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部分人友善且独来独往? 第1页

     

user avatar   hao-qi-xin-yan-jiu-suo-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楼上很多回答都说了“性格”“价值观”。

我们单单从朋友类型的角度来分析,“独来独往”可以规避掉很多不应出现的麻烦朋友,比如:

1.人型通讯社:

你的任何糗事但凡被他们捕捉到,那就是全球电台直播,整层楼人人知道你的尴尬事只是时间问题。更可怕的是,这些两脚广播们很可能会抓住这个梗嘲笑你一万年,你永远不知道何时何地,他们会为你重播“历史上的今天”,措不及防地再次抓你痛脚掀你个底朝天。

2.影院失忆症:

看电影时一个劲儿问这问那,疯狂开动小脑瓜:“诶为什么他要杀他啊?”、“诶这两人什么关系啊?”、“诶......”,交到这种朋友可能需要在看电影时为他们配备一个小笔记本随时记录剧情,有条件可以配置一台 DV,以便随时重播倒带并提要前情。

3.甜心小棉袄:

会把你的手机悄悄拿去并把自己的备注改成“小可爱”或“宝宝”或“可爱宝宝”,或是在看演唱会看到动情处时拍摄小视频发送给你。而没钱看演唱会又没流量的你看着“可爱宝宝”发来的小视频气到牙龈出血。

4.大方分享党:

这种分享不是闺蜜/基友间甜蜜的互动,而是基于“来啊大家一起死”这种阴暗心态的共情。具体表现是,当他们被恐怖视频、密集恐惧图片、血腥画面给吓到,他们会和你说——“来,给你也看下这个。”

5.健康小管家:

没日没夜地向你科普朋友圈养生指南,例如哪两种食物一起食用会导致你香消玉殒,或是神色猥琐地告诉你说男生不能喝可乐。

6.都市传说狂:

不遗余力向你转述各种小道消息或江湖传说。例如“某女星和共济会有牵连”,或是“世界首富是罗斯柴尔德家族”。中毒之深,连《蓝猫淘气三千问》都难以将其救活。

7.拿你当幌子:

骗爸妈说今晚不回家的原因是和你在一起,并在说出“不信你让她听电话“后把手机递给无辜的你。又或是企图搭讪异性,索要联系方式时以“我朋友对你有点意思”的名义。最过分的是,他们甚至会在某些“下载注册 app 送哈根达斯冰淇淋!”的活动平台填上你的手机号码后独自领取赠品。

8.时装配搭师:

品位成谜,擅长对你的着装打扮提出各种否定意见。然而自己发在朋友圈的自拍在上传前都会事先过一遍美颜滤镜,亮度和饱和度拉到 max,白得如同脖子上长了一颗 30W 白炽灯泡,审美堪忧。

9.求赞小达人:

高频率不间歇地请求你帮 TA 的朋友圈点赞,以换取一切可以通过集赞换取的生活物品:蟹黄堡、床上用品、厨具套餐、儿童剧门票......无论它们是否必需,总之是“领到就是捡到,捡到就是赚到。”

10.满级摄影师:

完美抓住每一个可以把你拍糊的时间点,也能捕捉你不经意间翻出的每一个白眼并偷偷上传社交网站。每次当事人(你)在朋友圈刷出一个糊成光晕的头颅,仔细一看还是自己时,心情是想和摄影师同归于尽的。11.爱情烦人精:

每次她在爱情中遇到任何小困扰,哪怕是半夜 5 点也要打电话找你哭诉。“你说他到底爱不爱我?”她问道。

这个月第 4 次

12.爱情小管家

每次你在爱情中遇到任何小困扰,她都会眉飞色舞地给你出馊主意。“我觉得他不爱你”,她说道。

这个月第 4 次。

13.社交失踪人口:

线上聊天聊到半途,整个人销声匿迹,48 小时后仍未回复。你只想报警以“失踪人口”将其处理掉。

14.永远在路上:

即使是正蹲在马桶上看直播,在你问他“你到哪了?”的时候,他们依旧可以明目张胆地告诉你“在路上”。根治这种“永远在路上”的方法,可能是需要抽空将其打到热泪盈眶。

15.全时债权人:

对于他们来说,你的角色更像是一个“云钱包”或是一个移动 ATM,要不然他们也不会吃饭吃到中途才发现自己没带钱让你过去救急。对于这样不靠谱的朋友,也许有时候可以选择不帮,就让他们刷一晚上的碟子以体会成长的阵痛。

多轻松。

PS:喜欢我们的话,可以来玩好奇心研究所微信公众号:搜索QLab42 或者 “好奇心研究所”就可以啦!


user avatar   lzy1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人说“有思想的人,到哪儿都不合群”。

我也希望自己是因为太有思想而不合群,但其实我不是。我不是想装逼,也不是觉得自己比他们高明所以不想同流合污,我只是不知道怎么跟大家打成一片。因为嘴笨,很难通过交谈展示自己,所以在需要你一言我一语了解对方的场合,我往往显得很无趣。所以那样的场合没人喜欢我,去了也会觉得无趣,慢慢的也就不参与了。

而且,唱歌、篮球、吉他,这些带有表演性的技能我都不会,我所喜欢的,比如长跑、游泳、爬山、阅读,都是相对自给自足的爱好,往往只需要一个志同道合的好伴就可以去做了,人多了反而成为负累,于是只好独来独往,这是另外一个让我看起来不合群的原因。

在我擅长的领域,我可以给你滔滔不绝地讲一整天,但离开那些领域,我就成了离开水的鱼,不知道手该往哪里放,呼吸都觉得困难,更别说侃侃而谈了。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浮世逆旅


user avatar   fengliu18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想用这一篇文章阐明社交的本质,从而在根本上终结所有的社交问题。

这篇文章一共七千多字,写到最后的时候我有一种预感,这篇文章可能会改变很多人的一生。


社交在本质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共情社交」,一种是「功利社交」


共情社交是指为了获得情感联结与情感体验,打发无聊,或是有共同的兴趣等而产生的社交行为。


这种社交不涉及利益的交换,且绝大多数人自小产生的社交行为都是源于这种共情类的需求。


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他的共情社交会逐渐的减少;并且在同一年龄与阶层中,一个人的心智越成熟、能力越强、社会地位越高,他的共情社交就会越少。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朋友越少,越长大越难和别人交心;还有为什么两个原本社会地位一样的人,其中一个发达了之后就会疏远另一个的原因。


共情社交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当一个人的心智尚未成熟独立时,或是当他社会阶层较低、生活不如意时,他需要从朋友那里获得情感上的联结和支持。


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活中那些越成熟、越独立的人就越是对共情社交不在乎。


因为他们的人格和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足够完善,无论是情感还是物质,他们都不需要“朋友”来给他们提供支持。


那么有些人可能会说了,那还有一些明明心智很成熟、也很热爱社交的“交际花”,这又如何解释呢?


那是因为,那些交际花要么只是单纯地喜欢「和很多人一起玩」这件事而已,就和一个人喜欢骑马、喜欢打球一样。

他就算不和这群人玩,和另一群人一起嗨也是一样。

即便他长期的喜欢和某一群人一起玩,那也是因为就像你骑马时特别喜欢某一匹,打球时某一球拍用的最顺手,仅此而已。

只不过是当面向的对象变成人时,也多多少少的会被掺杂上一些情感的因素。


要么是他建立这么多的社交关系只是为了筛选出足够有价值的「功利社交」的对象,他在做的事情只是依托着“社交”这一表象进行互利伙伴的挑选与关系建立罢了。



功利社交是指为了达成某一目的,或是从对方身上获得利益而产生的社交行为。


这种功利性社交在小孩子一开始挑选玩伴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


比如在班级里面大家都倾向于和零食最多、玩具最多的小孩做朋友;

我们都喜欢和不会欺负我们、不会抢我们东西的人一块玩;

如果你的干脆面每天都分给一个小朋友一半而他却从来不分给你,那你最后会放弃这个朋友;


随着一个人心智的完善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他会越来越注重社交的「效益性」。

即一段社交关系能带给他怎样的利益,和这个朋友继续交往有没有价值,甚至是和一群老朋友一起吃饭还有没有必要。


「功利社交」有两个基本前提:


是“有效”信息的交互传递。(这个信息是广义的,在人际交往中的如语言、情感、物质、知识等都可以包括在这个信息的范畴内。)


沟通的本质就是信息的传递。

而有效是功利性社交的一个基本要素。人们产生功利社交行为之前基本上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性的,当我和你产生社交时,我们的交流应该是有价值的,而不是毫无意义的闲扯和浪费时间的各说各话。


一个最起码的前提是,我们能够理解双方所表达的意思。


你和一个没玩过LOL的人谈论补刀和打野技巧,和一个不懂金融的人谈股票,你给一个廉洁公正的领导送礼希望提拔你,那么这样的“沟通”就是无意义的。


二是较为“对等”的价值水平。


这个价值水平并不仅仅只是指社会地位。它依据的是具体情况和个人的评判标准。


比如你是个百万富翁,你最喜欢看别人翻跟头,那么一个翻得一手好跟头的乞丐还是白领还是小商贩对你而言都是有价值的。


那如果这个翻得一手好跟头的人也同时渴望一个有钱的朋友,那你们的价值水平就算是“对等”的。


而如果这个翻得一手好跟头的人视金钱如粪土,他只喜欢会踩高跷的朋友,那你这个百万富翁对他而言就是无意义的,你们的价值水平就并不对等。


功利性社交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够从对方那里获得一定的利益或是得到帮助,如果一个人和你的差距极大,你很清楚这个人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可能给你带来丝毫的利益,那么这段社交关系对于你而言就是无价值的,所以你本能的就会舍弃。


一个人的心智成熟到一定程度后,他对共情社交的需求会下降到几乎为零。旧的社交关系只有在两个人还能够产生有效交流的前提下才能继续维持。大多数情况是:你的那些比你强的朋友默默地舍弃了你,而你也悄悄地舍弃了那些比你弱的朋友。


当我们能够分清这两种社交时,其实很多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因为许多问题的产生最根本的就在于人们对于社交的认知是不清晰的。


一个最常见、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把这两种社交类型混为一谈。

最常见的就是:有一些人认为他的「共情社交」的朋友为他做那些「功利社交」朋友的事情,是理所应当的。


比如:


因为你在国外,你的很多朋友不给你代购费找你帮忙代购,你拒绝,他们就说你不够朋友;

因为你是学英语的,你朋友找你帮忙翻译论文,你费心费力帮他弄完最后连句谢谢都没有;

因为你是学摄影的,朋友就让你“免费”给他拍照,并以“不就是按几下快门么”为理由;


这些都是典型的分不清社交边界的表现。


而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观念一向是将功利社交与共情社交混为一谈。

“朋友就是要相互帮助的,朋友就是要互相麻烦的啊”这种观念在国人身边普遍流传。当你的一个“共情朋友”向你提出“功利需求”的时候,如果你拒绝就会背上“不够朋友”的恶名。

这种人际交往的方式往往还会被美其名曰“够义气”、“显得亲切”、“有人情味”等一系列「高大上」的概念。


所以在中国「经营人脉」的方式就是「拉关系」,先和你套近乎,成为“朋友”以后再提出「功利性需求」对方就不好意思再拒绝了。

这本质上其实就是:试图通过建立「共情人脉」来从对方那里获得「功利性」的利益交换。


正是因为「中国式边界不清的社交」模式,才会令很多人迷信于“人脉管理”,“为人处世之道”,“社交技巧”等等这些「无用」的鸡汤。


那些所谓的面试时捡了纸团获得了好工作,谈生意时对方看你很有礼貌就和你合作等故事,全都是没有过真正的社会经验、或是忽悠涉世未深的学生的YY鸡汤而已。

老板、HR、需求方等没有人是傻子,当一个价值比你高的人决定是否要和你建立「功利性」社交关系时,那只取决于你在这段「功利关系」中是否有足够的价值。


老板招人最根本的看的是你能否将工作做好,即便在考虑你的品行时也是在借此衡量你在工作岗位中的价值和是否足够稳定。有礼貌、会说话等这些只能是在你「价值足够」的前提下才能起到一点儿锦上添花的作用。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观念对于人们思想的革新,现在的中国那些过去的社交观念正在逐渐被革新,无论是职场、情场、生活等各个方面人们的思维都更加的偏向于现实性、且人与人之间的边界也在逐渐的更加清晰,过去的那一套靠“情分”来办事的法则已经在逐渐失效。


所以我们要意识到:对于「共情朋友」你只能理直气壮地向他提出共情类的需求。比如当你难过时可以要求他陪伴你,当你无聊时可以叫他一起玩,当你开心时可以拉着他一起疯。

但是当你们涉及到「功利性」的交际时,你应当按照「功利社交」的方式去和对方沟通。


你的朋友再有钱,当你危难时他借钱帮助你这从来都不是理所应当的、这也绝对不是他的“义务”,你应该对此怀有感恩,并写下欠条算明利息。

至于他要不要利息或是把这钱白送给你不要换了,那是他的事情,你应该意识到的是「共情朋友」从来都没有义务对你做出「功利性帮助」的必要。



而这同时也意味着,当你的「共情朋友」向你提出超出边界的需求时你完全有百分之一百的权利拒绝他。

决定是否帮助他的选择权完全在你手上,你不应该为他的不幸或问题负责,你也完全不需要在拒绝了朋友的请求时心怀愧疚,而对方也完全没有任何的权利因为你不帮助他而指责你。


同时由此还可以延展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不要讨好别人


这个讨好不仅只是那种明显的、或是病态的低姿态对别人无底线的讨好,而是一切形式、一切场合、对任何人的讨好都是——无用的


当人们在面对价值比他高的人时,几乎都会本能的感觉到不同程度的「自卑」,这种自卑是源自于动物本能的对危险的恐惧,因为自然的生存法则是比你强大的个体拥有杀死你的能力和权力。


因此当人们讨好别人时,其实最根本的动机是为了规避风险。还有第二个动机是希望从对方那里获得什么。获得对方的好感,获得称赞,获得亲密感,获得对方掌握的信息,获得对方手里的资源,等等。


有很多人被自己总是会去讨好别人而困扰,他们一方面对自己总是习惯性的会在别人面前摆出低姿态这一点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会在面对别人时不由自主的放低自己的位置。他们很想不再去讨好别人,但却又总是控制不了自己。


实际上任何一个惯于讨好的人只要理解了一点之后马上就能停止讨好了。

他需要理解的就是——讨好无用。


讨好起不到任何作用,讨好不会令别人喜欢上你,讨好不会令别人接受你,讨好不会令别人看得起你,讨好不会让别人愿意平白无故的就帮你,讨好不会令别人把有价值的信息透露给你。


你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这只取决于你自身的价值和你所用的手段。除非你只是一时的把讨好作为一种手段去和别人拉近关系,否则你只是在做着一件很蠢的事。


因为讨好不仅无用,还会令别人认为你是低价值的,你越讨好越是会不受人待见,你越讨好越是会被别人不当回事。


你理解了社交的本质,你理解了别人如何对待你最根本的是取决于你是谁、取决于你的价值,然后你还需要学会一种交际方式,你就能不卑不亢的和别人相处了。


这种交际方式叫做「对事不对人」


我们绝大多数人在与人相处时都已经不知不觉中习惯了做价值评判与动机揣测,同时还会很容易在情绪出现波动时严重影响到理性和思维逻辑,尤其是在和别人意见不一致时,几乎所有人都会由“讨论”变成“维护自己的观点”。


从你的角度而言,你要在和别人沟通时停止对别人人格或价值上的评判,而仅仅是阐述事实。

比如:小李你这个工作做得不好而不是小李你这个人真没用;

阿强你在我危难那次没帮我而不是阿强你真没义气;

小赵把狗熊推粪坑里了而不是小赵真是个智障啊;


从别人对你的角度而言,当别人说你某事做得不好、某一行为有失分寸、某一场合举止失礼时,你应当理解为那的确只是对你的行为的评价、而不意味着对你整个人的否定。


而同时,当一个人在与你沟通时总是对你做价值评判,或是借由一件事情攻击你、否定你,你应当意识到这绝对不意味着真的是你不好,而是对你做评判的人愚蠢且被情绪冲昏了头脑。


如果你发现和一个沟通时经常会由就事论事的讨论转变为由情绪控制的攻击,那你应该直接放弃在今后和这个人交流的必要。


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每次当我告诉别人:你最好放弃这个朋友、也许绝交是更好地选择、你应当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感受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委屈自己的时候,他们总会觉得我的这种观点太无情、太自私了。


他们认为我对「友情」太过不尊重了,对待朋友也太过的随意。假如是一个从小玩到大的发小的话也能轻易放弃吗?再说如果按照我的这种对待朋友的态度那估计身边的朋友会很少很少。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做你的朋友的标准从来就不是“你们认识了多久”、“你们的感情有多么深厚”这些问题,而是随着你的成长也在改变着的你的新的择友标准。


要知道「人是会不断改变」的这句话是在意味着,随着你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你的社交关系也必然要随着有所改变。


而且在你没有明确自己的择友标准和交友原则之前,你所遇到的一切朋友其实只不过是“碰巧和你相遇的一些人”而已,你们只是因为每天见面,一起玩,一块聊天,然后就成为“朋友”了。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理论上来说你遇到的任何人只要和你相处的时间足够久就都能成为你的“朋友”了。


所以实质上很多人所谓的“朋友”只不过是「恰好认识了的人」而已。


真正的「朋友」必然是有一定门槛、符合你的一定要求,并且由于社会交际的随机性,再加上每个人一生中能分配在社交上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每个人其一生中真正的朋友「必然」是很少的。


因此在对待社交时我们应该持有的一个心态是开放式、不强求、以自己的需求和评判标准为主导的。


同时我建议你「尽可能的减少无效社交」。

「当你的心智足够成熟/感觉自己在和一些朋友相处感觉很累/或者是你自己已经很清楚你不想再和某些人继续交往下去但碍于面子又不好直接终结关系的时候,你应该直接终结这些关系」。


当然很多人在看到这里的时候会说:以自己为中心怎么可能交到朋友,当你需要别人帮助、有求于人的时候你还能以自己为主导?

同时他们可能还会担心:减少了朋友、很很多人终结了关系,那如果被群体排斥了怎么办?遇到了问题没有人帮忙怎么办?


所以接下来的这个建议至关重要,并且也是我为你写这篇文章的核心目的:你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价值。


要注意,我绝对不是在玩成功学、心灵鸡汤那一套吹嘘努力的重要性、鼓励你追求成功。相反,我的观点是:并不是人人都要成功,人应该做他自己,应该追求「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去迎合别人。


所以这个「提升自己的价值」是建立在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的前提下。


只有当你知道自己要什么,当你在做自己的时候,你才能够遇到「真正」的朋友。

两个都在伪装,都在表演,都在为了生活而生活的人是不可能真的成为朋友的。因为他们都没有见到真实的对方,他们并没有真正的磨合,又怎么可能成为朋友呢?


所以这整篇文章都是为了让你明白:做好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社交和朋友不重要并不是说我们就完全不需要在意这些,而是因为「朋友」和「良好的社交关系」是在你「做好自己」之后自然而然就会伴随而来的。


所以虽然我前面的话语写的虽然有些偏激和看起来好像有些极端,但实际上我绝对不是在告诉你你可以完全不在意人际关系了,你就完全的无情,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非常强硬,不是这样的。


你永远要记得在人际交往中一个最起码的原则是:不要主动去得罪别人。


我希望的是,你通篇看下来之后能够对社交这个概念有一个真正的理解和透彻的认识,然后你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才能轻松自然,不再拘泥于人情礼节、不被别人道德绑架,不错误的为别人的问题负责。


其实很多人都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需要朋友。

他们仅仅是从小被教育、模模糊糊的就被大人灌输了“朋友多了很好”“多和其他人搞好关系”这种概念就理所当然的接受了要多和别人交友的这种设定。

并且,社会将没有朋友、不爱交际就定义为“孤僻的”、“奇怪的”,大人们都会认为孩子不爱交际就是不好的。

实际上随着逐渐的成长你会发现,其实我们的社交需求真的并没有那么的重要。

可能我们很多人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到更多的并不是友情带来的快乐和开心,而是不得不伪装的痛苦,和早已疲惫的应付。所以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很多人要勉强自己。


就像很多人其实并不喜欢读书,他们没有并不想多么成功,他们也不想做个好人,他们觉得衣服随便穿穿就好,他们觉得没必要为了权力地位金钱什么的活的那么累,他们想要的可能是那些只有少数人才想要的,他们并不想去关心房地产、汇率、股市等这些概念,他们可能觉得买房子装修好麻烦还不如租一辈子房子比较轻松,他们可能觉得并不需要亲密关系所以单身一辈子更自在,等等。


但是他们却在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下,做着自己不喜欢做的事,追求着自己并不想要的东西,伪装成自己并不想成为的人,挑选“别人会觉得好看”的衣服,做着“别人”会羡慕的工作,为了“物质”或是“稳定”而和一个自己并不想要的人结婚。


他们日复一日的这样生活着,她们的内心无时无刻不被痛苦和迷惘折磨着。


他们来找我们这些心理咨询师,质问自己怎么了,他们迫切的想找到答案,为什么自己不开心,为什么自己活的这么累,为什么自己总是时常会感到人生没有意义,为什么世界上有这么多的不如意和痛苦,为什么自己总是很纠结很矛盾。


其实答案很简单:


他们根本就没有在活着。


他们并不真的是他们自己,他们只是在扮演一个角色,在迎合别人的眼光,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为了让伴侣不离开自己,为了不丢失一份能户口的工作,为了不去面对自己所害怕的事物,为了避免错误和别人异样的看法,为了避免“未来”的风险,为了为“以后”做打算,为了…………


这样的lists可以列到无限长,只要你还是要拒绝成为你自己,只要你还是要拒绝为自己负责,那么任何理由你都可以拿来当借口


但是现在只要你愿意真正的活过来,只要你下定了决心不再为了别人而活,只要你理解了人生的本质,那么你现在就可以卸下那些伪装,你可以试着去追求你想要的生活,你现在就可以开始制定开始新生活的计划,你现在就可以成为你自己。


其实当你真的开始去做,不,甚至是你当你开始考虑的时候你就可以发现,你所畏惧的那些其实都并不真的都是那么的困难,很多问题也并不是无解的而是只要你愿意去做,都的确是有解决的办法的。


问题只是在于你有没有愿意去解决问题的决心而已。


那么到这里有些人可能已经在头脑中有了一些想法了,但是他们对于什么叫做“做自己”,怎样“成为”自己这个问题还是会感到有些无所适从,因为当他们在思考怎样做自己的时候马上又会冒出来下一个问题:什么是“自己”?自己要做什么才算是“做自己”呢?


当你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是找不到答案的。因为所谓的“自己”根本就不存在。


那既然自己不存在还怎么做自己?


不需要想这个问题。


让自己放松,让自己感到舒服,吃你爱你的食物,买你喜欢的衣服,看你爱看的电影,和你喜欢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着急,慢慢来。


这就是活着。



-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别忘了点个赞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炼己者 ID:fengxuwake

我的微博:炼己者风墟 炼己者风墟

关于怎样成为你自己,我在这个回答里有详细阐述: 如何确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 风墟的回答 - 知乎


user avatar   han-xiao-ju-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友善不是性格,友善是个选择。

孤独不是心态,孤独是个状态。

之所以友善,是为了自己活得安稳。

之所以孤独,是为了不让自己辛苦。


user avatar   cornkill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待人友善是修养,独来独往是性格。


user avatar   lin-lin-98-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我角度而言,有两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因为友善的人不够多,我受不了攻击而选择独来独往。

第二因为人生存的指向性导致感情的奢侈,看透了便不再执着。

一、

人有智商上的差别,志向上的差别,志趣上的差别,我都理解,我不能理解的是,经常不是那个更有修养更有能力的人来输出舆论,他们恰恰由于足够高的修养而选择了尊重差异性,而反而是那些不够水准的人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而且迫不及待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看得出那么多破绽,那么多细节出错的东西,却开不了口去说,因为他们的修养通常也不足以在认识到错误后温和接受,反而要在心里起了嫌隙,起了疙瘩,下次便对我格外区分对待一些。

所以我根本就是无路可走。我也只有到了这程度才明白,千百年来富贵阶层为何花费那么大的力气建立种种门槛,各方面出击建立各种名目的障碍,就是为了不与这些人接触。我算不得富贵,但我依然可以选择独来独往。

这是第一个原因,也许也是一年几十万的贵族学校存在的原因之一,你想不到他们为了做到这一点都苦心积虑做过了些什么。不被打扰有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需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去做。

二、

人最终的目标指向自己的生存,因此,一路同行得出来的友谊只是因为有幸相处过,欣赏过,愿意为了彼此做出牺牲与让步,然而并不具备打败生存指向的可能性。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于『尽我所能』,然而这个『所能』脆弱得很,不具备粘性,只能作锦上添花之观。

像我,看透了这些之后,我是对友情的需求很淡漠的,我不渴求感情,有我则感恩,无我则淡然。如若我有能力,朋友有需,我便愿意帮上一帮,若我有难,我却想不到谁人会决计在侧,我连动这个『想』的念头都没有,我默认了本就虚无,有则惊喜。

所以,这是第二个理由。以出世之心入世,你可以说我高朋满座,也可以说我独来独往,都对,我想要的只是真实与自由。


user avatar   hu-hu-46-54-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管是友善还是不友善 都是很累人的事情

选择友善 是教养使然

但是可以的话 还是自己一个舒服一些 不用去考虑别人的感受 只想安安静静一个人

朋友很多 多如流水 去了旧的 来了新的 是友善使然 是独来独往使然

我不喜欢花太多精力去维系关系 很讨厌旅游的时候要惦记着给多少人带礼物 少了谁都不可以 讨厌逢年过节没完没了的电话和拜访 我生病的时候能让我好好睡一觉而不是还得起身接待你们臭着脸还是没礼貌吗?真的很难受!但是正常的时候 你心情不好 身体不适 可以告诉我 我陪你 照顾你 等你好了 请让我一个人安静的离开 下次我需要你 我会告诉你

偶尔心血来潮 送你礼物 相约出游 不需要太多 想到了就这么做 你不喜欢可以说 绝不勉强

就像猫一样 遇上了 打个招呼 相互舔舔毛 碰个鼻子 就错身而过 下次遇上了 还可如此

友善 是因为不想厮打成一团 脏了痛了 还得自己清理 所以你的话难听 我擦擦耳朵走人

看着你为难 我也会难受 帮忙 是自发的 为的是我不难受 所以 我仍旧是自私的 你不欠我什么 这很好

下次需要你帮忙 愿不愿都是你的事 与上次我帮你无关 不给你负担 也不给我无端的期望 这很好


user avatar   ruo-ai-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明他们的友善不是为了讨好和拉拢别人,而是自然的流露


user avatar   xi-er-wang-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人友善是种礼貌,独来独往是种生活方式。

独处是种特别的能力。我向来羡慕那些拥有内在资源、可以享受独处的人,因为独处给你一个独立空间、一份自由,这些是人们嘴上喊‘要’,实际上却害怕的东西:人生在世,没有什么比独处更让人惧怕的了。他们害怕寂静无声,害怕那种剩下自己一人与自我思绪及长篇内心独白独处时的静默。—— 费里尼

有好几个公众号来私信我征询同意转载,很感谢大家对原Po回答的尊重。

不知不觉过了半年还是有知友来点赞我的回答,灰常感谢。

祝大家都能成为纵使总是独来独往,却是极其友善的人儿。


user avatar   cherrybomb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特别简单,就是怕浪费时间。




     

相关话题

  指导实验室师妹做课题并给她想法和主意,她汇报时不提是我的想法,这全是她的功劳吗?还是我不够大度呢? 
  有哪些你一看完就关注了答主的答案? 
  在飞机上,如何跟空姐搭讪? 
  你们小时候身边那些具有混混气质的人,他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成年人该如何赢得他人的尊重? 
  因为坚持跑步得罪了同事和领导,怎么办? 
  动不动就屏蔽、拉黑别人的人是不是有什么心理疾病? 
  热心助人与多管闲事的界限在哪里?或许说有时候两者是并存的? 
  什么样的女生可以称之为渣女? 
  大学女生被黑人搭讪怎么办? 

前一个讨论
是不是只有时刻都充满正能量的人才招人喜欢?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电影神奇队长?





© 2025-0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