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到一个……不更新我难受_(:з」∠)_
吃过奶豆腐吗?是不是听名字就奶香四溢软软弹弹的?是不是感觉超好吃?
事实证明,奶豆腐实在是太好吃了(好吃到爆哭)
有次宿舍聚餐,舍友拿着菜单问:你们吃奶豆腐吗?我不解:奶豆腐是啥?要点儿尝尝?于是几串奶豆腐就隆重登场了。那个香气,那个口感,像一位情意绵绵的少女,深情地望着我……
后来过了几个月,有个关系很好的老师喊我打球,还热情地给了我一小兜自家产的奶豆腐。我心中疑惑,这是奶豆腐?跟我上次吃的不像啊……怎么这么硬……难道是晒干的?疑惑中,老师拿起一块,咔嚓咬了一口说:愣着干啥,吃啊。于是我也只好放下疑虑,拿起一块放到嘴里。咦?Σ( ° △ °|||)︴我怎么咬不动??换一边……还是咬不动Σ(っ °Д °;)っ再换一边……还是咬不动〣( ºΔº )〣咬小边边……还是咬不动,只能摩擦摩擦(´;ω;`)老师好像发现了我的情况,让我使劲咬,可我还是咬不动……真的咬不动啊……我知道我牙口不好但也没这么不好吧……枯ಥ_ಥ于是老师让我回头吃先打球……(卑微)
总感觉老师用嫌弃的眼神看着我QAQ
后来把奶豆腐带回宿舍分给舍友,结果她们也咬不动……哼(;′⌒`)
后来百度了一下发现奶豆腐分硬的和软的_(:з」∠)_
自从写了口音问题,争端好像多了起来……很多人告诉我口音不是这样的……“土生土长的乌盟人表示我们从来没听说过你说的那些”“什么玩意,以偏概全”……好吧,内蒙古太大,各盟市也很大,旗旗不同,我只去过并且在呼市生活。
但是作为一个华东地区的人,内蒙古无论多长、多大,东蒙、西蒙都是内蒙古……我真的是写了这个回答才知道内蒙古还分东蒙西蒙的……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只要是户籍打头“内蒙古自治区”的,无论哪个市,我都把他们喊做内蒙人,他们的口音都叫“内蒙口音”……毕竟,除非超熟的人(特指舍友)会记得是哪个旗的,不是很熟的一般都记为内蒙区内的。
我觉得大学,还是首府的大学,无论是哪儿的内蒙人都挺多的吧应该,我身边的人哪儿的都有吧也应该,所以……这些只是我来这儿近一年的体会,活动地区也仅限校园。
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可以改为:什么是你去了内蒙古(某地某大学)才知道的?
此回答内容真的非常非常主观!!!
还有我不是内大的,也不是学汉语言的 |・ω・`)我在两条街外学理科 ⊙ω⊙
二更……
看了 @小隐 回答的最后一条,又想到了几点关于口音和口语习惯的,补充下。(答主目前身处呼和浩特某大学,口音口语习惯的主要依据为舍友、同学、朋友、偶尔上课飙方言的老师)
1. 内蒙口音问句的话最后一个字音调要挑起来。比如一个问句,普通话可能说“xxxx,是吗?”用内蒙口音说的话“xxxx,是(四声三声二声)?”
2. 语气词很多。比如回复别人,普通话用“行”,内蒙普通版用“行呢”,进阶版用“行呢哇”。周围朋友“呢哇”“的哇”用很多。
3. 前后鼻音不分(目前只在舍友上仔细听到过)。一朋友叫高xin,被舍友叫成了高xing……曾经聊过方言问题,我说我家乡的方言不分平翘舌,乌兰察布舍友说她们不分前后鼻音,鄂尔多斯舍友说她们也不分前后鼻音。
4. 咋们=咱们,俩个=两个,不带要不是不想要是懒得动。说实话第一次在手机聊天中见到咋们我有点懵……嗯?咋们是啥??后来就懂了。关于俩个,以买苹果举例,普通话可能“老板,买两个苹果”或者“老板,来俩苹果”,内蒙话是“老板,买俩个苹果”。
4. 有很萌的叠词(可能是部分地区靠近山西的缘故)。来内蒙之前总觉得内蒙古嘛,大草原呀,马背上的地区,内蒙人应该是豪迈粗犷彪悍的那种,结果……emmm……上学期国庆中秋假在一家大型超市当收银员,第一天去听到一位叔叔跟同伴说“推个车车”我有点惊讶,后来陆续在成年人之间听到了“帮我拿个包包”“不在这个兜兜,在那个兜兜里!”“吃饭饭”我已经毫无反应了´_>`不过叠词现象在学校里还没听到过,不知道为什么。
5. 东部地区口音接近东北。一直以为大一新生里说东北话的是东北人,直到看了新生名单(带户籍的表)……通辽同学的东北口音比我黑龙江舍友的口音都重!虽然东三省越往北口音越轻……
ps:现在听舍友飙方言已经能听懂了,谁能知道刚到宿舍那天舍友爸爸问我一句舍友翻译一句我回答一句的迷茫无措_(:з」∠)_目前宿舍跨省方言交流已毫无障碍,并且可以一起打大A了
这个答案莫名其妙火了??我还涨粉儿了??……小透明有点害怕_(:з」∠)_
根据评论区反馈……第一个还是牛肉贵,可能我买的那家店肉质不太好叭;第二个呼市有草原,但是在郊区或者下辖县(旗),离得太远啦,我来之前真的以为出了校门不远就到了;第三个大部分内蒙人吃羊肉,我内蒙舍友们都不吃也是十分有缘了;第四个馒头大小的肉,我家不嗜肉,平时炒菜放点肉荤素搭配一下就行了,除非特意吃肉(炖个鸡、排骨汤、红焖羊肉什么的,很多时候特意吃肉的原因是需要清一清冰箱食材了),关于半只羊吃一年,因为还有鸡肉猪肉鱼海鲜啥的呀(~ ̄△ ̄)~
再补充一条:刚来呼市第一天,下飞机安顿好之后全家去逛了离宾馆最近的大型超市——家乐福,家乐福会写产地,发现蔬菜区百分之九十五来自家乡?emmm……他乡遇故菜???来呼市第一次感到亲切的居然是对水果蔬菜……感觉十分奇妙……
以下原答案(。・ω・。)ノ♡
1.内蒙人(我舍友)竟然不吃羊肉?!!
宿舍六人间,三个区内的,她们仨都不吃羊肉,理由是膻。每次宿舍聚餐都不能去以羊为招牌的店,令我们三个喜食羊肉的外省人十分抱憾,这也太太太浪费资源了叭。其中一个区内的妹子不仅不吃羊肉还不喝牛奶,我:???
2.内蒙的牛肉比羊肉便宜。
上次我部门聚会屋聚餐,自己买食材吃火锅,在东瓦窑买涮的肉卷的时候发现的。回宿舍跟舍友说这个惊奇的发现,一舍友补充她家那边的牛肉大概27、28的样子?(´°Δ°`)我家的牛肉38~40+之间,羊肉32~36之间。所以我印象中我妈没买过牛肉,除了牛肉大煎包。
3.内蒙人吃肉超乎我想象。
一次宿舍聊天又聊起她仨不吃羊肉的事儿,仨妹子都表示:过年跟我回家,保你吃个够!经交谈了解到她们自己不吃羊肉,但家里人都爱吃。过年的时候要买一头羊,有时候一头不够得两头。早晨早起把羊煮上,早饭吃肉,中午吃肉,晚饭吃肉,吃个两天三天就没了。〣( ºΔº )〣 我家过年也吃羊肉,老家那边每年都送头小羊过来,然后我们自己留半扇,分亲戚朋友半扇,自留的分成小块装袋放冰箱能吃一整年……所以,半只羊我家吃一年,内蒙过年那几天吃一只羊……
还有一个关于炒菜的,我说在家做饭的时候,从冰箱里拿出来一大块肉,说着用手比划了一下,大概馒头大小,然后她们都笑得快岔气了,我一脸懵逼???她们说:这叫一大块肉?这肉几口就没了,然后给我比划了一下什么叫一大块肉,大概锅底大小……_(:з」∠)_ 我……
4.呼和浩特没草原。
本来想去海边念书,阴差阳错来了大草原,想着大草原也不错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却发现呼和浩特没有草原???Σ( ° △ °|||)︴
5.春如四季。
好不容易扛过了零下二十八度的冬天,差点没熬过春天。说真的内蒙的天气真的很迷,上个星期刚换上短袖,这个星期又套上了棉裤,下个星期又短袖,下下个星期又棉裤……
在大学里,你会发现这样一些奇特的景象,十月份,少女们还穿着短裤短袖小裙裙,而某些人(我)已经套上棉裤穿上羽绒服了(冷);五月份,小姐姐们早已换上了薄衫薄裤,而某些人(我)还穿着羽绒服(冷)……
真的好冷呀(小声bb试图捍卫北方人的尊严)
前两天乌兰察布下雪了(五月底),听乌盟舍友说以前六月还下过雪呢(°ー°〃)
6.呼市物价高(天天跟我妈吐槽)
气候太干燥(刚来那几天天天早晨流鼻血)
海拔比家高了一千米,离太阳也近了一千米,紫外线太强烈辽(容易晒黑的孩子十分伤心)
知乎首答(´・ω・`)吐槽一下内蒙and舍友,以上所有对“内蒙人”的了解基本都来源于舍友
补充一个点。
很多人去内蒙玩都是奔着草原,其实中国最壮观的森林景观也在内蒙,就是大兴安岭。有些地理不好的同学以为大兴安岭在黑龙江,其实不是(虽然曾经是),小兴安岭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在内蒙古东部。
还记得杂志、风景画里那些瑞士、北欧、北美的森林景观么?成片的大森林,夹杂小块的草甸,郁郁葱葱又不会觉得压抑。河水在林中流过,河岸是野花盛开的草甸。一条公路在林草之中穿过,画中有一辆车,也只有一辆车,你会很羡慕车里的人,随时停车铺张台布就可以河边树下野餐独享画一般的风景……如果你自驾去大兴安岭,那么你就会看到一摸一样的风景,你自己就是风景画中的人。
最棒的是林草分界线,太壮观了!那是你一辈子一定要看一次的风景,就在中国,就在内蒙,中学地理课本的概念突然就出现在眼前。我经过的时候运气很好,赶上夕阳西下,又是雨后晴,日照角度叠加树木密度,阳光洒到山上每一段森林的色彩是不一样的,一层一层,开车经过感觉颜色会变幻,又都是绚丽舒缓的色调。过林草分界线时,一边是草原一边是森林,自然而然的天然界线一望无际的绵延出视线,逐渐甩在身后的草原被阳光照得金灿灿的。这些只是静物景,还有动物增添生气,远处水泡飞起的野鸭,近处树上被惊起的斑鸠,还看到过一只鹰,不是很大,但是飞翔姿势非常霸气。
不过路线规划要注意,提前做好功课。地广人稀的内蒙牧区林区会重新定义你的距离感,我们吃完午饭从一个县城出发,本打算体验一下真.说走就走,想想晚饭前怎么也能找到下一家旅店,尼玛几百公里下来只有个别小小的嘎查,很晚来到林场的旅店才找到饭吃。森林里开夜车还是有点怕的,不是怕安静,是怕热闹。晚上野生动物就出来了,一会就窜出来个黑影,还有个不知道什么东西一直跟着车灯蹦,根据智商猜测是狍子。另外注意防蚊,很猛。最后就是文明出行,野餐垃圾带走,更不要脑子昏了玩烧烤,要刑拘的。
唉,其实我是个低调的人,除了头像不喜欢上传私人照片。但是一片不发你们又不高兴(照片不许转载)……
这个问题的热度应该过了,且容我将此地当个树洞。
自我简介:男性,猴年出生,浙江小县城出身,颜值低身材烂情商渣家境差,省内某211冷门劝退专业本硕毕业,暂时在杭工作,每月到手收入大概在杭州市最低收入水平。
现在的状态,总的来说就是——活着没啥意思,又不敢一死了之。
本科的时候浑浑噩噩,工作后又一时脑残辞职考研,一晃眼青春不再,想要再修996的福报,似乎也没机会了。如今不奢望出人头地,只求在我不想死的时候能够苟且度日。
从前觉得妻儿是累赘,幻想做一辈子单身贵族,年岁既长,愈发感到养老的压力,然而自知之明,找不到合适的人愿意一起搭伙过日子。
家中长辈多因癌症去世,估计是遗传使然,想来自家父母和自己也逃不过这一劫,每念至此,倍感压力。
每个月发薪水的日子是最绝望的日子,看着自己的工资,再看看杭州的房价,想来此生换间像样点的房子是无望了——也想过卖房回乡,然而回了老家,又能做什么呢。
小时候勉强也算是小县城学霸一枚,以为自己成绩比别人好,将来便能比别人过得好,然而现实让人清醒。
要想搞笑,低俗是最快速的手段。
日本的志村健在三俗的路上走了快40多年了,
现在依然还是依靠这个维持人气的。
可是,一直依靠低俗笑料
迟早会遇到玻璃天花板的。
日本有个叫 快乐亭黑的混血,是说单口相声的,
说的全部都是下三滥的笑料,不是一点,而是全部。
结果就是没人敢找他上电视,广播,或者剧场演出。
翻过来说,保持一点三俗笑料不用,纯靠幽默和擦边球的相声演员,
依然不多。
而且要一直维持这种作品的风格是极其困难的。
侯老,马老就是典范。
(马老后期说的很多小段,其实就是外国笑话,当然是自己加工过的)
反过来说
七口人这个死杠死口 的内容
说了有一百年了吧?
不用解说大家不还是听的懂?
要想搞笑,低俗是最快速的手段。
日本的志村健在三俗的路上走了快40多年了,
现在依然还是依靠这个维持人气的。
可是,一直依靠低俗笑料
迟早会遇到玻璃天花板的。
日本有个叫 快乐亭黑的混血,是说单口相声的,
说的全部都是下三滥的笑料,不是一点,而是全部。
结果就是没人敢找他上电视,广播,或者剧场演出。
翻过来说,保持一点三俗笑料不用,纯靠幽默和擦边球的相声演员,
依然不多。
而且要一直维持这种作品的风格是极其困难的。
侯老,马老就是典范。
(马老后期说的很多小段,其实就是外国笑话,当然是自己加工过的)
反过来说
七口人这个死杠死口 的内容
说了有一百年了吧?
不用解说大家不还是听的懂?
如果你自认算不上社科学者、作家,或者陈道明那样的艺术家,不用多想,看书没用。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认同这句话。但说到底,真正能让人类得到进步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个体。
我大学毕业后才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每年看的实体书,没仔细数,摞起来大概是身高两倍吧。
网文也看,比实体书少一些。
一开始喜欢读《1984》、《动物农场》、《美丽新世界》和《菊与刀》这些,很幼稚地认为,看这些书会让自己卓尔不群,“独立思考”。
包括王小波的书,黑格尔的大部头,史铁生的散文。
后来,小说占比越来越高,人文社科只占大约一成。最后发现自己钟爱的还是侦探小说,阿加莎的书只剩下《帷幕》,一直不忍心读。
统统没用。
借用阿婆书里一句话,这人就没什么品味,你看看他读的都是什么书,西部拓荒故事和侦探小说!
不可否认,看书增长了我的知识量,有效提高了我的写作文笔,让我体会了不一样的人生百态,聚会时更有谈资,思考了一些问题,得到一丢丢答案。
但我要告诉你,所谓的提高就这些,你接受吗?
我估计不会接受。
大部分人追求的提高,是那种看得见的生活质量提升,是社会地位带来的自信,是升职加薪,是生活美满。
这没什么不好意思说出来。每个人都有欲望,每个人都有压力,每个人都要生活。
这个题目下的大部分回答,开头阐述究竟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只要读了这些“好书”,就能实现自我升华。
这其实是个很难征明的论题。
就比如说,我确实认识一些家庭事业都很成功的大叔,客厅里、书房里一整面墙都是书,他们的成功得益于阅读吗?其实未必。
他们喜欢读书,是因为双亲都是有良好阅读习惯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成功,是因为高智商、勤奋、精力旺盛,加之父母督促,考上了名牌大学。
既然能较为轻松地在事业方面做出成绩,早早实现财务自由,从小被爸妈培养出阅读习惯的他们,选择在闲暇时间读许多许多的杂书。
所以,你看,爱读书说是成功的因,不如说是成功的果。
或者换种思路,我们反证这个问题。
假设读书真的能有效提高一个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商品化的社会,如果通过读书提升自我的方法真的被开发出来了,而且被证明切实有效,那么,它就一定可以转化为一种商机,一项可盈利的教育产业。
换句话说,市面上会出现大量的“成人读书班”。
多么大量呢?今天你能看到多少考研班、考证班、职业技能培训班,就该有多少“成人读书班”。
有吗?并没有。
倒是”5分钟带你读XXX“这种短视频火了。瞧瞧吧,就算是想读书的人,仰慕书中思想的人,最终的追求也是”不读书“。
30分钟带你读完《战争与和平》!
乖乖,配上苏联版电影的剪辑,质量真的高,好看。
其实30分钟视频对现代人来说也太长了,所以视频分上中下三部,一部10分钟。
哪怕是给美少女和精神小伙网上刷礼物这种社交需求,都被开发成了一年不知多少亿的直播产业。
再打个比方,有创业的打算,就该脚踏实地地考察项目,结识合伙人,筹集启动资金。闲下来了,看看名人传记,打打鸡血,只是个可有可无的放松项目。
还有那种,认为读书可以提高自身谈吐和综合素质,进而遇到伯乐的观点。
我只能说,我们活在现实世界里,要适当减少一些幻想,放低一点要求。
也许你真的会在一场晚宴中,跟同样喜欢读书的老板、上级所聊甚欢,伯牙子期。但现实中的绝大多数情况是,这顿饭过去,领导就把你忘了,该干啥干啥。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领导寻思这小伙子既然有时间看这么多闲书,怎么工作上就不能多加把劲?可见他事业上没太大野心。
而同事们的看法则刚好相反,觉得你这是削尖脑袋往上爬,是在花样拍马屁。
什么人都有,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现实世界里,我不秀阅读量,也不提自己喜欢看书。
作为一种爱好,绘画和摄影可以拿来给人看,唱歌和乐器可以请人听,舞蹈更是赏心悦目。
阅读呢?大多数情况下,只会让身边的人认为,你自命不凡,且喜好炫耀这点。
包括很多答案里的用词和腔调,恕我直言,从大众的视角看,不是特别让人舒服。
摄影需要购买昂贵的器材,绘画需要天赋,至于读书,大部分人看来,谁都可以读,谁读都一样。
他们也许没有阅读习惯,也许不能坚持阅读,但不妨碍就这么认为。
在这些人看来,之所以不读书,是因为必须忙活事业和学业,得照顾老人和小孩,要张罗无穷无尽的琐事。
而你,有时间看闲书,必然是牺牲了其中不止一项的时间,逃避了家庭和社会的部分责任。
这样的人,也好意思跑我跟前炫耀吗?
这不是对不对、该不该的问题,也不是社会风气的问题,更不是价值观扭曲、礼崩乐坏的前兆。
人性使然,人都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最正确,手头上的事最紧要。
我父母那辈,平时还是有时间和精力看书的。他们对喜欢读书、坚持读书的人也是发自心底地佩服、敬重。
但世界已经变了。
出于这个原因,现实中,我也极少看到有人抱团交流读书体验。
唯一一次意外,是个漂亮姑娘,她喜欢小说,身边自然而然地围拢了一群男生,争相对情节、人物和文笔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