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高赞回答唏嘘不已。
现实情况就是,如果沈阳机床管理不混乱,是会给员工一个好的工作环境的,但是在现在的市场下,不出意外依然会亏损。
没办法,制造业,每家都在压价竞争,每家都在生存。
我所在的公司就是二产,说实话,就是他后面描述的那样,明确的业务方向,严格的安全管理,舒适的办公环境,还有带菜谱的免费食堂,可惜,我们依旧亏损。
拿我之前一个项目来说,按照PPT上的介绍,那是工业4.0+5G+云数据+…的一套大工程。实际按照我的理解,就是根据产线需要,开发了一套集合产线mes(人员组织结构管理+原料出入库管理+生产操作台等等的一套生产系统)和运送AGV的智能自动化调度一体的系统,还包括AGV,叉车,电脑硬件,上华为云等等一整套硬件。
你要问了,工业4.0看到了,云看到了,5G哪呢?
我查遍了整个项目,觉得可能是用的路由器是带5G的。
说偏了,这么一套产线系统,在调试结束后,说实话视觉效果是很震撼的,产线上都是机械臂,生产配料都是AGV机器人,操作工只需要动鼠标用mes补料,非常的智能。
后期能不能再精进呢?我觉得是可以的,起码我觉得加上点开源的视觉处理算法自动补料替代那个补料的工人,实现全无人工厂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实际上是不行的,为什么呢?因为算法工程师太贵了,我们二产公司请不起。为什么我们二产公司请不起?因为就像上面这种工程,我们刨去乱八七杂的成本之后,年底一算,只赚了15万。
你没看错,就是15万,不够一个程序员工资的,这,还是和甲方那边有人员联系情况下才能拿下的,有的公司报的价还低,只为有项目覆盖掉人员工资和用地成本,生存下去。
所以我们分部也不搞后面的什么升级了,而是到处去zf那放PPT,说要做什么工业大数据,工业4.0,工业5G+,工业云计算……,吃补贴,真爽。
二产现在就这样,这就是大锅宫酱的现实,再加上沈阳机床那老旧的不把人当人的官僚作风,情况就更加糟糕。
题外话,盛京银行之前借了恒大一千个亿,然后去年恒大就爆雷了,我们同事都开玩笑说,这沈阳的银行,一下把五个我们公司拿去打水漂了,这得多少沈阳人民的血汗能补上这大窟窿。
正经人谁做制造业啊。
刚毕业的时候去了沈阳机床。大约 2006~2007 年左右。很多经历:
2021-05-06 更新,看到B站也在说这事(视频这段儿不是我经历的,对不对不清楚,但我觉得可以注意关注评论区):
2021-05-12更新,记得 2019 年的时候,有篇新闻,介绍关锡友和他的 i5(这篇新闻的作者还在知乎私信问过我还认不认识机床里的人,想采访他们。我说我当然早就已经不记得谁是谁了。我只是跟她吐槽了一大堆,我说的几乎也是上边写的那一条一条的经历。当然,她几乎没在我这拿到想要的信息):
这周六我去小兄弟刚开业的小加工厂玩儿。
我看了看他的车床磨床。
都是1970年代或者80年代的。
只有一个2011年的。
这些服役超过30多年的机器。分别是天津七机厂,沈一,咸机的。外部机壳其实锈蚀并不大,主要是污垢多。最离谱的有一个是北京六机的,1972年进厂,1974年出厂的。
现在居然还在用。
48年啊!!!用了48年了。还看不出多烂。
虽然机械结构,按钮,开关确实看着老了(可能是使用者后来新配的)
但是整个机器除了油污,内部稳定,外部结构并没多大损坏,轮轴锃光瓦亮的。
倒是2011年的机器,不像十年前的东西。
我以前也知道沈机的大名,也知道沈机后来没落了。
只是没想到如此严重罢了。
只能说现在的工业部门领导,你们是真对不起老一辈工业人。
从事机械加工十四年的老人来答一波。大连机床厂和沈阳机床厂的品控简直是中国制造业的耻辱。07年公司刚成立一年多从沈阳机床厂购买了六台GD160的龙门式数控钻床,从事过机械加工的都知道这种机床的构造有多简单。但是就是这么简单的构造都做不好,钻直径超过20的孔主轴就开始跳动,导致从买来到报废就几乎没用过内冷的硬质合金钻头和U钻,因为钻头的损坏率伤不起,只能用高速钢钻头。说明书上说每分钟速度最快20000MM,但是当参数给到15000的时候电机负载就飚到100%,买回来一年多厂家来修了三次。那时候中国机械工业整体品控差可以原谅。
到了15年公司又买了两台,这次主轴跳动的问题解决了,行走速度虚标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设计每分钟20000MM的速度,参数给到15000MM负载就飙升到100%。连续性丝杠损坏,厂家的工程师都过来了也解决不了。
现在我们公司还是购买国产机床,大型全自动激光切割机是温州产的,大型五轴加工中心是宁波产的,普通的龙门式加工中心和立加是苏州产的,名字就不说了省的说我打广告,质量和加工精度绝不比日本和韩国的差,价格却便宜的多。欧洲机床没有用过不好评价。这些年中国的机床工业飞速发展的毋庸置疑的,只是在发展过程中把沈阳机床厂和大连机床厂这种不思进取尸位素餐的垃圾给淘汰了。
同样都是生煎馒头,小杨涨价仍供不应求,而张阿姨却倒闭了,刘家妈妈居然还亏损了几十个万,好像有点多,百吧。
管理问题,大连机床在08年左右花巨资请德国人搞了一个自己都不敢上马的机床流水线,想让机床像汽车生产一样,结果就是质量一落千丈。后面他们又搞了一个自己的数控系统,差的没边就算了,售后服务还极差。更奇葩的是这个系统还要从另外一个公司才能买到。上述这些起码还是在搞机床。后面股票金融市场火爆,他们居然拿着所有的流动资产去放贷,每个车间都有任务,开始的确挣了些钱,结果上上下下的管理者都在放贷,没人管生产,产品质量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机床外壳不除锈就上漆,结果机床卖出去没两年从里到外壳子就锈透了。产品没人要了,结果又碰到股市大跌,结果放出去的钱要不回来,流动资金枯竭,不就破产了。沈阳机床也差不多,以前加工的东西没太高要求,也就得过且过了,现在产品要求越来越高,机床达不到要求,不就没人要了。
作为业内人士,我刚毕业的时候在国内一个小机床厂干过培训,布过生产线。所以对机床市场还是有一些了解。
抛开技术问题,毕竟技术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以深圳Mazak代理商举例吧,从人事的角度侧面说明为什么Mazak销售额可以拉到今天这个地位。
我在20年初的时候接到了Mazak代理商的第一次面试邀请,我一开始投的是刀具工程师岗位,其实也是销售,这个代理商销售的刀具是山特维克,营业额不多,一年一千多万,主要还是以机床为主。当时给出的理由是我的专业契合度100%,年轻,又有一线经验,公司销售团队人员年龄普遍三十多,希望可以注入一些新鲜血液(之后面试的时候发现确实如此),然后因为当时已经换了一个坐办公室的工作,所以就暂时推了,不过还是保持了联系。
之后大概每两三个月,那边HR会联系我一次,询问我的意向,然后一直到21年3月,我才去面试,当时是副总和我谈,薪资开的比同行业销售岗位高四分之一左右(业内人士估算一下),提成是按利润点提成,说实话,很有诱惑力,机械行业能开这个底薪的机床厂应该是比较少,但是提成其实不高。
21年3月我为什么去面试呢,因为和现在这个坐办公室的公司谈薪资没谈拢,这个公司是做工业互联网的(预计今年22年开始走下坡路),给我的也是销售岗,但是我要求是技术培训岗(对内),按照我的履历在制造业的市场价应该是起步7k,我谈8k,给不了,要我达成什么什么样的KPI才给6k,那就不谈了,资料一整理,手机一交,第二天就提桶。
这里还有一个很搞笑的事,新来的领导是长沙来的,提桶的时候还说刚来深圳,没办法帮我找下家,我差点笑出声,我如果在招聘APP公开简历,一天能有一百个加工厂邀我面试,当然都是车间编程,调机,操机这种。
前情要提,我在小机床厂干过,其销售人员是什么水平呢,初高中毕业,非科班出身,抽烟嚼槟榔样样精通,并且这个情况普遍存在于国产大大小小机床厂,国营机床厂的各种毛病大家都知道,这个就不说了。Mazak期望的销售人员,接受过高等教育,科班出身,有一线经验。暂且不提人和人的天赋差异,就是硬性条件,科班出身这一条,就很重要。它怎么解决招不到这种人才的问题呢,加钱呗,高于市场价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底薪。
一方面有Mazak品牌背书,另一方面销售人员水平更高,那么它凭什么卖不赢国产。最关键的一点,大部分私营机床厂,并没有意识到科班出身的重要性,只是为了完成就业指标在招人,国营机床厂内部的腐朽糜烂就更别说了。而且那个HR在感觉我有意向的情况下,持续跟进了我一年时间,虽然我最后还是没去,但是这也说明了它内部人事资料管理还是很到位,简历保存和意向人员循环跟进做的比较好。
作为Mazak的代理商,如果和其他国产机床厂一样这么做肯定是不行的,都是高端客户,更讲究排面,对于对接人员的要求也会更高,品牌背书加上行政软实力,目标导向明确,再对比国营机床厂,虽然有一定品牌背书,但是其行政管理和目标导向,大家有目共睹,我也不具体说出来,免得说我碍国。
总结就是,国营机床厂的今天,都是罪有应得,也是郭家战略发展方向的问题,一天到晚吹嘘机械制造业,转身就投钱去炒房子拉GDP。最高的税收比例,利润最低的实业,到现在只能做低端,人才流失,被外国科技收割资本,都是预料之中。对技术性人才不重视,重管理轻技术,大部分国营军工厂,机床厂等实业,七成工人养三成行政管理人员,三成行政管理人员拿七成的收入,这样的企业想要做好产品是完全不可能的。
另外可以看看大国工匠的收入,作为行业顶级的技术人员,生活是怎么样的,再看看德国一个普通的生产线技术型管理人员的待遇和生活是怎么样。
其实从我上面描述的情况中可以看出,目前郭嘉制造业遇到的问题根本不是所谓的技术不够硬,积累不够深厚,又或者落后太多此类问题。根源问题在于整个体制框架,框死了,技术人员就是永无出头之日,要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相当于从上而下全套模式的改革,作为受益者,可能动自己的利益吗
2022-1-21,刚才得知技术群一个老哥被欠薪五个月,劳动局限3月15号之前结清,打了一个多月临工,这个年是过不好了。
第一,这个问题是事实吗?
在2020年,中国机床产值169.5亿欧元, 中国机床销售186.1亿欧元;进口59.7亿美元,出口40.2亿美元,逆差19.5亿美元。其中从日本进口 27.1 亿美元。所以,从马扎克进口机床不超过3亿美元,假设高档机床100万美元,也仅仅进口100多台马扎克机床,如平均价格是50万美元,也仅仅600台。能说供不应求吗?
第二,机床包括切削机床和成型机床两种类型。而切削机床主要有车,铣和磨三大类,网络上说的高档进口机床,主要是指五轴联动铣削加工中心和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
而车和铣削机床达到的精度在IT6级,很少达到IT5级。而磨床精度达到IT3级。
所以,高档机床应该是:一,五轴联动机床和7轴五联动机床。二,高精度数控磨床。三,高精度和极端压力成型机床。
第三,一个国家制造业的需求,才推进了一个国家高档机床的发展;相反,一个国家只有具备了高档机床的制造能力,才能够完成全球最高端超级工程的任务。至于日本是否具有高档机床领先地位,就从大飞机,三代核电来看日本。
1,大型运输机:中国运20,国产4发动机,运载能力66吨。日本XC2,发动机美国通用电气两发,动力超过中国四发,运载能力26吨,相当于国产中型运9。日本的失败在于材料,材料在于压力机械明显落后。
日本在飞机设计制造方面远远落后于中国,哪来日本先进装备制造业!
2,超级钢:
超级钢不是中国人发明的,日本,美国的实验室都做出了实验室样品,发表了很多很多论文。然而只有中国建立了能够商业化生产的生产线,这是为什么?
首先,这条生产线要有全球最重,直径最大的标准宽度的轧辊,这是商业化生产超级钢必须的首要条件。这个条件完全首先是主要出这些大的钢锭,再就是要有能够锻打这样大钢胚的水压机,最终要有能够切削这样轧辊的卧式车床和轧辊磨床。其次是有一条双面高速降温、高温度均匀性热处理生产线。
日本和美国没有这个条件,他们无法建立超级钢的生产线。
3,三代核电:
管理问题,大连机床在08年左右花巨资请德国人搞了一个自己都不敢上马的机床流水线,想让机床像汽车生产一样,结果就是质量一落千丈。后面他们又搞了一个自己的数控系统,差的没边就算了,售后服务还极差。更奇葩的是这个系统还要从另外一个公司才能买到。上述这些起码还是在搞机床。后面股票金融市场火爆,他们居然拿着所有的流动资产去放贷,每个车间都有任务,开始的确挣了些钱,结果上上下下的管理者都在放贷,没人管生产,产品质量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机床外壳不除锈就上漆,结果机床卖出去没两年从里到外壳子就锈透了。 产品没人要了,结果又碰到股市大跌,结果放出去的钱要不回来,流动资金枯竭,不就破产了。 沈阳机床也差不多,以前加工的东西没太高要求,也就得过且过了,现在产品要求越来越高,机床达不到要求,不就没人要了。
曾经也没多久一年多点吧。央视拍的一个纪录片,叫大国工匠还是什么,你们可以看看。我在哪里看到一个毛骨悚然的镜头,一个机床厂的女的,烫着锡纸烫脑袋上顶着一个安全帽。知道为啥毛骨悚然吗?因为这完全不合规,以我在工厂打工十多年的经验,这个就是为了应付突击检查特意那天戴的,平常根本不戴。而且就因为我工作过,我遇上过一件事,以前在一家玻璃厂工作,平常虽然也有安全帽但根本不戴,那天不知怎么的就戴上了,还巧了,天车维修后有工人落下一颗大螺丝钉。掉下来正好砸在我头上,幸亏戴了安全帽。而且机加工工厂是有规定的,女员工不能留长发,因为会卷进机器中造成工伤,这可比加油站不打手机有科学依据的多。看过之后我就发现即使宣传的国营企业对于安全防范,也就那么回事儿,估计也就是平时写写背背,应付突击检查。剩余时间也是放飞自我,遇上事当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