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5 岁小朋友简历逆天」引发热议,儿童学前教育开始时间越早越好吗?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q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10多年前的畅销书《魔鬼经济学》里,作者史蒂芬•列维特(Steven D. Levitt)分析了美国 2 万多名儿童从幼儿园到五年级期间的学业进展,列出了8个对孩子成绩会产生影响的因素:

父母受过良好教育
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母亲在生育第一胎时的年龄为 30 岁或 30 岁以上
出生体重低 (负相关)
父母在家讲英语
是被收养儿童 (负相关)
父母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
家中藏书多

和8个不会对孩子的成绩产生影响的因素。

孩子的家庭和睦
父母最近搬入了条件较好的小区
母亲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儿园之前不工作
参加过儿童起步计划
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孩子经常被打屁股
孩子经常看电视
父母每天都给孩子读书

将这两组变量一一对应,不难发现,真正有效果的,不是父母「做了什么」,而是父母「本身是什么样的人」。

比如对于母亲来说,「生育第一胎时的年龄为 30 岁或 30 岁以上」一般代表了母亲有着较高的教育程度和对事业上更强烈的追求,这个特征并不一定意味着30岁以上的母亲自然会成为一个好妈妈,而是说较高的教育程度和事业追求,往往能够给孩子带来更好的家庭条件。而「母亲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儿园之前不工作 」则并没有效果。


然后人们可能就要问了,这是美国的情况,而且数据收集于20年前。中国的情况怎么样呢?幸运的是,我们现在有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该调查从2010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追踪调查,最新可得的数据是2016年。我抽取了其中1228个孩子,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2010和2016年都被访问过,而且2010年被访问时年龄在5至6岁,恰好可以看到孩子父母对于他的「早期教育」情况;在2016年时是11到12岁,恰好可以被纳入CFPS的标准记忆力和标准数学题测算中。


在2010年的调查中,对5到6岁的孩子,父母被询问了这样三个和早期教育高度相关的问题:

您经常读东西给孩子听吗,譬如故事?
您经常给孩子买书吗,譬如图画书?
孩子经常参加培训课程或活动吗?

还有一个和早期教育不那么相关,但和本题中的简历关系比较大的问题:

家人经常带孩子外出游玩吗?

除此之外,我们还记录了家长为这个孩子所花费的教育相关支出。

在2016年的调查中,对11到12岁的孩子,他们被询问了当年的考试成绩,并进行了一项标准的词汇记忆测试和一项标准数列计算测试,其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10分。由于每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可比,之后的计算主要使用标准测试的结果来进行。


一,早期教育的「效果」存在吗?

首先我们看一个非常粗糙的特征事实,直接使用这几项早期教育的投入去预测6年后,也就是孩子11岁时的效应,结果如下。其中红色的竖直线代表基准组,水平线和点代表每一个效应的绝对值和置信区间。水平线若是和竖直线交叉,则代表该效应并不显著存在。

在孩子5-6岁时经常给孩子读书的家长,相对于那些从不给孩子读书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11-12岁时的字词回忆和数列计算上都有显著更好的表现。

但这种效应似乎仅仅存在于是否给孩子读书之间,在每月只读一次书还是每天都读书的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

给孩子买书的频率看起来也很类似,从来不买书和买书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和读书一样,到底是每年买一次还是每天买一次,就看不到区别了。

而5-6岁的学前辅导班则完全没有影响。

5-6岁的出游经历也并没有什么效果。

早期教育花费对于6年后的数列计算有一定的统计效应,但对字词回忆没有效果。

小结:那些给孩子读书和买书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6年之后看起来确实表现更好。但到底是每天都读书和买书,还是一年只读几次书买几本书,区别并不显著。学前辅导班和出游则对6年后的表现一点效果都没有。早期教育的花费对6年后的数列计算看起来有效果,而字词回忆则没有。


二,是早期教育起作用,还是家庭条件在起作用?

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只用了两组变量,5-6岁的学前教育,以及11-12岁的表现,但我们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给孩子买书和读书的家长本身有比较高的素质或者比较高的收入,才使孩子在6年后表现更好。因此,在这个步骤我们加入孩子父母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变量,并且控制2016年当年的教育总花费和当年的家庭总收入,结果如下:

控制了父母的教育年限、11-12岁的教育花费和当年年的家庭总收入之后,给5-6岁的孩子经常买书或者读书,以及投资于早期教育花费的效果就不太显著了,只有个别组仍然处在显著的位置。取而代之的两个相对更显著的变量是当年的教育花费和家庭收入。11-12岁的孩子的当期表现,仅和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花费和当年的家庭收入有关,而和6年前的早期教育关系看起来关系不大,至少只和「有没有」有关,而与「强度」基本没有关系。


三,真的是收入在起作用吗?

我们引入了有关父母的更多变量,主要包括四大类——标准记忆力测试、标准数列测试、平时是否阅读、每周和家人一起吃几次晚饭,结果如下:

加入了父母更多的变量之后,三个和早期教育相关的变量对6年后孩子表现的正效应完全消失了,其中6年前的早期教育支出甚至与11-12岁的字词回忆和数列计算水平都呈现显著的负相关。

对于孩子的回忆测试来说,父亲和母亲的记忆力水平都有显著影响,其中父亲是不是爱读书的影响尤其大。对于孩子的数列计算测试来说,母亲的数列计算水平有显著影响,父亲的数列计算水平的显著性也接近10%。让人有些意外的是,父母的教育水平是没有影响的。

而教育花费和家庭收入也只和数列计算水平有关,和字词记忆水平无关。

换句话说,之前我们看到的早期教育对儿童6年以后表现的影响,完全可以被父母的个人特征所解释。是因为父母本身是一个更好的人,而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有多么重视。


总结:

我们使用CFPS数据我们进行了一个跨度6年的简单分析,发现孩子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本人的特征所决定,而非由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投资所决定的。当父母擅长记忆力,父亲热爱阅读时,孩子的阅读记忆表现就更好;当父母擅长计算时,孩子的计算力就更强。其中,母亲的变量都要更显著一些。

家庭的收入高低和教育支出对孩子的字词记忆没有用,对计算力有显著作用,但其效应不大——母亲的数列计算分数每提高1分(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10分),就相当于家庭总收入上升250%,或者是对孩子当年的教育总支出上升380%。

回到这个问题,孩子的表现和早期教育相关吗?结论比较悲观,从数据来看,无论是帮孩子买书、给孩子读书、带孩子旅游、给孩子报名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我们都没能观察到他对6年之后的孩子表现起到了任何正向促进作用。

换句话说,至少到12岁为止,我们没有发现早期教育起到了什么作用,在这期间,最强大的决定性因素可能仍然是基因。


user avatar   patchouli-exarch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望子成龙的父母,没有一个自己是龙的。

真正是龙的父母,各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user avatar   warmw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一直说,做人不能太“要”。

为什么?

吃相会不好看。

吃相不好看的时候,浑身上下的弱点都会暴露出来。

这就和武侠小说里说的,招式不能使老的道理是一样的。

做任何事情,要悠着点,要留力,要给自己留余地。

你粗鲁不讲礼貌素质差都是可以被原谅的,

你可以激情骂人,激情打架,激情喷傻x,激情拉黑,都可以。

但是吃相不好……呵呵。


举个在简历当中有些人常犯的错误。

用这个小朋友的简历说话。

第一:

小朋友旅游的地方写了那么多,都是哪里?

去过南极吗?去过北极圈吗?

没有。

作者以为自己写的是“见多识广,行万里路”。

但是别人看到的是“原来是个穷逼,费用高的地方都没去过”。


第二:

读了那么多“书”,是什么样的阅读?

作者以为自己写的是“博览群书”。

但别人看到的是“原来只会看一些不值一提的书,弄不好还都是插画”。

诚然一个孩子阅读量本身就不可能高,但是这个逼一装,就太难看了。


第三:

不说第三了,第三后面就政治非常不正确了。

比如父母的资产,户口关系,工作关系……

别人一看就知道了,

垃圾一般的书单都能写那么长,这些不讲,肯定不会是因为“简历从简”,对吧?

不细说,意会就好。



最后总结一下。

简历是一个非常容易发生“炫耀什么就是缺少什么”的东西。

没有用的垃圾写的越多,越说明你有用的东西屁都没有。

越会说废话说长篇大论的人,越是容易没有一丁点本事。


无论是给孩子做,还是家长自己做,切记切记:招数不要使老。

好好想想:

招生单位,用人单位最想看到的东西是什么,

你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

然后点到即止。

这才是简历。

吃不到不要紧,下次还能有机会吃。

吃相难看是没救的,别人看到你就嫌。


user avatar   dongmoum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11月5日:

有点意外的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似乎是我举的那个例子,

正常来说,一个人可不可能在一天之内,跑完十公里,看两部电影,写一部小说?

很多朋友在评论里指出,跑完十公里很简单,

可能吧,

但实际上这个例子的难点其实是在写一部小说上。


一“部”小说,正常来说十多万字,取个整,10万。

假设跑步一个多小时,看电影四个多小时,睡觉吃饭洗漱计算六个多小时,

那就只剩最多12个小时去完成10万字。

这需要你连续每分钟输入138个字,连续输入12个小时才有可能。每分钟138字,这已经是专业打字员的水平。

好,我们也可以少算点,那起码要5万字吧。

那就是连续12小时,每分钟输入70字。这也是平均水准以上的输入速度。

想象一下,连续12小时,以超越普通人的打字速度,完成一部有头有尾,有人物,有剧情的小说。而且在此之前你还跑了十公里,看了两部电影,你的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

普通人真做得到?

倪匡作为公认写作能力最强的,最高产的中文创作着,一天大概可以写两万多字。至于他写的时候会不会去跑十公里……


另外,有朋友说跑十公里就累的我需要锻炼……在某位身上甚至看到了迷之优越感。

每个人的选择不同。你能轻轻松松跑十公里,我很佩服。但我对于锻炼这个没兴趣,我更愿意拿这个时间去和人交流,去写些东西。

大家都有各自擅长的东西,对吧?



原回答:

如果一个人跟你说,

他在一天之内,跑了十公里,看了两部电影,写了一部小说,

你会相信吗?

肯定不会!

你不睡觉吗?你不吃饭吗?就算你啥也不干,一天只有24小时啊。

时间是有容量上限的。


同理,人也是。


这份简历最大的问题在于,

它给一个5岁的小朋友塞了太多太多的优点了,

多到已经溢出甚至要爆炸的程度。

都知道优点是要培养的,小朋友这简历上的优点正常来说,没个十多年不够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又不是定制的娃娃。


就算是娃娃也要优化啊!


别的东西可能存在外行和内行的区别,但唯独成长上,我们都是过来人。


大学时,有朋友问我怎么改正他的缺点。

我想了想,问他,你愿意放弃你的优点吗?

他一直觉得胆小,畏手畏脚是他的最大问题,这制约了他更进一步。但同时他谨慎、细心,这让很多人喜欢和他相处。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摸索适合自己的模式。而每一套模式都有好的部分与不足的部分,然后就有了优点和缺点。

可以说,我们身上的优点都是我们在掌握了某种模式后不断优化的结果。

这也使得优点的获得和缺点的修正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你想变得勤奋,你必须先掌握一套努力的模式,足以支撑你努力。

你想变得不再那么小肚鸡肠,你必须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修正。


让我们看下小朋友简历的那句话:

在老师眼中,我是一个好奇、专注、爱创造、愿意沟通、动手能力强、擅长音乐表演的孩子。

乍一看,这孩子真优秀,但认真想想,这话经不起推敲。


好奇、专注、爱创造、愿意沟通、动手能力强。这些优点看着华丽,但每一个优点的形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它们本身存在一定的互斥性。

比如好奇和专注。

大多数小孩子最大的特点在于三分钟热度。为什么?因为小孩子既好奇又专注。这使得他们会对很多东西产生兴趣去尝试,但注意力很快又会被带走。好奇心使得他们难以真正专注下去。

好奇代表了认知体系,专注背后是实践体系。想实现好奇同时又专注,需要将认知和实践体系完善到一定程度。然后进行磨合。并且收放自如。

这对小孩子来说,并不现实。


动手能力强和愿意沟通本身也存在一定互斥性。

动手能力强的小孩子大多喜欢自己来。愿意沟通的人大多习惯依赖人。我们作为成年人当然可以做到该自己来时自己来,该依赖时去依赖。因为我们都花了很多时间去调整,去习惯。

但对于5岁的孩子来说……

而且别忘了,这小朋友还好奇和专注。

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如果专注起来,愿意沟通的可能性更低。


我们都知道,有些看似越合理的东西,反而越不合理,因为中间只要有一环节有问题,结论就会被彻底推翻。

而小朋友的简历更是这样。

他上面的优点越多,这份简历的问题也就越大。

因为每一个优点背后都代表了一套模式。每个模式都是优缺点配套的。人必须不断优化,才有办法掌控。

而一个5岁的孩子竟然全掌握了,还平衡得很好。


仔细想一下,正常来说,

如果一个小朋友好奇心比较重,那么这个孩子很容易作死,干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

如果一个小孩子比较专注,那么这个孩子应该喜欢做自己的事,懒得理别人。

如果一个小孩子动手能力强,那么应该很强的自我意识,喜欢什么都自己来。

如果一个小孩子喜欢沟通,那么他应该比较粘人,不太敢自己做一些东西。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小孩子既是天使也是魔鬼,因为在他们身上,好与不好都是那么纯粹,

所以我们常说因材施教,要结合小孩自身的特点,让他们将好的一面发扬,避免不好的部分。

所谓教育就是不断的打磨。

而小朋友的简历里我们看到的是,在一个人身上汇集了所有小孩身上可能有的优点。

我们丝毫见不到一个孩子应该有的稚嫩的部分。

这可能吗?


其实还是有可能的。

只要这孩子足够听话。


宝宝,这个要自己来哦。

嗯。(自己动手能力强)

宝宝,这个时候要和别人沟通哦。

嗯。(愿意和别人沟通)

宝宝,这个时候要一个人做下去哦。

嗯。(专注)

宝宝,这个东西你要去了解哦。

嗯。(好奇)


你看,还是有可能的嘛。


但这恰恰是教育最悲哀的地方。

我们过度追求结果至上,希望快点出结果,

然后我们发现省略掉为什么,直接告诉孩子是什么是最快的,


却不知道,这样速成的孩子,有一天会被内心的为什么吞噬。


说起来,这不就是我们当中很多人的经历吗?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爹当的不容易,在公司做完了PPT,完了回家还得给孩子做!牛马一样啊!


user avatar   lao-ke-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几张图我能用到知乎倒闭







user avatar   ren-yi-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毁三观的故事,怎么看怎么像编的。




  

相关话题

  让 5 岁的小孩每天背诗,但不求甚解,这是一种病态的教育吗? 
  如何看待某些学校即使天热也不许学生敞开校服拉链这件事?这是否宣扬了他人审美高于自身健康的歪曲三观? 
  如何看待湖南 15 岁少女持刀不慎刺死父亲一事? 
  女人靠自己奋斗更好还是直接嫁富二代好? 
  重庆一妈妈鼓励女儿考一百分奖励一百元,称「想教会孩子所有愿望都能通过学习实现」,如何看待这种教育方式? 
  「三岁识字,四五岁读书看报」是种怎样的体验? 
  如何评价英国利物浦大学邮件用中文书写禁止作弊,是否属于种族歧视? 
  如果你未成年的女儿怀孕了,你会怎么做? 
  如何看待江苏一夫妻离婚送养孩子反悔后又起诉要回,法院开出全省「首张责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令」? 
  不上兴趣班,孩子的天赋会不会被父母错过? 

前一个讨论
你最喜欢金庸小说中的哪个段落?
下一个讨论
假如地球生物圈中铁和金的含量互换,铁的单位质量价格会比金贵么?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