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曳光弹结构中,弹头内部前半部分一般是钢芯或者铅芯,弹头的后半部有空腔,空腔中有一个一头开口的金属盲管,这个金属盲管叫做曳光管,它的开口朝着弹尾,里面填充着曳光剂,然后用一个金属压环将其固定在弹头尾部的空腔里,再将弹头被甲的尾部向内卷,压住压环不让其脱出。曳光剂和信号弹的信号剂、照明弹的照明剂乃至燃烧弹的燃烧剂一样,属于烟火剂的一种,它是通过在镁粉、铝粉等可燃金属粉末中混入特定的金属盐燃烧时产生特定颜色的火焰来发光的,例如混入锶盐就发出红光,混入钠盐就发出黄光,混入铜盐就发出绿光。以国产56式7.62毫米曳光弹为例,它的曳光药剂成分为硝酸锶61.5%,镁粉23%,铝镁合金粉6%,为了将这些成分粘合起来还有9.5%的酚醛树脂。由于曳光剂对火焰的敏感度较小,为了让它能够顺利点燃,还会在其表面压装一层引燃剂,56式7.62毫米曳光弹中的引燃剂硝酸锶含量为48%,镁粉15%,酚醛树脂7%,同时还有30%的过氧化钡。此外,在曳光剂和引燃剂中间还包括一个两者各占一半的药层,称为传火剂,以保证曳光剂能够确实点燃。曳光弹经常用来指示目标,但是发光的弹道也会暴露武器位置,所以曳光弹一般要求有一定的延迟发光时间,弹头飞出枪口一段距离以后才开始发光,引燃剂和传火剂也起到了延迟发光的作用。
下面拿公开网站上找到的照片,解释一下常见曳光弹的结构
苏联7.62毫米T-46曳光弹剖面,弹头前半段是铅芯,后半段有曳光管,管内填充曳光药剂。曳光管的尾部开口,用一个压环固定,再将被甲尾部向内卷压住压环不让其脱出。国产56式7.62毫米曳光弹结构与其基本相同。
美国7.62毫米M62曳光弹,原理一样,但是它省略了曳光管,曳光药剂直接压在弹头底部的空腔里,底下有一个箔片保护防止药剂脱出。这个金属箔片的中间有一个小孔,发射时火药燃气通过小孔点燃曳光药剂,当曳光药剂燃烧产生足够压力时再涨破箔片开始发光。
上面这些曳光弹都是和主用弹配合使用的,弹道特性和主用弹基本一致。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曳光弹。比如下面这个:
比如这个捷克的7.62x39毫米短程训练弹。这种子弹射程很小,用于在室内靶场模拟射击,节约训练成本。它的弹头圆钝,内部没有钢芯,只有一个曳光管,飞出枪口时能开始曳光,但是很快弹头就失稳了。
还有这个9毫米M939曳光训练弹,它是为AT-4反坦克火箭筒配合使用的训练器材。在平时进行火箭筒发射训练时,不发射真的火箭弹,而是在火箭筒里装上一个膛内枪,发射一颗曳光训练弹。这种曳光训练弹在近距离内的弹道和火箭弹实弹很接近,供士兵练习火箭筒的瞄准射击,节约训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