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小说漫画传说中的东西,一般都有这事的出处真正的名刀如下。
这贴是纯知识,背书在先,复制过来意在传播。
受几位知友的批评和提携,编辑之后在东京美术馆网页力所能及找到一些照片,贵在真实可信。 有一些名刀,是皇家所有,也有很多私人所有,照片不好找,有机会会继续更新。
72振名刀
先是著名的天下五剑
1 三日月宗近
“宗近”也被称为三条小锻冶(刀锻冶),据说980年的时候住在京都的三条地区。所谓的小锻冶,是与冶铁的大锻冶(将铁矿石炼成铁的锻冶屋)相对的称呼,也就是将铁锻造成制品(刀剑等)的锻冶屋。
按照《享保名物帐》的说法,虽然此刀曾为信仰三日月的战国武将山中鹿之助所有,但这并非是其号(刀名)的由来。
三日月之称号的由来据说是因其三日月形的打除(刃文的一种)而起。在室町时期的刀剑书物《长享铭尽》中提到宗近“三日月ト云太刀造之”,可见从室町时代开始就已经得此称号了。
后为丰臣秀吉的正室高台院(宁子)所有,后作为遗物赠与德川秀忠,之后为德川将军家所收藏。乃天下五剑之一。
镐造,庵栋,太刀姿。生茎,佩里有“三条”之二字铭。目钉孔一处。地肌为板目肌,地沸映纹乱强,肌立,地景入,各处大肌相交。刃文为小乱,小丁子刃,刃文小沸出来,小足入,沿刃缘成半月形之打除,有二重刃、三重刃,刃区烧落。帽子刃沸尖反,为二重刃。刃长80.0cm,反2.7cm,元幅2.9cm。
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国宝 太刀
2 童子切安纲
被记载于江户时代的鉴定书《享保名物帐》。其号之由来,是来自于源赖光斩丹波国(京都府)大江山之酒吞童子的这个传说。虽然不清楚究竟是从何时开始有了这个传说,不过此“童子切”之铭也位列于“天下五剑”之列。有些不可思议的是,此名刀并不华丽。
话说这位童子切的作者安纲是伯耆国(鸟取县)的锻冶匠,以《观智院本铭尽》中所记载的其为坂上田村麻吕所作之佩刀来推算,他应该是大同年间(806年~810年)的人。可是,这个时代还没有产生镐造刀的样式(即现在的日本刀的形式),所以他被认定应该是与备前友成、三条宗近同时代的刀工。
此太刀从足利义昭处转至丰臣秀吉手中,之后又传与德川家康、德川秀忠,并在秀忠之女胜姬嫁到越前(福井县东部)松平忠直处的时候作为嫁妆被送了过去。后来忠直的长男松平光长被改易,而光长之养子长矩(松平宣富)于作州津山再兴家业,此刀一直在家中传承。
镐造,庵栋,腰反高、踏张姿、小峰之太刀。生茎,茎反,栗尻,目钉孔一处,鑢目切。地肌为板目肌,肌立,地沸厚,地斑映立,地景密入。刃文为小乱刃小沸,足入,砂流、金筋密现。帽子小丸带扫。
刃长80.0cm,反2.7cm,元幅2.9cm,先幅1.9cm,锋长3.1cm。
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国宝 太刀
3 鬼丸国纲
鬼丸国纲乃天下五剑之一,其号鬼丸之由来于《太平记》上有所记载。概略如下:
北条时政被每夜都在梦中出现的小鬼所困扰。一天夜里,出现了一个自称是太刀化身的老翁,对他说道:“因为刀身上生锈而无法出鞘,只要将这些锈斑除去的话就能击退小鬼了。”于是时政立即找来了国纲这柄太刀,而立在屋里的国纲突然倒下,将火盆上用银打造的鬼形架台的鬼头给切了下来。
从此以后时政的梦中再也没有小鬼出现。因为这个事件所以将这柄太刀命名为鬼丸。不过,北条时政与国纲的年代并不吻合,若是北条时赖的话倒比较说得通。
鬼丸作为北条家的重宝,在北条高时自尽后,转至新田义贞手中,不久之后则成为足利家的重宝传承了下来。接着,又有从足利义昭手中经过织田信长传到了丰臣秀吉这里的说法,也有说是直接赠予了秀吉。秀吉将这柄鬼丸国纲交与本阿弥光德保管,虽然到了大坂之阵后就成为了德川将军家所有之物,但家康和秀忠仍然还是让本阿弥家来保管此刀。
后来在后水尾天皇的皇太子诞生之时被进献给了御所,但由于皇太子的夭折而被视为“不吉之太刀”,再次回到了本阿弥家。在那之后,有记录道八代将军吉宗命位于京都的本阿弥家将其献给江户城。
到了明治时期,由于物主的江户幕府瓦解,本阿弥家向新政府提出了报告,于明治14年(1881)取回到了明治天皇之处(不过还真是辗转了多处啊,话说这可是柄名刀啊,到了后来简直就像是在踢皮球一样。。。)。
国纲是京粟田口派的刀工,他是粟田口六兄弟当中的老幺。兄弟六人分别是国友、藤次郎久国、藤三郎国安、国清、有国、国纲,每一个都是赫赫有名的刀工。国纲也被称为藤六左近将监,是顺德天皇时代的人。他在晚年来到了相州镰仓,据传被称为镰仓锻冶实际上的始祖的新藤五国光便是他老年所得之子。不过,把国纲和国光联系起来还是有些牵强,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可能还会生孩子呢。。。
镐造,庵栋,反高腰踏张姿,茎反。中锋,生茎,栗尻,鑢目胜手下。目钉孔一处。佩表栋寄处有“国纲”之二字铭。地肌为板目肌,肌立,地沸厚呈乱映。刃文浅,上半为大丁子刃,足叶入,下半为乱刃荒沸。表里腰刃烧,略烧落。帽子刃乱込,返弧较大。刃长78.2cm,反3.1cm。皇室御物 太刀
此太刀为前田利家最爱之刀,乃是前田家三神器(大典太光世,小锻冶宗近之刀,静之薙刀)之一。
此刀之锻冶匠为住在筑后国(福冈县)三池的典太光世,世称“名物大典太”,是与数珠丸恒次、三日月宗近、鬼丸国纲、童子切安纲一同被并称为“天下五剑”的名刀。
此太刀原为足利将军家之重宝,与鬼丸国纲一同经历了尊氏之后十三代之久的足利家的传承,后来从足利将军家转至丰臣秀吉手中,最终来到了前田家。有关这个过程,在《享保名物帐》中有如下的记载:
前田家之女(宇喜多秀家之妻)曾经得了一种怪病,于是当时就向太阁秀吉借来了秘藏的大典太光世之太刀,置于病床枕边,病情立刻就好转了。在向秀吉表示了感谢并将太刀归还给秀吉的时候,病情又开始发作,只好再次向秀吉借来放在枕边,马上就治好了病。这个过程反复了三次(真的吗?),性急的秀吉便说:“罢了,就给你吧!”,于是便在第三次的时候将此刀就这么赐予了利家。不过,在前田家方面的记录中则是“秀吉将大典太赠与德川家康,至二代将军秀忠之时,因前田利长之女生病而将其借来,到了第三次的时候获赠此刀”。
镐造,丸栋,身幅广,有先幅,锋为猪首。生茎,目钉孔二处,目钉孔下有“光世作”之三字铭。地肌为大板目肌流,各处大肌相交,地肌呈白色。直刃浅湾,整体打磨,物打边为二重。雕物为表里宽幅之棒樋搔流。刃长65.1cm,反2.7cm,元幅3.5cm,先幅2.5cm。藏于前田育德会(石川县立美术馆) 国宝 太刀
此为日莲上人于甲斐国(山梨县)身延山开山之时山下的信徒所进献之太刀。据《享保名物帐》的记载,上人经常佩戴此太刀,并在刀柄上缠上念珠将其作为“破邪显正之剑”,由此而得到了“数珠丸”之称呼。日莲为寻求隐居之地而来到身延山是在文永11年(1275),名物帐上所记的“山下之信徒”则应为“大檀那波木井三郎实长”。作为“日莲上人三遗物(袈裟、中启扇、数珠丸)”之一,数珠丸被日莲的门徒所崇拜,但却在享保年间(1716~1736)于身延山失去了踪影(没有资料显示其究竟是被盗了还是被送人了,难道数珠丸就这么简单地被。。。不会吧)。直到大正9年10月,居住在兵库县尼崎市的杉原祥造声称发现了遗失百年之久的数珠丸,并于次年的大正10年5月排场盛大地召来了新闻记者发表了消息。杉原显得相当绅士,认为“此名刀不可归为自己私有之物”,希望“身延山能接受日莲上人的遗宝”。不过,不知为何身延山(久远寺)并没有接受此刀(不认同其为真品),结果最后是尼崎的本兴寺将其收藏作为该寺的重宝。此刀亦为天下五剑之一。
说起来,经常会有人问道:“数珠丸恒次到底是不是古青江(刀锻冶)的作品呢?”,在查阅了各种书物之后,现在的看法是:被土浦藩主土屋相模守子爵家指定为重要文化财产的铭为恒次之太刀,有着青江(河蟹)派特色的大筋违鑢目,佩里的目钉孔下,在中央刻较大的二字铭等等,这才是“古青江(河蟹)派恒次”作品的明显特征。
可是,那柄数珠丸恒次,在佩表刀镡下栋寄处有二字铭,鑢目切,精良之地铁并非缩缅肌,再加上丁子映纹淡立,实在无法认为其是古青江(河蟹)派的作品。倒是有人认为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古备前正恒(刀锻冶)之子恒次(刀锻冶)的作品,他所活跃的时代是镰仓初期,所以次太刀倒不如说是镰仓初期之刀锻冶、古备前恒次的作品。
腰反高,踏张,生茎,切先为细栗尻,鑢目切,目钉孔一处。佩表的目钉孔上栋寄处有“恒次”之二字铭。地肌为小板目肌诘,淡乱映立。刃文为直刀调浅湾,丁子足密,匂口整体沉小沸,帽子直返小丸。刃长81.1cm,反3.0cm,元幅4.0cm,先幅2.0cm。藏于兵库县尼崎市本兴寺 重要文化财产 太刀
以上就是天下五剑了。
6 日光一文字
据旧福冈藩主黑田家家传之《黑田家御重宝典故》及《名物三作》的记载,此太刀原为日光二荒山神社(栃木县日光市)之物,后为北条早云收入,代代为北条氏之家宝。可是到了从早云数起的第五代氏直的时候,也就是天正十八年(1598)之时,丰臣秀吉进行了小田原攻略,北条氏直为答谢黑田如水为其与秀吉的和睦而做的努力,将白阵贝(在军阵中吹响作为信号用的法螺贝)和史书《东镜》、以及这柄日光一文字的太刀作为谢礼赠与对方。
虽然此太刀并无刀铭,但仍被认为是备前(冈山县)福冈一文字派的名工之作,因前文所述之由来而被称为日光一文字。镐造,庵栋,生茎,雉子股形,目钉孔三处。身幅稍宽,猪首锋,刃元处幅宽厚,踏张强。镡元近反,腰反稍高,乃是镰仓时代中期具有代表性的刀姿。
地肌为小板目,地铁精良。地沸细,稍感粗糙,肌立,如刃文之影般白乱映立。刃文上半为匂出来的重花丁子,地与刃进行同样的淬火飞烧,下半为小丁子,足叶入,匂口清晰,是为备前一文字派得意之华丽刃文。帽子为互目乱,返浅。刃长67.8cm,反2.4cm,元幅3.2cm,先幅2.3cm,锋长3.25cm。藏于福冈市博物馆 国宝 太刀
7 日光助真
真是镰仓时代中期的名刀工,早先由于他是居住在备前国(冈山县)福冈的一文字派刀工,所以其作品都被称为福冈一文字,不过后来被镰仓幕府召唤而移居相州(神奈川县)镰仓,成为了镰仓锻冶的开拓者,其作品也就被称为镰仓一文字了。据说当时移居到镰仓的刀工有这位助真及其子助贞和助纲,以及备前三郎国宗和从山城(京都府)而来的粟田口国纲。
助真所作的有铭之作比较少,且其作品全都是二字铭,只刻有“备前”或“相模”这样的居住国名和年代而已。
据说此太刀是由加藤清正赠给了德川家康,因其作为家康之佩刀而闻名,由于被供奉在日光东照宫的神殿深处而获得“日光助真”之称号,这些在享保名物帐上都有记载。
镐造,庵栋,身幅广,猪首锋。茎有稍许磨上之工序,但栗尻、二处目钉孔、胜手下鑢目都留了下来,目钉孔上之樋搔流,下有“助真”之二字铭。地肌为板目,肌立,地沸厚,乱映立。刃文为广烧幅之大丁子乱,整体匂深沸,各处尖刃模样,足叶入,砂流。帽子乱込扫挂。雕物为表里幅略宽之棒樋搔流。
刃长71.2cm,反2.5cm,元幅3.2cm,先幅2.5cm藏于日光东照宫(栃木县) 国宝 太刀
8 牛切丸
根据当地的传说,奥州白河(县福岛县白河市)小峰城主白河义亲(1541~1626)在那须野原进行鹰狩的时候,突然有一头牛出现在义亲的面前并发声大叫,停在义亲手上的猎鹰受惊而逃走。义亲大怒,拔出身上佩戴的太刀将那头牛一刀两断,从此以后那柄太刀便得“牛切丸”之称号。
这柄太刀在后来被进献给了那须神社。此太刀的特征是其上仅有一处刀匠铭(刀锻冶之名),被认为是镰仓时代中期备前国(冈山县)一文字派的作品。镐造,庵栋,刚壮之太刀资。锋为中锋,乱込,扫挂尖。茎先为栗尻,目钉孔一处。铭为“一”之一字铭。地肌为小板目,肌立,地景入。刃文为尖交互之目丁字。雕物为表里角止之棒樋流。刃长81.8cm,反1.5cm。藏于那须神社(栃木县大田原市) 县有形文化财产 太刀
9 来国光
来国光是活跃于镰仓时代末期到南北朝时代初期的京来派之刀匠。“来”字铭出现于镰仓时代中期,据《铭尽》所说,乃是从朝鲜半岛而来的刀匠,铭为“来国○”。据说其祖为来国吉,一派出现了来国行、来国俊、来国光、来国次等多名名刀工。据传来国光乃是来国俊之子。
此太刀为松平下总守忠明所佩用,代代于家中传承,到了明治维新的时候经小野义真、岩崎弥之助之手转至山县有朋手中,明治18年(1885)明治天皇行幸山县邸时被有朋献上。
镐造,庵栋,反高中锋之太刀姿。刀茎磨上,切尻,鑢目切,目钉孔四处,佩表之茎尻栋寄处有“来国光”之三字铭。地肌为小板目柾目肌,地铁之地沸清晰。刃文为广直刃小乱,丁子足,小足叶入。帽子刃直小丸。雕物为表里棒樋,表为茎丸止,里为搔流。
刃长80.6cm,反4.5cm,元幅3.0cm,先幅2.1cm
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国宝 太刀
10 观世正宗
据《享保名物帐》所记,此刀原为能乐之观世左近所有之物,而在宗雪黑雪之代被德川家康收入,传至秀忠,并在秀忠之女千姬嫁给本多忠刻时由其拜领,之后又到了松平光长手中。到了元禄十年(1697),甲府中纳言(后来的家宣)从纲吉处拜领此刀。此后,便成为将军家的藏刀,直到明治维新时由将军庆喜献给有栖川宫炽仁亲王,而后又被国家从高松宫家购入。
正宗为镰仓锻冶之祖、新藤五国光之弟子亦说为其亲子,也有说法是行光之亲子或养子,乃享有高誉之名刀工。
镐造,庵栋,刀茎大磨上,先剑形,目钉孔二处。地肌为板目肌,地沸厚,地景入,地斑交。刃文为沸出来之互目调乱刃,整体湾调,砂流,金筋。帽子刃乱込,先扫返。雕物为表里棒樋搔流,佩表为梵字、素剑,佩里为梵字、俱利加罗之浮雕。刃长64.4cm,反1.9cm,元幅2.6cm,先幅1.8cm,锋长3.3cm。
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国宝 刀
11 小龙景光
景光为备前国长船(冈山县东南部)之刀工,乃继承了长船三代目的名手。除了太刀、短刀以外,也锻造薙刀和剑,实乃多艺之刀锻冶。其名作、杰作甚多,其父长光之刀作也有许多被保存了下来。
景光所作之太刀中最为杰出的一柄即为“小龙景光”。
此太刀据说曾为楠正成之佩刀,由于发现此刀的是大坂豪农纳屋,便拿去本阿弥家(刀鉴定)讨取折纸(鉴定书),可是本阿弥家认为此刀之来历不太可信,最后还是没有给予折纸。此太刀以其雕物而得名“小龙景光”,其龙犹如从磨上之刀镡处往下窥视,因此又被称为“窥龙景光”。
此刀之所在在江户时代以前不明,不过到了幕末时则为试切家山田浅右卫门之所有物,并于明治6年(1873)4月由浅右卫门通过东京府知事大久保一翁献与明治天皇。
镐造,庵栋,腰反高,中锋,太刀姿。刀茎磨上,先栗尻,鑢目胜手下,目钉孔三处。地肌为小板目肌,精良,乱映立。刃文为小丁子刃,小互目,足叶逆入,匂口紧。帽子刃为湾小丸。雕物表为棒樋中有俱利加罗龙之浮雕,立为棒樋中有梵字之浮雕。
刃长74.0cm,反2.9cm,元幅2.9cm,先幅2.1cm,锋长4.5cm。
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国宝 太刀
12 与一之传弘纲
此太刀并无刀匠铭,因此其真正的刀匠不明,据传是备前国(冈山县)的弘纲之作。
弘纲是古备前的刀锻冶,活跃于源平战争时代(文治年间1185~1190)。有“弘纲”之名的刀匠共有三人,从时代上来考证的话,这位弘纲应该是最早的(初代)一位(另外的两位均活跃于镰仓时代中期,在年代上不吻合)。此太刀即为那须与一在讃岐国的屋岛之战(香川县)中,用箭射落扇标(平家物语,扇标)时在腰间所佩之太刀。据说在后来,与一为报告战胜而将此刀进献给了那须神社。
镐造,庵栋,反高,极其优美之太刀。锋为表里烧诘之小锋。茎为丸尻,目钉孔一处。无铭。地肌为大板目肌流,乱映,刃文匂深,小互目。刃长82.9cm,反3.5cm。藏于那须神社(栃木县大田原市) 县有形文化财产 太刀
备州长船伦光
作者伦光乃是备前兼光之门人,通常以其文字之发音称之为“リントモミツ”。他是活跃于南北朝时代的刀工,现存的作品有太刀、平造脇指,不过有铭的太刀却很少。像这柄备前长船伦光这样长而大的大太刀能够以制作时的原貌保存下来,实在是非常的珍贵,而且此大太刀在伦光的作品中亦属杰作,其保存状态也极好。
这种大太刀并不是佩在腰间,而是背在肩上准备进行战斗,所以被称为“背负太刀”,也被称为“野太刀”。自古于二荒山神社传承,可能是被关东武士进献上去的吧。镐造,庵栋,反高,大锋而长大之太刀。生茎,先栗尻,鑢目胜手下,目钉孔一处,铭为表栋寄处之“备前长船伦光”,以及里处之“贞治五年二月日”。地肌为板目肌,地沸,地景入,乱映立。
刃文互目交,下半为丁子交,足叶入,小沸,匂口沉。帽子为乱込,略扫挂,尖刃。雕物表为棒樋及下之俱利加罗,里为棒樋及下之不动明王与摩利支天种子叠雕。
刃长126.0cm,反5.8cm,元幅4.4cm,先幅3.0cm藏于日光二荒山神社宝物馆(栃木县) 国宝 大太刀
13 濑登太刀
这个称号的由来据传是因为日光山的僧侣(以前为山法师)组成了与地方豪族争斗的僧兵。某次战斗中,一名法师从二荒山神社取出了这柄太刀,来占卜此战是否能够获胜。占卜的方法就是将太刀投入到河中,若是被冲走了的话就会战败,而要是不被水流冲走的话就能获胜。法师一边诵经念着神佛,一边将太刀投入到了大谷川中。紧接着,太刀完好地立了起来,逆流而上。法师等人大喜过望,勇气百倍地踏上了战场,结果是获得了大胜利。从此以后,那柄太刀就被称为“濑等太刀”了。
此太刀应为南北朝时代的备前刀工之作。太刀基本保持了打造好时的原貌,镡元处留有生刃,雕物也未磨损。雕物为稻妻文俱利加罗龙和竹林图,十分珍稀,这大概是订制这柄刀的人所要求的吧。
这柄太刀被作为御神刀,在每到“弥生祭”这种例行的大型祭典之时,会将从男体山中捕获的三头雄鹿的生皮铺好,在上面装饰上柏太刀、祢祢切丸以及这柄濑登太刀。镐造,庵栋,身幅广,中反高,大锋长大之太刀姿。生茎,目钉孔二处,鑢目大筋违。地肌为板目流,肌立,乱映立,地斑交。刃文为直刃调互目交,砂流,足叶入,略小沸。帽子为直小足入,先尖返。雕物表为二筋樋下之稻妻文及俱利加罗龙,里为二筋樋下之竹林图。
刃长126.0cm,反5.0cm藏于日光二荒山神社宝物馆(栃木县) 重要文化财产 大太刀
14 祢祢切丸
称号的由来是,很久以前,在日光的鸣虫山中有一只叫作“祢祢”的怪虫(巨大妖虫),人们深受其害而毫无办法。有一天,这只怪虫又出现了,并“祢—祢”地发出让人恐怖的叫声。就在此时,从二荒山神社的前殿中飞出了这柄太刀,来回追赶着祢祢虫。祢祢虫越过鸣虫山,渡过大谷川,爬上了山谷,最后终于在二荒山神社前被刀追上,并被斩为两端。由此,这片山谷被称为“祢祢谷(现安养院谷)”,而这柄太刀则被称为“祢祢切丸”,祢祢虫居住的山则被命名为“鸣虫山”。
祢祢切丸据说为京都的三条小锻冶宗近之作,另外也有说法是来国俊的作品,不过其真伪无法辨认。此太刀亦被作为御神刀,在每到“弥生祭”这种例行的大型祭典之时,会将从男体山中捕获的三头雄鹿的生皮铺好,在上面装饰上柏太刀、祢祢切丸以及濑登太刀这三口大太刀。
冠落造,庵栋,庵低,中锋之大太刀姿。生茎,目钉孔三处,槌目仕立。地肌为大板目流,肌立,地沸,汤走,地斑交。刃文为沸出来之小乱小足叶入,砂流,上半为匂口缔,下半为匂淡,地淡飞烧交。帽子为乱込扫挂,先尖乱长返。刃长216.7cm,反6.4cm,身幅5.6cm,刀身重量24kg藏于日光二荒山神社宝物馆(栃木县) 重要文化财产 大太刀
15 竹俣兼光
刀铭为“备前长船兼光”。这柄长二尺八寸(93.2cm)的太刀有着相当有趣的故事。原本此竹俣兼光并非为上杉家所有,而是家臣竹俣三河守朝纲之物,再之前则是居住在同一国的老津的百姓之所有物。有关此刀的故事如下:
这名百姓在夏天的时候到山里去干农活(为什么干农活会带着刀呢?),突然下起了雷阵雨。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拔出太刀在头上挥来挥去,闭着眼念叨“老天保佑老天保佑”(这是要自杀么-_-|||)。很快,雷阵雨就停了,这个百姓睁开眼睛,发现自己全身鲜血淋漓,而刀锋上有一尺的长度都沾满了鲜血。于是这个百姓非常激动,因为他认为“雷公正要下凡,却被这柄太刀砍到而慌忙逃回去了!这是多么厉害的一柄刀啊!”。又有一天,他把收获的小豆带到街上去卖。由于装得太满,小豆从袋子里漏了出来,也不知是怎的,洒落在刀附近的豆子都被一切为二。这个百姓又激动了,“真是吹毫断发啊!”,便满街去宣扬,结果前面提到的那位竹俣三河守朝纲听闻了此事,将这柄刀收为己物。
很好,那么到了穴水之战的时候,三河守就是持着这柄太刀奋战,立下了武勋。于是谦信也知道了这柄太刀,在给予三河守褒奖的同时,也将这柄宝刀收为了己物。到了谦信手中之后,此刀被其带着于弘治3年3月的川中岛之战时攻入到了武田的军阵之中,将一个叫作轮形月平太夫的铁砲手手中的铁砲一刀两断。在见到了那个锋利的切口之后,武田方面表示“这应该是那柄名刀竹俣兼光斩开的吧,真是柄可怕的快刀啊!”。
那么,到这里有关这柄太刀的故事差不多该结束了吧,且慢,还有后续。
时间来到了景胜的时代。为了将其重新研磨并更换新的外装,这柄兼光被送到了山城(京都)的工匠那里。等到终于将其取回后,发现其刀简直像是新打造的一般闪闪发光,景胜兴奋地对家臣说:“怎么样!不愧是用京城的水打磨的啊,就像是新的一样!”。众人皆称好,唯一人除外。那个人便是三河守。他在看过太刀之后表示这是假货,证据就是“真品离刀镡一寸处有可以让马毛穿过的小孔,而这柄刀则没有!”。于是,景胜便命三河守前往山城去把真品拿回来。不过,这件事被丰臣秀吉知道了,结果那柄刀就被秀吉拿走了。
后来,在丰臣家灭亡的时候,此刀被浪人们卷走,不知所踪。听闻此事的德川家康悬赏黄金300枚给发现这柄竹俣兼光的人,可是虽然发出了这种宣告,但还是没能找到。
直到现今此刀仍下落不明。
而在其不知踪影的情况下,陆续出现了好几柄疑似竹俣兼光的太刀,像是琉球兼光、小豆长光、浪兼光、铁砲斩兼光等等,但全都没有确凿的证明。
16 五虎退吉光
此为上杉谦信于永禄二年上洛参拜之时从正亲町天皇处拜领之短刀。
这柄短刀有着如下的逸话。据说此刀原本的所有者是足利义满的家臣,他是经常乘坐遣明船前往中国的御使。这位御使在中国的荒野之处遇到了老虎,而且有五只,这可是不得了的危机啊。他一边大叫:“啊!我可不是为了遇到这种事来到这种地方来的啊!”,一边将吉光从腰间拔出,闭着眼睛乱挥。老虎以鄙视的眼光看着那个人,冷静地想“疯子在玩刀么。。。回去吧回去吧”,于是便离开了。那个人睁开眼后发现老虎已经走了,心想是自己的武勇逼退了老虎,将这件事向足利义满作了报告。将军一看“哦,逼退了五只老虎啊!那么!”就这么赐下了“五虎退吉光”的称号。刃长27.6cm,笋反,三栋,里表有香笋之雕刻,刃文为中直刃,目钉孔一处,有“吉光”之二字铭
17 粟田口国纲之大太刀
根据上杉家的资料所说,这柄大太刀是从山内上杉家继承关东管领之役职时一起传承过来的。而据更古老的资料(山内上杉家的资料)记载,此刀是最明寺入道时赖(北条时赖)命人打造太刀鬼丸(天下五剑之鬼丸国纲)时一起制作出来的。虽然其四尺八寸的巨大之大太刀姿确实是十分威武,但要说是天下五剑的兄弟还真是不太可信。仔细看的话,会发现这柄大太刀的铭为“镰仓住藤六左近国纲 建长五年(1253年)八月日”,与时赖的年代倒是基本一致,不过,与粟田口国纲活跃的时代(1200年代)还是有着50年的差距,因此可能并不是粟田口派而是其他的国纲氏之作品。以前会有好几代刀匠都使用同一个刀铭的情况。
刀长114.8cm,刀茎33.3cm,身幅至镡元为4.5cm由于二战后驻日盟军总司令部的刀狩行动而下落不明
18 德用守家之刀
虽名为“德用”,但却不是“物美价廉”的意思。这个“德用”的称号应该是指此刀“健全无比”吧。
此刀原为德川家康所有之物,元龟3年武田信玄以两万军势上洛之时,阻挡在其进路上的德川家十分恐慌,请一名叫作权现堂的修行僧带着这柄德用守家和文书去向上杉家请求支援。如此看来,此刀乃是关系到德川家命运的赠物,其价值可想而知。然而,谦信由于一向宗的阻挠而未能派出援兵。对此怀恨在心的德川家经常说要让对方将德用守家还回来,但上杉家却表示找不到那柄刀。不过,这柄应该是“找不到”的刀,却在明治十四年明治天皇巡幸米泽的时候,为了取悦龙颜,在宫内厅的“请进献”的要求下,被进献给了天皇家,并保存至今。
刃长73.3cm,地肌为板目肌,刃文为丁子乱,刀茎上有“守家”之二字铭
天皇家御物
19 弘□之太刀(□处为损缺而无法看清)
此太刀乃是宿敌武田家所赠之所谓“因缘”之太刀。
其雄壮威武之外观正是战国武将所喜爱的。上杉家甚至将其誉为“日本三腰之一”,记录到了刀剑台帐中。有关这柄太刀实在是有着很多的问号。首先就是刀铭“弘□”,这并非是“弘口”或是“弘四角”,而是因为弘后面的文字磨损而无法判别。虽然上杉家将此太刀归为“来国行”,但国行并未有过“弘□”这样的铭。而这柄刀现在的存放地东京博物馆将其称为“备前一文字”,可是在备中国青江(河蟹)派中使用“弘□”之名的刀匠也很多。再来说说这柄“弘□之太刀”的逸话吧。据说此太刀正是那个有名的“送盐与敌”的故事中(今川和北条对武田进行禁盐封锁,但谦信却说“武士应在战场上决胜负,不应用盐来使对方困苦”而将盐送给了武田)信玄所赠之回礼。现在东京博物馆中是如此介绍的。
不过,这并非是真实的。许多史学家都说这不是史实,而可以说是事件之物证的“弘□之太刀”也并非信玄赠与谦信的礼物。可是,此太刀是从武田家传来的这一点倒是真的。那么,到底是谁呢?是的,正是那位被信玄夺走了家主之位、被放逐出国的人——信玄之父武田信虎,他希望“为了能让自己回国,请与信玄斡旋”,而将此太刀赠送了出去。
刃长84.3cm,镡元3.58cm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20 姬鹤一文字之刀
姬鹤也是有着相当美的刀铭之刀。此刀也有很有趣的逸话。
有一次,研磨师打算对此刀进行磨上的工序。到了夜里,在研磨师的枕边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公主,请求他救自己。惊讶的研磨师询问公主的名字,答曰“鹤”,并且不停地继续恳求。到了次日,研磨师对刀番的人说起这件事,结果那人说他也做了这个梦。两人想这一定是那柄刀显灵,于是便放弃对它进行磨上。从那以后,那柄刀便被称为“姬鹤一文字”。不过,一般来说都是应该称为“鹤姬”而不是“姬鹤”,也许除了磨上时“刀灵前来恳求”的故事以外还有其他的说法,抑或另有内情。
那个话题先放在一边。据说在明治14年,以爱好刀剑出名的明治天皇(在明治维新之后保住了日本刀的伟人)在巡幸米泽时看到了这柄姬鹤一文字,希望得到其“押形(刀的画图)”,上杉家便绘制了一份“刀绘图”进献给了天皇。可见其之优美的程度。
刃长71.8cm,大板目肌,目钉孔二处,铭为“一”,刃文为大模样之丁子乱
重要美术品
21 一文字长卷
来到上杉神社一定会见到的就是这柄“长卷”。诶?什么?你说“长卷”是什么?恩,长卷就是一种类似于薙刀的东西,刀身比普通的薙刀要长,但柄更短,且有刀锷(有时会有人将薙刀和长卷弄混,需要注意)。
供奉在上杉神社里的长卷虽然无铭,但经鉴定后被认为是备前一文字则包的作品。顺便说一句这里的资料指的是供奉在上杉神社的三柄长卷中最大的一件备前片山一文字之作。
上杉家将长卷称为“扫马腿”,这是因为其用法就如同其称呼那样吧(长卷为对骑马对象使用的武器)。
刃长118.2cm,锷为铁之菊透,铁镡,柄为山金
重要文化财产
22 唐柏国信之刀
铭为五文字之“长谷部国信”。在长谷部系的作品中属于少有的较长之作(虽这么说,其实也就只有79cm罢了),因此被认定为重要美术品,但在二战结束后的驻日盟军总司令部的刀狩行动中被美国士兵带走了!不知有多少贵重的日本刀从他们的手里流失出去了!!
话说现在,正在寻求让长谷部国信返回故里(还好没有被扔到海里去)。对了,所谓“唐柏”指的是唐胡麻,要说为什么如此来称呼的话,大概是因为其刃文看上去与唐胡麻类似的关系吧。
刃长79.4cm,刃文为皆烧
23 般若之太刀
此为上杉家(谦信)还是长尾家的时候就在家中传承之太刀。因其在大般若经会时使用而如此称呼。上杉谦信在军阵中进行“战胜祈愿”时也会将其置于祭坛之上。为备中青江守次之作。
刃长87.6cm,木目肌,地沸,刃文为中直刃逆足入,生茎,目钉孔二处,有“守次”之二字铭,雕物为表里棒樋,其中表为三钴柄之剑、里为素剑之浮雕,其上之表里为梵字之一文字
重要美术品
24 鹤丸国永
据《古今铭尽》之记载,鹤丸的制作者国永乃是宗近的门人在国之次男、兼永之弟,其时代应是长历时期(1037~1040)前后,但在刀剑书《能阿弥本铭尽》中有“彼国永ハ保元ノ乱時 村上ノ太郎長持是ヲハク”的记载。与备前锻冶的风格相比较的话,应该是11世纪后半叶到12世纪前半叶时期的刀匠吧。
按某种说法,国永与其兄兼永一起从三条移居五条,被称为五条国永。现存的国永作品很少,已知的仅有三柄太刀和一柄剑。
这个“鹤丸国永”的铭字比较有特色,“国”字的口字旁的中间的内容看上去就像是个“X”。虽不知鹤丸之号由何而起,不过在被称为“某某丸”的刀剑名号当中,有不少都是来自于刀拵的花纹,所以可以推断出此太刀之刀拵可能有“鹤丸纹”的装饰。
据《享保名物帐》记载,鹤丸原为北条家传承之太刀,后转至织田信长手中,又赐与家臣三枝勘兵卫,不知从何时起成为伏见藤森神社之物,后为本阿弥光温之弟光的取出,至享保年间(1716~1736)传到了仙台伊达家,最终在明治34年(1901)11月,于明治天皇巡幸仙台时由伊达宗基进献了上去。
刃长77.9cm,地肌为小板目肌,刃文为小乱刃
天皇家御物
25 烛台斩光忠
有关这柄光忠的逸话也是相当有意思的,因为在这个故事里,那些高高在上的战国武将们居然就如同调皮蛋一般。
故事要从1596年秀吉开始在伏见木幡山筑城的时候讲起,政宗为秀吉献上了可往返于大坂和伏见之间的“朱涂船(63m)”。就在进献上去的第二天,政宗登上了大坂城。秀吉拔出一柄“朱丝柄”“银拵”的刀给他看(就是我们讲的这柄刀),并对他说:“这柄光忠是信长公所收集的25腰中的一柄,可谓名刀,怎样?想要么?”。政宗回道:“感激不尽!我就收下了!”,一边说着,一边带着刀逃走了(真的假的?)。次日,秀吉到归伊达藩管理的工事区去视察,看到政宗正带着那柄光忠。秀吉大叫:“那个混蛋!居然敢把我的刀!快抓住他!!”(那么一开始就别给他嘛)。政宗见状慌忙逃走,那个滑稽的样子就好像是在说“偷到这柄名刀的人是最厉害的小偷啊”,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十几年后,水户藩初代藩主德川赖房来到了伊达政宗之处,之后发生了与前面几乎相同的事。不过,虽然在水户家传承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此刀还是在大正12年的关东大地震中被烧毁了。
对了,有关“烛台斩”这个名号的由来,正统的说法是“如同斩切烛台那样斩切无礼之家臣”。
刃长66.7cm
26 镐藤四郎
此为被誉为“天下三作”之一的粟田口藤四郎吉光所作的短刀。普通的短刀通常为平造,而这柄短刀却是镐造的菖蒲型,因而得其名。这柄镐藤四郎可谓命运多舛,有关的逸话甚多,多到在这里都无法一一累述了。
此刀最初的主人是细川家,之后历经佐久间信盛、织田信孝、织田信雄(其时,此短刀被称为伊势藤四郎)、德川家康、北条氏直、黑田如水、丰臣秀次、伊达政宗之手。到它成为伊达政宗所有物的时候江户幕府已经成立了。将军秀忠拜访了与德川家结为亲家的伊达家,在当时来挑选献上品(就是来说明要什么)的人也不说要伊达家把准备好的献上品拿出来过目,直接就要求献上镐藤四郎。结果政宗怒火中烧地说“这柄短刀乃是太阁之遗物,将其交出便等同于忘恩”,对方只好表示“其他东西也好”便回去了。
又过了数十年后,据说在江户幕府将矛头对向伊达藩这样的外样大名的时候,政宗通过献上镐藤四郎而逃过一难。就这样辗转于众人之手的镐藤四郎也算是有了个安稳些的着落,但却由于1657年1月19日发生的“振袖火灾”而连同本丸一起被烧毁。
不过,通过本阿弥家的刀绘图倒是可以了解其模样。刃长24.5cm,表为菖蒲造镐,里为平造。刃文为广直刃,帽子为小丸。茎上有目钉孔二处,并“吉光”之二字铭。
说是这么说,实际上现在还是有被称为“镐藤四郎”的刀存在着的。其目钉孔形为“瓢箪”状,仅长出6cm,其他部分据说分毫不差。
27 鞍切影秀
景秀是备前长船之刀锻冶,他也是大般若长光的作者长光的叔父,亦以奥州战国大名独眼龙伊达政宗之爱刀的作者而闻名。
这柄太刀的另一个铭可能更为人所熟知,那便是“黑坊切影秀”,以战国时代最强之太刀而闻名。不过,在仙台藩刀工新井玉英所著之《和汉刀剑谈》中,记有如下这段话:“出兵朝鲜之时追赶敌军大将,将骑于马上之大将一刀两断,连同马鞍一同斩断”。嘛,现在基本还是采用“黑坊切影秀”的这种说法。政宗将此刀作为自己经常佩带之刀,并以佩带打刀的方式来佩带这柄太刀(刀刃向上)。
镐造,庵栋,猪首锋之太刀姿。刀茎磨上,目钉孔四处,茎先处有景秀之二字铭。地肌为板目肌,刃文为大丁子乱交,刃长73.8cm。
28 芦名兼光
伊达政宗灭掉芦名家的时候是在他继承家督之位仅仅5年的天正17年之时。在摺上原之战中两军激烈交锋,死者据说达到了两千数百人,而从镰仓时期延续下来的名家芦名家连同许多宝刀、名剑一起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不过,这柄初代兼光所锻造的太刀却完好地落入了政宗的手中。政宗对在战斗中奋勇作战而取得了功绩的年轻武士远藤文七郎基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有说法是基信是个绝世的美男子),连同感状一起将此刀赐予了他。据说至今这柄太刀仍被远藤文七郎基信的子孙作为家宝而保存着。
刃长72.7cm,地肌为板目肌,刃文为互目乱
个人藏
29 红叶狩之太刀
加藤清正曾收集过备前长船的一些作品,这柄被称为“红叶狩”的太刀(刃长约100cm)也属于备前长船兼光。据说此红叶狩乃是他出兵朝鲜之时所佩带之刀,曾经轻易地切下过虎头。说个题外话,据说参加出兵朝鲜的武将们曾聚在一起比试谁的刀最厉害,而当时作为试刀手的人便是清正,他挥动黑坊斩影秀等各柄天下名刀,陆续斩切了各种物品。
据说,在从肥后给江户城献上巨石作石垣用的时候,清正便是在腰间插着这柄红叶狩之太刀,手握和扇,在石上喊着号子。虽然应该是一直保存至今,但不确定此刀到底是在哪个地方,也许是在德川美术馆吧。
30 二条城之怀刀
庆长16年,德川家康要请丰臣秀赖上洛,但丰臣方面却明确表达了拒绝的意思。可是,若是就这么拒绝的话丰臣家有可能就会被灭亡,如此考量的清正表示:“我清正就是拼上性命也会保护少主,这次就去会面吧”,在双方之间进行斡旋。
以武勇而享有极高声誉的清正愿意赌上性命来守护秀赖,这么一来丰臣家的家臣们也都可以接受了,于是实现了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家康与秀赖的会面。
不知道家康一开始是以什么为目的而要请秀赖上洛,但也许是被身为其女婿的清正所表现出来的令人感动的诚意所打动,这次会面安全无事地结束了。在顺利完成了这次重大使命后回到自己宅邸中的清正,从怀中取出一柄短刀,流着泪说道:“啊,直到今日总算是回报了太阁殿下的大恩啊”。他之前已经下定了秀赖若有不测就要以此短刀相搏的决心。
刃长23.6cm,身幅1.7cm,地肌为柾目肌
藏于熊本县本妙寺
31 大包平
据《享保名物帐》之记载,其名号之由来为“寸長き故名付く(因其尺寸长而得其名)”,不过,抑或可解释为“大杰作”之意。
这位包平(刀锻冶)是被称为古备前的平安时代的备前国(冈山县东南部)的刀匠,现存的古备前包平作之刀剑也比较多。不过,以“备前国包平作”为铭的作品却很少。普通的备前国包平之铭仅为小字书写之“包平”二字铭,而这柄太刀的铭字与制作风格都非同寻常,所以与那些“小铭”之作相比,既有说法是同一人的作品,也有说是不同者之作。
这柄大包平有着以下这段逸话:
备前冈山藩主池田光政极为爱刀。在进入刀天下太平之世后,冈山藩也需要在经济上缩减财政支出,于是请了儒官熊泽蕃山来作为师表(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经营顾问之类的)推行藩政。
蕃山向光政提出了对他来讲很不中意的意见:“如果财政上有一些宽裕的话,应该用来聘请天下之名臣而非购买刀剑”,光政在看到大包平后,向蕃山请求“只买这一柄就好”。不过,根据备前池田家的记录来看,在光政的元服仪式上这柄太刀就已经出现了,可见此刀应为光政之父池田辉政所秘藏之太刀。
辉政乃是侍奉过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这三代的战国武将,且并不是一介武夫而已,亦通各艺,特别在刀剑鉴定方面有着相当高的水准。
镐造,庵栋,镐高重薄,身幅广,猪首锋,腰反高踏张姿,甚为雄壮之太刀姿。生茎,茎反,栗尻,鑢目胜手下,目钉孔二处。地肌为小板目肌,地沸,地景细入,淡映立。刃文为小丁子刃小乱,足叶入,匂深,小沸清晰。帽子乱込浅反。雕物为表里棒樋搔流。刃长89.2cm,反3.5cm,元幅3.7cm,先幅2.5cm,锋长3.7cm。
32 龟甲贞宗
相州(神奈川县)刀匠彦四郎贞宗为五郎入道正宗之亲子抑或为养子,其人活跃于镰仓时代末期至南北朝时代前期。这位彦四郎贞宗的作品基本都经过了大磨上之工序,不过倒是还留有镰仓时代的太刀样式的绘图模样。
据《享保名物帐》记载,龟甲贞宗为云州(岛根县)松江藩祖松平直政所有之物,后转至奥州(东北地方)窪田的土方家,再经本阿弥光秀而传至南部家。其后,为尾张德川家所得,于元禄十一年(1698)3月18日将军纲吉拜访尾张家之时献上。从那以后,便在德川将军家代代相传。
佩里之茎先处有龟甲花菱文之细雕,因此被称为“龟甲贞宗”。
新刀期时由越前康继从将军家获赐葵纹,虽然之前亦有切茎之例,但于刀身上雕刻家纹却是镰仓时代未有之事。大磨上而无铭,当时的目钉孔已无,原本应为更为长大之太刀。
镐造,庵栋之刀姿。刀茎大磨上,栗尻,目钉孔一处,鑢目筋违,佩里之茎先处有其名号由来之龟甲花菱文的细雕。地肌为板目肌,细密,地沸厚,地景入,沸映立。刃文为小湾刃沸细厚,乱刃调。金筋,砂流,刃中二重刃,小足叶入,处处皆有打除之工序。帽子刃为乱小丸扫返。雕物为表里二筋樋搔流。
刃长70.9cm,反2.4cm,元幅2.7cm,先幅1.8cm,锋长2.7cm。
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国宝 刀
33 山鸟毛
一文字派(山鸟毛为福冈一文字派)之太刀。虽说都是一文字派,但实际从时代上来看从镰仓初期刀南北朝时期有着将近200年的跨度,在此期间出现了福冈一文字派、吉冈一文字派、片山一文字派、岩户一文字派等各大派别,其中在镰仓时代中期是一文字派最为鼎盛的时期,出现了众多名刀之作。
福冈一文字派因其居住在备前国(冈山县东南部)的福冈而得其名,吉冈、片山、岩户等派别名也是以各自地名而起。
此太刀原为关东管领家世代相传之物,后由长尾景虎(后来的上杉谦信)改姓上杉的同时接受了此刀。
“山鸟毛”的称号来自于其刃文之乱形如同山鸟羽毛一般美丽,也有说是形容其如同夕阳照在远山上的景色那样。无论是哪种说法,如此华丽的精巧之作在以秀作、美作著称的福冈一文字派中也属稀有,从谦信处拜领此刀的上杉景胜亦将其从众多上杉家之名刀中选为自己的三十五腰名刀之一。
镐造,庵栋,腰反高,踏张姿,中锋猪首。生茎,近锋处栗尻浅,鑢目胜手下,目钉孔二处。地肌为板目肌,肌立,地沸,淡乱映立。刃文为大丁子乱,重花调,乱头附大镐,足叶入,匂口紧,小沸,金筋,帽子表为湾入,先乱扫挂,里为湾小丸返。雕物为表里棒樋搔通。
刃长79.0cm,反3.3cm,元幅3.4cm,先幅2.2cm。
个人藏(冈山县) 国宝 太刀
冈田切
冈田切的作者良房为福冈一文字派的刀锻冶,乃助房之子。不过,由于这个时代有许多同名的刀锻冶,所以可分为初代健保年间(1213~1219),二代宝治年间(1247~1249),三代弘安年间(1278~1288)。由此可见,现存的太刀在铭振上的区别至少有三种以上,而且实物到底属于初代还是三代,无法区分其风格。
“冈田切”的称号来自于天正12年(1584),织田信雄的家臣冈田助三郎重孝被怀疑内通丰臣秀吉,于伊势长岛城被此太刀所斩,因而得名。在此事件之后,便发生了小牧长久手之战。
明治初年(1867)由和歌山县令神山郡廉所藏,之后在皇太子(后来的大正天皇)拜访山县有朋邸之时被三井财团的实业家益田孝进献了上去。
镐造,庵栋,腰反,猪首锋。刀茎磨上,栗尻浅,鑢目浅胜手下,目钉孔二处,有“良房”之二字铭。地肌为板目肌,稍流,乱映立。刃文为丁子刃,重花丁子,蛙子交,足叶入,呈华丽状。帽子乱込,先小丸烧诘。雕物为表里棒樋搔流。
刃长69.1cm,反2.1cm,元幅3.1cm,先幅2.3cm,锋长3.5cm
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国宝 太刀
34 压切
据旧福冈藩主黑田家家传之《黑田家御重宝典故》记载,织田信长曾用此刀杀死了一个叫作观内的司茶者,当时观内逃到了厨房的台下藏了起来,结果被连人带台斩了下去,刀锋一直陷入刀了台下呈压切状。从此以后者柄刀便被称为“压切”。后来信长为犒劳出兵中国地方的黑田如水的功绩,将此刀赐给了如水。
经安土桃山时代的刀剑鉴定家本阿弥光德的鉴定,刀茎表有“黑田筑前守”,里有“长谷部国重本阿(光德的花押)”的金象嵌铭。顺便说一句,“黑田筑前守”指的就是初代福冈藩主黑田长政。
被认为是此刀作者的长谷部国重乃是活跃于镰仓时代末期至南北朝时代的山城国(京都府)之刀锻冶。而作为寥寥无几的有着光德象嵌的刀剑之一,自古以来皆为闻名之物。
镐造,庵栋,身幅虽广但重薄,反浅。刀茎方面,原为大太刀的此刀经过大磨上之工序,原本的茎已基本无存。茎先为刃上栗尻,三处目钉孔中的两处已被填埋。锋较大。地肌为小板目肌,肌精良,地沸细密清晰。
刃文差表之镡元处为大乱,下半为乱飞烧交,皆烧精巧。上半刀身之刃先与刃文之间的刃幅窄,小乱和小丁子交,有细密之沸粒。各处皆为砂流金筋之花纹及荒沸,匂口闪亮。且伸长之帽子刃文表为大乱込,先为尖返,里为乱扫挂。雕物之表里皆为棒樋搔流。
刃长64.8cm,反0.9cm,元幅3.0cm,先幅2.5cm,锋长5.8cm。
藏于福冈市博物馆 国宝 刀
35 江雪左文字
这柄江雪左文字的作者左是筑前国(福冈县)的刀锻冶,后来到相州(神奈川县)的正宗处学习了相州传,被视为相州正宗十哲之一。其铭通常为左之一文字,故称之为左文字,不过其实“文字”乃接尾语,“左”才是左卫门的略称。由于南北朝时代的太刀长度特别夸张,在后世经过了多次磨上(将其削短,但同时经常会将铭削除),仍留有铭者甚少。“左”也是这样,有铭的太刀仅此一柄而已。
此太刀原为北条氏政家臣板部冈江雪之爱刀。江雪在北条氏灭亡后先后仕奉了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这柄太刀之后便落入了家康手中,后来又传给德川赖宣,从此在纪州(和歌山县)德川家代代相传。
镐造,丸栋,身幅广,大锋。刀茎磨上,鑢目为筋违,目钉孔五处,茎先处有一行长铭。地肌为板目肌,地沸,地斑映,各处飞烧。刃文表为调直刃,里为调子大尖互目乱,刃缘沸,繁砂流。帽子为大乱込,先为激扫挂,佩表从栋、里从刃方尖稍返。表里刻有丸止之棒樋。
刃长78.2cm,反2.7cm,元幅3.3cm,先幅2.1cm。
藏于日本刀装具美术馆 国宝 太刀
36 莺丸友成
备前国(冈山县)从吉备时代开始就以制作刀剑之地而闻名,镰仓时代最初时期一文字派在同国的福冈地区兴起,但在那之前的刀工们都被称为“古备前”。虽然不太清楚古备前刀匠的系统和居住地,但既然是在产铁地附近的地区,就算规模不大,刀工应该也不会少吧。
古备前刀匠中最为著名的刀工要数友成(莺丸的作者)和正恒。从两者的制作风格和铭字的书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点来看应该是有不同的人使用了同一个铭。不过,仅从当时的锻冶制度来看的话现在并无法解明袭名的问题。
无论在哪一本刀剑古传书中,友成都是被记载为永延(987~)时代、且是一条院天皇(986~1010)时期的人,不过在平教经所供奉和传承的《严岛神社友成》中则说其活跃期为平治时期(1159)。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可见到《嘉祯(1235)友成》、《川越喜多院友成》的说法。此莺丸友成有樋中素剑之浮雕,与“国宝友成(个人藏)”一同被视为不多的友成作品中最为古老之作。
虽不清楚“莺丸”之称号由何而来,不过在室町时代就已经这么来称呼了。永享11年(1439)2月,足利持氏自杀之后,遗臣们拥立持氏之二子,依托下总(千叶县和茨城县的一部分)的结城氏朝起兵,但却战败。在当时立下了功勋的小笠原政康被将军足利义教赐予了莺丸友成。
此太刀于明治41(1908)11月明治天皇行幸茨城县的时候由宫内大臣田中光显进献了上去。
镐造,庵栋,腰反高,踏张姿,先伏。小锋,生茎,栗尻,鑢目筋违,目钉孔一处,佩里栋寄处有“备前国友成”之五字铭。地肌为板目肌,肌立,地沸厚,乱映立。
刃文为调小乱之强小丁子刃,上半烧幅广,足叶入,刃中砂流,金筋。佩里处有三分之一细烧。帽子刃,略湾入,先略小丸返,表里皆为二重刃,扫挂。刃长81.8cm,反2.7cm。
皇室御物 太刀
37 大隅掾正弘
根据古书记载,大隅掾正弘乃堀川国广之甥,从早年开始就师从堀川国广,到了庆长11年(1606)受领“大隅掾”。其师堀川国广死后,他于庆长19年(1614)回到了家乡日向国(宫崎县)饫肥,留下了以“日州饫肥住”为铭的作品。大隅掾正弘于栋寄处刻下“大隅掾藤原正弘”之铭,由于“掾”这个字写成了“样一”的样子,所以别名为“样掾”。
据江户时代的刀剑书所记,大隅掾正弘受领了“大隅守”,但其现存的作品中,却没有以“大隅守”为铭之物,所以现在对其抱有疑问。
这里介绍的刀是庆长11年(1606)所作之作品。
镐造,庵栋,反浅中锋之刀姿。生茎,栗尻,目钉孔一处。表有“大隅掾一藤原正弘”、里有“庆长十一年三月吉日”之铭。地肌为板目肌小杢目交,肌立,地沸。刃文为小湾互目交,整体匂口沉,砂流,金筋,小沸。帽子为乱込扫挂返。刃长70.5cm,反2.0cm。
个人藏(东京都) 重要文化财产 刀
38 一期一振吉光
吉光在江户时代是与正宗、乡义弘并称的三作之一,极受推崇,不过其作品基本都是短刀,太刀比较稀少。此作原为二尺八寸三分(约85cm)的大型太刀,自室町时代以来,一期一振就享有吉光最高杰作之名,成为越前(福井县)朝仓家的重宝。不过,该家家道没落后此刀转至中国地方的毛利家,天正18年(1590)9月18日丰臣秀吉来到毛利邸时由毛利辉元献给秀吉。
在本阿弥光德撰写的《光德刀绘图》中记道:“文禄3年(1594)6月14日,本阿弥光德(花押)安芸宰相样”,在证书的毛利本中描绘着太刀的样图,而临摹此本的“元和元极月11日”的证书的埋忠寿斋本则在现在的额铭图上加上了“ヤ”字。
“ヤ”为元和元年(1615)大坂城落城之时烧毁的的丰臣家之刀剑。考虑到这点,将原来二尺八寸有余的有铭太刀磨上至现在的二尺二寸七分(约69cm)并刻上额铭的应是丰臣秀吉,元和元年被烧毁的古名刀经德川家聘请的刀工越前康继进行了再刃的工序。不久,此刀转至尾张德川家,文久3年(1863)正月,权大纳言德川茂德第一次上洛之时将其献给了孝明天皇。
吉光是镰仓时代京粟田口派的刀工,通称藤四郎,在《享保名物帐》中则采用了平野藤四郎和信浓藤四郎这样的称呼。其人以制作短刀而闻名,现存的太刀作品则很稀少。
镐造,庵栋,反高,身幅之先、元皆广,中锋为猪首。刀茎大磨上,栗尻,鑢目切,目钉孔一处。指里目钉孔下有大字之额铭“吉光”二字。地肌为小板目肌,地沸,里物打飞烧。刃文为中直刃调,小沸,砂流,小乱互目交,足入。帽子刃表为小丸,里为大丸。雕物表里棒樋,表为搔通,里为搔流。
刃长69.1cm,反2.6cm。
皇室御物 太刀
39 道誉一文字
有关备前锻冶一文字派的兴起在《古今铭尽》中有“定则,福冈锻冶之元祖也,寿永(1182~1185)时则宗之父”的记载,可是一文字派的刀剑中找不到定则的作品,实际上还是以则宗为祖。
则宗的作品以“一则宗”和“一”为铭,因其在同国福冈庄居住而被称为福冈一文字派。此派有众多刀工,亦分为数个系统,其中既有则宗、吉房、助真等以个人名为铭之作,也有单以“一”为铭之作。
将个人铭与“一”字铭的制作风格作比较的话,只有“一”字铭的作品大多刃文更为紧凑。另外,“一”的铭字在初期并不太看得清到底是字还是鑢目切,但后来则变为清晰的“一”书体。
这柄道誉一文字在《享保名物帐》中并无详细的记载,只有“昔日为佐佐木道誉老所持”的描述。虽然当时五位备前池田家所有,但从鞘书上所记之“道誉一文字御刀 尾张中纳言纲诚卿献上”的字样来看,以前应该是尾张德川家所藏之物。不过,再之前的来历无法判明,也可能是由六角、京极等佐佐木道誉的子孙持有,无法断定。
此太刀离开备前池田家后,于昭和3年10月天皇行幸东北地方之时,由盛冈的南部利淳献上。
佐佐木道誉源自近江源氏佐佐木氏,名为高氏,于正中元年(1324)叙任从五位下佐渡守,在北条高时削发的同时剃发为僧,号道誉。后跟随足利尊氏,加入北朝一方进行征战,以婆沙罗大名之名而闻名,在《太平记》中也记有其之奇行。南北朝时代流行长尺寸奇特的太刀,太刀的制作风格也有很大的变化,而被称为婆沙罗的道誉虽然平时作风华丽,却佩带着镰仓时代来说相当平常的太刀,这点倒是令人感到意外。
镐造,庵栋,腰反高,豪壮之踏张姿,中锋为猪首。生茎,栗尻,鑢目筋违,目钉孔二处,镡下中央有“一”字铭。
地肌为小板目肌,乱映立。刃文为大丁子乱、重花、蛙子、袋之变化,丁子刃互目交,匂口紧,足叶入,为相当华丽之刃文,刃无高低,整体砂流,小沸,金筋。帽子刃为表里乱込返。
刃长80.0cm,反3.8cm
皇室御物 太刀
40 会津正宗
相州正宗被称为五郎入道,据传为行光之子或是养子,师从新藤五国光,不久之后便成为了开创强调地刃沸之美风格的相州传的名刀工的代名词。
整理研究一下自古以来名为正宗的刀剑的年代情况,就可以推测出其人应该是活跃于镰仓末期到南北朝的时候。而从刀剑书中也可以看出,在各国皆有据说是正宗弟子的刀工们,“正宗各国巡回传说”也是从室町时代开始的。
在《享保名物帐》中,有“御物(将军家)会津(正宗)磨上 长二尺一寸六分 代不知 表里樋 领会津之蒲生飞驒守氏乡卿 以四百贯求之 传与秀行卿 献与家康公 赠与尾张大纳言义直殿献与秀忠公 又为御遗物御拜领 又源庆老御隐居之刻上”的记载。其称号的由来是来自于蒲生氏乡的领地会津,先后经过氏乡、秀行、家康、尾张的义直、秀忠之手,之后作为遗物于宽永9年(1632)回到了义直手中,在尾张的光友隐居的时候再次进献给了将军家。后来成为有栖川宫家所有之物,明治18年(1885)12月27日明治天皇行幸有栖川宫邸时由炽仁亲王进献了上去。
镐造,庵栋,身幅广,反浅,大锋。刀茎大磨上,栗尻,鑢目胜手下,目钉孔二处。地肌为板目肌,地沸,肌立。刃文表为广直刃,沸小足叶入,里为乱袋刃,尖刃交。整体刃中沸荒厚。帽子刃乱烧诘扫挂。略栋烧。雕物为表里樋先下棒樋搔流。
刃长65.2cm,反1.3cm。
皇室御物 刀
41 菊御作
被称为“御所烧”“菊御作”的此作乃是后鸟羽院的作品。后鸟羽天皇是高仓天皇的第四子,诞生于治承4年(1180),并于寿永4年(1185)安德天皇驾崩后继承了皇位。当时其祖父后白河法皇还把持着院政,直到建久3年(1192)法皇驾崩后才开始亲政,不过到了建久9年(1198)便让位于土御门天皇,并代其与之后的顺德、仲恭这三代天皇行使院政。承久3年(1221)发起了追讨北条义时的军队,战败后落发流亡至壱岐岛。在岛上生活了19年后,于延应元年(1239)离世,享年60岁。
后鸟羽院在刀剑方面造诣颇深,亦能自己制作刀剑。在《承久记》中有“带着御所烧这柄名太刀。御所烧乃次家、次延之作,后经陛下之手煅烧。公卿殿上人,北面、西面之辈,悦陛下者,皆予佩带”的记载。菊御作这个称呼来自于其刀茎上所雕之菊纹,而加上菊纹的正是后鸟羽院。
此太刀为前田利常通过本阿弥光瑳而得到,正保2年(1645)纲纪之女嫁给二条吉忠时赠送了过去。在离开该家后,又传到了近卫家儒臣平濑数马手中,之后经过木曾源太郎、元田永孚之手,由元田永孚进献给了明治天皇。
镐造,庵栋,腰反高,踏张姿,身幅为寻常之小锋。生茎,刃上栗尻,鑢目筋违,目钉孔三处。佩里镡下留有淡淡的菊纹。地肌为板目肌,肌立,杢目整,地沸,映立。刃文为广直刃调,沸乱刃小丁子足叶入。帽子刃表为丸乱,里为小丸。刃长80.5cm,反2.2cm。
皇室御物 太刀
42 妙法村正
村正居于伊势国(三重县)桑名东方,从室町时代开始传承了三代。初代称为“右卫门尉”,最早出现在文龟元年(1501),二代为天文年间(1532~1539),三代为天正(1573~1591)。此妙法村正乃初代(右卫门尉)晚年之作。此刀雕有“妙法莲华经”之题目,因而得其名。
村正在江户时代以妖刀而闻名。其作祟之处乃是在德川家身上出现了好几例不吉之事。家康祖父清康被村正之刀斩杀,父亲广忠亦为村正所重伤,家康自己也曾不小心被村正之枪伤了手,而对家康来说打击最大的便是其最爱的长子冈崎三郎信康由于受到信长的怀疑而被命切腹,当时担任介错的是家康的家臣天方山城守。在信康切腹之后,家康问前来报告的天方山城守:“当时介错用的刀是谁的作品?”,答曰:“伊势国村正之作。”
于是家康下了命令:“不知是何原因,村正之刀给本家带来了众多不幸之事。若藏刀中有村正之作便要全部舍弃。”自此村正之刀便被视为德川家忌讳之物,无论是谱代的大名和旗本还是外样的大小名皆以此为忌。
不过,那些对德川家感到不满的人们却高兴地在腰间插上了村正。。到了幕末时勤王的志士们全都佩带村正以此来表示对德川幕府的敌对关系。于是村正的假作也流行了开来,村正的市价也高得离谱。
镐造,庵栋,中锋延之打刀。生茎,目钉孔一处,表之目钉孔上栋寄处有“村正”铭,并列着“妙法莲华经”的题目。里为“永正十年葵酉十月十三日”。地肌为板目肌,肌立,刃文腰处表里箱刃,上为直刃,匂口沉,小沸,帽子直小丸返。
刀身处有雕刻,表为草体俱利加罗,里为简体俱利加罗。刃长66.4cm,反1.5cm,元幅2.8cm。
重要美术品 刀
43 真柄切兼元
从很久以前开始,兼元(刀锻冶)在一些评书和戏剧里就以“关之孙六三本杉”之名而为世人所知。兼元原本是美浓国(岐阜县)赤坂人,现存有数柄其作之刀。这些刀的年代基本都是在明应年间(1492~1499)和永正13年(1516),皆有“浓州赤坂住兼元作”之铭。这些都是有名的“孙六兼元”的作品,这个“兼元”是兼元家代代相传的家号,乃通称是也。
兼元自古以来那么出名的原因,应该就是其刀锋锋利至极吧。他所创立的“三本杉”流也以其尖互目的刃文而在世上显得十分珍贵。
此刀是元龟元年(1570)六月,德川家家臣青木民部少辅一重在姊川之战中讨取朝仓家勇将真柄十郎左卫门直隆时所使用之刀,现被称为“青木兼元”或“真柄切兼元”,属世间之名物。通常以“真柄切”而闻名的斩杀真柄十郎左卫门直隆的典故其实是误传,实际上那位十郎左卫门直隆是被德川家家臣勾坂兄弟三人合力讨取的,并不能确定到底是用哪柄刀将其斩杀。
更准确的说法是,得知父亲战死的十郎左卫门嫡子十郎直隆(原为如此),为报父仇而踏上战场,结果被青木民部少辅一重以“真柄切”讨取。顺便说一句,虽说这位十郎直隆也是如其父般的大豪杰,但父子两人都被这样讨取,到底何以称得上是豪杰呢?
此后,这柄真柄切兼元在丹羽子爵家代代相传,最终在战后离开该家,现在由兼元故乡岐阜县的刀收藏家秘藏。
身幅广,镐造,高栋,锋大延,先反锐利。生茎,目钉孔二处,佩里栋寄处有“兼元”之二字铭。地铁细,大板目肌流,显白。刃文为草体之三本杉,匂口较清晰,小沸,帽子乱込,地藏风。
刃长70.6cm,反1.5cm,元幅3.1cm,先幅2.5cm。
个人藏(岐阜县) 重要美术品 刀
44 九字兼定
美浓关兼定的时代在康正(1455~1456)年间和文明年间(1469~1479),这基本就是初代所处的时代。第二代的时代则是从明应时期(1492~1500)开始,文龟二年(1502)的作品铭为“定”之文字,其字变体,也就是所谓的“ノサダ”。永正元年(1505)二月受领“和泉守藤原兼定”之铭。
即使是在古刀期的时候,刀锻冶受领铭的例子也很少,而受领“守”铭应该是因为兼定先有了“和泉守”的名号吧。此亦由于美浓国与朝廷关系密切,而从中进行中介的斋藤氏重臣是关的领主长井藤左卫门尉长弘的关系吧。“ノサダ”在室町时代的关锻冶当中与第一的名刀工“赤坂兼元”并称双璧,不过兼元以三本杉为卖点,略直刃出来交,而“ノサダ”则相反,以其刃文为湾,互目,互目丁子而闻名,且作品的种类之广直逼来派的作品。
由于和泉守兼定为一流之名刀工,在世间声望甚高,于是也就出现了许多模仿其作品的“伪作”,在购买时需要十分注意。此刀为永正十年(1515)所作,“九字兼定”的称号来自于其刀茎佩里上所刻“临兵斗者皆阵烈在前”这九个字。据说此九字具有驱邪之力,在其他的刀作上,例如长船佑定、平安城长吉的刀上也都有这“九字真言”。在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皆能看到这样的作品。
镐造,庵栋,中锋平肉落,锐造入。刀茎略磨上,基本为生茎,先切,鑢目立筋违,目钉孔三处,佩表栋寄处有“和泉守藤原兼定作”和“ノサダ”的长铭,佩里则为“临兵斗者皆阵烈在前”九字。地肌为板目肌,大柾,正统显白,刃文为湾互目交,匂口沉,小沸,帽子为湾扫挂。
刃长70.6cm,反2.1cm。
重要刀剑 刀
45 长篠一文字
此太刀原为织田信长所有之物,天正三年(1575年)的长篠之战(织田信长以铁砲的三段击与武田胜赖的骑马队相抗衡)中,织田德川的联合军取得了胜利,织田信长为犒赏奥平信昌的功绩而将此刀赐予了他(顺提,其主君家康则将大般若长光赐给了他)。之后,信昌为了牢记此战而将此太刀命名为长篠一文字。这柄太刀在身为奥平家子孙的武藏忍藩(埼玉县行田市)藩主松平家代代相传,于战后成为了静冈县的个人所有品。
此太刀仅有“一”字铭而无刀匠铭(刀锻冶的名字),不过仍然是镰仓时代中期的备前国(冈山县)福冈一文字派最鼎盛期的最高杰作。
镐造,庵栋,腰反高,踏张姿,猪首锋之太刀。生茎,栗尻,目钉孔二处,鑢目胜手下,佩表目钉孔上有“一”之铭。地肌为小板目肌,地沸细,乱映淡立。刃文为华丽的大丁子乱,小丁子飞烧交,足叶入,匂深,小沸,匂口明亮清晰。帽子为直先返。刃长70.9cm,反3.0cm,元幅3.3cm,先幅2.3cm。
个人藏(静冈县) 国宝 太刀
46 蜂须贺正恒
正恒与莺丸的作者友成同为古备前锻冶的代表刀匠。以“正恒”为名的刀锻冶从平安时代末期到镰仓时代初期有好几个人(据古传书的记载在古备前使用“正恒”名的刀锻冶有五人)。其中,初代正恒是非常著名的刀匠,据传其能尚在友成之上。这位初代正恒的太刀于阿波德岛藩主蜂须贺家代代相传,现藏于东京都的日本刀装具美术馆。
镐造,庵栋,腰反高,踏张姿,小锋之太刀。生茎,栗尻,鑢目胜手下,目钉孔四处,目钉孔下中央有“正恒”之二字铭。地肌为小板目肌,地沸,地景入。刃文为直刃调浅小乱交,小沸,足叶入。帽子为小丸。刃长77.6cm,反2.7cm,元幅2.9cm,先幅1.6cm。
藏于日本刀装具美术馆 国宝 太刀
富田江
据《享保名物帐》之记载,此刀为富田左近所有之物,因为称之为“富田江”,后来到了丰臣秀吉手中,秀吉死后,作为纪念品赐给了前田利长。
此刀的制作者乡义弘是镰仓时代末期的人,出身于越中国松仓乡(富山县鱼津市),松仓乡也被称为“江”(乡的略字),其人被认为是相州正宗(会津正宗、观世正宗的制作者)的弟子。
从桃山时代开始就与吉光、正宗一同被誉为“三作”之一,可谓刀剑锻冶的最高地位。自古以来乡就没有在铭(有制作者的名字)之作,于是便有了“未见乡与怪物”的说法(直到现在也没有发现在铭的刀)。
镐造,庵栋,身幅略广,锋延大,反浅。刀茎经过大磨上而显短,先为栗尻,目钉孔二处。地肌为小板目,地沸厚,地斑状。刃文为浅广直刃调互目乱刃,粗小足入。帽子表为乱込先尖丸,栗为乱込大丸。雕物为棒樋表里茎先搔流。刃长64.9cm,反1.3cm,元幅3.0cm,先幅2.2cm。
前田育德会(石川县立美术馆) 国宝 刀
47 千手院长吉
作者为大和国(奈良县)千手派末流之刀工,活跃于镰仓时代末期至南北朝时代。大和锻冶除了千手院派以外,还有手搔、当麻、尻悬、保昌共计五个流派,而每个流派的发展都有着寺院的背景,在这五派当中最为古老的便是千手院了。千手院派指的是居住在奈良若草上西麓千手院谷一带的刀工群落。文献记载此派之祖为平安末期的行信、重弘,但却无此二人的作品,现存的多为镰仓初期到南北朝时期间之刀作。
多数作品的制作风格在五派中并不特别突出,像这柄大太刀也不能说是充分显示了千手院派风格的代表作,但除此之外在制造技术上来说确实是非常精湛的。根据当地的传说,此刀是由后村上天皇(1339~1368在位)供奉于神社中的。
镐造,庵栋,身幅广,大锋之大太刀。生茎,先栗尻,鑢目胜手下,目钉孔二处,佩里处有一行铭“贞治五年丙午 千手院长吉”。地肌为大板目肌,流柾,地沸,地斑交。刃文为小互目小乱交,足叶入,匂口紧。帽子为乱込尖,略扫挂。雕物为表里丸留棒樋和添樋。刃长135.8cm,反4.9cm,元幅7.2cm,先幅3.0cm。
藏于大山祗神社宝物馆(爱媛县) 国宝 大太刀
48 传丰后友行
此大太刀刀身地肌为板目肌流,整体呈白,一眼就能认出是九州流派的的特点。而且,其风格与丰后国(大分县)友行极为相似,所以虽然没有作者铭但还是被判定为友行的作品。现存的友行刀作比较多,有的铭为“友行”二字,也有“丰州高田庄住藤原友行 正平二年三月日”这样记录了居住地和制作日期的作品。
据传建武三年(1336)凑川之战时被大森彦七所持,立下了讨取楠正成之功,后来由其孙直治供奉于此社(大山祗神社),其祈祷文也流传了下来。
镐造,丸栋,中反大锋之大太刀。生茎,先栗尻,鑢目胜手下,目钉孔二处。地肌为板目肌流,大肌模样,地沸,地斑交,整体显白。刃文为小垂小乱交,小沸,砂流,金筋。帽子为垂入先尖,长返。雕物为表里丸留棒樋。刃长180.0cm,反5.4cm,元幅4.6cm,先幅3.4cm。
大山祗神社宝物馆(爱媛县) 国宝 大太刀。
49 山姥切国广
国广原为九州日向国(宫崎县)伊东家的家臣,在伊东家没落后,于诸国间流浪,成为了一名刀锻冶。天正4年(1576)制作了“日向国古屋住”这柄刀,由此可知他住在日向国古屋(宫崎县宫崎市绫町古屋)这个地方;而到了天正12年(1584)制作的刀称为“山伏时作之”,可见当时其身边有修行僧;此外,天正18年(1590)制作“天正十八年八月日於野州足利学校打之”之短刀,应是其于野州的足利学校(栃木县足利市)所作。国广于庆长2年(1597)后定居于京都一条堀川,收了许多弟子,被称为“堀川物(于京都堀川锻刀场所作之物)”之祖。
此刀为国广在天正18年(1590)为足利(栃木县足利市)城主长尾显长所作之刀,据说是根据以前长尾显长从北条氏直那里拜领来的备前长船长义的刀仿制而出。此刀亦为于足利学校所作之物。“山姥切”这个称号的出处不明。到了江户时代,于江州(滋贺县)彦根藩主井伊家代代相传。这里介绍的这柄刀乃是天正18年(1590)所作。
镐造,庵栋,身幅广,反浅,大锋之刀姿。生茎,栗尻,目钉孔一处。表之目钉孔下中央以细錾凿出“九州日向住国广作”之铭,里有“天正十八年庚刀二月吉日平显长”之长铭。地肌为板目肌,杢目交,全体流肌立,地景交,地沸。刃文为湾调,互目交,大乱,足叶盛入,匂口紧沸,砂流。帽子为乱込,飞烧,沸先扫返。雕物为表里棒樋搔流。刃长70.3cm,反2.8cm。
个人藏(东京都) 重要文化财产 刀
50 埋忠明寿
从埋忠家系图来看,埋忠家是平安时代的名刀匠三条小锻冶宗近(三日月宗近的制作者)的子孙,作为金工(刀锷、鞘等)的制作者代代仕奉室町将军家。埋忠明寿原本仕奉于足利义昭,在足利幕府灭亡后,先后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当权者效劳。明寿虽然对制刀不是很擅长(同时代的国广、肥前忠吉等都长于制刀),但作为金工制作者,在制作刀锷、刀鞘等物的领域无人能比。明寿所作的许多作品(主要是刀锷)现在也都被指定为重要美术品或重要文化财产。此外,埋忠明寿还被作为“新刀之祖”而被敬仰着。
这里介绍的脇差是元和4年(1618)所作的作品。此脇差为平造而幅广,大振之寸延短刀(也可称之为小脇差),其风格在桃山时代到江户时代初期流行。片切刃造,三栋,身幅广,略反之脇差。生茎,茎先入山形,目钉孔三处(其中一处填埋)。表有“山城国西阵住人埋忠明寿作六十一岁”、里有“元和四年五月十一日”的长铭。地肌为小板目肌,栋寄柾,地沸。刃文为湾,互目交,小足叶入,小沸。帽子为湾入,小丸略长返。雕刻表为柜内梵字一字(不动明王)和不动明王像,里为刀樋中升龙之浮雕。刃长40.0cm,反0.5cm。
个人藏(东京都) 重要文化财产 脇差
51 出羽大掾国路
出羽大掾国路的出身地不明,只知道他出生于天正4年(1576),死时不明。不过,在国路所作之刀上有“出羽大掾藤原来国路 庆安五年五月吉日 七十七岁作”或是“明历三年九月”(其时八十二岁)的刻铭,看来是相当长寿的了。由于活了那么长的岁数,自然也就留下了许多作品。另外,在国路的作品中,有相当的一部分是其弟子代作的,在新刀名工当中,也是属于作品的优劣最为参差不齐的锻冶师了。
镐造,三栋,身幅广,反浅,中锋之刀姿。生茎,栗尻,目钉孔一处。表中央以太錾刻“出羽大掾藤原国路”之铭。
地肌为板目肌流,全体地景入,地沸。刃文为互目大乱交,匂深,小沸,砂流,金筋。帽子为乱込先扫,尖返。刃长70.3cm,反1.6cm。
个人藏(东京都) 重要文化财产 刀
52 堀川国安
堀川国安出生于日向国(宫崎县),后来到京城,进入其兄堀川国广的门下(他是国广最小的弟弟)。
堀川国广的弟子多有任官(有某某守之类的官位),但国安却无。一说是以自己刀锻冶的技术而自傲的国安制作了许多正宗的伪作,结果被对他来说亦兄亦师的堀川国广发现了,于是被逐出了师门。之后,国安寄居于鸟居家,在鸟居家于庆长7年(1602)12月被转封为奥州平(福岛县磐城市平)藩主的时候与其同行。他在堀川一门中也被誉为是仅次于兄长堀川国广的名刀匠。
镐造,三栋,反浅,大锋之刀姿。生茎,栗尻,目钉孔二处。表之目钉孔下栋寄处有“国安”之铭。地肌为板目肌,杢目交,地铁精良,地沸厚,飞烧入。刃文为小湾互目交,砂流,足入,匂深荒沸,匂口清晰,金筋。帽子略乱先丸扫。刃长75.8cm,反1.5cm。
个人藏(东京都) 重要文化财产 刀
53 堀川国俦
在江户时代以来的刀剑书中,并没有有关堀川国俦的详细介绍。能了解到的有关堀川国俦方面的内容就是,他的出身是在日向国(宫崎县)饫肥,是堀川国广的外甥,活跃于庆长至宽永年间(1596~1643)。并且,虽不清楚是在什么时候,他来到京都成为堀川国广的弟子,后来受领了“越后守”。在其师堀川国广死后,成为堀川一门的师范代,教授刀锻冶的技术给初代和泉守国贞和初代河内守国助。本阿弥家(刀鉴定家一族)将其称为新刀的刀锻冶中风格最接近乡义弘(古刀锻冶)者。
堀川国俦的刀铭为“藤原国俦”或“越后守藤原国俦”,而采用“越后守藤原”几个字小、“国俦”字大的刻铭方式的是其初期的作品。镐造,庵栋,身幅广,反浅,中锋之刀姿。生茎,栗尻,目钉孔一处。以细錾刻“越后守藤原国俦”之铭。“越后守藤原”字小、“国俦”字大者为初期作品。地肌为板目肌,杢目交,地沸厚,地景入。刃文为广直刃调浅湾,互目交,砂流,足叶入。帽子略乱,大丸扫挂。刃长73.6cm,反1.3cm。
个人藏(京都府) 重要刀剑 刀
54 初代康继
康继为近江国(滋贺县)出身,其家代代皆为刀锻冶。他的刀匠技术师承父亲,之后又巡游各国进行修业以磨练手艺。庆长5年(1600)9月,成为越前福井(福井县福井市)城主结城秀康的锻冶师。庆长11年(1606),经结城秀康的推举被选为德川幕府的御用刀匠,且被赐予了德川家康的“康”字,改名为“康继”,其后又被允许在刀上刻德川家家纹的“葵纹”。接着,被任命为越前国(福井县)与江户的隔年轮替的任务。从此时起,康继被世间称为“御纹康继”。
除了制刀外,康继于元和元年(1615)大坂城落城之时,在家康的指示下努力地再生当时烧毁的众多名物名刀。经康继之手再生的刀有一期一振吉光、木下正宗、海老名宗近等。康继逝于元和7年(1621)9月9日。现福井县福井市元堀端镇德寺内的桂林寺有其墓石。
这里介绍的刀是庆长19年(1614)所作之物。其刀为初代康继模仿名刀切刃贞宗之刀姿。铭文中的南蛮铁是被称为“兰铁”的洋钢铁,可见初代康继使用了南蛮铁与日本铁混合来制成了此刀。
表为镐造,里为切刃造,庵栋,反浅,大锋。生茎,剑形,目钉孔一处。表有“以南蛮铁於武州江户越前康继”之铭,里雕有葵纹,其下为“庆长十九年八月吉日”之铭。地肌为小板目肌,杢目交,地沸。刃文为互目小湾交,沸荒,砂流,金筋。帽子乱込,先小丸,返为乱长烧下。雕物表为棒樋添樋,里为二筋樋,下有梵字、莲台、锹形、素剑。刃长69.4cm,反1.9cm。
个人藏(大阪府) 重要文化财产 刀
55 初代伊贺守金道
初代伊贺守金道出身于美浓国(岐阜县)的关锻冶,与其父亲和弟弟(后来的丹波守吉道)于文禄2年(1593)一起来到京都,并在文禄3年2月19日受领“伊贺守”,是作为三品一派的家长留下了重重笔墨的名匠。
初代伊贺守金道逝于宽永6年(1629)12月11日。在他死后,三品派本家的继承者代代受领“伊贺守”,直到幕末一直延续了十一代。
初代伊贺守金道的作品极少,但其作为刀工的技术却可以与被尊为新刀锻冶之祖的堀川国广相匹敌。他的政治手腕也很优秀,成为了朝廷的御用锻冶(专属刀匠)。在庆长5年(1600)的关原之战中,作为德川家康的友方,为其献上了上千柄刀,由此作为交换而成为了京都锻冶的头领,扩大了三品派的势力。到了晚年的时候,从朝廷那里获得了日本锻冶惣匠的尊称并被允许雕刻天皇家的“菊花纹”。从第二代伊贺守金道开始,雕刻菊花纹、全国刀匠的格式受领(对某某守、某某大掾等的任命推荐)等一切手续皆须通过伊贺守金道这一层,其作为刀匠的总取缔役,权势一直延续到了后代。
从第三代开始,“日本惣锻冶匠”的“惣”字被改为了“宗”字,变成了“日本宗锻冶匠”。
镐造,庵栋,反浅,中锋之刀姿。生茎,栗尻,目钉孔二处。表有“伊贺守金道”之铭。地肌为小板目肌,全体柾目。刃文为大湾互目交,匂口紧,小沸。帽子为大乱込湾调,先尖返。刃长72.3cm,反2.0cm。
个人藏(长野县) 重要美术品 刀
56 初代丹波守吉道
初代丹波守吉道出身于美浓国(岐阜县)的关锻冶,与其父亲和兄长(后来的伊贺守金道)于文禄2年(1593)一起来到京都,并在文禄4年(1595)12月受领“丹波守”,以后代代皆受领“丹波守”。去世年不明,但从他在宽永14年(1637)有作刀来看,还是相当长寿的。这个丹波守吉道一门因擅于作“帘刃(刃文的一种,其形看似遮挡夏日的帘子,因而得名)”而被称为“帘丹波”。而到了第二代丹波守吉道的时候,又从朝廷那里得到了雕刻“十六叶菊花纹”的许可。不过,这个“帘丹波”一门的良工(手艺精湛的优秀刀工)也仅到三代为止,从四代以后的作品多为量产的尺寸不够的刀和脇差,刃文也是以绘画物(菊水刃、龙田川等)为多,以至于现在对四代后的丹波守吉道的评价很低。
镐造,庵栋,身幅广,反浅,中锋之刀姿。生茎,入山形,目钉孔二处(一处填埋)。表有“丹波守吉道”之铭。地肌为板目肌流,柾目,地沸。刃文为浅湾,互目交,匂深,小沸,砂流,一部分为帘刃。帽子略湾込,扫尖。刃长74.8cm。
个人藏(大阪府) 重要刀剑 刀
57 初代河内守国助
本名为小林甚兵卫。原为伊势国(三重县)伊势龟山城主关长门守手下的刀锻冶,后来到京都,成为堀川国广的闭门弟子。在堀川国广死后,师从国广之甥堀川国俦学习锻刀技术。到了宽永2年(1625),受领“河内守”,并于宽永7年(1630)移居大坂,与和泉守国贞一起成为“大坂新刀的创始者”。正保4年(1648)5月30去世,虽然在大阪府大阪市北区天满町龙海寺保有其过去帐(寺中记录死者俗名、法名、死去年月日的登记册),但其享年不明。
铭为“河内守藤原国助”、“小林河内守国助”,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有“藤原”或“小林”的字样。镐造,庵栋,反浅,中锋之刀姿。生茎,栗尻,目钉孔一处。表有“河内守国助”之铭。地肌为小板目肌,刃文为乱丁子排列精美,匂深,匂口略紧,足入,小沸。帽子直小丸,先扫。刃长76.2cm,反1.2cm。
个人藏 重要刀剑 刀
58 初代和泉守国贞
本名为井上国贞。出生于天正18年,乃日向国(宫崎县)宫崎郡木花村西教寺主持之子。原本他应该是要继承西教寺的,可是却主动让出了继承权,来到京都成为同乡的刀锻冶堀川国广的门人。其师堀川国广于庆长19年(1614)死去的时候据说还只是个25岁的年轻人。在国广死后,师从其甥堀川国俦,并于元和6年(1620)的时候移居大坂,成为了大坂新刀锻冶创始者之一(另一人即为初代河内守国助)。国贞于元和9年(1623)9月15日34岁的时候受领“和泉守”,死于庆安5年5月5日,享年63岁。虽然传说中初代和泉守国贞是与其同门的初代河内守国助同时来到大坂的,但实际上初代和泉守国贞要早来一年左右。他到了晚年的时候患病,于是由其子真改来以“国贞”为铭制刀。由于这两者间的区别,所以初代河内守国贞所作的被称为“亲国贞”,而其子真改所作的被称为“真改国贞”,需要注意区分。不过,不知道为什么以前的爱刀者们反而倒是将“真改国贞”视为更珍贵之作。此外,不光是初代和泉守国贞的作品,在大坂的新刀作中,现存的也是多为脇差(理由可能是脇差为富裕的町人们所用,大坂那里便有大量的制作)。
平造,庵栋,身幅广,反强之脇差。生茎,栗尻,目钉孔二处。表有“和泉守藤原国贞“之铭。地肌为板目肌,杢目交。刃文为湾互目交,足入,砂流,匂口亮沸。帽子为湾込突上返。雕物表为俱利加罗龙,里为梵字及其下之樋搔流。刃长44.9cm,元幅3.2cm。
个人藏 重要刀剑 脇差
59 井上真改
本名为井上八郎兵卫良次。出生于宽永7年(1630),是初代和泉守国贞的次子。他在21岁时已经经常代替父亲来制刀,这些代作品现展示于山形县上山市的蟹仙洞。
其初铭为与其父相同的“国贞”,到了承应元年(1625)他25岁的时候,受领“和泉守”,并于万治4年(1661)从朝廷获得了铭刻“十六叶菊花纹”的许可。一开始以“和泉守国贞”为铭,从宽文元年(1661)开始以“井上和泉守国贞”为铭。宽文12年(1672)8月,由儒者熊泽番山命名,改铭为“真改”,之后皆以“真改”为铭。天和2年(1682)11月9日突然逝世,享年53岁,葬于大坂上寺町净土宗重愿寺。有关井上真改的暴毙有两种说法,一是在酗酒后落入井中溺死,另一说是食物中毒而死。
此刀为延宝4年(1676)所作的作品。
镐造,庵栋,反浅,中锋之刀姿。生茎,栗尻,目钉孔一处。表有“井上真改”之铭,里为菊花纹及其下之“延宝四年八月日”。地肌为板目肌,地沸,地景入。刃文为广直刃调浅湾,互目交,匂深,小沸,明亮清晰,长金筋。帽子为直小丸先扫挂。刃长69.7cm,反1.8cm。
个人藏(兵库县) 重要文化财产 刀
60 二代目津田助广
本名甚之丞。宽永14年(1637)出生于摄州打出村(现大阪府芦屋市),离开大坂后成为初代助广的门人,并被收为养子代替初代助广制刀。万治元年(1658)年仅22岁时就受领“越前守”并独立,起先住在大坂常磐町一丁目,后定居于北本町。天和2年(1682)3月14日,正值46岁的盛年之时暴毙。据说死因是食物中毒。葬于大坂中寺町妙德寺,现已无当时的墓石及过去帐。根据二代目津田广助的笔记记载,其制作的日本刀多达1670余口。
此刀为延宝7年(1679)所作。
镐造,庵栋,反浅,中锋之刀姿。生茎,入山形,目钉孔一处。表有“津田越前守助广”、里有“延宝七年二月日”之铭。地肌为小板目肌,地沸细密。刃文为涛澜乱,小沸,匂口深,明亮清晰。帽子为小丸尖返。刃长71.5cm,反1.5cm。
个人藏(奈良县) 重要文化财产 刀
61 一竿子忠纲
本名为浅井万太夫,别号“一竿子”。他是初代粟田口忠纲的长男,与父亲一样受领“近江守”,以雕刻的水平高而著称。不过,有关“一竿子忠纲”的生死年份不明。虽然现在都统称为“一竿子忠纲”,但在江户时代是将其称为“万太夫忠纲”,与其父忠纲(别名亲忠纲)区别开来。“一竿子”的称号始用于元禄时代。在忠纲死后的天明4年(1784)3月,在江户城内专横跋扈的大老田沼意次之子田沼意知被处斩,当时处刑的佐野善左卫门所使用的大脇差便是一竿子忠纲的作品。从此一竿子忠纲便被尊为“整顿世态大明神的脇差”,在江户町名中有着极高的人气。
此刀为元禄十二年(1699)所作之作品。
镐造,庵栋,身幅广,中锋之刀姿。生茎,栗尻,目钉孔一处。表有“一竿子忠纲”之名,下有“雕同作”,里为“元禄十二年八月日”之铭。地肌为小板目肌,地沸厚,明亮清晰。刃文为乱刃互目,丁子交,匂深,小沸,足入,匂口明亮清晰。帽子为湾先小丸返。雕物表为梅木龙珈蓝“梅俱利加罗”,里为柜中“鲤鱼跳龙门”之浮雕。因此,此刀又被称为“鲤鱼跳龙门忠纲”。刃长63.6cm,反2.3cm,元幅3.2cm,先幅2.4cm。
个人藏 重要刀剑 刀
62 小野繁庆
本名野田善四郎清尧,亦称野田繁庆。家中代代皆为三河国(静冈县)的铁砲锻冶。小野繁庆一开始也是个铁砲锻冶师,被德川家康招募,在骏府(现静冈市)从事铁砲制作的工作,可是德川家康死后的元和2年(1616)离开江户,在日本桥附近的铁砲町居住,转为刀锻冶。这其中的原因便是元和元年(1615)大坂城陷落,丰臣家灭亡,天下落入了德川氏的手中,铁砲的需求量也就激减了。小野繁庆的生死年不明,现存有关他的最后的资料是宽永元年(1624)小野繁庆将刀和文书供奉于纪州(和歌山县)高野山,所以可以确认的是在当时他还活在世上。另有一种说法是小野繁庆从吉原游玩回来的时候,在路上与无赖斗殴而被杀。有关他的传说还有这么一个故事:在江户城内有位西国大名请本阿弥(刀鉴定)来看繁庆的刀作,本阿弥只看了一眼就断定这一定是正宗的名作。听闻此事的小野繁庆为自己的作品被错认为正宗之流而感到非常气恼。小野繁庆也非常信仰宗教,将自己制作的许多铁砲和刀剑都供奉到了全国的寺社中去。
此刀为供奉于大坂住吉大社之物。镐造,庵栋,身幅略广,中锋之刀姿。生茎,栗尻,目钉孔一处。表有“奉纳接州住吉大明神御宝前”之奉纳铭,里为“小野繁庆”之铭。地肌为板目肌,肌立,地沸,地景入。刃文为小湾大互目交,匂深沸,砂流,金筋。帽子为乱込扫挂,略返。刃长82.0cm,反2.1cm。
住吉大社(大阪府大阪市) 重要文化财产 刀
63 初代仙台国包
本名本乡源藏,晚年改名为仁泽用惠。大和国保昌派的末流,于文禄元年(1592)出生于宫城郡国分若林(现宫城县仙台市内)。庆长19年(1614)22岁的时候受仙台藩主伊达政宗之命拜入刀锻冶初代越中守正俊的门下。元和5年(1619)完成了修行而回国,成为仙台藩的刀锻冶(元和元年的大坂夏之阵时曾一时回国在仙台制刀)。回国后,从事锻造刀剑,于宽文4年(1664)2月3日离世,享年73岁,葬于宫城县仙台市新寺小路的善导寺。宽永3年(1626)受领“山城大掾”。宽永13年(1636)5月24日,仙台藩主伊达政宗死去之时,为报其恩而遁入佛门,法号“仁泽用惠”。正保2年(1645)54岁时隐居,将家督之位让与长男本乡吉左卫门(由此成为了二代目国包),之后便持续制作刀剑,使用“山城大掾”和“用惠国包”两种铭。
此刀为宽永5年(1628)所作。
镐造,庵栋,反浅,中锋之刀姿。生茎,栗尻,目钉孔一处。表有“奥州仙台住山城大掾藤原国包”、里为“宽永五年八月日”之铭。地肌为柾目肌,地沸。刃文为广直刃调浅湾互目,足入,匂深,小沸,砂流,金筋。帽子为直小丸,略扫挂。刃长74.2cm,反1.2cm。
个人藏(大阪府) 重要文化财产 刀
64 初代肥后守辉广
通称藤四郎。身为浓州(岐阜县)关锻冶一族,后来到京都成为埋忠明寿的弟子,于庆长元年(1595)受领“肥后守”。当他住在尾州(爱知县)犬山城下的时候,受到当时清州(爱知县)20万石领主福岛正则的招募,于是移居清州。庆长5年(1600)的关原之战后,福岛正则成为了芸州(广岛县)广岛50万石的城主转封过去的时候,辉广随之于庆长6年(1601)3月移居广岛。在福岛正则被改易之后,又仕奉于芸州的新藩主浅野长晟。初代肥后守辉广的作品极少,据说仅有20口。
镐造,庵栋,反浅之刀姿。生茎,栗尻,目钉孔一处。表有“肥后守藤原辉广作”之铭。地肌为板目肌,大流,肌立,地沸。刃文为湾之小湾,互目交,砂流,金筋,匂口紧,小沸。帽子表为直,里为湾,尖返。刃长70.0cm,反1.9cm。
个人藏(东京都) 重要刀剑 刀
65 肥前国忠吉
本名为桥本新左卫门,为九州豪族少弐家一族。祖父桥本盛弘、父亲桥本道弘皆为当时此地的战国大名龙造寺隆信的重臣,但在天正12年(1584)3月24日龙造寺与岛津之间的岛原之战中战死。由于当时忠吉是个年仅13岁的少年,无法服军役,所以家中领地被没收,于是被寄养到身为刀锻冶的同族家中,并一直学习刀锻冶技术到25岁的庆长元年(1595)。由于曾经仕奉过龙造寺家且家系良好的关系,忠吉的锻刀技术得到了佐贺城主锅岛胜茂(原龙造寺家家臣)的好评,于庆长元年被其收为自家的刀锻冶,并被下命拜京都的刀锻冶埋忠明寿为师。在经过了3年的修行后,忠吉于庆长3年(1598)回国,再次成为藩里的刀锻冶为制作刀剑而努力。宽永9年(1632)8月15日去世,享年61岁,葬于现在佐贺县佐贺市西田町真觉寺。
镐造,庵栋,反浅,中锋略延之刀姿。生茎,栗尻,目钉孔一处。表有“肥前国忠吉”之铭。地肌为小板目肌,杢目交,地沸细密,地景淡,明亮清晰。刃文为直刃浅湾,小足入,略砂流,金筋,匂深,小沸。帽子为小丸略返。刃长67.3cm,反1.2cm。
个人藏 重要刀剑 刀
68 长曾祢乕铁
在新刀锻冶中长曾祢乕铁得到的评价最高。长曾祢乕铁是越前国(福井县)福井的甲胄师,一直到他55岁的时候都是作为一名甲胄师在福井生活,但他不满足于此,为了能闻名天下而前往江户。不过,时代变迁,时世进入了德川家的天下,随着天下太平的到来,高价的甲胄越来越难以卖出去。他在无可奈何之下,为生活所迫只能是转职为刀锻冶。乕铁于延宝6年(1678)6月24日死去,享年73岁,其墓在江户时代位于现在JR上野站横内的土地上,现在则被转移到了福井县福井市的妙欢寺。
有关长曾祢乕铁的出生地,自古以来就有江州(滋贺县)和越前(福井县)两种说法,现在也未有定论。不过,从“长曾祢”这个姓氏来看,长曾祢乕铁的祖先应该曾经在近江国(滋贺县)长曾祢村居住过这一点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乕铁”这个名字的由来一般的说法是,乕铁在从事甲胄师的时候掌握着一种处理古铁(古钉、古甲胄的碎屑)的特殊技法,而从“古铁”的发音得到了“乕铁”的称号。
后来又有了一种新的说法,长曾祢乕铁并不使用江户时代初期许多刀锻冶都流行使用的“南蛮铁”作为原料来制作新刀,而是以自古以来就有的制刀法以砂铁制作原料铁,因这种配合古铁(铁屑)来制刀的作法而被称为“古铁(乕铁)”。由于乕铁有着相当数量的名作,所以也出现了许多伪作。新选组的近藤勇所持有的“乕铁”据说实际上便是伪作之一(虽无定论)。
这里介绍的“乕铁”是幕臣大久保一翁的爱刀。
镐造,庵栋,反浅,中锋之刀姿。生茎,栗尻,目钉孔二处。表有“长曾祢兴里入道乕铁”之铭。地肌为小板目肌,地沸,清晰。刃文为浅湾互目交,下半匂深大互目足入,上半砂流,磨交。帽子为直小丸先扫挂。刃长70.9cm。
蟹仙洞(山形县上山市) 重要刀剑 刀
71 不动国行
这柄小太刀名号的由来是因为不动明王的雕刻。
最初此刀为刀剑发烧友足利将军家所持有,但后来被乱世枭雄松永久秀夺取,献给了织田信长。接着又先后落入了丰臣秀吉和德川家的手中。在明历3年的江户城大火中,此刀被烧毁,不过经过越前康继的重修煅烧而修复,由纪州德川家拜领。到了明治时代则成为了德川本家之物。可到了最后,却在大东亚战争的骚乱中不知去向。
其制作者来国行被认为是“来派锻冶”的实际上的始祖(国行的师父国吉(也是他父亲)并没有刀作)。来派出现在镰仓时代中期,据《铭尽(日本最古老的刀剑书)》记载,来派一族是来自于朝鲜半岛高丽的锻冶师,在他们制作的日本刀上代代都有“来国○”的刀铭。
刃文为丁子乱,生茎,栗尻,目钉孔二处,有“国行”之二字铭。帽子尖长返。雕物表为“柜中剑卷龙”,里为“柜中泷(岩上)不动明王”。表里皆为棒樋连樋。刃长60.3cm。
下落不明 小太刀
72 小典多光世
之所以称为小典多是为了体现其是小太刀(另有称为大典多光世的太刀)。此小太刀的制作者是镰仓时代中期住在筑后(福冈县)三池的典多光世这名刀锻冶。刃文为直刃互目,浅乱混。帽子为小丸尖。有“光世”之二字铭。雕物为表里大棒樋和添樋搔。刃长61.5cm。
现下落不明(大典多光世倒是现存)
72 刨切长光
“刨切”之称号的由来来自于《享保名物帐》中的记载,江州坚田(滋贺县大津市)有个叫作坚田又五郎的武士,他与一个经常来往的木匠一起到江州伊吹山(滋贺县坂田郡伊吹町)去,来到山中之后,木匠突然变成了个恐怖的怪物袭击坚田又五郎,于是又五郎便用小太刀向其斩去,将木匠连同刨子一同一刀两断,消失了踪影。此后,此小太刀便得到了“刨切”的称号,在先后经过了佐佐木六角氏、蒲生氏乡、德川家光之手后,成为了将军家的藏刀。大正12年关东大地震时,位于东京的水户德川家的藏刀遗失,德川本家前来慰问,将此刀赠与了水户德川家。之后,便在水户德川家代代相传,并于昭和24年4月13日被认定为重要美术品,保存至今。
制作者长光是备前长船派之祖光忠之子,继承为长船派的二代目。他现存的作品是镰仓时代诸刀工中最多的,而且每一作均为良品,可见其技术的稳定性(话说那柄大般若长光也是此人的作品)。长光的制作范围也很广,初期的作品强调其父光忠风格的身幅丁子而显得华丽,后期则多为细身姿直刃调丁子直刃足入这样刃文更为朴素的作品。在长船刀作中,长光的小太刀也是比较出彩,有一口为重要文化财产,除本作(刨切长光)外有两口重要美术品,共有四口重要刀剑。
镐造,庵栋,身幅广,腰反高,踏张姿。中锋诘,猪首锋。生茎,茎尻切,目钉孔四处,佩表栋寄处有“长光”之二字铭。刃文为互目丁子刃交,尖互目略交,匂口紧,小沸,清晰,乱映明显立。雕物为佩表棒樋搔流。刃长63.9cm,反2.3cm。
藏于水府明德会德川博物馆 重要美术品 小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