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井守在条子2剧场之后出了演出笔记《Methods 押井守・「パトレイバー2」演出ノート》,书中详细讲述了他通过《天使之卵》、《条子1》再到《条子2》这么一段时间内确立下来的设计稿(layout)体系。这本书以条子2的设计稿为核心,详细解说了作品的演出意图。
在这之前,日本动画业界的从业者在设计稿上的知识储备并没有形成体系,相关人才有着慢性不足的状况。条子2演出笔记出来以后对业界整体设计稿体系的普及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缓解了人才不足的问题。押井守认为这一套成文的方法论是“自身动画制作生涯的最高贡献”。对整个业界来说,条子2最大的贡献就是产出了这么一套成文的方法论,这是最值得评价的地方。
不过,作为押井设计稿体系的功臣之一的黄濑和哉也曾指出过,这套方法论并不能通用于所有情况和作品,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对于押井设计稿体系的“功与罪”,黄濑如是说道:
「カメラのレンズを意識したレイアウト・システムは、あくまで押井さんの方法論であって、他の映画全てに通用するものではない。それなのに『こう作らなければいけないんだ』と捉えられるところがあって、『違うのにな』と思ったことがありました。押井さんの作品の画面は、単焦点のカメラで撮っているようなものなので、消失点が発生したり、背景がゆがんだりする。それはレンズの効果であって、本来の自分たちの目で見ているような画面を作りたかったら、レンズの効果はいらないんです。例えば、宮崎(駿)さんの作品の場合は、一点消失で絵を描かず、見た目で存在感を出しています。見た目で描いて存在感を出せるのだったら、ちまちまパースをとる必要はありません。絵ならではの嘘をついてしまえばいい。みんなジブリの作品が好きなのに、どうしてそっちにいくんだろうと思ってしまうことがありました」
“注重摄影镜头”的设计稿体系,说到底也只是押井先生的方法论,而不是其他所有电影都通用的。尽管如此,有时候还是会被认为“必须要这样做”,我曾经对这个抱有疑虑。押井先生的作品画面就像是用单焦点摄影机拍摄的,会产生消失点,背景也会扭曲。这种是镜头的效果,而如果想制作出人眼主观看到的画面,就不需要这种镜头效果。例如,宫崎骏的作品就不是单点透视,是靠人眼主观感受表现出存在感。如果能够画出人眼主观感受表现出存在感的话,实际上不需要过分细致地去抠透视。只要靠画面来“欺骗”观众就行了。有时候我很好奇,明明大家都很喜欢吉卜力的作品,为什么却老是会往押井先生那边靠拢。
黄濑直指了问题核心。押井设计稿体系的特点之一就是精准,与之相对的,宫崎设计稿体系是在《寻母三千里》中应高畑勋的超高要求“全篇按照人眼主观感受来做“而成型的。同时因为高畑勋导演+宫崎骏设计稿/场面设计的黄金组合大多作品是TV动画,且场面设计都是宫崎骏一人负责,在极端严苛的工期下,客观上也很难去追求透视上的绝对准确。而宫崎骏依然靠着过人的才能完成了一人干完年番全集场面设计工作的超人壮举,同时也很好地完成了高畑勋交予的全篇按照人眼主观感受来做的任务。人们会发现宫崎作品中一些场景并非单点透视,也并非客观上的绝对真实,但看上去就是非常自然,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宫崎和高畑黄金组合时代下奠定下来的创作方法。但是他们并没有把这套方法成文化,并写书普及。后来人在分析宫崎作品时也只能从现有经验中“反推”宫崎的创作过程。显然,成文化了的押井设计稿体系更便于“学习”,他出书的目的也是提供一套有理可循的“教材”。是否“有成文成系统的方法论”正是宫崎设计搞体系和押井设计稿体系区别之一。
再看条子2,这并非工期紧张的TV动画,而一开始就是为了检验押井这套设计稿体系的演出功能的剧场作品。据说条子2剧场的设计稿耗时5个月,作画耗时3个月。显然,花费如此大的精力在设计稿上并非所有剧场作品通用的,更不要说TV动画了。但纵观日本动画史,押井确实是第一个将设计稿创作方法论成文并直接影响业界的人,说是“最高贡献”倒也并不为过。
日本动画,甚至是整个日本次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正是因为“多样性”。在设计稿体系上也是如此,有押井体系也有宫崎体系还有其他各种不同的方法,不论是绝对精准还是重视人眼主观感受,最终的结果都是达成演出目的。同时,这样多彩的方法本身也构成了日本动画的魅力之一。
因为大家都在说剧作上的东西,所以我稍微说一点其他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