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知乎在中国网络的地位是如何发展这么快的? 第1页

  

user avatar   liu-zhi-hu-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讲个故事吧:




土豆传入后,欧洲人一直都不太喜欢吃它,欧洲人的文化观念让他们拒绝食用土豆,特别是法国人更是视之为魔鬼。不吃土豆的理由千百种:比如,吃土豆会得麻风病症;《圣经》中没有提到过土豆;土豆来自美洲,在那里它们是一个不开化的、被征服的种族的主要食物;还有土豆的果实生长在地下,不能像高贵的麦穗那样伸向天空,也不能制成面包和圣体饼。拒绝食用马铃薯的理由归结起来只有一点:在它里面人类的文化涵养太少,而原始自然因素太多。


土豆长期被看作是穷人和牲畜吃的食物,达官贵人根本不屑于吃。普鲁士国王弗雷德里希二世要求那些被惩罚的农民种植土豆。1748年法国议会甚至发布法令禁止种植土豆,因为担心土豆与魔鬼相关。


唯一的例外是爱尔兰人。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从此将土豆带到英国。因为英国的气候适合土豆的生长,而且几英亩的贫瘠土地就能够生产足够的马铃薯,来养活一大家人和牲畜。到1650年马铃薯已经成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


促使土豆在欧洲大陆普及的是法国人安东尼‧帕蒙蒂埃(Antoine Parmentier,1737-1813)。七年战争中,帕蒙蒂埃在法国军队中当军医,他被普鲁士军队俘虏关进监狱。狱中,帕曼蒂埃被迫吃猪食土豆,他觉得很好吃,并非像传言的那样糟。


1763年,帕蒙蒂埃被释放后回到了巴黎,开始研究营养学,他在狱中的经历,使他尝试将土豆作为痢疾病人的营养食物。由于他的努力,1772年,巴黎医学院宣布土豆为可食食物。然而,社会上对于土豆的偏见并没有转变。由于医院所属教会的反对,帕蒙蒂埃被禁止在医院花园作种植土豆的试验。


帕蒙蒂埃不得不邀请一些诸如班杰明‧富兰克林、安托瓦内‧拉瓦锡这样的社会名人共进晚餐,筵席上的每道菜均用土豆做成。他到处介绍土豆的长处:适应性极强、产量极高。他还将盛开的土豆花送给法国国王和王后。国王和王后十分喜欢,王后玛丽‧安东诺特甚至把土豆花插在头发上,国王本人也将土豆花别在外衣上。在国王和王后的带动下,宫廷大臣和贵妇们也将土豆花当成最高贵、最时髦的装饰品。法国上流人士开始逐渐认识土豆,土豆的种植面积开始扩大。


1785年,法国农业欠收,粮食不足,土豆解决了法国北部的饥荒。法国社会开始接受土豆。


1787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将巴黎西部萨巴隆地区的一块王室土地划给了帕蒙蒂埃,让他种植土豆。白天,帕蒙蒂埃将自己的土豆园用布幔遮住,周围站着武装卫兵,晚上则把卫兵撤走。时间一长,好奇的当地农民以为种植的东西很有价值,到了晚上就来偷土豆,从此以后,种土豆的农民愈来愈多,反而起到了更加高效的推广作用。“



知乎就是那个土豆。


事实上,知乎从建立之初,就一直有意无意地维护着一个与外部互联网环境的壁垒,同时也有意无意地在这壁垒上制造一些人为的孔洞。


知乎早期的邀请注册制度无疑是第一道壁垒,在维持了知乎内部的良好讨论气氛的同时,也为早期的知乎营造了一种象牙塔般的环境,少量的高质量用户以极大的精力制造了大量的高质量内容,这也正是现在一些知乎用户口中的伊甸园时代。


这时的知乎无疑是封闭的,但是知乎并没有大家想象那么封闭,它在制造孔洞,在未开放注册的早期,知乎也一直在致力于将自己的内部内容传播出去。


知乎在2011年1月26日上线运营,2013年3月20日正式开放注册,而早在开放注册之前的2011年7月19日,知乎就推出了与新浪微博的绑定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微博私信、Email邀请好友回答问题。知乎上的一些回答一度成为新浪微博的热点内容。


同时,知乎还在一些你们想不到的地方做过宣传,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科学Fans》《博客天下》以及其他的一些杂志上都曾有过一个栏目专门以较短篇幅刊登知乎上的精品回答。(歪个题,韩寒的《独唱团》杂志上曾经有一个“所有人问所有人“栏目,我觉得和现在的知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独唱团出来得要比知乎早得多,不存在抄袭的问题)


然后,2011年9月2号和28号,知乎推出了iPhone客户端和《知乎周刊》,值得一提的是,这两货不用登陆也可以浏览热门内容。


到此时为止,知乎都很符合“建起一堵高墙,而后在墙上打洞“的原则。


之后,


2011年12月22日,知乎推出了对话题所属内容体系划分的“领域”功能。


2012年2月22日,知乎加入了图片功能,回答者可以在编辑栏上传本地图片或引用外链图片。


2月24日,知乎推出试验版的“知乎阅读”功能,用户无需登录即可浏览知乎精选的部分高质量回答。


4月2日,知乎对个人主页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版。


这些都是些架构上的修补,知乎真正的发展,同时也是另一些人口中的衰落,发生在2013年3月,


知乎彻底打破了由它自己建立的墙。




2013年3月20日,知乎正式开放注册。




作为知乎开放注册后的第一批用户(听上去好像有点高大上?),我很有幸地体会过知乎伊甸园时期的余晖,也亲历过知乎的“堕落“,见识过几位极值得人敬重的大牛的离开。


但是,不管我们怎么评价,作为一个网站,发展是知乎的首要目的,开放是必然的。而这开放,也确实可以算作知乎发展的最大功臣之一。


知乎开放注册前后“知乎“词条百度指数对比:


中间那条线是我为了便于对比加上去的,代表2013年3月20号,知乎的真正发展也正是由此时开始。


【至于许多知友口中知乎变水了的问题, @苏莉安 的专栏文章中有专门提到:


把所有的答案按发表月份汇总,从2010年到2014年底,看看平均字数有什么变化:


看图可知,知乎只在早期(2011年)和2013年春天开放注册后有过很明显的平均字数下降现象。早期因为用户太少,出现波动属于正常;开放注册后确实有变水的情况发生,但很快就恢复了之前的水平,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知乎数次快速扩张,但每月新发表答案的平均字数都在170~200之间,并没有再度出现严重下降。

更多请移步:民间版知乎分析报告第二期——赞同背后的秘密 - 私宅 - 知乎专栏


此后的2013年10月5号,还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黄继新上非诚勿扰“。


视频链接:非诚勿扰 20131005 -视频在线观看

虽然说黄继新在节目里压根没有提到“知乎“这个字眼,但是事实证明钻石王老五对于单身女青年的吸引力是强大的。


黄继新上非诚勿扰前,“知乎“词条的百度指数:


上非诚勿扰后:


猜猜为什么会有这个波动?


因为这个:


上非诚勿扰前,“黄继新“词条百度指数:


之后:




看完这些数据之后我真的震惊了,不管动机如何, @黄继新 在我心中从一个为了知乎不惜抛头露面的小娘子形象彻底变成了一副心机深沉的小婊砸样。


当然,开玩笑的,老黄好像已经结婚了,祝福他。


这是另一次破墙的尝试,这之后,知乎开始接近于你我所看见的这个知乎。




但是,这个答案还没有结束。


事实上,在邀请注册制这堵最大的墙倒下后,另一堵墙建了起来。


这堵墙叫做“大V“。


较之知乎用户一直看不起的百度知道和百度贴吧,其实知乎是一个更倾向于以个人为核心的网站,而不是内容本位。这是由知乎的内容推送机制决定的,很难有什么改变,而且就算改变了也有可能适得其反。


知乎现在是一个马太效应空前严重的网站:


知乎的作者和读者关系以及传播路径大体是这种样子:


顶端是信息制造者;之下是有账号、可交互的读者,能通过赞同、反对、评论等方式对答案进行影响并传播;再下面则是纯粹的读者了。


那么,在金字塔顶端的回答者占到知乎用户的多少呢?这些回答者中有多少人得到了赞同呢?以及,又有多少人因此而被人关注了呢?


下面的数字可能会令你略有些意外:


也就是说,知乎中80%多的人注册后完全没有写过任何一个答案;


而且,写过答案的人里,还有一半从来没得到过赞同、三分之一左右没有人关注;


换言之,被别人点过哪怕一个赞同的用户,也已经在整个知乎排到了前8.77%内。(最高纪录保持者是位写了340个答案却无人赞同的知友——没办法,答案太水了)


对被赞同过的307,430人还可以再细分一下:



经常看到有人在答案上面更新「哇,居然有好几百个赞了」,说明大家觉得几百上千个赞同还是挺有面子的事。事实也确是如此,超过1000赞同的人只占1.86%——而且还不是所有人的1.86%,而是至少有一个赞同的人里的。



如果放到全体用户中,超过1000赞同人的只占0.1633%,也就是不到千分之二。


看看你的关注列表,有几个人的赞少于1000?


这是一堵无形的墙,大V和路人是两个世界。


当低关注用户产出的高质量内容得不到有效推送,高关注用户可以用一些水答案随意刷赞的时候,你觉得高质量内容的产出者们还会有写答案的积极性吗?


在以前,破墙的任务是由少数有责任心的大V和知乎日报共同完成的: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大V的签名是:“专注推荐低赞干货答案。“(ID记不起了,麻烦评论提醒一下)


而知乎日报则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将一个火答案变成一个非常火的答案。日报上的一些高质量回答,点进知乎看,评论里往往有一水的“日报观光团“。


这些足够吗?我不知道。


很巧,2014年12月,知乎上线新的答案排序算法:

知乎如何对回答进行排序?你的一票很重要。 - 知乎产品专栏 - 知乎专栏

如何评价知乎的回答排序算法? - 知乎产品


可以看到,在这个算法中,低赞但是切题的干货答案得到了更多的曝光机会。


这些足够吗?我也不知道。


不过,我想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现在正是知乎高速发展的时期,不同于早期的高质量内容泛滥而苦于无处传播,知乎的体量膨胀带来了更大的内容需求,知乎上的有价值内容输出者必将日益受到重视,随着知乎的发展,如果不出意外,知乎必将迎来一波新生的大V潮。


看看你的首页,有没有看到几个新面孔?


有?好。


想不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附上几张图:


人人网百度指数(画了辅助线便于观察):


淘宝百度指数:


知乎百度指数:


“在未来,每个人都将成名15分钟。“——安迪·沃霍尔




欢呼吧,这是一个全民抢土豆的时代。





-------以下内容可以不用看了-------



最后:


由于原材料透着一股浓浓的高考作文风,我决定求证一下。


然后呢,到目前为止,开头的那个故事我找到了总共四个版本,主人公分别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和路易十六,法国人帕蒙蒂埃(Antoine Augustin Parmentier),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该答案援引帕蒙蒂埃版本。


首先路易十四直接排除,土豆十六世纪下半叶才传入欧洲,传入法国则更晚,我相信路易十四直到他死可能都没有吃过一次肯德基的炸薯条配番茄酱。


于是剩下三个。


谷歌搜索“路易十六 土豆”,找到约 571,000 条结果。

搜索“帕蒙蒂埃 土豆”,找到约 34,500 条结果。

搜索“腓特烈 土豆”,约 66,700 条结果。


看上去路易十六赢定了是不是。


然而并没有。


搜索“Louis XVI potato”,找到约 340,000 条结果。

搜索“Parmentier potato”,找到约 163,000 条结果。

搜索“Friedrich II potato”,约 91,200 条结果。


鉴于另外两个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国王,我个人倾向于帕蒙蒂埃才是正主。


继续找:


路易十六:百度百科、维基百科中英文站均无与土豆相关词条。互动百科中有“土豆花“词条提及路易十四(不是路易十六),如下:


互动百科拉黑不送,永不再用。


腓特烈二世:百度百科、维基百科中英文站均无与土豆相关词条,但是他有一个duangduang加了特效的墓碑,如下:


那些圆圆的都是土豆。


土豆确实是腓特烈大帝强行下令引入普鲁士的,但是大帝到底有没有用这么萌萌哒的方法推广,我个人存疑。


在此基础上继续搜索“Friedrich II potato”


我把第一页的结果全部看了一遍,排除掉一些无意义的链接,其中只有一个链接明确提及了腓特烈大帝用这种方法推广土豆。然而,它的最后加上了这样一句话:


but no one knows for sure whether this is a true story or just a myth …

所以我觉得腓特烈大帝也可以排除了,毕竟我真的想不到有谁胆肥到敢偷他的东西……


帕蒙蒂埃:百度百科,维基百科中文站无相关条目。于是我几乎万念俱灰地去英文站搜索“Antoine-Augustin Parmentier“,得结果如下:


看右下角,Known for potato.


我为什么要找辣么久……


节选一段:

Parmentier therefore began a series of publicity stunts for which he remains notable today, hosting dinners at which potato dishes featured prominently and guests included luminaries such as Benjamin Franklin and Antoine Lavoisier, giving bouquets of potato blossoms to the King and Queen, and surrounding his potato patch at Sablons with armed guards to suggest valuable goods — then instructing them to accept any and all bribes from civilians and withdrawing them at night so the greedy crowd could "steal" the potatoes. (These 54 arpents of impoverished ground near Neuilly, west of Paris, had been allotted him by order of Louis XVI in 1787.[3])

翻译过来差不多就是开头那个故事。


附链接,自行翻墙看全文:

Antoine-Augustin Parmentier

而后我还查到一张图:


<Parmentier apporte un bouquet de pommes de terre au roi Louis XVISupplément illustré du Petit Journal>(帕蒙蒂埃向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展示一株土豆苗)


登登登!柯南音乐起!


真相只有一个!正是这个中文名叫帕蒙蒂埃,英文名叫Antoine-Augustin_Parmentier,法文名叫火雷呆·摘Q来的人干了这一切!他正是幕后黑手!!!同志们,嗨起来!!!


去死。




-------以下的大家真的可以不用看了-------


前几天我发了这么一段话:


不好意思我要开始撕逼了,如果污了大家的眼睛,还请谅解。


我给 @nkdiudiu的答案点了一个“感谢”,和一个“没有帮助”。


说实话我不反对他的观点,甚至有点认同,上次 @葛巾大大走的时候,我也觉得,完蛋了,知乎要完,中国互联网要完。


但是这和题目无关。


为了这次撕逼我特意查了一下Alexa的排名依据,结果如下:



Alexa网站排名的计算是以网站的每天平均使用人数、人均访问页面数(与人数和人均页数之乘积成正比)、与其他网站的链接或曝光数、网友所留言讨论的消息篇数等信息为基础,并以比重不明的加权平均数来排名。而正式名次是基于最近三个月之内数据的平均值。

多俗,它都不考虑一下网站的讨论深度,考虑一下网站会员的个人身份。原来这个声称客观、真实、公正的网站对于发展的定义就是这么浅薄?

是的,因为有时候发展的定义就是这么浅薄,起码在这个问题下,发展的定义就是这么浅薄。


我有时候也觉得几十年前的中国民风淳朴,但你让我回到几十年前我肯定不乐意。


想开点,知乎不是做慈善的,它要给投资人投给它的钱一个交代,它需要这样浅薄的发展来为将来的盈利做准备。


大家都有理想,知乎也有理想,没有理想的网站,和百度有什么区别。(此处特指百度杀毒)


但是很明显知乎的理想不是成为李开复和刘开复们的上流网络社交会所,它需要用户,更多的用户。


知乎如果不开放注册,现在的1700万用户中的1699万都不可能进得来,我不知道你能不能进,反正我是肯定不能。这样的话,知乎说不定就会像你想的那样,用户个个思想深刻,月薪十万,张口闭口中美关系,举手投足贵族风范。


可是那样的知乎,不可能轮得到你我来讨论它的命运。


而且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如果不开放注册,知乎可能永远只是一个小圈子里的游戏,它会像无数的创业项目一样,激起一阵喧嚣,再默默无闻地死去。

而这样的死法,我个人觉得更加难以接受。

我相信 @nkdiudiu先生是第一次提出他的这个观点,但是在此之前,从开放注册时到现在,“知乎要完”“知乎好水”就一直是我首页上的月经贴,而且每一次的得赞都不会低。

我觉得挺好,美国人都喜欢骂总统,中国人也喜欢骂政府,知乎用户骂一下知乎也未尝不可。

但是这个问题问的是知乎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快,你上来说:

不知道为什么会发展这么快,但是我对发展快这个事儿,绝对是悲观态度。
(引文中原来有个别字,请原谅我擅自改正了)

我很认真地拜读了您的答案,看了三遍。

说实话,在您之前,相同的观点我看多了,现在有点腻。

知乎迟早是要完蛋的,只是时间问题;

一百年后我也是肯定要完蛋的,只是时间问题;

几十亿年后全人类说不定也是要完蛋的,同样也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



我们现在就应该不活了吗?

@nkdiudiu

先生是这样回复的:


在此很感谢

@nkdiudiu

先生的凌晨回复,感谢您的坦诚和直爽,以及在此向您道歉,“撕逼”一词是我和我同学间的调侃用语,此处顺手用了,未曾想给您带来了困扰,对此,我本人感到十分抱歉,再次向您道歉。

其他方面,我本来准备了一大段材料来回复的,但是我比较懒,就简单说明一下:

知乎现在的优质内容肯定比过去多,劣质内容肯定也比过去多,原因很简单,因为人多了。

我不指望每进来一个人都是客观理性公正, 那叫作共产主义社会。

知乎变水了,是因为增长迅速的优质内容被增长更加迅速的一般甚至是劣质内容淹没了,使得一般人获取优质信息的难度增大了。

这和我说的“发展”不矛盾,也和你说的“堕落”不矛盾。

等到知乎死的那天,将不是因为无法产出优质内容,而是因为无法被发现优质内容。

就像石油一样,石油永远不会被采尽,只会越来越难找,直到它的开采成本大于它的使用收益,最后被人们放弃。

我不是很想像个分析家一样指出知乎应该干嘛干嘛,所以不多言,我只是想说,其实我也没多乐观。

我没多热爱知乎,它死则死,大不了换一个网站,只是在此之前,我希望能尽量写点干货出来,让它死慢一点。

在北欧神话里,我最喜欢奥丁,就算知道自己注定会被巨狼芬里厄咬死,也要拿着长枪冲上去。

死得像个战士。



完.



声明:本答案原创,所引用资料来自网络及 @苏莉安的专栏文章答案,任何商业转载,包括但不仅限于微信公众号、微博大V、网站、影响力较大的博客,都需要先私信取得我和 @苏莉安的许可,并支付相应稿酬。个人转载,例如转载到个人QQ空间,个人微博,微信朋友圈,则可仅私信@苏莉安取得资料转载许可,无需询问我本人。


user avatar   nkdiud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知道为什么会发展这么快,但是我对发展快这个事儿,绝对是悲观态度。

————

(均选自拙作《当明天成为昨天——“我家”冷暖二十年》(上)的电子书已经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目前亚马逊、掌阅均可下载,其他链接后续奉上。)


十年前,有一个民间论坛叫做天涯。那里的社会版,充满了对社会的深度思考,那里的娱乐版,没事在玩一些把《老鼠爱大米》翻译成诗经体的游戏,那里的历史版,写出了《明朝那些事儿》……这么说吧,没本事引经据典,你连吵架都张不开嘴。

十年过去了,咱们看看论坛热贴里的关键词吧:基友贱三绿茶婊,吃翔撕逼吓尿了,次奥尼玛傻多空……人民群众不再受形式主义束缚,就爆发出了无限的低级趣味,然后再把看似新潮的时髦词用到贴贴必备,好像不这样就没法说话。一本正经的形式主义死了,涅磐成这些恶俗的形式主义。

但这其实不是关键,真恶心的是内容。社会版里儿子尿炕都得骂都是政府做的孽,反对者则是一群更无脑的自干五,要不就是“某某地惊天惨案”的信访办时间。娱乐版的才女不见了,一帮老娘们儿在骂婆婆老公小姑子然后自诩三观很正,最引起共鸣的话题是“我该离婚要彩礼房子加名字吗?”一切有人气的帖子,都绝对少不了生殖器出没,发帖者和回复者都在拼命刷新智商和道德下限。

十年,仅仅十年,一个曾充满了多少有趣和深刻的论坛,就成了这副德行。

我现在才明白,当年凤姐提出看《知音》,多么富有远见地预言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为什么变成这样?我就问问,我不说。

——

别以为知乎怎么样,现在我已经看到越来越多恶意点反对、以及大家喜闻乐见的渣男劈腿男凤凰男等等帖子了,个人预计,知乎再有三年吧,也就没法看了

——————补充来了


“照妖镜”、“(睡觉)男左女右”之类封建迷信,我曾经以为早就是昨天的笑话,但事实上,中国人民对此的热爱是野火烧不尽地。领导们注重风水的事儿我们不好多说,但在论坛经常看到“算命的说我和男朋友八字不合怎么办”之类帖子,妹子们之伤心之纠结让我莫名惊诧了好一下,以为自己穿越到了1600年的论坛。
  稍微长心的网民就可以发现,国内的网络文化导向,正在经历一个极其明显的低俗化阶段。除去“商业化”、“低龄化”以及全社会性质的“拜金化”这些原因之外,还有还一个重头就是“小农化、小市民化”。随着网络的普及,再也不是《第一次亲密接触》(作者蔡智恒是台湾成功大学博士),一塌糊涂、水木清华的世界,大批未接受良好现代教育的农村人民和小市民开始成为网民的主力,各大网站都成了三姑六婆嚼舌头的炕头和社会底层发泄不满的粪坑,种种旧式农村观念成了网络上理直气壮的主流价值观。这种“农村包围城市”是逃不过的一个必然阶段。百年现代化,更多是现代化了城市,“农村”这一大课,还且得慢慢补呢。
  上面这段,我自认为只是在很客观地记录。然而也要庆幸自己不是名人,否则这段话一定会被归到蔑视劳动人民上去——别傻了,我要是有名,说这实话趟这浑水干嘛?数钱去好不好!不过万一我出名了,为了不方便他们断章取义,这段就要多问一句:中国旧农村、小市民式的观念,难道是先进的?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活着的,全国最和谐的,莫过于著名色情网站某榴,所有回帖几乎都是“谢谢楼主分享、楼主辛苦了”。满足了欲望的人民最和善,有意思吗?


近年来中美印互联网使用率的数据
_____ @姜重山

“先赞答主的真知灼见,但不苟同小市民,旧农村观念的说法。答主用这两词有自视清高的嫌疑。网络低俗文化横行,不能全归罪小市民和旧农村观念,特别是不懂旧农村观念包含那些,求解释!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是中心,有小市民的言论很正常。网络文化低俗话,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责任,但主要责任是那些把控资源的媒介,为了点击率为了流量无节操无底线,掌握网络资源的媒介对传播的内容有很强的控制力,答主可以试试真知灼见一下媒介大佬们,看效果如何,能不能被网络传播?”


回复:你去天涯玩三天,然后试试一点不自视清高,我就算你厉害……

谁是主要责任,恐怕不是我们说得清的,一位朋友说过的:大众文化本身就有无限低俗化的倾向,直到把自己恶心到,再进行反动,自发地反低俗,但是以网民的基数和增长方式……

关于小市民、旧农村、媒体:(参考了某位知友的观点,但是我实在记不得是哪位了……)


哪一面才是真正的农民呢?你发现没有,身为“小市民”的和平她妈,和他们有如此相似的特点,既冷漠又热心,既愚昧又狡猾。

当我们在网上打抱不平的英勇时刻,简直时时刻刻能看到他们的言论:“活该!杀得好!解气!”。一肚子人性、程序正义的我们,简直快气炸了!其实,他们只是在看一部电影,既然是看戏,当然希望剧情越热闹越好。那些骇人听闻的事情,在他们自己的生活远是两个世界。可当事故出在身边,戏剧性已经够多够直观,“人命关天”就成了最重要的信条。而救人就算感动了中国,也不会感动他们自己,觉着自己“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那不过是理所当然——不帮忙,还是人吗?而事后,这将成为他们多年的谈资。在底层心态中,一个人可以潦倒,但绝不能没有牛逼的谈资,“操,我当年抬卡车的时候,你鸡巴还穿开裆裤呢!”他们自然而然地以看热闹的心态入场,并在一些元素的催化下,忽然变成反日游行中的打砸抢者。

小市民也罢,农民也罢,都是身在社会底层。前现代化的社会心理惯性,早就在千年的卑微生涯中,牢牢地刻在了他们的基因里:生活永远在为口粮奔波,再无聊也早麻木习惯,发生不会危及自己的波澜,简直是老天的恩赐;自己的命微不足道,外人的命自然也就微不足道,他们只能看到抽象的好人坏人,或者具体的身边人和外人。人性是什么,程序正义是什么,能吃吗?与我何干?

他们这模糊的世界观,广泛存在却没有话语权,于是,总是被贴上“看客”或“雷锋”的标签。你胆敢鄙视这“一小撮傻逼”吗?我怀疑,起码截至如今,他们才是大多数。


头疼的是,去掉了虚伪,他们就露出相当彻底的无耻来了。我仍然对官场之类并不熟悉,我们只看看媒体就恶心够了:打开所有门户网站,满眼哗众取宠颠覆三观的标题,充满下流无耻的暗示。娱乐新闻,无非“某某疑与嫩模被拍同入酒店”、“某某大玩湿身秀傲人双峰”;社会新闻,基本会有女局长、女大学生直到卖淫女;体育新闻,要领是夸大其辞挑拨离间听风就是雨,以便让各队球迷开骂,是个球员就是“妖锋、神塔、魔翼、铁卫”,赢一场则暗示王者归来霸气尽显,输一场则神奇不再疑似更衣室不合;财经新闻,可以等号于“房子还要涨价,赶紧买!”股市分析一定要反着看;所谓文化历史频道也充斥着“某某一生中的N个女人”、“中国历史上老公最多的皇后”。
可是如今没几个人有脸骂媒体恶俗了,因为那不过是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甚至百姓就是共犯!既然老鼠爱大米,那么不玩恶俗,就没有人关注,就没有钱,没有大米了。


感觉跑题已经跑到猪都会飞的世界了……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凡事总往坏处想的人呢? 
  支持方方的都是些什么人? 
  马云和刘强东,你欣赏谁? 
  如何看待「郑州希岸酒店暴雨后涨价被罚50万」?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滴滴出行辟谣「将于 7 月 20 日停止网络服务」,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五部门联合约谈滴滴等 11 家网约车平台公司,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为什么上海出不了一流的互联网企业? 
  你加过什么奇葩的微信群? 
  美国国安局对中国使用顶级网络武器证据曝光,其中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腾讯微信试行「1065」工作制,晚 18 点强制下班,这种工作制度能够维持下去吗?工作做不完怎么办? 

前一个讨论
求BAT代码或C语言代码如何自动复制剪切板文本并分行保存一个txt?
下一个讨论
使用 Unix Domain Socket 连接 MySQL,查询速度和使用 127.0.0.1 连接差不多,使用 Go 测试,为什么?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