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至06年在上海育碧服役,后离职去往欧洲,半年后又回归育碧,不过是蒙特利尔制作室,一干就是五年,后又离职,外面干了再五年,再次回归育碧蒙特利尔。来来回回反反复复,育碧在我心里就跟家似的。
先占个坑吧,慢点慢慢写一写。
家就是无论你走到哪里,闯了天南地北,回来的时候都是很熟悉,很踏实,很亲切的一个地方。就算它有种种的不足,种种的不完美,但这种踏实的感觉,可以让人心里很暖。
在育碧上海的日子是短暂的,但那仅仅两年不到的日子,让我收获了很多很多。人脉,经验,语言,思维模式,机会等等等等。一切都是从那里开始,没有那两年,就不可能有后面的一系列故事。时间距离现在已经十几年了,很多细节记不清楚,但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张张淡黄色的桌子,一群风华正茂的小伙伴,还有15楼咖啡厅的景色和免费的现磨咖啡。当时的感觉就是有学不完的东西,练不完的英文,和永远都赶不上的房价。
买不起房,只能跑路吧。
辗转到欧洲一家小公司,又被蒙特利尔相中,奋不顾身独自飞到加拿大,2007年6月18日,开始了育碧蒙特利尔的旅程。
这是一个上百年历史的老工业楼,叫The Peck,因为最初这个楼是 Manufacture John W. Peck。
从橙线地铁Laurier下来走个十分种就到了,路上经过很多蒙特利尔特有的住宅建筑街区,就像这个样子:
虽然十分钟的路程,但冬天的时候会非常折磨,积雪,大风,而且还是一个缓慢的上坡路,这条路走了无数次,也摔过无数跤。
一转交,不经意间,它就映入眼帘了:
07年第一次入职的时候,全部的楼层都已经被育碧租下来,所以进了这个楼就是进了育碧蒙特利尔工作室。当时的项目分配为:一楼彩虹,二楼刺客,三楼不记得了,四楼分裂细胞和行政,五楼是高大上没事不去的地方。我就在一楼的彩虹。后来的五年,换过波斯王子组,肖恩怀特滑板组,又回到彩虹组,一直都在一楼到三楼间游荡。
12年离职之前,这个楼里面是还没装修的样子,地板永远咯吱咯吱响,楼上25 cents一杯的廉价咖啡打翻会滴到楼下的同学。但就算这样,那个时候也出了很多赚钱的项目,刺客这个品牌也是在那个时期建立起来的,在刺客组的同学,年年拿双倍奖金,让其他组的同学羡慕不已。
当时的内部场景:
在蒙特利尔制作室,法语一直以来,并且将会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公司里有相当一大部分是纯纯的法国第一代移民,就冲着这个制作室跑到这里来,又是自家法国的企业,所以如鱼得水,很少有法国人混不好的。但做为英文都不是第一语言的我们,要想胜,除了活好耐操脑子清楚以外,语言,融合和人脉是缺一不可的。当我第一次参加设计会议的时候,大家全部说法语,自己根本不知道发生着什么,但慢慢用自己的工作被大家和领导所接受和赏识之后,开会大家会主动转成英文,这是一个让我既感动又骄傲的事情。后来这么多年,大家开会时说法语我基本都可以听得懂,他们有时发现自己在说法语的时候,会说对不起对不起,换英文,而我会赶紧用法语说,没事没事,我听得懂。这种互相的尊敬和尊重是很无价的。
育碧在蒙特利尔是一个非常humane的公司,因为大部分员工都已经有家有孩子,这边冬天太冷小朋友们又经常会生病,所以在这里病假是无限期的,只要写封信说请天病假即可,除非要有连续3天以上的情况,那么会由保险公司来支付薪水。另外每年有3天的mobile day,其实就是年假以外的额外3天请假额度,用不完的话会以现金方式发到工资里。项目里临近发售是会有加班的,但整体来讲加班真的不激烈,而且加过班等项目结束也会以项目假的形式返还给你,所以有时候项目发售之后,很多人休带薪假一两个月,这都是没问题的。
5年之后又回育碧,感觉变了很大的样子,首先是装修过了,现在peck里面是这个样子:
另外,育碧又在Peck两个街口之外Gaspe街的一栋楼里租了5层,我们管他叫New Peck,看上去是这样的:
装修后的办公室,只能用一句话概括,员工舒服为本!无数的小桌椅板凳,随时可以找到地方写写画画,无数小小的会议区,随时找人聊聊天哪都可以。有KTV一样的暗室,中午想睡一觉都没问题,竟然还有专门方便员工打电话的电话间,隔音,外线直拨电话,一应俱全。
另外的回归体验就是整体的管理更加细腻,更加贴心,一百样东西都帮你准备好处理好,你就只把精力放在干好自己的工作就好了。无意中打开内部的HR网页,忽然发现自己曾经在育碧的所有经历都一一在案,让我感到很欣慰,一种不曾被忘掉的感动。
所以说,育碧蒙特利尔就像家一样,无论你走到哪里,闯了天南地北,回来的时候都是很熟悉,很踏实,很亲切的一个地方。就算它有种种的不足,种种的不完美,但这种踏实的感觉,可以让人心里很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