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有三类生物深刻的改变了碳循环,它们分别是光合作用生物,木质素分解者,还有人类。但在讲人类的故事以前,先讲讲前面两个作为铺垫。
光合作用生物的首次出现,以带有叶绿素的原核生物及藻类出现为起点,首次大规模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组分构成,形成了从二氧化碳到氧气的转换链。它们及它们的后代,将原始大气中90%以上的二氧化碳固定起来,释放出氧气造成了大氧化事件,永久改变了地球大气。
但这一变化的代价是灭绝了一大批不耐氧气的早期生物,其中可能也包括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前的时代)末期灭绝事件里死掉的那些奇奇怪怪的物种。
木质素,维管束植物中广泛存在的高分子聚合物,在植物自海洋登陆以后以烈火燎原之势席卷全球。在诞生之初,地球上却暂时还没有能够有效分解它们的有效机制——森林大火这种不算。从苔藓到蕨类,植物先驱们沉浸在志留纪和泥盆纪的二氧化碳盛宴里,大口大口的攫取二氧化碳,大口大口的呕吐出氧气。死后,它们的尸骸随意而且胡乱的堆在陆地各处,因极难分解而保留下来。石炭纪时期,二氧化碳水平已经降低到一个危险的水平,而漂移到南极圈内的古陆也开始出现冰盖——这恐怕不仅仅是一个巧合——二氧化碳的降低造成冷室效应,冷室效应引起冰盖发育,冰盖进一步反射阳光,加强冷室效应。
石炭纪末,气候从温暖潮湿逐渐转为寒冷干燥,一批不能适应气候快速变冷的生物发生灭亡。但大约在2.9亿年前,一种不起眼的真菌在进化的拐角处横空出世,木腐菌。它能够快速分解木质素,将这类高分子有机物转变为糖类物质参与真菌的生命活动,最终变成二氧化碳重回大气。它的出现化解了显生宙的第一次二氧化碳危机,让地球的碳循环变得更加富有弹性,也让植物的生死变得更加温柔。
说到人类了。
人类拥有了一个地球上所有生物都不具备的能力:挖掘地下储藏的化石碳库,把它们转变成二氧化碳释放入大气。石油和煤炭工作者表示,这是在说我们。如果说,光合作用生物在碳循环中的角色是较强的生物固碳,木质素分解者的角色是较强的生物释碳,那么人类的角色则是超强力的工业化释碳。
从碳循环的几个层次来说,生物圈中的碳循环速率最快,以生物固碳和生物释碳为主要途径;大气和水圈的碳循环速率次之,碳元素以溶入溶出水为循环方式,另外还有岩石风化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岩石圈的碳循环速率最慢,以有机物转变为化石矿产,然后化石矿产随着地质运动暴露地表,大规模造山运动影响陆地岩石露头面积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换句话说,人类在几百年里,完成了岩石圈本来需要数千万年至数亿年才能完成的化石碳库的释放。与此同时,只造成了工业化释放,尚无法完成工业化回收,而生物圈自身的碳循环是基本闭环的,因此就产生了工业水平的净增加量。
地质历史上,二氧化碳的净减少事件引起了不同程度的生物灭绝。而二氧化碳的净增加事件,也往往伴随着大型灭绝事件左右——比如二叠末大灭绝后,以海相浮游生物激增和海水酸化反映的海水溶解二氧化碳净增加(可能来自大气CO2,也可能来自海底CH4)。
这就是人类对地球系统带来的最大贡献。
所以这一次由人类引起的地球系统性二氧化碳工业化净增加会带来什么后果?
绝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和气候极端化,当然反对的声音也有不少。
还有一个后果现在没有什么争议,但几乎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海洋表层pH值降低,又称海洋酸化。
(表格出处:Atmosphere Absorbing CO2 Faster Than PETM, When Dinosaurs Perished)
这些有趣而且严峻的问题,目前却还不能很好的解答。
但这并不影响人类已经给地球的碳循环送上了一份小惊喜,或者也许是惊吓?
我刚刚帮地球拍了张照片,不知这样算不算。
先说答案:可能是塑料吧。
人类要保护地球,是保护人类自己,是需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下面多图杀,出自美国独脚喜剧表演者George Carlin的脱口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