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80后脱口秀》中,主持人王自健有个段子,大意是:现在多少家长逼着孩子学习?还说什么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了,我就纳闷了,王思聪不去上补习班、兴趣班,他就输在起跑线上了?人家一出生就在终点线上了!
玩笑之中揭露了一个看似平常但是我们都没有细想的问题:都说什么“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起跑线究竟在哪里呢?此题不清,一切争论都是茫然与枉然的。
首先,孩子的起跑线来自家庭背景的起点。包括家庭乃至家族的城市地域、社会阶层、经济社会资源等。正如某网络漫画所展现:富二代坐在父母开的豪车之上,与穷二代孤身拖着载满父母的破车,同在一条起跑线上赛跑,这样的比赛有悬念吗?一部分人的起点,正是另一部分人梦寐一生的终点。改变出身是极其困难的,只有极少数人能超越原有社会阶层,出身的起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一生的终点和底线。
其次,孩子的起跑线来自父母素质的起点。所谓父母素质的起点,包括父母个人素质、家庭教育方法、为人处世方式等。父母的个人素质和精神面貌直接决定着孩子优秀与否。父母满腹牢骚孩子往往怨天尤人,父母娇生惯养孩子往往恃宠而骄,父母包办一切孩子往往懒惰无能。有的父母也许事业上很成功,孩过于强势,控制欲强,孩子成长过程也容易痛苦,性格人格发展容易受到扭曲。总之,孩子是家长的作品,是家长所有问题及成绩的投射。
第三,孩子的起跑线来自遗传基因的起点。早有科学家研究表明,在人的毕生发展中,遗传对人的影响占60%,环境占40%;遗传决定性质,环境影响范围。教育能够左右种子的大小,但不可能改变种子的基因本身。每个孩子的天分兴趣所在都不一样,遗传基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天更适合走哪条道路。
绝大多数父母,之所以无限认同“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念,不是因为对自身不满,从而产生对孩子攀比虚荣的恐慌,就是对教育基本规律和人生长远发展的无知。当我们明白了教育的起跑线在哪里,就可以清晰的知道,如何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关键,其实在于家长自己。立足家长自己,我们该如何给孩子一个更好的起跑线?
客观而言,家庭背景、父母素质、遗传基因这三大方面,遗传基因无可改变,必须遵从。尊重遗传基因,别和自己祖上先天差异较劲,是寻找孩子起跑线的第一步。每个人的聪明与天赋都各有其方向类型,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读书,也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学艺术,与其把家长的执念与意气强加于孩子身上赶鸭子上架,不如好好冷静反思家长和家庭自身的优劣势,多抽时间陪孩子,在孩子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孩子的优点和天赋所在,从而科学权衡规划孩子未来成长方向路径,努力培养孩子最强成就类型。
看清家庭实际,努力改变自身家庭条件,是寻找孩子起跑线的第二步。“起跑线”理念之所以盛行,在于戳中了人们对改变自身阶层现状焦虑与无力的软肋,因为“阶级一旦形成,那么出于各个阶级的人想打破阶级的鸿沟壁垒几乎不可能”。盛行于今的各类“二代”之说,在吐槽之外,也说明了个体竞争的背后,往往离不开家族之间的比拼。这在任何国家和时代都不例外。父母的终点决定孩子的起点,没有一个优秀的平台和起点,再优秀的人才都找不到起跑线。尽管通过个人奋斗实现社会阶层突破困难极大,但在现有阶层内尽量成为精英,在正常范围内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为子女择校、就业等进一步奋斗提供更好条件,也让孩子看到父母勤奋工作、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是为人父母应尽之义务,正所谓“三代才能出贵族”。
不断提升自我,努力做出类拔萃的家长,是寻找孩子起跑线的第三步。几乎所有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无知的家长,要培养出类拔萃的孩子,需要家长进行出类拔萃的付出。作为家长一定要多学习,阅读教育类书籍,接触高素质家长。只有家长了解教育的基本规律方法,才能按教育规律办事。只有家长热爱学习、以身作则,才能为孩子营造潜移默化的学习氛围。只有家长眼界非凡、视野开阔,才能为孩子长远发展提供有益的言传身教。随着孩子的年岁增大、思想意识觉醒,对父母的要求就越来越不局限于生活照顾,而是更需要一个精神导师和人生知音。
那些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要知道,幼儿园、小学学的那点东西,随着入学时间的增加很快就会补上,这点差距根本够不上起点,而父母输了,就是真的输了一辈子。对于那些天天有劲往孩子身上使,而不知道从自身开始改变的父母,在听过王自健的段子之后,是否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呢?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