致辞时间超时23秒。

司仪语速加快,仪仗队急速前行。23点56分,中英护旗队入场。

23点59分,英国国歌《天佑女王》旋律响起。

台上,中国升旗手朱涛,双手微颤。超过5000次的练习,让他一瞬间听出问题。

英国国歌播放速度,比任何一次彩排都快。

23:59:46,英国国旗落下,比原定时间快了12秒。

朱涛感觉到有鼻血不断流出。他一次次将血吸回,面色不变。

他看不到钟表,也看不到队长举至胸前示意有变的手势。

他的右前方,乐队指挥棒已经抬高,却不敢动作。

联络官盯着央视一号摄像机的显示器,为军乐团轻声读秒。

会场鸦雀无声,12秒无比漫长。

全世界华人凝望着这一刻。

天安门广场上,回归倒计时牌下,万人集体大喊倒计时。

5秒、4秒、3秒,伦敦、纽约、北京、广州、上海、南京、香港,世界各地的华人在广场上、在电视前高声倒数。

查尔斯王子忍不住抬眼张望,中国总理抬起手腕仔细看了看表。

23:59:58,指挥棒划过空中,轻轻落下。

0:00:00,《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升起在香港上空。

零点起,香港举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电视卡拉OK,数百万人跟着电视,合唱《明天会更好》和《东方之珠》。

任达华追忆,那一夜他在电视机前,流泪难抑。

参演《回归》的惠英红说,她小时在湾仔要饭,在等回归那一刻,心跳得好快。

电影中,她饰演香港女警,零时统一更换帽徽,目光越过漆黑长夜。

历史开始了新的段落。

那晚12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等人抵达维多利亚港皇后码头,登上英国皇室游艇不列颠尼亚号。

不列颠尼亚号在大雨中驶离,很快消失在南海夜色之中。

海浪无歇,22年转瞬而过。

那些历史中的暖意或许被淡忘,但从未消散。

风浪正拍打这座沧桑又锦绣的都市,香港宁然自若。

她已归来,无人能再让她离开。


有趣文章很多

欢迎移步微信公众号摩登中产(modernstory)

作者微信:wangpeng201611,欢迎交流。


user avatar   peng-zhan-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1、1813年的吕岑之战,在卡加村的法军正在准备午饭,突然遭到密林中钻出来的普军排枪射击。由于之前的远征莫斯科败光了法军的精锐,此时的士兵大多是新兵蛋子,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毫无经验,向山谷中溃退。

拿破仑听闻吕岑的枪炮声,命令马尔蒙、贝特兰等军向吕岑方向靠拢,他自己带着一队卫兵骑马先行。

拿破仑策马奔向卡加村,遇到了败退的法军,然后就是令人震惊的一幕。

拿破仑没发布任何命令,这些慌不择路的逃兵却像听到了严肃的军令。他们看到了马上的皇帝后,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然后高喊着“皇帝万岁”,掉头、结阵,与追击的普军展开激战。

布吕歇尔看到这个阵势,当即命令普军停止追击,回头结阵,突袭变成了阵地战。

2、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逃回时,身边只有几百人,他的元帅们大部分已经背叛了他,他的兄弟、妹夫也都离他而去,他曾经忠实的下属内伊元帅带着一个团来剿灭他,在阵前内伊毫不犹豫的向士兵发出了攻击令,可是没有一个士兵向拿破仑开枪。拿破仑在阵前发表了一番并不精彩的演说后,所有的士兵瞬间倒戈。

3、拿破仑被流放圣勒拿岛之后,不断有他的死讯传来,像被下毒、被推下悬崖、被暗杀等等,复辟的波旁王朝不断制造各种关于他死亡的流言,但是没人信。法国民间盛传皇帝已经在美国整军,准备回来干掉路易十八。以至于后来他真死了,波旁王朝反而不敢公布他的死讯。

4、拿破仑死后,他的仆人带着他生前的衣服、贵重物品回国。在过海关时,一个海关随员看上了其中的一些珍宝,打算据为己有。这时,一个卫兵看到了箱子中皇帝那顶镶着鹰徽的三角帽,所有卫兵立刻肃然、举枪致敬,海关随员随即放行。

5、波旁王朝的继任者奥尔良王朝开始后,为了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不得不将波旁王朝的死敌——拿破仑的灵柩接回巴黎。那一天,成千上万的法国人冒着严寒从全国各地来到首都,向皇帝告别,也为了证实他们的皇帝确实已经死去。

6、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参加法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公正的普选,那些底层市民、乡村老兵听到被候选人中有“波拿巴·拿破仑”的名字,毫不犹豫的就投下了他们的选票。

而路易·波拿巴同志在之前最大的功绩是策划了两起几十人规模的兵变,失败,在海外流亡了接近20年。

选举结果公布,普通议员路易·波拿巴以550万对150万的绝对优势击败了当时的最高行政官卡芬雅克,当选总统。

当时英国报纸戏称,如果一只叫拿破仑的狗参选,他也会在选举中获胜的。

7、普法战争失败后,巴黎人民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巴黎公社。公社艺术委员会主席,著名画家居斯塔夫·库尔贝,不知道哪根筋短路了,竟然在1871年5月16日下令推倒了在旺多姆广场上的拿破仑铜柱。当场就有市民跟公社卫兵发生冲突,12天后公社倒台。

该铜柱在1875年又被资产阶级政府所恢复,并屹立至今。

好像,我们也有差不多相同的一个人,一段时间。


user avatar   fei-xu-charle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接着 @吕又 的说吧,在1965年井冈山那两次谈话之后。

毛泽东写下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诗词言志,结合那两次谈话和这首词看,后面的事已经在思考范围了。

整体构思,成型,是在滴水洞思考了11天,什么事让毛泽东思考11天之久?

看看毛泽东在滴水洞那段文字记录。

1966年6月17日下午3时,毛泽东在湖南省公安厅副厅长高文礼和接待处处长肖根如的陪同下,直奔湖南省湘潭县老家韶山冲的滴水洞。这是毛泽东继1959年之后第2次回故乡。 毛泽东在滴水洞期间,一架专机往返于北京——长沙之间,每天给毛泽东传递着北京和各地的最新消息。

毛泽东在滴水洞任何外人都不见,除了看书、批阅文件,就是思考问题。他有时拿着书躺在床上看,有时又像是烦躁不安,在室内猛抽着烟踱来踱去。按照他的习惯,凡有重大事情,工作人员是不能打扰他的。毛泽东将他的思虑凝聚于笔端,赋七律诗一首,题为《有所思》。诗云: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丛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宇宙,满街红绿走旌旗。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有一次,毛泽东和吴旭君谈话说: “我多次提出主要问题,他们接受不了,阻力很大。我的话他们可以不听,这不是为我个人,是为将来这个国家、这个党,将来改变不改变颜色、走不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我很担心,这个班交给谁我能放心。我现在还活着呢,他们就这样!要是按照他们的做法,我以及许多先烈们毕生付出的精力就付诸东流了”“我没有私心,我想到中国的老百姓受苦受难,他们是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所以我依靠群众,不能让他们再走回头路。”“建立新中国死了多少人?有谁认真想过?我是想过这个问题的。” 1966年6月22日上午,毛泽东在滴水洞1号楼看见大门口旁边摆着一个轮椅,感到很有趣,就想坐一坐,出去转一转。他从1号楼出来,张耀祠、高文礼、中办警卫局处长曲琪玉、新华社摄影记者钱嗣杰4人陪同他,来到了大门口,让他坐在了轮椅上,由曲琪玉、高文礼2人推着,毛泽东显示出一种天真的童趣。   众人拥着毛泽东出了大门,顺着马路前行。毛泽东坐在轮椅上,左看看,右瞧瞧。马路左侧紧靠大山,右侧是一条20米宽的深沟,小小的溪水在沟底流淌着。再往右,仍是大山。在毛泽东的记忆里,大雨滂沱时,山洪便直泻而下,汇入这条小溪,轰轰作响,直往韶山奔去。毛泽东环视着群山,青山依旧,溪水如常,他没有多少兴趣了,就“唉”了一声,说:   “我们还是往回走吧。”   这样,走了不过300米远,大家推着毛泽东又从原路返回了1号楼。

26日下午,毛泽东在滴水洞1号楼前,接见了湖南省委开会的全体人员,并一块合了影。   原来,湖南省委因毛泽东住在滴水洞,就有意把工作会议安排在离滴水洞不远的韶山宾馆召开。湖南省委书记王延春得知毛泽东要在28日走,便请毛泽东跟他们开会的人们照个相,毛泽东欣然同意了。   在接见结束时,毛泽东对大家说:   “以前我带你们长征,现在,我又要带你们‘长征’了。”

6月28日,毛泽东在滴水洞已经住了11天了,这天上午,他同省委接待处的工作人员合影留念。照完相,工作人员未经毛泽东同意,悄悄地把其他人员叫走,只留下少数干部和毛泽东照相。毛泽东环顾了一下,发现其他人不在了,便带着责备的口气说:   “哼!你们把他们都赶走了。”   毛泽东坐在坪里不停地朝山上仰望,沉思良久。一会儿,他又进了1号楼,坐下来,点上烟。服务员见毛泽东又折了回来,便急忙端上茶。毛泽东呷了几口,把烟灭掉,然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滴水洞。   他在临上车时,握着管理员廖时禹的手,深情地说:   “我还要回来的。”   毛泽东在长沙大托铺铁路支线上了专列,他自言自语地说:   “又要到白云黄鹤的地方了。” 一路上,毛泽东显得一副很沉闷的样子。

百度搜索,世界上影响最大或最著名的100张照片,其中就有这一张照片。


此时他已经73岁,这张照片也登上各大报纸,向外传递,他的身体非常好,完全能应付之后的挑战。

但是几乎在同一时间他在家信又有这么两句话。

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的,吹得越高跌得越重,我是准备跌得粉碎的。那也没有什么要紧,物质不灭,不过粉碎罢了。

知其不可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


user avatar   crla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二十四史,关于人性、关于良知、关于大义、关于抱负,关于名臣良将,已经太多人讲了,我就讲个妓女的故事的吧。 王翠翘,明朝名妓,悲剧女子。 她曾出生名门,但因是罪臣之后,不得不沦落风尘。但由于长期受到良好的家教,加上才艺双绝,气质脱俗,可以说是名满秦淮河。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追她的有富豪、有高官、甚至还有权贵。无一不趋之若鹜,想把她收入自己囊中。 眼看权势富贵又能重新到手,这辈子衣食无忧、平安终老。但她最后却在众多追求者中选择了条件绝对不算好的一个海盗——徐海。 和那些富商高官相比,徐海着实没有任何吸引人的优势。工作不稳定而且具有高危性,收入也不稳定,经常住在船上,名声也不好——海盗、汉奸。 但是阅人无数、被称为“绝世无双”的王翘翠依然选中了他,选中了漂泊无依、被朝廷通缉、居无定所的倭寇,令很多人跌破眼镜。王翠翘嫁给徐海,不是因为金钱,也不是因为权势。 很多人觉得对于终身大事而言,这是个毫无逻辑的选择,但我想了很久如果非要找出一个理由,那就是因为爱情。 哪怕跟着这个海盗明天就可能被捉住去砍头,王翠翘也觉得自己和徐海在一起是幸福的。 如果这个选择还不能证明爱情,那么后面发生的事情应该能证明了。 王翠翘多次受胡宗宪手段所诱,加之内心渴望安定,便屡次劝徐海归降朝廷,结束朝不保夕的海盗生涯。 奈何胡宗宪出尔反尔,接受徐海的投降之后,处死徐海,并将王翠翘转赠给其他人,王翠翘思念徐海,跳海自尽。

曹雪芹在《好了歌》里面说: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在封建社会女子对爱情多数没有自主权,所谓婚姻的结合也不过是为了生存、为了弥补自己毫无经济独立能力的先天弱势,更有甚者,将此作为攀附权势富贵的晋身之阶。

但如王翠翘者,不慕富贵,在有选择余地的时候选择徐海,从一而终,徐海死,她亦亡。

其实即便徐海死了,她依然可以选择嫁给胡宗宪安排的人毫发无损、平平安安地活下去。

但是,她没有。

王翠翘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爱情。

参考书籍:

《三刻拍案惊奇》

《王翠翘传》

《明朝那些事》


user avatar   zhu-quan-92-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一件小事吧

李清照晚年的时候无儿无女,无人可传衣钵。一位孙姓友人家的女儿,才十岁但聪明伶俐,李清照非常喜欢。她提出要把自己所有才学倾囊相授,传给这个小姑娘。然而小姑娘回以一句:才藻非女子事!


我真想知道当时李清照是什么表情,听到这样的回应她该是怎样的难过和落寞。


而后的故事更是有趣,小姑娘的父亲因此而“奇之”,觉得自家姑娘这回答真是太棒了,太有出息了。然后“手书古列女事数十授夫人(即前文的孙氏小姑娘),夫人日夜诵服不废”,这可真是,呵呵,太有趣了。

这段故事记载于陆游的《渭南文集》第三十五卷《夫人孙氏墓志铭》(不是陆游的夫人),是那位孙氏小姑娘数年后去世了,陆游为她写墓志铭中提到的。而能将此事写入墓志铭,也说明陆游对孙氏的回应也是持赞赏态度的。

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歳,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

在那样一个十岁小姑娘都知道“才藻非女子事”的时代,李清照这个“异类”要承受多少的误解和非议,实在难以想象。

——————————————

我原本以为古人事有趣,没想到评论区的某些朋友更有趣啊。

若想要搞个大新闻然后把李清照批判一番可太容易了,李清照的“黑点”多着呢,单拿喝酒说事,这可真是naive了。

相比于喝酒,李清照好赌难道不是更值得批判的吗?

来,看我给您批一个。

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

赌博赌的废寝忘食还好意思说,真是不知廉耻。

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或者您可以学习同时代人王灼的批判姿势,王灼的《碧鸡漫志》里称李清照“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其风至闺房妇女,夸张笔墨,无所羞畏”。王灼对李清照这个“荒淫”的评价算是开了个不好的头儿,后世也有讥之词“淫”者,多少是受了王灼影响。

不过王灼批判归批判,人家也是承认李清照“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批判李清照的姿势多着呢,拿喝酒说事可不多见,倒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啊。

我前面说“在那样一个十岁小姑娘都知道“才藻非女子事”的时代,李清照这个“异类”要承受多少的误解和非议,实在难以想象。”这话看来是说错了,不止那个年代,即便千百年后,也同样有非议之声啊。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user avatar   cang-shu-laq-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1771年,

28岁的拉瓦锡娶了同事13岁的女儿玛丽安娜。

而这一年,

后来的法国大革命领袖让-保尔·马拉,

正纠结在学医还是从文的道路上。

学医救不了法国人。



2.

看着拉瓦锡的实验,

玛丽安娜也逐渐喜欢上了科学。

我们现在看拉瓦锡的《化学基础论》,

里面160幅实验仪器图片,

全部是玛丽安娜亲手所画的。



3.

玛丽安娜是向雅克-路易·大卫学习绘画的。

雅克-路易·大卫,

后面就叫他大卫吧,

法国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

他16岁时考入皇家绘画雕塑院学习,

却连续三年比赛名落孙山,险些自杀;

终于,

1774年获罗马奖,

从此一举成名。

后来大卫参与了斩首路易十六。

嗯,

不要惹一个心情不好的美术系学生。



4.

1780年,

年轻的大夫马拉满怀热情的写成了一篇关于燃烧的科学论文。

他说:

蜡烛在密闭的容器里面燃烧,

蜡烛灭了,

不是因为氧气用尽了,

而是因为燃烧产生了热量,

热量增加了压力,

压力熄灭了蜡烛。

蜡烛熄灭,

是因为压力太大了。



5.

马拉把论文送去了法国科学院,

却被拉瓦锡无情的打回。

拉瓦锡给予了这篇论文极低的评价。

马拉满心悲愤,

权贵只晓傲门第,

忧国此中真乏人。

果然,

学医救不了法国人,

化学也不行。

1783年,马拉弃医从政。



6.

当然,此时的拉瓦锡并不会在意马拉。

他现在事业很顺,

也很有钱,

还有一个聪明漂亮的老婆。

1788年,

拉瓦锡请来了老朋友画家大卫,

为自己和老婆画了一副在实验室秀恩爱的合照。

不知道为什么,

这幅画后来成了很多中译文学名著的封面。

就这样,

在一个遥远的东方国度里,

拉瓦锡和玛丽安娜,

和红与黑,双城记,以及大卫科波菲尔绑定在了一起。



7.

拉瓦锡不在意马拉,

马拉可在意拉瓦锡。

法国大革命后,

拉瓦锡躲到了罗浮宫看门大爷那里,

后来拉瓦锡觉得应该没啥,

大不了罚点款呗,

自首,自首!

而此时,

马拉则成了雅克宾派的领袖。

他专门为拉瓦锡写了小册子:

他说拉瓦锡在巴黎修的防走私城墙污染了空气;

他说拉瓦锡在卖的烟草丝上浇水,是个剥削百姓的奸商。

罪大恶极,

断头不为过。



8.

不过世事难料,

在拉瓦锡的结局之前,

马拉先迎来了结局。

在自己的公寓里,

泡着药水缓解身体病痛的马拉,

被一个名叫夏绿蒂·科黛的姑娘用小刀刺死了。

随后,

拉瓦锡也和其他包税官一起

走上了断头台。



9.

据说,

在行刑前,

拉瓦锡策划着一生中的最后一个实验:

“人被斩首后还会有意识吗?”

他和侩子手约定,

人头落地后

如果有意识

他会努力地眨眨眼睛。

而死在浴缸里的马拉,

则被雅克-路易·大卫画成了一副世界名画:

《马拉之死》。



完。



哦,对了!

玛丽安娜,

也是法国大革命时象征自由的女神的名字。

而我们的拉瓦锡夫人,

这个玛丽安娜,

后来被热力学家本杰明·汤普森追求了四年,

最后改嫁时要求不改夫名,

依旧是拉瓦锡夫人。




(拉瓦锡的死和马拉的关系不能说直接,也不好说没有关系~一来是马拉死在拉瓦锡处死之前,而确实拉瓦锡是和其他包税官们一起处死的。不过,马拉又确实攻击拉瓦锡,有些地方是不实的攻击,进一步将拉瓦锡“确认”为包税官而非科学家,恶化了拉瓦锡的处境。

当然,,拉瓦锡被处死的重要原因还应该是其科学家之外作为包税官的身份。)


附:








P.S.

后面几张图片来自于网易公开课 科学元典 ~~~

做一个利益相关的广告吧

这个科学元典课程超有意思的!请的都是专门翻译科学原著的学者来讲相关的科学史,就是那个红皮的元典系列~~~


讲达尔文的是翻译《物种起源》的舒德干院士,讲拉瓦锡的是《化学基础论》的译者任定成教授,讲牛顿的是翻译《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王克迪教授~~~~

我中学时就买过这个系列的《物种起源》和《化学基础论》。


视频内容蛮有趣的,大赞哦!!!

我买完已经看了快7个小时了!!! _(•̀ω•́ 」∠)__(•̀ω•́ 」∠)_

而且就是制作这个课程的制作组正在制作胖鼠子讲科学系列哦 _(•̀ω•́ 」∠)__(•̀ω•́ 」∠)_



P.P.S

拉瓦锡做动物呼吸时用的是胖鼠子,胖豚鼠又一次成了科学的牺牲品_(•̀ω•́ 」∠)_


user avatar   zhan-mei-76-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东汉末年,王朗出任会稽太守,发现当地百姓仍然在祭祀秦始皇。王朗对此非常生气,他认为始皇为无德暴君,下令拆毁了他的像。

《三国志王朗传引朗家传》:会稽旧祀秦始皇,刻木为像,与夏禹同庙。朗到官,以为无德之君,不应见祀,于是除之。

对,就是那个王司徒。


结果一千年后,中国却开始大规模的毁改曹魏庙宇。宋代把魏武官庙彻底拆除后,又打扫起了民间淫祀,务必砸烂一切曹氏倭鬼。

元代,一个在夷陵上任的官员偶然发现当地残存有一座魏武私庙,立刻开始大张旗鼓地展开毁庙工作。这件事还引发了一个文化现象,四方文人都去围观发微。

唐肃《毁曹操庙文》: 操之不臣于汉,天下后世莫不知之,而夷陵独有庙。夷陵之民皆愚耶?”

成廷圭《毁曹操祠赋》: 西陵归来忽千古,操有何德称魏武.....今年偶值申屠君,削吾尊罍彻吾俎。茫茫穹壤复何之,夜夜荒林怨风雨。无颜可见山阳公,有恨犹思茂陵土。当时贼汉岂独孤,同日举兵皆可数。高文一落在人间,只得群公诮狂虏。寄与扶倾济弱人,慎勿欺心背其主。

陈旅《毁夷陵曹操庙》: 黄牛峡口滩声急,楚女传芭水庙秋。此地殷勤祠魏武,何人辛苦得荆州。莫令故国无遗祀,不见中郎尽发丘。千载有人伸大义,高风全似故安侯。

明朝继续开展曹魏其他私庙的拆除工作。虽然曹操的民间私庙已经毁完了,但曹丕还在,于是他们改曹丕碑为刘协碑。

《汉愍帝碑》: 古今簒窃之雄首称曹魏,其恶有不待论者,始其为禅受也,实在许之繁城。宝自领郡得达观。其故都有坛焉,曰禅受,皆夸诩之迹;有碑焉曰禅受,皆矫诬之词。千载而下,指而笑之,有不谋而同心者,在此所谓。存之足以为乱贼之戒者,存之可也。其地有庙以祠魏文,南面帝服,俨然临之。虽易姓改物,彼亦有不能冺者。

改曹丕庙为玄帝庙。

《高庙重修记》碑文记载:明代许州知州于玭,一日到此,谓“魏篡汉,统天下,后世尚有遗议。兹又设殿设像者何?”

(此庙至今尚在,但前面的门楼供奉的是关老爷。)


正可谓,我见暴秦如禽兽,诸君目我兽中王。不知道王朗在地下是不是会狠抽自己耳光。面上唾骂始皇的暴政,身子却很老实地投靠比始皇还残暴的政权,这种文人真是。





有趣的是,被王朗拆毁的秦始皇像并没有被就此消失。当地民众托言神异,竟然又把秦始皇抬了回来。

《会稽记》云:始皇崩,邑人刻木为像祀之,配食夏禹。后汉太守王朗弃像江中,像乃泝流而上,人以为异,复立庙。

之后或拆或建,争议不断。到宋时仍有小庙遗存。

唐叶天师焚之,开元十九年县尉吴励之再建,庆历五年知县寇中舍毁之,改作回车院。今院侧仍有小庙存。

今天仍有秦始皇庙矗立于中国大地上。

《中华全国民俗志》:荣成县之东,距城三十里,有成山,山有成山庙,俗称始皇殿。

而曹操庙却就此雨打风吹去了,再没有人像对秦始皇一样重竖这个奸贼的木像。虽然这两个人都是暴君,但始皇帝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奠定了中国的基础体制 ; 而曹操不仅开启了篡朝的滥觞,还给后世留了一堆的反动政策,更引了胡人入境,有何纪念价值可言?

一个人到底是英雄还是奸雄,千载之后,历史自有公道。


user avatar   meng-hao-ran-ta-li-si-q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PS:新回答来了。)

① 公元263年,曹魏发动了魏灭蜀之战,大将军姜维选择在剑阁和钟会僵持不下,而邓艾选择了“偷渡阴平”这一险棋,而刘禅在听了谯周的建议以后,选择了投降,蜀汉就此灭亡。而在接到了投降的命令以后,姜维军士各个都拔起刀剑挥砍石头发泄心头的愤怒,但是无可奈何,姜维选择了率军向钟会投降。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姜维还是没有放弃,便鼓动钟会杀害魏将,并暗中写信给刘禅,让刘禅忍耐几日屈辱,他将利用钟会筹划复国。这一年的姜维,已经是一个六十二岁的老人,此前,他己经大大小小北伐了十一次,这样的执着,实在是让人动容。在他给刘禅的信中,这样写道:““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而钟会一方面陷害邓艾,一方面准备起兵造反,结果最终事情败露,姜维、钟会全部遇难,但是邓艾也没有逃脱,也被田续杀害,“一计害三贤”。

② 第2个故事来自《世说新语》(可能是某个成语的出处)

晋明帝时,东晋大将军桓温灭蜀,而李势妹被迫做了桓温的宠妾。桓温的妻子、东晋的南康长公主开始时不知道这件事,后来她听说了,就拿着刀,带着数十个婢女去杀李势妹。撞开门的时候,李势妹正坐在窗前梳头,姿貌端丽,婉容清秀,但见一头长发如瀑布般倾泻至地,她正在徐徐结发,神色闲正。那娇柔的风姿媚态,格外凄婉动人。李势妹看到南康长公主带着人来杀她,一点也不惊慌,从容地说:“我是个国破家亡的人,无奈落到这种地步。今天如果能够被您杀掉,正是我心里所希望的。”她的头发很长,一直拖到地上,在黑发的衬托下,皮肤显得非常洁白细腻,看上去,是那样地光彩照人。身为女人的南康公主也被眼前这幅美女梳妆图震撼了。“我见汝亦怜,何况老奴。”因为言哀人美,李势妹得以化险为夷,躲过一劫。(桓宣武平蜀,以李势妹为妾,甚有宠,常著斋后。主始不知,既闻,与数十婢拔白刃袭之。正值李梳头,发委藉地,肤色玉曜,不为动容。徐曰:“国破家亡,无心至此。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主惭而退。)

③ 精神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大夫,叫崔杼,公元前548年,齐庄公与崔杼之妻东郭姜XX,多次去崔杼家,还把崔杼的帽子赏给别人。不久后,崔杼选择了弑君,而齐国太史公如实记载了这件事,崔杼大怒,杀了太史。太史的两个弟弟太史仲和太史叔也如实记载,都被崔杼杀了。崔杼告诉太史第三个弟弟太史季说“你三个哥哥都死了啊,你难道不怕死吗?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齐庄公之死写成得暴病而死来写吧。”但是太史季正色回答道:“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反而成为千古笑柄”。崔杼无话可说,因此只得放了他。太史季走出来,正遇到南史氏执简而来,南史氏以为他也被杀了,是来继续实写这事的。(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这种秉笔直书的史官精神,令人钦敬和动容!

④ 黄巢兵败后,徐州节度使时溥派遣使臣到成都进献黄巢和他家人的头颅以及他的众妾,唐僖宗亲临成都大玄楼接受进献。僖宗向黄巢的众妾问话:“你们都是显贵人家的子女,世代接受国家的恩惠,为什么要跟随贼寇?”站在前面的一位回答说:“贼寇逞凶作乱,大唐有百万军队,却不能固守祖庙,流落到巴蜀一带,今天陛下责备一个女子不能抗拒贼寇,那么朝中的王公大臣将军统帅们又怎么说呢!”僖宗哑口无言,下令全部在集市杀掉。人们争着给黄巢的众妾送酒,其余的人都悲痛恐惧昏昏沉沉地喝醉了,唯独站在前面的那位既不饮酒也不哭泣,到了处刑的时候,神态脸色肃穆坦然,连刽子手都为之肃然起敬。 (秋,七月,壬午,时溥遣使献黄巢及家人首并姬妾,上御大玄楼受之。宣问姬妾:“汝曹皆勋贵子女,世受国恩,何为从贼?”其居首者对曰:“狂贼凶逆,国家以百万之众,失守宗祧,播迁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贼责一女子,置公卿将帅于何地乎!”上不复问,皆戮之于市。人争与之酒,其余皆悲怖昏醉,居首者独不饮不泣,至于就刑,神色肃然。)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六卷

桓温第二次北伐时,途经金城时,看见自己早年担任琅琊内史时栽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壮,感慨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他攀着树枝,捉住柳条,不禁泫然泪下。(《晋书·桓温传》:温自江陵北伐,行经金城,见少为琅邪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 哪怕已经功成名就,也抵不过青春不再的伤感。

(未完待续)




                    

相关话题

  如何以「我的很大,你忍一下?」为开头或结尾写一个脑洞故事? 
  秦始皇的皇后可能是谁?为什么没有记载? 
  为何中国历史书中很少提及五胡乱华? 
  国外是如何评价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 
  秦朝时候没有棉花种植,为什么兵马俑的衣服看起来很像棉衣,很厚有夹层? 
  项羽是如何走到垓下的?? 
  世界历史上有哪些冷门恐怖的酷刑? 
  在皇帝面前流鼻血是种怎样的体验? 
  一战后各国君主复辟活动是怎样的?有相关的资料或者书籍吗? 
  如何评价曾经的阿富汗游击队领袖马苏德?如果可能的话,其他相关人等也能一起评价?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首都机场新增加的女性专用安检通道?它到底有没有方便到旅客?
下一个讨论
中国英语课本有哪些偏差?





© 2024-05-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