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他们完全不在意。
牛津计算机系本身就更偏向于理论相关的研究,本科计算机教育对编程能力的培训在我看来远远不够(当助教的时候简直是大开眼界)。更别提编程竞赛了。 参加竞赛的一般都是学生自发组织。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想做学术的去读论文做研究,想进大公司的去实习,想转行的去金融公司实习,还有自己创业的。 竞赛,竞赛是什么?能当饭吃么?对职业发展有很大帮助么?
对牛津学生来说:
1. 有学校在,足以让他们的简历通过大公司的筛选。竞赛是可以锦上添花,但考虑到收益/付出,这锦上添的花极其有限。
2. 没教练,没宣传,没环境,队友都未必凑得齐。还不如振臂一呼我要创业呼啦啦啦涌来的人多。
3. 没有竞赛经历(就算有了也不写),没准面试官出题还简单点。
(脑补一下面试官内心:哦哟这个人去过final,那我得找个难题。。。)
作为一个搞了很多年竞赛的人,明白了这个道理的时候简直是一把辛酸泪。原来Hard模式是我自找的?
--------
2009年牛津拿到了World Final的第6名, 2008年是23名。其余我就没听说过进final了。
我09年秋天到牛津,收到了一封标题为[programming contest]的邮件,问全系学生有没有人愿意去参加一个叫做acm icpc的编程竞赛。我区域赛去过4次,大二去final后退役,还有资格参赛。于是回信,表示有兴趣。对方非常开心:
1. 他们是学生自主参赛,系里可以报销路费。
2. 上届选手们(世界第六,分别是波兰人和斯洛伐克人)退役了,想要当教练再组一支队伍。
3. 已经俩人了就差你了!你快来,大家认识一下就可以参加区域赛了。
当时我有点惊呆,不需要培训的吗?而后得知:
1. 区域赛只有一次机会,不过出线名额很多。
2. 招了挺久,只有2人报名,经验都不丰富。
3. 收到这封邮件的时候距离区域赛还有近二周…… 呵呵呵呵。队长说还能训练一两次。
(想到大一第一次组队训练的时候,我们女队三个人还在互相谦让说你们先用键盘吧我不急……)
然后我以来不及申请去区域赛的签证为理由推脱了。
队长很吃惊地问我:你在英国,去德国还要签证吗?
然后又问我:你愿意来当教练吗? (4个教练2个队员这样真的合适么呵呵呵呵)
4年之后,当年的3个队员都在牛津博士毕业而后去Google了。
后来在Facebook London里遇到的大部分去过World final的人,大部分是从中东欧国家去参赛的,比如俄罗斯,乌克兰,波兰等…… 英国人目前我还没遇到过一个。其实计算机系里我都没遇到过几个英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