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密室会议、黑箱政治决定的对德作战决策,被拍成了全国各民族同仇敌忾、各阶级团结一致对外的爱国主义宣传片,可以,这很主旋律,最搞的是看着丘吉尔这么一个根深蒂固的帝国主义者,和蔼可亲的聆听黑叔叔那段放在川普被砸烂的狗头旁也毫不违和的演讲,颇有纳粹元首亲切探视苏联战俘营的荒诞感。
这电影犯下了和当年著名YY电影《兵临城下》一样的错误:强行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当今的ZZ正确站台。1940年的丘吉尔,成长于维多利亚辉煌鼎盛的帝国时代,高贵的帝国精英经常的娱乐就是参加“对劣等民族小小的征服”。在印度、非洲和中国,千千万万个丘吉尔高举战无不胜的马克沁完成了一次次轻松的武装游行。这种从小深信“有的人生来比人高贵”、“人对人的非人虐待非常常见”的人,从生到死都散发着帝国精英倔强和蛮勇气概的人,出身马尔博罗公爵家族、从小对英王陛下政府的龌龊黑幕如数家珍的人,在这部电影里简直成了邻居那个整天吆喝你参加反战游行的和蔼老头了。传记电影不是不能吹,问题是你看了这部,你还能相信丘吉尔能在孟加拉大饥荒、死了天数字的饥民的时候,抱怨“印度人太能生”,然后把印度的粮食全部装军舰上运走?
噢,电影作者说,我们这是在反映历史人物的真实一面,反映历史背后真实的人性。100多分钟的电影你用了100分钟反映真实的人性,留给反映真实的历史估计只有十分钟?懂人性的导演和编剧太多,懂历史、战争与政治的导演太少。
12年的《林肯》好歹知道反映政治黑幕,小李子的胡佛也不避讳这位大特务风评不佳的私生活。我就纳了闷了,中国拍一部秦始皇歌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电影,估计就被喷成[友善度],怎么这种智障剧本交给外国人拍,就成了“豆瓣高分电影”了呢?
考虑到白左一贯的尿性:一切暴力都发泄在自己同胞身上,一切关怀都挥洒在异族身上。那干脆拍一部加利波利登陆战的电影算了,丘吉尔驱赶着英国士兵像猪羊一样往土军的摊头阵地送人头,完美。
我说怎么突然这么多赞,原来是督公点赞了。承蒙大家错爱啊,我不是啥影评人,就一历史爱好者,看了一历史传记片由感而发而已。其实这电影本身制作、演员演技,那确实好看。顶好顶好,但我就是不喜欢。
因为国内很多人不怎么懂得这段历史,也不知道丘吉尔是什么样的人. 主演很会演戏,也很努力,但是剧本太差,完全不符合事实, 应该说演出了一个创作者以为的丘吉尔, 只是这样的以为太可笑, 方向错了. 然后国内的人不了解, 就看到奥德曼的炸裂演技,就开始赞誉之情溢于言表了,自然就评价颇高了.
从传记电影的角度看,真的挺失败的!
其实可以对比以下2012年的<<林肯>>, 同样是讲述一个政治人物, 也是通过一小段时间来揭示伟人, 毫无疑问无论是<<至暗时刻>>还是<<林肯>> 选择的这个时间点都是很不错的. 只是<<至暗时刻>>却枉顾事实, 为了拍摄电影丢掉了丘吉尔本人的特征, 塑造了一个21世纪的丘吉尔, 所以就有了地铁演讲,黑人发声的政治正确. 其实这样的一段戏,跟在中国拍<<三国演义>>诸葛亮跟士兵们讲述人人平等,消灭剥削制度有什么区别呢? 当然很不应该, 如果一个传记电影的初衷,立意就是错的, 那演员再卖力, 构图再精美又有何意义? 编剧是不懂丘吉尔的, 主观臆测的丘吉尔被一个演员演绎,贻笑大方.
那么奥德曼的演绎有没有问题呢? 我想也是有的吧, 1940年的丘吉尔66岁,奥德曼的丘吉尔大概是88岁的丘吉尔吧. 也许是导演带偏了演员, 但是确实没有对角色做足功夫.
现在依旧可以看到一些丘吉尔在二战的影像,有兴趣的人大可一看, 66岁的丘吉尔还是意气风发的, 没有这么多的颓态. PS. 丘吉尔,其实没有那么粗俗油腻,真的没有.....
不是电影的锅,是对丘吉尔评价不同的锅
丘吉尔算是伟人,死战到底的精神也可歌可泣,但是在西方,丘吉尔和死战到底这俩词组合在一块就不是什么光彩事,因为这个组合会让人想起来的不是二战,是一战加里波利惨败
1.丘吉尔的政策核心就是哪怕赔上大英帝国的世界老大地位,不计一切代价也要死战到底。不计一切代价本身在很多国家不被认同的,因为谁是代价的问题很值得思考(澳新联军士兵:我有一百句MMP要讲)这个代价值得吗的问题更值得思考,尤其是,不计一切代价是从丘吉尔这种在这“不计代价”方面的劣迹政客嘴里说出来的(劣迹政客这才是核心)
2.丘吉尔这方面是劣迹政客(在国内很少提这点。一战时期的海军大臣丘吉尔是数百年来少数未被召回伦敦唐宁街10号就被就地解职的内阁大臣,这一般意味着首相的极度失望和愤怒。解职的原因是:加里波利战役惨败。
概括一下就是丘吉尔在一战的加里波利战役里无视客观条件和实际情况,强行要求澳新联军在加里波利不计代价死战到底,进行一场完全无胜算的战役,造成了巨大的无意义伤亡,激怒了全英国才招致了耻辱的就地解职。
中国国内对此战基本无感,但是这是对英联邦冲击极大的事件,每年英联邦国家都会专门为此战里死难的澳新军团(ANZAC)士兵举办纪念,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还干脆立法使其成为法定假日,相当于每年鞭尸一次丘吉尔的不计代价盲目蛮干死战到底,甚至知名FPS大作战地一都把加里波利惨败单独做了一章,他们看了这部电影能不开骂?
我慢慢讲讲丘吉尔的骚操作
一战时期时任海军大臣丘吉尔一手炮制了戈本号事件(耍帝国主义流氓把土耳其小学生捐钱购买英国的军舰扣留,奥斯曼当局在极度耻辱和民族主义呼声中中下不来台只好加入德国对协约国宣战)。(这已经是足够上历史书的恶名了,因为此事影响极其深远以至于彻底改变了历史进程,甚至可以说导致了苏联的建立)
奥斯曼土耳其放弃中立对协约国造成了沉重打击,因为这样物资无法由博斯普鲁斯海峡海峡送至俄罗斯帝国,而没了支援穷兵黩武的俄罗斯帝国根本无法支撑下去。英国首相命令丘吉尔解决他惹下的麻烦。丘吉尔针对事态提交了武装进攻奥斯曼的计划
问题是,这根本不是计划,丘吉尔根本没仔细思考过作战计划,因为丘吉尔认为大英帝国打个西亚病夫岂不是手到擒来。丘吉尔的日记里对他的计划的描述是“把军舰开过去,进攻,即可取得胜利”
战斗开打,丘吉尔无视劝阻让海军舰队直接开进达达尼尔海峡,认为土耳其人不敢反抗,没想到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利用从德国购买的克虏伯大炮和德国水雷进行了周密部署。1915年3月18日,英国海军同奥斯曼守备队的凯末尔上校的岸炮群激战,遭到惨败,英国3艘无畏舰触雷沉没,两艘中弹起火大破,法军一艘无畏舰大破,要知道强如英国1914年也只有29条无畏舰,丘吉尔一口气把小半个地中海舰队交代进去了.....
海战过不去就改登陆战。1915年4月25日,英军和澳新军团在数个地点登陆。然而土军指挥官凯末尔守备有方,英军付出了巨大代价只前进了几公里就被土军彻底压制动弹不得。
此时丘吉尔仍要求死战到底,拒绝中止已经没有希望的计划。在他下令英军舰队冒死靠近海岸进行的炮火准备下,英军又投入大批援军登陆并转入攻势。激战中因为计划混乱,舰队被土军岸炮埋伏,又有三条前无畏舰战沉,一条中破,登陆部队没了炮火支援被打得尸横遍野.....
都这样了丘吉尔还不撤,继续他那套不计代价死战到底的路子。夏季的到来使得遍地尸体的滩头阵地疾病肆虐,英军在以惊人的速度非战斗减员,丘吉尔得知此事后的做法是:又增援了三个师去前线。
1915年8月,英军再次开辟新登陆场,这次凯末尔没猜到英国人这么头铁,英军往土军防线里打穿了接近6公里,这时土军总司令冯•赞德尔果断一口气把最后两万土军预备队全给了凯末尔,封堵了前线缺口,英军再次被钉死在海岸线上。
丘吉尔还是不计代价死扛到底,冬季到来使得英军大批冻伤,甚至不少人冻死......
终于,唐宁街10号决定亲自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国防大臣亲自视察了前线,大为震怒,将所见惨状一五一十地报告了首相,丘吉尔遭撤职,残存的9万英军撤出了前线....
好在凯末尔是完全没想到英军的撤退,凯末尔发觉后发动的迟钝的追击只打死了不到10个英军......
此战英联军死44702伤97037,外加六条主力舰和无数辅助舰艇。英军的战斗阵地成了景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设立了法定的澳新军团节纪念死难者
这丘吉尔在“不计代价”的方面可谓劣迹斑斑,一提“代价”澳新军团的士兵就有一百句MMP要讲,到底谁是代价?代价有意义吗?
丘吉尔的一系列骚操作还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黑海补给路线的切断使得沙俄帝国再也无法支撑,很快战局急转直下,国内矛盾激化。最终俄罗斯退出一战,俄罗斯的土地上爆发了内战,并且最终飘起了布尔什维克的红旗,站起来了那个后来令欧洲颤抖了四十年的世界第二强国....很多外国人是把苏联的成立的(对他们来说是大锅)扣到了丘吉尔的脑缺操作上的,所以风评进一步恶化也正常
所以至暗时刻在海外评价低是正常的。任何熟知加里波利战役的人一听到丘吉尔“死战到底”的故事都会自然想到加里波利,所以风评低才对
后话:丘吉尔是当之无愧的土耳其国父和苏联国父。没他让英军送死,给凯末尔刷人头刷战绩刷成了土耳其人心里的战神,一个破海岸警备区的上校哪来的资格领导土耳其革命?没他掐断了黑海航线,让俄罗斯帝国吃不上饭,列宁格勒的女工要是能吃饱肚子,列宁还不知道啥时候才能露头呢(1905年革命刚被扑灭才几年啊,1905年沙俄还TM土改了....大部分革命者还在那蹲大牢呢,农民分到了土地感激沙皇感激的要死,要不是丘吉尔骚操作,让俄国工人群众断了顿,下次革命不一定得几十年以后呢)
看你自己的回答我觉得你还挺懂事的嘛……
你身边的人也是一样啊,难道这个人不应该是学习的动力而不是放弃学习的借口么?
你是不是没有注意到身边的人在伤害你么?
嗯,我看你挺懂的嘛……
成年人的世界就是这样,大家都会尽量避免分歧。
以前我一个同事,他很少发朋友圈,有一次聊起来他就说,朋友圈要么就是吃、要么就是玩,想发表别的想法又不如微博那样自由随意。所以,他喜欢玩微博!
除了个别比较彪的人,大多数人都是这样,也不能说是虚伪,有些圈子里大家知根知底,该反美也反美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