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乐手,重度音乐爱好者,但问题涉及到发烧和设备两个关键词,感觉进入了某个反智倾向严重的圈子。
平时听歌在自己的移动工作室里:
设备是电鼓专用的全频音箱Roland CM220:
由于乐器专用,且停产了,听说过的人应该不多。但好就好在电鼓箱是全频箱,不存在哪个频段有缺陷这一说法。其他消费级产品和这个箱子比起来真的弱爆了。所以装修的时候我选择把箱子钉死在车上:
给箱子配的调音台是百灵达XR18,就不说录音相关功能,作为数字音频接口、功放来说,也实在优秀:
平时听歌,哪块不好听拧哪里,鼠标一拖一拽就妥,可以保存预设。不管活结还是小野丽莎,这套系统都好听的要死。所以实在不怎么理解设备发烧友对预调试产品的狂热。好听的声音设备永远是自己调试的结果,附带常见乐器频率对照表,供参考哈。
就说“插件是否能达到与硬件完全一致”这事。
理论上插件想达到与硬件“完全一致”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实世界就是不完美的,同一个型号的两个不同设备都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多少会有点微小差别,那么插件怎么可能跟硬件完全一致嘛……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像硬件一样”又是完全可能的——因为除了建模以外,我们还可以采样啊!老铁Acustica Audio了解一下呗?我直接对硬件进行采样,理论上你过硬件什么动静我就是什么动静。
不要跟我说什么“硬件基于的是模拟电路或数字驱动的实体”,在电声学领域里,采样和傅里叶变换破一切玄学,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