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军即使最混乱的年月,也不会出现小股部队孤军深入的情况。又不是侦察兵。
所以要么附近还有友邻部队,要么他们是在战线后方,被人家渗透了。
如果是前一种可能,则很快就会有友军赶来。
如果是第二种可能,敌人不会太多。有这种渗透能力的部队,不可能是菜鸡。如果要打伏击,必然是第一击就致命。而不是先打冷枪。而从剧中看,附近有重装部队。有这种渗透能力的越军部队,不可能没发现这点而仓促决定伏击。
越南人喜欢在道路两旁埋上诡雷,第一时间集中所有火力进行打击,杀伤对手。如果对方离开道路寻求掩蔽,则会被诡雷杀伤。而这些招,是我军教他们的。
综上。无论哪种情况都不会让他们两只小部队菜鸡互啄半天。
无论如何,收容治疗伤员应该是下一步行动。指挥员的当务之急是整顿队伍。而且药品也不归他管。另外严格训练战马不是那么容易乱跑的。人死光了残存的战马还在原地等的情况很常见。
我军战马虽然看起来不是很拉轰的高头大马。但却是很严格选育的。很多一流专家参与,比如溥仪的叔叔。玩马的行家载涛。
我军无论什么年月,也不至于挫到这种地步。
冯小刚这样的大院青年,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把老兵嘴里的碎片故事当真。他拍的战争场面,就几乎没有对的地方。
实际上真实的战场更有戏剧性。这些编造的玩意才是索然无味。
这一小段三流部队(双方表现出的军事能力和素养都很差,跟民兵差不多)之间的遭遇战,采用长镜头手法,场面很震撼,但很多细节仍禁不起推敲。
先看看双方兵力:
刘峰部队总数:37(副指导员汇报战况时表明:牺牲16人,重伤5人,尚能战人员16人,不足一个排),人手一把56冲锋枪(和实际不符,那时我陆军战士的标配是半自动步枪,每个班仅有两把冲锋枪),和一个火焰喷射器(在当时,火焰喷射器配备在这样一个作战单位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更不可能给刘峰留下,就算是留,也是连喷火兵一起留下),而且竟然没有在双方队伍里看到一挺最基本的机枪。遇袭后的士兵竟然不知道需要第一时间卧倒或做出找掩体躲避的动作。
敌军总数:不低于两个班的菜鸟部队,攻击初期很奇怪,打的竟然是冷枪(几乎等于给我军预警),加强火力后虽然打的很猛,但投入兵力并不到1个班,刘峰往纵深穿插时,才发现了更多的没有防御层次的敌军,并有一个树上的狙击手或是观察哨(竟然没看到远处的我军坦克)。敌军配56或AK冲锋枪和半自动步枪,也都没有配备最基本的机枪,手榴弹也奇缺。敌军的精心布置的伏击防御,被刘峰等残兵的一个反击就几乎打穿了,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1、最前面的小战士的仰面摔倒很勉强,起身后又被一颗子弹很诡谲的打中了手榴弹拉火管,手榴弹拉火管发火点燃了延期装置,4秒后,延期装置引爆雷管,雷管引爆装药才血肉横飞,这种情况产生的几率微乎其微,也几乎不可能;
2、部队遇袭后,最高指挥官刘峰放弃指挥弹雨下乱作一团的部队,反而却去追一匹马,给伤员找药,至少浪费了数分钟组织指挥和反击的时间(常规战争中他的37个兵,那个时间段里够死两遍的了)。在这种不利条件下,刘峰的37人部队非但没有被两个班的敌军屠杀殆尽,在后来沼泽反击时,又能集中涌出来这么多人(除非有过路部队及时赶到),实在匪夷所思。
3、刘峰的发型太文艺了,根本不适合上战场。
4、看到两个战友陷入沼泽后,刘峰第一时间跪倒,他放下了有一定长度的枪,选择爬过去徒手去拉人,也不符合常识。
5、刘峰在沼泽地(其实越北山地,并无沼泽)束手无策大叫来人时,他的一大群战友突然现身太及时了。不错,过路的坦克、三编队飞机及时杀到给他们解围也是文艺作品的情感升华需要,无巧不成书嘛。
6、在敌情不明、地形不利的情况,是贴上去打还是就地反抗,或是抛下辎重和伤亡人员撤退(总之队伍绝不能像刘峰追马时那样,所有士兵都在毫无遮蔽的小路乱窜挨打),取决于指挥官的临场判断,若指挥官判断出敌人兵力不足、没有重型武器、没有坚固工事防御的情况下,一般都会下令进行反伏击冲锋的,一旦敌我缠在一起,敌人的伏击优势就没有了,至少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我军的无谓伤亡,所以刘峰的做法是正确的,但他们在丛林里的那种“升级打怪”的CS打法,和真实的战场氛围还有很大差距。从时间消耗和双方实力、及当时武器的常规性能上判断,在刘峰下令全体进入丛林反击之前,刘峰的部下们应该已经损失殆尽了(伏击打的就是不对称,军事上用伏击战打击运动之敌,常常可以用极小的代价,换取极大的胜利。20人以上的敌军,在那样的一条几无掩体的小路上,设伏屠杀一支37人的辎重部队轻而易举,甚至可能无一伤亡,就算不用最基本的手榴弹和机枪招呼,仅凭那个时代冲锋枪的正常火力,最多也就是两三分钟就结束战斗了,现代战争就是这么残酷和快捷)。
结论:这是一出刻意美化、彰显热血的战斗戏,拍出来给远离战争的外行们看个热闹的。比谷子地在汶河岸的那场战斗戏差的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