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上海看不起外地人的传言是真的吗? 第1页

        

user avatar   si-wang-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排外,真的。

当英国女婿不愿意去隔离点的时候,经过独立自主的协商,一家人搬走留洋大人独自隔离。


user avatar   liu-kai-94-14-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早年混猫扑的时候,上海人很多,我还被一个脸上长着大瘊子,瘊子上长着很多毛的上海人称作闰土。

但是说实话接触的大多数上海人都非常不错。虽然接触不多,但是给了我很多帮助,在够意思这个问题上甚至完胜某些号称豪爽的××地人。

我起初觉得越是文化底子差的上海人,这方面的优越感就越强。

但是后来发现也不竟然。

有不少我原来以为的上海人,其实已经在上海生活了几代人,还是自称山东人,安徽人。

而一些真正胡同里的上海人来到我们乡下,也完全感受不到对我们乡下人的蔑视。

也许是这几十年,那帮地域佬已经不在了吧。


user avatar   juventusyq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去中国随便一个大中型城市,除了深圳东莞这种全部都是移民土著阶级还没形成的,有哪个不排外的?


user avatar   tai-yang-cheng-suo-la-l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许多回复都说我是答非所问,为了这么多给我点赞的人,我就写一些切题的内容。

首先,亮明观点。上海是否存在地域歧视?答案是肯定的!但任何事物都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以下我试着阐述一下所谓“看不起外地人”的原因。

由于内容大都是我根据自身经历和观察所得,可能比较主观,请见谅。

.

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成立,直辖于中央政府,上海始有直辖市一级建置。

根据1950年的数据,当时的上海人中,只有15.1%是在上海出生的,有84.9%的上海人并非出生在上海。

如果各位在上海街头不幸遇到一个上海老人看不起你,那么有85%的概率他(她)和你一样,也不是在上海出生的,只不过是比你早来上海60多年而已。

因此,90年代之前的上海人,绝大部分户口本上的籍贯都不是上海。(按以前的户口管理规定籍贯是指祖父的出生地)

就以我为例,虽然父母都出生在上海,可是我祖父是江阴人,我外公是慈溪人。所以,户口本上,我的籍贯是:江苏。

.

可以看到,从1957年到1959年上海市的人口从的690万猛增到1028万。

原因是:1958-1959年,原归属江苏的嘉定、宝山、上海县(今闵行区)、松江、金山、南汇(今浦东新区)、川沙(今浦东新区)、奉贤、崇明分两年并入上海,自1959年计入上海人口总量。因此,上海郊县的老人至今还把到市区说成“去上海”。

所以说,今天所谓的“上海人”是在60年前才基本定型的。

.

上海市区人口在解放后的变动也是相当大。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市解放后1949~1976年,上海市持续大规模地动员人口外迁,28年间外迁规模高达631万人余(不包括农村人口)。光是文革前上海市组织人口外迁的数量就高达422.15万人,其中支援外地建设137.73万人,动员人口回乡241.42万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约43万人。

而到1976年为止,一共有114万上海知识青年离开上海,上山下乡,占全国下乡青年总人数的6.7%。


上面说了这么多,接下来谈谈上海几个历史上的“排外高峰时期”

由于,本人是80后,我只会描述本人出生后的年代。

至于,80年代之前上海是什么情况?我不是亲历者,不做描述。

.

上海第一个排外高峰是在80年代中期

1980年代早期的上海,经过几十年的“畸形”发展带来了工业的极端发达和民生的极端落后。1980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头版刊登了沈峻坡的文章《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以下是内容节选:

近几个月来,本市有些部门也在就《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上海》这个总题目,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讨论上海的发展方向,酝酿制订长期规划。我觉得,要探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上海,首先必须弄清上海的现状。

据我了解,上海在经济上至少有十个全国“第一”:

一、工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八分之一强,产值之大,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位;

二、出口总产值占全国四分之一强,其中本市产品占60%,创汇之多,居全国第一位;

三、财政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六分之一,上缴国家税利占中央财政支出三分之一,上缴之多,居全国第一位;

四、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979年为30,013元,高于全国各省市平均数1.5倍以上,居全国第一位;

五、工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的利润,1979年全市平均63.73元,为全国平均数的四倍,居全国第一位;

六、工业资金周转率为69.5天,周转之快,为全国大城市的第一位;

七、按人口平均计算每人每年国民生产总值,1979年为1,590美元,生产水平之高,居全国第一位;

八、能源有效利用率,1979年为33%,高于全国平均28%的水平,居全国第一位;

九、商品调拨量,上海商业部门调往各地的日用工业品占全国调拨量的45%,居全国第一位;

十、输送技术力量,解放以来上海迁往内地的工厂300多家,并通过其他各种途径,输送技术人员、技术工人100万人,居全国首位。

上海也有全国“倒数第一”的,其中主要有这五项:

一、市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有4.1万人,城市人口密度之大,为全国之“最”;

二、建筑密度高达56%,按人口平均计算,每人拥有道路仅1.57平方米,绿化面积仅0.47平方米(像一张《解放日报》那么大)。建筑之密,厂房之挤,道路之狭,绿化之少,均为我国大城市之“最”;

三、上海市区按人口平均计算,每人居住面积为4.3平方米(包括棚户、简屋、阁楼在内),4平方米以下的缺房户有918,000多户(其中困难户、结婚户、特困户、外地调沪无房户共69,000多户),占全市户数50%左右,缺房户比重之大,为全国大城市之“最”;

四、上海平均每万辆车一年死亡人数为42.5人,车辆事故为全国大城市之“最”;

五、由于三废污染严重,上海市区癌症发病率之高为全国城市之“最”。

十个全国第一和五个全国倒数第一,在上海同时并存,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上海在取得重大进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出现了不少矛盾。主要是综合平衡遭到了破坏,比例失调相当突出。由于长时期来受左倾思想的影响,上海在经济上的发展极不正常,已形成“畸形状态”。

出现这个“畸形状态”,不能一味埋怨历史。确实,解放前,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在上海统治、掠夺、剥削了一百多年,留给我们是个“畸形发展”的“烂摊子”。但是当时的畸形,是半殖民地经济的产物,而今天,则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左倾思想影响而造成的另一种“畸形”,和过去不是一回事了。我们也不能老是停留在谴责“四人帮”上面。“四人帮”在上海横行十年,带来的损失确实很大,造成的创伤也来不及医治。但是这种畸形由来已久,并非从“四人帮”始。看来,经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补课,左倾思想在政治理想战线上的市场已大为缩小。但是在经济战线上,由于生产目的问题的讨论未充分展开,左倾思想的流毒还比较严重。我们对此且不能低估。上海要健康地发展,一定要进一步肃清左倾思想的流毒。

面对十个全国第一和五个全国倒数第一,怎么办?这涉及到上海今后建设的方向问题。上海是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生产建设这条腿那么长,城市建设这条腿又那么短,怎么能在四化征途上阔步前进呢?看来,要进行调整和改造,把失调现象调整过来,在调整中前进;把畸形状态改造过来,从改造中提高。老基地好比老母鸡,不能杀鸡取蛋,而应当养鸡生蛋,如今“老母鸡”已经生了三十一年的蛋,毕竟有点“乏力”,需要有所“休整”,一旦调养好了,一定能下更多更大的蛋。我们相信,在党的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指引下,把上海的调整改造搞好,上海一定会改变几个全国倒数第一的局面,创造更多的全国第一的纪录,为四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

在以上的背景下,从1978年开始,上海的知青开始回沪,仅1979年-1982年就有74万上海知青回到上海,而回沪知青总数在百万以上。对已有千万人口的上海市来说,接纳这些知青的爆发式回城并为他们安排工作和住房实在是不容易。这些知青当年上山下乡之时并没有准备以后回上海。我妈告诉我:当时的宣传口号“上山下乡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一百年不会变、一千年不会变、一万年不会变”。许多人在出发前把自己的住房都上交了,知青的父母也以为他(她)们会在农村扎根一辈子。

谁也没想到他(她)回来了,当知青的人生五年十年地在农村凝固时,中国的城市已逐渐重建了社会秩序。可大倒流的知青要重新过城市生活,因此他们不得不挤满了公交车、挤烦了劳动局、挤进了工厂,甚至像王安忆《本次列车的终点》所描绘的,挤炸了母亲的房子、挤裂了兄弟的情义、挤破了家庭关系。现在上海电视上的“老娘舅类”节目,至少有2/3的矛盾的源头来自知青回沪时期。

1985年,上海市政府出台了支内和知青子女落户政策:上海支内和知青的子女25周岁以前可有一人返沪,可以在上海落户。 我没有找到这些在上海落户子女数量的确切数据,据说估计至少有100万人。在百万知青回沪几年后,现在又是百万知青子女回沪,这好比在上海沉重的肩膀上又加了一副重担。这些青少年虽然是上海人的后代,但是,他(她)们并没有出生、生长在上海,其中的大多数人来上海时已经年满16岁。不会说上海话,不适应大城市的规则,吃不惯上海菜。

绝大多数回沪知青在上海并没有自己的住房,所以他们的子女都只能落户在亲戚家中。1985年的上海人均居住面积6平方米。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这么小的房子里,突然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或是大姑娘要和你一起生活,户口要落在你家,并且生活习惯和全家人格格不入。相反,对于知青子女而言“寄人篱下”的生活也十分难受,虽然舅舅、叔叔不会说什么,但是舅妈和婶婶却不会客气。有两部上海拍的电视剧《孽债》、《十六岁的花季》,充分展现了这种家庭内矛盾。

从社会层面上说,当时的上海市更本无力同时接纳这么多回沪青少年,入学和就业都成了大问题。而这些回沪青年许多人都跟不上上海学校的节奏,不少人都辍学回家,回家又找不到工作,于是待业青年的数量爆发式增加,这又带来了社会治安问题和家庭矛盾激化。

综上所述,虽然80年代大量涌进上海的并非外来人口,只是回家的上海人和其后代。但是,大规模人口内流带来的恐惧已经深入每个上海家庭心里。


上海第二个排外高峰是在90年代后期

90年代,上海开始大规模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据1998年上海市总工会统计:上海市登记在册的下岗职工共有153万人。而另一份统计数据表明:1990年上海市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人数498.81万,到了2001年只剩下254万,整整少了一半。当时,几乎每户上海人家里都有下岗工人,生活水平直线下降。

然而,于此同时有三项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改革开始实施:

1.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从每年300元猛增到每年3000元,并且逐年增加,到2000年连师范类专业也开始收学费。

2.1998年12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从此看病不再是单位全报销,需要自付一定比例。

3.1998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12月,上海市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从此,单位分房成了历史,住房开始商品化。

家庭收入减少了,但是支出明显增加了,小孩上学、老人看病都等着用钱。那怎么办嘛?想办法再就业吧。可是,下岗职工忽然发现身边的外来务工者越来越多。

1989年上海市外来人口数184万,1994年外来人口数是281万,到了2000年外来人口数是387.11万。这些人口中未成年人的比例是11.4%,也就是说有近350万的劳动力进入上海。类似情况在下岗职工同样很多的东北地区是不存在的。

工厂愿意雇佣外来务工者因为年轻力壮、不计较工作环境,不用缴各种保险,想辞退就辞退,说加班就加班。下岗工人年纪偏大、人又难搞、五险一金不能少、想辞退就和你仲裁,想加班就要加班费。下岗职工在劳动力市场完全没有竞争力。(话又说回来了,农民也不想进城务工,但当时种地已经养不活全家人了,他(她)们也是被逼的)

那做个小生意总行了吧!不好意思,一样竞争不过外来人口。

下岗职工摆摊都是在住所附近,大家都是老邻居,你也不敢用地沟油、劣质食品唬人,所以价格就贵;外地摊贩大多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身边没有家庭负担,下岗职工上有老下有小,忙完生意还要忙家务,一心多用,哪里做得好生意。还有,外地摊贩遇到城管大不了一跑了之,换个地方再卖。下岗职工摆摊,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这时,如果没有排外情绪的产生,那才是怪事。


第三次排外高峰在2007年后

这个说多了我可能又被封禁了,反正大家都知道因为某种原因,2007后上海的外来人口出现了暴增。2000年上海市常住外来人口300万(居住半年以上),2006年是467万,而到某人卸任的2012年,上海市常住外来人口是960万,六年时间翻了一番。

与此同时,上海实施了一系列“去本地化”政策,比如:公交、地铁禁止方言报站,幼儿园和学校禁止说上海话,电视台和电台主持人不得说上海话。2011年6月上海市教育局的调查结果:上海有一半的中小学校不开设上海乡土地理和历史教育。2009年02月04日上海本地报纸《新民晚报》刊登文章: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有点像美国土著红种人。

市民对这种现况的不满与日俱增,直到2010年11月21日迎来了总爆发,当天10多万上海市民自发到静安11.15火灾现场悼唁亡者,同时以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不满。(具体情况大家请自行google)


综上所述,为什么上海的40后和50后老人会有那么强烈的排外情绪?

这是几十年时间积淀的结果。


2019年10月11日,NBA中国赛上海站比赛结束后第二天,三个相关话题登上知乎热搜榜,回答超过万条。

2019年10月13日,NBA中国赛深圳站比赛结束后第二天,没有相关话题登上知乎热搜榜,回答有500余条。

看来上海人“崇洋媚外”已经是政治正确了。


许多朋友在回复中问“摩尔人”是哪里人?查了一下:

今摩尔人多指在中世纪时期居住在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和葡萄牙)、西西里岛、马耳他、马格里布和西非的穆斯林。

英语文献中指摩洛哥人,过去亦指在11~17世纪创造了阿拉伯安达卢西亚文化、随后在北非作为难民定居下来的西班牙穆斯林居民或阿拉伯人,是西班牙人及柏柏尔人的混血后代。

这一名词偶尔也指一般的穆斯林,例如斯里兰卡(锡兰)或菲律宾的摩尔人。

此词由罗马人最先使用,指罗马毛里塔尼亚省的居民,现今的毛里塔尼亚人有时也被称作摩尔人。


上海确实比较“排外”

2015年,美籍韩裔女建筑设计师W小姐,在上海搭乘男友的电动自行车出行,遇路口执勤警察查处, W小姐及男友拒不配合执法。脾气暴躁的W小姐掌掴警察右面颈部,致使警察右颊部软组织伤。11月10日,上海静安区法院以妨害公务罪判处W小姐拘役3个月,驱逐出境。

.

.

.

.

2019年4月7日,一名日本男子在上海不遵守交通规则,乱穿马路。执勤交警依据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处理,该男子当场顶撞,交警随即要求其道歉。

.

2018年11月,在上海发生一起啼笑皆非的事情,一名黑人男子在当地某商场偷东西,不料被巡视警方抓到,随后男子竟倒地装死。男子的中国女友,公然阻扰警察执法。事后还怒斥警察称:“他是摩尔人,你们有什么权利抓他”。

.

老外在上海机场扇中国男孩耳光被拘10天

2014年2月6日12时许,一男童(6岁,随家人乘机)在浦东机场1号航站楼托运行李提取大厅处推着手推行李车玩耍,不慎碰到在旁边等待领取行李的中年外籍女子。该女子随即抽打了男童一记耳光。机场公安经调查审理,对故意殴打他人的外籍女子处以行政拘留10天,并处罚款500元的行政处罚。

.

2018年7月15日,在上海虹桥机场,飞机安检在一名外籍男子的行李中发现了违禁物品,一把刀,随后告知这名外籍朋友这是违禁物品不能携带,但是外籍男子却说为什么不能,僵持之下,安检人员报了警。

警察:我们是上海警察,我们有权力查看你的护照,我们可以讲中文,因为这是中国,但是为了尊重你,我们讲英文。

随后机场工作人员为这名外籍男子提供了中国航空须知相关规定,最后该男子表示歉意,并对工作人员道歉。


user avatar   luuux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昨天遇到一个评分只有4.6点滴滴司机,还和同事打趣到这是见过最低分的了,到底啥样司机能这么低分,结果一上车就知道为啥了。

下班那会正下大雨,公司门口上车点那段路非常堵,且往前开不好掉头,就打电话跟司机讲到前一个路口拐到旁边我们在那里上车就行。

我们上车后,司机说为啥拐到这,上一个路口更好掉头,你们应该再往前走一点在那上车,能不能有点爱心对我们这些司机,巴拉巴拉一直在念叨,,我内心有点疑惑心想本来就是为你考虑,已经比约定的地点往前走了一段,结果你还不领情,怪我们做的还不够?低分不是没有原因的。

我就尴尬陪笑说,爱心是有了就是对路况不是那么熟悉,同事也说麻烦您了(用的真的是您)司机接下来说了句雷人的即传说中那句 : 知道为啥上海人觉得外地人是乡下人了吧?

我们???来上海几年了真的是第一次听上海人当面讲着这句话,而且前后因果?猜测原因是我们没有对哪个路口好掉头了如指掌?实际上那个路口并没有不好掉头,一步都没往前开原地拐下旁边一个小口子就掉好了。我们笑笑没搭话。

然后这还没结束,司机又尬问 : 你们知道为啥上海人觉得外地人是乡下人吗?等于又重复了下这句话。。。我同事在前排出于礼貌就回了下,为啥?然后他半天没讲话,中间氛围又很尴尬,过了会问了我同事一句 : 你是哪里人,我同事说河南,这司机说奥你是外地人,这就不好说了。

好像是准备讲什么天大的恶心话,真是被司机这三句话的骚操作雷的里焦外嫩。我们没说啥,不想搭理这种人。后面一路在车上都觉得心堵,怼回去吧又觉得没必要何必与这种人一般见识,保持沉默就得承受这莫名地添堵。

我真是想说您是上海人啊,你不说还真是一点也看不出来呢,这司机途中还往车窗外吐痰真是恶心死了,言行都非常膈应人。

在上海金融行业工作几年,遇到的上海同事人都很好,会有本地人的优越感不可否认,但都很明事理,不会莫名其妙的因为是外地人看不起别人,更不会当面让人难堪。TA们会享受生活也乐于分享,相处起来很舒服且有趣,会与外地人周末一起约各种活动,邀请大家去家里玩,一同结伴出国旅游,找外地老公或者老婆的也有很多。

现在素质比较高的上海人对上海这个城市会有优越感,确实是魔都,但已经不会把外地人看作乡下人。

越是社会底层的上海人还想凭着一纸户籍找优越感,仿佛活在上个世纪。


user avatar   shen-xian-kun-jing-de-tu-fei-y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坐标上海。前几天孩子生病去医院吊水,吊水的时候有一家外地人和一家本地人干了一架。

外地人一家四口,妈妈比较强势,爸爸和奶奶看起来老实巴交。本地人一家五口,男男女女都有点横。两家人都带孩子来吊水的。

事情的前因没亲眼见到,只是外地妈妈在喊,说本地爸爸插队。外地妈妈一开始也是够泼辣,但大概没想到遇到了更强硬的对手,直接被本地爸爸妈妈还有个不知什么身份的男人骂的狗血淋头。这个过程中外地爸爸一直唯唯诺诺拉架,没什么战斗力。

大家骂了一会消停了一阵。外地妈妈坐在椅子上生闷气,这事其实本来也就这么过去了。但是!本地一家人里有个大妈可能孩子姥姥或者奶奶吧,愣是没事找事来挑起第二次大战。她走到外地妈妈面前,手指指着外地妈妈的脸说:你看你长得像个鬼一样的,鬼样子!

二战开始。但外地妈妈明显没了战斗力。她只是委屈地重复说 插队就可以吗?这时本地爸爸来了一句:什么叫插队?我在我自己家插什么队?你们乡下人来上海才是插队!!

省略其中上海一家人的无数脏话。

在那之前,我觉得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只是少数情况。后来我发现,把所有外地人当做乡下人,可能是很多很多上海人内心的固定思维,在某个特定情境中,这种思维便被激活演化成为歧视。


user avatar   luo-zhong-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摘录《前松江地区笑话一则》:

(感谢资深回复点睛,现修改开头)

-----------

两只拆迁户在奉贤某小区门口的轻轨站相遇了,

甲:侬寺丧嗨拧阀?

乙:唔雅是上海拧!

甲:太好了,我也是!那请问你是市里还郊区的?

乙:我是市里的。

甲:太好了,我也是!那请问你是浦东浦西的?

乙:浦西的。

甲:太好了,我也是!那请问你是哪个区的?

乙:静安的。

甲:太好了!我也是。那请问你是老静安还是闸北的?

乙:老静安。

甲:太好了!我也是。那请问你是哪个街道的?

乙:江宁路街道。

甲:喔唷,太好了!我也是。那我再问最后一个问题,你老家住哪条马路?

乙:昌化路。

甲飞起一脚把乙踢下月台,喊到: 七喜!侬格则缸壁洋子!


user avatar   focker-roy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没必要洗,明确告诉你这是真的,客观存在的。

而且,我们上海人自己还看不起上海人了。

上只角看不起下只角,下只角看不起棚户区,棚户区看不起乡下人(本地人)。

有问题不可怕,承认它,正视它,认识它,解决它才是正道。

客观的来讲,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你的言行举止不符合其价值观,但他无力也不想去同化你的价值观,只能用所谓的鄙视,看不起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无法否认的一点是,上海市内的鄙视链,从上到下,虽然不绝对,但是客观存在一定的经济和受教育程度差异的。越是早年越严重。

不谈个体,从人群总体上来说,更高的经济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通常会带来相对较高的道德水准。从而自然对鄙视链下游的“不道德”行为无法认同,进而自然形成了鄙视链。放眼全球,人类大同……上海人中的鄙视链只是该情况在市内的一个缩影,所谓上海人看不起“落后地区”也只是一个国内缩影而已。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生活和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上海市区内的这条鄙视链已经摇摇欲坠了。年轻世代中(85后)基本看不到。相信随着全国的发展,也会弱化省市之间的鄙视链。

反过来说,鄙视链下游的人们对上游人群中他们看不惯的价值观,也会反鄙视和反排挤不是么。上海人在全国被排挤的也不可谓不厉害,半斤对八两吧。

针对所谓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的情况,还有一个因素,即上海人的地域认同其实是一种文化和规则的认同,而非简单的物理上的地区认同。

相信很多为上海排外这件事说话的外地朋友,本身是认同上海的文化和规则的,所以在上海不会有被看不起和排挤的感觉。

而那些本身不认同上海文化和规则,甚至本来就带着敌意而来的人们,抱歉我们上海人狠起来,对有违上海文化和规则的上海人也是看不起和排挤的,所谓排毒不排外是也……

可以做个最简单的实验。有序排队不插队是上海默认的城市文化和规则。找个随便什么样的外地人正常排队,压根不会有上海人注意你。然而,分别找一个外地人和上海人插队试试?一定会被喷,被鄙视,被排挤。并且你会发现反而那个插队的上海人会更被其他上海人针对。因为他的“明知故犯”对上海文化和规则的破坏更大。

有些因为不熟悉上海文化和规则而无意间被误伤的,那只能表示遗憾了……因为我也确实暂时想不出什么能让你感受好些的办法,只能说请相信我们对事不对人。

上面的姑且算洗白吧,但是!下面还有第二种情况,作为阴暗面没得洗,也不打算洗。

还是从上海市内自己的鄙视链说起。

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喜欢用自己鄙视链上游身份来鄙视和看不起下游人群的,通常自己除了这个“上游身份”以外,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东西了!

没错,你不太会看到一个坐拥整套石库门产权的大家闺秀鄙视和看不起任何人。相反,那些几户人家分享一套石库门使用权,只能挤着用公共厨房和厕所,生活空间狭窄的“上只角市民”,正是最喜欢用上只角身份鄙视其他人的主力。

同样,无脑排外最厉害的,也往往是那些被外地人抢占了生活资源和工作机会的,仅存“上海人优越感”的底层和失意人士了。

许多但不是全部刚拿到上海户口的“新上海人”,也恰恰正是鄙视和看不起自己老乡的急先锋……

放眼“自由民主,东方之珠香港”,最看不起大陆人的,是挤廉租屋毕业即失业的失意愤青。

放眼“人类灯塔美利坚”,最反移民的,也恰好是仅存“美利坚公民优越感”的底层失意红脖。

碰到这些鄙视和排外,只能尽量调整心态吧。别和歇斯底里的可怜人计较,真的。同情他们吧。


user avatar   xue-hao-chu-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老静安土著不请自来。


初中的时候跟团去安徽玩,没有丢东西也没有团友被抢。

中考结束去河南玩了半个月,所有的井盖都在它该在的位置。

高中暑假去了广西,当地普通摩托车比鬼火多,黑头发的比彩虹头发多,也没见传销的拉着我入会。

后来去过广东,吃了很多当地的美食,但没能吃到胡建人,也没见过哪个餐馆有卖。

大学时有北方的室友,比我还要爱干净,天天洗澡洗衣服,我冬天可做不到天天洗澡。

大学时也认识了几个东北朋友,讲义气也守信用,没有满嘴跑火车,也并非嗜酒如命。

研究生同学里有百儿京儿爷儿,说话呢,嘿,您猜怎么着?没啥官腔,嗨。

所以同理,上海年轻人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搞什么地域歧视,因为一纸户籍而心生优越的年代早就过去了。老一辈上海人歧视外地人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请大家相信,年轻一辈正在慢慢扭转这个现象。


重点来了

大学那会儿,我反而被一个北徐汇的小居头骂作

闸北土狗

艹,静安不是闸北

欢迎光临位于静安区的至尊府邸——闸北府


user avatar   LittleBallOfFu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爸是山东人,八十年代初高考全省前几名,因为我奶奶的强烈执念放弃清北去了复旦。

在大学里,学校的教授、辅导员、同学、舍友大多是上海本地人(那个年代外地高分学子一般去清北),但是我爸没受到过任何歧视,各种评优都得到了公平对待,高票当选了班长,当过某社团的社长,还谈了好几个上海女朋友……

唯独,唯独学校小卖部的售货员大叔,还有一个食堂卖油条窗口的阿姨,一直半开玩笑半嘲讽地喊他“乡物宁”(乡下人),有时当面、有时背后。经常我爸去买东西,他们会笑着跟身旁同事挤眉弄眼,“哎呦那个乡物宁又来了”。这个给我爸当时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不少伤害,让他念叨了半辈子。

其实我爸也可以算作上海人,他的户口本出生地写着上海,也能讲很流利的上海话,是爷爷奶奶大学毕业分配到了山东工作,这也是奶奶执念想让他回上海读书的原因。他读书期间,上海的亲戚们偶尔喊他去家里吃饭,但从不叫他的名字,而是取了个绰号叫“小塞豆(小山东)”,有时也会笑他“乡物宁”、“没教养”。明明我爷爷奶奶是他们中间唯一的大学生,那时是高级工程师、工资是上海亲戚们的好几倍,但他们经常对我爸说“这个你们山东没有吧,那个你没见过,xxx你不懂”,后来我爸就不愿意去他们那里吃饭了。顺便一提,我爸也是他那一辈表亲堂亲里唯一的大学生。

我爸跟我说,上海人的身份是一种很通用的优越感来源,每个上海人都可以使用它。但是优秀的上海人身上有太多其他闪光之处了,他们几乎从来不会想到用“上海人身份”来炫耀自己和贬低别人。若一个人要用自己与生俱来的地域身份来自我感觉良好并看不起他人,那这说明他们身上没有除此之外任何值得自豪的东西了,这才是最深的自我羞辱和自卑。

后来我去了英国读书、日本工作,我爸教我的这个定律也一直很准确,那些会对华人种族歧视的白人是白垃圾的概率非常高,看不起中国人的日本人也多半没什么涵养和成就。被生在哪个城市、生成了哪种肤色,这有什么好自傲的呢?若连这个都要用做一种优越感,那这个人的生命轨迹中存在过任何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吗?这样的人若是看不起我们,我们不交也罢。

这个想法宽慰过我爸、释然了我,希望也可以帮到题主。


更多有趣的干货和故事,轻撸一把头像的小黑猫进主页关注我喵~




        

相关话题

  3 月 31 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358 例、无症状感染者 4144 例,目前情况如何? 
  辽宁省沈阳市是偏远地区吗? 
  为什么明显感觉 2017 年上海人少了? 
  上海为什么有华东政法大学又有上海政法学院? 
  你怎么看上海母女掉1根葱被捡走追2公里讨回? 
  上海人是不是家里起码都有两到三套房产? 
  三个来自浙江的大学室友一直不停吐槽上海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作为上海本地人的我听着很不舒服怎么办? 
  为什么上海这么受外国人喜爱? 
  上海一隔离居民上楼顶狂撒百元大钞,其原因是什么? 
  如何评价2019年年初华东地区的连续阴雨天气?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最近网上全在报山东的负面新闻?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推特网友要求耶鲁大学改名,原因是其以奴隶主命名?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