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华盛顿大学为「满洲」学生设置的奖学金? 第1页

  

user avatar   bai-yi-fei-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


华大的国际生服务办公室(International Student Service)在美西下午四点五十六发了邮件,之后学校的国际生团体FIUTS转发该邮件,题目是An Apology(致歉)

个译如下(翻译的非常烂...):

Dear International Student Community,

亲爱的国际生团体,


In several of our recent newsletters, we included information about a scholarship that used language that may have offended you. We are writing today to apologize.

在我们最近的几封简报中,我们包含了一项使用了可能冒犯到您的奖学金信息。我们写下这封邮件以表歉意。


When the Statira Biggs Scholarship was established in 1952, the award criteria described Northeast China – one region of focus for the scholarship – using a historical term that is now obsolete, but for many, calls to mind a very painful period in the country’s history.

当Statira Biggs奖学金在1952年成立的时候,该奖学金的评选标准在描述中国东北地区——其中一个该奖学金特别关注的地区——时,使用了一个现在已经过时、但是对许多人来说,意味着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沉痛的时期的术语。


Words have an impact. When we encouraged students to apply for the scholarship using this original description, we caused harm to members of our community, and deeply regret doing so.

词语是会产生影响的。当我们用该奖学金原本的描述来鼓励学生来申请时,我们便对我们的社区成员造成了伤害,在此我们深表悔意。


Although we recognize that no one on the receiving end of hurtful words should have to be the one to point them out, we are grateful to those who had the courage to let us know the pain we caused so that we can resolve the issue as it relates to this scholarship, and take steps to avoid making similar mistakes in the future. So far, we have:

尽管我们认识到,那些受到伤害的人并不需要是指出这些伤害的人,我们非常感谢那些敢于让我们知道我们所造成痛苦的人,以便我们解决与这个奖学金相关的问题,并且采取措施、以免在将来犯下类似的错误。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


  • Worked with staff in the Office of Student Financial Aid and Scholarships and International Advancement to change the description and criteria of the scholarship to reflect the intent of the original gift to support students from Northeast China, Japan and Korea, and use the new description in all related communications going forward
  • 与学生助学金奖学金办公室和国际进步办公室(1)的工作人员合作,更改了关于该奖学金的描述和标准,使得它能反映出其原本的用意:用来支持来自中国东北、日本、朝鲜地区(2)的学生;并且将在以后所有与该奖学金有关的描述中使用新的说明


  • Updated scholarship flyers and other information posted around campus, and begun the process of correcting the description on various websites where it appears
  • 更新奖学金传单和其他已在校园公开的信息,并且开始在各种提到该奖学金的相关网站 更正相关描述


In the future, we will work even harder to ensure that the content we share with you is inclusive, culturally aware and more reflective of our shared ideals. Additionally, along with our partners in Student Life, the Office of Global Affairs and others who suppor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e will continue to explore new ways of engaging in the kind of cross-cultural exchange and dialogue that we know are so important to fostering greater awareness, understanding and connection throughout our community. We are all in this together, and are grateful to have you as part of the UW International Student community.

在将来,我们将更加努力的来确保我们分享给您的内容具有包容性和文化意识,且更加能反映出我们的共同理想。此外,同我们在学生生活中的合作者:全球事务办公室,以及其他支持国际学生的成员一道,我们将继续探索跨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新方法。我们明白,在我们的社区中,这些对话在培养我们整个社区的更广大的认知、理解、和联系这些方面极其重要。我们所有人都将参与其中,并且感谢您能够成为华盛顿大学国际学生团体的一员。


注:

  1. 所有办公室名字都是瞎翻译的(因为不知道应该怎么翻译),下同
  2. 翻译到这里的时候,我认为这里的Northeast China,Japan,Korea指的是地区而非国家。主要依据是因为前文提到中国东北的时候,特意提到了地区(region):邮件中提到:one region of focus for the scholarship,既然中国东北是其中一个地区,我以此认为在这里并列的日本和韩国/朝鲜应该指的也是地区,即日本地区和朝鲜半岛地区);
  3. 因为翻译的很烂,所以请随意吐槽翻译质量;如果认为哪里需要更改,请评论或私信
  4. 吐槽一下这个奖学金:感觉实在非常非常不出名啊,没什么人搭理也没什么人申请...
  5. 这么看来其实和满族没啥关系,中国东北都能申请啊
  6. 转载请完整转载(包括注解),不要节选

在此冒昧@一下高票前两位和轮子哥,算是个跟进吧 @陳子浩 @夏澈丹 @vczh 如有打扰还请谅解

感谢阅读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继续补充:

Bainbridge有多敏感呢?看下地图就知道:

岛的西南是Kitsap海军基地,现在还停放着3条航母,二战时也是美国西海岸重要的军港。而Bainbridge南侧的水道是进出这个军港的必经之路。在岛上可以轻易监视军港船只的活动情况。

这种地方,哪敢让日本人待啊。

何况当时的日裔美国居民,很多仍然通过各种组织渠道和日帝保持着联系,随时准备效忠天皇。有些人即使被美国关进集中营,仍然请愿放弃美国公民身份,返回日本与美国作战。

上述图片来自于一个致力于跟“纪念日裔美国居民被强制集中”的势力硬怼的网站上的文章:Bainbridge Island Japanese American Memorial Ignores Wartime Realities,文章作者是一个小时候被日本设在菲律宾的集中营关过的美国退伍军人。


再更新一点:

我找到了二战期间在美日裔居民集中营关押者名单数据库:Japanese-American Internee Data File,该数据库包含每个人的出生地点信息,对日本本土的,还会具体到哪个地区;对朝鲜出生的,也会标记出来(Japan - Chosen or Korea)。

我想看看数据库中有没有跟满洲或伪满洲国相关的信息。

经过对该数据库查询,得到以下结果:

1、数据库包含109384个记录,与12万的总关押者人数相比有1万左右的缺失,例如我提到的保罗·大泷及其父母就没有被收录(但皮特·大泷,也就是他的哥哥,被数据库收录了)。

2、数据库中不包含Manchuria、Manchukuo、China这几个词。

3、数据库中有一种出生地点记录叫做“Japan - Japan, Unspecified”,为了测试出生于伪满洲国的日本人是否会被标记到这个类目下,我查找了伪满洲国存续期间(1931-1945)出生的所有关押者,发现只有一个人符合条件,即1941年出生的 SHINTAKU HIDEKO。被收入集中营时,她尚不满1岁,显然不管是在日本的哪个地区出生的,也不管是不是在伪满洲国出生的,她被抓到集中营都是因为她必须由她的父母抚养,而她父母是日裔居民,所以跟她自己的出生地没什么关系。

4、伪满政权成立之前,当然也可能有日裔人士出生在满洲地区,后移居美国的,但这种情况在数据库中没有体现,也暂时无法通过其他资料渠道逐一查证。

结论是,在这个完备性为90%左右的数据库中,没有找到出生于满洲地区或伪满洲国的日裔居民,无法证实”满洲籍贯是日裔美国居民被集中关押过程中受考虑的因素“这个猜想。


在最前面更新一个重大证据:Statira Biggs 确实曾经有过日本学生,包括一位非常有名的日裔美国人,保罗·大泷(由 Paul T. Ohtaki 酌译)。

大泷祖籍日本新潟县,1924年生于美国,成长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他后来成为一名成功的新闻出版商,而他的新闻事业发轫于二战期间:17岁时他和他的家人被关进加州 Manzanar 日裔美国人集中营时,他家乡 Bainbridge 的一名报业人士 Walt Woodward 请他撰写报道集中营中情况的新闻稿以促进集中营中日裔美国人的人权。(相关历史可以参考这个网页:Through the Eyes of Paul Ohtaki: Japanese American Abuse WW2 by Graham Davis

之后大泷加入美国情报部门,参加了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和战后美国占领日本的工作。和加入美军服役一致的是,大泷本人在二战期间支持美方,他崇敬 Mo Nakata 和 Art Koura 等加入盟国战斗的日裔美籍人士。

大泷在生前曾经感谢过他的老师 Statira Biggs 对他生活的帮助:

“Our family were newcomers,” Paul said. “We received a lot of help from the Moritani, Nakata, Nakao and Sakuma families; other Japanese pioneers; the Grow brothers and their families, our neighbors the Cumles, Oaklands, Smiths, Olivers, Henshaws, Wyatts; and high school teachers, such as Miss Statira Biggs, Roy Dennis, “Pop” Miller, and Phil Rudl.”

Remembering Paul Ohtaki | Bainbridge Island Review


1951年 Statira Biggs 去世,1952年 Statira Biggs 纪念奖学金设立,虽然不排除是根据 Statira Biggs 的遗嘱设立的,但也有一定可能是大泷等在生活上受到 Statira Biggs 关照的日裔美国人及其亲属(大泷当时只有28岁),为了感谢 Statira Biggs 的帮助而设立的(注意奖学金全名中有“纪念”二字,说明可能是其他人以其名设立的)。

不管是哪种情况,可以说强化了我之前的猜测的根据,日裔美国人在二战期间受到的(相比其他族裔美国人)不公正的待遇,和 Statira Biggs 做出的善举,最终促成了这样一个针对日本战时统治范围内居民的奖学金的设立。

(当然,如果是日裔美国人出资设立的奖学金,他们把朝鲜半岛和“满洲”放进奖励范围,是因为潜意识里仍然把这两块地方当做日本的土地呢,还是因为想向受侵略的人民致以补偿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经查,大泷夫妇去世后,他们的财产被捐赠给“日裔美国公民联盟(JACL)”设立了“保罗、凯瑟琳·大泷纪念奖学金”(Paul and Katherine Ohtaki Memorial Scholarship),用于资助日裔美国人大学生,如果说他们的长辈或社群有这样通过捐赠设立奖学金帮扶日本人社区后辈的传统,可以说毫不意外。)


再补充一个重大证据: Statira Biggs 教过的,其实不只是大泷这一个日裔美国人,而是一个日裔美国人社区中的很多人!

在搜查大泷相关资料时,反复出现 Bainbridge 这个词,他崇敬的那两个跟着盟国上战场的日裔美国人也是这里的。说明那里有一个日裔美国人社群。

另外注意到大泷是1924年出生,而我原文提到的 Statira Biggs 的另一个学生 Gilbert P. Haight, Jr. 是1922年出生,可以猜想如果他们都是 Statira Biggs 的高中学生,那应该是同一个高中的师兄弟。

而 Gilbert P. Haight, Jr. 相关资料显示他的高中是 Bainbridge High School,跟这个日裔美国人社群所在地一致,可以知道, Statira Biggs 在二战期间执教于 Bainbridge 这个日裔美国人聚居地的 Bainbridge High School。

那这个 Bainbridge 到底是哪呢?

容易查到,这地方叫做 Bainbridge Island,是西雅图西边的一个岛。

根据美国1940年人口年鉴,大泷一家当时住在 Grow Street(也就是前文中提到的大泷所感谢的 the Grow brothers and their families 中 Grow 的含义)(Paul Ohtaki in the 1940 Census | Ancestry)。经查,这个 Grow Street 和 Bainbridge High School 紧挨着:

那这里的日裔美国人社区又是怎么回事呢?

刚好,有个网站就叫 Bainbridge Island Japanese American Community,一次性解决困惑!

这个岛1792年被欧洲殖民者发现,由于岛上及附近的深水港,这里发展起了木材出口业,并涌入了来自斯堪的纳维亚、日本、南欧、夏威夷、中国的劳工。其中日裔劳工最早于1880年代抵达这里,工作稳定后他们开始把家眷接到岛上,于是逐渐形成了这里的日裔社区。

一战之后,岛上的深水港被关闭,这里的制造业衰落,但这些日裔居民转行农民,继续留了下来。从1920年代开始,这个岛上的氛围逐渐以日裔居民为主导了。

But when the mill finally closed, in about 1920, then people didn't go to... ok, this is now going to be Japan town.

BIJAC - Oral History OH0084


而且正是因为1928年两所学校合并为 Bainbridge High School 这一事件,使岛上居民开始产生集体的社群认同:

Bainbridge High School, established in 1928 when two schools combined, served grades seven through twelve. Perhaps as a result of the unifying effect of one high school, Bainbridge Island was beginning to see itself as a community.

BIJAC - HISTORY Pre_Life


岛上居民以一代日本移民开设的农场中的草莓种植业为荣,二代日本移民也在中学表现优秀:

All Islanders were proud of the Island's largest industry: strawberry farming, producing two million pounds in 1940, all from Issei (first generation Japanese immigrant) farms. At the high school, Nisei (second generation Japanese) were student leaders in sports, academics and government.

到1940年,岛上人口有8%是日裔,在年轻人中该比例则高达25%。

By 1940 people of Japanese descent made up approximately 8% of the residents of Bainbridge Island. These were primarily young families each with several school–aged children. The following class photos taken in the years before World War Two show a diversified student body with nearly 25% Japanese Americans.

BIJAC - LifeBeforeSlideshowD


1941年,随着珍珠港事件爆发、日美两国交战,这里的日裔居民被强制迁往位于加州的集中营。当时美国西海岸一共有12万日本人被强制迁移,其中由于地理位置的敏感性,Bainbridge 日裔居民是第一批被迁移的(根据 Civilian Exclusion Order No. 1),所以在纪念二战日裔美国人被关进集中营这一历史事件时,Bainbridge 成为一个有代表性的地名。

Civilian Exclusion Order No. 1

这种强制措施对于二战宏观来说当然有正义性,对当地居民来说则是颠沛流离的,所以至今当地仍在纪念这一事件。

FIRST LOOK: 75th commemoration of the Japanese American internment memorialized today | Photo gallery | Bainbridge Island Review


综合来看:Statira Biggs 在日裔美国人被强制迁移到集中营这一历史事件中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 Bainbridge Island 上的 Bainbridge High School 执教,这个中学在当地起到了文化熔炉的作用, Statira Biggs 本身为人师表,是各族裔学生铭记的教师,又对日裔学生有过患难恩情,综合这些因素,当地日裔社群为纪念她而在同城的华盛顿大学设立一个以她为名的奖学金,是顺其自然的。


可以猜想,该奖学金如果是日裔人士设立的,除了想要帮扶日本本土的日本人,也会想要帮扶战后尚未完全撤退回国的滞留在朝鲜半岛、中国东北的日本人,所以他们会想要把“满洲”列进去。然而大概他们并不打算帮助“满洲”的中国人,所以他们当然就不会想要用“中国东北”来指称奖学金目标对象;用“满洲”来指称,可以刚好涵盖那些在中国东北成长、认同日本的日裔人士或伪满人士。

在日裔人士已经完全撤出中国东北的今天,对该奖学金,若要还原帮助日裔人士的本意的话,应该直接把韩、满从奖学金条款中删掉,中国留学生也就不跟日裔社区凑这个热闹了;要么就应要求该校变更奖学金的原始意涵,不再片面强调战争发起者日本在美侨民的“受害者形象”,更多的体恤战争受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将“满洲”更改为“中国”,让各种视角下的战争受害者都能平等的享受奖学金。


我试图找到 Statira Biggs 在岛上日本人被驱离期间到底干了什么,却只找到这个——在1942年3月29日这个日本人搬离截止日期前3天,也就是3月26日的 Bainbridge Review 报纸头版上面,出现了这条消息:

BACK FROM BELLINGHAM
Mrs. Alice M. Biggs, Manitou Beach, mother of Miss Statira Biggs, has just returned from a two weeks' visit in Bellingham.

Bainbridge Review 1942-03-26 1

Statira Biggs 的母亲 Alice 出门两周终于回家了……?老夫人回城这事为什么也要写到头版上面?难道说老夫人也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乡贤,紧要关头回村有什么特别大的意义?


(以下是原答案)

跟支持满洲独立、喜欢日本什么的可能没什么关系。

在一份2010年的该奖学金申请表上,这样写:

The Statira Biggs Scholarship is a spring quarter award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ho are residents of Japan, Korea, or Manchuria. Manchuria is a region now encompassed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intent of the scholarship is to assist students whose admission to and study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would tend to promote peace, understanding and goodwill between the people of the student’s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不晚于2010年的时候,奖学金说明上就已经对满洲属于中国做了补充说明了。

二战期间,美国的反日情绪还是很浓重的,当时日本人、日裔美国人在美国受到了区别对待和歧视。所以猜测是 Statira Biggs 在战时或战后出于以德报怨的善意,通过设立这笔给敌国年轻人的奖学金,来试图为抚平战争对两国人民关系的伤痕而做出一些贡献。


我又搜了一下这个 Statira Biggs 女士,感觉对于19世纪末出生的一个普通人来说,她在21世纪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实在是太多了一些。

比如,我找到了她把自己曾祖父 Reuben Rice 的一些遗物捐赠给俄亥俄州 Toledo-Lucas 县图书馆的一份记录,里面还包含她的家谱:

文件还显示,Reuben Rice 担任过镇上的 Justice of the Peace,他的家族也是有宗教传统的(大概率新教?)。可以猜测其家庭受到充分的新教伦理熏陶,具有现在所谓的“传统道德”观念。

Rice-Moore Collection, 1837-1876


比如,她18岁的时候在高中毕业典礼上,她的母亲(也是那所中学的教师)亲手为她颁发了毕业证书,她则代表学生发表了离校致辞:

Judge HADLEY will deliver the address and Mrs. Alice M. BIGGS will present the diplomas, Miss Statira BIGGS will deliver the valedictory and Clyde HADLEY the salutatory.

The Weekly Blade, 1901


比如,她在去世前2年曾经向西雅图艺术馆捐出可能是自己亲人或朋友Elizabeth Colborne的一幅铅笔画作品 An Old Pine:

An Old Pine - Works - eMuseum


比如,1916年的一份报纸刊登的新闻中说,33岁未婚的她再次当选了圣海伦斯市的 City Attorney,在女性参政非常罕见的年代,Statira Biggs 可以算是当地女性的优秀人物了:

At the recent city election Miss Statira Biggs was re-elected city attorney.

January 14, 1916 St Helens Mist from St Helens, Oregon · Page 6


可能因为如此,她的行踪被当地的报纸详实的记录。1917年10月,她的叔叔 M. R. Biggs 来看望即将去芝加哥度假的她,也被记了下来:

M. R. Biggs returned Saturday from Bellingham, Wash., where he has been visiting his niece, Miss Statira Biggs, who expects to go to Chicago soon to spend the winter.

CROOK COUNTY JOURNAL

其他一些琐碎的报道还出现在:

Stillaguamish Valley Pioneers July 19 Page 5

August 2, 1940 Daily Capital Journal from Salem, Oregon

Peninsula Daily News & Sequim Gazette


作为一个中学老师,她还教出了非常优秀的学生,比如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美国化学学会1979年化学教育奖得主 Gilbert P. Haight, Jr.,他曾在《化学教育杂志》上回忆 Statira Biggs 的教育:

In my high school Miss Statira Biggs taught all the freshmen algebra and all the higher math as well. She made very clear what she expected in terms of mental discipline and effort, demanded evidence of understanding, and worked with great effectiveness to identify intellectual difficulties and to help students overcome them. She was committed to the task of having each student learn the joy and value of stretching his mind, of developing that tool that distinguishes man from other creatures. she taught the art of attacting problems, not just solving problems of prescribed form and procedure.

Perils of pedagogy: Or trial by error


当然要说有什么过错的话,恐怕这位大妈(或以她之名设立奖学金的人)犯了“白左”这个知乎大忌。

既然有能力设立奖学金,为什么不首先选择帮扶饱受侵略的中国和东南亚人民?为什么反而要费尽心思和加害者和解?这跟被绿教炸完了还非要苦心孤诣欢迎移民的当代白左有啥区别?

以德报怨,何以报直?愚善固然是善,但也不值得过分褒扬。

(这段总结是一开始写的,后来发现大泷相关的证据之后,考虑到奖学金可能是日裔美国人出资设立的,这样的批评可能就站不住脚了。)


user avatar   EaglesD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硕帝或成最大赢家。

为什么没有列入台湾呢?在满洲国存在的整段历史中,台湾都是当时日帝国的一部分。这个设立者显而易见是有日本帝国主义情结的,因此将日本以及Korea和满洲两个傀儡政府下的学生设为惠及主体。日占朝鲜虽然是个主权被阉割的国家,比起被吞并的台湾省还是多不少主权的。当然也可能就是捐赠者将台湾忘了,真.亚细亚的孤儿。

这个事情最奇怪的就是为什么奖学金叫Statira Biggs这个典型的白人女性名字了。UW校友Biggs是一名中学教师,她在1951年就去世了,因此下面猜测是日本外务省干的人可以歇歇了。

我的猜测最可能情况是Biggs此人和一个日本移民一代/二代男性有关系(20世纪处日本有向西海岸移民的传统),UW也在西海岸。Biggs应该和他不是夫妻,否则她就改姓了。评论中也提到她母亲也姓Biggs,所以Biggs应该终身未婚。随后在大日本帝国如日中天的时候,Biggs满足了他的愿望,设立了该奖学金(又或者是该日本移民男性用Biggs的名字命名了奖学金)。只是不知道珍珠港后他有没有进入隔离营,战后这两人又是否幸终。真是一个充满时代感的沉重而略显戏谑的故事呢。

其他几种可能:富人为了日裔仆人设立的(但是好像20世纪初的日本移民好像都是当时日本的中产以上,可能性不大);出于对日本的赞同或者同情设立的,可能性也不大。考虑到当事人教师的身份,这笔钱也大约不是她自己的钱。Biggs,出钱者,那位身为原因的日本人(如果原因是一位现实存在的人的话),是三个人,还是两个人呢?这或许又是个白学的故事。

结合今天这个日子,此处应有配图为什么会便乘这样。


user avatar   chen-zi-hao-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来扒了一下这个Statira Biggs是什么来路。

我Google了这个名字,搜到了一个神奇的网站,叫做Findagrave,里面可以搜索美国登记在案的墓地,然后赫然发现:

名字一样,位置还在华盛顿大学所在的华盛顿州,看起来应该是她没跑了。这个人1951年去世了,已经去世了半个世纪了,大家就算想去算账也办不到了。

然后墓碑上还有一个墓志铭:

这是Bainbridge High School,华盛顿州一所中学1936届的学生所赠送的,看起来这是一位高中女教师。我怀疑是否她是因为她教过的某位学生,出身伪满或韩国地区,或是出于对这位学生的喜爱,或是学生本人的请求,这位老师设立了这个奖学金。

最值得怀疑的,是1936这一届学生,因为只有他们来写了墓志铭,于是我找了这一届学生的名录,结果还真让我找到了。


很可惜,我放大后仔细检查,只发现清一色的白人姓氏,并没有任何亚洲名字出现。总之,一位华盛顿西雅图地区的高中老师,出于某些原因,捐赠了这个奖学金。我更原因相信其出于善意,而不是单纯为了恶心中国人。

顺便说一下,既然捐赠人已经去世,华盛顿大学应该怎么处理这件事?华大可以参考一下这个实例:

19世纪的英国殖民者塞西尔.罗兹设立了著名的罗德奖学金,申请者为大英帝国、德国、美国这三个国家的学生。因为罗兹相信日耳曼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是优秀的种族,应当担负起人类的未来。然而随着大英帝国的解体和美国少数族裔话语权的增加,大量来自巴基斯坦、印度、非洲的学生获得了奖学金,已经开始违背了罗兹的初衷。而2015年起,罗德奖学金更是破例给中国学生以名额,完全打破了英联邦-美国-德国的限制,完全违背了罗兹定下的奖学金规矩。

捐赠人的要求不是不可以更改的,华盛顿大学如果有足够的气度,可以逐渐修改章程,将满洲地区去除,或把奖学金推广给所有中国学生,岂不美哉?


user avatar   keyeb 网友的相关建议: 
      

2/15

说个我个人的想法。这个奖学金很明显是二战前设立的,根据当时的情况,“日韩满”并不是什么政治不正确的话,但放在现在,合适不合适我觉得中国人心里都有杆秤。修改在现在看来不合时宜的词汇和语句我认为是必要的。另外,设置这个奖学金是“为了促进日韩满人民的和平、理解与繁荣”,也许是我想多了,但我实在无法不往“共荣圈”的方向联想。

至于其他答案说的“台湾人民不开心”,那是真的想多了。那会儿台湾算日本。

(分割线,以下为答案)

2月8日我电邮学校奖学金办公室询问什么人可以算是“Manchurian residents”,以下是次日(2月9日)学校的回复。

Dear Boyang,

Thank you for your message. Our office does not manage the Statira Biggs Scholarship, so you’ll want to check in with ISS or FIUTS, as those two offices are likely the ones managing that application process. That scholarship was developed many many years ago, so it is likely that that old language about Manchuria is simply based on the original wording at the time the scholarship was created. I’m not sure how that is being interpreted today, so it’s worth contacting those offices to learn more, especially if you are not from one of the provinces in that northeastern region of China.

Sincerely,

Office of Merit Scholarships, Fellowships & Awards
Center for Experiential Learning & Diversity
Mary Gates Hall, Suite 171, Seattle, WA 98195


今天(2月14日)奖学金办公室的最新回应:

Dear Boyang,

I just wanted to follow up with you to let you know that the Statira Biggs Scholarship is actually being managed by the Office of Student Financial Aid (not ISS or FIUTS as had been previously suggested). They are aware that the reference to former-Manchuria is outdated and potentially offensive to students, and are taking steps to change that. They confirmed that students from northeast China are eligible to apply.

Thank you for raising this question!

Sincerely,

Office of Merit Scholarships, Fellowships & Awards
Center for Experiential Learning & Diversity
Mary Gates Hall, Suite 171, Seattle, WA 98195

看来是被投诉了。但确实“满洲”指中国东北。


user avatar   xiao-tu-5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久没上你乎了,我来强答一下。其他答主说的东西大家也比较熟悉了。我换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问:为什么知乎上许多人认为日语引进大量外来语是负面的,是否和母语是汉语有关系?

答:是。

问:为什么?

答:因为汉语长期是“上位语”。


---------------------------------------------------


I. 有关双层语言、上位语、下位语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把维基上diglossia的定义先抄下来。

In linguistics, diglossia (/daɪˈɡlɒsiə/) is a situation in which two dialects or languages are used by a single language community. In addition to the community's everyday or vernacular language variety (labeled "L" or "low" variety), a second, highly codified variety (labeled "H" or "high") is used in certain situations such as literature, formal education, or other specific settings, but not used for ordinary conversation.[1] In most cases, the H variety has no native speakers.

简单地来说,diglossia就是“双层语言”,在一个社区中有用于书面、文学、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上位语”H和用于日常口头交流的“下位语”L。上位语是官方的、用于教育的,因此,上位语总是在通过知识分子和政权机构影响着下位语。单就词汇来说,上位语的词汇总是大量涌入下位语中。

在古代历史上,各个文化圈都有各自的上位语,例如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伊斯兰世界的阿拉伯语、波斯语;佛教文化圈的梵语、巴利语;而在东亚文化圈,上位语则是汉语,或者说是文言文。

上位语有这样一些特点:

1. 上位语长期用于书面、科技、政治、教育等与权力和文化相关的领域,因而上位语带有官方、正式、有文化、先进等色彩。

2. 新的学术成果或者政治行为等等概念往往先用上位语表达,再向下位语传播。

3. 在封闭的文化圈内,新的概念用上位语表达时,往往没有可借鉴的词汇,因而倾向于使用上位语本身造新词。

4. 如有来自其他语言,特别是来自其他文化圈的借词,下位语往往是通过上位语辗转借入。

II. 作为上位语的汉语

好了,我们回来看汉语。虽然汉语在历史上一直有文白脱节的问题,但是汉语作为整体是东亚文化圈的上位语,直到近代,其上位的语的地位依旧有很大惯性。典型的例子包括:日本近代翻译西方的概念时是用汉字造词,这实际上是在用东亚文化圈的上位语(当然汉字已经被日本“内化”)在造新词或古词新用,以对应欧美文化圈的文明成果;越南很多外国的国名是按汉字读的,如俄罗斯叫Nga,是来自Nga La Tư,即俄罗斯,但这个词俄-蒙-满-汉-越一路而来已经面目全非了。

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汉语汉字词是上位语,通常它是第一手的概念载体,即使是在翻译中,它是第一次译文,所以它在同一时代大批量借入同一种非汉语言词汇的情况很少。当然,汉语依梵语借入的佛教词汇是另一个情况,因为在佛教领域,梵语才是上位语。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附加结果。因为汉语有上位语的优势,这使得很多汉语母语者或者东亚文化圈的人士感觉借词,比如日朝越借汉语词,是文明不够发达的表现,而汉语因为是发达文明的载体,因此借词很少。在你乎上,有一次讨论数目字“万”,我说这个词搞不好是突厥语等北方草原语言的借词。我猜到有人会反对,但是没想到反对的意见是:汉文明如此发达,数目词不可能是借词。其实,在这个论调中,直接就把借词和文明程度绑架了。但也正因为这样的想法,很多中国汉语使用者也比较倾向于外来的概念要汉语义译,不要直接借入,特别是借音。

III. 作为下位语的日语

我们再站在日本、日语的角度来看。事实上,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已经脱离了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但汉字和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历史惯性还存在,所以近代日本翻译作品往往仍用汉字造新词,当然,这和汉字在日本已经内化有关系。不过,由于近来以来日本的发展和中国的贫弱,汉字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地位不断衰落,但并没有确立新的上位语。这个时期的日语借词法语、德语、英语各占一席之地。但到了现代,特别二战以后,不仅汉字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地位基本消失,而且英语已经成为de facto的上位语。这以后的日语,借词大量的是英语借词,法德等语言已经很少了,即使有,也主要是集中在与国别文化、地域特产等相关的词汇中,新的科技词汇、新概念等,已经普遍是用英语借词。这实际上是上位语变化的原因。

类似的例子,我们可以举一下阿昌语。阿昌语是一种缅彝语,与缅甸语很接近。历史上阿昌族地区大多是傣族土司管辖,上位语是傣语,下位语是阿昌语。阿昌语中很多古典的政治、科技等词汇,都是使用傣语借词。但现在由于汉语的普及和流行,很多地方的阿昌语口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借词,替代了一些原来的傣语借词,甚至是替代了一些固有词。此外,羌语支大量语言过去奉藏语为上位语,现在也大量转向汉语西南官话作为上位语,也是这种情况。这和日语中大量涌入英语借词有一些类似之处。

IV. 日语中的固有词、汉字词与外来词

学习过日语的同学都知道日语中有固有词、汉字词与外来词。一般来说,汉语母语者会觉得汉字词更清楚明了或者相较于外来词更“日语”。但事实上,虽然日语中汉字词的比例非常高,但是汉字词读音的系统并非与日语十分契合。换句话说,即使是现代日语,汉字词的读音体系和日语固有词的读音体系仍有一定区隔。

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日语固有词是没有る打头的词语,但汉字词有,如“留守、類似”等。又如,古典日语少有浊音打头的词语,现代日语因历代音变造成一些浊音打头的词汇(如“出す”)也都很少,但汉字词就比比皆是,如:“学生、雑誌、男子、爆弾、疑問、事実、敏感”等等。再有,日语固有词一般没有拗音,今日=きょう,这样的例子也是历史音变的结果,而汉字词的拗音就实在太多了。

这实际上是说,外来词的概念即使翻译为汉字词,单从音系上来讲,未必有我们想象地那样贴合日语。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日语是一种音拍语,词汇是由多个音拍(mora)连缀而成的,比如さかな是三拍,はずかしい是五拍等等。汉字词和外来词如果简单从音拍上来看,并没有像现代汉语的义译音译那么大的差距。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日:(漢)哲学てつがく[4 mora];(外)フィロソフィー [5 mora]

中:(汉)哲学[2音节];(外)菲洛索菲亚[5音节]

日:(漢)物理的ぶつりてき[5 mora];(外)フィジカル [4 mora]

中:(汉)物理[2音节]、物理的[3音节];(外)菲济卡尔[4音节]

日:(漢)百貨店ひゃっかてん[5 mora];(外)デパート [4 mora]

中:(汉)百货店[3音节];(外)迪帕特门特[5音节]

尤其是最后一个例子,日语广泛吸收外来语后,形成一些改造的方法,使其适用于日常口语,也就是和制英语、和制外来语。常见的例子还包括プリクラ、パソコン、ワイシャツ、ベビーカー、ジーパン等等。

以上的例子试图说明,如果单看语音结构,日语使用音译的外来语与使用汉字词并没有太大的优劣差别,至少比现代汉语使用音译和义译的差别小。

V. 日本学者对外来语涌入的看法

大家也都观察到了日本国内对大量涌入外来语的批评。为此,日本还设立了国立国語研究所「外来語」委員会。下面抄两段该委员会的公开文书(没时间可以跳过):

外来語・外国語の問題点
近年,片仮名やローマ字で書かれた目新しい外来語・外国語が,公的な役割を担う官庁の白書や広報紙,また,日々の生活と切り離すことのできない新聞・雑誌・テレビなどで数多く使われていると指摘されています。例えば,高齢者の介護や福祉に関する広報紙の記事は,読み手であるお年寄りに配慮した表現を用いることが,本来何よりも大切にされ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はずです。多くの人を対象とする新聞・放送等においても,一般になじみの薄い専門用語を不用意に使わないよう十分に注意する必要があります。ところが,外来語・外国語の使用状況を見ると,読み手の分かりやすさに対する配慮よりも,書き手の使いやすさを優先しているように見受けられることがしばしばあります。
伝え合いとしての言葉を
そもそも,どんな言葉を使うのが適切かということは,話し手・書き手の意図,想定される聞き手・読み手,話題,使われる環境など,その時々の様々な条件によって変わります。同じ内容の話をするにしても,大人に話すときと子どもに話すときとでは,使う単語,声の調子,話す速さ,文の長さなどが変わってきて当然です。また,同じ大人でも,相手がその話題に通じているかどうかによって,言葉選びや言葉遣いにおのずと違いが出てきます。相手や場面に応じて,適切な言葉遣いが変わることにいつも留意することが大切です。このことは,私たちの言葉について国語審議会がかねて提言してきた「平明で,的確で,美しく,豊かであること」を実現する具体的な努力の一つと考えます。

这里面主要说的意思是大量外来词比较难理解,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全社会的交流。他们因此提出了语言的“简明、准确、优美、丰富”的目标。该委员会还提出了外来语替换的提案(具体可参看pj.ninjal.ac.jp/gairaig)。

这里面有个问题,为什么用汉字词就更加“简明、准确、优美、丰富”呢?这实际上就是前文几次提到的“内化”。日本作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重要成员,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汉字已经成为其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不论汉字词的音系与固有词有没有区隔,汉字词已然成为其语言的基石之一。汉字和固化的汉字读音已经是日语内在的一部分,即“内化”。从这个角度讲,外来词改汉字词也是用自有文化消化外来文化的方式。

但是针对这点,日本国内也有不同意见。1943年出生的著名日本国宝级日本语专家山口仲美就认为:和制汉语(汉语词)是与中国文化浸淫的时代相称的方法,但现在日本则浸淫在美国文化中,因此也许可以看到用片假名照搬的外来语其含意固着下来。

和製漢語は中国文化が浸透していた時代に合っていた方法なのであって、現在の日本はアメリカ文化が浸透しているのだから、片仮名の外来語のままにしておいて意味の定着を待つべきではないか。

山口仲美的这条看法实际上一定程度上包含前文所说的上位语变换的问题。

以上这些争论说明,即使在日本国内,对外来语的排斥,主要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更多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感情的问题。

VI. 汉语古典音译词的内化

另外一个比较次要的方面就是汉语自身的音译词问题。实际上汉语的外来音译词很多,但是由于借入时代久远,当时的音译已经参与到后来的汉语音变历程中,变得很“汉化”了,因而让人不觉得是借词了。特别是有关佛教的词汇。

比如,说到中国传统建筑,很多人都说到“塔”。但是“塔”是明确的梵巴借词(梵stūpa,巴thūpa)。再有,刹那(梵kṣaṇa),这样的词是随佛教传入的概念。甚至很多我们熟悉的地名都是外来语译作汉语的。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觉得它们“异质”呢?

现代汉语以普通话为音译标准。普通话音系的特点是声母缺少浊音,辅音韵尾仅有-n和-ŋ,因此音译一些外来词的时候,会拆出多个音节来。但古代汉语的音系更丰富一些,声母有清浊,辅音韵尾有-p, -t, -k, -n, -m, -ŋ,一些音译相应使用较少的音节。这点在佛经翻译上就很明显。一些现代翻译的上座部佛经是用普通话作的音译,与古典汉译对比,往往音节偏多,或者用字明显就是现代欧美音译词的感觉,例如:

Mahāmaudgalyāyana (Moggallāna) 古译:摩诃目犍连;白话译:马哈摩嘎喇那

Mahākāśyapa (Mahākassapa) 古译:摩诃迦叶;白话译:马哈咖沙巴

更加重要的是,佛教已经完全中国化了,有关佛教的词汇,不论是义译的世界、轮回,还是音译的刹那、劫(万劫不复)、涅槃,亦或变形了的音译词罗汉、菩萨、修罗,都成为汉语日常使用的一部分,异质感在历史中已经消失。因此,可以说这些佛教相关的词汇在汉语使用中,没有“外来词的感觉”。

如果剔除了佛教相关的音译词,汉语的外来语直接借词就很少了。即便是现代融入的外来词,所占比较也很低。这也是汉语母语者对直接标音的外来词下意识感到排斥的原因之一。



补充两点:


前面有同学提到外来语的涌入在日本日常生活中带来的种种不便。这个问题从语言发展的长期轨迹上来说,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汉语词汇大量涌入日语时,文化人和普通民众的仅因汉语词造成的语言断层不可谓不大,在历史发展中也渐渐弥合了。这也是山口仲美上面评论的来源,要知道山口老师可是研究平安时代日语文学的泰斗,同时还研究现代日本青年人的日语。


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所谓“语言净化”运动,不论打着什么旗号,都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而东亚世界一些语言放弃汉字词而使用欧美语言音译词的行为又可能带有去中国化的色彩。考察类似外来语这样的问题时,这两个方面的色彩都应当予以重视。




  

相关话题

  中国和印度能打起来吗? 
  如何评价“群众办寿宴需满70周岁”? 
  截至去年底超 1800 人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你对他们有什么想说的?你还了解哪些脱贫故事? 
  有哪些关于吉林省的冷知识? 
  美国是不是正在为瓦解中国做准备? 
  如何看待几名藏族儿童,看到高原军车经过立即立正敬礼,解放军鸣笛回礼? 
  工信部做过的利国利民的事情有哪些? 
  60-70年代其他国家在干什么? 
  东北边界人民如何看待朝鲜氢弹实验? 
  国务院同意自2021年起每年1月10日为“中国人民警察节”,大家想对警察说些什么?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95 后」女性近八成不甘限于「家庭主妇」角色?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这篇文章?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