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父亲因为女儿早恋开房,将其打骨折」中父母的做法?面对孩子这种情况,是否还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第1页

  

user avatar   yand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事件现在演变成「做完美父母太累」VS「做不到为孩子付出一切当初就不该生」的争论,其实两方都错得离谱。请不要再@我了,你们这么强烈反对,是因为你们站在这两个阵队的某一方,可我不是啊,你们找对方掐架,别找我。为什么形成这两派?因为人们总以为存在某种正确的育儿方式——其实根本不存在,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教育方式也就不一样。问题孩子的产生,的确是父母在某些方面欠考虑,但是考虑到多细致才算是「称职父母」?并没有这样的标准。但糟糕的是,中国社会却存在某种不成文的标准,于是父母根本不看孩子潜力,就去向某种标准看齐,更多是为了「称职」、为了「对得起孩子」,受自己的社会身份(家长)的影响,过度强调了自己的作用。而社会,也在过度强调父母的作用。结局就是,好大的劲儿,全使错了地方。当别人指出的时候,敏感地拼命保护自己「称职家长」的身份,总觉得别人是在指责自己。龙生九子,九子不同。经历了计划生育的中国人,早已经不知道九子不同是一种什么感觉了。

如果你非觉得这篇文章是在批判,那我建议你不要看。想清楚,你到底是爱孩子,还是更怕自己的 ego 被伤害——也就是被你树立起来的那个「称职父母」的形象。


正文:

和家人亲戚一起回忆过去,你会发现,你记得的事情他们完全不记得,而他们提到的事情,你一点印象都没有。

即使怀抱着最善良的初衷,叙述人也只是通过自己的角度来讲述事情的前因后果。他们往往举出那些如何对自己孩子民主宽容的例子,但真实的生活并不是这样的。我绝对绝对绝对不是说他们在说谎。而是,人能记得的事情,大多是自己思考过很久的事,比如,想方设法地想让孩子走上正轨,为此操碎了心,他们为这件事付出的精力,是历历在目的。但他们很可能忘记了,某天随便一句拒绝的话,让女儿痛苦不堪。

因此,我从来不完全相信网上这些「家事」。

说这些,是希望知乎上看了事件而感到焦虑的父母,不要再焦虑了。你们可能以为,这对父母做了所有他们能做的却还是没有好的结果,这事儿就无解了。并不是这样。你们看到的只是字,不是他们生活的分分秒秒。

接下来我想说,那些赞同父亲暴打孩子的,还誓要以身作则,自己孩子这样也要一样暴打的,他们这样想是因为他们从小受到的就是这种对待方式。无须讨伐这些赞同惩罚闯祸孩子的家长。他们只是在保护他们的 ego,也就是他们给自己树立的「称职父母」的形象。他们爱孩子吗?爱。但在公共场合例如网上,他们更爱自己的 ego。

叙述人的文章里,有几个细节。


很明显,这位母亲认为,他们打儿子不打女儿,就是偏爱女儿,似乎「打或不打」是某种标志,不打女儿就是对女儿更好。再看后面的文字,没收手机、断零花钱、让她在家多学习。青春期的孩子想的是什么?青春期的孩子想的是:我要自由,我要冒险,我要做个别人眼中牛逼的人!说实话,她可能宁愿你打她骂她惩罚她,只要你把手机和自由给她。她为了自由,撒谎越来越多,因为她想要的,都被没收了。反抗加幻想型体质,这种孩子你是没有办法把她往乖巧那边推的。

为什么孩子到了青春期不尊重父母?因为他们突然有了自我意识,他们突然发现,原来妈妈不是世界上做饭最好吃的人,原来爸爸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职员。好在孩子对父母的感情还是在的。什么情况是最糟糕的呢?就是孩子突然发现,我靠,你有什么资格限制我,你以前对我的管制完全是因为把我当小孩子。我现在不是小孩子了,你的招数不灵了!

所以父母应该反思一下,以前对孩子的管教,是不是「不许玩手机,因为我是你爸我这样做是为你好」,你的管教方式是否仅仅(注意是仅仅)是建立在权威上。孩子当然需要被合理限制,然而每当你想限制孩子的时候,跟孩子一起建立一个规则,一个你和孩子都能接受的规则,孩子需要觉得受到了尊重,而不是你替孩子觉得你尊重她了。我现在说的这些,是在青春期到来之前要做的事。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即使她当时老实听了你的,也不能当成理所当然。不要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回过味儿来了,突然觉醒了,你就不好办了。

很多人说这对父母其实是讲理的。我并不觉得。比如,母亲叙述的这段对话:

乍一看,哇,这位母亲真是很耐心地和孩子谈心。但是,孩子为什么不这么觉得呢?孩子为什么最后聊不下去了呢?因为母亲从一开始,是的,从还没有开聊,就已经计划好要把对话引到某个主题上。这个主题,我想也是很多人青春期经历过的和父母聊不下去的一个主题——你的幻想不现实。不管母亲多么耐心和蔼,她的目的还是要孩子「认清现实」。然而女儿不是傻子,她当然知道自己还不能独立,还没有工作——这正是青春期孩子最矛盾的点:想飞却没有翅膀,于是幻想就像鸦片一样镇痛。女儿理智吗?很不理智。女儿的想法错了吗?错了。你可以用各种温柔的招式去否认她的逻辑或无逻辑,但这有意义吗?其实包括她自己,早就知道自己不实际。但比起现实,她更愿意活在幻想里。你越是塞给她现实,她越想把自己的幻想变成现实。

母亲看似是在开导女儿,但她并不理解女儿的心,而这种不理解,并不是说孩子踏入青春期才有的。这时候不理解,说明以前可能也没有真正理解过。

那么这件事有解吗?不知道。像这样的少女,不出事,那都是万幸。这就像是攀岩,孩子有没有系保险绳,这是青春期到来前的准备工作。但往往家长是在青春期后,突然发现,没有系保险绳的孩子已经都爬到半山腰了。你再着急跺脚也没用,只能一边吼一边祈祷了。

这件事也映射出一个社会认知。父亲为何如此暴怒,以至于打到骨折又后悔不已?因为人们坚信「子不教,父之过」。人们坚信,孩子的一切成败都和父母的教养有密切的关系。这位父亲如此暴怒,因为实在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

然而,孩子的成败真的全来自于父母吗?推荐阅读 Judith Harris 的著名的 The Nurture Assumption。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父母总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尤其是孩子出问题的时候,便觉得自己更要加把劲儿做更多的管教。其实,孩子需要的,除了衣食住行,就是看到我,听到我,保护我。青春期他们需要的是,「理解我,原谅我,即使我现在很迷茫,但我知道我不会永远这样」,而不是对他们唠叨社会的现实,因为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个充满幻想的年纪,literally 没有能力理解你的真理。

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是,父母容易有「看不到头」的感觉。这种感觉会持续在大多数父母的育儿生涯中出现。比如,三岁孩子不吃饭,焦虑,以后会不会营养不够;八岁孩子数学不好,焦虑,以后会不会考不上好学校;青春期孩子叛逆,焦虑,以后会不会学坏堕落。有这些焦虑很正常,因为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这些焦虑也很不理智,但有的时候我们明白,有的时候我们糊涂。但我们要知道,这些都是成长必经的阶段——都是会过去的。好比你的孩子一米八几的大个儿,你可能早就忘了当初求他多吃一口饭的捉急心情。都会过去的,要向前看,向远看,别揪着孩子某一个时期的固执不放。


感谢大家的反馈,大概可以归类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如果青春期是攀岩,如何在青春期到来系上保险绳?所谓保险绳,就是信任:孩子虽然会反抗父母,但是失落时迷茫时还是愿意跟家长讲自己的感觉——因为曾经培养了信任。信任什么时候被打破?当你不能接纳她不理智的情绪的时候(接纳情绪不等于接纳行为,很多人分不清),非要给她讲清道理的时候。不过,系上了保险绳,也不表示不会摔嘛。没有人生是完美不出错的,我们都是在错误中长大。完美的人生只有知乎上才有吧。

第二个问题就是,既然发生了,该怎么办?生活还是要继续啊。也许高质量的家庭咨询能够有帮助,毕竟,被女儿气成这样,被父亲打成这样,也是挺严重的创伤了。父母和孩子都需要觉醒,接纳对方,我想专业的帮助应该更有效吧。

第三个常见评论就是,觉得这对父母已经做得很好了,答主是不是太苛刻了,谁能做到十全十美呢?嗯,可是我并没有批评他们呀。我也没有说他们是对是错,我只是在说:有些事情,他们还是没有考虑到。有人说,父母怎么可能像孩子肚里的蛔虫一样了解她?其实,如果你真能对孩子了解成那样,孩子也会很压抑的,那是一种被吞没的、没有隐私的感觉。一些事情没考虑到并不是父母不尽职。我们都是在失误中成长的,我想,经历了这样的事情,这个家庭要不就是崩裂,要不就是更紧密。

没有完全正确的养育方式,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他们的父母也都不一样,正是因此,人类社会才如此丰富多彩。不过有一种方式,是不赞成的,就是不让孩子出错。没出过差错的孩子,要出就给你来个大的。

像很多人说的,这对父母做的已经很好了吗?It depends。这个事情,放在美国的话,文中父母的育儿认知,在我非常有限的经验中,可能处在中等偏下的水平。到了中国,大多数人会觉得他们已经做了所有能做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愿承认社会已经开放到这种程度了。我们还是愿意相信,道德可以作为约束,然而我们没办法否认,它曾经是主流但现在越来越不好使了。在美国,如果孩子执意要去异性朋友家过夜,父母会递上安全套,他们明白,火星人也阻止不了青春期的孩子了。在中国,当孩子反问你:我和知根知底的同学做爱用安全套,还会有什么不可挽回的后果吗?你怎么回答?你这样很丢人,你同学都会嘲笑你?但事实是,同学们不会嘲笑反而羡慕。

我觉得,父母觉得孩子不现实,其实有时候父母也有些不现实。接受这一点,很难,也不是说父母都要像美国父母那样开放,但是至少你得知道,怎样的预期,才是合理,即使它和你的以往的认知相距甚远。

第四个常见评论就是,你行你上啊。嗯,即使我对育儿有很多想法,很多思考,读了很多书,也亲身经历了,即使全知乎的人都在赞我的育儿感悟,我仍然会犯错,我的孩子仍然会犯错。他可能会在某个糟糕的时刻糟糕的地点遇到一个糟糕的人,shit happens。或者,我从一开始就是错的。但重要的是,我觉得这些事值得我去思考,值得我去观察,孩子就是我最好的老师。

还在问干货的,明确告诉你们,我没有。养育孩子没有12345,情感是流动的,交流是双方的。如果你还停留在寻找「解决方法」的阶段,求不得而否定全盘,很可能,你将来也会遇到同样的困境。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育儿专家认为「不论孩子被欺负,还是欺负别人,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如何理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慢即是快”? 
  人们对「反差萌」的迷恋本质上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如何评价网易云音乐「你的人格主导色」测试活动? 
  人到了社会越来越圆滑,甚至需要谎言,但家长总告诉孩子要善良,纯真。直接让孩子接受真正的世界不好吗?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能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好处? 
  和男朋友相爱六年,没有出轨,很恩爱,但买不起一线城市的房,是坚持梦想还是选择爱情? 
  如何在复杂世界里保持真我? 
  25 岁没有谈过恋爱的人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怎么评论毕飞宇:“看不见是一种局限,看得见同样是局限。”?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喜欢养猫?
下一个讨论
武则天的「骨醉」、吕后的「人彘」这些都是真的吗,可信度有多高?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