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总感觉唐朝及以前政府很有钱,但是宋朝、明朝、清朝政府却很穷,干什么都国库空虚,连仗都打不起? 第1页

  

user avatar   mo-ci-geng-zuo-dan-yi-q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是因为你对隋唐以前的政府了解太粗糙了= =

下文从货币角度来看一下历代的经济,要是看完了还觉得隋唐以前的历代政府有钱,那我真就吐血了。

首先,来说“钱”,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货币。

作为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承担商品交换媒介的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古代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适应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需要,为突破物物直接交换限制而产生的特殊商品。马克思认为:“一种商品变成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换句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在中国古代,就实物货币的发展而言,中国古代大致遵循了从海贝等自然产物向谷物、布帛等生活必需品转变的演进道路,最后形成金属货币。

再就金属货币而言,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金属货币指的就是以“五金”(金、银、铜、铁、锡)为材料铸造的货币。其中金、银等贵金属虽然早就开始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扮演角色,战国时期的楚国更出现了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早金币的“郢爰”,但更多时候还是用于上层社会的赏赐、礼聘、大宗交易等场合。从通货的角度看,以铜钱为主的贱金属货币一直是市场的主体,而锡金属一般用作铸造铜钱的添加。

----------------------------------------正文的分割线---------------------------------------------

战国时期,随着各国之间的来往逐渐密切,货币流通频繁,秦始皇灭六国后,废除了各国钱币,发行“半两钱”。但是《史记》记载说

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

根据重如其文的说法,半两钱应该重十二铢,然而后边也说了,轻重无常。根据出土实物的称量,多数是轻于十二铢的。不过这种钱由于秦法的严峻、市场多为官营以及流通时间短等原因,并没有引起市场的混乱。

汉代秦之后,汉初的时候全国都很穷,而刘邦铸造“荚钱”,虽然依旧名为半两,但是实际重量远远不如。同时,允许民间铸钱,各种不足文的钱同时流通,造成货币严重贬值。吕后称制后,一度废除荚钱,改铸“行八铢钱”,但是后来市场反应很不好,所以又改回了荚钱。汉文帝五年(前 175)

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汉书食货志》

由于这次使用了称钱衡(天平衡杆,法定测钱重的工具)等措施,保障了发行。因此平稳地流通了四十余年时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景之治”

到了到了武帝初期,民间盗钱的现象日益严重,造成了流通的四铢钱大多都不足重

半两钱法重四铢,而奸或盗摩钱里取鋊,钱益轻薄而物贵。

鋊(音“玉”),就是铜屑。武帝在经过一番权衡之后,下令改铸五铢钱。

“有司言三铢钱轻,易奸诈,乃更请诸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鋊焉”

后来于元鼎四年(前 113)又加大力度,停止所有旧钱的流通,一律熔毁重铸,禁郡国造钱,只允许上林三官(上林苑中有均输、锺官、辨铜三官)铸造

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

这次改良之后,五铢钱在我国流通了七百余年,直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发行开元通宝(没错,虽然是开元通宝,但是却并不是发行于玄宗朝)。即使武帝如此整顿货币,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对外战争,还是造成了政府用度的不足,于是武帝又采用新的敛钱之法。造“虚币大钱”,即面值远超实际重量的钱币:银锡合金的“白金五铢钱”以及非金属铸造的皮币。

“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皮币,直四十万”

并且规定诸侯王朝觐聘享之时,必须用皮币。

通过以上种种手段,以及告缗算缗,均输平准、官营盐铁等措施,武帝方才得以四处用兵,然而到了晚年,依然造成了“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所谓户口减半,并非死了一半人,而是政府的编户齐民大量流失)。由此可以看出连年争战使得汉代政府也是缺钱的。

自武帝至西汉末年,大体上钱币问题再也没有造成严重的经济问题,直到著名的“作妖王者”王莽上台。

王莽发行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虚币大钱,相当于政府公然进行大规模财富掠夺,造成经济混乱,民不聊生

“百姓愦乱,其货不行。民私以五铢钱市买。”
“每一易钱,民用破业,而大陷刑”

由于王莽搞得过于混乱,民间逐渐开始以物易物。

“货币杂用布、帛、金、粟”

更始政权虽然曾经铸造五铢钱,但是由于政权时间过短,因而未能流通。公孙述也曾大规模铸铁钱,虽然也未曾大规模流通,但是却开启了“铁钱”的恶例。

东汉建立后,建武十一年(35),马援在陇西太守任上

“上书,言宜如旧铸五铢钱。事下三府,三府奏以为未可许,事遂寝”。

建武十六年(40),在马援再次上书前,东汉政府其实是有铸钱的,但是未统一铸造,从出土钱币来看,各郡国自行铸造居多,且钱币质量低劣、薄小易碎,因而马援再次上书

“从公府求得前奏,难十余条,乃随牒解释,更具表言。帝从之,天下赖其便”

五铢钱得到了恢复。

但是后来由于与羌的战争,东汉政府花费巨大,不得不多铸五铢钱的同时,减轻钱币重量

伏计永初中,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二百四十亿;永和之末,复经七年,用八十余亿。费耗若此,犹不诛尽,余孽复起,于兹作害。

而东汉一年的收入,由于史料匮乏,只能尝试推断,《后汉书梁冀传》记载

收冀财货,县官斥卖,合三十余万万,以充王府,用减天下税租之半。散其苑囿,以业穷民。

若所言的天下税租之半不为文学性描写,则东汉政府岁入当在六十亿左右。可见羌乱造成的费用十分巨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流通的钱币大多数已经为剪凿钱。由于政府新发行的钱币越来越轻,且依旧标明“五铢”面值,使得新钱的实际购买力降低,并对原有的足值钱形成了较大的价值冲击。民间保存的足值钱,因其购买力并没有发生变化,也无法更改其面值,所以只能够通过人为的手段剪凿去除一部分铜,以适应与新钱的兑换。当新钱的购买力降低为足值钱的二分之一时,那么一分为二的剪凿钱便出现了。政府发行减重钱最初是有利可图的,通过降低钱币重量,不仅节省铸造铜材,而且可以换取民间市场流通中的足值钱币,剪凿钱的出现便是民间市场自发的形成一种抵制政府发行减重钱的应对手段。当越来越多的剪凿钱进入市场时,政府索性也参与其中,开始铸造这种劣质钱币,因而造成恶性循环。

由于铸钱量过于巨大,以及赏赐南匈奴,通西域,民间盗铸,淫祀铸造铜像、豪强统治的兴起,最终造成了通货膨胀,到了东汉桓帝时期:

“人以货轻钱薄,故致贫困,宜改铸大钱。”

又要改铸大钱来掠夺财富。被刚刚举孝廉的刘陶所阻止,刘陶认识到天灾和豪强的巧取豪夺才是百姓贫困的根源,然而他虽然阻止了铸大钱,但是却未能提出解决东汉困局的办法。实际上也不可能解决。

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本就捉襟见肘的中央财政更为吃紧,中平三年(186),灵帝曾试图挽救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开始发行一种“四出文钱”,来抵制剪凿钱以及平叛带来的费用。然而此时的东汉,已经不是可以用发行新钱币来稳定经济的了。

铸四出文钱,钱皆四道。识者窃言侈虐已甚,形象兆见,此钱成,必四道而去。及京师大乱,钱果流布四海。 《晋书食货志》

四年后,也就是初平元年(190),董卓在迁都时,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当然仅依靠掠夺富室与盗挖贵族陵墓是远不能解决经济问题的,为了达到长期搜刮钱财之目的,遂决定于长安重新铸钱“悉坏五铢钱,更铸小钱,尽收长安及洛阳铜人飞廉之属,以充鼓铸”。(秦始皇收天下兵器而铸成的十二座铜人,也被充当铸钱所用之铜材,但是毁了多少尚存争议,郦道元记为九个,潘岳记为十个)

即使收集了如此多的铜材,但是董卓并未想着安定民众,而是通过铸造面值与之前相同、但重量却大幅度下降的劣质小钱,以换取民众手中贮藏的足值钱。 而董卓的结局,大家也是都知道的。

最终这种劣质小钱于建安十三年(208)被曹操废除,但是曹操并未发行新的钱币,因为此时的赋税基本上都是以实物方式收缴。曹丕登基后,曾复行五铢钱,但是只施行了七个月,便因为假币过多,剪凿现象严重,造成了物价飞涨,于是废五铢钱,改回了以绢帛为主的物物交换。到了魏明帝曹叡时,实物的弊端显露

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

于是听从司马芝等人的建议,通过铸造新的钱币以恢复经济发展,达到“国丰刑省,于事为便”之效,太和元年(227),“夏四月乙亥,行五铢钱”。“至晋用之,不闻有所改创。”也就是说自此曹魏政权确立了金属货币的流通地位,五铢钱制度得以继续延续,直到晋代都没有改变。(关于曹魏五铢钱其实还有所争议,此处不展开讨论)

再来说说蜀汉与孙吴。

当曹操还在为是否恢复五铢钱制度而犹豫不决的时候,刘备已经听从了刘巴的建议,开始铸造直百五铢钱

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史籍中提及刘备铸造的直百钱,究竟是“直百”,还是“直百五铢”,一直存有争论。彭信威认为:“刘备取得成都以后,就铸造直百五铢,次年取得犍为,又在犍为从事铸造,背面加铸为字……在后主建兴十二三年的时候,实行一次币制改革,改铸直百。”

蜀汉末年,由于通货膨胀,为了攫取财富,又开始发行新币“太平百钱”,此种钱币重的不过 4 铢,轻的仅有 1.5铢,属于钱形较小的虚币钱,甚至因为钱体太过狭窄,都没有足够的空间书写钱文,故只剩下“钱”字的“金”部首。因此又称为“太平百金”。

孙吴政权在三国之中铸钱最晚

“五年春,铸大钱,一当五百。诏使吏民输铜,计铜畀直。设盗铸之科”。

这一年是嘉禾五年(236),也是魏明帝青龙四年,蜀汉纪年则为建兴十四年,此时曹魏五铢已经发行近十年,直百五铢也已经广泛流通。孙权后来还曾铸造“当千大钱”。之所以疯狂扩大面值,是因为孙吴政权的统治基础是以江东诸姓为代表的豪强大族,这些豪强大族名下有大量荫附百姓不承担国家徭役和赋税,国家的赋税来源十分有限。再加上孙权的赏赐手笔在同期,甚至整个魏晋时期都十分巨大,以吕蒙为例:

祖令都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並追禽之。权曰:“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以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
以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

动辄赏赐千万乃至上亿钱币,势必导致本就不宽裕的国库更加紧张。在收入有限而支出庞大的压力下,孙吴政权的“广货”需求逐渐变得迫切,铸造虚币大钱便成为其缓解“钱荒”问题的重要选择。

另外值得提一句的是,孙吴铸钱的技术较为落后,仍然采用一钱一范的铸造方法。众所周知,古代钱币的冶铸包含多项铸造程序,对制作模范、金属冶炼、温度控制、后期加工等均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铸钱工艺的高低往往也能够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综合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从目前出土的孙吴铸钱遗物来看,其铸造方法落后、成品粗糙,这都说明孙吴政权铸造钱币之时,国内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相关手工业落后等真实面貌。而且国家铸造钱币,需要从民众手中购买铜材,这在我国货币史中也是不多见的。孙吴政权所统治的江南地区本属于铜矿资源丰富的区域,正如周瑜所云

“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

武昌地区曾是当时著名的冶铸中心

“江南诸郡县有铁者,或置冶令,或丞,皆吴时置也”。

又据陶弘景《刀剑录》记载

黄武五年(226),“采武昌山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刀头方,皆是南钢越炭作之,上有大吴篆字。”

如此大规模之生产,必定需要十分丰富的铜铁资源。然而仅仅过去十年之后,国家开始铸造钱币之时,居然需要民众缴纳铜材,这充分反映出孙吴政权铜材贮备缺乏、矿产资源管理废弛。

接下来是两晋南北朝。

两晋时期,官方一直不曾铸钱。西晋承曹魏而建,曹魏明帝太和元年(227),“行五铢钱,至晋用之,不闻有所改创”。晋室东渡之后,主要流通孙吴政权留存下来的各种钱币。史载:

晋自中原丧乱,元帝过江,用孙氏旧钱,轻重杂行。大者谓之比轮,中者谓之四文。吴兴沈充又铸小钱,谓之沈郎钱。钱既不多,由是稍贵。

这里值得提出的是,所谓孙氏旧钱,不仅仅包括孙吴所铸的钱币,而是两汉以来的各种钱币。其中“比轮”、“四文”、“小钱”的型式和相互之间的比价,以及由此带来的钱币流失问题却值得关注,这是东晋钱币和经济史的一个重要问题。

事实上,关于两晋的货币问题,史籍中仅存寥寥数语提及司马氏政权未曾发行货币一事,资料相当贫乏。至于货币政策与货币流通方面的内容,更是无从下手开展。加之此时期社会动荡、商品经济萎缩,让人很容易地将其与“实物经济”联系在一起,认为两晋时期商品经济衰败,货币需求量低,学界产生了很多诸如“货币发展进程中的低谷”、“货币经济的大倒退”等观点,但是近来通过梳理墓葬出土钱币实物,发现此时期铜钱的使用依然盛行,两晋墓葬中普遍存在汉代旧钱,与传统看法明显大相径庭。实际上,虽然官方不曾铸钱,但是市场流通方面,在面对钱币贬值、各类面值并存的混乱状态之下,民众自发的选择以钱币实际重量作为交换依据。

两晋政府之所以不铸钱来牟利,实际上是因为市面上的铜钱量相当充足。自两汉以来大量铸造形式各异,数量众多的钱币,使得两晋统治阶层以及市场上的实际持有者,均不希望其价值缩水、购买力降低。两汉时期,商品经济发达、社会生产力较高,货币需求量亦随之增长,于是政府铸造大量钱币投入市场使用,此时货币的供应量与需求总量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在历经汉末、三国的战乱之后,两晋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已经远不如前,市场能够提供的商品也大幅度减少,这个时候即使钱币总量保持不变,仍然可以形成钱多物少的状况,其结果必定导致钱贱物贵。如果此时国家继续铸钱,增加钱币总量,政府不仅不会从中赚取利润,反而使得原本贮藏的钱币大幅度贬值,进一步造成物价上涨,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既然有现成的钱币可以使用,而且铸钱废料废工,也不会带来任何收益,两晋政府当然选择不再继续铸造钱币。

不过这种情况到了东晋中期,随着消费领域的需求逐渐扩大,以及日常交易中存在的自然损耗而逐渐改变。市场上出现了“钱既不多,由是稍贵”的现象,此时大量钱币流入境外地区也是造成钱币数量减少的另一种原因。《晋书》卷二六《食货志》载:

孝武太元三年,诏曰:钱,国之重宝,小人贪利,销坏无已,监司当以为意。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而州境素不出铜,闻官私贾人皆于此下贪比轮钱斤两差重,以入广州,货与夷人,铸败作鼓。其重为禁制,得者科罪。

太元是为东晋孝武帝第二个年号,三年即公元 378 年。在此之前,国内已经出现铜钱外流的情况,很多商人把市场上流通的钱币贩卖给夷人,被夷人重新熔化,铸为铜鼓,故导致严重的钱币流失现象。此事引起朝廷的重视之后,孝武帝便专门下诏,重申钱币对本国之重要,禁止私运境外,“得者科罪”。同时从“闻官私贾人皆于此下贪比轮钱斤两差重”可以看出夷人更愿意购买大泉当千、大泉五百之类的大型钱币,一枚标准的大泉当千实际重量仅与七枚五铢钱相当,但却作价一千枚五铢钱使用,属于大面额虚值货币。如果按照面值使用的话,夷人绝对不会乐于购买。由此也可以看出:至迟于东晋孝武统治时期,市场上流通的钱币已经不再按照原有的面值进行使用。还要多说一句的是,虽然两晋未曾铸造钱币,但朝廷仍然设有冶铸部门。西晋时期,冶铸职能由卫尉掌控,《晋书职官志》云:

“卫尉,统武库、公车、卫士、诸冶等令。”

此时的卫尉在江右设置三十九冶,人员规模也很大,领户达五千余人。到了东晋时期,因简化官僚结构,朝廷不再设置卫尉,管理冶铸的职能归于少府。又云:

“少府,统材官校尉、中左右三尚方、中黄左右藏、左校、甄官、平准、奚官等令。”

这也说明少府兼备管理市场货币流通之职

这些记载也可以从侧面证明钱币仍然流通,因为无论是皇室赏赐、还是民间交易都没有停止过钱币使用,朝廷有必要专门设置平准令来监管、规范钱币的使用。

两晋稳健的货币政策究其实质,最终的受益人属于占有、囤积大量钱币的封建权贵与门阀士族,而并非是拥有少量钱币的百姓和民众。东晋末年,随着钱币总量日益减少、钱币价值升高,统治阶级内部围绕钱币废立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地辩论,并演变成为一种门阀士族之间的政治斗争,桓玄与孔琳之的废钱之争便是这一问题的反映

安帝元兴二年(403),桓玄自任大将军、授相国、封楚王,并掌握了东晋政治的实权,但此时尚未正式受禅称帝。《晋书食货志》记载

安帝元兴中,桓玄辅政,立议欲废钱用谷帛。

此议遭到孔琳之的反对。而桓玄作为占有着大量货币财富的受益人,之所以想要废钱,其原因背景可以从《南史宋本纪》里一窥

“自晋中兴以来,朝纲驰紊,权门兼并,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桓玄颇欲厘改,竟不能行。”

为了获得更大的政治权力,各门阀不断使用兼并手段,占有国内大量土地与财富,使百姓流离失所,“不得保其产业”。此时的桓玄,作为刚刚掌握东晋政权的执政者,他不仅希望自己的家族势力能够快速膨胀,而且还将打击其它门阀士族作为另一政治目标,以实巩固自身统治地位之目的。废钱用谷,可以使得掌握着大量的货币财富的门阀阶层遭受毁灭性打击,桓玄希望借废钱之途削弱、消灭其它门阀,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最终,由于反对者众,桓玄的建议没有得到施行,这也无形中再次确定政府仍旧会执行不铸钱的货币政策,这种状态直至门阀士族出现衰落、寒门集团逐渐掌权的刘宋时期才被最终打破。

元嘉七年(430)宋文帝刘义隆“立钱署,铸四铢钱”。结束了自西晋以来政府长期不铸造钱币的状态。此次铸钱的背景,正是由于自东晋末期以来,可用来交易的钱币总量变少,钱币逐渐成为市场中的稀缺品,其价值便日渐上涨、购买力亦随之提高,导致钱贵物贱的乱象

“永初中,官布一匹,直钱一千,而民间所输,听为九百。渐及元嘉,物价转贱,私货则束直六千,官受则匹准五百”。

宋武帝刘裕时,官布一匹价值一千,到了文帝时则跌至五百,也就是说物价跌了 50%,而钱价却上涨 200%。为了稳定市场物价、降低钱币价值,文帝遂有意将“五铢”减为“四铢”,以求经济平稳发展。《资治通鉴》云:

“初,上以货重物轻,改铸四铢钱”

货重物轻也说明钱币总量减少已经造成钱贵物贱,保持物价平稳则是刘宋政权改铸四铢钱的主要原因。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将传统钱币的标准重量由五铢降为四铢,文帝开创之功不可没。新发行的四铢钱属于实际重量稍强于名义重量的足值钱,由于小人贪利,故引发剪凿取铜的情况,这在货币发展进程中本属于正常现象,只要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制定相关惩罚措施,即可及时禁止该状况的恶化。但是,后来文帝听不进反对意见,执意颁布“制大钱一当两”的货币政策,这种保护统治阶层财富的货币政策不仅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而且加剧了货币流通的混乱,此乃刘宋货币走向衰落之开端。此后,随着对外战争的失利,刘宋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国家财政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

元嘉二十七年(450),刘宋的第二次北伐失败之后,北魏发起全面进攻,拓跋焘的军队一度到达长江北岸,

“建康震懼,民间担荷而立”。

对刘宋政权而言,战争不仅耗费了大量兵员及物资,使政府财政吃紧,而且对江北各地社会生产造成极大破坏

“北狄南侵,戎役大起,倾资扫蓄,犹有未供,于是深赋厚敛,天下骚动……宋氏之势,自此衰矣”

迫于无奈,刘宋开始实行货币减重政策,原来的四铢钱最后只剩下不足一铢之重量。再次开启了恶性循环。刘子业上台执政之后,再度变换货币政策,降低币值、允许民间私铸,最终使得国家经济体系全面崩溃,“断新钱,专用古钱”造成市面上的钱币数量急剧减少。又回到了东晋末年的状况。及至萧道成辅政时,曾有意铸钱,但“以禅让之际,未及施行”。此时,孔觊提出了解决办法:

宜开置泉府,方牧贡金,大兴熔铸。钱重五铢,一依汉法。府库已实,国用有储,乃量奉禄,薄赋税,则家给民足……若官铸已布于民,便严断翦凿,小轻破缺无周郭者,悉不得行,官钱细小者,称合铢两,销以为大。利贫良之民,塞奸巧之路。钱货既均,远近若一,百姓乐业,市道无争,衣食滋殖矣。

国家应该开设专门的铸钱机构,由各地进贡铜材,铸造五铢钱。如果是已经流入市场的官铸钱,特别是经过剪凿处理过的虚值钱,应该禁止流通。与此同时,原先细小的钱币,也应该重新熔化,铸造足值钱。只有如此,才能“钱货既均,远近若一”,最终达到“百姓乐业,市道无争,衣食滋殖矣”的理想状态。

本来萧道成同意了这个建议,但是不久萧道成去世,铸钱的事情便不了了之。而通货不足的状态仍在持续,随着钱币数量越少,其价值就愈发增高。为了敛得更多的钱财,政府索性将各种赋税均折纳成钱币征收。

“当绵绢价贵的时候,他们将谷物折成绵绢,可是当绢布价廉的时候,又将本来纳绢的赋税折成钱”——唐长孺
“萧齐的紧缩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彭信威

最终造成工商阶层“罕兼金之储”、下民匹夫“多饥寒之患”这样的货币环境与刘宋末期通货膨胀严重的局面正好完全相反。萧齐统治在这种经济状况下走向了灭亡。

然而刘宋、萧齐时期的膨胀与紧缩并没有随着两个朝代的覆亡而消失,萧梁建立后

“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

梁武帝于是开炉铸钱,试图打破国内货币不足的状况,同时颁布屯田、安置流民与减免租税的措施,陆续废除了财产税与人头税,以及减免租调、减收市税、关税等。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没有取得预期成效,反而加剧了市场流通的混乱

百姓或私以古钱交易,有直百五铢、五铢、女钱、太平百钱、定平一百、五铢雉钱、五铢对文等号。轻重不一。天子频下诏书,非新铸二种之钱,并不许用。而趣利之徒,私用转甚。

最终,普通四年(523),在听取了给事中王子云的建议之后,萧衍

“十二月戊午,始铸铁钱”。

很遗憾,又失败了。铁钱铸造相对容易,且成本低廉,自公开发行之后,便引起大规模的盗铸

人以铁贱易得,并皆私铸。及大同已后,所在铁钱,遂如丘山,物价腾贵。交易者以车载钱,不复计数,而唯论贯。商旅奸诈,因之以求利。

政府和民众都不遗余力的拼命铸钱,钱币总量急剧增多,而且钱币的价值变低,市场随之形成了通货膨胀。梁武帝两次舍身同泰寺,公卿群臣便使用两万亿钱奉赎,这里出现的巨额天文数字,便是由铁钱的迅速贬值所形成的现象。从普通四年到大同年间,不过十余年之久,萧梁国内的货币问题就由通货紧缩急剧转变为通货膨胀,这一切均是由铁钱政策所导致。

“交易者以车载钱,不复计数,而唯论贯”

在这种经济状况下,太清二年(548),侯景之乱爆发了。

始梁末又有两柱钱及鹅眼钱,于时人杂用,其价同,但两柱重而鹅眼轻。私家多熔钱,又间以锡铁,兼以粟帛为货。

《隋书食货志》里的这段记载,表明钱币的购买力跌至零点,市场再次回到了以物易物的状态。梁代最后一位皇帝敬帝,面对破败不堪的乱象,于太平元年(556)颁布新的货币政策:

“三月壬午,班下远近并杂用古今钱。”

政府再复放开古钱市场,允许古钱自由流通,说明自萧梁立国以来,三十多年间陆续推行的货币改革与货币政策均以失败告终,不得已再度回到使用古钱的老路上。一年后再度变换新政策

“夏四月己卯,铸四柱钱,一准二十。壬辰,改四柱钱一准十。丙申,复闭细钱”。

发行虚值钱来做最后的挣扎。不过,市场几乎没人理会新政策,仅仅过去十三天后,四柱钱的面值便由二十改为了“一准十”,这样急促、频繁地更换面值,在历史上绝无仅有,足以说明其荒唐程度。三天之后,细钱也被取消,这是萧梁政权颁布的最后一项货币政策,

陈朝建立后,于文帝天嘉三年(562)颁行新的货币政策:

“闰二月甲子,改铸五铢钱。”

不过并未废止当时流通的鹅眼钱,规定新五铢“一当鹅眼之十”。然而根据出土实物,一枚鹅眼钱重约 0.5 克,而一枚天嘉五铢重约 2.5 克,根本抵不了十枚钱。十五年后,随着经济越来越差,陈朝又回到了铸虚币大钱的老路,宣帝太建十一年(579):

又铸大货六铢,以一当五铢之十,与五铢并行。后还当一,人皆不便。乃相与讹言曰:“六铢钱有不利县官之象”。未几而帝崩,遂废六铢而行五铢。竟至陈亡。

南朝时期的货币政策,最终以失败的结局收尾。

回看十六国北朝

十六国中第一个尝试铸造钱币的政权是石勒建立的后赵。毕竟石勒曾经“随邑人行贩洛阳”。有一点经济头脑,《十六国春秋辑补后赵录三》载:

元年夏四月,置挈壶署,铸丰货钱。

在此后两年时间里,新钱一直在市场上难以推行开来。为此,朝廷使用政治手段,制定严刑峻法保障钱币的流通,据《晋书石勒载记》记载

建德校尉王和掘得员石,铭曰“律权石,重四钧,同律度量衡,有新氏造”议者未详,或以为瑞。参军续咸曰:“王莽时物也”其时兵乱之后,典度堙灭,遂命下礼官为准程定式。又得一鼎,容四升,中有大钱三十文,曰“百当千,千当万”。鼎铭十三字,篆书不可晓,藏之于永丰仓。因此令公私行钱,而人情不乐,乃出公绢市钱,限中绢匹一千二百,下绢八百。然百姓私买中绢四千,下绢二千,巧利者贱买私钱,贵卖于官,坐死者十数人,而钱终不行。勒徙洛阳铜马、翁仲二于襄国,列之永丰门。

捏造奇异的出土现象,为行钱埋下具有神秘色彩的铺垫,然而依然人情不乐。石勒不得不再次出招,拿出政府贮藏的绢兑换市场上的钱币,而且大幅度地降低绢价,以此提升钱币的购买力,刺激百姓使用钱币。以往市场上购买一匹中绢需要四千钱,一匹下绢需要八百钱,但是如果现在使用丰货钱,则可以享受中绢一千二百钱、下绢八百钱的优惠,于是有些投机取巧之人,在市场上购买私钱,以换取价值更高的绢。朝廷“乃重立禁制,官赋至皆取钱”,虽然“坐死者十数人”,结果依然“钱终不行”,并且此后再无铸钱之事。

之后的北朝各主要政权,除去前秦尚有争议外,几乎再无铸钱之记载。直到北魏太和十九年(495)的“太和五铢”。在这之间漫长的时间里,北方基本上是以物易物状态,而北魏甚至是“百官无禄”,也就是当官不发工资,全靠打仗所劫掠的物资来班赐,维持政府的运转。孝文帝迁都洛阳后

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始诏天下用钱焉。(太和)十九年,冶铸粗备,文曰“太和五铢”,诏京师及诸州镇皆通行之。内外百官禄皆准绢给钱,绢匹为钱二百。在所遣钱工备炉冶,民有欲铸,听就铸之,铜必精炼,无所和杂。

其后陆续有多种五铢钱币面世,但基本没有逃脱逐步减重的命运。不过钱币的铸造技术又有了新的突破。为了满足市场日益增大的货币需求量,同时又不断追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铸钱业在长期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发明了翻砂铸造工艺。算是一个较大的进步。

到了北齐末年,钱的重量在急剧降低,钱的质量也开始大幅下滑,武平(565)以后,

“私铸转甚,或以生铁和铜。至于齐亡,卒不能禁”

说明简单的磨、剪凿等手段已远不能满足盗铸者的胃口,需要一定技术能力的起炉熔铸,成为盗铸的基本方式,这种情况反映出北齐中央政府已经彻底失去了对钱币系统的控制。 而相对的,北周政权建立后,乃改变“标准五铢钱”的货币政策,先后铸行了“布泉钱”、“五行大布”和“永通万国”等多种型式的虚币大钱。

好吧我承认北朝我偷懒了2333333333333333经过上文这么多描述,谁要是还觉得隋唐以前的历代政府有钱,就一个字

(全文完)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古代打仗,后勤是很恐怖的

我们现在收个快递,从新疆到南京也没几个钱

但是在古代,从新疆送这一袋葡萄干给你,那消耗简直要上天

古代后勤的成本

大家知道有个故事,就是一般来说,到达一个极限后,要求增加一倍,成本会增加十倍

比如你是一个民夫,你用独轮车推着200斤粮食去前线,你一天吃2斤,你极限就是50天能达到的地方。那么你运输的极限就是49天到达的地方,你成功的运过去了2斤粮食···

如果,你运输的地方远远超过了49天呢??

这个是很经典的数学题,就是汽车加油问题。

一辆载油500升的汽车从A开往1000公里外的B,已知汽车每公里耗油量为1升,A处有无穷多的油,其他任何地点都没有油,但该车可以在任何地点存放油以备中转,问从A到B最少需要多少油。

这辆汽车开到500公里,只需要500升的油,一旦500公里变成了1000公里,需要的油是多少呢?

现在画一个数轴,代表起点到终点的路径,在这个数轴上取m个点,分别记为X(1),X(2),...,X(m)。X(i)表示第i个点到终点的距离。1号点为起点,m号点为终点。所以有X(1)=0,X(m)=1000。设汽车油箱的容量为A,由题目可知A=500。设S(i)表示在第i最少存放多少升油,那么显然S(m)=0,而我们要求的就是S(0)。再设n(i)为从第i-1点到第i点需要的往返次数(注意,一去一回代表一次往返)。好,以上就是需要定义的一些符号,下面开始推导过程:

从i-1点往i点运油时,最节省的情况是从i-1点出发时应该油箱装满油,然后在i点放下油后回到i-1点时油箱是空的,这时候运油的效率是最高的。所以有:

S(i) = A - [X(i)-X(i-1)] + {A - 2*[X(i) - X(i-1)]}*n(i)。

上式中A - [X(i)-X(i-1)]是最后一次从i-1点到i点油箱中剩下的油;{A - 2*[X(i) - X(i-1)]}*n(i)表示在n(i)次往返过程中总共在i点存下的油。把上式化简合并一下得到式(1):

S(i) = [n(i) + 1]*A - [2*n(i) + 1]*[X(i) - X(i-1)] -----(1)

又因为到第i点存下的油等于第i-1点存下的油减去从i-1点到i点的总损耗,而从i-1点到i点的总损耗为[2*n(i) + 1]*[X(i) - X(i-1)],所以有下式:

S(i) = S(i-1) - [2*n(i) + 1]*[X(i) - X(i-1)]。

把(1)式带入上式则可得到式(2-1):

S(i-1) = [n(i) + 1]*A -----(2-1)

同理有式(2-2)

S(i) = [n(i+1) + 1]*A -----(2-2)

用(2-1)减去(2-2)得到式(3):

S(i-1) - S(i) = [n(i) - n(i+1)]*A -----(3)

因为S(i-1) - S(i)表示的是从i-1点到i点的总损耗,而A是固定值,所以由(3)式得知,要使总损耗最小,就需要n(i) - n(i+1)最小,因为S(i-1) - S(i)必然>0,所以n(i) - n(i+1)>0,且n[i]是整数,所以就有min([n(i) - n(i+1)]) = 1。所以有式(4):

n(i) - n(i+1)= 1 ==> n(i) = n(i+1) + 1 -----(4)

把式(4)代入式(2-2)就得到式(5):

S(i) = n(i)*A -----(5)

再把式(5)代入式(1)并化简就可以得到式(6):

X(i) - X(i-1) = A/[2*n(i) + 1] -----(6)

X(i) - X(i-1)表示的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所以显然要达到终点的话就必须有:

又因为n(m)=0,即从最后一个中转点到终点是不需要往返的。再由式(4)就有:n(m-1) = 1,n(m-2) = 2, …,即有n(i) = m-i成立。我们从终点往起点回退,再由上式就有:

所以求出来m=8。但是m=8时,求出来的和 约等于1010.9比1000大,所以不能由式(5)直接算S(0),而应该先算S(1) = (m-1)*A = (8-1)*500 = 3500升。也就是说在第一个中转点应该要存3500升油。然后再算从第0点到第1点的损耗,由前面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到X(1) = 1000 – (500 + 500/3 + 500/5 + 500/7 + 500/9 + 500/11 + 500/13) ≈ 22.433米。

所以从第0点到第1点的总耗损可以由前面的总损耗公式[2*n(i) + 1]*[X(i) - X(i-1)]求出:

[2*n(1) + 1]*(22.433 - 0) = (2*7 + 1)*22.433 = 336.495


所以总耗油量就约为 3500 + 336.495 = 3836.495升。


所以古代有个说法,叫吃敌人一斤粮食,胜过自己的一百斤粮食,因为自己的一百斤粮食,运过来也就剩下不到一斤了。


因为我上边的数据,还没有算你要回来呢·······

当然,古代一般沿途的城池乡镇供应民夫路上消耗的粮食,所以古代有大兵过境以后,十几年这一带缓不过来的说法·······


那么为什么汉唐就比较好打

虽然他们皇帝刚登基就要拿国库的钱给自己修陵墓,但是产量区关中平原离西域近啊!

那么为什么唐朝以后就没钱了呢

一个是关中平原的衰败,已经出产不了多少粮食了

一个是我大怂三易回河,又彻底毁了中原产粮区,只能从江南运粮,运粮的时候,沿途的城池乡镇也供应不了多少粮食

这就造成一个问题,就是唐代以后的朝代,要打西域,运输粮草的距离直接增加了一倍不止,这成本谁扛得住啊·····

君不见窝囊宋就不提了,明代只有前期能远征,后期的汪直击杀满都海,马芳奔袭蒙古大营,都是小部队千里奔袭了,大规模的扛不住

清朝虽然到了道光时候,还能万里奔袭新疆去平定张格尔叛乱,但是这是清朝有自己的基本盘,可以肆无忌惮的夜以继日的孜孜不倦的杀了一百多年的江南大儒,能收的上来税的前提。

另外还有汉唐时候数学家地位高,能算出来最低消耗

大怂以后科举取消了数学,一堆大儒估计给你的方案也就凑活着看,汉唐是消耗3000多升运过去1升,大宋以后估计是消耗6000升运过去1升那种·····谁知道是自己贪污了还是真的就是这么运输的呢,反正朝廷也算不明白不是


综上所述,客观原因一个就是汉唐时期对关中平原的过度开发,千年的开发,关中平原已经很贫瘠了,一个就是我大怂了,三易回河彻底毁了四个帝国,果然我大怂才是天下无敌啊。


也就是说,其实都是环保问题,所以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抓好生态修复治理,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山西沿黄地区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user avatar   qin-yu-xuan-53-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宋以后,各朝的战略思维和制度建构存在根源性缺陷,导致很多衍生性问题的出现。

这些问题对于战国汉唐,以及近代欧洲的人来说,确实是“匪夷所思”的。

宋后华夏面临的问题

宋朝以后的华夏,面临的重要问题有两个。

一,是上层的高流动性,缺乏足够的积累。

二,是基层的僵化性,造成宗族盘踞。

高流动性的突出表现就是到处捞钱的流官,这种人物从宋以后越来越多,明后期到清最为典型。

这样的状态就是整个国家事实上处于被流官管理的松散流沙状态,在战略政治军事上缺乏显著的积累,而且容易导致关键时刻无人负责。

基层僵化性的突出表现就是南宋以后的地方宗族膨胀,到明后期和清,问题就更加恶化,造成基层完全被愚弄,进而更加愚昧化和贫困化。使得国家的基层陷入死亡螺旋。

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思路,是什么呢?

积累型体系

一是需要打造一个”积累型体系“。这个体系必须要有持续的积累能力,能够形成一个有共同历史记忆,有深刻共识的集体。这个集体知道之前的教训和经验,在关键时刻有人站出来扛事,并且有机制鼓励这样做。南北朝一轮一轮形成的士族就是这样一个团体。

南北朝时期,胡族的势力十分有限,并且往往是聚集到一块,对地方缺乏控制力。乡村依然被汉人豪族邬堡掌握,从而使得唐朝的出现成为可能。

北朝新坞堡组织形成的过程,其实比较像我党在30-40年代建立的根据地,里面的制度和领导已经是新一波人了。原来的很多豪强已经南迁了。正是这新一波经过刀尖舔血历练出来的新团体,构成了后来隋唐地方的根基。

魏晋北朝的坞堡内部,可以进行很多制度建设和探索,这种小集团的探索才为后面的民族融合和新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施展的舞台

二是需要让基层,尤其需要让基层里有能力的人,有上升的渠道,有施展能力的舞台。科举制貌似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实则不然。因为科举制只是提供了一个入门砖,结果入门之后培养出大批的流官,这些流官反而对积累型体系有破坏的作用

借用 @超级淡水鱼 答主的评论,就算是穷苦出身的士子,侥幸通过科举进入官场,也只能被官僚地主集团这个大染缸给熏染成“自己人”才有仕途。常用的笼络手段除了强权打压以外,还有师生、同僚、士绅组成的社会舆论网关系。

这导致历朝历代官场,凡是不符合官僚地主集团利益的科举进士,无一不是孤高离群的少数。这些人无论有怎样的忧国救民之心,经天纬地之才,也无法通过一己之力撼动盘根错节的整个官僚地主利益集团。

真正的舞台,应该是市场化的,能公开检验的,能调动多股力量的,有机制有法律主体地位的,有获得切实收益的,做成了事取得切实效果的。14-16世纪的英国基层约曼农就有这样的舞台。在百年战争和其他的海外扩张行动里,就少不了约曼农和沿海渔民以及其他冒险家的身影。

综合南北朝和早期近代的英国,那么这样一个新体系就呼之欲出了。

可能的新体系-以南北朝和近代英国为参照

一方面,需要有一个积累型的集体,这个集体能够负起责任,也能获得比较稳定的收益。但是,为了防止这样一个集体走向以权谋私,并且让更多的人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又需要在各种事情的历练中(包括战争,包括市场的扩张,包括新思想的出现),找到一批又一批新鲜血液,逐渐加入这个集体,并且让这个集体里一些腐朽不堪的力量逐渐退场

南北朝后期的旧士族衰落和中世纪到近代的英国贵族家道中衰,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因为地租的增涨不是按照生活费用增涨的比例的,贵族越来越变为贫困化了。他们被迫抵押出他们的庄园;当他们未能付出利息的时候,抵押品的赎回权被取消而他们就丧失了土地。十二世纪的欧洲在不太尖锐的程度上已感受到世界从1918 年以来所感受到的;就是,那些依靠固定收入过活的人们的痛苦。商人、手艺工人或自由农民的进款,是有伸缩性的;如果他们克勤克俭,他们的进款会增加而不会减少。但那些依靠从长期租赁所得的固定地租而生活的地主,则不然。当生活费用上升的时候,他们一年比一年更加穷苦。“

如果能够持续积累,那么必然可以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就算中间有挫折有闪失,后面也会记住教训。如果能让阶层逐渐流动起来,让新阶层逐渐形成(注意,新的阶层必须是有强战略能力和强执行能力的,不能简单称为”中产阶级“)那么这样的体制就兼备了流动性和积累性。这样的体制取得成功是必然的,典型就是唐朝和近代英国

就算是科举本身,也诞生于剑与火的南北朝时代,北魏和齐梁就已经有了科举的雏形,但那个时候的科举是动态考察的,你既要会写文章,又要能领兵打仗,既要有文化的功底,又要有战争的历练和实践的检验。并不是后世的纯粹八股取士。

这一体系包含两方面,纵向积累和横向流动。

纵向积累能够让中下层群体位置上移,甚至成为高层 。横向流动,能让原中高层群体,软着陆退出的体系。

汉朝和罗马的原生型组织

当然,类似汉朝,罗马和其他古文明,因为有更多的”原生型乡党组织“,因此其天然就有积累性和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点是后来者很难参考的,因为先天的条件已经消失了。

近代早期的英国,和南北朝时期的华夏,则是原有社会体系逐渐瓦解之后形成的新社会,因此对后世有极强的参考意义,尤其是关于如何构建新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央集权过强导致衰落吗?”

关于认为“中央过于集权,导致朝代衰落”的观点,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应该说恰恰是中央的孱弱,导致无法有效了解各地的情况,无法有效团结各个团体和各地的群众,进而确立真正有效的战略目标,再结合全国各地的资源,共同完成,在做事的过程中进一步凝聚民心,改革体制,建设新的国家体系。

这么说确实显得有些官腔,但事实的确如此。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看到问题,勇于不断尝试,不能觉得“现状都是合理的,前人已经尽力了”,如果总是被这种思维束缚住,那么永远也找不到新的出路。

三湾改编的时候,难道教员认为宋以后的募兵制就是合理的吗?


user avatar   shan-yue-dao-lan-yue-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回答的话又要黑一波孔教和地主文官集团了,写了太多次了不想写了~


先占个坑吧


user avatar   lu-pi-gong-y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长文&多图预警

星球大战前传的漏洞之多,剧情之狗血让我不得不怀疑星球大战正传到底是不是卢卡斯拍的。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还把魅影危机复习了一遍。。以下只总结了部分魅影危机的漏洞。

我甚至不知道从何处开始吐槽。那还是在1999年,彼时未上幼儿园的我被父亲大人带去看了人生中第二场电影,星球大战前传之魅影危机。这是我童年最初的几个回忆之一:太空飞船,光剑,还有带颗粒感的荧幕,我觉得这是我看过最炫酷的东西了。直到后来,最初的激动慢慢消退,我在14岁那年第387次观看了魅影危机后,我才意识到我一直以来视为珍宝的童年回忆...

原来是一坨翔!

而这一切,都要从那两个前往纳布星和贸易联盟谈判的绝地武士说起。(此处有配乐)

电影开始之前的字幕就让我很困惑。这个“贸易联盟”为什么要对纳布星进行禁运?为什么这个贸易联盟有如此强大的舰队可以禁运一个星球?他们想通过禁运达到什么目的?为什么一个标榜自己是贸易联盟的组织会去阻止贸易?你有听说过世贸组织对某个国家进行禁运吗?别和我说官方小说或动画里有解释,什么样的电影需要一大批衍生产品来自圆其说?我当然知道根据后来的剧情,这里的禁运只是幕后boss帕尔帕丁为了夺取最高议长一职而秘密策划的。可是对于贸易联盟的人来说,他们总需要一个发动禁运的借口吧?

另外,这里的字幕显示“两个绝地武士被派往贸易联盟”,而我们知道欧比旺是在电影结束的时候才正式成为绝地武士的。

欧比旺和奎刚金来到了贸易联盟的军舰里。两人发现房间里开始冒烟(5分19秒)。。

奎刚金马上示意这是毒气,于是二人进入了憋气模式。不一会儿房间的门就被打开了,两人像切黄油一样把一众等在门口的机器人砍死后顺利逃脱。于是我就有疑问了。从电影表现的时间来看,从释放毒气到开门一共只有不到一分钟,正常人都憋不死吧?更何况是绝地武士。为什么他们不等两个小时,再用红外摄像机确认绝地武士已经死了再去收尸?这两个绝地武士已经被困在这个房间里了啊,不开门不是更安全吗?再说说这两个绝地武士,一来就被人家下套钻进了陷阱里,他们对未来的预知能力哪儿去了?为什么在敌人锁门放毒气之后只是选择憋气?他们又不知道敌人过一分钟就会开门。如果我是绝地武士我一定马上二话不说开始用光剑切门啊!

在我第503次浏览魅影危机的时候我还发现了更让人抓狂的细节。就在关门放毒气之前,欧比旺和奎刚金在谈笑风生之余喝了贸易联盟提供的茶水(4分21秒)。

(╯‵□′)╯︵┻━┻

为什么贸易联盟不在茶里下毒?

为什么贸易联盟不在茶里下毒?

为什么贸易联盟不在茶里下毒?

为什么绝地武士会毫不防备地喝敌人的茶水?或许贸易联盟早就知道绝地武士会识破有毒的茶,所以没有放毒,而绝地武士预感到他们不会放毒所以安心地把茶喝了下去。。真是高维度的较量。


(7分40秒)绝地二人离开茶水间后在贸易联盟舰船的船舱内发现机器人军队整装待发要入侵纳布星。面对入侵的军队,奎刚金说我们必须混进登陆飞船,降落在纳布星去警告纳布政府。

和侵略军一起去纳布,然后去警告纳布人有人要来入侵了?

你不觉得这个警告有!些!晚!了!吗!奎刚大师?难道你们不应该马上向银河议会和绝地议会报告吗?就算没有通讯装置,你们也可以偷一艘飞船直接回科洛桑吧?多派几个绝地武士来纳布解决问题啊!别和我说偷一艘船有多困难,在这个世界里能不能偷敌人的太空船向来都是看剧本怎么方便怎么写的。

更令人费解的是,奎刚让欧比旺和自己分别搭乘两架不同的登陆船,因为“这样更不容易被发现。”尼玛啊!纳布是一个星球啊!两个登陆艇要是降落在不同的洲怎么办?然而这两个人还是奇迹般地在纳布的一片随机的树林离相遇了。

(11分)然后他们遇见了渣渣宾克斯

我不知道乔治卢卡斯创造这个角色的时候到底是在抽大麻还是抽可卡因。为什么星球大战需要一个操黑人拉丁裔口音的畸形兔子?卢卡斯说这是一部拍给孩子的电影,OK,那为什么要在电影里加入冗长的议会辩论以及贸易禁运这样的概念?渣渣宾克斯是我最讨厌的电影角色之一,不但因为他无聊且刻意的搞笑台词和让人抓狂的口音,更因为这个角色把社会对黑人种族歧视性的刻板印象放进了我最喜欢的电影系列里面。星战前传的外星人设定里还会出现更多别的种族歧视,只知道钱的犹太人(塔图因星上的五金商贩),唯唯诺诺的带中国口音的亚洲人(贸易联盟官员),以及更多影射黑人的角色。不得不吐槽卢卡斯的恶趣味。另外在1999年CG技术还没有成熟到让人无法用肉眼观察出来。渣渣的形象在环境里实在 太突兀了!而且可以明显感觉到演员在和空气说话。





(16分21秒)哎,总之奎刚,欧比旺跟着渣渣宾克斯来到了湖底的城市,向首领借了一艘潜水艇,并且得知到纳布城需要穿过地心。


尼玛啊!你没看错啊!要穿过地心啊!入侵的机器人部队居然直接降落在了纳布星的背面!需要徒步横跨整个星球才能到达纳布城!贸易联盟是脑残吗?

(22分45秒)两名绝地武士到达纳布后解救出了纳布政府以及女王一行人。众人决定劫持一架飞行器前往科洛桑(24分30秒)。离开纳布时他们需要飞跃贸易联盟的封锁线。


但大家都是一副很淡定的样子。他们这一架小飞机即使有防护罩想要突破这样的封锁应该是不可能的吧?美国当年对日本的海上封锁可谓是滴水不漏。要是连这样的小飞机也可以突破封锁,那不是在打贸易联盟的脸吗?

当然我们的主角一路绿灯地冲出封锁线了。

(28分30秒)顺利突出重围的众人接见了修好防护罩的R2D2。


龙心大悦的女王让她的一个侍从,帕德梅去把R2D2清洗一下。然而我们从后来的剧情中得知现在这个发号施令女王是真正的女王帕德梅的替身。所以在这个场景里是女王的仆从在命令女王去把这个脏脏的机器人清洗一下,而女王迫于不能暴露自己身份的原因硬着头皮答应了。不要和我说是帕德梅自己想去洗R2D2,在奎刚把R2D2介绍给女王前谁都不知道是一个机器人修好了防护罩,所以帕德梅是不可能私下里要求她的仆从命令她去洗这个机器人的。这件事唯一的解释就是帕德梅在和她的仆从在暗暗撕逼,好一场后宫大戏啊!

(33分45秒)由于漏油,主角们所乘坐的飞船迫降在了塔图因。奎刚前往集市寻找飞船配件。


在店主表示不收共和国货币后,奎刚居然就没有去别家店询问,而是打算用赌博把飞船配件赢过来。人家店主说这东西只有我们这儿有你TM还真信了啊?!而且这好歹也是一个太空港,就没有兑换全银河系最常见的共和国货币的地方吗?!

(38分44秒)安纳金向帕德梅介绍自己做的机器人C-3PO

先不说这么小的小孩子哪儿来的天赋和时间来造这个机器人。就算安纳金有这个实力,他手工打造的C-3PO为什么和片头贸易联盟大规模使用的礼仪机器人长得一模一样?





好了,我现在要说说本片最大的bug,也就是奎刚金大师对“原力”的解释。

在影片95分51秒的时候奎刚金向安纳金天行者解释了作为原力载体的“原力素“是什么物质

Midi-chlorians are a microscopic lifeform that reside within all living cells and communicates with the Force.Life forms living together for mutual advantage. Without the midi-chlorians, life could not exist, and we would have no knowledge of the Force. They continually speak to you, telling you the will of the Force. When you learn to quiet your mind, you will hear them speaking to you.
——Qui-gon Jinn
原力素是寄生在所有生命细胞中的一种可以和原力沟通的生命体。我们和原力素有一种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没有原力素,生命是不会存在的,我们也就不会有掌握原力的办法。它们不断地告诉我们原力的意志,只要你静下心来,你就能感受到。
——奎刚金

尼玛啊!这个原力素是什么鬼?!原力最让人着迷的一点就是在这个科技发达的银河共和国里,有着一群人仅仅凭借对原力的感知而维系着这个科学之外的信仰。奎刚的这番话却把原力从屌炸天的写意的层面拉回到了科学的层面。既然原力可以通过原力素获得,那为什么不大规模养殖原力素然后植入绝地武士体内?为什么不做全民血检找出原力素最强的那个人?当原力可以被量化成”原力素指标二十万“这样的概念的时候,任何围绕着原力的浪漫概念都烟消云散了,都变成冷冰冰的数字了啊!

我们还是看看尤达大师在帝国反击战中给卢克天行者解释什么是原力吧

For my ally is the Force. And a powerful ally it is. Life creates it, makes it grow. Its energy surrounds us and binds us. Luminous beings are we, not this crude matter. You must feel the Force around you. Here, between you, me, the tree, the rock, everywhere!
——Yoda
吾之盟友乃原力也。它由生命孕育形成,它的能量就寄居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是光的生灵,而不是这副肮脏的躯体。你必须感知你身边的原力。它在你我之间,在岩石和树木之间,它无所不在。
——尤达

哼!奎刚金居然还好意思说自己师从尤达。

安纳金的童贞母亲也让我十分费解。(47分30秒处)


她号称自己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怀上了安纳金。于是奎刚得出了安纳金是由原力孕育产生的这样的结论。结合影片后半段绝地武士们不断讨论到的”大预言“,任何人都会联系到这个大预言就是在暗指《圣经》,安纳金就是耶稣。安纳金母亲这样的经历不就是 “上帝使玛利亚怀孕,玛利亚就怀孕了”的翻版吗?

。。现在看整部星战前传感觉都不一样了。原力的意志就是上帝的意志咯?那绝地武士就是一直信奉上帝的犹太人。直到安纳金出现,绝地武士拒绝承认安纳金是上帝的亲儿子救世主,最后被安纳金的天主教会赶尽杀绝。。原来前传三部曲就是星际版圣经故事。

什么JB玩意。



继续讲故事把。。然后还是孩子的安纳金参加了赛车比赛。这场比赛又臭又长,倒是没什么黑点,除了我想不通为什么一船成年人会把他们的未来交给一个第一次开赛车的黄毛小子?就算找不到发动机零件,他们也可以去找那些星际走私贩帮忙好吗?这些走私贩经常往来银河共和国的各个区域,想必也是可以收共和国货币的。我知道集市附近的酒吧里就有一堆走私贩,比如:


或者可以发一封星际电报,请更多的绝地武士来搭救他们。就因为一家小五金店的犹太老板说这个配件别家没有,奎刚金就放弃所有办法了,铤而走险选择赌博吗?

哦?你说魅影危机的赛车游戏卖了多少钱?。。

哎,总之安纳金一行人离开了塔图因前往银河首都科洛桑。银河议会在听取他们的报告之后做出了派一个代表团前往纳布调查取证的决议。(88分30秒)


难道两个绝地武士和女王的证词还不够吗?电影开头的时候两个绝地武士不是作为最高议长的代表去和贸易联盟谈判的?议长连自己的代表都不相信吗? 我想静静。

总之一行人又返回了纳布星,在刚哥人的帮助下击败了贸易联盟夺回了纳布的控制权。我就不费口舌讨论这一系列动作场景中的bug了,唯一让我困扰的是在影片结尾,当所有事情都解决完毕的时候。。

为什么没人去把安纳金的母亲赎回来?!

为什么没人去把安纳金的母亲赎回来?!

为什么没人去把安纳金的母亲赎回来?!

是因为这样在第二部里安纳金就可以因为自己的母亲的死亡而走向原力的黑暗面吗?



——————————————平静的分割线——————————————

我爱星球大战。星战前传是我的启蒙电影之一。曾经的我也把魅影危机看作是开天辟地的神作。但直到我看完了星球大战正传,才慢慢意识到1999年之后的新版根本无法与正传相提并论。

最初的星球大战(新希望,帝国反击战,绝地大反击)代表了那个太空时代人类对宇宙的浪漫情怀:奇异的宇宙人,瑰丽的外星景观,永无止境的探险。那是科幻最美好的时代。刚刚毕业的乔治卢卡斯在简陋的摄影棚里绞尽脑汁用模型拍出惊人的特效,他那时候可以一晚上专心琢磨如何用土豆在荧幕上搞出雪景。

30年前的卢卡斯面对记者关于电影特效的询问,回答道:电影特效只是讲故事的一种手段,电影的核心是一个好的故事,而不是绚丽的特效。

这也是我想对30年后拍了星战前传的卢卡斯先生说的一句话。

1999年魅影危机上映时,卢卡斯已经从当初那个电影体质的挑战者变成了受益人。他已经变成了“当初自己所憎恨的人了“。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没有人再把他当成是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而给予建议和指导,身边充满了那些阿谀奉承的把卢卡斯视作神明的人。在关于魅影危机的纪录片里,当乔治卢卡斯自己带着制片人看完魅影危机的样片的时候,他自己也意识到这部电影拍的很糟糕

摄影已经结束了,已经太晚了。


或许当初的星球大战正传之所以这么棒,就是因为卢卡斯没能完全控制他的作品。

星战系列最杰出的帝国反击战是他的老师艾文柯什那指导的。


星球大战魅影危机是大多数星战影迷遇到的最让人失望的东西了吧。糟糕的剧本,糟糕的人物设定,糟糕的摄影,我实在无法想象那些等待了17年的老影迷的体验,他们有些人在电影院门口的帐篷里等了整整一星期只为第一个冲进电影院。

三四个月前,当原力觉醒的预告片刚刚放出,整个星战圈一片沸腾的时候,我曾经问过一个老星战迷他们第一次看到魅影危机的预告片时是什么感觉。他说那会儿比现在还疯狂,他们那时用拨号上网能,看的分辨率只有250*250左右,有些人家里还没有网。于是星战迷们都聚集到了有电脑的朋友家里,一遍一遍地看魅影危机的预告片,憧憬着半年后的这部电影。



哎,希望今年的原力觉醒不会让人失望吧。

(附赠刘看山和R2D2)


user avatar   ling-hu-chong-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并没有什么影响。

光绪皇帝亲政遭遇甲午战争惨败后,提拔了一批新党主持改革。一群愤青改革中因为种种原因遭遇了很强大的旧党阻力。

康有为和光绪只有一面之缘,但是坚信是皇帝的知音,并脑补了是慈禧太后在暗中破坏戊戌变法,于是派人连夜通知袁世凯,想通过政变杀死慈禧太后。

袁世凯一听这还了得,表面应付一下赶紧通报荣禄,要将康有为一伙人一网成擒。

康有为事先逃亡,在海外骗钱为生,编了很多的政治斗争故事(还搞出一张和光绪皇帝的合影)骗取赞助,在海外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度过了一生。

时人嘲讽他: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


user avatar   hongchamoshum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几点我想说一下:

1,某些人拿李世民重修氏族志来说事,我不知道他们啥脑回路,重修氏族志将崔姓降为三等本身就是李世民瞧不上老牌士族的表现啊这有错吗,某些精神世家也不必挽尊了吧。

2,说世家不是比官职的我又哪一句说世家是比官职的了(当然在贞观朝你也没啥官职可比了,只好比谁家女儿卖的贵)?但李世民看的是官职你酸也没用啊(当然即便北魏定士族时官爵也是一个最重要的考量,很奇怪一个割据半壁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某些人眼里倒比李唐合法性更高)。官职代表的是功劳才能,你无功于天下,亦无才势可依仗还有啥可豪横的?新中国都建立了你口口声声祖上八大铁帽子王不觉的搞笑么?

3,五姓七宗们口口声声祖上多牛掰也许在那个时代很唬人,可我们站在五千年历史的尽头回望,也就那样。他们可查的祖宗在他们生存的时代大多也不算什么一流人物甚至有些恐怕正史都无传且也不乏泥腿子出身,那后人有什么资格瞧不起别的泥腿子的?某些精神五姓,怕也说不出自家的精神祖上是谁吧?

4,关于李虎家族,目前的说法有陇西李旁支(人家也没说自己是嫡系啊),赵郡李旁支(陈寅恪考证),胡姓改(法琳和尚说的,因为出家人不打妄语?李世民没杀他,因为李世民心虚?)。第三种说法你爱信就信不解释。就说旁支难道就没资格称郡望了么?世家强大靠的不是什么祖宗荣光,而是家学渊源及人多势众,而这两者都不看什么嫡系不嫡系的,你又不是皇家有一个皇位要继承,当然要开枝散叶人越多越好,否则郡望之下不会又分各房,甚至同姓之间如陇西李赵郡李,清河崔博陵崔本出同源是不是也要分一个庶嫡?你五姓七宗数百年间人才代出,难道全是一脉单传?


因为李世民首先嫌弃了他们,所以才有了世家酸溜溜的瞧不上李家,至于什么血统,旁系,破落户,都只是一个理由而非原因。


联姻也好,封官也罢,李世民看的只有才能功劳,说白了就是官爵,在新王朝建立和建设中有功绩起作用的人,自然身居高位,也自然是皇家的结亲对象,这其中既有老牌世家,也有新兴勋爵,所以出身在李世民眼里不重要,才能功劳才重要。


至于说世家瞧不上李家更扯淡了,崔卢李郑王,李家起码排第三,哪怕李虎一支是旁系,但从李虎开始历西魏北周大隋三代公爵即便崔卢也拿不出几个人敢比吧?郑王以下就更别说了。至于南朝的世家,刘宋,萧齐,陈家建国时全是布衣出身怎么没见世家瞧不起?北朝宇文家,外族;高家,精神外族;杨家,精神高门,怎么也没见世家瞧不起?到李唐这真的贵族上位了,确切地说到李世民这世家就瞧不起李家了,为啥?无非是在李世民这里拿不到好处,酸葡萄心理作祟罢了。往前几百年,南边北边,不管谁作皇帝,都要与世家共天下,所以哪怕江山治理一团糟,一堆几十年的短命王朝割据势力,但最后泥腿子出身的皇家倒都摇身一变也跻身世家了,李唐到李渊这也还是这样,还割据一方就已经到处封官许愿滥赏无数了,这些躺赢的世家照例也很满意。但李世民上位后就不一样了,大刀阔斧精简机构一大批无才无功的二世祖不能再寄生于国家公器当然就动了世家利益了,但这些靠祖辈积累的世家确实在新朝中都是边缘人物没什么权重,又不能硬气一点不食周粟,只能酸溜溜的说些敝帚自珍的话了,可笑现在倒有人还真被唬住当了真了。典型的例子如氏族中排名第一的崔家,族长在贞观朝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五品官,他要有能力有势力他不至于只是个五品,他要有气节也不会去作这个五品,李世民要想向他示好也不会只让他当这个五品,李世民也没必要跟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五品官联姻。​

所谓人言可畏,譬如明朝时曲阜孔家,瞧不上江西张家道士气,瞧不上凤阳朱家暴发户,多少人当了真还真以为衍圣公霸气外露,其实不过私底下过嘴瘾,你让他当面说啊?当面指不定是受了啥气呢?


user avatar   lu-chen-xi-9-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么没人提《圣斗士星矢》啊?

这个系列作品的特色不就是回回都是一部的戏就半天时间么?

黄道十二宫篇:纱织中了天箭座的箭,必须12小时内突破圣域十二宫。

北欧篇:奥丁代言者希露达被海皇戒指蛊惑令冰川融化,纱织代替希露达阻止冰川融化但是只能坚持12小时,必须在时限内摘下希露达的戒指。

海皇篇:纱织代替人类承受波塞冬的洪水,应该也是只能支撑一天之内的时间。

冥王十二宫篇:被哈迪斯复活的圣斗士要在12小时内取下雅典娜的首级,实际目的则是为了雅典娜去冥界并且唤醒女神圣衣,12小时候被复活的圣斗士们就消失了。

冥界篇:记不清打了多长时间,但从纱织被塞到缸里抽血开始到解决应该也是一天之内。

黄金魂:在本篇剧情里有好几天,但对应到冥界篇时间仅仅发生在冥界篇12黄金击破叹息之墙到打死神之间。

火星篇:马尔斯获得阿丽娅的权杖后建立起巴别塔吸引火星,会在12小时内毁灭地球,主角们必须在12小时内突破新十二宫。

土星篇:这篇好像打了很多天……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么没人提《圣斗士星矢》啊?

这个系列作品的特色不就是回回都是一部的戏就半天时间么?

黄道十二宫篇:纱织中了天箭座的箭,必须12小时内突破圣域十二宫。

北欧篇:奥丁代言者希露达被海皇戒指蛊惑令冰川融化,纱织代替希露达阻止冰川融化但是只能坚持12小时,必须在时限内摘下希露达的戒指。

海皇篇:纱织代替人类承受波塞冬的洪水,应该也是只能支撑一天之内的时间。

冥王十二宫篇:被哈迪斯复活的圣斗士要在12小时内取下雅典娜的首级,实际目的则是为了雅典娜去冥界并且唤醒女神圣衣,12小时候被复活的圣斗士们就消失了。

冥界篇:记不清打了多长时间,但从纱织被塞到缸里抽血开始到解决应该也是一天之内。

黄金魂:在本篇剧情里有好几天,但对应到冥界篇时间仅仅发生在冥界篇12黄金击破叹息之墙到打死神之间。

火星篇:马尔斯获得阿丽娅的权杖后建立起巴别塔吸引火星,会在12小时内毁灭地球,主角们必须在12小时内突破新十二宫。

土星篇:这篇好像打了很多天……


user avatar   liang-b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进了什么奇怪的时间线吗?老外穿个旗袍穿个唐装什么的不是经常能看到的吗?




  

相关话题

  李白都到过全国哪些地方? 
  战争史上有哪些不起眼的小发明改变了战争形态? 
  如果明朝打败了清朝,现在会变的怎么样? 
  国民党反动派在撤离大陆时都带走了什么重要的人或物? 
  当年突然听到日本投降时,出现了什么场景和反应呢? 
  所谓「子宫武器」,在历史上有过成功案例吗? 
  1000 年的概念是怎样的?它对人类有哪些意义? 
  有人说因为袁世凯窃国导致辛亥革命失败了,那如果袁世凯不窃国辛亥革命的结果会怎么样? 
  如何看待陈凯歌导演在接受访问时声称唐朝皇族有一半胡人血统,所以杨贵妃选混血美女毫无问题? 
  如何评价明史学家顾诚?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宋朝国祚能这么久,或者说凭什么能这么久?
下一个讨论
你最喜欢《老爸老妈浪漫史》当中的哪一个?为什么?





© 2025-0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