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成为那种一点就透,悟性很高的人? 第1页

  

user avatar   vinneso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这个东西真的没那么难。

首先要说的是,这里我假设题目里面的悟性不是天赋,我自己并不蠢,但我看过在某些领域有天赋的人,那种天赋是你肉眼可见的,根本不需要思考你就知道这种天赋是学不来的。

我觉得所谓的悟性高,就是可以把虚无缥缈的概念变成可执行的操作。然后大概理解这是要干嘛,快速在脑袋里过一遍大概就知道哪里可能出现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而这个能力,其实只需要两个东西就好

  • 概念到操作的分拆
  • 实际操作的经验

其中第一步应该是工作中的上级,学习中的老师应该教导的,第二步应该是工作中的下级,学习中的学生应该自己实践的。

所以一个悟性高的员工或者学生,理论上是领导与员工,老师与学生合力完成。


我举个例子

比方说如果我去分发一个任务给同事:“能不能帮忙画一个中国1956年到2020年的经济周期图”。这是个很虚无缥缈的概念,这种时候你去要求别人一点就透,悟性很高是没有道理的。理论上,这时候学生应该问的问题是“怎么画?”。但很多时候,他们不敢提问,反而反思自己如何成为一点就透的人....这怎么点得透?

而如果我分发的任务是:“能不能帮忙画一个中国1956-2020年的经济周期图,其中56年-96年参考BOJ某某文章的划分,96-2008年参考NBER某篇论文的划分,2008年之后用信贷脉冲指数即可”

这种可执行的操作,就不需要什么“悟性”“一点就透”就可以完成。我自己觉得,我们在分发任务或者要求别人帮忙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我们自己有一个路线图,在自己没有路线图的情况下要求对方悟性很高是没有道理的。

那么假定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在你的同事已经干过这么一次之后,下一次你再问他“能不能帮忙看看1980年代中国经济周期到底有几个阶段”,他悟性就不可能低。他马上会把这个看起来虚无缥缈的话拆分成一个可执行的方法,瞄一眼BOJ的那个文章然后告诉你,只有一个

然后如果这个工作你自己做过很多次,你甚至可以举一反三,用不同的方法和角度换着姿势完成它。告诉你“这取决于你相信谁的经济周期划分”

然后在外人看起来,这可能就是个悟性高的人,一点就透,举一反三。然而实际上,这是可以锻炼出来的能力。


那为什么大家不这么锻炼呢?因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权力来源于下级对上级的让渡,它并不是一个天生的东西。而有些时候,上层为了维持一些神秘感,就不会愿意把所有问题的细节都告诉下层,所谓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那么如果要加强这种神秘感,我可以这样做:“能不能帮忙画一个中国1956年到2020年的经济周期图,记住,一定要理论结合实际,不要自己想当然,细节处一定要做仔细了。”

然后不管拿到怎样的草稿,我都可以用“这个字体一看就说明你不专业”来打压同事

然后如果我想打造一个和蔼的形象,我可以说“哎,算了吧,你也不容易,我来帮你做了”

如果我想打造一个严厉的形象,我可以说“这种标准的东西是不符合我们企业形象的,拿出去简直丢人,重做吧”

然后我甚至可以分发这个任务给两个人,因为我的标准是不公开的,我可以随便找个理由表扬一个打压另一个,让被表扬的那个自动形成阶级,然后去帮我管理被我打压的那一个。我可以表扬其中的一个人一点就透,悟性很高....

我可以打两次棒子喂一颗糖,PUA我的同事。

最后被我这样折磨的同事可能会来知乎上发帖问,怎么成为那种一点就透悟性很高的人。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你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做,但你想要别人帮你做完事情,那这就不是态度问题而是能力问题了


这些道理都很简单,但真正要在工作生活中去实践却很难。但我自己的经验是:只有一个真诚,公开,平等对待其他人的人,你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

而如果我们生活中多一点可执行可复制可验证的实操方法,少一点概念性的内容,那么我们的生活中自然就会多一点悟性很高的人....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的聪明程度,分点状思维、网状思维、面状思维和立体思维。

你说的那种只是网状思维,触及一点,遍及其余,这还不算啥。

立体思维是可以实现星际通讯与旅行的,这辈子你见不到,站你面前你也不知道;达芬奇、爱因斯坦勉强算面状思维的;大多是聪明人只不过是网状的而已。

咱们普通人嘛,守住自己那一两点就够吃一辈子了,别乱想,好好读书,靠用功吧,一遍不行,那就十遍。


user avatar   s.invalid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我最近这个回答为例:


当你死记硬背、缺乏思考时,学完数据结构与算法,你的知识掌握程度是这样:

空荡荡没有土壤的干涸花盆里,孤零零撒着几颗种子——过不了多久就会死掉。


但如果你像我那个答案一样思考过时,你的知识掌握程度就是这样:

有了水肥,种子渐渐开始萌发……


但这样并不够。不要为知识设置疆域——要知道课本内容是干货,树干的干。你得让它发芽、成长。

于是当你充分联系实际后,你的知识掌握程度是这样:

探索出去的疆域更大了——当然,它仍然有发展空间,只是和已经掌握的东西死磕效率太低。你应该走出舒适区,尝试掌握另外的“干货”。


然后,当你继续学习、继续探索、掌握了另外一门知识时,你就得到了一个立体的、多维的知识丛林:


所谓问题、所谓思考,实际上相当于:如何让一只蠕虫从左侧花盆爬到右侧花盆里,蠕虫每分钟移动1cm,且每分钟都要得到食物补给?

那么很明显,只要知道两颗绿植在哪里搭了界、或者哪里是两者相距最近的地方、如何搭桥,你就可以过去了。

你看,给你一点点知识,你就被“点透”了。

你的知识丛林长的越茂盛,点透你就越容易——甚至可以不点就透。


反之……

这怎么点……哦不,钻……炸得透!

因此,知识必须学成exe,学成txt和完全不懂没多大差别。


user avatar   lang-yue-shu-xing-de-ye-w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很多一点就透的人,并不是大家以为的那样聪明、敏锐,而是他前期已经在相关问题上有了足够多的学习和思考,已经掌握到七八成了,但是最关键的部分卡在瓶颈处,所以老师一指点,他就知道欠缺在哪儿,为什么想不明白了,自然一点就透——他就差那一点。

而很多人不能一点就透也不是因为笨,而是他不只差那一点,差得太多了,多到必须得一步一步讲,从基础的开始,才听得明白。


user avatar   mcbi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悟性#

这个其实有在别处讲过,但在这里再单独讲一遍。

这个要害很简单——

任何人讲话都是有成本的,要讲到精确无比、滴水不漏,就要多花很多心思、多用很多成本。

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要绝对精确、绝对滴水不漏,不可能令任何人产生任何意义上的错误理解的话,一句很简单的话,也会昂贵到普通人支付不起——这个你们可以参考一下国际条约文本的起草和谈判成本。事实上,就算是国际条约,也有的是窟窿——于是,可以说每个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诠释空间的,每一句对话要想继续下去,接收方都要对发送方的表达做一番自我补足才能完成真正的信息的接受工作。

与你日常对话的人显然不打算把跟你说的每句话都提高到国际条约的水平。

也就是说,这些话里的每一句都可以被合乎逻辑的理解为多个不同的版本。你将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通过采信其中的某个版本并按照这个版本来构造你的回应来决定这对话的走向。

现在关键来了——你选择的是哪个版本?

如果你选择的是假设对方是个傻瓜、是个无知的人、是个无耻的人、是个阴险的人、贪婪的人……的那个版本,那么你是在补弱——即你在向弱化命题的方向补完歧义部分;

如果你选择的是假设对方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勇敢的人、一个诚实的人、一个知情的人、一个有足够智慧的人……的那个版本,那么你是在补强——即你在向强化命题的方向补完歧义部分。

记住了——尽可能的补强,尽可能的不要补弱

客观上,这两者猜错的概率是一样的,但是前者的错误和后者的错误却不是对称的。

首先,补强需要更强的智力投入,是更有利于智力发展的锻炼;

第二,补强能迅速让共识收敛,使讨论的效率提高到极致,并能保证这谈论是愉快和良性的。

而补弱却恰恰相反,会导致无限的分歧,使得对方要不断的面对更低级下流的荒唐猜测,忘了效率吧,效率已经是一个不再值得谈论的问题了,你先来根避雷针吧——对方已经在集气准备发五雷咒了——还是外要焦,里也不要嫩那种。

而你如果持续有意的保持着补强的习惯——这需要极大的勇气,是人类在智力上可以做的最英勇无畏的行为之一——你将会大概率的得到两个结果:

第一,会有人不断的说你“一点就透,悟性极高”——这概率是百分之百。

第二,你的女朋友/男朋友会是很多人羡慕得发烫的女神/男神——这概率,很遗憾,低一点,80-90%。

不信,你就试试。


user avatar   Jane_Languid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扔个不一样的思路,大家去实践一下就会发现很有用

以下是正文:

由于职业原因,早年有幸深入接触过几位相当强劲的成功人士

他们完全符合人群对于「悟性高」的认知

在不曾涉猎过的领域,你举一他们很快就能反三

个别难懂的,你刚准备揉碎了给ta细细地讲

不好意思——ta听一半就能自己把核心给挖出来

常常是我才堪堪讲过一半,他们眉头渐渐松开,点点头“哦~这样啊~”

接着慢条斯理把话接过去,开始试着自己讲一讲

我一听,还真是我接下来打算要讲的内容——而且还是删繁就简版(???

反正就是非常有意思哈(在专业领域被新玩家快速击杀,你感受一下这酸爽的挫败感·····

那几位的另一共同特点是合作能力极强——能快速摸清发言人话语背后的实际意图,找出真正的需求和冲突点

最强的那位不显山不露水,却能在高度冲突的多方对话中让大脑全程飞速运转

而且实际效率不赖

不管是「入场时机的选择」还是「讲话内容本身」都堪称完美,滴水不漏

总之都是擅长洞察、整合多方利益诉求和减少高层之间非理性内耗的能人异士

虽然多数人终其一生都达不到他们的修为(毕竟都是千年老狐狸)

但是他们思维上的几个特点,私以为真的非常有借鉴价值

首先,那几位是都极端地「不以自我为中心」

跟得久了就能感觉得到

当对方讲话(包括抱怨和咒骂)时,他们思考得最多的都是“ta出于什么目的会这么讲”

而不是“我要怎么回答”或者“ta是不是讨厌我“

当他们自己开口了,那就真的是半点不挟带个人情绪

无论是回应内容本身,还是表情、语气,都在为「最终目的」服务——基本不理自己的情绪

不会为了「出一口气」而说出与达成目的无关的话,除非不出这口气会造成不良后果(所以他们在自己的下属中口碑相当好,能服众)

究其根本,他们就是做得到「无我」

其中一位曾同我说过,他年少时是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不管做点什么事,都觉得别人在注意自己

他人随便什么话,他就疑心那人针对自己

课业之外,所剩不多的精力都耗在和自己左右手互搏上了

等后来被生活暴打了一次又一次,他才渐渐悟出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日子要过,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所以他人的世界里,我不过是路人丙,人家是没精力关注我的

总以为旁人在关注我、针对我,究竟能作什么人?能成什么事?

过度关注自身的人,是注定要招致失败的。

他这段话陪了我很多年,真的非常对。

二,都极度尊重自己的人生现实

其实后来想想,这几个老狐狸之所以那么精,而且一精精了这么多年,和这点真的脱不开关系

不知道怎么阐述这一点,观感是相当奇妙的

拿其中一位来说吧,今天就叫他作A好了

A是山村出身的(是真·山村,为避免地区歧视,具体就不透露了)

但这里要说的不是他出山进城、乘风破浪的故事(毕竟他一没钱没背景的人怎么杀到那个位置我是真不知道哈......

印象中当时我们是去扶助一个贫困县的高中

记得县里的人都很热情,红地毯硬是给铺得到处都是,又是金剪子又是大红彩球,咋咋唬唬一顿热闹的

那天回市里的路上聊着聊着,我还感叹了一下自己的高中生活

结果大佬A突然问我“你高考考了几回?”

我懵了,哪有这么问人的?(其实他才问完司机就笑起来了,我那叫一个懵

当时坐副驾驶的吴姐笑着帮我解围:“她这反应肯定是只考了一回啊~还能两回啊?”

我连忙补了个笑容,“确实是一回哈~”

我心虚了,暗戳戳估计他是复读了一回的

然后吴姐又问我,“知不知道你老板考了几回?”

他们三个都不约而同笑起来,我窘迫得不行

“两回?”

我说完,A似笑非笑,自己抬手比了一个耶✌️

然后冷不丁就就多竖了一根

“三回?!”年少的我当场震惊了,他们仨都快活地大笑起来

那天笑过就过,没有深谈,是之后聊起来,我才知道这位大佬何至于读了三回高三

他说当年自己做题是抱着“求知心态”的——哪怕这个知识点不重要、这种题几乎不可能出,他也要花大把时间去做

背诵是挑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去背,至于考纲要求的——他不感兴趣,也背不下

“那时候总以为自己是在「求知」,却忘了这是一场应试教育。

高考按着考纲来,做那么多题为的是高考,不是为了求知解惑——那是素质教育的事

我一个山里娃,在资源极度贫瘠的当年,不该朝应试教育以外的方向用力

这个道理吧,现在说起来轻描淡写哈,但当年是真的不愿意认

那时候不尊重自己作为山里娃的人生现实——所以人生和现实都在暴打我。”

有趣的是他后来考到广东了,开学不久室友们就老爱调笑他的山区口音

他也不恼,一边认真纠正自己的普通话,一边跟着舍友看粤语片,下功夫去听白话、学白话

“要尊重现实的嘛,我的口音人家没听过,人家是真觉得这口音搞笑。

我一个外乡人来这里上学,不会讲白话就很难融入,这也是一种客观事实

自卑或者敌视他们,究其根本都是在怨、在内耗,要尊重现实,接受现实,再融入现实,积极改变自己的处境。”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这句话——尊重现实,接受现实,融入现实——他不是说着玩玩立人设的

有过几次都是那样险——大家熬了很久的项目明明要成了,但局势一变,事情眼看着要被卡死在这最后几步

遇到这种事,基本整个项目组都会一下子提不起干劲,怨声载道

但他不会的——不仅仅是不会怨怼、不会朝我们发火

而是未至最后一刻,可能奏效的一切方法——哪怕是已经不欢迎他的饭局——他也会硬着头皮去试一试

当噩梦成为现实奔向他的那一刻,他连一句“卧槽”都不会有,直接撸起袖子跟现实开干

后来真的有感觉到,他们之所以一点就通

是因为他们发自内心地接受每个领域、每件事背后的客观逻辑和现实

也尊重这些逻辑和现象作为一种现实而存在

最多问“为什么?”,绝不说“凭什么?”——是当之无愧的低内耗人士们

过得了这道心障,悟性高反倒是一种必然

三,都极其喜爱广泛阅读和反复阅读

这一点恐怕没什么新意,满足不了大家对大佬的窥探欲

但切实跟在这些人身边

切实感受到什么叫“广泛阅读”和“反复阅读”

还是很吓你一跳的

几位大佬都是从年轻时就养成了看书看报的习惯

用大佬B的话来说就是:“各个领域的前沿书籍与科普书籍都该看一看,而且是认真地反复地看;

天地万物赖以运转的是一套统一的底层逻辑,只有持续地跨学科阅读、学习和思考,才能不停地刺激自己去感受乃至挖掘出这套逻辑——是人生成败顺逆的关键。”

这段话我当年是手抄下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话走在我前面太多了

四,对男女思维差异很感兴趣

除了有一位实在比较大男子主义以外

另四位都对女性思维很感兴趣,颇有驱使自己进化成「雌雄同体」之意趣

当然,不是准备自我进化成女装大佬那种(不要乱想~

而是他们对富于女性气质的表达方式、肢体语言都有作观察和模仿(尽管说出来略塌三观,但这点是真的

不仅乐于揣摩女性的思维方式,还时常试图把自己「去性别化」然后去体谅女性的真实处境

话说回来,这几位都算情场高手兼风月老手

他们尽管颜值略不足,奈何同理心实在很好,既知进退又懂推拉,往往是几个回合下来就颇得佳人青睐

当年看着他们的操作,我就觉得年轻男生还是挺艰难的….

钱没老男人多就算了,就连情商都会被老男人们吊打……..

五,都极其热衷于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这几个人领悟新事物、新知识的效率之所以比多数人高出一大截

无非就两点在撑着

一是他们的历史数据库够猛

虽然几位大佬识史的侧重点不同,但共同点也很明显,他们都很重视自己对不同维度和领域的历史掌握

普通人学史,基本上明白了这个时期的中央和人民的大致状态就停了

大佬A学史很精,比方他教我读中国史的思路

XX朝代,立朝的根本在哪里?

朝代存留时期整体气候如何,自然灾害有哪些?

朝代官制是如何变化?该朝的地缘政治如何?

文化和经济分别发展到什么地步?

最大的几个姓氏在干嘛?百姓实际生活水平如何?该朝的民间文学是什么调调?新事物新风气的出现是基于什么?还有很多很多,他的读史思路真的很特别也很扎实

同时大佬A也说了,光知道本国历史是远远不够的,要中西都通,再对比着看更好

有点讲远了

总而言之,他们几个对历史的掌握,就我观察而言,确实是远超常人的

而支撑着这几个无利不起早的人读史多年的动力,讲穿了就是一句话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要是你觉得新鲜,那就是你没读好历史,肚子里没见识。”——大佬A

他们不管学什么都能快速领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早就没有新鲜事了

所以新学到的知识,永远有合理的经验(场景)直接过来帮助他们消化跟吸收

二是他们应用新知识的热情很高

而且真是比一般人高了不是一星半点的…..

大佬A还好,他很擅长拿新接触到的理论直接套旧有的经验or现实事件(集中在经济、政治和人性三个方面)

各种倒腾代换着去理解,他基本是自己头脑风暴、暴完跟我们分享分享

或者讲话讲到一半直接扔出来震撼我们一把,然后自己倒是面不改色(他后来告诉我其实每次看着我们的表情,他心里都是一万分得意;我的内心os:…….你开心就好

反正这位我们是能忍的

但另一位大佬c,他老人家已经到达了令我们集体头疼的境界….

新读到的、新学到的知识经验,他只要用不上,就会趁着聊完公事的时间,来教我们….

硬教,真的是硬教

哪怕在座诸位完全没有相关的知识经验,他也是深入浅出铺垫一点基本知识,然后就当场开始硬教,堪称暴力灌输高端知识(想象一下,数学老师前脚跟你讲完加减乘除后脚就袖子一撸开始教你高数,就问你崩不崩溃

完全拿高级打工人们当「听讲生式工具人」来使的结果一般是两个:

1.他讲到一半发现自己确实没理解对,忍着喜悦掏笔出来一顿标记,挥挥手让我们先去忙(其实是他自己要认真琢磨了所以把我们都轰出去…..

2.顺利地讲完,我们一脸懵逼的同时集体松一口气,然后缓缓为他老人家送上掌声,老头子一脸神清气爽(内心OS:打份工好难,当领导好爽…

不过有一说一,他的方法——暂时用不上的知识就反手给别人讲——其实是很科学的

要么讲到一半发现自己的漏洞,成功查缺补漏

要么完成一整套知识输出,自己功力大增

ps:就是比较折磨无辜的打工人而已(哈哈哈哈

也问过他老人家为啥这么爱讲

当时先是拍了马屁,说您的方法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说相当科学有效

然后就问,您年轻的时候也这么热情吗?也是叫大家一起来听吗?

老头就笑:哈哈哈,错!

我:啊?

他万分得意:年轻的时候哪有人听我讲?

就是对着空气讲,反正嘴长在我身上,空气不听也得听!

老头说完又顿了顿:不还是有你们在更好啊,毕竟你们比空气好

你们装得很认真又很会捧场,正反馈满满!

我:?????

当时一个没忍住

差点我手写我心,在工作簿上写下”好想当老板“五个大字

【手动再见·jpg】

当然,老头最后还是语重心长地和我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其实也解释了他这样做的原因

“你要知道,知识只有在被你应用过后,才真正属于你。”

多年过去了,如今想起这句话还是很怀念他

———中秋快乐,待更,有兴趣可以点「追更」~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多读好书。推荐《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

多回答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user avatar   liang-yan-pi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喜欢烘焙,刚开始,偶尔做做蛋糕,面包。我的建议准备如下就好,其他东西可以根据喜好慢慢添制。

1、烤箱:容量不低于30L,功能上至少可以做到单独控制上下管温度

2、厨师机:喜欢烘焙,不建议购买面包机,想做懒人版简化版面包的可以考虑,直接买厨师机,用处多,可以揉面团,打发奶油,打发鸡蛋等等。

相对便宜些的厨师机千元以内可以满足基本家庭需求。当然预算够的话可以买性能更好的。家用的,几百元,几千元,上万元都有。

3、电动打蛋器:电机尽量皮实一些,太弱的机器使用多了电机会烧。不过要在分量和性能间做一个平衡,好的电机内部铜等金属材料用料足,但提起来的手感很重。

比如,我最后添制的,太沉了,手提打时间久了会酸,所以有时候偶尔还会用原来的小机器,那个轻巧。

后来的机器,动力不错,打发蛋白速度快,不过价格也贵,够买之前的三个了,算是各有利弊吧。

4、手动打蛋器

5、厨房秤

6、橡皮刮刀

7、打蛋盆两个:盆深一点更好用,打发不容易飞溅。

容量建议2~3L,一大一小最好,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盆,建议容量不小于3L。这主要是在做全蛋打发时,体积会膨大的很大,如果6蛋的配方,2.5L满足不了要求,3L都会满满一盆。

材质建议不锈钢,虽然视频里经常看到玻璃容器,那是为了视觉效果,实际用的时候,玻璃容器还是很沉的,举起来远不如不锈钢容器轻松。

如果有个盖的就更好了,可以做为面包发酵容器来用。

8、擀面棍

9、毛刷:硅胶易清洗,棕毛感觉上更健康

10、隔热手套

11、6寸8寸活底蛋糕模各一

12、带盖吐司模一个


user avatar   cao-mu-qing-lan-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总体还可以,开场雷军先自我吐槽了一波“在微博开了一星期的发布会了”



第一个卖点是全息幻彩屏,可见小米也要走颜值+工业设计的路线,而不是只玩跑分了。


接下来则是一些手机的设计细节,比如这个“天使眼”


说这些还蛮让人觉得有新意的,感到了小米不再只是不服跑个分的套路了。

接着就是强调轻薄,感觉是为后面的电池做铺垫啊哈哈:



然后第五代屏幕指纹解锁,其实还是不错的,就是被iQOO直接跟进了第六代技术的发布,亮眼度低一些,但实际使用应该还是很不错的:


然后,军军有开始骚操作,直接放2轮王源的宣传视频:

不得不说,对于粉丝圈来说,这招真的很到位了,也显示去了小米一直以米粉为重的态度。是个加分项。

然后就是到位的尬聊环节,感觉比吴亦凡更让人看着舒服一些啊~

小米这波营销+公关的升级还是可以的。


然后就是女生为主的“汤圆”粉丝群,男生为主的“米粉”粉丝群,交互欢呼。不得不说王源还是实在人啊:


然后跑分没啥意外,安卓旗舰水平


拍照确实小米史上最强,DxO第三其实也很不错了:



对了,补一句,这个系统老化18个月疯狂暗示不卡顿的友商啊:

样张环节,这年头国产安卓的发布会,iPhone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雷军还是厚道,没把明哥的V20拍月亮放上来:

基本同价位无敌了:


电池果然。。。,快充有线无线都不错,PPT魔性啊:




配件到是继续“真香”


说到堆料,加大内存是最简单的之一:



最后:厉害。。

这定价只要供货稳定,肯定是爆款了,确实有些让人意外,对比其他3000价位的手机确实性价比拉满。

关键,关键,就是能不能轻松买到了。

接下来,小米9SE,骁龙712首发,性能在日常使用中其实也不错。

摄像头配置在2000档也属于恐怖:

可以说打2000档友商的产品,配置和性价比方面稳稳的:


还有一个对饭圈来说,很有吸引力的杀手锏:


所以看得出,小米这次发布数字旗舰和次旗舰,也算是转型之作,性价比还是不错,但也加入了很多非跑分元素的东西,并且放弃了大电池,追求快充和轻薄好看,总体来说前途还是不错的。


归根结底还是看最重要的这张PPT能执行到什么程度了:


相关回答和拓展:

猜价格:果然主力机型是我预料的2899-2999的超级能打区间,低配转为小米9SE的形式,高配没有走量机型发布,留给后面的MIX4们发挥:

评价定价:

评价小米9SE: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阅读到这里,比心~!




  

相关话题

  为什么大人总觉得化妆打扮和学习能力成反比? 
  “聪明懒”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如何看待“国内 20 亿级别富豪 2000 多位,半数无高学历”这一新闻? 
  高智商的人都有什么特点? 
  每次上网都能看到一群大聪明在那里吵架,该如何才能不再看见这群大聪明呢? 
  如何成为学神? 
  如何看待学习到后期疲软无力? 
  高智商的人都有什么特点? 
  人的大脑真的是越用越聪明吗? 
  超强的学习能力是怎样练就的?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简洁的人生建议?
下一个讨论
王茂泽宣称其破解世界著名难题「冰雹猜想」,他的证明正确吗?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