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人们在「拥挤」的场合中容易变得不安?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creat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以为是个冷门的问题,没想到还能有这么多赞,那就在后面讨论一点儿拥挤研究带来的意义,以及一点话外之语吧。

~~~~~~~~~~~~~~~~~~~~~~~~~~~~~~~~~~~~~~~~~~~

认真的来答一下本题:



卡尔霍恩“拥挤实验”,
我最喜欢的实验,没有之一。



一、拥挤,如何研究?

多年来,人们一直对于拥挤对行为本身的影响十分感兴趣。在拥挤条件下,有些人会变得孤单离群,不想惹人注目,产生离群倾向;有些人变得易激惹,兴奋,攻击倾向增加。

彼时在心理学界,对于某一问题的研究通常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纯粹的观测法,不控制变量,这在研究拥挤带来的行为影响中得到的应用是对人口稠密的大都市,如纽约、东京等进行长期的观察,包括犯罪率、出生率、死亡率、离婚率等等;第二种研究方法是严格控制变量的实验室法,在对本问题的研究中,可以观察在封闭的狭小空间里人们的行为变化。

对于第一种办法,由于变量控制不严格,并且观察的结果是随意的,所以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研究结果也不尽人意;第二种方法虽然投入小,但是长时间的封闭可能对被试产生身体或心理上的损伤,面临道德上的困境。

基于以上两种方法的局限性,于是有了综合的第三种方法——以动物做被试的研究。

二、卡尔霍恩与他的老鼠

卡尔霍恩(Callhoun,J.B.),一位同样对拥挤非常感兴趣的行为心理学家,决定尝试用动物来研究拥挤对行为的影响。而他选择的正是有“科学助手”之称的小白鼠。

他最重要的实验分两个,一个位于户外,一个位于户内,都是封闭空间。

在他的户外研究里,卡尔霍恩把一群小白鼠放置在约1/4英亩的土地上,食物充足,且有理想的、受保护的筑巢空间,没有任何天敌,所以疾病也被控制到最低水平。

卡尔霍恩想知道在这样的条件下,小白鼠的繁殖率是多少。

而过了27个月,也就是两年零三个月后,仅有150个成鼠。这非常让人吃惊,因为按照小白鼠自然的繁殖状况,应该至少有5000成鼠才对。

显然的,正是由于拥挤的作用使得成鼠的繁殖行为和母性行为发生了严重改变,几乎很少有成鼠能够活到成年时期。

而拥挤究竟导致了小白鼠行为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可循?是不是固定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卡尔霍恩着手进行了空间范围更小,控制更加严格的实验。

他将32只白鼠放入10 X 14英尺的隔间里,隔间总共分成四个部分,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分别编号1至4。在1和4号隔间,只有一条路能够分别通往2和3的隔间里:

1 —— 2 —— 3 —— 4

(“——”表示通道,数字表示编号的隔间)

并且通道上是通电的隔板,老鼠们很难穿越。卡尔霍恩发现,每一个隔间正常状况下可以生活12只老鼠,他允许老鼠繁殖到他们的2倍,也就是80只左右。一旦达到标准,而卡尔霍恩严格控制老鼠的总数量,当老鼠的个体总数达到80只的时候,就移走多于的幼鼠。

卡尔霍恩观察的,即是在2倍的“鼠口密度”状况下整个隔间的发展状况

1.

卡尔霍恩发现,在1和4两个隔间里雄鼠发生了激烈的地位争夺,所有的雄鼠倾向于决出一位“鼠王”,然后这位鼠王驱逐掉其他所有的雄鼠,只剩他一个。

当然,在这个隔间里,还存在着约10只左右的雌鼠。鼠王更倾向于维持它的地位,因此它严格守候着自己的领地,睡觉时就睡在通道口旁,时刻准备防止外敌入侵。

偶尔也有雄鼠进入这两个单独的隔间里,但他们的地位都从属于鼠王,大部分时间都和雌鼠呆在一起,也不想和雌鼠交配,只是觅食时出去。而雌鼠则完全担当起母亲的作用,它们筑巢,养育后代,在这种环境下的幼鼠有一半能够成活。

数量:10只左右 (正常12)


社会层级: 金字塔


幼鼠成活率: 50%

正常指数: ※※※(满分5颗星)

2.

而在2和3的隔间里,大约聚集着约60只小白鼠。也就是每个隔间平均30只,鼠口密度增加了。同时,卡尔霍恩明显发现它们存在了病理状恶化的倾向,具体的讲有以下几种状况:

攻击倾向:

雄鼠往往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其他雄鼠发生争斗,不同的是,在中间的2和3隔间,雄鼠要经常性的发生争斗状况,并且常常是几只雄鼠“打群架”。

卡尔霍恩发现,往往最强的雄鼠行为模式越正常,但是即便是这些最正常的雄鼠也出现了发狂,攻击雌鼠,幼鼠和不太爱动的雄鼠,表现出一种鼠类不正常的嗜好——咬其他白鼠的尾巴。

服从:


与上面争夺地位的雄鼠完全相反的是,一些雄鼠对于争夺地位完全没有兴趣。这类雄鼠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身体肥硕、皮毛玩好,看上去很正常的“胖子”,他们完全不适应环境,在围圈里走动时似乎处于睡眠和梦游的状态,它们对性行为一点也不感兴趣,无视其他白鼠的存在,也同样被其他白鼠存在;另一类却异常活泼好动,被卡尔霍恩称为“捣蛋鬼”,与“胖子”一样它们对争夺地位不感兴趣,经常被第一类强势的雄鼠攻击,但与“胖子”不同的是,它们的性欲非常旺盛,其中一部分甚至以同类为食物。

性行为:


上面谈到的“捣蛋鬼”在交配时也不遵循通常的交配程序,它们强行闯入雌鼠的洞穴,也是在这些洞穴里,它们开始吃其同类的幼鼠。

还有一类以性为所有目的的雄鼠,它们试图与所有同类发生性行为,包括雄鼠、幼鼠和没有发情的雌鼠。

雌鼠的变化:

卡尔霍恩发现,一些雌鼠渐渐丧失了筑巢的能力,虽然研究者一直积极向它们提供筑巢的材料。正常情况下它们应该积极筑巢,养育后代,但随着研究的观察,卡尔霍恩渐渐发现,它们渐渐不再筑巢,将幼鼠直接降生在筑巢的材料上。

并且,这些雌鼠在预感到危险时,并不如正常时能够把幼鼠转移到其他地方。它们总是“丢三落四”,忘记一些幼鼠,甚至有些幼鼠在转移过程中被遗弃或死去,这些幼鼠又成为“捣蛋鬼”等成年鼠的食物。幼鼠的死亡率可以达到90%。

而在雌鼠发情时,它们被大群雄鼠疯狂追逐,直到它们最终不再逃为止。



数量:30只左右 (正常12)


社会等级: 基本混乱


幼鼠成活率:10%


正常指数:※



卡尔霍恩卒于1995年,他的研究结果发表在1962年Scientific American,标题为 Population density and social pathology

卡尔霍恩在动物身上的研究结果得到了后来者的证实(Marsden,1972)。遗憾的是,卡尔霍恩并没有进行在人类身上的研究,而且他的研究结果仅仅是动物身上的研究,在应用到人的身上,我们必须小心。

1975年在纽约做出的希望能够应用卡尔霍恩的研究结果时,发现死亡率、出生率,攻击行为、精神病等数据,没有发现必然的相关。这也许说明了这一点。但也许,只是我们处理的方式还不够精确,数据来源也并不完全可靠。

但是在,1998年Torrey & Yolken 却通过对拥挤条件下成长精神分裂症与双向情感障碍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高密度都市环境下成行的人们在今后生活中换心理疾病的危险性升高。

对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态度的研究,可能用Regoeczi 在02年的研究得到解答,他发现在动物研究中,密度与病理性为呈线性相关;但人类的却未必,只有当居住人数超过房间数的时候,才会出现这种状况。换而言之,人类也许能够通过分割空间的方式抵制人口密度的影响。

(以上内容,参考《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拥挤导致行为失常》)

三、其他


当我们总结这个结果时,是很难得到统一的结论的。而对于拥挤造成这些行为的原因,一个很合理的解释在于他人在场的影响。

所谓他人在场,是指个体在面对有旁观者的情况下,行为发生变化的状况。特别是当人数越来越多时,人们的出汗量会增加,呼吸加快,肌肉收缩次数增加,血压升高并且心跳加速。(Green & Gange,1983)

这种随着观众增加所激起的唤起状态甚至会干扰熟练掌握的技能,比如当你当众演讲的时候,已经熟练的演讲会出现停顿和结巴。

处在人群之中对个体积极和消极的反应都会有增强的作用。当人们在一起做的很近时,友善的人会更受人欢迎,而不友善的人会更令人讨厌。(Schiffenbauer & Schiavo,1976)

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将卡尔霍恩的老鼠实验中的一些极端个体,比如“胖子”,比如“捣蛋鬼”,比如发生性泛滥的雄鼠,比如攻击性增加,等等,这也许就是他人在场的影响。(慎记,这是由人来推动物,但未必正确)。

如果将他人在场的影响叠加进后来的对于人类和动物在拥挤条件下反应不同的研究,我们也能够解释为何人类在有单独房间时行为不会受到拥挤的影响。因为个人独立的空间,使得个人不必在时时面临他人在场的困扰。另一方面,也证实了私人空间和隐私的重要性。

所以,当我们考虑在拥挤条件下的行为的时候,攻击性增加、孤立,等等,有没有想到卡尔霍恩实验里的第一类小白鼠和梦游状态的“胖子”?

当然,我们这样想还很不严谨,还有待更进一步的实验证明,但我们基本上,基于这个结论能够解释目前的行为。




一些其他的结果:

另外,在高密度条件下的人血压偏高,个体患病的机率更高。儿茶酚胺含量升高,肾上腺分泌也提高;皮肤的导电系数也明显增加。对在过分拥挤条件下生活的动物的尸体解剖表明,由于受到过分拥挤环境的压力,结果有明显生理损害的迹象。

主要是对拥挤和他人在场导致的生理唤起的简单描述

大量研究显示,拥挤对儿童攻击性的影响更大,并且随年龄的增加而改变。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依赖于高密度是引发负性的情感体验,还是积极的情感体验。高密度并不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

我想请大家注意这一句“高密度并不是引发攻击行为的直接因素”,这句话就是指,拥挤可能带来的只是生理和情绪唤起,但攻击行为本身的促发,还有赖于其他原因的诱导。

这个原因,可能与不同人的行为模式、生理模式,更重要的是对这种生理上的唤起所做的认知上的解释,以及主观上的归因。

这里重点谈谈认知因素,倘若一个人将这种拥挤带来的唤起解释为聚会喝酒喝多了,或者其他外因,那么显然他所受到的影响就与解释为他人在场影响的可能不同。特别在不同情境下,比如在宴会上,如果他认为自己受他人在场的影响,那么他有可能的行为是逃离现场,但是,如果他解释为喝的有点儿醉,那就不一定了。所以认知因素非常重要。

这就是:

无论是动物研究还是人类研究都显示,单纯的拥挤并不一定产生消极后果,拥挤对人带来的影响因个体差异、社会因素和具体情境而不同。

拥挤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可以概括为:


(一)拥挤导致人际吸引降低,并且男性更明显;

(二)拥挤导致退缩行为和利他行为减少;

(三)拥挤导致攻击性增强的观点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但是对某一部分人来说(如儿童),二者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


在讨论性别差异时,我想请大家联系上面的卡尔霍恩实验里面的雄鼠的变化和雌鼠的变化

四、拥挤研究的意义:


最初对于拥挤的研究,一部分科学家希望能够以此来解答一些实际的问题。

比如,一些人口聚集比较密集的城市,如墨西哥城、洛杉矶犯罪率比较高,另外这些城市下设的贫民窑更是犯罪猖獗,当然我们不知道这究竟是贫穷、治安或者是拥挤带来的。

比如在伊朗做的跨文化研究(Paydafa,1996)证实,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经济、情感、遗传、教育)等因素的状况下,生活在单个家庭单元的妇女生育率高于生活在多个家庭单元聚集的妇女。这有可能是经济因素,也有可能是拥挤带来的。而荷兰的科学家同样得到相同的结果。

另一方面,对于拥挤的研究同样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监狱、救援聚集地、战时隔离区等等人口密度相当大的地方,人们的行为的异常(再次提醒,拥挤不是能够合理解释的唯一因素)。

正是通过拥挤的研究,启迪了人们在有限空间内,可以通过分割区域,建筑不同空间来对抗他人在场的影响。比如某些重刑监狱里建筑牢房,对于犯人往往提供单独但空间很小的牢房,也有这一部分原因。

末了,一些朋友谈中国的问题,一是现在没有证据证明拥挤是导致攻击行为、生理疾病的唯一原因,二是中国的状况没有相关的资料。所以这结论不能乱下,但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可能与西方和北美地区相比起来,更加不重视隐私,蒋旭说,中国的儒家文化是没有“隐私”的,夫妻行房其爹妈都能再外面看着。这种不注重隐私的文化,是否会带来对自主意识的削弱,是有待商榷的。

最后,我想说:关于拥挤,我们能得到一大堆的相关研究,却找不到一个因果关系(指人)。




  

相关话题

  有哪些有趣而著名的悖论? 
  该不该删除屏蔽自己的人? 
  离婚率高是社会的进步吗? 
  在一个互相欺骗,永远欺骗的社会人际关系里,我们如何自处? 
  女性较男性的优势是什么(科学向)? 
  当我们思考的时候,脑中出现的声音是谁的? 
  女友还喜欢着之前暗恋的男生,我爱她,她也在试图爱上我,真的能爱上吗? 
  为什么心理学问题少有专业回答? 
  国内要是拍《雪国列车》能上映吗? 
  博士学位重要还是好好活着重要?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我希望做错的人向自己道歉,道歉后却又不原谅?
下一个讨论
《三体》电影谁来演比较合适?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