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以蔽之,唯有那些有主动“过滤”自己生活经历和阅读信息的意识的人,才会纠结于朋友圈发不发的问题。
注意这里的“过滤”不是指拍照美颜,旅游炫富这种报喜不报忧的“筛选”。前者是一种反思,后者是一种炫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我很喜欢看那些有过“过滤”痕迹的朋友圈信息,因为这代表了分享者有过自己信息是否值得分享的思虑。这类朋友圈一般的特征是,图片也许不多但比较精当,描述无错字且有内容。如果是转发文章,必定也会配上一段不短的点评。
这里需要认清,这种“过滤”可一点也不容易,因为需要投入额外的精力,且还有各方面微妙的顾虑。所以我真的不在乎他们发得少,因为高质量的信息本来就少。
更进一步,这种过滤也是一种标志,说明发朋友圈的人是个内省的人,是个会在乎一点别人心情的人。前者说明这个人很可能处在进步的状态下,后者说明这个人值得交往一下。
反而是那些成天到晚用生活的琐事掠夺我的视线和时间的人,我才会毫不犹豫屏蔽掉。他们只是活在当下这一秒,从没想过咀嚼一下读过的东西,拍过的照片背后的意义,更没想到过这些意义也许对于自己和他人截然不同这个事实。他们眼中只有自己的生活,没有他人的感受。而既然你不在乎我的感受,我何必又关注你的生活?你有记录你琐碎的自由,我有不关注你琐碎的自由。
当然,这里的讨论只是假设一般的朋友关系,长辈至交,男神女神,老板老师等等关系特殊的人,无论发什么很多人也要点个赞意思意思,刷刷存在感不是?如此一来,朋友圈其实就变得分外复杂了,所以咱们还是自己多费点心,善用分组功能为好——毕竟自律者方得自由,哪怕在社交软件上,也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