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历史上有哪些如神一般存在的人物? 第1页

           

user avatar   zhu-qiong-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武田毅雄(存疑)

根据中西功《中国革命的暴风雨》中,我们可以确定在日军高层确实存在共党间谍,但是否为武田毅雄存疑,以下资料来源央视纪录片

(小声bb:央视爸爸说是武田,我也没考证过,暂且存疑)

欢迎友好讨论,拒绝撕逼,撕逼评论直接删除

武田毅雄,中日混血,原名王毅雄,1904年4月28日出生于中国辽宁旅顺,中共以及联共党员。他曾打入日本军部内部,是20世纪最著名的间谍。

1922年10月东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第32期毕业,从此进入日本军界,历任参谋本部高级参谋、班长、“支那派遣军”课长、总参谋副长、17师团38旅团旅团长、关东军课长、总参谋副长。在粉碎德国和日本纳粹企图两次针对苏联精神领袖斯大林的刺杀行动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他领导的“捷列金”小组,是二战中与“拉姆扎”齐名的著名情报小组,他在日军核心部门战斗了十四个春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建立了不朽的功绩。1945年2月7日在视察关东军第1国境阵地(东宁要塞)边境防务时失踪……

1964年,11月7日,在武田毅雄失踪十年后,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追授苏军上校安德烈(武田毅雄)“苏联英雄”的光荣称号,表彰他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捍卫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做出的杰出贡献

武田毅雄,原名王毅雄,1904年4月28日出生于中国辽宁旅顺。他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日本人,1915年全家迁入日本岩手县定居。1925年,父亲去世后,其母改嫁给一个名叫武田弘一的医生,由此王毅雄加入日本国籍,并改名为武田毅雄。


武田毅雄没有从日本继父那里学习医术,而是在父亲的一位病人板垣征四郎的影响下步入了日本军队。提起板垣征四郎,恐怕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沾满中国人鲜血的刽子手。板垣征四郎,陆军大将,1931年与石原莞尔共同策划“九一八”事变,以1万人挑战20万东北军。1937年以半个师团击溃中国军30多个师,攻占山西。1938年6月任陆军大臣,1939年9月任支那派遣军总参谋长,主持对华诱降工作。1948年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板垣征四郎很喜欢武田毅雄,但武田毅雄对板垣征四郎却没有好印象。由于出生在中国,生父也是中国人,因此他对板垣征四郎在中国的血腥罪行和专横跋扈产生了强烈的反感。但武田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少年,他虽然心里厌恶,行动上却没有表现出来,以至于自始至终板垣都将他作为自己最为信赖的学生看待。还帮助他进入日本军界,提拔他为参谋本部高级参谋、“支那派遣军”课长直到总参谋副长等职

1934年,武田毅雄被派驻苏联使馆任副武官,他的红色间谍之旅也由此展开。因为,他结识了一个人,一个改变他命运的中国人。11月28日,武田毅雄参加了苏联政府举行的一个招待会,邂逅了中国人张浩(林彪的堂兄林育英)。两人相识时,武田30岁,张浩37岁。武田毅雄从张浩那里看到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对日军在东北家乡的所作所为更为愤怒,也了解到在自己的家乡还有无数像张浩一样的人投身革命,情绪激动的他甚至产生了投奔东北直接参与抗日的想法。1935 年2月1日,在张浩的介绍下,武田毅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9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李立三找到武田毅雄,把他介绍给苏联情报部门首长乌里茨基将军。乌里茨基和武田毅雄谈了日苏之间的紧张关系,希望他参加隶属于第三国际的红色特科。武田毅雄发现自己参加的将是一条有利于革命的道路,当场就同意了乌里茨基的意见。

由组织安排,武田毅雄认识了自己的搭档中西功。中西功是日本三重县人,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社会活动家。经过三个月的训练,武田毅雄与中西功组成“武田小组”,俄语称“捷列金”小组,武田毅雄自此有了代号——“影子”。


从此,电波中经常出现一个神秘的呼号:莫斯科呼唤影子。


摧毁暗杀斯大林的“猎熊计划”


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在苏联国内开展了惨烈的“肃反运动”,时任苏联内务部远东地区部长、军衔为大将的留西柯夫受到牵连。妻子被杀之后,满怀仇恨的留西柯夫逃往中国东北,给日本人带来了最新情报——苏联在远东地区集结有几十万重兵和一千多架飞机。面临这种威胁,日本军方首脑决定先下手为强,除去斯大林,一个惊天计划——“猎熊计划”由此而生。


日本人从留西柯夫的口中得到一个重要情报,斯大林从1930年起每隔三年都会在父亲忌日那天(1月25日)到哥里去扫墓。即将到来的1939年1月25日就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因为每次扫墓以后,斯大林必然要到海滨疗养胜地索契去住几天,而且还会在每天下午2时到5时去距别墅4公里的马采斯塔温泉去泡澡。斯大林有专用的浴室,门前站着两名贴身卫士,从前面大厅和后面休息室通往专用浴室的通道上,还站有四名武装警卫。


曾去过马采斯塔温泉的留西柯夫告诉日本人,斯大林使用过的温泉水会通过下水道流入附近的河里。晚上,温泉的用水量减少,下水道里的水才没过膝盖,人可以顺着下水道爬进去,直通斯大林专用浴室的锅炉房。


日本人与留西柯夫一起设计的这次暗杀行动定名为“猎熊计划”,行动方案是派遣一支暗杀队潜入苏联旅游度假胜地索契,在暗杀前一日的晚上,暗杀小队将通过下水道进入斯大林专用浴室的锅炉房里,隐藏起来。然后,选择时机清理浴室前的六名警卫,最后消灭斯大林。日本军方为了使这个计划万无一失,召集了所有狂热的上层武官进行严密策划,这当然包括武田毅雄在内。


武田毅雄听完这个计划之后,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在发言中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计划,但是这个计划的实施必须有可靠的人选,而且暗杀计划一旦失败,我们将在远东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所以,我们应谨慎行事,需要对这些暗杀队员进行训练,确保万无一失”。军方采纳了武田毅雄的意见,将暗杀计划推迟进行。武田毅雄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了时间,他迅速与中西功取得了联系,通知中西功在暗杀队中安插进自己的人,以随时监视暗杀队的动向。


被蒙在鼓里的哈尔滨特务机关和关东军第二课对包括留西柯夫在内的七名暗杀队员进行了特殊训练。经过周密的准备,全副武装的暗杀队终于出发了。但是,刚入苏联境内的暗杀队还未涉过乔鲁河,就遭遇苏联边防部队的截击。很快,乔鲁河里倒下了三个人,包括留西柯夫在内的其他四名俄国人,不得不狼狈地逃回土耳其境内。


暗杀计划以失败告终,事后,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经审查认定,有一个代号为“莱欧”的苏情报人员,混入了暗杀小队,导致猎熊计划流产。日本人逮捕了“莱欧”,“莱欧”宁死不认,日本人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鲜花炸弹提前引爆


失败后的留西柯夫不甘心斯大林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焦虑的日本军方也急于清除摆在他们称霸东亚之路上的绊脚石。于是日本人又策划了第二次暗杀计划。


1939年3月10日,日本军部特务机关长坂本中一少将、华中派遣军中国课课长武田毅雄大佐飞赴德国柏林,来到了威廉大街党卫队总部,与德国党卫队队长、警察总监希姆莱会面。原来德日准备联合实行一次“鲜花行动”。这个行动计划的核心是:在莫斯科红场暗杀斯大林!具体行动是:选派4名训练有素的特工装扮成苏联红军军官,从波兰潜入俄国,秘密进入莫斯科,把定时炸弹安放在列宁墓的水晶棺前。引爆时间定在“五一国际劳动节”的上午10点,也就是斯大林登上检阅台的时候。商议已定,德国人领着坂本中一和武田毅雄去看爆炸试验。到了试验场,武田毅雄意外地发现,在执行“猎熊计划”过程中侥幸逃生的留西柯夫也在场,真是冤家路窄。


一名党卫队员送来一束鲜花,来人介绍,这是德国最新研制的黑索金炸药,熔点为204.1摄氏度,压药密度1.77/立方厘米,爆炸速度达8600米/秒,是目前最好的高能炸药。由于它使用蜡、树脂、动物胶包裹在外表,具有一定的黏度,非常适合隐蔽在各种物体中。炸药就黏结在花蕊、花茎中,丝毫不引人注意。在操作时采取定时延时爆破法,规定时间一到,会立即起爆。然后,党卫队员做了试验,8小时后,这束鲜花炸药瞬间将一座山洞洞顶炸塌。


看完试验的武田毅雄心里暗暗着急,但是身在德国,无法将这个情报发送出去。4月16日,留西柯夫突击队从德国出发,准备经立陶宛潜入苏联。由于陆军首脑的召见,武田毅雄此时已飞回日本。这是唯一的机会了,因为4月20日他就要返回中国战区,如果到那时再发送情报,很可能就来不及了。无奈之际,他打破常规,冒险直接打电话给在日本国内的特工小组成员尾崎秀实:“尾崎君,我是表弟,下午两点在街心公园见面。”尾崎秀实是国际特科组织在日本的优秀情报员,是另一个间谍小组——佐尔格小组的重要成员。下午见面时,尾崎秀实一脸严肃,批评武田毅雄违反组织纪律,以这种危险的方式见面。武田毅雄解释说:“尾崎君,十万火急,我来不及了!请务必转告佐尔格,法西斯暗杀行动队要在‘五一’暗杀斯大林!详情在这封信里!”武田毅雄说着,把一封信交给尾崎秀实,匆匆离去。


德日联合设计的第二次刺杀斯大林的行动也以失败告终。



武田毅雄的行踪如同他的情报一样都是神秘的,以至于作为他的上级机关都无从得知他的确切行踪。根据现有的资料,我们只知道武田毅雄于1945年2月7日在视察东宁要塞防务时失踪……之后便杳无音信。


苏联方面花了近十年的工夫来寻找武田,最后不得不放弃。武田毅雄就这样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其他相关事件:

1、1937年忻口战役期间,傅作义率国民党军35军奇袭日军第五师团的指挥部,几乎活捉第五师团长坂垣征四郎,又忽然撤兵蹊跷事件。

2、1938年6月,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远东地区部长格利希·萨莫伊洛维奇·留希科夫将军叛逃到伪满洲国神秘事件。

3、1939年1月哈尔滨特务机关和关东军第二课训练白俄潜入苏联索契,刺杀斯大林的“猎熊计划”。

4、1939年12月——1940年初,日本陆军参谋部二部派驻香港的特工与国民党代表宋子良为日蒋秘密接触所开展的“桐工作”内幕。

5、1940年6月,日军华北五省特务机关长吉川贞佐少将在开封被刺案。

6、1941年10月在东京确定南进策略的《御前会议记录》泄密事件。

7、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三天,携带东京参谋本部香港C作战命令(大陆令第 572号命令)的班机失事,各方抢夺“敕使密件”惊心动魄的事件。

8、日本东京警视厅破获佐尔格案件始末。

9、佐尔格自愿招供真相。

10、汪伪76号头子李士群被毒杀真相。

11、中共华南情报局上海情报站秘密工作揭密。

12、中共情报组织和国民党军统局首次合作揭秘。

13、共产国际在中国秘密组织活动。

14、斯大林关于远东战略决策制定的内幕。

15、中共情报负责人李克农、潘汉年在秘密战线的功绩揭秘。

16、日本情报本部进行的向延安派遣秘密特工网的“海鲨计划”

17、1942年12月“共产国际情报部为中共研制最新的‘啸风密码’,在北平遗失,各方为争夺密码所展开的激烈较量。

18、 1943年5月15日,苏联解散共产国际内幕。

19、1944年日本参谋本部二部和支那课企图同延安接触,提出单独和平解决的问题的秘密事件。


user avatar   li-xu-ran-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历史上只有一个。

此文约6000字,但绝对值得你花十分钟阅读。

01

1924年的上海。

夕阳西下,在初冬萧瑟安静的天气里。

一个刚过而立的年轻人,在最后看了一眼上海的繁华之后。

毅然踏上南行的火车,转身离去。

没想到的是,这一别竟是半生,直到31年后他才有机会再到上海。

离开之后的他,大半生都猫在山沟里打游击;等到他再到上海,却已经是新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了。

31岁离开,31年后再回,冥冥中透露出深不可测的人生际遇。

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离开上海前,因为国共合作,毛泽东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主持工作。

同时,还担任了黄埔军校上海招生点的负责人,主管上海和长江流域以北各省的招生复试工作。

而当时的上海,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有名的大都市。

十里洋场,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纸醉金迷。

这里有黄包车,女人们开叉的旗袍,有弄堂雨巷、家短里长,甚至已经有了煤气、电灯、自来水,抽水马桶和电梯。

文人雅士们的消遣除了麻将、高尔夫,还可以去青楼买醉。

租界里动不动会搞“花国选美”,妓女们浓妆艳抹、争芳斗艳,冠军居然叫“大总统”,还要在报纸上大肆宣传。

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正大行其道,这种披着才子佳人外衣的YY小说,很大程度上就是民国版的《霸道掌柜爱上我》、《梨花带雨更倾城》。

就在这一年,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张恨水,凭借九十万字的章回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

他后来还写了两本更有名的书,《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书中描写的民国富家贵族的爱情和日常生活,成了无数民国粉心中的经典。

02

在国民党的党史馆里,有一份非常珍贵的史料。

是1924年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决算书,里面记录了当时毛泽东的工资。

一个月120元。

如果有人还记得,就在5年前,他第一次去北京,在北京大学的图书馆里当管理员,一个月的工资是8元。

据他自己来说:这个8元的工资已经不低了。

离开北京时,他曾转道上海,因为没钱,不得不靠给别人洗袜子度日。

这样一对比,你就知道对毛泽东而言,仅仅过了5年,他的收入就已经天壤之别了。

简直完美回答了知乎著名问题:“工资突然爆炸式提升是什么感觉?”

事实上,毛泽东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已经顶得上普通工人大半年的收入。

那年代,男工一个月的工资大约20元左右,女工只有13元左右,童工更惨,只有10元。

而这个数字,是按照出工30天,每天工作10个小时计算的。

广大农村的农民们,一年摸爬滚打,到年底能有几十元的结余就不错了。

毛泽东的父亲是韶山著名的富农,一辈子的苦心经营,各种精打细算,据毛泽东自己统计,最后家庭总资产大概两三千元的样子。

按照毛泽东当时的工资,不用两年,就能挣到其父亲一辈子的积蓄。

离开上海一年后,毛泽东更是不得了了。

他去了广州,被推荐成了国民党的宣传部代理部长,同时还是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按照《民国暂行文官官等官俸表》,作为部级领导,这时候他一个月的工资应该在680银元左右,按现在的标准,大概可以算得上财务自由了。

与此同时,很多上层社会的名流都和他结交。当代理部长的时候,毛泽东甚至曾到蒋介石当校长的黄埔军校讲演,给蒋介石上了一堂生动党课。

很多国民党元老也非常欣赏毛泽东,比如汪精卫,代理部长一职就是他推荐的。

1926年的长沙《大公报》还曾经有过一个报道:中央党部执行委员毛泽东,拟于日内分赴湖南宁乡、新化、衡山、衡阳、湘潭、醴陵、宝庆、攸县、武冈、新宁等十余县巡视党务状况。

这可是以中央大员身份巡视地方啊。

33岁,官至正部,收入颇丰,结交的都是社会上层。

就算是按照现在最挑剔的眼光来看,他也算是走上“人生巅峰“了。


03

那么,像毛泽东这样青年得志的“成功人士“每天都在想些什么呢?

根据当时的资料显示,除了日常的党务工作,毛泽东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研究“三农“问题上。

他在国民党的一系列会议和各部门会议上,几乎每会必讲农民,必讲农运,必讲土地问题。

在国民党二大上,毛泽东更是主持修订了《农民运动决议案》,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

即使后来辞去了代理的宣传部长,他仍然将全部精力投入了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农讲所的几个月中,毛泽东写出了《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两部讲义。

他分析从辛亥革命到五卅运动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完全得到3亿2千万农民的帮助和拥护”,并提出了著名的论断:“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农民问题”。

在中山大学举行的中华农学会开幕式上,他向与会者致词说:诸位顶要紧的不要忘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

一个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好不容易凭借努力摆脱农村、进入大城市,甚至已经只脚踏入上层社会的人,每天居然都在想农民的问题。

这和现在多少狗蛋、翠花,一到大城市,进入国贸格子间,就改名叫Jack、Lucy,迫不及待地和农村划清界限,简直成了鲜明对比。

但说来好笑的是,虽然毛泽东整天奔走呼号,却收效甚微。

不仅当时的国民党对农村问题、农民运动根本不感兴趣,就连共产党内部也很不以为然。

中共三大的时候,在毛泽东坚持下,虽然通过了《农民问题决议案》,但谁也没有把这个文件真正放在心上,后来更是要求不要把农民运动发展得太大。

之所以会这样。

是因为在当时大城市里生活,特别是中上层人士的眼里,广大的贫民、农民其实都是可以忽略的。

他们吃什么、穿什么、在干什么、有什么需求、有什么想法,Who care?

他们身在这个国家,是这个国家最大的一个群体,但又好像与这个国家无关。

哪儿的政府又垮台了,哪个军阀又上台了,除了照例的苛捐杂税,几乎与他们没有什么关联。

这才是真正的民国。

这是有些人的盛世,是更多人的荒年。

事实证明,后来我们说“万恶的旧社会“,民不聊生,是不准确的,至少是片面的。

对于某一些人而言,民国,是天堂。

他们不仅生,而且生活的很好。

所需要的就是,筑起一道坚固的堡垒,堡垒里的人醉生梦死,哪管外面尸横遍野。

史料记载“上层社会普遍恐惧工农运动,并愿意支付军费来进行镇压。

现在民国粉们所津津乐道的,民国时期“经济自由”、“社会开放”、“文化发达”,不好意思,那都是对极少数的上层人士而言。

如果有幸穿越回去,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那剩下的95%,食不饱腹、衣不遮体,还要时常被地主劣绅压迫的普通老百姓。

我们现在去读民国文人们的著作,看他们笔下的民国温情脉脉,充满了自由浪漫的气息,只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话语权。

但更多的贫苦老百姓,是沉默的。

那么,当时真正的农村又是怎么样的呢?

根据毛泽东的统计,当时的中国农村,贫农占百分之七十,中农占百分之二十,地主和富农只占百分之十。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辛苦一生,也就能勉强度日而已。

当时有一本书《黔滇川旅行记》,里面记录了作者一路看到的凋敝景象:

儿童十五六岁以下,终年是赤着身,有太阳时,晒太阳取暖,无太阳时则藏于草中,女孩十五六岁时,仍多无破裤可穿,仅用麻片以遮身。此非少数者,普通大约都是如此。

前面提到过的作家张恨水,当时已经非常有名了,其知名度应该超越了现在的郭老师、顾老师,曾经到西北一带去旅游,一路所见荒旱连片、土匪横行,生灵涂炭,这对他造成了很大触动。

回来后写了一本书叫《燕归来》,开篇几首诗记录了当时的景象:树皮剥尽洞西东,吃也无时饿越凶。百里长安行十日,赤身倒在路当中。

这之后的张恨水性情大变,写下了很多农村、抗战之类“主旋律“题材的小说。

这感觉,就像郭老师有一天去写XXX村扶贫报告一样不可思议。

而毛泽东,不仅当过省城小学的校长,杂志社主编,还在上海、在广州“当了大官”,是比张恨水还要知名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名流。

他原本也可以躲在堡垒后面,只看这个社会最光鲜亮丽的一面。

但毛泽东自己从堡垒里走出来,不仅走到了他们中间,而且将他们发动了起来。

八七会议后,中央临时政治局分工之前,瞿秋白征求毛泽东去上海中央机关工作的意见。

毛泽东表示,不愿去大城市住高楼大厦,愿到农村去,上山结交绿林。

在很多人的理解里,这更不可思议了。

04

1945年,一个叫西德尼·里滕伯格的美国青年来到中国,他遇到了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的事:一个喝醉了酒的美国士兵,故意驾车撞死了一位名叫李木仙的中国女孩,结果,法庭却判决他只需赔付26美元。

事后,女孩的父亲却又退回了6美元,因为这个父亲以为,按照中国的惯例,这6美元是经手此事的“法官老爷”必须收取的“好处费”。

这就是乱世中的人命。

西德尼·里滕伯格的中文名叫李敦白,他后来成了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美国人。

几十年后,李敦白回忆说:之所以永远不能忘怀这件事,那是因为在1949年之前的中国,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在旧中国的制度下,老百姓命如草芥。他之所以还要讲述这件事,是因为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是“革命”,毛泽东发动的革命究竟改变了什么。

长征的时候,最让蒋介石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红军越打越多,越来越多的贫苦老百姓愿意跟着毛泽东走。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毛泽东把他们当人看。

他不仅不怕他们,而且愿意接触他们,和他们打成一片。

他说:农村是海洋,广大农村是休养生息的地方,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他愿意同老百姓们谈心聊天,教他们读书识字,告诉他们美好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在中央苏区,已经是中华苏维埃主席的毛泽东亲自给孩子们编写了语文课本。

其中的《新三字经》开篇就是这六个字:天地间,人最灵。

是的,毛泽东一直觉得,这些看起来面黄肌瘦,眼神躲闪,不识字、受尽剥削的贫苦老百姓,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也想要过上好的生活,也应该平等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该受到谁的压迫。

只要团结起来,他们将拥有世界上最磅礴无比的力量,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大写的“人“。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毛泽东

井冈山的时候,一位红军连长给妻子的信中说到:“我天天行军打仗,钱也没有用,衣也没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较之从前过优美生活的时代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的压迫。”

因为毛泽东和他带领的那支军队,普通老百姓也开始有了生活,有了梦想。

当举着红旗的人告诉他们穷人也有权利过好生活的时候,他们惊讶、欣喜、冲动。

然后,他们跟着红军打土豪分粮食,帮助红军救治伤员,给红军当向导,很多人就这么赤着脚板跟上那面红旗,无论走到哪里。

这就是毛泽东和他的部队,来自人民,又要启发人民,解放人民。

因为来自于农民,所以,即使长征中最艰难的时候,也始终坚持对老百姓秋毫无犯。

蒋介石打来打去,天天不屑地将红军称之为“共匪”,也没有把红军打成流寇、土匪。

如果怀疑史料,可以看看对手提供的消息。

……(共匪部队)对人民毫无骚扰,有因饿取食土中萝卜者,每取一头,必置铜元一枚于土中……战电令,爱护民众,勿为匪所利用,为要。-- 蒋中正

05

与现在很多人想象中不一样的是,毛泽东虽然到了农村,放手发动起了群众,但他的革命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人生更是充满了挫折坎坷。

特别是初期的时候,由于毛泽东思想太超前,开会的时候长期各种开群嘲,上来一句以上全错,下面听我的blabla,甚至是对中央的决策也是绕弯子执行。

很容易遭人恨。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曾被开除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甚至被误传为“开除党籍“。

1929年,红四军召开七大,身为领导的毛泽东居然落选了,被迫离开了他一手创立的红四军,后来因病请假不参加八大时,又被怀疑是“闹情绪“,给了个党内警告处分,无奈下只能被担架抬着到会场。

到了1932年10月,更大的挫折来了,中央政治局的全体委员集体把毛泽东选下了台。

原因是共产国际要求红军打武汉,毛泽东说打武汉根本不可能,想都别想;打南昌,毛泽东说也不行;打赣州,毛泽东说赣州也打不下来,赣州是铜墙铁壁。

共产国际觉得,给脸不要脸是吧,那就一边玩去吧。

这一次的挫折十分严重,连他的弟弟、弟妹、贺子珍都受到牵连,很多人有了顾忌,不敢接近毛泽东。为了不牵连或少牵连别人, 毛泽东也很少再和别人谈话。

毛泽东说,那段时间,鬼都不上门。“我的任务是吃饭、睡觉和拉屎。还好,我的脑袋没有被砍掉。”

更可怕的是,长征都差点没把毛泽东带走。一直到最后,掌握领导权的博古才提出“还是要带毛泽东走”,这成了博古在长征前后所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陈毅后来曾说过:“毛主席是一个……受过污辱、冤枉和虐待的人……他被撤过职,受过党内审查,被宣布为机会主义者,蒙受耻辱,被送往后方休养。没有人去看望他,因为谁也不敢接近他。

即使这样,他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不要以为,那时候的人,意志就都那么坚定。

要知道,最开始的党的领袖,陈独秀都脱离了党。

曾经的最高领导向忠发,刚被抓住就提出要投诚。

罗章龙、张国焘也都是稍受点挫折,就要脱党、叛逃。

后来,金一南教授曾经做过一个统计:

当年参加中共一大的一共13人,平均年龄27岁,都是青年人。
这些人里面,1人脱党,1人被开除,3人叛党,2人投靠了日本人,
也就是说一半以上都已半路放弃。
除开牺牲的几个人,真正坚持到底的不过两三个人,
而毛泽东正是其中之一。

这世界上,最怕的就是忠诚的人被误解,被误解的人不能坚持到底。

但毛泽东毕竟坚持下来了,这就是信仰与坚持的力量。


06

1921年7月,毛泽东和他年少时最好的朋友之一萧子升见面了。

他们一起乘船离开长沙,彻夜畅谈。

萧子升回忆说:“那是最后一个夜晚,我们同床而睡,一直谈到黎明。毛泽东说,如果我们全力以赴,不要一千年,只要 30年至40 年的时间,就能够改变中国。”

但萧子升不愿意,因为他觉得这样的国家和人民,不值得他去牺牲。

萧子升的想法,其实是那个时代里很多知识分子的想法。

看看鲁迅笔下的人物,闰土、阿Q、栓子,都是懦弱的,盲目的,狭隘的,愚昧的。

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拯救他们,更不知道他们值不值得拯救。

就像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写的日记里说:内乱不止,叛逆毫无悔祸之心,国民亦无爱国之心,社会无组织,政府不健全,如此民族,以理论决无存在于今日世界之道。

国破家亡,有的人的选择了投降,有的人选择了逃避。

生逢乱世,苟活而已。但面对大厦将倾,面对江河日下,毛泽东却选择放弃曾经的优越生活,愤然而起。

难道因为弱小,就该被欺负吗?难道因为落后,就该要亡国灭种吗?

1925年到广州后, 毛泽东在填写 《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 时, 对个人经历作了这样的概括:“教过一年书, 做过两年工人运动,半年农民运动,一年国民党的组织工作。”

在那样的时代,这里面任何一个职业都可以让他独善其身,苟活于世。

但他的一生,不是为自己而活的一生。

那时的他,其实并不知道革命能不能成功。

实际上,毛泽东虽然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但却是在预见到革命可能失败的前提下,毅然投身到大革命之中去的,而这是他与许多革命者的一个重要区别。

日本思想家丸山升后来曾经这样说过,毛泽东与鲁迅一样,正因为他们是“失败者”,因此才成为最彻底的革命者、真正的革命者。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碌碌无为的人,都有得过且过的人,都有怨天尤人的人,但也有拍案而起的人,有积极向上的人,有浩然正气的人,有甘愿身入苦海、矢志不渝的人。

所谓伟人,不仅在于做出了伟大的事业。

而在于他必须先有伟大的人格,树立了伟大的信念,做出了伟大的举动。

就是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就是能人之所不能,为人之所不能为。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读懂他,更有多少人曾经误解了他啊!

惧怕他的视他为洪水,崇拜他的视他为圣人,将他捧向神坛。

但更多的人也就是似是而非人云亦云罢了。

其实,我们更应该去实打实地了解他的真实经历,去感悟他的初心,去看他在关键时刻如何抉择,在面对困境时如何突破,在遇到诱惑时如何自律,在遭遇误解时又该如何坚守。

去体会他的格局、思想、意志和境界。

那是一种伟大的慈悲。

拿破仑说:世界上有两种力量强大,一种是思想,一种是剑,而思想将最终战胜剑。

从1976年算起,毛泽东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四十多年了,他带走了他的剑,却留下了他的思想。

他的文章和思想,每看一次,都能对国家、社会、人生的很多认识,感到豁然开朗。

历史曾经误解了他,但人民最终证明了他;今天,可能有无数的人误解过他,但历史最终会证明他。

和他的经历、成就相比,所有人都是普通人;但他自己,却甘愿要做一个普通人。他说过的最NB、也是流传最广泛的一句话是:

为人民服务。

——

本文纯原创,字字泣血,欢迎一同讨论。

如意犹未尽可搜索微信“栩先生”,回复毛泽东。


user avatar   wirapc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鉴于有知友私信我提示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跟巴赫的关系,我在此澄清下两者可能有联系但应该不存在指导关系,我也是看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感兴趣的可以看那个优酷视频。


 朱载堉,明代王爷,发明音乐的十二等分法(也就是现代的十二平均律),被法国传教士获得,带回欧洲,掀起了欧洲音乐革命,被誉为欧洲文艺嫁接运动的圣人,西方人称赞他为‘东方百科艺术全书式的人物’。

  朱载堉(1536—1611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青年时自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生于怀庆府河内县(今沁阳市),系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仁宗帝的第六代孙,郑藩王族嫡世,明代著名的律学家、历学家、数学家。其父郑恭王朱厚烷能书善文,精通音律乐谱。载堉自幼深受影响, 喜欢音乐、 数学,聪明过人。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年仅10岁的载堉就攻读《尚书盘庚》等史书,并封为世子, 成为郑王的继承人。

  据《明史·艺文志》载,朱载堉的一生共著有《乐律全书》四十卷、《嘉量算经》三卷、《律历融通》四卷、《音义》一卷、《万年历》一卷、《万年历备考》二卷、《历学新说》二卷等(戴念祖先生在其《朱载堉———明代的科学和艺术巨星》一书中说《明史》记载有误,《律历融通》、《音义》等书均包含在《乐律全书》之中),内容涉及音乐、天文、历法、数学、舞蹈、文学等,是一个可以与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徐霞客齐名的重量级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大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他多达百万字的著述中,尤以《乐律全书》最为著名。
  英人李约瑟博士说这本书出版于万历三十八年前后,但是早在万历十二年他就已经证明了匀律音阶的音程可以取为二的十二次方根(即十二平均律),比欧洲人提前了数十年。这一发现彻底解决了困扰人们千年的难题,是音乐史上的重大事件。现代乐器的制造都是用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 。十二平均律理论被传教士带到了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子朱载堉也随之享誉欧洲。在《朱载堉———明代的科学和艺术巨星》一书中,戴念祖先生引用了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的一段话:“在中国人中,据说有一个王子叫载堉的,他在旧派音乐家的大反对中,倡导七声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的方法,也是这个有天才和技巧的国家发明的。”
  欧洲人在赞叹并实践朱载堉的发明,而在朱载堉的故乡中国,他的创造被束之高阁。在沉睡了四百多年之后,尽管朱载堉被重新认识和研究,但他仍然躺在学者的书房里。翻开任何一本历史教科书,无论是小学的或是中学的,很容易看到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徐霞客的成就,而却难发现朱载堉的名字。正如李约瑟博士所说:“这真是不可思议的讽刺”
一.文学
  朱载堉写的散曲脍炙人口,散曲集《醒世词》存小令73首,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
  《诵子令·驴儿样》、《山坡羊·富不可交》、《山坡羊》、《黄莺儿》、《七律·叹人敬富》、《山坡羊·十不足》、《黄莺儿·戒得志》、《黄莺儿·穷而乍富》
二.艺术
  1.音律
  朱载堉对文艺的最大贡献是他创建了十二平均律。此理论被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国的键盘乐器上,包括钢琴 ,故朱载堉被誉为“钢琴理论的鼻祖”。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乐律,是以三分损益法所得出的,这种方法最早记载于《管子·地员篇》,其所得出的十二个音,虽然彼此间五度及四度音的相对关系是正确的,但在八度之中各半音的音高位置则并非是等距的,因此不利于音乐的转调。
  朱载堉在《律吕精义》、《乐律全书》中发明的新法密率(亦即十二平均律),以复杂的数学计算及乐器的实际实验,在世界上最先算出以比率根号2开12次方=1.059463094359295264561825,精确到小数点后25位数,将八度音等分等分为十二律,且实际制造出相应的律管及弦乐器,他最晚在1581年即提出这个概念,比比利时数学家兼军事工程师西蒙·斯特芬在西方音乐史上提出类似理论还要早,此外斯特芬并未发表其论文,而文中有关比率根号2开12次方的计算,错误累累,未能算出正确的比率1.059463。直到1638年法国科学家马兰·梅森(Marin Mersenne )出版《和谐音概论》,方才书中在西方世界第一次出现1.059463 这个数字,在此之前西方无人知道这个数字,因此西方真正掌握十二平均律,并非斯特芬,而是梅森,比朱载堉晚了数十年;如今通行世界的十二平均律的发明权,非朱载堉莫属。无怪十九世纪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在所著的《论音感》一书中写道:“中国有一位王子名叫载堉,力排众议,创导七声音阶。而将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的方法,也是这个富有天才和智巧的国家发明的”。
  除了在律学上的成就外,他在《乐律全书》中对各种乐器的研究,以及作曲与记录了许多乐曲,如《瑟谱》,除此之外,在舞蹈上,绘制了大量舞谱及舞图。《六代小舞谱》、《小舞乡乐谱》、《二俏缀兆图》、《灵星小舞谱》,其中不少是记录了当时流传于民间的歌舞。
  朱载堉用横跨81档的特大算盘,进行开平方、开立方的计算,提出了“异径管说”,并以此为据,设计并制造出弦准和律管。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使这十二个键的每相邻两键音律的增幅或减幅相等。对这个音乐领域遗留了一千多年的学术难题,朱载堉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终于以他的十二平均律之说解决了。或许音乐上的这种专业词汇让人费解,那么让量化一下:世界上已知的十有八九的乐器定音,都是在十二平均律的基础上完成的,它被西方普遍认为是“标准调音”、“标准的西方音律”。
  17世纪,朱载堉研究出的十二平均律的关键数据———“根号2开12次方”被传教士通过丝绸之路带到了西方,如果没有十二平均律,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就没法演唱,因为此曲里面有转两个八度的音。中国著名的律学专家黄翔鹏先生说:“十二平均律不是一个单项的科研成果,而是涉及古代计量科学、数学、物理学中的音乐声学,纵贯中国乐律学史,旁及天文历算并密切相关于音乐艺术实践的、博大精深的成果。” 十二平均律是音乐学和音乐物理学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
  在中国古代音律学发展过程中,如何能够实现乐曲演奏中的旋宫转调,朱载堉绘制了大量舞谱和舞图奏中的旋宫转调,历代都有学者孜孜不倦进行探索,但是迄朱载堉时无人登上成功的峰顶,只有朱载堉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为创建十二平均律,需要解决围绕这一难题的一系列学术课题,首先要找到计算十二平均律的数学方法。朱载堉应用自制的八十一档双排大算盘,开平方、开立方求出十二平均律的参数,详尽程度超过我国古代的数学专著,计算结果精确程度达二十五位有效数字。
  台湾学者陈万鼐先生说:“开方的方法既非朱载堉所发明,精于打算盘也无所谓学术价值,但他开方开到有效数字达二十五位数,恐怕自古以来的数学家,也只有他是唯一最精确而有耐心的人。”
  2.乐器
  朱载堉不仅是科学家和音乐家,而且还是乐器制造家,他不满足于因循旧说,敢于向历代相传的律制理论提出疑问,另立新说,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研究,精心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定音乐器——弦准,把十二平均律的理论推广到音乐实践中。朱载堉还制作了三十六支铜制律管,每管表示一律。在他的著作中对每律的选材、制作方法、吹奏要求都有详细的说明,数据极其精密。比利时布鲁塞尔乐器博物馆馆长马容经过一二十年的研究,复制了其中的两支律管,他说: “这样伟大的发明,只有聪明的中国人才能做到。”
  3.舞学
  首创“舞学”,为舞学制定了大纲,奠定了理论基础,绘制大量舞谱和舞图。他的“天下太平”字舞谱,也为今天的团体操开创了先河。 朱载堉又提出较为系统的音乐教学体系,他的集体教唱、乐器伴唱、识谱学唱,在我们今天的音乐教学中仍被广泛应用。
  4.舞蹈
  山王庄“高抬火轿”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
  朱载堉著作一览表 时期,当地居民自古以来就有踩高跷、抬花轿闹新春的习俗。这种习俗在明代得到了脱胎换骨的发展。当时,郑王世子朱载堉七疏辞爵后隐居在丹水河畔的九峰山下著书立说,万善古镇自然是他经常游历的地方。世子十分同情被称为“下九流”的抬轿夫和唢呐手等民间艺人,便竭力想为他们争取地位,大胆地把踩高跷和抬花轿两种民间表演艺术结合在一起,精心设计出了踩着高跷抬花轿的表演形式。
  朱载堉的初衷就是要让人以仰视的角度高看“轿夫”,用艺术的表现手段来提高“轿夫”在世人眼中的形象和地位。随后,朱载堉又不断对其改进,将白天表演改为夜间,将花轿改为火轿,把原来的布轿改为纱轿,轿的周围插上蜡烛,轿顶镶嵌上能喷射出彩色火焰的龙头,寓意火旺、财旺,象征着一年里百姓的生活红红火火。
  除了表演形式的不断改进外,从内容上也断丰富。朱载堉把他创作的民间舞蹈广泛运用到其中,伴奏用的乐器也是他改进后的管子和唢呐,打击乐器用的是“金鼓经”中的鼓谱。还把他自己编的“醒世词”“情理词”等谱成曲调让艺人们在表演中演唱。2008年国务院将高抬火轿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三、科学
  1.数学
  朱载堉首创利用珠算进行开平方,研究出了数列等式, 在世界上最早解答了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末项和项数,解决了不同进位制的小数换算,其中某些演算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2.计量学
  朱载堉对累黍定尺、古代货币和度量衡的关系等都有极其细密的调查和实物实验,特别是关于历代度量衡制变迁的研究一直影响到今天;他提出了一系列管口校正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还精确地测定了水银密度。
  3.天文历法
  开拓了新的领域:朱载堉认为当时的历法计算每年的长度不是十分精确,经过他的仔细观测和计算,求出了计算回归年长度值的公式。在 1986年,专家们用现代高科技的测量手段对朱载堉关于1554年和1581年这两年的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发现,朱载堉计算的1554年的长度值与今天计算的仅差17秒钟,1581年差21秒钟。这不能不令世人震惊,就连欧美的专家学者都啧啧称奇。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精确计算出北京的地理位置(北纬39°56′,东经116°20′)的人。

 朱载堉对古代文化的最大贡献是他创建了十二平均律。这是音乐学和音乐物理学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在中国古代音律学发展过程中,如何能够实现乐曲演奏中的旋宫转调,历代都有学者孜孜不倦进行探索,但是迄朱载堉时无人登上成功的峰顶,只有朱载堉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他在总结前人乐律理论基础上,通过精密计算和科学实验,成功地发现十二平均律的等比数列规律,称其为密率,在其《律学新说》卷一中,他概述了十二平均律的计算方法:“创立新法:置一尺为实,以密率除之,凡十二遍。”

  围绕着十二平均律的创建,朱载堉成功地登上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例如,为了解决十二平均律的计算问题,他讨论了等比数列,找到了计算等比数列的方法,并将其成功地应用于求解十二平均律。为了解决繁重的数学运算,他最早运用珠算进行开方运算,并提出了一套珠算开方口诀,这是富有创见之举。他还解决了不同进位小数的换算方法,作出了有关计算法则的总结,在数学史上,这些都是很引人注目的成就。(部分内容来自维基、百度百科) 

谁能想到现代音乐的始祖竟然是中国的王子?这是不是神一般的人物存在?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了,如果不是我喜欢音乐,爱研究音乐历史,我恐怕终其一生都不知其人,更不知道我们古代的先祖是多么的聪明与豁达,更惭愧自己的无知。

  引用:

  1.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Musical Equal Temperament In the Cultural History

  2.^ Cho, Gene Jinsiong. (2003). The Discovery of Musical Equal Temperament in China and Europe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Lewiston, NY: The Edwin Mellen Press

  3.^ Herman Helmholz On the Sensations of Tone as a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the theory of music , p 258, 3rd edition, Longmans, Green and Co, London, 1895

  4.^ 劳汉生:《珠算与实用算术》第385页 ISBN 7-5375-1891-2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一分册

  Robert Temple:The Genius of CHINA(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浓缩本)

  戴念祖:《朱载堉——明代的科学和艺术巨星》

  程贞一 著,王翼勋 译:《黄钟大吕:中国古代和十六世纪声学成就》(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user avatar   ji-peng-97-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迫击炮神"赵章成:炮弹里放辣椒面,一人打出三个排输出

赵章成原本是冯玉祥麾下西北军一名炮手,此人大字不识,为什么能当炮兵,完全就是因为身强力壮,扛起迫击炮移动疾步如飞。

此人用炮全凭感觉,一瞄一瞥,速射快攻,百发百中,堪称一绝!

"三炮救红军":强渡大渡河的神助攻

1931年,赵章成所属的西北军部队反正,加入红军。

1935年,红军来到大渡河边,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当年石达开的悲剧眼看就会重演。

危急之时,红军十八勇士虽已经到了对岸,却被对方的机枪火力压制动弹不得。

关键时刻,赵章成用仅有的三发迫击炮弹,手扶炮管,无依托射击,结果三发全中,机枪火力点瞬间哑火。十八勇士趁机发起攻击,占领了桥对面的敌人工事。

可以说,没有赵章成的三发炮弹,红军很可能就要覆灭在大渡河畔。于此毛主席专门签发命令,授予他“神炮手”光荣称号。

"抗战奇功":土法生化武器~辣椒面炮弹

1940年9月,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时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迫击炮兵主任的赵章成,指挥第十三团迫击炮连,攻打位于榆辽公路中段的日军管头据点。

日军管头据点工事是双层夹壁墙的碉堡,异常坚固,我军不能用普通炮火将其摧毁,伤亡惨重。赵章成连夜改装迫击炮弹,将炸药倒出一部分,换成辣椒面,制成20发辣椒面炮弹。

再次攻击时,为了提高射击效果,赵章成率领炮兵连把发射阵地推进到距敌150米处,近距离射击。

一发发特制辣椒面炮弹飞向敌阵炸开,一股股辣气充满碉堡内外,敌人不知是什么秘密武器,以为是毒气弹,纷纷哭爹叫娘连滚带爬地弃堡而出,被我军一举歼灭。在辣椒面炮弹的威慑下,整个战斗不到十分钟,我军以零伤亡胜利夺取管头据点。

六分钟内242发炮弹:一人打出了三个排的输出

关家垴战斗是百团大战的最后一战,此战赵章成指挥带三门迫击炮和十几个战士,悄悄运动到一条断崖下,距敌(山崖顶上)只有三四十米,仰角高达82度极限射击(在此种角度,此种距离射击几乎就是在自杀,因为迫击炮弹几乎是直上直下的飞行,搞不好就把自己炸了)

结果赵章成命令其余六人给他自己不间断供弹,自己用毛巾手扶炮管高速连续射击六分钟,打光了带来的全部242枚炮弹(射击密度相当于三个炮兵排),打完之后带来的三门炮管通红通红。

这一顿炮弹大餐打的山崖之上的岗崎支队瞬间全灭,仅有两人生还,还被俘虏了,据其中一位俘虏说说:

"只见炮弹满天飞,还没弄清有多少门炮,是从哪儿打来的,人已经死了许多,所有的轻重机枪全成了废铁。”

解放战争时期,赵章成的迫击炮特种射击表演是当时延安接待中外记者参观团和外国军事观察团的必备项目。

他在没有瞄准具,卸掉炮架、座钣,只剩下光溜溜炮筒的简陋条件下,指哪打哪,高超精确的射击技术,令观看表演的中外宾客目瞪口呆,有的说“实在不可思议”,还有的说“八路军的迫击炮能直接打中野鸡”。

位居高位,不忘初心:将军参加全军大比武照样拿冠军

新中国成立后,赵章成身居少将军衔,但其操用迫击炮依旧如有神助。

1951年炮兵某部举行比武演习,时任炮兵第二司令员的赵章成端坐阅兵台上观看,其昨夜大雨,场地泥泞,“八二”迫击炮底盘不稳,连发数弹而未中。

赵章成将军一见暴怒而起,跳下主席台,直奔发射阵地,推开炮手,脱解放鞋垫于泥中作底盘,将炮尾支其上,一手稳住炮身,一手取弹发射,首发即摧毁目标,全场皆目瞪口呆,随后掌声雷动。

自此时开始,解放军迫击炮手必练简便射击,即在无观察哨,无地图坐标,无瞄准具的"三无"条件下射击,成就了中国炮兵的无敌传奇

赵章成将军虽然已是解放军炮兵二把手,但是依旧身先士卒。每年必下场亲自教导炮兵学员射击技巧,为新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新"炮王"!

由此赵章成堪称中国一代炮神


user avatar   mu-han-7-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战国龙傲天,穿越者原型,墨子

任何一部小说也不敢按照墨子的人生和成就写。

对刚儒家,道家,封建皇权,打败鲁班,能决定一国存亡的私人武装,在宇宙时空,几何,光学,力学,机械,军事,教育,思想等领域上都有所建树。

先是正面刚儒家

早先这大哥是学儒家思想的,因为不太满意儒家的思想,就自己整了个墨家。

儒家认为“爱有等差”而墨子则认为“兼爱”

儒家说“天命”,墨子就说“非命”

儒家在鬼神的看法上认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就是讲不要讨论无意义的事,多去做有利于人民的事,鬼神一类的,你知道存在就好了,不要去靠近。

墨子则认为可以通过宣传鬼神之说实现防止天下人私下做坏事,让犯罪者心惊,让君王警惕举头三尺有神明。


也因此一度在先秦时期是儒家最大的对手。哪怕是百家争鸣之时,也不过是“非儒即墨”。


闲着没事的墨子又开始思考道家的思想。

老子最早提出了物质的本原是“有生于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墨子则首先起来反对老子的这一思想,提出了万物始于“有”的主张。他指出,“无”有二种,一种是过去有过而如今没有了,如某种灭绝的飞禽,这不能因其已不存在而否定其曾为“有”;一种是过去就从来没有过的事物,如天塌陷的事,这是本来就不存在的“无”。本来就不存在的“无”不会生“有”,本来存在后来不存在的更不是“有”生于“无”。由此可见,“有”是客观存在的。

接着,墨子进而阐发了关于物质属性的问题。他认为,如果没有石头,就不会知道石头的坚硬和颜色,没有日和火,就不会知道热。也就是说,属性不会离开物质客体而存在,属性是物质客体的客观反映。人之所以能够感知物质的属性,是由于有物质客体的客观存在。


宇宙论

墨子认为,宇宙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个体或局部都是由这个统一的整体分出来的,都是这个统一整体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也就是整体包含着个体,整体又是由个体所构成,整体与个体之间有着必然的有机联系(这与佛家的“整体观”有点类似)。

由此,墨子建立了时空理论,他把时间定名为“久”,把空间定名为“宇”,并给出了“久”和“宇”的定义,即“久”为包括古今旦暮的一切时间,“宇”包括东西中南北的一切空间。时间和空间都是连续不间断的。因此,进一步墨子认为,于整体来说,时空是无穷的,而对于部分来说,时空则是有穷的。意思就是对于整个宇宙来说,时空是无穷的,但对于个人、具体事物来说,时空是有限的。

我们知道,当代哲学把时间定义为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把空间定义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那么,这就说明两千多年前墨子对时空的定义是准确的,与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是相符的。此外,著名学者徐希燕博士说,“墨子的时空定义用现代哲学的语言讲是操作主义,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建立,正是操作主义的”

墨子还指出,连续的时空是由时空元所组成。他把时空元定义为“始”“端”,“始”是时间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端”是空间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

在这里,墨子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粒子论,属于量子科学范畴。近年,中国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标志中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而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命名为“墨子号”,就是为了纪念墨子在早期物理学方面的成就。


数学论述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

墨子所给出的数学概念主要有:“倍”、“同长”、“中”、“圜”、正方形、直线等等。

关于“倍”的定义。墨子说:“倍,为二也。”(《墨经上》)亦即原数加一次,或原数乘以二称为“倍”。如二尺为一尺的“倍”。关于“平”的定义。墨子说:“平,同高也。”(《墨经上》)也就是同样的高度称为“平”。这与欧几里得几何学定理“平行线间的公垂线相等”意思相同。

关于“同长”的定义。墨子说:“同长,以正相尽也。”(《墨经上》)也就是说两个物体的长度相互比较,正好一一对应,完全相等,称为“同长”。

关于“中”的定义。墨子说:“中,同长也。”(《墨经上》)这里的“中”指物体的对称中心,也就是物体的中心为与物体表面距离都相等的点。

关于“圜”的定义。墨子说:“圜,一中同长也。”(《墨经上》)这里的“圜”即为圆,墨子指出圆可用圆规画出,也可用圆规进行检验。圆规在墨子之前早已得到广泛地应用,但给予圆以精确的定义,则是墨子的贡献。墨子关于圆的定义与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圆的定义完全一致。

关于正方形的定义。墨子说,四个角都为直角,四条边长度相等的四边形即为正方形,正方形可用直角曲尺“矩”来画图和检验。这与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正方形定义也是一致的。

关于直线的定义。墨子说,三点共线即为直线。三点共线为直线的定义,在后世测量物体的高度和距离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晋代数学家刘徽在测量学专著《海岛算经》中,就是应用三点共线来测高和测远的。汉以后弩机上的瞄准器“望山”也是据此发明的。

此外,墨子还对十进位值制进行了论述。中国早在商代就已经比较普遍地应用了十进制记数法,墨子则是对位值制概念进行总结和阐述的第一个科学家。他明确指出,在不同位数上的数码,其数值不同。例如,在相同的数位上,一小于五,而在不同的数位上,一可多于五。这是因为在同一数位上(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五包含了一,而当一处于较高的数位上时,则反过来一包含了五。

墨子还在力学、光学、几何学等领域均有贡献

“足敝下光,故成景于上;首敝上光,成景于下”。这是小孔成像的原理,两千年多后的1826年,法国人尼埃普斯(Joseph Niépce)基于这个原理发明了第一部照相机。

墨子首先探讨了光与影的关系,他细致地观察了运动物体影像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景不徙”的命题。

也就是说,运动着的物体从表观看它的影也是随着物体在运动着,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因为当运动着的物体位置移动后,它前一瞬间所形成的影像已经消失,其位移后所形成的影像已是新形成的,而不是原有的影像运动到新的位置。如果原有的影像不消失,那它就会永远存在于原有的位置,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所看到的影像的运动,只是新旧影像随着物体运动而连续不间断地生灭交替所形成的,并不是影像自身在运动。墨子的这一命题,后来为名家所继承,并由此提出了“飞鸟之影未尝动”的命题。

随之,墨子又探讨了物体的本影和副影的问题。他指出,光源如果不是点光源,由于从各点发射的光线产生重复照射,物体就会产生本影和副影;如果光源是点光源,则只有本影出现。

接着墨子又进行了小孔成像的实验。他明确指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物体通过小孔所形成的像是倒像。这是因为光线经过物体再穿过小孔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物体上方成像于下,物体下部成像于上,故所成的像为倒像。他还探讨了影像的大小与物体的斜正、光源的远近的关系,指出物斜或光源远则影长细,物正或光源近则影短粗,如果是反射光,则影形成于物与光源之间。


“力,形之所以奋也。止,以久也’——说的是“惯性定律”,发现这一定律的牛顿晚墨子一千多年出生。

墨子给出了“动”与“止”的定义。他认为“动”是由于力推送的缘故,更为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止,以久也,无久之不止,当牛非马也”的观点,意思是物体运动的停止来自于阻力阻抗的作用,如果没有阻力的话,物体会永远运动下去。

这样的观点,被认为是牛顿惯性定律的先驱,比同时代全世界的思想超出了1000多年,也是物理学诞生和发展的标志(亚理士多德认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力物体就不会运动,而停止是物体的本性,这样的观点是符合常人观测的结果的,却是肤浅和错误的)。

倍,为二也;平,同高也;同长,以正相尽也。中,同长也;圜,一中同长也”——在这里,墨子又与欧几里得的几何学不谋而合。


关于杠杆定理,墨子也作出了精辟的表述。他指出,称重物时秤杆之所以会平衡,原因是“本”短“标”长。

用现代的科学语言来说,“本”即为阻力臂,“标”即为动力臂,写成力学公式就是动力×动力臂(“标”)=阻力×阻力臂(“本”)。

墨子还对杠杆,斜面、重心、滚动摩擦等力学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在光学史上,墨子是第一个进行光学实验,并对几何光学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家。

如果说墨子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也不为过分,至少在中国是这样。正如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卷中所说,墨子关于光学的研究,“比我们所知的希腊的为早”,“印度亦不能比拟”。


墨子还对声音的传播进行过研究,发现井和罂有放大声音的作用,并加以巧妙地利用。他曾教导学生说,在守城时,为了预防敌人挖地道攻城,每隔三十尺挖一井,置大罂于井中,罂口绷上薄牛皮,让听力好的人伏在罂上进行侦听,以监知敌方是否在挖地道,地道挖于何方,而作好御敌的准备。

尽管当时墨子还不可能明白声音共振的机理,但这个防敌方法却蕴含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此外,墨子还善于制造发明,不管是制造用于军事攻守的武器,还是生活中的工具。《墨子兵法》中关于器械的篇章尤为著名,墨子曾设计了连弩之车、掷车、转射机、窑灶鼓囊等攻守城的武器。


单凭以上对科学技术的贡献,我们可以说,墨子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如果当时中国走向墨子的“理想国”,那么即便不提思想,中国在科学领域,一样可以领先全世界。

梁启超在《墨经校释•自序》中抱憾地说:“在吾国古籍中,欲求与今世所谓科学精神相悬契者,《墨经》而已矣,《墨经》而已矣。”


机械制造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曾花费了3年的时间,精心研制出一种能够飞行的木鸟(风筝纸鸢),成为中国古代风筝的创始人。

他又是一个制造车辆的能手,可以在不到一日的时间内造出载重30石的车子。他所造的车子运行迅速又省力,且经久耐用,为当时的人们所赞赏。

墨子几乎谙熟了当时各种兵器、机械和工程建筑的制造技术,并有不少创造。

在《墨子》一书中的《备城门》《备水》《备穴》《备蛾》《迎敌祠》《杂守》等篇中,他详细地介绍和阐述了城门的悬门结构,城门和城内外各种防御设施的构造,弩、桔槔和各种攻守器械的制造工艺,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构筑技术。他所论及的这些器械和设施,对后世的军事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


逻辑学

墨辩和印度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

墨子在逻辑学方面的成就丝毫不亚于科学和思想领域

墨子哲学思想的认识论 ,主要以 “ 耳目之实 ”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

墨子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废(发)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

简单理解,墨子认为任何一件事,都要从经验上来认知然后加以取舍,不能光听到“名声”,就下结论、或做取舍,需要从“事”、“实”、“利”三个维度来甄别,符合这三个维度方下结论、做取舍,不符合则不下结论、做取舍。

由此,墨子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逻辑思想体系。墨子将辩论的“辩”提升为逻辑方法论,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进入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

在清末墨学第二次复兴时,孙治让对《墨子》一书“研校十年,略识旨要”,写下了力作《墨子閒诂》。他在了解西方的形式逻辑,印度的因明学之后,感到墨子的辩学可与它们相通,认为墨子的辩学有其体系结构:

“尝谓《墨经》揭举精理,引而不发,为周名家言之宗。窃疑其必有微言大义,如亚里士多德之演绎法,培根之归纳法及佛氏之因明论者。”

如今,墨子的“墨辩”和印度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


对刚封建皇权。

一门心思想推行仁政。

提倡人人生而平等,“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主张“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诸侯连年征战,百姓置身于水火,苦不堪言,墨子提出“非攻”

跳出来反对兼并战争,和大多数人不同,墨子从来不只是说说而已。

“你们要打,得先打赢我。”

他曾奔赴千里止战楚宋,也曾攻城推演九胜鲁班。

让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带着自己所制造的守城器械赶赴宋国。

最后逼得楚惠王无奈退兵。



教育思想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设有文、理、军、工等科的综合性平民学校,就是墨子在30岁前创办的。这个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史称“弟子弥丰充满天下”。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并且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目的。


“侠义”是他的代名词,也有人将墨子看做是最早的“黑社会”创始人。

但正如金庸先生所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墨子一生侠义,从不做欺男霸女为祸百姓之事,相反,一生都在为天下百姓而四方奔走,以一己之力挑战整个封建时代。

“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就是他的毕生理想。

毛主席曾评价墨子是“古代辩证唯物主义大家”“是比孔子更高明的圣人”

而墨子对自己的评价是:“此仁也,义也”,谓之“天德”,谓之“天志”,谓之“圣王之道”。

在我个人看来,若是这世上真的有完人,便只有墨子。


他是科圣,是墨家的第一任巨子,也是科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

他叫墨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平民出身的哲学家。做过牧童,学过木工。

他的心愿是世界和平


user avatar   yuan-fang-qing-m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有一个兵,叫赵章成,不识字,不懂带兵,只会当一个普通炮兵。

后来,这个炮兵凭着精湛到极点的个人技术,以无可置疑的功勋,当上了开国少将。

在新中国所有的将军中,有不识字的,但不懂带兵的,也从没带过兵的,赵章成算独一份。

大渡河边的赵三炮

赵章成最初属于西北军,在这里他接受了炮兵训练,从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变成了一个普通的炮兵。

1931年,赵章成所属部分反正,加入了红军。

入党后,这位未来的红军炮神依然保留自己朴素的农民信仰,信佛,不愿杀生。

史书记载,最初加入红军后,赵章成每次作战开炮前,总要对天祷告一番,说自己是奉命开炮,希望死去的冤魂不要来找他。

一路跟着红军长征,一路祷告。

这件事在红军中高级干部中一直传为笑柄,政委们给赵章成做了几年的思想工作,直到长征结束后,才算勉强改过来。

就这么朴素传统的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却天生具备惊人的炮兵天赋。

1935年5月25日,赵章成跟随红军来到了大渡河边。

此时的红军,岌岌可危,刚刚喋血湘江,10万人锐减为3万人,损失惨重。

如今前有天险,后有追兵,人困马乏,也基本算是弹尽粮绝了。

当年石达开,就是在大渡河这里全军覆没的。

当时红军的情况凶险到什么状况?

强攻大渡河这种天险,红军一次却只能运18个人过河。

第一船的领队是连长熊尚林,抗战时在晋察冀阵亡。

第二船的领队是营长孙继先,建国后授中将军衔,任济南军区副司令。

为他们提供远程炮火支援的,是赵章成。

这十八勇士到了对岸,被敌人的机枪阵地死死压制不敢抬头之时。

整个红军,只有一架迫击炮还可以开火作战,而且零部件已经在行军作战中损坏,没有炮架,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炮筒。

赵章成,只能靠人工手持炮筒来强行发射。

更过分的是,全军上下只剩下了三发炮弹。

要知道,迫击炮是一种滑膛炮,里面没有膛线,射击精准率极低,是一种便携式前线火力支援工具,设计出来就是用以打面积目标的,只有成群发射才有威力。

林彪下令炮火支援。赵章成报告:

只剩3发炮弹了,怎么打?

林彪说:

全部打掉!

赵章成说:

那以后就没炮弹了!

林彪大声喊道:

让你打就打,马上执行命令!现在这一关过不去,哪还有什么以后!

指望赵章成用3发迫击炮弹搞出什么作为,难度相当于让一名士兵用老旧的滑膛枪作战,然后命令他三枪干掉三个敌人。

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更别说这只是一架损坏的迫击炮,连炮架都没有。

而赵章成利用这三发迫击炮弹,在红军历史上最需要火力支援的这一时刻,徒手扶住炮管,无依托射击,三发全部命中目标,摧毁了敌人的三个机枪火力点。

赵章成神一样的炮击技术,让十八勇士趁机夺取了滩头阵地的工事,并给第二批增援部队的渡河争取了时间,并最终赢得了大渡河之战。

大渡河是翼王的悲歌地,但却是红军的胜利场。

对今天的解放军而言,三发迫击炮一文不值。

但是对当年的红军而言,这三发迫击炮的成功命中,立下的是天大的功劳。

林彪是这么评价赵章成的:

“要象赵章成同志那样,使技术达到了艺术的标准。”

而毛泽东主席,则专门签发并授予赵章成一个非常特殊的“神炮手”光荣称号。

这一幕,被永远的记载入了中国炮兵史和中国军史。

史书上对“炮神”赵章成战斗技艺的评价是四个字:

“人炮合一”

战功不断的八年抗战抗日战争时,赵章成战功不断。

1940年,百团大战关家垴战斗爆发,日军的冈崎大队被八路军包围。

日军占据了一个山头,借助地利,用十几挺机枪组成了一个密集的火力网,居高临下的压制了八路军,借此拖延时间,等待援兵,甚至希望借此合围八路军主力。

为尽快消灭敌军,赵章成带着一门迫击炮和十几个人,来到了敌人山头阵地的脚底下。

在这里,赵章成将炮口调成了88.5度特大射角,不可想象的射角。

88.5°角的炮口是什么概念?

完全垂直于地面,是90°角。也就是说,这门迫击炮的炮弹,发射时近乎于垂直于地面。

稍有不慎,碰到了风向逆转,那炮弹就是直上直下,能把自己给炸了。

但这个位置,是在当时的地形下,唯一可以攻击到日军的地方。赵章成的炮兵阵地和日军的机枪阵地,直线距离仅30多米。

只不过一个在山头上,一个在山脚下,大家隔着一个悬崖。

在这里,赵章成独自操纵唯一的迫击炮,其他所有人都当炮兵助手,全部职责就是给赵章成不间断的送炮弹。

赵章成以每分钟40~50发的速度,超速射击接近6分钟,共发射了240发炮弹,平均1秒半1发。

战后,这支迫击炮的炮管,被打的通红。

在此战之前,全世界迫击炮的最大射角记录为85°角,最大射速记录为每分钟30发。

赵章成一战打破了2项军事世界纪录。冈崎大队被炸懵了,所有的机枪阵地都被炸瘫痪了。

我军步兵趁势突击,一举攻占了敌人的阵地,全歼冈崎支队400余精锐部队。

日军俘虏说,炮弹满天飞,还没搞清楚炮弹是哪来的,人已经死了很多,所有的轻重机枪都被炸成了废铁,日军指挥官根据炮火密度判断八路军有一个迫击炮排或者迫击炮连正在进行齐射。

但实际上,只有赵章成一个炮手和一门炮而已。

赵章成除了打炮打的准,对迫击炮本身的结构,也了如指掌,甚至可以随意改变。

百团大战榆辽战役时,八路军在管头这里碰到了日军的碉堡群,因为迫击炮本身威力小,对藏在碉堡里的日军无可奈何。

为解决顽抗的敌人,赵章成突发奇想,将迫击炮弹拆开,倒出部分炸药,替换成辣椒面,然后用这样的特制炮弹轰击敌人的碉堡。

这样的迫击炮弹,威力更小了,但炸开后,辛辣刺鼻的辣椒面瞬间弥漫了整个碉堡,到处都是红色的烟雾,看起来特别的可怕。

经常使用毒气弹的日军,看到不断向自己靠近的红色烟雾,再闻到那个刺鼻的气味,害怕了。

他们认为八路军对他们使用了毒气弹,吓的屁滚尿流的逃出了丝毫无损的碉堡。

离开碉堡后,日军当然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全军覆没。

4座庞大坚固的碉堡群,在此战中被彻底拔除。

到了1942年8月,赵章成甚至成功改造了迫击炮,将这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只能曲射的火炮,改造成了可以平射。

可以平射的迫击炮,对日军碉堡的威胁度大幅度提升。

赵章成,等于说是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大炮。

而他使用的零部件,居然是高粱秆,他用这个东西套住了炮弹,让炮手可以在平射状态下,顺利击发雷管来发射炮弹。

在那个严重缺乏弹药,打一发炮弹都要上报最高指挥官的困难时期,赵章成是当之无愧的红军炮兵第一人,立下了汗马功劳。

解放战争时期的赵章成

赵章成本人的控炮技术天下无双,尤其是迫击炮,到了赵章成手里简直就是神炮。

但赵章成本人农民出身,大字不识一个,只是靠天赋把迫击炮给练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缴获了国民党军大量的重炮,成批量的组建了大量的炮兵部队,曾经视若珍宝的炮弹,也不再那么匮乏了。

这时候赵章成的短板就出现了,他对于重炮特别陌生,学习掌握的速度很慢,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去指挥炮兵部队,他只喜欢自己开炮。

重炮的威力,自然远远大于迫击炮。

而炮兵阵地的齐射威力,也自然远远大于单人炮手。

所以在大兵团作战的解放战争时期,和其他将帅相比,赵章成并未立下太大功勋。

整个解放战争时期,赵章成未指挥过任何一次小型战役,也未在解放军的炮兵理论中留下任何著述。

人无完人。

但在新中国建立后,不识字又不会带兵,不懂重炮且不会指挥炮兵部队的赵章成,被任命为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授少将军衔。

开国少将!

所有炮兵领域的高层,无一人对此任命不服。

因为赵章成对革命的贡献,配得上这个职务和这个军衔。

成为开国少将和炮兵部队里的绝对高层后, 赵章成最喜欢的还是自己的迫击炮。

在多次炮兵比武演习时,已经年逾花甲的赵章成在检阅时经常亲自上阵,教导炮兵们如何开炮。

甚至,是在水中进行无依托空手射击。

不管给多高的军衔,赵章成从不认为自己是官,骨子里依然是一个炮兵。

一直到今天,解放军再也不缺火力的今天。

赵章成发明的一切,依然在中国炮兵部队里流传了下来。

如何在最困难,近乎于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战斗,今天的解放军炮兵,都懂。

徒手扶炮管的绝技,全世界只有中国炮兵这里还有人会。

1969年11月,赵章成病逝于北京。

逝世后,赵章成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第一室,和已经去世的国家和军队高级领导人共处一室,待遇远超开国少将。

他的灵前,被人们摆放着两座精巧的迫击炮模型,以此来纪念这位特殊的红军炮神。

资料来源:人民网、新华网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原文:不识字,不带兵,他仅凭手艺当上了开国少将


user avatar   gou-hu-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https://www.zhihu.com/video/1225415529387151360



大神在此!

他在黑暗中高举火把,用思想引领人民群众继往开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user avatar   nryanne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杜环,唐朝人,京兆杜氏出身,是杜佑的侄子、杜甫的侄孙

杜环在公元751年跟随高仙芝参加怛罗斯之战,被阿拉伯军队(主要由波斯人构成)俘虏。可能因为波斯人畏服贵种,且杜环口才和能力俱佳,他并没有像别的俘虏一样身陷囹圄,反而成为了阿拉伯朝廷的座上宾。在公元751-762年,杜环游历了几乎整个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土地,从中亚的撒马尔罕到北非的马格里布。杜环还去了一些当时的世界级大都市,比如大马士革耶路撒冷。最后,他经由非洲埃塞俄比亚地区的基督教阿克苏姆帝国,在索马里登船,一路向东回到广州港

后来,他把自己的行程编纂成《经行记》一书,可惜现在此书已经失传,只有他叔叔杜佑引用在《通典》之中的1500余字得以幸存。

杜环的阿拉伯之旅,不仅使得后世之人惊叹于彼时中国人行迹之广,对唐朝朝廷而言,也有颇为重要的意义——他在阿拉伯享受的优待,以及对阿拉伯强盛的描述,启发了深受吐蕃侵扰的唐廷,间接促使唐朝在公元785年派遣使者,意图联合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双面夹击吐蕃。此事详见首阳大君答案:

【奉狗巨唐】


user avatar   hui-yi-zui-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韩伟将军一直想为红34师牺牲的战士争取烈士的身份。

据儿子韩京京回忆,他陪父亲见过一个民政部主管优抚工作的司长,人家很客气地说:

韩老,您要求给34师的6000官兵追认烈士,可是按照规定……

韩伟一听拍着桌子站了起来,情绪激动地说:

34师都打光了啊,只剩下我一个团级以上的干部,我上哪去找证明人!


按照规定,总得知道牺牲的战士是谁吧,可是34师都打没了,名字根本不知道叫什么,更不用说追认烈士了。


湘江战役太惨烈了,当地有句话叫“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6000子弟为了掩护红军几乎全部牺牲掉了,大部分官兵都很年轻,永远年轻。


师长陈树湘突围时腹部受伤,敌人把他俘虏了,开心的准备邀功去,陈树湘用手从腹部伤口处铰断了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


陈树湘师长是一个缩影,许多人牺牲的将士都经历过这样艰难的选择,只不过无人知晓他们的名字,无人了解他们的故事。


福建多地政府后来寻访很久,找到了一些牺牲将士的名字,他们是:

李马子生、俞兰保生、修马金子、朱春秀妹、赖老石头、陈三哩子、戴七子、李四古佬……


这些可能都不算名字,因为家境贫寒,可能父母没给取什么名字,但是这些真实存在的人永远的留在湘江边,融入了这片土地。


后来再不信神仙救世主,若真有神仙救世主,那也应该是李马子生、俞兰保生、修马金子、朱春秀妹、赖老石头、陈三哩子、戴七子、李四古佬……


user avatar   buer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古今中外有一人:毛泽东。

央视曾经有个纪录片,开篇是这样写的: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

让人激动万分,心潮澎湃,然而毛泽东又何止于此。

如果我们不沉迷于他一生的功过,不纠结于他一生的毁誉。从这无穷无尽的、无论是毁还是誉的世俗之见中跳出来,仔细品味。毛泽东这一生,做了四件事,一是解决了外国人对本国人的剥削,二是解决了人多的民族对人少的民族的剥削,三是解决了富人对穷人的剥削。在最后,他在解决能力强的人剥削能力弱的人的路上失败了。而这四件事,都只有一个指向,便是让每一个人,在人类社会中,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毛泽东试图把每一个从以下环境中解放出:把人从国家中解放出来、从民族中解放出来、从阶级中解放出来,从自然而然的造物主手中解放出来。

一、把本人国从外国人的剥削下解放出来。

在世界范围内,领袖并不少见。美国之华盛顿、罗斯福;日本之明治天皇、俄国之彼德大帝……无不被其国其民赞扬传颂,也无不受他国他人之称赞礼敬。

特别是二战以后,凡是被奉为领袖的人,基本都是因为他们让国家取得了独立。那些取得了国家独立,把国家从危险中拯救出来的人,成了毫无疑问的领袖。我们目之所及被称为领袖的人,就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

把本国人从外国人的剥削、威胁或者歧视中解放出来,往往伴随而来的是国家之富强。然而国家之独立,国家之富强,却不一定和该国之每一人每一民族有关。华盛顿让美国从英国的剥削中解放了出来。但在印第安民族却仍然受到不公的待遇。罗斯福把美国从法西斯的威胁中解放出来,但有色人仍然饱受歧视。

这些被世人传颂的领袖。也仅做到了毛泽东的第一个阶段,把本人国从外国人的剥削或威胁中解放出来。后面的基本上无从谈起。

二、把人少的民族从人多的民族的剥削中解放出来

这是毛泽东的第二步,他实行的是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并且真真正正的实现了。这一点,上述的领袖们,鲜有人能做到。反观千百年来,许多独立的后的国家,因为本国内民族的争斗,至今仍不绝于世。打倒了一个剥削,造就了新的剥削;取得一个独立,同时又造就了新的奴役;造就了从未有过的繁荣,却也收获了从未有过的凋零。

三、把穷人从富人的剥削中解放出来

那些取得民族独立、国家独立、甚至于大小民族平等的国家和民族。也就止步于此。他们很难解决一个不分国家、不分民族、不分时代的共性问题,即富人对穷人的剥削问题。他们消灭了他国对本国的剥削,消灭了他族对本族的剥削,但在本国内,本族内,这种贯穿古今的富人对穷人的剥削却无法消灭。这就是为什么,有的领袖在带领一国人民取得独立后,在打倒一个剥削后,又有新的剥削加重的问题。从而循环往复被推翻。而毛泽东,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个阶段,毛泽东在解决一个人类社会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

四、把能力弱的人从能力强的人的剥削中解放出来

在地理学上有这样的概念,即内力和外力的概念。内力造出大江大河,高低起伏来;外力主要是削高填低,把地球抹平;内力有地壳运动,外力有风雪雨霜。这是一个自然现象,有人类以来的自然现象,正是因为这一现象,人生而有贤与贤,有肖与不肖,有能力强有能力弱。因此就造成了高与低,富与穷。这一根本,造成了以上三个不平等的根本。这一根本,造成了能力强的富人剥削能力弱的穷人、造就了能力强的民族剥削能力弱的民族、造就了能力强的国家剥削能力弱的国家。

单从政治方面来讲,秦用大一统的君主制,解决了秦以前的贵族政治。这中间经过了举孝廉等政治制度的探索,最后到隋唐才有了科举制,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到了宋之后,贵族政治才不那么显耀。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种知识制,知识制就是精英制。有知识者统治人,而无知识者就成为被统治者,以至被剥削。到明代,知识制的派别之争,前所未有,精英中一派和另一派的斗争何其残酷,然而广大的人民群众,却依然饱受压迫。历史的舞台上没有人民。时代海瑞的历史意义不在于抬棺骂君,而在于群众路线。知识制,即精英制,到民国以至极至。到处是所谓民国风骨,这其实都是精英阶级的小脾气,人民群众的命运没有因为共和与民主而有所改变。

如果稍微总结一下的话,那就是君主制干掉了封建制,共和制又干掉了君主制。这背后,从贵族过渡到贵族+精英,又从贵族+精英过渡到精英+贵族,再从这个阶段,过渡到精英统治的阶段。

而毛泽东的最后一次努力,就是要消灭这种天生的、天然的、似乎是不可逆转的不公与剥削。毛泽东,这位超级领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作地球上最强的外力。用外力,去削高填低,去弥补、去除这一内力造就的不公。

写到此处,不由得想起金圣叹点评鲁智深的那段话,而毛泽东,就是应该称得起这样的称号:仁人、智人、勇人、圣人、神人、菩萨、罗汉、佛。

毛泽东,世界人民的超级大领袖。




           

相关话题

  古今中外有哪些人经历了三起三落?或者大起大落? 
  陈宫让吕布众下多带棉衣,吕布的表情为何是这样? 
  有哪些人品很差而个人成就很高的名人? 
  为什么总有人以为刘秀不敢动豪强? 
  袁隆平的杂交稻真的不好吗? 
  西方历史上有哪些有才无德的著名人物? 
  如何评价李敖的狂? 
  为什么以前看楚汉历史的时候觉得吕雉很坏,但是现在去看觉得她做的事情都挺正确的? 
  为什么祖大寿洪承畴等投降是情理之中,却背上骂名? 
  如果要在古代举办一次游泳比赛,哪位历史人物能拿冠军? 

前一个讨论
中国的历史教材真实性、客观性如何?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苏联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 2024-05-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