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所有中国落后的领域或者不能掌握的科技,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需要长期积累的领域,而最近几年的新兴领域中国基本不落后。
由于中国发展晚错过了早期技术起步阶段,而这些领域也没啥弯道超车机会。不是所有技术都能弯道超车的,有的技术40年多年都是直道,先发优势会一直保持。
浏览器内核就是这么个领域,目前全球最流行的内核是WebKit,它的前身是KHTML,2002年的时候苹果就采用KHTML作为safari浏览器的内核了,而KHTML是作为KDE项目的子项目早在1998年就开始开发了。
另一个流行的浏览器内核是Mozilla的Gecko,它是Firefox浏览器的内核,它的前身是来自Netscape公司的浏览器,而最早可以追述到 1993年Netscape成立时开发的Mosaic。
目前的浏览器内核都起步于 90年代,哪怕被淘汰的那几个也基本都是90年代开始开发的。Opera是1995年开始的,IE是为了对抗Netscape,是1994年开始的。
国内互联网行业很繁荣,掩盖了一些东西,比如 超大规模软件领域的落后,超大规模软件都是千万行代码起步,需要数百甚至上千工程师共同开发维护的项目。
超大规模软件要想成功,就要起步早,还要能坚持投入,靠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去积累。目前行业里超大规模软件基本都起步于90年代,而且几乎都是美国的,因为90年代美国软件业已经成熟了,而它自身庞大的经济体量也给超大规模软件提供了足够的市场和人才,使得它可以一直持续积累到现在。
国内在90年代,即使最优秀的程序员水平也和美国有巨大差距,而且很稀少,比如90年代初最优秀的程序员就是 雷军,周鸿祎,张小龙,鲍岳桥,王志东,廖恒毅等,也只能做应用开发,他们还没有做超大规模软件的技术能力。
国内能从90年代开始并且能存活至今的超大规模软件项目,有且仅有 WPS Office,WPS Office拥有3500万行以上的C++代码,编译集成一次即使用最高性能服务器也要近三小时,日常开发维护需要1000+程序员。
如今版本的WPS项目起步阶段的程序员有 沈家正和许式伟等。
许式伟可能比较出名,他是七牛云存储创始人CEO,Golang的布道者,Go+发起人。
沈家正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但是这张图估计很多人看到过,图片里被 求伯君,雷军,柳传志,杨元庆,四个董事长CEO围观写代码的程序员就是 沈家正沈老师,WPS团队技术灵魂,而他们此时看的屏幕上,很可能就是WPS的源代码。
BAT三巨头如果想开发浏览器内核,那么他们起码应该在十年前就开始做了,如果现在才开始,那么起码十年以后才会有比较完善的版本。即使是 google和苹果,把Webkit做到用户比较认可的水平也是用了十多年。
我认为这个就和为啥国内这么多饮料厂商不开发一款中国人的可乐?为啥国内这么多手机厂商不开发一款新的处理器架构?差不多。。
就是护城河原理。首先人家先做出来了、之后好像可口可乐,把价格压到极限。要么好像Webkit,免费给你用。要么好像ARM,只收取非常低的专利费。
导致后来者无利可图。。。
直说了吧,这三家都不喜欢开放的Web生态,这才是根本原因……
他们都希望把用户圈在他们自己的生态环境里面就够了……
国外也没几个公司开发浏览器内核。
除了Google,Google其实是一个很缺乏安全感的公司,这货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和互联网绑定了,互联网的任何风吹草动他都很敏感。
只要互联网足够繁荣,Google就能赚到钱,互联网衰退,甚至只需要开始走向封闭,Google的业务就没了,这也是Google和SNS天然敌对的原因。
所以,Google需要扫清一切挡在用户和互联网之间的障碍,不管是浏览器还是宽带接入……
现在地球上除了Google,也就苹果在维护浏览器内核了……
其他的互联网公司也兴致寥寥……
所以说这不是大家YY的核武器……
我觉得吧,有些东西越少越好,例如浏览器内核和操作系统内核以及处理器指令集。
有那么一两个,有持续的维护投入就够了……
放过程序员吧……
字符集和编码的问题还没统一呢……
==========================================================
补充火狐的问题,Mozilla不是一家商业公司,很显然不在这个问题的讨论范围。而且因为Google的赞助费大幅削减,Firefox停更也只是时间问题……
更何况,一家80%的收入来自于Google的公司,你直接说Firefox是Google投资开发的一点儿问题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