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聚变的物理与工程难度众所周知,而“聚变发电离应用永远有50年”则是中文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的桥段。但聚变能归根结底是一个严肃的科学与工程问题,远非这种娱乐意义远大于实际内涵的笑料所能概括。因此本人基于在中英文互联网的简单调查做此文章,希望澄清这一广泛传播的悲观预期在经济以及社会层面,而非严谨的物理与工程层面的来源。
在几乎所有关于聚变能的导论课程中,都会提到这样一张图片
图片的纵轴是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三重积,是磁约束聚变的重要参数,一般认为当这一指标达到 时将实现能量的收支平衡,即等离子体吸收能量等于聚变释放能量,而达到 后则可以实现商用发电。
基于托卡马克装置的磁约束技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由苏联率先发明,此后西方阵营快速跟进。在三十年的你追我赶间,聚变三重积的提升速度堪比著名的“摩尔定律”。在八十年代四大托卡马克(即JET,JT-60/JT-60U,D-Ⅲ/D-ⅢD,TFTR)陆续建成后,甚至一度超过能量收支平衡的临界值。最终在1997年JET托卡马克的点火实验中达到了Q=0.65的效果,距离商用发电只差一个量级。
如果聚变能的发展趋势可以如此图中的趋势一般延续的话,在一到两代装置之后,人类将触摸到可控聚变商用发电的门槛。
然而很不幸的是,直到2020年,这张图中代表计算机的红线已经超出了坐标上界,聚变能领域依然没有任何足够惊人的进展。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的四大托卡马克直到今天也依然作为主流装置在持续运转(只有TFTR因为跑了太多氘氚实验退役了),暂时还没有多少要被下一代装置替代的迹象。
在四大托卡马克陆续建成后,对下一代托卡马克的预研随即开始,1985年,刚刚上位的戈尔巴乔夫主动向里根示好,当时签订的一系列合作协议中 ITER(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便榜上有名。
ITER装置将由苏联、美国、欧盟、日本四国参与建造。在当时的估值下,这一装置将耗费50亿美元,花费十年预研,十年建造。而建成之后再用十年进行等离子体物理实验,最后十年持续性进行氘氚聚变,完成Q=5,输出聚变功率 500MW 的目标。
也即是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ITER 本应于2005年左右建成,接替当时已经老化的四大托卡马克,在那张三重积与摩尔定律的对比图上继续指数增长的神话,将人类引向聚变能。
这是当时的丰满的理想,而现实则是另一回事了。
随着苏联于1991年解体,当时签订的合作项目陆续被搁置,ITER 项目也在此列。不过即便苏联退出,其预研过程也依然在继续,最终于1998、1999年凝结为一篇在聚变领域包罗万象的综述[1],详细解释了磁约束等离子体的性质、电流驱动、波加热与中性束加热、等离子体诊断、燃烧等离子体物理等诸多领域的基础知识与最新进展,至今仍是入门这一领域的最好教材之一。
在那个时候,乐观的声音仍然普遍存在于聚变领域中。如果经费保持充足,ITER 将于基本物理与工程问题敲定后开始建造,并在2010年之前投入运行[2][3]。
工程设计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最初的设计在2001年就完成了[4]。
可是在此之后的经费缺乏与国际政治相关的反复扯皮严重拖慢了 ITER 的进度(美国甚至一度退出这一计划)。对聚变领域而言这是一个令人无比心酸的事实,从维基百科的相关词条中可窥见一斑。
2007年,人们预期面临诸多物理与工程之外的问题的 ITER 装置将于2016年完成建造[5]。
2009年,这一预期变为2018年[6]。
2012年,这一预期变为2019年[7]。
2016年,这一预期变为2021年[8]。
到2017年总算是有了一个时间表[9],建成时间被计划在2025年12月。好消息是直到今天这一计划也没有变动[10],希望ITER可以于2026年前如约竣工。
“聚变距离实际应用永远有五十年”或许只是个科学家们的自嘲,以及被网友广泛传播的段子;但“ITER距离建成投入使用永远有十年”却是真实存在的,基于一系列与物理和工程并没什么关系的原因的,无奈而辛酸的现实。
马前卒曾经用一段关于火车盒饭的叙述说明很多“传统”实际上可能只存在了几十年。而在网络时代,很多被人认为长期存在的 meme 实际上流行的时间则可能短得超乎想象。
所幸搜索引擎提供的时间限定功能可以让我们一窥曾经的互联网环境,进而澄清一些关于此类meme 的现实。
《环球科学》杂志是核聚变技术相关科普在中文网络中的主要来源之一,《核聚变悬疑》一文刊登于该杂志的 2010 年 4 月号,而这个时候被引用的段子还是“核聚变看起来永远需要二十年[11]”。这篇文章后来被各种营销号广泛转载,在2010到2015年,大部分科普中使用的也都是这一形容。
不止是中文互联网,英文互联网中这个数字也同样可以是 25[12],30[13] 或 50[14][15]。搜索了几次之后的个人感觉是近年来 50 年的说法被用到的次数比较多,而其它数字则不时出现,可见这种说法应该有一些讹传的成分,更多是一个圈子里的梗而没有什么可靠的信息源。
至于“永远需要五十年”在中文互联网中的出现,则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5 年在百度知道上的一篇文章[16]。当然,并不能排除此前也在某些论坛或群聊中存在此种说法,但贴子已经消失或不能被搜索引擎抓取的可能。
总而言之,中文互联网中“永远50年”的段子实际上远比大家想象的年轻。而英文互联网中这类形容虽然可以被追溯到九十年代,但最初大家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所带有的态度甚至是乐观的。直到步入新世纪,聚变领域的发展显著慢下来之后,大家说出这句话时的心情才逐渐变得沉重。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五十年前。
1970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于二十五年前;第一批关于聚变能的机密资料解密于十四年前[17];第一台托卡马克建成于十二年前[18]。彼时研究聚变的科研人员很多都是早些年里各国绝密的核计划的参加者与子项目负责人,甚至曾经亲手缔造过骇人听闻的巨型爆炸,聚变能这一学科也更多被视作核工程,而非等离子体物理的相关方向。
可以说,那时的聚变能作为一个学科与工程方向仍然相当年轻,研究者们难免将自己面对的问题理解的有些简单,甚至经常提出一些现在看起来非常天真的设想。
而在当时的视角之下,虽然聚变能工程困难重重,但人类正在这条道路上飞速前进着。
在整个七十年代,聚变方向的氛围极度乐观。托卡马克中的等离子体参数节节攀升,温度、密度与约束时间在不同装置中分别接近了点火范围,这给物理学家们带来了非常乐观的预期——只要将这些装置的特征结合在一起,就有希望实现聚变点火。
换句话讲,物理学家们在七十年代末尾曾(自认为)看到过聚变能的曙光[19],而在那时,聚变能研究步入公众视线才仅仅二十年。
那么,一名记者在七十年代对一名从事聚变能研究的物理学家问起聚变能的未来,后者会向前者许诺一个满是聚变堆的21世纪,也就并不是一件多么难以理解的事情了。
之前有答主提到2035年cfetr点火。需要强调的是点火不意味着能量正输出,也就是净发电。
实际上我个人认为这个时间是极度乐观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甚至可以这么说目前没有一种材料能保证用在聚变堆上不出问题。包括氚自持在内的一堆问题都在等待解决。
另外,现在的聚变堆虽然叫人造太阳,但是实际上距离太远的氢氢核聚变还差的远,还依赖氢同位素,尤其是氚。
还有一点,核聚变本身虽然理论上是干净的,但是聚变产生的14MeV中子会诱发材料中多种核嬗变导致放射性同位素的生成,因此并不是说聚变堆能点火就到了干净能源时代了,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至于为啥一直说50年这个问题,因为随着研究深入其实问题越来越多。之前说50年是对任务难度的过于低估,原本以为是个高难度副本,结果刷了一个小boss发现是噩梦难度,天知道刷下一个小boss会不会发现其实是地狱?或者直接团灭了?
但反过来说,boss就在那里,迟早要推的,研究还是要继续,因此我个人更倾向于将聚变堆的研究视为探索性的前瞻性研究。
50年这个时间跨度太大了。50年这个意思基本就是现在我们这个东西的进展基本是零,以我们现在的搞法还看不到任何成功的希望,不过兴许50年后科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可能实现也说不定。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宁静。
以前没有发现,直到我看到她在浙江卫视《王牌对王牌》综艺节目上,现场重演了大玉儿,她对着马景涛说台词,说到“誓保吾皇,不生异心,如有违誓,短折而死”,说到短折而死那几个字时,过硬的台词功底一下子就打到我了,才想起她除了是电视剧里的大玉儿,她还是当年《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少女,演戏这么好,怎么以前没发现。
梵高生前还没卖出过两张以上的画,不佩叫大师;北斋多次把名字卖出,不佩叫大师;今敏的作品也不卖座,也不佩叫大师…手冢治虫公司经营不善,应该被拉下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