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没有哪一部电影是评分很低,却值得一看的? 第1页

  

user avatar   re-re-re-6-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中国电影史上,有一部这样的电影,它在美国得过奖,被大佬们争相吹捧,它评分只有2.2,但评分人数却有12万,还有1万人排队想看,它运用了多线叙事的叙事手法,用十几个出场人物没讲明白一个故事,它用残酷的现实在告诫人们,不要进入演艺圈,我就是你的明天.....



在野鸡大奖的光环加持下,在业界大佬的怂恿下,连毕志飞是干嘛的都不知道的我真的去看了这部电影,大佬没有骗我——看完后我真的哭了,然后我写下了看电影的“三条规矩”,这三条规矩让我至今受用:

一是:看电影前绝对不要看影评,特别是不要看业界大佬的,挣钱不容易,不要被人给忽悠走了。

二是:名字里带毕、志、飞三个字任意一个字的导演作品坚决不看。

三是:看电影是一种爱好,仅此而已,别想着当导演,离演艺圈远远的;写影评是一种态度,别什么阿猫阿狗都写,好电影那么多,你写完了吗?

(PS:我相信你知道这部电影是什么了,建议大家都去看看,反正现在也不要钱了,看完后你的眼里都是好电影)


user avatar   segelas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简单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或许不太契合语境中的“值得一看”,但豆瓣评分5.8的《哈利奎茵与猛禽小队》,确实是另一种层面与意义上的“有必要一看”之作。通过这部作品,未来的漫改电影可以引以为戒地排除掉一些错误选项,在“漫改电影的政治正确”这一问题上,给予所有人一点思考。

在如今的漫改电影里,想要捆绑上某种主流的价值观、进行相关的主题表达,从而为自己的舆论口碑加分,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漫威系列中,打出黑人平权的《黑豹》,喊出女性起立口号的《神奇队长》,都是如此。甚至在主题设定并不太便于进行类似表达的《复仇者联盟四》,我们也看到了“全女性战斗小分队”这样转瞬即逝的画面。而《雷神》系列的剧情演变,则能看到更明显的倾向性转移轨迹——女一号,从第一二部中存在感稀薄到让娜塔丽波特曼几乎在浪费演技的花瓶女友,变成了第三部里拥有一个与雷神本尊同步的“随波逐流、自我放弃到确立责任、重回战场”个人曲线的女武神,甚至还有可能在未来接任女雷神。

随着西方社会于种族和性别平权的愈发重视,这逐渐成为了最大的政治正确,也极大地影响了电影的创作——对于这个要素,你有,不一定被叫好,但如果你没有,那么八成会被诟病。因此,作为商业属性浓郁、需要绝大多数人群对接的漫改电影,也就有了争取主流舆论同心的需要。即使略有刻意,也要多少有所倾向,避免争议性。

而在具体的处理上,漫威也是相当聪明的。《复仇者联盟四》自不必说,从头到尾也只有那一个画面做了明显表达。而《黑豹》的剧情线,其实还是以标准的超级英雄个人电影首部曲的模式走着流程。角色接手的力量与责任,对于力量与责任的接受偏差与暂时困顿,以个体微观情感(守护亲人)为起始的义务认知建立完毕,最终成为精神上的英雄。一切都中规中矩,没有很多超出这个体系之外的刻意强调。黑人平权,更多以黑豹族群的背景设置天然生成——黑人拥有了与白人英雄们站在一起的资格,瓦坎达拥有了超越白人的文明,甚至以振金成为了一定程度上的世界中枢。《神奇女侠》相对走的远了一些,也招致了来自非西方舆论的更多非议。但是,它依然以主角丹佛斯的背景设定为主——作为女性飞行员,跌下训练台,跌下天空,惨遭击倒,而后解放出封印的飞行力量,重新飞上天空,象征从压抑到崛起的变化。

可以看到,漫威做的大体上可称巧妙。在更多时候,它只用了不影响剧情发展、叙事构建的部分,站在一个侧面的角度给出暗示性的信息。这样一来,平权本身并不是它的主题,而只是它的引申。换一种肤色,换一个性别,整个系统依然成立。这样一来,电影本体是不太受到影响的。这也体现在了最新的《黑寡妇》案例里——此前边缘化的黑寡妇,得到了一部迟来的个人电影,内容则是女性特工对抗利用她们的男性组织,但却是标准的谍战动作电影。

而一但这种捆绑政治正确的欲望过于强烈,从而变成了一种调动全部资源也要点明的迫不及待,让它变成了电影主题本身,那么这一切就变成了过犹不及的刻意,其结果不会比吴宇森通篇大喊口号的《太平轮》更好。向来在电影的作者性表达上平衡过火的dc的《哈利奎茵与猛禽小队》,就是一个范例。

在开篇,导演就急切地设定了自己的主题方向:女性对于男性蔑视与依赖的反抗,对自身独立的寻找。哈莉奎茵意识到自己的一切嚣张皆是因小丑而得、为了独立而撞毁二人定情的工厂时,闪回里的女医生变身哈莉的画面平行出现,将医生到哈莉的一次变身,对照上了哈莉到独立女性的二次变身,充分地点明了主题。

而在随后的影片中,导演则借助“哈莉痛击旧敌”的主线,来传达主题——从小丑女友时期的倚仗于男友,到当前的自我独立:哈莉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到了当年依靠男人才能办成的事情。电影序章中,导演安排了哈利在酒吧放肆的场景,而后快速地让曾经的那些敌人都来追杀失去小丑的哈利,又被一一反杀。而哈利回忆里重点提到的烈奥尼思,则成为了重点反派,成为了延续执行这一表达逻辑的中心。

可以看到,在开局部分,导演已经迫不及待地将女性崛起设置成了主题,并心急火燎地进行了明示。这也导致,这部电影里,主题在表达量上的明显过度。

在开头,哈利介绍自己身世、提供影片背景的环节,导演甚至用哈利自白与动画结合的方式,阐述了前半生,而非动用切实的叙事手段。显然,导演试图创造一个戏谑的氛围,从而让哈莉依靠男友的非女权一面之过往,得到最大限度的稀释。而在随后,导演忙不迭地安排了“以小丑女身份得罪一干猛人,而后又以哈利奎茵身份再次应对其报复”的戏码,生怕自己对哈利当代独立女性形象的表现不够透彻。过往与当下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戏谑一般动画组成的过往,虽然对应了哈利本人的性格,却也失去了具体性。

应该说,从理论上讲,这个思路并非行不通。但问题是,导演在在选择表达方式和素材安排的执行环节上,做的太糟糕了。在叙述上,他过度地想突出哈利奎茵的独立思想,因此几乎是以哈利的主观视角完成了全部影片的叙事。开头部分,即以哈利的自述过往导入到电影标题,以推翻小丑而迎来新生。在其他人物的引入上,也同样围绕着哈利来进行——一切都成为了“哈利遇到其他人物”后,经由哈利回忆的闪回来完成的方式

而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两个问题。

第一,影片的叙事逻辑被打乱了,从传统的线性叙事变成了非线性叙事,跳跃性过强。如果没有dc漫画的相关阅读基础,很难对其中的人物形成完整的认知,也难以把握故事的走向。

第二 ,就像片名所体现的那样,哈利奎茵成为了影片的唯一核心。其他角色,无论是小队中的队员也好,作为沙包的反派也罢,都成为了体现哈利女权独立的一部分——小队队员的女权靠哈利的旁白介绍而凸显,成为了映衬哈利女权的又一侧面;反派则单纯地沦为“被小丑女欺负,后又被摆脱小丑的哈利欺负”的哈利女权垫脚石。

这种全世界围绕哈利的单核运转模式,虽然确实地突出了哈利的女权,配角形成对主角映衬的手法也非常常见,但本片的火候太过,让所有人物成为了哈利的附庸,甚至缺失了自身作为个体角色的基本完整性,更不要谈什么高阶的立体性。在叙事逻辑的跳跃之后,人物表现也变得断断续续、支离破碎了。对于一部理应用群像手法才能拍好的电影来说,全部角色都当做哈利视角下的表达从属,只能说是“另辟蹊径”过头。

dc电影宇宙,向来处理不好这种多人物描写。《bvs》生硬地在各个人物间以等分的时间资源来进行切换,冗长而笨拙。《自杀小队》则是电影片长有限,局促之下全员浮皮潦草,人物塑造变成了走马观花。如何平衡主配角的资源分配,让配角成为主角的呼应,而又拥有自身的独立性,让二者拥有良好的交互效果,正是水平的体现。

但是,即使相比不出色的前作,《猛禽小队》的人物塑造问题,依然来得更加严重。《自杀小队》和《bvs》,有各自缺陷,但至少做到了人物表达的大体规整、角色概念的基本传达,它们只是无趣,但不让观众迷茫。而《猛禽小队》,在导演想要赋予更多女权精神立意的情况下,变得彻底凌乱化。舞台在各种时间节点上的跳入又跳出,支离破碎,让观众迷茫,甚至产生了晕眩。

导演体现出的本质问题,在于自我定位不准下的表达欲过剩。他还没有能力在这个框架下做好最基础的事情,却已经开始希望更多东西,希望将政治正确作为核心主题——而非“但求无过”的侧写——呈现,并兼顾漫改电影的原本需求与原作风格。

风格化的戏谑走笔,可以吗?当然,这正是dc的《自杀小队》和《猛禽小队》漫画原作里一贯的特色语境,也是其作为艺术创作宝贵的腔调和气质。而电影中对这种风格进行了沿袭,并将它转变为一种对女性洒脱的独立精神的表达,可以吗?当然,托尼. 斯科特在《多米诺》中,借助凯拉奈特莉饰演的女杀手,同样使用非线性的单核人物视角叙事,让一切成为角色的回忆和独白,用大量的时间线跳跃和闪回来构成电影,拍得酷炫又潇洒,大女主飒爽十足。

这一切都可以,但只是《猛禽小队》的导演,不可以。显然,她并不具备驾驭这种复杂素材在非线性叙事下的整合,保持风格化而又传达精神,配角服务于主角、而又不显割裂的指导水平。

由此,电影也就成为了一种拧巴的存在:想要重现原作的戏谑和黑色幽默的风格化,但又时不时按捺不住那颗想要大段对白板起面孔的教育之心,而风格化对教育主题的表现作用,更是无从谈起。

而在这之上,导演还有着另外的一层“不自量力”:对于炫技式叙事手法本身,逾越自身能力范畴的“实验性探索”。这与政治正确的表达过度有关,但是深层次的关联。

跳跃的非线性叙事,其目的之一,固然是让哈利奎茵成为影片唯一中心,从而集中资源、在事件表述与配角塑造中,借由哈利旁白中的戏谑台词,让角色与事件的推进和哈利的内心强化得到并行,从而突出其女权精神。但如果我们细看电影,导演之用意,也不仅仅局限于此。在很多的叙事线回滚部分,哈利中心的诉求其实已经完成,但导演依然”更上一层楼”,让已经闪回的时间点进一步闪回到更早,从而愈发地让影片叙事变得混乱而庞杂起来。

比如,在引出事件矛盾中心“钻石”的段落中,导演先是用了惯常的“哈利旁白”,让时间点回到了哈利突袭警局的部分中。而后,随着哈利的一句”该隐在哪里“,时间线再次回跳,跳回了更早期的列奥尼斯酒吧之中,引出了配角人物金丝雀,并且加入了对反派角色列奥尼斯的一些塑造---利诱对手不成,则施加暴力。而更甚的是,在列奥尼斯与对方进行交流时,导演甚至在一瞬间闪回到了列奥尼斯初次登场时刑讯某人的画面中,让观众意识到了彼与此的密切关联。

如果导演只是单纯地想要围绕哈利的旁白回忆来完成叙事,那么后两段回跳、尤其是对列奥尼斯初登场时的瞬间闪回,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有太多更简单、更正统、更容易为人所接收的叙事方式了。导演这样做,不外乎是出于一种实验性的叙述法探索、指导技术展示----我打乱了时间线到碎片化,现在才让你们知道此前列奥尼斯的刑讯对象,让你们意识到这两段的内在关系,是不是非常反常规呢?

从技术角度上讲,有一些导演会去追求“叙事效率”,让一个段落中尽可能地实现更多的人物塑造与信息给予。《发条城市》的导演江涛,在接受采访时就特别谈到了对这一点的重视。这也是导演执导功力的一种体现。而在本片中,导演显然也一直在努力追求这一点,试图在一个段落中同时完成对剧情中心矛盾“钻石”揭示、主要配角金丝雀塑造、以哈利为核心的旁白闪回型叙事而成的中心思想传达、主要反派列奥尼斯塑造。

但是,这样的花俏手法,无疑更加考验着导演的功力水平。而在《猛禽小队》的导演手中,这样的技巧不仅没有提高所谓的“叙事效率”,反而让叙述线彻底断裂,素材与人物分散开来,成了一团浆糊。

这位导演,出身自美国电影名门纽约大学,上一部作品由贾樟柯投资,在戛纳电影节引发了关注。因此,这理应是一位饱览影史各大师名作,熟捻各路风格的学院派导演。但是,大师们的东西,可以赞叹,可以借鉴,但切不可以轻易模仿。一旦能力不够,成片效果反倒不如一笔一划来得工整。而这位导演,显然年纪尚轻,并不能很好地压制自己的“出招”欲望。影片行至中段,剧情发展已经过半,对猛禽小队成员的人物介绍却还在不断地闪回补充。

这样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叙事节奏,很明显地让人看到了导演“随时想要在技巧上惊艳”的一股浮躁之气。

这种浮躁,也正与政治正确之主题表达层面上的浮躁完全吻合。她所谓的女权表达,即是让片中的男性角色没有一个好人,从大反派列奥尼斯到哈莉的友人DOC,从隐形主角小丑到每一个不配拥有姓名的打手。所有的男性角色贯穿了影片的全部,但其作用只是单纯的“出现在一切地方,用尽一切手段,欺辱哈利与猛禽小队的其他女性成员”,面容单薄、形象寡淡----在总共不到5分钟的出场时间里,稍微表现出了一点“对哈利的感情”与“重新开饭馆”之内心抉择的老头DOC,已经是片中最不那么纸片化的男人了。显然,导演是在动用每一分每一秒,全力地让男人欺压女性主角们,再让哈莉和她的小队完虐这些男性,生怕观众在任何一个画面中无法接收到她的女权精神。

但是,到了结尾时,导演又试图安排一个“哈利面对列奥尼斯的男权主义思想打击”的环节,通过哈利对场景中迷雾的破除、对混乱自己判断的雕像的击碎,表现出哈利最终走出对男性臣服依赖之心理后的自我坚定。而问题就此出现了---此前,哈利对一切男性都成碾压之势,甚至对小丑的依恋也是迅速泯灭,这让她此刻的“走出迷惑”“自我坚定”,变成了缺少凭依的空中楼阁。导演一直试图传达自己的女权精神,却过犹不及,只产生了更多的自相矛盾。

而更加根本性的问题是:呈现出这样状态的女权,真的是适当的吗?所谓的女权,难道就是女性对男性的彻底碾压吗?导演所赋予这部电影的,正表现出了她、以及整个当今西方世界“女权精神”的局限性和偏激性----这不是男女平权的平等,而只是矫枉过正的”女尊男卑“,对上古时代母系社会的返祖罢了。在当今,有太多的女权主义者,似乎生怕自身的性别遭到打压,而对周遭的一切都保持着一触即发的敏感,事事都会被接收为“侮辱女性”。

这样的女权主义者,究竟是对自身的自信,还是另一种不自信呢?这便是这部电影在浮躁的表达过度之中,产生的本质缺陷了。它的女权,并不足以服众,也不完全客观,更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那么,通篇围绕着它的作品,也就失去了dc和导演想要的艺术思想高度——就像他们想要的技术高度的结局那样。

事实上,仅从女权主义的传达上讲,即使是线性传统叙事,也并非玩不出花样,见不到水平。

李安导演的《色戒》中,他让王佳芝摇摆于两种主义与思想之中。王佳芝既可以虔诚地仰头聆听着王力宏的民族主义教诲,也可以接受梁朝伟的“东亚共荣”观点。而通过至关重要的三场床戏,李安表达了王佳芝的真正内心——她一切所求,只是单纯的情爱而已。因为情爱,她接受王力宏的全部,也因为更深的情爱,她仰慕梁朝伟的全部。她背负王力宏给予她的任务,要暗杀梁朝伟,但这种目标却在与梁朝伟的鱼水之欢与情爱高潮中软化。王佳芝的一切行为,出发点都是极其单纯的爱情角度。而相比之下,站在她两侧的男人,却成为了对她的利用者——王力宏借助王佳芝对他的爱,想要完成暗杀,而梁朝伟则在无意间借助王佳芝的爱而逃过一劫,并在最后亲自签署了对王佳芝的处决命令。男人利用了王佳芝的爱,而只想求爱的王佳芝则在对两个男人的爱和被利用中矛盾纠结。而在副线上,老吴牺牲了妻子,仍然与梁朝伟谈笑风生而不形于色,也从侧面再次体现了立意----爱情只是男人生命中的一部分,甚至谈不上是最重要的那一部分。

李安的这种“为单纯的女性说话”的立意,在结尾达到了高峰——即将被枪决的王力宏,愕然地看着同样即将死去的王佳芝:男人始终摆脱不了对于女性基于自己角度、利用爱情的强加与控制,并衍生出这样的谴责,“为什么你会违背我的命令,你不爱我吗”,而男人在这样做的同时,却是从来不愿了解更加感性而单纯的女性的。王佳芝回以的不敢直视的退缩,则让女性在男人“以爱之名”的利用中的悲惨,得到了最终的强化。

而类似的思路,也出现在高群书被人所低估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中。杨颖饰演的女主角,与王佳芝处于类似的立场之中。黄晓明饰演的男友,试图让杨颖利用权相宇的爱而进行卧底,但另一方面,又出于爱情的角度,对她频繁索求爱意回应,要求其不得移情。高群书让黄晓明成为了一个复杂的存在:爱情是男人的一部分,但事业同样是另一部分。而这种并立的两部分诉求,则被男人通过爱的控制力,强加在了女人的身上。相比之下,杨颖无疑更加单纯。她是警察,具有事业的部分,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女人感性的爱情,与罪犯在熙站到了一起。而结尾处,高群书让镜头长久地停留在分娩困难的杨颖脸上,突出了她的痛苦。这是爱情结晶难产的痛苦,象征着杨颖爱情终究难蒙祝福、只遭谴责的结局。同时,这也构成了女人感性在男性思维主导的男权社会下的悲剧。

因此,女权题材是否能够拍出花样,大可不必付诸于通篇的高喊,不需要盲目追求技术上的复杂。传统叙事、正常说话,同样可以拍出精彩。

而本片导演与dc/华纳,对电影承载内涵的欲望过多,导致了对政治正确不限于侧面暗示的表达目标,也导致了对技巧手法的高度追求。主题的艺术化、手法的技术化、结合原作风格的复刻,将之三合一的野心,或许是dc追赶漫威的急迫所致,但对它找到的大部分“文艺导演”来说,却有些要求过高了。而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也是漫改电影本身很难消化的模式。

如何拍好一部漫改电影?《哈利奎茵与猛禽小队》,无疑给了一个反面衬托的示范——创作者需要的。并不是膨胀的加法,而是在弄清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完成适度加法与很多减法的混合与平衡。这一点,在政治正确愈发浓烈、漫改电影也依然星辰大海的当下,具有无比的现实价值。


user avatar   chang-wei-54-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守灵,豆瓣3. 6分。

看了看豆瓣,九成的评价都很低。

  1. 从恐怖片的角度说,吓人是做到了的。
  2. 演技,在线。(只有两个主演)
  3. 剧情,感人。

关于剧情,值得说下。

主人公双重人格,吃喝嫖赌欠赌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算是感人吧。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名侦探狄仁杰》? 
  为什么谍战剧里那些间谍特工卧底都是男女搭配行动,并且都伪装成夫妻,真实的情况也是这样吗? 
  《武林外传》中有什么令人难忘的细节? 
  如何评价 2021 年上映的真人版《猫和老鼠》电影? 
  如何评价电影《天才枪手》? 
  影视剧里有哪些经典的配角? 
  如何评价电影《敦刻尔克》(Dunkirk)? 
  西方影视作品中有哪些对亚洲人(华人)的刻板印象? 
  有哪些被名字耽误的电影? 
  国产动画电影《雄狮少年》是否值得大爆? 

前一个讨论
猫可以贱到什么程度?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武林外传》李大嘴的母亲那么厉害,却不给他随便赢点钱,改善李大嘴的生活呢?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