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科书写的很明白。德国闪击波兰后,英法対德宣战,才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战同时拉了一票美洲国家下水,标志二战扩展到全球。
所以重点不是德国和波兰开战,是闪击波兰后英法出乎希特勒的意料,终于出手了好吗?英法占据着从非洲、中东到东南亚大片殖民地,这俩好基友参战几乎半个世界跟着下水,而且苏联也事实上加入了战争,才标志着世界大战爆发。
德国闪击波兰后对德宣战的国家,除了英法,还有:
澳大利亚: 1939年9月3日
新西兰: 1939年9月3日
尼泊尔: 1939年9月4日
纽芬兰: 1939年9月4日
汤加: 1939年9月4日
南非: 1939年9月6日
加拿大: 1939年9月10日
这还不算未独立的印度次大陆、法属阿尔及利亚和西非。
这些国家是真正的小弟,真的有人出人(印度,澳新,法国殖民地),有钱出钱(南非),有工业出工业(加拿大),不是跟在英法后面打打嘴炮那么简单。
虽然英法在西线的进攻总的来说虎头蛇尾,但并不妨碍闪击法国之前,英法拉着一票殖民地士兵和德国在西线、在挪威已经打了好几个来回这个事实。人家真打了,不是嘴上说说。
(补充一下,其实在德军入侵波兰时是一举干死小胡子的最好时机,小学生都懂的道理,英法当然很清楚。但为何1940年之前战争规模很有限呢?主要还是战争爆发的太突然,法军作为陆战主力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之前几年法国一直在梦游,导致从军用飞机到基本的MAS36步枪,再到军粮等物资无一不短缺,根本无力在西线发动大规模攻势,只能派几支部队推进推进咋呼一下,希望把东线德军吓回来,但德军没上当。波兰灭亡后法军就开始着手准备防御德军入侵,法国也是国之将亡必有妖,直到德军兵临城下,整个军队还是一堆烂摊子。但英法宣战是真的,没有嘴上要打底下苟且这种程度,确实是和德国撕破脸了,英法联军在挪威的陆战海战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一度让德军很被动,不过随着德军主力入侵法国,阶段性胜利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PPS:补充一句,从德国角度来看,闪击波兰也无疑是二战爆发的标志。之前德国只敢挖挖凡尔赛体系的墙角,闪击波兰后见英法拍桌子,德国索性直接掀桌子。闪击波兰之后德国的侵略脚步几乎再无顾忌,和意大利一起四处出击,在一年的时间里,丹麦挪威荷兰卢森堡比利时希腊先后陷入战争)
九一八事变则是纯粹的局部战争,而且在这之后中国还没对日本宣战,也就是说两个国家都没进入战争状态。虽然说给中国造成了巨大创伤,但从国际范围来看,除了日本狠狠恶心了国联一把并没有谁关心。怎么可能作为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一系列局部战争中的一个,并列的还有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内战
顺便,九一八的时候还没有轴心国,德国还是魏玛政府,在那儿卧薪尝胆呢。
这也算是国内互联网上老生常谈的谣言了,比如本问题下某些把“党卫军”和苏式“近卫军”类比的胡扯。
“战斗力强”的问题要从两个尺度上讨论:人员构成和装备。
如果从装备上讨论“战斗力强”很容易看出来。
比方说,国军的德械师为啥号称“精锐”?一个师有一个山炮营,这在当时就很了不得了,要知道当时国军大多数军乃至集团军指挥官手里都没什么身管火炮。驻印军就更是,早期仅仅两个师就加强了四五个炮兵团外加数个坦克营,自然战斗力强,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
苏德这种半摩托化军队也一样,装甲师装掷师/坦克军机械化军,全摩托化,一天轻松机动七八十乃至上百公里,自然不是普通的骡马化步兵师可比。至于本问题,SS的那些装甲师、装甲掷弹兵师天然就是摩托化的,当然比一般的国防军“战斗力强”。
但如果是英美军队,全军摩托化,一个师加强的AFV有时都不比一个装甲师少多少。这种情况下从装备上讨论战斗力强的概念就很淡漠了。
1935年希特勒废除凡尔赛条约,恢复义务兵役制后,德国国防军就是一支完全的义务兵役制的“标准化”军队了,各师都是由德国本土划分的15个征兵区的义务兵分区编成,接受的也是同样的训练,按理除了种类的差别没有别太大区别,最多是一些地域歧视(东普鲁士武德充沛,莱茵兰费拉不堪)上的问题。当然,随着战争爆发,国防军的不同波次的师人力构成上又有了很大区别,这是后话了。
至于武装党卫队,我们可以说,前中期的武装党卫队确实是精锐强军的集合:装备好,人员素质高,作战狂热,也十分残忍。但中后期的武装党卫队实际上已经成了杂牌部队和外国人的大杂烩的集合,这就是人员构成上的问题了。
早期的武装党卫队是希姆莱在希特勒的授意下组织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形成对国防军的牵制。这些武装党卫队,直接来自狂热的纳粹党徒、警察和集中营的看守。而这些纳粹党徒中,不少都是一战时期的德国右翼军人,有些还是著名的自由军团(freikorps)成员,如旗队师师长迪特里希,帝国师师长豪塞尔,以及骷髅师师长艾克,这些人既有能力又有热情,手段也残酷无比,自然显得战力强悍,令人胆战心惊。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的东线战争让武装党卫队伤亡日益惨重,而希特勒对国防军日益膨胀的不满让他更需要扩充武装党卫队。问题在于,德国本土的男性公民都被纳入了国防军分区征兵体制之下,武装党卫队也没法插手进去。除了1943年从青年团里征集了一批17岁的狂热青年纳粹搞了个青年团师,靠志愿者从军越来越难以维系了。
不过这也难不倒希姆莱——党卫队在德国占领区扮演的是“内务总管”的角色,在占领区和仆从国有很大势力,于是得以利用这些地方的人力资源。另外希姆莱也得到了希特勒的法令,负责沟通党卫队和各个“优等民族”之间的意识形态关系,实际上为他在这些地方抓壮丁打开了方便之门。
比如欧根亲王师来自克罗地亚的所谓“德裔居民”(Volksdeutsche),很多人实际上侨居百年,早就不会说德语了,有多少战力可想而知。到了43年以后,越来越紧张的战事让希姆莱只能不择手段的抓壮丁,就连“劣等种族”的人员、战俘被大量抓壮丁,白俄罗斯人两个师,俄罗斯人两个师,加利西亚人一个师。更有甚者,什么卡明斯基旅(SS-29师),迪莱万格旅(SS-36师)干脆就是罪犯的集合,让他们镇压游击队、屠戮居民还能胜任,要让他们去正面战场对付苏军和盟军的坦克,那只有作鸟兽散的份。实际上这些杂七杂八的部队在党卫军的38个师中占了一半以上(序号SS-12以后的部队几乎都是这些乱七八糟的部队)。
空军野战师其实也是类似问题,为啥德军中空野被广泛认为战斗力差?因为空野的人员全部来自多余的地勤人员,很少有国防军或者早期党卫军那些经验丰富的陆军军官和军士,所以战力低下,
可真会类比啊,花着男足赚的钱,还在装作受尽委屈。
小仙女根本没把男足当兄长,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用完就踹两脚的供养者罢了。
商学院面试和普通专业不同,都是跨专业申请,所以不会有什么指定用书,完全就是考察个人的背景,职业规划,临场沟通,抗压能力,问题方向也比较随机个性化。具体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