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雍正的兄弟改胤为允,为什么咸丰的兄弟不改名?还是叫奕某 第1页

  

user avatar   futeh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乾隆不喜欢改辈分字,所以定了规矩,从他开始,后代皇帝继位,皇帝的兄弟都不用改名字中的辈分字,具体措施又有不同。

乾隆的兄弟名字中的弘字虽然不改,但缺末笔,嘉庆和道光是遵照乾隆四十一年谕旨改自己名字中的辈分字,所以兄弟们名字中的辈分字沿用原字,不改不缺笔;咸同光宣继位后,遵照道光二十六年谕旨,自己不改名,但也不要求避讳自己的辈分字,所以兄弟们名字中的辈分字还是不改不缺笔。且,全天下的人都可以不避讳这几个辈分字。

具体怎么回事,我们再详细说一说。

清代皇室使用辈分,始自雍正这一代,雍正一代的“胤”、乾隆一代的“弘”和嘉庆一代的“永”,均是康熙拟定的。所以,雍正是清代第一个遇到要不要避讳辈分字问题的皇帝。避,可以说,兄弟也是臣子,理当避讳新帝的名字;不避,可以说,辈分字是先帝确立的,新帝和兄弟们都是先帝的儿子,理当沿用先帝所赐名字,不加改易,这也是孝道的一种体现。

雍正作为第一个遇到这个问题的皇帝,没有前例可循。他独揽大权的心理比较强,所以让兄弟们改了,但据后面乾隆的谕旨来看,后来雍正还后悔过此事。不管雍正是否真的后悔过,但这一说法,为后面乾隆不改兄弟名字中的辈分字,提供了一个理由。

乾隆是第二个碰到这个问题的皇帝。他的想法和他爹不太一样。他认为辈分字是祖父康熙所赐,不能因为避讳他的名字,而改变康熙的赐字,并援引他爹后悔给兄弟们改名一事,拒绝改掉自己兄弟名字中的“弘”字。

雍正十三年九月十三日,乾隆继位不久,便对兄弟请旨改名作了批示,不准改:

諭總理事務王大臣。朕之兄弟等,以名字上一字,與朕名相同,奏請更改。朕思朕與諸兄弟之名,皆皇祖聖祖仁皇帝所賜,載在玉牒。若因朕一人,而令眾人改易,於心實有未安。昔年諸叔懇請改名,以避皇考御諱。皇考不許。繼因懇請再四,且有皇太后祖母之旨,是以不得已而允從。厥後常以為悔,屢向朕等言之。即左右大臣,亦無不共知之也。古人之禮,二名不偏諱。若過於拘泥,則帝王之家、祖父命名之典,皆不足憑矣。朕所願者,諸兄弟等,修德制行,為國家宣猷効力,以佐朕之不逮。斯則尊君親上之大義,正不在此儀文末節間也。所奏更名之處,不必行。[1]

嗣后的九月二十日,又下谕旨,确立了自己名字的避讳规则:

(丙辰)又諭:據大學士鄂爾泰等奏請迴避朕之御名。上一字,擬書宏字,下一字,擬書[麻玉]字。朕思尊君親上,臣子分誼當然。但須務其大者,以將恭敬。至於避名之典,雖歷代相沿,而實乃文字末節,無關於大義也。中外臣工,如身膺文職者,當思宣猷布化,禆益於國計民生。官居武職者,當思効力抒忠,奏績於疆塲牧圉。士子讀書勵行,黎民守法奉公。方為克盡愛戴尊崇之實。若但於御名謹避,將字畫更改,並失其字之本義。揆諸古人二名不偏諱之理,既不相符,且區區拘泥之見,亦不足以明敬悃,甚無取焉。所請改寫宏字、[麻玉]字,不必行。嗣後凡遇朕御名之處,不必諱。若臣工名字有同朕,心自不安者,上一字著少寫一點,下一字將中間禾字,書為木字。即可以存迴避之意矣。爾部可傳諭中外。一體遵行。[2]

从这封上谕来看,乾隆对自己名字的避讳要求确实很宽松,不用改字,只需缺笔就可以了,所以他的兄弟名字均继续沿用弘字,但缺末笔。

乾隆早期,避讳比较宽松。到了乾隆中期,避讳收紧,官方开始因为避讳不严、没有缺笔改字的问题兴大狱,则是另一个问题了,但这个问题不会影响到乾隆兄弟的名字。

到了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乾隆又下了一道谕旨,对后世皇帝的辈分字避讳做了规定:

(庚辰)諭:朕御極之初,大學士等奏請避朕御名。朕以避名之典,雖歷代相沿,實乃文字末節,無關大義。特降諭旨,遇朕御名,上一字,少寫一點,下一字,將中間禾字書為木字,以存其義。至臣工命名有相同者,概不令改易。彼時趙宏恩曾請改避,亦未允行。若二名不偏諱,聞之孔子。而嫌名不諱,則韓愈諱辯,言之甚詳。是以朕於御名同音之字,凡臣工奏對,俱不令迴避,眾所共知。至於清字,既不可缺筆,而十二字頭之字本少,每一字必對音數字、至十餘字不等,與漢字嫌名無異,更何必諱乎?即漢字亦有不能盡同者。如永字,世所習用,而體義亦不宜缺筆。綿字,為民生衣被常稱,尤難迴避。且皇子輩永字,乃皇祖欽定;皇孫輩綿字,則朕所命名。而近派宗支蕃衍,依次取名者,愈久愈多。我世世子孫,自必遵朕舊章,不令改易。第恐後來臣工等,不能深體朕意,妄謂於心不安,輕有所請,或致無可適從。自當豫示折衷,以垂法守。朕以為與其改眾人之名,以避一人之名,莫若改一人之名,使眾無可避,較為妥善。將來繼體承緒者,惟當以永作顒,以綿作旻。則係不經用之字,缺筆亦易。而永綿等字,均可毋庸改避。至於清文,則仍其舊,總不必改避。其奕字輩以下,則所謂過此以往,朕未之或知,然亦可推廣此意,永遠遵行。此旨著軍機大臣,敬謹存記。並繕錄二通,一交內閣封存,一令阿哥等於書房,恭貯敬識。朕常有願,俟春秋八十有五。即當歸政。至時再行宣示。[3]

这道谕旨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永、绵2字避讳太难,理由有二:

  1. 永、绵二字都是日常生活经常要用到的字,很难改用其他字,而且也不方便,缺笔也不易。
  2. 永字是康熙定的,绵字是乾隆自己定的,后世子孙应该世世遵守,不应改用他字。

同时,乾隆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继位皇帝名字里的永、改作颙,绵、改作旻,这样新帝继位后,只需避讳颙、旻2个生僻字,不用避讳永、绵。并且绵字辈以后的皇帝,可以遵照这条办理。这就是嘉庆立为皇太子和道光继位后改名的原因。

嘉庆在乾隆六十年被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名为颙琰:

辛亥,上御勤政殿。召皇子、皇孫、王、公、大臣等入見,宣示恩命。立皇十五子嘉親王顒琰為皇太子。以明年丙辰,建元嘉慶元年。
諭:朕寅紹丕基,撫綏方夏。踐阼之初,即焚香默禱上天。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其時亦未計及壽登八旬有六也。……立皇十五子嘉親王顒琰為皇太子,用昭付託。定制孟冬朔頒發時憲書,其以明年丙辰為嗣皇帝嘉慶元年。俟朕長至齋戒後,皇太子即移居毓慶宮,以定儲位。皇太子生母令懿皇貴妃,著贈為孝儀皇后,升祔奉先殿,列孝賢皇后之次。其應行典禮,該衙門查照定例具奏。皇太子名上一字,改書顒[注:缺末两筆]字。其餘兄弟及近支宗室一輩,以及內外章疏,皆書本字之永,不宜更改。清書缺寫一點,以示音同字異而便臨文。……[4]
(太长,不录全文)

道光继位后,改名旻宁:

(癸巳)又諭: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恭奉皇祖高宗純皇帝諭旨,“綿字為民生衣被常稱,尤難迴避。將來繼體承緒者,當以綿作旻,則係不經用之字。缺筆亦易等因。欽此。”
今朕欽遵成命,將御名上一字敬改。至臣下循例敬避,上一字,著缺一點,下一字,將心字改寫一畫一撇。其奉旨以前所刻書籍,俱無庸追改。尋肅親王永錫等奏,臨文不諱,聖主不以為嫌,而臣子之心,究多惶悚。謹案《康熙字典》,甯字註乃定切,引漢書永以康甯一語。與御名下一字,音義相通。嗣後文移奏牘,恭請避寫甯字。得旨,既知臨文不諱,何用瑣瑣。仍遵前旨,改寫一畫一撇。又奏,前代避諱,原有改用音相近者。批,不可為法。[5]

道光六年,道光下令增加“溥毓恒启”4字为辈分字,并为“奕载溥毓恒启”6代皇帝辈分字避讳做出规定:

(庚戌)諭內閣:朕以雲仍衍慶,卜世延長。前經降旨,於奕載輩分以下,續增溥毓恒啟四字。按序命名,引用勿替。因思避名之典,歷代相沿。我皇祖高宗純皇帝特降諭旨,御名缺筆書寫,以存其義。復諭以奕字輩以下,亦可推廣此意,永遠遵行。朕思命名之字,既經排次酌定,照示來茲。自應崇效聖謨,將缺筆書寫之處,豫示折衷,以垂法守。將來億萬年繼體承緒者,奕字寫[注:缺末筆],載字寫[注:缺末筆],溥字寫[注:缺末筆],毓字寫[注:缺筆右下一竖],恒字寫 [注:缺末筆],啟字寫[注:啓字右上角“攵”改為“又”]。嗣後遵茲令典,接續奉行。萬萬世子孫,率循罔替。此旨著軍機大臣敬謹存記,並繕錄二道。一交內閣封貯,一交上書房恭貯敬識。前降選用溥毓恒啟四字諭旨一道,亦著繕錄一分,交上書房存記。[6]

到了道光二十六年,道光又进一步放宽了辈分字的避讳规定,取消缺笔,直书原字:

戊寅,諭內閣:我朝景運延長,雲礽衍慶。避名之典,我皇祖高宗純皇帝特降諭旨,以不經用之字改避。復諭以奕字輩以下,亦可推廣此意,永遠遵行。聖謨煌煌,洵為萬世法守。朕御極初年,曾經降旨豫示奕載溥毓恆啟等字,缺筆書寫。因念國家燕翼相承,宗支蕃衍,依次命名者,久而愈多。自宜推廣前奉諭旨,援引二名不偏諱之義,用示折衷。將來繼體承緒者,上一字仍舊毋庸改避,亦毋庸缺筆。其下一字應如何缺筆之處,臨時酌定。以是著為令典。俾我子孫,繼繼繩繩,率循罔替。此旨著軍機大臣敬謹存記,並繕錄二道。一交內閣封貯,一交上書房恭貯敬識,以垂永久。[7]

此后,咸同光宣4帝,均遵照道光二十六年的谕旨,继位后,不避讳名字中的辈分字,兄弟们既不改字,也不缺笔,可以直书原字。

咸丰继位,避讳规定如下:

(庚戌)又諭:道光二十六年三月,皇考持降諭旨,“以二名不偏諱,將來繼體承緒者,上一字仍舊無庸改避,亦無庸缺筆。其下一字,應如何缺筆之處,臨時酌定。以是著為令典。”朕敬遵成命,將御名上一字仍舊書寫,毋庸改避。下一字著缺寫末一筆,書作[言㝉]字。以示改避之意。其奉旨以前所刻書籍。俱無庸議。[8]

同治继位,避讳规定如下:

(甲辰)又諭:道光二十六年三月,皇祖特降諭旨,“以二名不偏諱,將來繼體承緒者,上一字仍舊毋庸改避,亦毋庸缺筆。其下一字,應如何缺筆之處。臨時酌定。以是著為令典等因。欽此。”今朕敬遵成憲,將御名上一字仍舊書寫,毋庸改避。下一字毋庸缺筆,凡臣工奏章內遇有此字,著用湻字改避。其奉旨以前所刻書籍。俱毋庸議。[9]

光绪继位,避讳规定如下:

(乙亥)又諭:道光二十六年三月,皇祖宣宗成皇帝特降諭旨,“以二名不偏諱,將來繼體承緒者,上一字仍舊毋庸改避,亦毋庸缺筆。其下一字,應如何缺筆之處,臨時酌定。以是著為令典等因,欽此。”今朕欽遵成憲。將御名上一字,仍舊書寫,毋庸改避。下一字,著缺寫末一筆,書作湉[注:缺末筆]字,以示改避之意。其奉旨以前所刻書籍,俱毋庸議。[10]

宣统继位,避讳规定如下:

(甲戌)又諭:道光二十六年三月,宣宗成皇帝特降諭旨,“以二名不偏諱,將來繼體承緒者,上一字仍舊,毋庸改避,亦毋庸缺筆,其下一字應如何缺筆之處,臨時酌定。以是著為令典等因。欽此。”今朕敬遵成憲,將御名上一字,仍舊書寫,毋庸改避,下一字敬缺一撇,書作儀[注:缺筆右下一丿]字。其奉旨以前所刻書籍,俱毋庸議。[11]

所以,题主问题中的咸丰的兄弟,以及同治光绪溥仪的兄弟,均不用改名,可以直书“奕”、“载”、“溥”字。

参考

  1. ^ 《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二 雍正十三年九月九日
  2. ^ 《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三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日
  3. ^ 《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一千二十 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
  4. ^ 《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一千四百八十六 乾隆六十年九月三日
  5. ^ 《宣宗成皇帝實錄》卷之二 嘉慶二十五年八月十日
  6. ^ 《宣宗成皇帝實錄》卷之一百十一 道光六年十二月三日
  7. ^ 《宣宗成皇帝實錄》卷之四百二十七 道光二十六年三月二十三日
  8. ^ 《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一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七日
  9. ^ 《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之一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八日
  10. ^ 《德宗景皇帝實錄》卷之一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六日
  11. ^ 《宣統政紀》卷之一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user avatar   ning-nan-zuo-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雍正计较的多呗。

改他自己兄弟的名字其实并不算什么,但是这货居然计较到去改崇祯的年号。。。这不是有病吗?

改崇祯为崇正,避祯字。

改直隶真定府为正定府,避真字。

改江苏仪真县为仪征县,避真字。

改贵州真安州为正安州,避真字。

改河南真阳县为正阳县,避真字。

南明卫胤文改卫允文,避胤字。

赵匡胤改没改记不清了,明天翻书。

。。。

1908年的时候,有个人当皇帝了,于是河南仪封就改名叫兰封了。二十世纪了诸位!!飞机都造出来了,还特么玩这套呢!

简直滑二十世纪之大稽!

明朝有人叫朱祁镇,也没见把朱仙镇改名。

元朝有人叫铁穆耳、妥欢帖木儿,也没见把察罕、扩廓、孛罗改名。

金朝有人叫完颜守绪,也没见不让续。。。

PS:

赵翼:自古避讳之轻,无如我朝者。




  

相关话题

  中国能否和平崛起? 
  有什么关于中世纪的欧洲的冷知识? 
  如果把祖鲁战争跟同时期的大清军队放在一起打仗,结果会怎样? 
  历史上有哪些特别惨的民族? 
  袁腾飞的历史素养如何? 
  大清灭亡之后有为它殉国的吗? 
  琅琊颜氏出名吗?在历史的地位如何? 
  商朝信奉鬼神,巫(祭司)的地位很高。为什么到了周朝他们的地位就下降了,而且历朝历代也降低? 
  大清第一首辅是谁? 
  被皇帝赐自尽后,可不可以不自尽而逃跑? 

前一个讨论
清朝真的有禁民间火器吗?今天听到个说法是,清朝不禁止登记在册的民间火器,以至于村斗常常有枪炮出场?
下一个讨论
明末菊花岛之战,袁崇焕应该怎么协防菊花岛?或者说菊花岛正确的防守姿势是什么?





© 2025-0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