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明末菊花岛之战,袁崇焕应该怎么协防菊花岛?或者说菊花岛正确的防守姿势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qiu-yuan-89-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的不准确,不是冻上了,而是冰带加宽/浮冰堆积。

觉华岛上的明军,是被高第坑害的。因为在封冻的盛冰期(每年12月次年3月初),渤海海岸边的海冰只会越凿越厚,越冻越结实。凿冰拒敌,纯属作死

高第显然不懂海冰测量和海冰形成原因。讨论觉华岛之战和写架空小说的现代人,恐怕也没几个知道的。


你们以为冬天渤海封冻,冰层是平平整整结结实实,能随随便便的在上面跑马走车,畅通无阻?

情况恰恰相反,是坑坑洼洼,高低起伏,象丘陵一样的。而且不是都冻的结实。有的地方又厚又硬,有的地方又脆又薄。在海岸线上,冰层碰撞挤压堆积,形成固定冰带,制造出1~3米高的冰脊,象冰山一样。在远离海岸线的地方又有很多碎冰块随着海流运动,踩下去就掉海里,然后被海流带走……


1、

每年11月末到12月初,按照自北向南的顺利,从北边的辽河口一带开始,渤海沿岸结冰,第一天观察岛海冰的日子叫初冰日。刚开始出现的是特别薄,几乎完全透明无色的小片浮冰,叫冰皮。

海水里有很多杂质,只是因为冰皮特别薄,看上去才是无色透明的。随着浮冰加厚,逐渐不再透光,成了很脏的白色或灰白色,面积也变大,大块大块的漂在海面上,因为很象夏天池塘里的荷花叶,被称为莲花冰。

正在从冰皮向莲花逐渐变化的浮冰,基本成型的莲花冰——

2、

海洋是有洋流的,即便是渤海这种非常封闭的内海也如此。

浮冰被海流带动,成为流冰。在这个过程中碰撞、挤压、破碎、堆叠,再冻结在一起。浮冰块越来越大,形成几十乃是上百平方米、高低不平的大块浮冰,逐渐由“浮冰”变成小型的“冰山”

3、

别忘了,海洋还有潮汐活动,在海岸和深海之间形成水平活动的潮流。潮汐的能量也很大,以至于现代人都打算利用潮汐发电。

在涨潮流(flood current)的作用下,浮冰被潮汐推向海岸;到落潮(ebb current)时,大块浮冰留在海岸上搁浅了,成为搁浅冰。

在涨潮、落潮的反复作用下,每天都有浮冰被推上海岸,浮冰向陆地推挤堆叠,搁浅冰越堆越多,越来越高,形成极为高大壮观的“冰山“。当搁浅冰比海平面高出2米,叫冰架。

渤海潮流活动与海底物质循环——

4

堆积在海岸上的搁浅冰,就和南极大陆的巨型冰山一样。他们直接压在海岸地表上的,不是浮在海水上。搁浅冰已经和海岸已经冻在一起了,即不会随洋流飘走,也不会在潮汐作用下起伏,所以他们也叫固定冰。

但是在远离海岸线的海域,尽管海面看上去也冻上了,但只是表层的浮冰,浮冰下是依然是海水。


5、

依照现代气象和海情观测记录,渤海每年初冰日,集中在阳历的11月下旬到12月初。

在这里强调一个事实:和现代的渤海海情相比,十七世纪的渤海,理论上其冬季冰期要长,冰封情况有可能更严峻。

除了当时处在小冰期这个原因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渤海的含盐量要比现代明显更低。

诸如中国渤海、北欧波罗的海、俄罗斯土耳其等国的黑海等被大陆包围的封闭内海,因为自身蒸发量小,且沿岸还有多条年径流量极大的淡水河的持续注入,导致海水含盐量偏低。

即便北宋末年黄河改道,夺淮入海之后,渤海沿岸依然有辽河、海河等多条大河的河口。因此在中国四大近海海域,渤海的含盐量最低。

晚清时因溃堤决口,黄河又重新流入渤海。近现代以来,华北和东北都进入进入工业社会,向辽河、黄河排污的污染问题严重,从而又导致渤海的含盐量有明显提高,呈逐渐富营养化。

在渤海的西部沿岸到辽东湾,也就是今天天津、秦皇岛、辽西走廊一带,直到辽河口,因黄海进入的海流一分为二,沿渤海西部沿岸形成一条循岸向北的表层流,使海河/黄河的淡水向北流,形成深入辽东湾的表层淡水舌。

这导致今天在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天津的海河入海口、辽宁的辽河入海口和辽西走廊沿岸,表层海水的含盐量比渤海的平均含盐量还要低。

如今的渤海平均含盐量约为30‰,菊花岛所在的葫芦岛/锦州一带的表层海水含盐量约为22‰。明清时代的渤海平均含盐量约为27~28‰,菊花岛所在海域的表层海水含盐量约为20‰

低温和低含盐量,更有助于海水的结冰。今天渤海的冰点在-1.5~-1.9℃。400年前的冰点约为-1.2~-1.6℃之间。

冰姑且就用现代的观测记录去套用400年前吧。

宁远之战发生在天启六年正月二十三到二十六日,其中觉华岛之战发生在正月二十六日,阳历为2月22日。

这个时间距离渤海的平均初冰日,已经相距近两个多月。此时的辽西海岸和觉华岛海岸,早已形成壮观的搁浅冰。

我草草画了一张示意图,画技不高献丑了,大致情况如下——


上面的黑方块是宁远城的位置。

红圈表示搁浅冰/固定冰的区域。

蓝线/蓝箭头代表渤海北部辽东湾海域存在的、顺时针方向的表层流。在辽西走廊沿海,该海流为西南——东北流向。”浮“字表示浮冰的分布区域。

海岸线都是搁浅冰/固定冰,他们和海岸冻在一起,不随海流和潮流运动。部分区域搁浅冰的堆积高度可能超过2米,形成壮观的冰架。

固定冰向深海区延伸的部分,叫冰带。

在远离海岸的深海区,以及辽西大陆与觉华岛之间的海峡中间,随着海水深度增加,海流作用强,已经没有固定冰的冰带,而是浮冰。在洋流的作用下,浮冰也会挤压堆叠,表面也是凹凸不平的,但是相比搁浅冰/固定冰而言,他们要平整多了,”海拔“也低多了。

6、

高第让明军凿冰拒敌,目的是想把海水露出来,所以凿固定冰没用,必须凿远离海岸的浮冰区,尤其是辽西大陆与觉华岛之间海峡当中的浮冰区。

但是高第忽视了一个问题:这不是死水,是海水,海洋是有洋流的,浮冰下的海水依然在流动。

当他们凿开冰面,露出海水之后,在海流和潮流的作用下,破碎的流冰会重复这个运动、碰撞、挤压、破碎、堆叠的过程。

凿开的冰面越大、越长,凿开的区域越是和海流的流向拟合,这个作用就越明显。

如果他们凿是固定冰带与浮冰过渡区域,还将有助于固定冰的进一步发育,使海岸线沿岸的冰带继续向深海区延伸;

如果他们凿的是浮冰带中心的浮冰,也有助于浮冰的堆叠、增厚。

结果就是冰越凿越厚,冰带越凿越宽。

这就和老茧子类似,皮肤经常受力摩擦的部分,经过多次磨损—受创—愈合之后,会更粗糙厚实。


7、

高第又疏言:初闻奴报过河,即檄觉华岛将官凿冰自卫,迺风雪严寒,冰开复合,奴兵猝至,将多死之。——《明熹宗实录》天启六年二月二十二日。
二十六日,闻明国关外之兵所需粮草,俱屯于觉华岛(离宁远南十六里),遂命武格纳率八孤山蒙古,又益兵八百,往取之。见明国守粮将姚抚民、胡一宁、金冠,游击季善、张国青、吴玉,于冰上安营凿冰十五里,以战车为卫。我兵从未凿处进击,遂败其兵,尽杀之。——《满洲实录》

高第的奏报里说”初闻奴报过河,即檄觉华岛将官凿冰自卫“。

后金军是在正月十六日抵达辽河口附近的东昌堡和牛庄埠,随后过河继续西进。那么觉华岛的明军也就是大致在此时开始凿冰。

二十六日,后金军转攻觉华岛,注意到岛上明军”凿冰十五里“。考虑后金是从大陆上杀过来的,那么这十五里凿开的海水,是位于海峡中,用于防护岛的西海岸。

但这显然不是凿冰的总长度,因为凿冰活动已经持续十天,很多地方又”冰开复合“了。这些重新冻上的冰层,厚度比原先更厚,表面也更粗糙。

后金军绕开十五里凿开的冰面。所谓”从未凿处进击“,并不是没有凿开,而是冰开复合之后,厚度比原先更厚,表面也更粗糙的冰面。


黄河、辽河的的流凌现象,有人听说过吗?不是指开春冰化后的凌汛,是入冬时的流凌。

冬天天越来越冷,河水开始结浮冰,河水把浮冰从上游带到下游,大量的浮冰在下游某处河段堵在一起,碰撞堆积。但是气温还在持续走低,这些流冰不会融化,最后在河道里冻成如同山脊一样的冰脊带。

这个过程,感觉是不是与渤海的流冰、搁浅冰的成因很相似?

高第让明军在觉华岛沿岸凿冰,犯的就是这个错。

如今,菊花岛的海岸线全长约为46华里。《满洲实录》里说”(觉华岛)离宁远南十六里“。后金军进攻时记录凿开的冰面为15里。

数据都给诸位位列出来了,谁有兴趣,不妨把十五里的凿冰区放在地图上对比以下。

凿破的冰面恰好和此处的洋流方向一致,洋流就相当于水流,凿开的冰面就如同一条河,浮冰碰撞堆积,重新冻的又厚又糙。

《窃明》里也出现了处于冬季,在长生岛沿岸凿冰拒敌的桥段,就和那个”蓟门天线一线天“一样,都属于对辽东/渤海的地理气候、海情海况一无所知,很扯淡的情节。


8、

菊花岛正确的防守姿势是什么?

答案是不要凿冰。

如今的菊花岛,每年冬天到次年春天,依然还持续几个月的冰封期。岛上居民要提前备足过冬物资。

海水结冰,不能开船,这好理解。但冰面上难道不能走人走车马?这怎么理解?

在没探明冰层之前,就是不能随便走人走车。

从表面上看,你能看到海岸线的搁浅冰,离海岸线越远,冰面越平整。远处的深海是浮冰。

但是哪里是固定冰的冰带,哪里是浮冰,浮冰又有多厚,仅仅从冰面上观瞧,你是看不出来的。关键是浮冰下边的海水还是流动的,气温在冬天也是即降温还会升温的。

必须有人冒着一定危险,亲自去探冰。没有探冰,就贸然走到浮冰区,冰面碎了掉进去,下边的海水可是流动,冲走了连尸首都找不到。

所以,生活在辽东湾沿岸有经验的当地居民,即便知道海水结冰,看到的也是冰面,照样不敢随便上冰。


评论中的回复内容1:

辽宁省锦州海洋站对1984~2013年这三十年的海冰进行观测数据。锦州—葫芦岛—兴城(含菊花岛)沿岸固定冰冰带的延展宽度在1000~1400米之间,平均宽度约为1260米。而菊花岛距离辽西大陆的这个海峡平均宽度,约为6.7公里。

在固定冰冰带之外,才是可以凿破的浮冰区。

同样还是以锦州海洋站的这份数据为准,套用在四百年前,如下图——

围绕菊花岛周边一圈的红色虚线,还有沿着辽西海岸的红色虚线,是海岸的潮侵带边界线,虚线以内就是滩涂。

注:因为有潮汐现象,所以海岸线不是固定不变的,涨潮时,海岸线向陆地推进扩展;落潮时,海岸线又后退。一涨一落,海岸线往复变化,在涨朝和落潮的过程中,反复被海水淹没—露出的这部分海岸叫做潮侵带,俗称滩涂。

依照前文的科普,滩涂上的海冰,都是潮汐推挤作用下的搁浅冰/固定冰

以半径1260米为准,从岛屿投影中心,沿全岛海岸线,向外垂直延伸1260米,就是固定冰冰带和浮冰区的分界线。

虚线以内为固定冰,虚线以外为浮冰。

明军必须凿虚线以外的浮冰,表现在这张示意图上,就是虚线以西的冰面。我们不妨假设,明军就在紧挨着虚线的外侧凿开了浮冰,并排列战车组成防线。在图上就是这条粗黑线。

左上方的黑色方框是宁远城

后金军观察守岛明军“凿冰十五里”。明代一里约为580米,15里约为8.7公里。

在图上,这条8.7公里长、位于海峡中的黑粗线,大致正好可以掩护北起磨盘山岛,南到觉华岛南端的全岛西海岸。

这条凿开的冰面,和经过海峡的渤海西海岸表层流(图中蓝线蓝箭头)也是同向平行的,非常有利于制造海水表层流发挥冰凌堆叠作用。让明军凿冰的工作量更加艰难

后金军绕过这道由露出的海水和战车构成的明军防线,从南侧或北侧发起进攻。


至于岛的南北两侧和东侧为什么没有凿冰。或许是如评论中有人提出的,可能是守岛明军人力资源有限,凿冰工作艰巨,实在没精力没时间再去凿了;也有可能是之前凿完,但是又冻上了,如高第在奏疏中说的“冰开复合”。

我个人倾向于后一种可能:明军应该至少在觉华岛海岸线南—东—西三面外侧的浮冰区上凿冰,能把四面海岸线都凿开,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圈才好呢,但是海流表层流作用下的冰凌堆叠效应太强,凿开的冰面很快就流冰堆叠,且越积攒越厚,“冰开复合”,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只能重点保障在觉华岛西侧海面上开凿浮冰形成的这道15里长的防线。


user avatar   ru-yu-26-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秋原写了这么长的一段,,结果开头就错的离谱。

竟然还想把凿冰推给高第?人家一个上任才两个月,宁远门往哪边开可能还搞不清楚呢,就要给袁崇焕和孙承宗背这个大锅?

觉华之屠为高阳已去自如不守前法严督開冰尔岂因此谓觉华不可用耶

看看茅元仪这位袁崇焕的同事是怎么说的,觉华岛的屠杀和孙承宗没关系,孙承宗已经离职了,都是袁崇焕的错,是因为袁崇焕没有按照原先定好的方案严督凿冰。

这段话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信息,凿冰是孙承宗和袁崇焕定下的方案,在高第上任前就定好的方案,而不是高第脑袋一拍想出来的。。茅元仪在这里还给孙承宗开脱,说凿冰的方案没问题,问题在于袁崇焕凿冰不够努力 。真的要说什么不懂海冰什么的,也应该说孙承宗和袁崇焕,而不是指责刚上任的高第。

而高第是什么时候知道凿冰的方案,或者是谁告诉他的呢?我认为是袁崇焕。

腊月二十后,道臣袁崇焕来关城面议甚悉,以时势论,守四面之城易,守数十里之长城难。臣非敢急关门而缓宁远,以宁远之守着预定而不忙,关城之守着新议而未定也。

在天启六年年末,袁崇焕去了山海关和高第商量防守对策。这次以后,高第得出的结论是宁远之守着预定而不忙,这预定的方案是谁定下来的?只能是高第和袁崇焕的商量后做的决定。

于是之后后金大举进攻的时候,高第参照和袁崇焕商议定下来的方案,下令袁崇焕凿冰,给他们背了这个大锅。



经略王在晋守觉华之议,原以三月发兵,九月收兵为期,而主者卒违初议,泊兵久戌。
夫閰抚筹边无它奇策,只城窟窿山、守觉华二事耳。觉华岛去宁远二十余里,贼由陆,水兵安能阻?贼攻城,水兵安能救?此辽生王一宁之条议,而关抚以此取世资,耳食者遂深信之,不知觉华春夏可守而冬不可守,虏踏水而过,岛中为绝地矣。丙寅春,贼犯宁远,不闻窟窿山出一奇、设一伏、杀一贼,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阎抚而益信。

明朝早就知道冬天结冰的事,之前王在晋已经提过怎么守觉华岛了。。三月发兵,九月收兵,冬天不碰觉华岛,但是到了孙承宗手里,因为王一宁的意见,变成了泊兵久戌。

而觉华岛上都是水兵,你让他们去和后金陆战。。和送死没两样。

觉华则去宁远三十里,可收粮而不可长守也,冬月水坚可渡。阎监军谓虏至将凿冰为堑,以限虏骑。冰可踏者必结,土冻凿堑土可填也。监军谓守岛则虏不敢犯宁城,为宁城之犄角。余云虏用骑,而水兵舍舟则失其长技矣。可与骑兵格闻乎,守之何益?无奈阁部误听监军之言以为必当守也。枢辅至檄兵守,高经略未及议更,虏踏冰而岛兵尽遭其惨戮

而茅元仪的想法是这样的,袁崇焕应该调觉华岛军队去宁远,也就没这事了。

觉华之陷袁自如为政 不早调其援宁远城 故坐而毙耳

或者你把觉华岛建成宁远这样的军事要塞?这个毫无必要啊。。。

不是怎么守的问题,这地方就不该守,,,

而某些人,把觉华岛屠杀扔给才刚上任两个月的高第真的好吗?

这地方不是宁前道袁崇焕管还有哪个道?而袁崇焕在宁远几年了啊,觉华岛冬天的情况他不比高第了解?

你们一直给他套上不存在的抗命守宁远,全然不顾宁远本来就是他的信地的事实。怎么到了觉华岛,他就是乖乖听高第的话,什么也没做,看着觉华岛死呢?

这双标666啊。


user avatar   zhua-zhu-er-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宁前道,全称宁前兵备道

《大明会典》:宁前兵备一员。春夏、驻札宁远。秋冬、驻札前屯。东至宁远(土答)山所、西至前屯中前所、抵关所辖、宁前二卫、城堡驿所、共三十二处。兼管屯田、马政。

注:兵备道主要维持地方治安,同时协助巡抚处理军务,能监督军事,可直接参与作战行动。


所谓宁前道管钱粮的

《大明会典》凡徭役、里甲、钱粮、译传、仓禀、志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者按大户粮长、民壮愉手等地方之事,俱听巡抚处置。

所谓高第不能管觉华岛的

高第又疏言初闻奴报过河即檄觉华岛将官凿冰自卫迺风雪严寒冰开复合奴兵猝至将多死之焚龙宫寺米豆二十数百有奇觉华称是得旨粮料船只器械及应罪应恤人员确查具奏《明熹宗实录》天启六年二月乙未

所谓袁崇焕该为右屯觉华岛负责的

《甲乙记政录》右屯觉华岛所积粮草前有旨着搬运内地,如何不遵,尽以资盗,匿不以闻。其参谕杨麒着兵部酌议具覆。(宁远大捷后,明熹宗质问高第)


user avatar   chi-shu-d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俄罗斯二十几年了,也去过其他国家出差,成年后还回国工作七年,应该有足够的素材回答这个问题。

国外的中餐为了迎合外国人口味改得四不像,欧美和俄罗斯的中餐大部分都是酸甜的,纯粹的中餐少,到是也能找到,就是少。

西餐也一样,虽说长个中国胃,就算在国外80%以上吃的也是中餐,但偶然也会吃西餐,法餐、俄餐都有些不错的菜式,其他各国菜式也有不少好吃的。

回国后偶然也会吃西餐,尤其是招待国外客户时,总结来说以下几点:

比较好的西餐厅,尤其外国人比较多的西餐做的还不错。

普通西餐厅或者咖啡厅、披萨店那就算了吧,改良后的西餐真不好吃,例如星巴克的拼接焦炭(黑椒)牛排、必胜客的烤饼底披萨,绝对和国外给老外吃的改良版中餐有的一拼。

顺便说一下大家争议的牛排几成熟,这个真没关系,是,按例牛排只有1/3/5/7/9成熟,但是到了中国就顺着中国食客意思来呗,愿意吃八成还是十成熟的就做呗,矫情啥。

我们也没说国外做的不地道的酸甜菜或者美国四不像的李鸿章杂烩就不是中餐。

继续吐槽某些矫情的人,真矫情中国普通西餐厅做的不地道,这就是给普通老百姓尝个鲜的地方,物美价廉,您自己不愿意吃的话去米其林、黑珍珠级别的西餐厅吃去呗,大部分都很地道,纠结老百姓尝鲜的普通西餐厅有意思吗?

为了秀下您吃过正经西餐的优越感,那您跟我比呗,咱报个吃过的外国菜菜名,也别只纠结于西餐,别拿普通没出过国的同胞开涮,否则只能显得您肤浅。


user avatar   po-wan-c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怎么感觉教主是在暗度陈仓,开始在汽车领域布局?

未来华为做智能汽车的软硬件,长城做整车?然后扩大到其他车企?


user avatar   qing-bing-bai-ye-l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是问人品

比较复杂,因为除了郭老私人感情,他朋友上下级对他评价都很好。

私人感情上你单看结果,确实不该借鉴

但你放在当时时代,滚滚历史长河,都是裹挟人前进的。郭老也逃离不了时代。他真的不爱第一个夫人,因为包办婚姻。没什么好说的,至于第一个夫人怎么怎么为郭家,那都是她自己的事,她做的好,后人会评价她好,她离开了,后人也没资格指责她。

第二个夫人,也是最多人怜悯的,郭安娜

确实是遗憾,因为郭老和她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生了几个就知道了。而且处境那么困难。至于说什么婚内出轨,真的什么野史都有,要是有,都会有记录。目前来看,更为信服的是没有。

郭老有三段婚姻,五段感情史 。但没有婚内出轨过。发生三段感情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为什么抛弃郭安娜,不是他故意。是必须这样做!郭老是回国抗战,代表中国对抗郭安娜一家的日本右翼势力。这时你带着右翼主要家族来中国抗战,你有多少信服度?你能保证你妻子儿女不会因为民众迁怒遭遇危险?

而且郭安娜也是右翼分子,她不过是因为对郭老的爱,才没表现那么严重。但她也是不支持郭老回国的。在中国,一个男子要为国报效是至高荣誉,此时一个人对此表示不支持,你会气愤吗?理智点,他妻子是大家族女儿,留在日本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虽然安娜父母不支持,但起码日本不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后来安娜遭到监禁,但也恢复日常生活。

至于后来遇到第三任夫人,我老师就说过,感情的事,没有对错 。真的情来了,你是躲不掉的。何况大家忽略了一点,当时抗战到什么程度?郭老作为对日宣传工作的高官,深知中日绝不两立,你死我活。你觉得和日本妻子相聚有可能?这不是多爱的问题,这还是民族气节的问题。

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很多情况,你是很难全的。难道普通人家庭不幸福吗?但那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因为他们没有付出代价。所以为什么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想出去了。

后来遇到第三位夫人,你觉得你是重新和第二位夫人和好?无论怎么做,郭老都是要被后人指责的。但当初他回国是写好遗书了,因此他活下来,是幸运的。安娜还能遇到郭老也是幸运的。很明显,十几年,是你你也是喜欢现任,对前任更多是抱歉和遗憾。

众人遗憾这感情,是因为安娜很棒,她移居大连,转为中国籍,为中国奉献一生,死后捐出全部遗产。子女为中国建设出力。但我们也没有一直说郭老没错啊,我们慰问她,选为政协委员。说明我们也是遗憾这感情的。

但再遗憾,也是别人的感情。倘若你你能让几位女子对你那么痴情,你此生也满足了。何况你还是单身狗,感情都没经历几年就讲对错。恕我直言,严他不律己

第三位夫人,那这。不太好评价。

这位夫人是自杀的,原因一方面是子女意外离世,原身体不好。精神状态不好。加上郭老先走了,和知道与姐姐的感情史。嗯,复杂。

但我对此表示怀疑,为何结婚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与她姐姐的感情史?真的在后面才知道的吗?这要考究。

总有人说是受不了自己是姐姐的替代品,原来先喜欢姐姐什么的。人家都结婚几十年了,那个年代什么风浪没见过,一根稻草就压垮了我们共产党员?很明显还有其他的事情嘛。

这个锅,郭老不能背,毕竟他是先结识于老的姐姐,也没结婚同居什么啊 只是相中。

后来和于老结婚,说明是爱这位夫人的。

因此,抛开郭老全部功绩来说

评价郭老应该说

是个感情史丰富的人,他多情,他对于感情事情处理不够圆滑。

他对几位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抱有愧疚,有遗憾。

结合他对感情的处理

他不是渣男,不是故意的,不是背叛家庭的人。第一位夫人,他不爱,但他知道她一直守寡在老家,后来特意去拜访,鞠躬表示愧疚。第二位夫人,因为时代原因,错过了,便不爱了。但他没有推卸责任,人们评论时,他都没有反驳。子女他让他们回国了,文哥郭老一家承担了,他还是有爱,但这爱已经不能表现出来了。第三位夫人,他没有错,子女离世,他也痛苦,倘若他知道妻子在意之前的和她姐的感情过往,他一定会好好请罪。可惜,郭老师先于老走了。

加上郭老的功绩

这些都是小事,放在国家危亡之际,放在那个民族困难年代,这些值得一提?

天天提这些的还不是你们这群能站在前人鲜血搏杀获得的安逸的人。恕我直言,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你是这剧情的主角估计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一名国外著名大学优等生,奖学金拿到手软。在自己领域成为风云人物。被前政府邀请为部长级人物,委员会一员,打仗时担当将军。后即使抛开政治研究学术,也是科学院主任级别等等等。你和我谈他年轻时恋爱次数多,感情多么渣?

对不起,这样痛苦我也想承担一下,请问你能告诉我怎么像他一样吗?


user avatar   wu-you-4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是问人品

比较复杂,因为除了郭老私人感情,他朋友上下级对他评价都很好。

私人感情上你单看结果,确实不该借鉴

但你放在当时时代,滚滚历史长河,都是裹挟人前进的。郭老也逃离不了时代。他真的不爱第一个夫人,因为包办婚姻。没什么好说的,至于第一个夫人怎么怎么为郭家,那都是她自己的事,她做的好,后人会评价她好,她离开了,后人也没资格指责她。

第二个夫人,也是最多人怜悯的,郭安娜

确实是遗憾,因为郭老和她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生了几个就知道了。而且处境那么困难。至于说什么婚内出轨,真的什么野史都有,要是有,都会有记录。目前来看,更为信服的是没有。

郭老有三段婚姻,五段感情史 。但没有婚内出轨过。发生三段感情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为什么抛弃郭安娜,不是他故意。是必须这样做!郭老是回国抗战,代表中国对抗郭安娜一家的日本右翼势力。这时你带着右翼主要家族来中国抗战,你有多少信服度?你能保证你妻子儿女不会因为民众迁怒遭遇危险?

而且郭安娜也是右翼分子,她不过是因为对郭老的爱,才没表现那么严重。但她也是不支持郭老回国的。在中国,一个男子要为国报效是至高荣誉,此时一个人对此表示不支持,你会气愤吗?理智点,他妻子是大家族女儿,留在日本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虽然安娜父母不支持,但起码日本不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后来安娜遭到监禁,但也恢复日常生活。

至于后来遇到第三任夫人,我老师就说过,感情的事,没有对错 。真的情来了,你是躲不掉的。何况大家忽略了一点,当时抗战到什么程度?郭老作为对日宣传工作的高官,深知中日绝不两立,你死我活。你觉得和日本妻子相聚有可能?这不是多爱的问题,这还是民族气节的问题。

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很多情况,你是很难全的。难道普通人家庭不幸福吗?但那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因为他们没有付出代价。所以为什么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想出去了。

后来遇到第三位夫人,你觉得你是重新和第二位夫人和好?无论怎么做,郭老都是要被后人指责的。但当初他回国是写好遗书了,因此他活下来,是幸运的。安娜还能遇到郭老也是幸运的。很明显,十几年,是你你也是喜欢现任,对前任更多是抱歉和遗憾。

众人遗憾这感情,是因为安娜很棒,她移居大连,转为中国籍,为中国奉献一生,死后捐出全部遗产。子女为中国建设出力。但我们也没有一直说郭老没错啊,我们慰问她,选为政协委员。说明我们也是遗憾这感情的。

但再遗憾,也是别人的感情。倘若你你能让几位女子对你那么痴情,你此生也满足了。何况你还是单身狗,感情都没经历几年就讲对错。恕我直言,严他不律己

第三位夫人,那这。不太好评价。

这位夫人是自杀的,原因一方面是子女意外离世,原身体不好。精神状态不好。加上郭老先走了,和知道与姐姐的感情史。嗯,复杂。

但我对此表示怀疑,为何结婚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与她姐姐的感情史?真的在后面才知道的吗?这要考究。

总有人说是受不了自己是姐姐的替代品,原来先喜欢姐姐什么的。人家都结婚几十年了,那个年代什么风浪没见过,一根稻草就压垮了我们共产党员?很明显还有其他的事情嘛。

这个锅,郭老不能背,毕竟他是先结识于老的姐姐,也没结婚同居什么啊 只是相中。

后来和于老结婚,说明是爱这位夫人的。

因此,抛开郭老全部功绩来说

评价郭老应该说

是个感情史丰富的人,他多情,他对于感情事情处理不够圆滑。

他对几位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抱有愧疚,有遗憾。

结合他对感情的处理

他不是渣男,不是故意的,不是背叛家庭的人。第一位夫人,他不爱,但他知道她一直守寡在老家,后来特意去拜访,鞠躬表示愧疚。第二位夫人,因为时代原因,错过了,便不爱了。但他没有推卸责任,人们评论时,他都没有反驳。子女他让他们回国了,文哥郭老一家承担了,他还是有爱,但这爱已经不能表现出来了。第三位夫人,他没有错,子女离世,他也痛苦,倘若他知道妻子在意之前的和她姐的感情过往,他一定会好好请罪。可惜,郭老师先于老走了。

加上郭老的功绩

这些都是小事,放在国家危亡之际,放在那个民族困难年代,这些值得一提?

天天提这些的还不是你们这群能站在前人鲜血搏杀获得的安逸的人。恕我直言,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你是这剧情的主角估计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一名国外著名大学优等生,奖学金拿到手软。在自己领域成为风云人物。被前政府邀请为部长级人物,委员会一员,打仗时担当将军。后即使抛开政治研究学术,也是科学院主任级别等等等。你和我谈他年轻时恋爱次数多,感情多么渣?

对不起,这样痛苦我也想承担一下,请问你能告诉我怎么像他一样吗?


user avatar   wan-xiong-89-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台湾为什么反智”这个回答里,我就说了:当它要否定的东西是客观现实的时候,它就不得不用外人看来十分愚蠢低劣的手段来达到这个目标。

核食不是“和食”,“辐食”确实是“福食”啊,这是送福来了啊!

台湾老百姓这福岛农产品一入口,那接着日本人敲锣打鼓欢迎台湾加入CPTPP。

以后这个美国瘦肉精猪肉,日本福岛核辐射大米,立陶宛精酿啤酒,台湾滞销凤梨莲雾释迦,外加一杯澳大利亚红酒,这就是五福临门套餐。

这福气还小吗?

这台湾以后就是福地洞天,福地人吃福食,福气满满,福盈门呐!


user avatar   zui-jian-kuang-s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消极怠工是消极怠工,但是可以把国防部长丢死牢里,可以自己派税吏去刮地皮,哪个君主立宪的皇帝有这么潇洒?


user avatar   he-li-ji-qun-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消极怠工是消极怠工,但是可以把国防部长丢死牢里,可以自己派税吏去刮地皮,哪个君主立宪的皇帝有这么潇洒?




     

相关话题

  《明史》为什么说袁崇焕死后「明亡征决矣」? 
  鸦片在明朝就已经传入了中国,为什么明朝时期没有形成抽烟片的风气,反而是在清朝的时候开始流行呢? 
  关于王在晋和孙承宗的争论,谁的主张更得当? 
  为什么可以打开城门迎闯王,而不能打开城门迎清军,清军可比闯王能力强多了? 
  如何看待新闻:疑似明朝舰队发现澳洲? 
  袁崇焕进京为什么要带喇嘛? 
  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有多发达(特指鸦片战争前)? 
  清朝编修的《明史》到底全面抹黑了明朝吗? 
  如果你生在明末的江南,此时清军即将入关,你要怎么做才能保全家族? 
  假如把明朝和清朝调换一下会发生什么? 

前一个讨论
雍正的兄弟改胤为允,为什么咸丰的兄弟不改名?还是叫奕某
下一个讨论
蒙古族的名人有哪些?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