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1983年有个女孩儿跟车跑运输,天南地北,夜不停歇。
她常调侃自己是地主家的闺女,却落得劳碌命,上学时认真读书,爱打扮,喜欢跳舞,偏偏姊妹众多,父母年迈,日子渐难,不得已辍学务工,后来嫁了长途司机,不得一天安稳。
整日与山川相伴,四季与星晨为侣,也跟五湖四海的贩夫走卒打交道,和煤老板苦口婆心的谈价钱,日子一久,妙龄少女成了糙糠大婶儿,文弱娇音成了开口豪迈的大嗓门儿。
她也曾见识过茶马古道,却说那地儿尽是黄沙漫天,诗里都是骗人的。
好不容易回家歇一歇,还要帮父母照顾年幼的弟弟,换洗家中床单,打扫卫生,里里外外井井有条,从没懒散过。
后来有了女儿,交给父母照看,继续随夫奔走,多年苦心经营换来城郊一套小房,却不舍得给自己添一件新衣裳,蓝色长裙洗了穿,穿了又洗,大冬天路过雪落太行,仅以军大衣避寒。
那时最喜欢去的娱乐场所,是工人文化宫,几毛钱的票,进去滑一段冰,笑的花枝招展,是奔赴千里而归家后唯一的愉悦。
再后来,丈夫因肝癌突然辞世,留下孤儿寡母和一辆半挂货车,便再无其他。
丈夫出殡那天,亲手装修的客厅挤满了人,她坐在沙发上,握着年少女儿的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后事处理妥当,却近乎一夜发如雪,然日子还得过,那么些年精打细算,也学会些经商之道,于是辞家南下,辗转各地,找了靠谱货源,拉到北方来卖,独自一人支起门店,抚养女儿长大。
晃眼一过,洗礼诸多人事,这世上的悲欢离合,辛勤劳逸,几乎历遍,当年俏脸成黄婆,女儿学业优异,进京求学,毕业留职外企,多年后回家赡养母亲,不久结婚,再过一年生女。
走南闯北的女孩儿终成姥姥,带着小外孙女东跑西颠,一老一小,常坐在河边取了小盆摘豆角,说着口音十足的普通话,惹的外孙女咯咯直笑,这日子才算安稳。
不久诊断出癌症,幸是初期,能治,进手术室之前笑脸迎人,说自己这辈子多难都挺过来了,就没怕过谁,病而已,咱有倔脾气,不怕。
病治完,仍旧为一家老小忙里忙外,操持三餐,也不闲着,是一刻都闲不住。
从不去跳广场舞,说那是老年人的项目,她还不老,得多出去走走,于是哪里有山有水,就去,年轻的时候见识过祖国壮阔,年老后愈发心驰神往,两年光景,说走就走不下数十次,甭管远近,去则带回乱七八糟的纪念品,家中摆件渐多却无用,只有会放国歌的闹钟最为实际,一家老小对此哭笑不得。
这老太太是我姑妈,早年丧夫,父母走的也早,凭一己之力拉扯女儿长大,同时兼顾其他姊妹,家中有争执,都找她主持公道,理是理,亲是亲,从不偏袒,邻里有难,能帮就帮,喜欢旅游,绣得一朵好花,玩的一手好微信。
碌一生不贪富贵,忙一天只求安稳。
阅人千面,仍留心中净土。
你问何为见过世面,不就都是生活。
这个我有发言权
我和我爱人谈朋友的时候,我小姨子才十二三岁,我就当闺女看的
因为我岳父母比较严厉那种,管的比较严
那时候我感觉我小姨子有点过于乖巧,有点放不开,遇到什么事儿不敢下手尝试,当时是在一个广场,有个商家做活动,邀请下边的观众上台一起表演节目,抽到了我小姨子了,结果上去木木愣愣的,不敢做什么动作。
我回去我就跟岳父母说这样不行啊,这样长大了要吃亏的,这样的,路上有流浪狗扑过来都不敢叫的那种···后一句遇到流氓都不敢反抗这句话没敢说···
估计是血淋淋的现实教育了我岳父母··
他们也发现这样不好
然后同意没事的时候让我小姨子到我和我爱人住的地方来,他们自己再教育上也放松一下,不能太严厉
这时候其实就很简单的操作了,无他,周末经常出去逛,去各个景点,我爱人那时候还在读博,也没什么课,出国也方便。
简单说,就是要有主见,不能别人说啥就是啥
大概一个暑假下来,就活泼开朗多了。
后来出国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钱包直接给她,让她安排行程,一路上看着她磕磕盼盼的几句英语加手势解决问题,我记得在巴黎的时候,才半条街,她就学会膀入喉,迈赫谁意了····
知乎上有个网友也是,他小姨子出国信用卡丢了,也是自己去跑的,他就给个建议
后来隔壁的小伙子骗她到家里,想抱抱她,被她一巴掌呼地上了····嗯,她那时候已经一米七了,小伙子才一米六多一点······然后隔壁那一家硬生生被我岳父一顿暴打给打搬家了···
有次聊天我小姨子说,要是以前的性格,估计大脑一片空白,都不会反抗的···
我扭头看看我爱人不在,我就说我年轻的时候啊,有个朋友叫淡淡,和一些女生在一起真的就是那些女生不会反抗,不敢反抗,等到清醒过来,木已成舟了早就···
所谓的见世面,不一定是旅游了多少地方,吃过多少东西,我挂职的时候常务有一回聊天说为什么要基层工作经验?你和群众打交道打多了,以后不管你什么岗位,你上手就都很快。然后又跟我说了一句,当然专业岗位不算。
那时候村干部也可以考公务员,真的是某村干部,就是当了十几年的村书记,县里都没来过几次,考上公务员一两年就能挑担子当股长。
还有乡镇上来的干部,真的是各种能力都很强。当然缺点就是胆子是真大····
到了我小姨子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好很多了
不管是什么场面,都能很从容的应对了,也难为我经常带她去一些博览会展销会啥的地方去了,当然我还没有厉害到能带她去科学家大会的地步···
见过世面,一个是能从容应对各种情况,一个是能应对各种人,最后就是知道自己的实际情况,知道自己的追求。
而不是随波逐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学!
去英国学电影
美国学音乐
澳大利亚学烹饪
新西兰学爬山
法国学酿制葡萄酒
意大利学划船
埃及学如何保护金字塔
非洲学如何保护野生动物
……想学啥学啥,不用怕出国花钱,不用在乎学的东西有没有前途
学完这些把剩下的五千万捐给中国贫困山区,帮助党早日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
然后梦里再要十个亿!
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唐代以来,新帝继位后改历逐渐成为常态,这可以被视为是宋朝频繁改历的根本原因。
二是由于精度问题,旧历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精度下降,是改历的客观原因。
三是宋代不禁私历,技术上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也使得大家比较有修改历法的动力。
咱们一条条的来说。
由于历法这玩意跟天象密切相关,而观星占卜吉凶这事又直接关系到王朝统治,所以大多数的朝代都是严禁民间研究天文历法的——不然今天有人观荧惑无常主灾兵之难,明天大星落于西南宰辅恐有性命之忧,后天星星已经对齐旧日支配者即将苏醒,你说皇帝要怎么办?听还是不听?这就很尴尬
初,知星者言,上象变,不利大臣,请攘之。光庭曰‘使祸可攘而去,则福可祝而来也!’论者以为知命。卒,年五十八,赠太师。——新唐书·卷一零八·裴光庭传
所以干脆,这东西由官方统一负责,你们民间也别研究这玩意了,谁碰谁死
太平真君五年春正月戊申诏日:愚民无识,信惑妖邪,私养师巫,挟藏谛记、阴阳、图论、方技之书,又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非所以壹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有私养沙门师巫及金银工巧之人在其家者,皆诣官曹,不得容匿,限今年二月十五日,过期不出,师巫沙门身死,主人门诛。明相宣告,’咸使闻知。——魏书·太武帝本纪
永平四年夏五月诏禁天文之学——魏书·宣武帝本纪
开皇十三年春二月丁酉制私家不得隐藏纬候图谶。——隋书·文帝本纪
除此之外,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家认为历法这东西上体天心,乃是天人感应之正道。正所谓“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是为儒生职业”,然而尴尬的地方在于,咱们都知道天文学其实也是相当专业的一门学科,没点专业本事你是玩不转的。所以这么搞下去的后果就是汉代以来历法从儒家的领域里被分了出去,由专门的历法人员来负责,而大儒们对相关学界前沿了解的越来越少,却偏偏要把历法当成正朔的大事。所以唐代以前汉朝是东汉一个太初历,西汉一个三统历,这是汉历,也是王朝正朔的权威象征,马虎不得。
结果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之后又是南北朝,朝代一个比一个短,顺便出了祖冲之等一票数学家,这就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历法推算的技术进步了;二是少数民族南下以后这等蛮夷之人缺乏儒家思想熏陶,一朝一历的习惯竟然逐渐被废除了,比如说北魏前后改历三次、隋朝改历两次,所以到了大唐的时候,大家已经习惯改历了。
唐终始二百九十余年,而历八改。初曰《戊寅元历》,曰《麟德甲子元历》,曰《开元大衍历》,曰《宝应五纪历》,曰《建中正元历》,曰《元和观象历》,曰《长庆宣明历》,曰《景福崇玄历》而止矣。——新唐书·卷二十五·历一
所以说,唐代以来,一朝改历逐渐成为常态,这是宋朝频繁改历的根本原因。
既然改历已经不是问题了,那么显然历法出了差错就可以改。考虑到技术的进步,宋代时期的定朔算法已经相当成熟了——日月黄经相同的时刻称为“朔“,定朔,就是确定真正的日月黄经相同的时刻。考虑到古人没有精准的经纬度跟地轴偏角的概念,他们想要搞明白这玩意还是比较困难的。不过好在古人也不傻——我多观察观察,然后拟合不就完事了嘛?然而这种拟合没有先进的数学工具作为基础,多半是有误差的,而且时间越长,误差越大,所以这就是客观上的改历需要。
显德《钦天历》亦朴所制也,宋初用之。建隆二年,以推验稍疏,诏王处讷等别造新历。四年,历成,赐名《应天》,未几,气候渐差。太平兴国四年,行《乾元历》,未几,气候又差。继作者曰《仪天》,曰《崇天》,曰《明天》,曰《奉元》,曰《观天》,曰《纪元》,迨靖康丙午,百六十余年,而八改历。南渡之后,曰《统元》,曰《乾道》,曰《淳熙》,曰《会元》,曰《统天》,曰《开禧》,曰《会天》,曰《成天》,至德祐丙子,又百五十年,复八改历。使其初而立法吻合天道,则千岁日至可坐而致,奚必数数更法,以求幸合玄象哉!盖必有任其责者矣。
然而在儒家眼中,你这频繁改历说明你们水平不行啊!你看我大汉就不瞎改!于是大家开始频繁发牢骚,纷纷指责这届编历的不行。修历的表示你说我不行,你行你上啊!大家又表示我要是行还用你?
“刘洪历四十五年差一度,梁武帝历百八十六年差一度。“以前人历术之精,犹不免此,况贱工之草创者乎?大抵唐以后律历之法不传,士大夫无所从受。——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五·总论应天至统十四历
这里咱们就必须提到前面说的第三点了,实际上,汉代以来历法的发展已经进步了许多,以至于士大夫们按照儒家经典得到的那些理论基本已经不可能用于指导历法编制了——这就好像是牛顿那个年代,随便拎出来一个科学家都是精通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各种自然科学的杂家,不过今天就隔行如隔山一样。然而偏偏这个历法的发展不仅关系到王朝正朔,还有华夷之辩:南北朝一堆蛮夷就罢了,后来天竺跟西域地区的立法计算方法也开始被引进国内,这简直就是国将不国啊!
不过你就算把天说破,也碍不住人家算得准……所以到最后官方一套“大历“、民间还有”小历“,而官方人员碍于士大夫议论,表面用大历,私下用小历也成为了常态。沈括曾经表示:你们这些儒家食古不化整天瞎指挥,搞得大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很辛苦有木有!
《史记·律书》所论二十八舍、十二律,多皆臆配,殊无义理。至于言数,亦多差舛。……其日月五星行次,皆只据小历所算躔度誊奏,不曾占候,有司但备员安禄而已。熙宁中,予领太史,尝按发其欺,免官者六人。未几,其弊復如故。——梦溪笔谈·卷八·象数二
那么把话说回来,古历真的精度就很高么?当然不是了。对汉朝来说,碍于改历这事是个忌讳而导致眼睁睁的看着它出错而改不了,才是最痛苦的事情……
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统历》,施行百有余年,历稍后天,朔先于历,朔或在晦,月或朔见。考其行,日有退无进,月有进无退。建武八年中,太仆朱浮、太中大夫许淑等数上书,言历朔不正,宜当改更。时分度觉差尚微,上以天下初定,未遑考正。
至元和二年,《太初》失天益远,日、月宿度相觉浸多,而候者皆知冬至之日日在斗二十一度,未至牵牛五度,而以为牵牛中星,后天四分日之三,晦朔弦望差天一日,宿差五度。章帝知其谬错,以问史官,虽知不合,而不能易。后汉书·卷九十二·律历中
所以综上所述,技术进步、修正误差、观念改变这三者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宋代的频繁改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