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没有? 第1页

           

user avatar   xxoo123-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最大的能力,就是认识到自己没能力!

就算在号称精英最集中的知乎

超过百分之九十的人

依然只读了一个不好不坏的大学

毕了业找了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

家里面父母都平平常常的劳动者

除了本专业外几乎没有什么特长

感情一般从没和喜欢的人在一起

相貌平平属于放在人堆都找不出

工资很低交了房租后就寥寥无几

只是

大多数人并不能清楚认识到原因

是因为自己身上并没有什么能力

每天刷着微博看着知乎津津自得

批评国家批评社会感到世界不公

确从未想过自己其实就中庸普通

总觉得怀才不遇甚至想逆天改命

所以

我们这代年轻人在这浮躁的社会

很少有几个人能认识到自己缺点

我觉得一个人能正视自己没能力

才是这当前社会上最缺乏的能力!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意识到别人到底有多高的能力





我在西藏混,总有内地来的朋友要我带他们去珠峰。2015年珠峰公路重修以后好走了很多很多,这个倒也不是什么难事,我也不是不愿意带,可是几乎每一个来珠峰的朋友,都会给你来一句:


这山也没有多高嘛


每次听到这个话我就想一脚把他给踹下去。诚然,我承认,在观景台那个位置看珠峰,不过就是一大堆山里面一个稍微高一点的山头而已,仿佛还没有观景台高。我也承认,即使在大本营看,珠峰也没有那么高,大本营5200米的海拔,珠峰顶上才8844米,落差不过3600米多一点嘛。


可是你给我爬一个试试


你知不知道这种错觉仅仅是因为它的高度超出了你的视觉敏感范围而已。

箭头所指便是这么一位,认为珠峰不过如此的朋友,我们可以称他为:孽障


此人确实非常的妖孽,是个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上班的白领,跑到西藏来玩,最爱的就是在各种地方裸奔。冰天雪地里,脱得剩个裤衩子,欢呼雀跃一番,拍照留念。去哪儿都是这个套路,羊湖,裸奔,纳木错,裸奔,去布达拉宫也要裸奔,还好被警察同志摁住了……


不知道这是什么毛病。





孽障说了珠峰没多高以后,开始不停的给我“科普”珠峰到底是有多么的“没多高”。比如说什么离地心最远的地方啊,相对高差最大的地方啊,最难攀登的高山啊,其实这些我早就知道得不能再知道了,因此也烦得不行不行的。


它要是不高你来干毛线啊,你咋不去香山转转得了呢?又不是我非要来的,是你自己要来的。


重要的是,你扯那么多没用的,珠峰在乎么




事情在观景台那里发展到了极致,要不是还有两个别的朋友在,我真的很想给他踹下去跟那条大黄狗一块儿搂着过日子算了。

我有个本事,我知道一条几乎没人去的小路,能够绕过珠峰景区的工作人员,把人直接带到绒布冰川下面去,近距离感受珠峰。一般游客只能到大本营看看得了,我凭着一张老脸能过武警的检查站,一毛钱不花到达绒布冰川脚下,这也是好多朋友找我的原因。孽障也是冲着这个来的,他想拍一张珠峰冰天雪地里面裸奔的照片。


其实珠峰裸奔根本就不是什么太值得炫耀的事情。珠峰附近大白天的气温根本就没有想的那么低,实际气温即使是冬季也只有零下5度左右,体感温度更高,无风的时候扒光了衣服太阳光晒着你呆一个小时也不一定失温。


我也不知道他脑子到底哪儿坏了。


他脱得只剩一条裤衩子开始摆造型的时候,鲜红色的三角裤在刺眼的阳光下显得特别的刺眼,小丁丁顶起一个不大的包包,惨白色的一看就缺乏锻炼的皮肤在冷空气里冒出一层一层的鸡皮疙瘩,让人有一种一巴掌拍死他的冲动。要是珠穆朗玛的山神老爷爷真的存在的话,我希望他赶紧一巴掌拍死这个妖孽。


然后他就被拍死了。


当他摆出一个大鹏展翅的时候,突然咕咚一声就栽倒在地上。


绒布冰川脚那个位置海拔还没有到6000米,区区5700米的样子,但是这个高度对于普通人而言已经是很难忍受了。8844米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已,不能在这种事情上玩儿数学游戏,海拔上面不能玩儿简单的加加减减,超过了4000米的海拔,往上再走500米都是另一个世界另一种体验。妖孽同学在大本营觉得还好,并没有什么问题,再上来500米,倒了。


其实我早就预感到他会倒,早就准备了羽绒睡袋和氧气瓶,剩下几个哥们儿一起给扛到车上去裹好,一个氧气面罩扣上,不一会儿就醒了过来,眼睛里面全是恐惧。


“珠峰还高不高了?”


“高……”


“不高不高,既不是离地心最远的,也不是相对高差最大的,更不是攀登难度最大的。”


“龙哥别逗了……”


“你要是哪怕能爬到半山腰,你说它不高我也敬你是条汉子,边都还没摸着就说不高是不对的。”


“嗯……”


我还告诉他,珠峰有三个坡,北坡南坡东坡,北坡东坡都在中国境内,今天去的是北坡。东坡旁边就有个陈塘镇,海拔2800的样子,相对落差妥妥的6000米。珠峰好攀登仅仅是说的北坡和南坡,东坡攀登难度极大,迄今为止从东坡爬山去过的人都不超过50个人。至于离地心最远,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个椭球。


另外,珠峰并不在乎你们这些比蚂蚁都不如的人类是怎么想它的。





我们都很容易批评或者贬低取得了很高成就的人。


批评或者贬低他们,还会让我们充满了成就感,好像自己也站在了跟他们一样的高度上,从而沾沾自喜。


动嘴去批评一个人的难度,和真的跟他平起平坐的难度,远远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你觉得他不高,仅仅是因为他的高度远远超过了你的理解范围而已。


我以前也喜欢这么干,仿佛是找到了一条迅速达到别人高度的捷径。比如说我特别喜欢讥笑钱学森支持气功,特别喜欢嘲讽牛顿跑去研究神学,特别热衷于提到季羡林年轻时候笔记里写过“想多日几个女人”。


后来我再也不这么干了。在向他们那个高度攀登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孤独寂寞,感受到了寒冷艰辛,感受到了危险高峻,感受到了如履薄冰,感受到了一个不慎就满盘皆输的沉重压力,感受到了无人理解的委屈和愤懑。我看到了高山的高,看到了自己以前的卑微与狂妄,看到了更大的世界,看到了更多的角度。


我意识到了别人到底有多高。


user avatar   minamoto-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非常讨厌这个问题下的大量唯心主义糟粕。


有一条道理是非常明确的,显然,越是重要的事情,便会产生越巨大的影响。

那么反过来,通过这种显著的影响,我们就可以很轻易地测量它,建立一个指标。

比如温度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人就想到了办法观察温度。

如冬天的时候,他们会观察冰融化的快慢来粗略判断温度。

在养蚕的时候,又有:身着单衣,以为体测。

就是说,你自己试一试室温怎么样,如果你觉得冷,那么蚕也会觉得冷,这样你就要保温来养蚕。

在冶金的时候,古人又会通过观察火的颜色来观察温度。


这个例子是说,即使是温度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因其确实有巨大影响,古人便反过来,用这种影响测量它。

我们所谓的个人能力,必然也符合此规律,越是重要的能力,显然其影响就必然越显著,倒过来,通过这种越显著的影响,我们便能越轻易测量它。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该是什么?

显然该是你高考考了多少分?

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没有?

高考考700分的能力很重要,而且绝对是99.99%的人没有。

考研考400分的能力也很重要,而且99.9%的人没有。

而且这两种能力影响绝对大,700分能上清华北大前途光明,而100分只能去蓝翔。

白手起家创业成功上市的能力也很重要,而且还是99.9%人不具备。

而钱多算不算一种能力,不算?因为可能是爹给的,不是你自身的禀赋。


同样,如果你拿SAT,门萨或者是别的标准来测量,也是可以的。

如果你要说坚持和耐心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我认可,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连续干了多少次来粗略判断这个人坚持的程度。


好了,让我们用这个原则看看哪些能力是不重要的?

这个回答下高票所言的同理心,接受现实,选择爱blabla都是看不见摸不着没个标准测量不出来的东西。

你如果要说这种能力很重要,我完全可以说对耶稣基督的信仰非常重要,而且大多数中国人还真没有这个能力。

也许世界上信基督的人太多了,我换一下,完全可以说对飞天意面大神的信仰能力非常重要,因为信面神,得永生。

愿面神的肢条永远抚摸着你,RAmen!


你若问我同理心,接受,爱blabla对我们的生活有没有影响?

我说有,但不是你们说的所谓听到某件事情就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也不是说所谓敢爱敢恨的选择,而是直接下测量工具测出来的同理心。


要如何测量一个人的同理心?可以设计一下测试题:

找来人类分别是在各种情况下哭的,笑的情况。

有喜当爹的笑容,也有金榜题名的笑,有被欺负的哭,也有丧考妣的哭。

将各种各样的笑与哭或是皱眉头等场景全部拍照拍下来,并且对笑声和哭声录音。

随后当成题目测量受众:


图中的人在哭,请问,原因最有可能是什么?

A:此人至亲去世

B:此人失恋

C:此人脚被压到了

D:此人祖国国家队世界杯夺冠

E:此人刚刚炒了比特币


这种题做他个100道,要是谁能得到90分,我们显然就可以说这个人同理心很强,感同身受,善解人意。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只有这样的同理心,才是可重复的同理心,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同理心,才是真本事。

如果一个人同理心的高低是用这种题目测出来的分数,就如同一个的英语水平是托福雅思测出来的话。

我们中绝大多数人一定不会在这个问题下同理心的答案点赞。

一样的道理,如果“爱”是指多巴胺的含量或者分布,或者爱是用这种题目测出来的话,一样不会有人点赞。


恰恰是因为它们测不出来,很多朋友才点了赞。

因为你们想看的,不是真正的能力,不过是一个心理安慰。


学术水平还测不出来的年代,你们在感叹自己学富五车,怀才不遇。

如今有了高考,于是你们便出现了“高考不代表能力”,“高分低能”,“读书无用”的声音。

见识还测不出来的年代,你们会吹嘘自己见多识广,经验丰富。

如今有了学位证书和实习证书,你们又出现了“证书不能说明问题”,“学历无用”的声音。

智商还测不出来的年代,会有许多人感叹自己天资聪慧,有了IQ测试,便出现了“智商高无用,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声音。


一个能力,当它还测不准的时候,你们就说它是重要的,当关于它的考试题目和分数被推上了桌面,你们便矢口否认它的重要性,为什么?因为测试的结果对你们不利,你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

这个问题下大多数朋友并非是真的想去拼命获得什么重要的能力,只是想找找看自己有什么出众的地方,或者稍微注意一下就能使得自己变得出众的地方。

你们不过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

比如所谓的感同身受,许多朋友一定在想,

“以后我与人交往时,注意一下他们的想法,这样我就能脱颖而出了。”

我之前已经说了,这种东西意义根本就不大,如何在与人交往时脱颖而出?无非三点,

1:你有钱

2:你长得帅

3:你地位学历高

或者你NB到在像我刚刚给出的那种题目中能十道答对九道的“同理心”水平,这样你就像福尔摩斯一样几乎有读心术,你是真NB。

有了这种能力,我打包票你就可以脱颖而出,而你们所谓的“感同身受”,如果不能用一种方法测量,便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信仰“选择爱”,信仰“感同身受”,信仰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和信仰耶稣基督,甚至和信仰法轮功自焚的信众没有任何区别。


无论什么能力,只要有一个公认分数,有一个公认证书,无论是高考还是考研,还是托福雅思BET,还是CPA,CFA,你只要考到接近满分或者最高级,你都可以大言不惭的说:

“劳资的这个本事,非常重要,我能用它升职加薪,而且这个能力你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


如果你没有这种能力,那就努力去争取获得这种能力。

所谓承认自己的失败的能力,莫过于此。


有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没有?

答案非常明确,高考考700分的能力很重要,而且99.99%的人都没有。


user avatar   luo-wen-yi-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三种能力:

1.用肉体操纵精神的能力;

2.训练感官的能力;

3.让自己突然变开心的能力;

这三种能力同时满足:很重要,但是大多数人没有的要求,并且还是很多听起来不错的“能力”,比如自律、抗拖延、调节情绪……等等能力的基础。借个时髦的词儿,叫“元能力”吧。


元能力一:用肉体操纵精神的能力

大多数人做事的逻辑,无非是:我先弄好一个目标,然后想清楚我有什么资源,然后该按照什么计划来搞,再加上一点自我监督,按结果给自己一点奖励和惩罚。

比如读书,我们今年的目标是50本,那么我们可以列出一个书单,和一个计划表,把一个月、一周、一天的哪些时间分配给读书,接着,一本本攻克!

比如减肥,我们可以定下一个减肥的最小目标,10公斤,然后办一张健身卡,每天控制饮食,然后记录自己的体重变化,设定每周的最小运动次数等等……

最后的结果是啥呢?很简单——大多数人都没能坚持下来

为什么呢?也很简单,因为这些办法,本质上都是“用精神操控肉体”,注定是要失败的。

你必须要学会,用肉体操控精神

比如读书,不管你多不愿意,有什么借口,你都可以选择让你的身体先坐下来,拿出书,翻开,然后开始读,读了一两分钟你会惊奇地发现,你竟然自己慢慢就读下去了。

比如锻炼,刮风下雨、公司加班、肚子不舒服……一大堆奇怪的理由会“阻挡”你锻炼,怎么办呢?很简单,强制自己的身体去锻炼的地方,以一种无意识的状态站在器材上,然后开始练,然后,你也会惊奇地发现——卧槽,其实锻炼起来很easy的嘛!

究竟是咋回事儿呢?

很简单,其实是一个生物学与心理学原理,就是人的身体和精神之间,往往存在很深入的“互相牵引”,而我们自己却很难意识到。(或者叫“知觉现象学”)

在我们潜在的观念里,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独立的、精神和肉体是二元的、肉体是惰性的需要精神来拉动的……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根本带不动啊

其实——精神是有着很强的“自我适应能力”的。

你把你的身体,放到一个场景中,你的精神怎么办呢?嘿嘿,它会自然而然地接受这个场景,并且顺势地“继续下去”,甚至还会将做这件事的“痛苦”化为“快乐”。

所以啊,为什么要学会“用肉体控制/推动精神”,而不是相反?还因为你的精神会在你还没行动前,就给你设置了一大堆障碍、想象出一百万种失败场景把你吓尿。

元能力二:训练感官的能力

问你几个很奇怪的问题。

你有没有刻意训练过自己耳朵,让它能够听得更细、更清?

你有没有训练过自己的舌头,让它能分别出食物的用料、味道的层次?

你有没有训练过自己的眼睛,让它可以对画面、场景的颜色进行区分,对排列的结构进行拆分组合?

我想大部分人都没有。

你可能也觉得,这有啥用啊?好像一点用都没有哇!

当然不是。如果你长期坚持一下,训练下某种感官,你会发现,那些好像八杆子打不着的——专注力、分析力,竟然自动就提升了。

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大脑,总是倾向于以一个“整体的意向”来感觉、评价事物,包括听、吃、看。

而因为事物是整体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方式就定在给它“下整体评论”上,比如“好-坏”、“高-低”、“善-恶”、“远-近”、“美-丑”……

长此以往,我们自然就很难抛开这些“整体观感”,而深入到事物的细节、构造里面去。

  • 比如说,一道菜很好吃,一个“美味”就能概括吗?它究竟唤起了怎样的口感、怎样的味觉层次,是什么味道的组合才变得好吃的呢?
  • 比如说,一个人很好看,究竟是怎么个好看法呢?是眼睛的形状,还是脸部的对称,或者是五官的距离与排列造成的呢?
  • 比如说,一篇文章写得好,究竟是怎么个“好”呢?它的开头是怎么引出来的?它的论证是怎么推进的?它举了什么例子?它的切入点是什么?
  • 还比如说,一个游戏好玩儿,究竟为什么好玩儿呢?它的哪些元素是核心的?哪些元素特别给人成就感与满足感?我在游戏里面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是怎么通过组合起来唤起我的各种舒服的感受的?

在还是猿猴的时代,感官最重要最基础的能力,当然是分辨“可以吃的”(好的东西),和“有危险的”(坏的东西),这是本性。

但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又重新变成了“猿猴”,被“整体观感”推着走——特别是流水线式的、无尽的内容,让我们指头轻轻一划,在短短的一两秒之内,就决定是否要点开。

还有就是很多使人沉迷的游戏,明明就是一堆很简单的、使人成瘾的视听元素组合,但是,整体上却显得非常吸引人。

所以,究竟该如何避免浅薄?如何形成自己的观察、思考、品味?

很简单,训练你的感官、分解你的感受

元能力三:让自己突然变开心的能力

大多数人的心态,往往是因为一件偶然发生的小事,就突然崩毁的。

然后像滚雪球一样,觉得这也不顺利,那也不如意,再然后则是失眠、喝酒、哭泣,觉得日子也太丧了。

而一旦丧起来,那完了,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啥也不想干了。

什么“好能力”、什么“读书”、“减肥”,都去特么的吧,我没心情!

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心情可以“突然坏起来”,那能不能“突然好起来”呢?

当然能!

比如我们看看这只微笑的柴犬:

比如我看了之后笑了半天的一张动图:

我不清楚你看了之后能不能突然开心一下。反正我心里面往上扬了一个弧度。

还有很多时候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同样一个段子、一张图片,能把你的朋友笑死,但是传给你,你的内心却无一点波动……

除此之外,还会让我突然开心起来的事儿,包括:

  • 刷一会儿煎蛋网的无聊图;
  • 逗一会儿小狗或者摸一会儿小猫;
  • 看一部喜剧片或者恐怖片;
  • 回顾自己以前写的某一篇感性的“好文章”(比如嘿!抓住那条鱼撒!,是的,自恋其实挺爽的……);
  • 和喜欢的人聊会儿天……

以及,最最简单的……打开谷歌,搜索笑脸图片,我也发现,有时候看着看着,自己也被感染了,跟着笑了起来。

当然,你、我、他,每个人是不一样的。

你需要做的是,回想一下能让你开心的、非常具体的事儿,或者,在你下次开心的时候,把你看到的东西,保留下来、记录下来,下次找一类的就可以

比较通用的,还是养点东西,花花草草、猫猫狗狗,都成;或者培养一个具体的爱好,烦心了就沉到这个爱好里面一会儿。

希望你能找到。

人为什么非常需要“突然开心一下”?

不仅是心态建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很多研究已经表明,焦虑、伤心往往会“锁死”一个人的工作与创造,让人陷入——越焦虑、越干不好、然后更焦虑更干不好——的死循环里面

所以,收集素材,在一天的某个时候,让自己突然开心一下吧!

总之

总结一下,有三种“元能力”是很重要,但是大多数人却没有的:

1.用肉体控制精神的能力——让肉体推动精神,精神自然顺势而为;

2.训练感官的能力——人的感觉越细微、有分别,人的感受能力就越强,思考能力自然也会变得更强,而不是浑噩地,一口吞下所有到嘴前的信息;

3.让自己突然变开心的能力——你可以突然变“丧”,但也可以突然开心起来,只要开心了,事情就好办!

——————————

本文原发个人公号:罗文益(ID:wenyidehua)。欢迎关注。


user avatar   xiao-guang-x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流方案和二流方案之间最大的区别,不是答案是不是更好,而是他们回答了不同的问题。

所以识别问题的能力很重要:

看清楚当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究竟是什么?

比如公司最近业绩下滑,有人觉得是大环境的问题,需要转型;有人觉得行业没问题,公司的产品体验出了问题……

你所看到的问题准确与否,真的太重要了。

因为这直接决定了我们将采取怎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但相信我,其实绝大多数人都不具备这个能力。

比如下面的故事:

下个月公司要开展一个线上的社群培训课程,领导让你做一个完整的培训课程方案,用于三天后开会的时候展示。

你会怎么做?

嗯,既然是ppt展示,于是很多人在接到任务后,赶紧从网上寻找有关社群运营的ppt模版,

“要做的精美一点,不然领导肯定不满意”——这是大部分的想法。

ppt模版下载好之后,你又在想:“既然是社群运营,那么我要梳理一下整个运营的流程”,于是你开始思考流程:“软文发布——用户报名——组建社群——开展课程,等等......”

于是你立即用思维导图工具设计好了整个流程,并附在ppt上。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时间节点你都很好的做了标注。

花了2天时间,你马不停蹄的做好了整个ppt方案。开始模拟开会展示的表达。

最后,你流利的展示了整个社群运营的方案,精美的ppt和逻辑顺畅的表达甚至赢得了同事的赞美。

这时领导问了你一个问题:“怎么能让更多的人参加我们的陪训课程?”

“额......这个......好像还没有......”

......

在上面的故事中,你所做的每一步都是对的,甚至做的很好。

但不得不承认,你所付出的精力,几乎全部集中在了对“边缘思考区间”的思考,关于“核心思考区间”,几乎没有涉及。而它的存在,恰恰又直接决定了我们后续的执行是否能发挥价值。

我们的陪训课解决了用户的什么问题?

能为用户带来什么价值?

在宣传课程的时候应该主打什么诉求?

这些涉及到“用户购买理由”的问题,才是在设计这个方案之前应该首先思考的事情。

基于此,我们后续所作出的任何动作,才会有存在的意义。

但大部分人会怎么做?

他们会首先寻找精美的ppt模版、思考详细的流程设计、模拟方案汇报时的逻辑表达......等等这些行为,会给我们留下:很强的执行力、很好的口才、很棒的思维逻辑,然后我们总结出:这样的人工作能力很强。

于是,我们陷入了“低品质的能力陷阱”。

不管是任何工作,最根本、最核心的能力,一定是“识别问题”的能力,看清楚在当下的任务中,到底哪些事情才是它的“核心思考区间”,才是我们目前所遇到的“关键挑战”,将它解决,后续的边缘问题自然就会解决。

如何才能准确的识别并解决“核心思考区间”的问题呢?

这里我介绍三种方法:

(1)避免沉迷任务的及时反馈

(2)避免一味追求短期利益

(3)注重识别“非可见层”的环节

---------------------------

(1)避免沉迷任务的及时反馈

无数脑科学的研究发现,“反馈”是决定我们能否坚持做一件事情的重要因素。比如,使用电脑时,我们无法知道它的内部是如何运行的,于是等待系统响应成了最痛苦的事情。

而“进度条”这个伟大的发明拯救了我们,时刻前进的数字在告诉我们:距离系统响应需要多久。

这种反馈系统,让我们的等待不至于这么痛苦。

同样,“反馈”也是游戏最大的魅力所在,它通过技术的手段,对我们在虚拟世界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指令,做出最迅捷、最丰富的响应,让我们能够坚持打游戏很久也不会枯燥。

然而,当我们在解决“核心思考区间”的问题时,反馈往往是缓慢的:

做一份精美的ppt可能只需要2个小时,设计一个思维导图也许只用花30分钟。

但是思考“核心问题”(比如用户为什么要购买我们的产品),可能需要耗费你2天的精力——最重要的是,这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进展

——“两天都过去了,电脑里一个方案也没有,ppt上一个流程也没画。

嗯,这得不到及时反馈,于是很多人就放弃了。

所以,当我们在解决“核心思考区间”的问题时,要时刻给大脑一个坚定的信念:这件事情看似没有进展,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能因此而放弃。

因为,在你将核心问题解决之前,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没有存在的意义。

在运营公众号上同样如此,当我开通这个公众号时,我最先思考的是:如何获取更多的用户?

这是多么显而易见的事实,没有用户,怎么经营这个公众号呢?

于是我将注意力放在了“获取用户”上面,开始寻找更多推广的方式。

但后来我发现,“获取用户”这件事对我而言就是存在于“边缘思考区间”的问题。

相比于“获取用户”,我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打磨我的文章?

是的,我的每一篇文章就是一个产品,想让用户选择我,首先要思考的是:我如何给用户提供价值。

毫无疑问,如果我没有持续的内容产出能力,即使给我更多的用户,我的公众号也不会存活下去。

可是很多人不会这么想,因为持续的产出优质内容,相比于每天增加的粉丝数量,前者不会带来迅速的反馈,以至于很多人都无法坚持下去。

所以,一味的追求迅速反馈,并不能帮我们识别并解决核心问题。

(2)避免一味追求短期利益

当我们在解决“核心思考区间”的问题时,往往意味着短期利益的下降--因为你在花更多的时间,做一个看似没有成果的事情。

思考一个品牌定位,我们可能要花费数月的时间去做用户调研、人群画像,分析竞争对手,最终产出的成果可能仅仅是一句“怕上火,喝王老吉”。

况且,在真正投入市场之前,这句话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的经济效益。

而相对于“洽谈渠道、招商加盟”,当我们在做这些处于“边缘思考区间”的事情时,成果是多么的显而易见:

“这个月又完成了20个城市的招商、200个渠道的铺货,销售业绩上升了80%。”

于是,很多人认为“策略”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因为他们无法忍受几个月的努力却看不到真金白银的回报。

这也是大部分人忽略“核心思考区间”的主要原因。

所以,一味的追求短期利益,并不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核心思考区间”的问题。

(3)注重识别“非可见层”的环节

同样是面对一个广告文案,你会发现很多人的分析结果是这样的:

感觉这个文案的创意还是不够好,如果再设计的更有反差感就好了;

文字表达可能还不够优美,需要再优化一下;

......

同样,在设计一个新产品推广方案时,很多人的想法常常是:

在哪个区域投放覆盖的人群最多?当下哪个明星的人气最旺?

是的,当我们在看待眼前的问题时,能想到的常常是表面且局部的特征,(比如“在哪里投放广告”就是整个新产品推广的局部环节),却总是忽略那些存在于非可见层的“抽象、本质和总体”的特征:

比如,这个品牌的定位是什么?文案的创意是否符合品牌的策略?

对于这个新产品,我们到底满足了消费者的什么需求?在推广时应该主打怎样的诉求?

我们很轻易就能够看到的,往往是存在于“边缘思考区间”的问题(比如文案表达是否优美?)。

而恰恰那些抽象的环节(比如消费者痛点),却常常存在于“核心思考区间”。

所以,识别“核心思考区间”的关键,在于对“非可见层”的识别,它需要我们不仅仅局限于眼睛眼所看到的部分,而是重新看待眼前事物的“why”,重新发问:

究竟消费者为什么要选择我们?

文案应该体现怎样的诉求?

产品解决了怎样的痛点?

......

基于此,再去设计那些可见层的环节,后续的操作才有意义。


user avatar   lu-chen-xi-9-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阅读。


我这里说的阅读,不是字面意思的把文字内容流畅的读出来,而是理解一长段文字的能力,体会文字作者基本思想的能力。


这听起来很简单,但是相当多的人是做不到的,甚至可以说,占人口比例的大部分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我在某平台(不是知乎)回答过一些大众性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不让狙击手参加奥运比赛?是不是嫌小儿科?”,在这个问题下,我进行了我认为很全面的解释,我说狙击手训练的是杀人技巧,而不是为了适应奥运比赛,术业有专攻,他们肯定比不过运动员。我还说特种兵的搏击能力并不会比专业的散打运动员强,因为后者的训练强度比前者大的多的多,我进行了很详细的阐述。


但是,评论我的人,有相当多的人说的都是:

“狙击手能在两千米外打中目标,这还叫不准?!”

“奥运会靶子是小,可是你知道狙击手打的距离是多少吗?”

“两百米之外狙击手可以保证命中敌人,你让运动员试试?”

“按你这么说打仗都让运动员上好了,用狙击手特种兵干什么呢?”

“搏击运动员除了能打还有什么?射击运动员除了打的准还有什么?真打仗能指望他们?”


等等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我真的怀疑,他们认不认识汉字?和我理解的汉字是不是一个意思?


问题问的很明确——狙击手能在奥运赛场上击败运动员吗?我的回答是:不能,因为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射击比赛训练。


但是他们努力的想向我证明,在射击赛场外,狙击手打的比运动员准,打仗的时候狙击手比运动员有用。


就好比你跟人说花是红的,然后这个人疯狂的跟你证明草是绿的,红灯停,绿灯行。


这就是所谓“杠精”的诞生原理,说到底,他们根本不能体会到作者的基本思想,缺乏基本的阅读能力。


从传播的角度上说,文字的信息传播效率是很低的,也最容易产生误解,而图片比文字强,视频比图片强。所以,对一个视频,很少有人会产生杠精式的歧义,但对于文字,太多人没有合格的阅读能力了。


所谓管窥蠡测,大概就是指这种状态,一篇一千字的文章,有的人可能只能理解一百字的内容。就像我那个回答,我完整的阐述了狙击手在赛场上不如运动员的原因,但是这些人可能忽略掉了整篇文章,只看到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狙击手……不如……运动员”,对于他们来说,自己看到的这部分就是文章的全部,他们会对这部分进行反驳。这就是杠精的逻辑,本质上是阅读能力的严重缺失。


所以,虽然我们经常吐槽中学阅读理解题过难,甚至有过度解读之嫌,但就是这样,还依然有这么多的阅读能力不足的群体,充分说明我国继续加强语文教育的必要性。


user avatar   yi-shi-qin-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整合信息,获取新信息的能力。

我敢说,所有的机遇都来源于信息不对称。


user avatar   su-mo-chen-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只说一种能力,绝大多数人都没有。

获得这个能力很难,但如果获得,就像有九阳神功护体,学其他的东西都特别快。

这个能力叫“动态思维”


在讲之前,你可以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工作中,出去谈客户的时候,因为没有取得客户的认可,就觉得之后没有合作的可能了。

  1. 和女生约会的时候,因为一次的约会不爽,觉得你们两个就没戏了。
  2. 做事情的时候,觉得自己还没有想好,就不动手,最后事情根本没做。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其中的1-3种情况,那大概是你的思维还停留在学校,因为学校教育交给我们的是一种“线性发展”的思考模式——由A推导出B,最后得到C,1+1=2,没有第二种可能。

但现实中的事物,是由许多难以掌握的因素共同促成的。

你听明白我想讲什么了么?


我们进一步将这句话拆解一下,可以拆成两部分:

  1. 除了你能掌控的部分,还有许多难以掌控的因素。
  2. 事物的结果,是由很多因素共同促成的。


所以要学习「动态思维」需要了解两件事:

  1. 认识到真实的世界,确定的因素是极少数,不确定性的因素是大多数,不确定的因素会持续变化。
  2. 事物的结果,是由许多因素那一刻的状态共同促使的。不到那一刻,你很难知道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所以,如果你在某个领域是新手,你会发现你做的预测往往和最终的结果完全不一样。

就是因为你没有「动态思维」,不了解其中的不确定性因素。

你可能还觉得没听懂,我用上面和女生约会的场景,用着「动态思维」重新来思考一下这件事。


你出去和一个女生约会,约会的过程中不太愉快,你就觉得没戏了。

可你有没有想过,约会不太愉快的原因是什么?

你可能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或者两个人并不投缘。

我们带着我刚才提到的「动态思维」里面的两点,重新来梳理一下这件事。

  1. 在你们约会的过程中,哪些是确定的因素,哪些是不确定性的因素?
  2. 在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中,你们约会的那一段时间的状态时什么样的?

我们以最后的结果来推导一下之前的过程,你们约会的结果是,相处不愉快。

不愉快的原因是,你发现她在整个聊天过程中情绪都比较低落。

情绪低落这件事,看起来是个确定的因素,其实并不确定。

因为人的情绪是很容易变化的。

你并不知道她是因为什么情绪低落,可能是刚受到老板批评,也有可能她本来就是这样的性格。

对你来说,你是在那个时间点感受到她的情绪比较低落。

如果我把你们两个人的情绪变化按照时间线画出来的话,你以为会是这样的情况。

但实际情况可能是像下面这样。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可能就错过了一段良缘。

一次约会的不愉快、一次聊天的不爽,并不会对你们的关系造成多大的影响。

如果你喜欢这个女生,做好一切你能做的事情,至于你不能掌控的部分,不用太在乎。

当然,你可能会说,这就是缘分,不能强求。

但我想借这个例子告诉你的是,你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掌握「动态思维」。

  1. 这世界上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是你没有办法掌控的,不要妄下结论。
  2. 尽量不要拿当前的信息去判断以后的事情。

之前网上流传一个段子,当一个男生遇到自己喜欢女生的那一刻,连孩子叫什么名字,上什么幼儿园都想好了。

如果他掌握了「动态思维」,那他想的就是,我现在这一刻,应该如何给他留下好印象的同时,取得她的联系方式。

至于她会不会喜欢我,不是我能够决定的。

我能做的,就是在每一次相处的那一段时间内,让我们都拥有良好的体验。

如果每次你们两相处的过程都很愉快,还怕她不是你的女朋友么?


user avatar   bu-ni-59-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下面我要说的这六个能力,每一个都是只要简单操作,就可以迅速改变你状态的能力。很多人就是因为这六个能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下面开始步入正题:


1、瞬间自我清空的能力。


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大脑里跑出来的与这件事儿无关的念头就是“杂念”,这个东西能毁了我们的生活。


比如说,工作中突然想拿出手机刷两下,就是一种杂念。


我们之所以过着平庸的一生,就是因为克服不了它。


学习的时候想着刷抖音,上班的时候想下班打麻将,没钱的时候开始疯狂焦虑,却没啥实际行动,追女孩的时候怕这怕那,最后女神被别人抢走了。


很多人误以为是自己人生失败的本质是没有抓住机会,其实就他们水平而言连自己的杂念都克服不了,根本上升不到抓不抓得住机会这个地步。


而真正牛逼的人,都具备“瞬间自我清空”的能力,他们在做事儿的时候,也会产生杂念,但他们可以在杂念产生的瞬间直接清空,这种人做事儿往往成功率极高。


这项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如果你也想掌握这项能力。可以尝试做以下几点:


1、做事前留白五分钟,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想。静静的发呆五分钟,把大脑预先空出来。

2、适当自我暗示,比如说刷手机,每当想刷手机时,拿起手机后立马放下,暗示自己已经刷完了,效果奇佳。

3、深度理解你即将要做的事,目的是什么,你操作的意义和路径。思考的越深,越认同你自己做的事,就越容易进入“自我清空”的状态。


现在,给我这条回答点个赞,用五秒钟时间清空一下自己,我们继续往下看。


2、提升自身复杂度的能力。


牛逼的人都很复杂。


当你觉得身边都是好人的时候,你一定是一个傻逼。

当你觉得人一定非黑即白的时候,你是一个聪明一点儿的傻逼。

当你认识到人的两面性的时候,你是个正常人。

当你发现人的多面性的时候,你就会成为一个牛逼的人。


维度始终是向下兼容的,三维可以看透二位,但是二维永远体验不到三维的感觉。这就是复杂性(高维度)的好处。


北京人去村里过几天田园牧歌的生活毫无压力,村里人到北京只能当996打工仔。


这TMD就是TMD现实。


我只见过把老家房子卖了去大城市定居的,没见过把北京房子卖了去乡下长住的。


如果有,那他在北京一定不止一套房。


是个人都能看出来,只有在大城市里才能越来越有钱。应试教育就是低复杂度的最好例子。应试教育热衷于限制选择、限制多样化、限制与外界的连接——它在人为拉低孩子的天花板。


但应试教育相对于没有教育来说仍然具有碾压性的优势,看看你身边上过大学和没上过大学的人,各方各面都能看出差距来。


提升自己的复杂度,最好的办法就是接触高复杂度的环境和人,我一直建议年轻人去大城市发展发展,因为大城市就是典型的高复杂度地区。


3、客观进行自我评估的能力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邓宁-克鲁格效应,是指人们有时无法对自身能力做出正确评价,且往往自视过高。


心理学家们发现,普通人没有能力也不愿意,认识自己的平庸之处。而且越是能力、知识水平普通的人,反而会越有一种没来由的自信。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都处于平均线以上,而且能力越弱的人,高估自己的程度越大,而能力越强的人则越倾向低估自己。


网上的键盘侠大多是这种情况,虽然自己上学、工作成绩都不大,但是却经常怼天怼地。


但就像刘慈欣在《三体》里说的: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所以,请时刻保持谦虚,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比我们强的人太多了,没必要把别人看得太低,更没必要把自己看得太高。


永远尊重事实,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而不是强行去解释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事情,让事实符合自己的想法。


这么牛逼的一条难道不值得一个赞么?


4、保持“稀缺性”的能力


大部分人无法富裕,最根本的原因,是自己做的事情太容易被替代。


就像现在的应试教育,传授的不是思路,而仅仅是答案和模板一样——大家学的东西和做的东西和别人的一样,没什么其他独到的东西,这就过滤掉99%的人了。


即使你有独到的东西,你还需要大规模的宣传,形成自己的品牌和价值观,这又将99%的人过滤掉了。


而当你有自己的独特品牌之后,你距离成功就只有一步之遥:有意识地控制供给,形成自己的稀缺性。


我就问你,你见Hermes过或者VALENTION搞降价大促销吗?


但是有些廉价品牌的包经常搞年终降价促销, 导致很多消费者都等到降价才买,从来不原价买,这就是不懂得控制稀缺性的表现,无形之中把自己品牌的独特性也消磨掉了。


而那些真正的顶级奢牌不一样,因为他们独特,所以无法替代;因为他们有品牌有价值观,就会有需求;当不可替代的供给无法满足强劲的需求时,就会产生稀缺,从而实现大幅度的升值。


做生意如此,做人也一样。


大部分人在没有经验阅历时都很难守住底线,被潮流或者不熟的人忽悠去浪费时间把自己降格成常常促销的廉价品牌,可实际上他本有机会成为Hermes的。


正如Coco Chanel所说的:最有勇气的行为仍然是独立思考,你必须大声说出来……要想不可替代,必须始终与众不同。


做一个独特而稀缺的人,本质上就是掌握了自己的印钞权。从这个角度去看乔布斯、毕加索、希特勒、巴菲特、卓别林、居里夫人等人,你会发现他们都是相似的。


你是选择做爱马仕, 还是其它廉价品牌 ?


这个选择很简单,但需要坚持,执着,和丰富知识体系之上的无比自信。


不要觉得很难,没有人能一步登天,但只要在正确的道路上走的时间越长,你和普通人的差距就会越大。


点个赞,做一个独特且稀缺的人,就从今天开始吧。



5、“延迟”满足感的能力


斯坦福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实验者会让一个孩子独自在一个房间里面对一块棉花糖15分钟。


实验者离开之前会告诉这个孩子,如果你忍不住了你可以吃掉它,但是如果你15分钟不吃这块棉花糖,那你就会得到两块棉花糖作奖励。



斯坦福棉花糖实验中三分之一的孩子没有吃棉花糖,他们的人生大多非常成功、幸福,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们则相对过着贫穷、失意的生活,其中有不少被毒品、酗酒、肥胖等问题困扰。


最终证明,那些能够抵御诱惑的孩子们后来的人生都很顺遂、成功,学历好、工作成功、家庭美满,甚至被肥胖困扰的都很少。


这个测试也被称为“坚毅测试”。


“坚毅测试”发现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说,耐心和延迟享受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达科沃斯说,真正内心强大的人知道只有当他能够忍受时间和欲望的煎熬,他才有机会实现梦想。


所以我一直觉得“及时行乐”这种理念就是在忽悠人。


活在当下是没有问题的,但许多人理解的活在当下是是一种短视或及时行乐。可从长远来看,有规划有长期主义能延迟满足的人会过的更好。 ​


能延迟满足的人,可能并非有更强的意志力,而是有更好的注意力控制技巧。Daniel Kamneman在《思考快与慢》中提示一个技巧是快速转移注意力,稍沾即走,绝不缠斗。


比如说你刚进商场时就被入门口的奶茶店吸引了目光,当下就想买一杯过瘾。但这个时候你如果迅速把视线转移到旁边的手机店或者服饰店,或跟自己说再逛一会儿再买奶茶。


试试看,最后你往往会忘记买奶茶这件事,或者对奶茶的欲望大大降低,你会发现——自己也不是那么想买啊。


这就是延迟满足的另一个好处:帮你甄别什么是你真正需要的,什么是浪费你时间精力的。



6、长期主义的能力


为什么我们嗑瓜子嗑上一个小时都不觉得累?


就是因为,在嗑瓜子的时候,两三秒钟我们能够及时获得反馈——吃到了瓜子仁。


但是如果全部磕出来的都是坏的,一个都不能吃,恐怕就很难坚持超过10分钟了。


同理,我们沉迷于刷短视频,沉迷于打游戏,都是因为这些活动能让我们及时地获得反馈。


刷短视频随便就能刷上两个小时,因为15秒钟一条的短视频,会从视觉、听觉方面给我们强烈的刺激,获得快感。


每天都忍不住打游戏,因为往往在二十分钟之内,就能看到结果反馈——自己这局表现的是好还是不好。


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常态,同时也是没有长期主义观念的体现。



我习惯这样定义“长期主义”——把大部分的时间和信念投入能够长期产生价值的事情中,尽力学习最有效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标准,遵循第一性原理,永远探求真理。


比说说如果你坚定做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很多;但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人就很少了。


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做那么长远的打算。


“长期主义不仅仅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内心法则,而且可以成为重新看待这个世界的绝佳视角。”



没啥,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


user avatar   emptyboat 网友的相关建议: 
      

01

有一个段子,说一个职员去见老板,“我都来公司5年了,怎么说也有5年工作经验了,为什么不给我涨工资?”

老板说:“你不是有5年工作经验,你只是把一年经验用了5年!”

职场中,你会发现一个规律,通常头一两年会学到很多东西,随后很多年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的重复而已。

记得有一个招聘机构的广告里面,一个人不断的重复劳动,盖一个章,盖了N年,复印文件,复印了N年,变成了一个“自动完成”任务的机器。


歌德说过一句话,“经验只是经验的一半”,10年的经验不能称之为经验,为什么呢?原因是少了另一半,少了哪一半呢?

赫胥黎的回答是,“经验不是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而是你对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做了什么。

做了什么呢?

大部分人都没有做什么,基本上都是一天干完活,回到家,累个半死,然后就洗洗睡了。

一天过完就过完了,一年过完就过完了,从来不对这一天、一年做一个回顾,所以,5年、10年都一个样,不会增加价值。

那么,又要做什么呢?

这个动作就是复盘,歌德说的这个另一半就是复盘、反思。

正如国内的领导力专家刘澜先生所提出的一个公式:经验+反思=知识

在我看来,如果有一种能力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的话,那么这种能力就是复盘、反思的能力。

估计很多人有疑问,这复盘又有什么好做的,不就是总结吗,每周、每个月、每个季度、每半年、每年的总结,都不知道写了多少。

也有人说,我也天天在复盘,每天都会在朋友圈输出三条感悟。

No,你可能把复盘看得太简单了。

复盘≠总结,复盘也不是纯粹的心得感悟


史蒂芬柯维在那本著名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当中,提出了一个“观为得”模型。

一般我们是怎么做事的呢?一般都是先有一个想法(观),然后根据想法有一些行为、行动(为)出来,然后会有一些结果(得)。

我们一般进行总结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当初有什么想法、什么计划,然后做了什么,最后成果怎样,这是总结。

但是复盘正好反过来,它是从结果入手,去看这个结果有没有达到目标,这个结果到底好不好,为什么,当初做了什么,当初为什么这么做,是出于什么想法,有什么样的前提假设,这个假设有没有问题,是这样一个过程。

总结是梳理已知的部分,而复盘通常都是探究未知的部分,一个在冰山上,一个在冰山下。

大部分人所做的,更多都是总结,周总结、月度总结、年度总结,而不是复盘。


02


提到复盘,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联想,因为复盘这个词正是被联想发扬光大的。

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曾说:“我对自己的评价是智商中等偏上,情商较高,和别人比也不是有特别巨大的优势。那我的优势是什么呢?是勤于复盘。

复盘,是联想的三大方法论之一,用柳传志的话说,复盘是指“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停下来,花些时间把所有的工作梳理一遍,看清楚方向,也想清楚这是不是正确的路径”。

同样身为联想系的拉卡拉创办人孙陶然,他曾经在《复盘》这本书的序言中提到:如果说今天我有所成就的话,一半源于天资,一半即源于复盘。

可见,复盘在于他们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在中国的十大元帅当中,林彪也是一个非常善于复盘的军事指挥家。

纵观林彪的整个战斗经历,几乎是从无败绩,而复盘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辽沈战役期间,林彪作为司令员,每天都要求主办参谋汇报当天的战况和缴获情况。

有一次在听取胡家窝棚战斗缴获的汇报时,林彪突然叫停,问大家都听到了什么?

在场的其他人都没有任何感觉,因为大家觉得这不过是再正常不过的一次缴获报告而已。

林彪指着地图对大家说,敌人的野战指挥部就在这里。

为什么?

林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呢?

因为在值班参谋的汇报当中,林彪发现胡家窝棚缴获的短枪与长枪的比例比其他的战斗略高,缴获和击毁的小车与大车的比例比其他的战场略高,俘获和击毙的军官与士兵的比例比一般歼敌略高。

据此,林彪断定敌人的指挥部就在那里。

最后果不其然,通过精心的部署,正是在林彪所指定的地方,一举活捉了国民党第9兵团中将司令官廖耀湘。

你看,这就是复盘的威力。

如果没有复盘,战斗打完就打完了,大家也不会发现这场战斗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惊人的信息。

对于工作也是如此,不论工作了3年还是5年,如果没有复盘,3年跟5年并没有多大区别。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曾经一次请教一位高手,问他我下一步该怎么发展。

他让我列出当前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几件事。

我列出了差不多5、6件,包括语音分享、写作日更、每日复盘、读100本书、习惯培养等等。

然后他让我对这几件事进行排序。

我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在他的的引导下,终于排出了一个次序,把每日复盘放在第一位。

因为通过复盘,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需要聚焦最重要的事,并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

1年多以后再来看,正是因为这样一个选择,我进入了复盘教练这个领域,并开启了新的职业生涯。


马云说,90%的人重复了99%的错,人与人之间相差真的不多,只是你会不会反省。

我曾经请教过秋叶PPT的创始人秋叶大叔,问他从0到1走出来的过程中,什么起到了关键的因素。

他说,如果说有一个关键点的话,那么对于他来说,就是开始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进行深入的、系统的总结,

这一行为使他获得了反思自己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做得不好,哪些路径做得对、哪些路径做得不对的能力,

慢慢地从开始纠正一个坏的行为,到慢慢的培养一个好的习惯,到慢慢地能够让自己看清楚不同的路,也就是模式识别,

正是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总结的习惯让他不断的获得了累进的能力,让自己慢慢的赢得了一点一点的优势并放大到今天。


我们也需要这种累进的能力。

正如小帅老师所说的,大部分人所缺乏的,并不是学习的能力,而是审视的习惯。



03

那怎么做好复盘呢?

我自己通过2年多时间的探索,总结出了复盘的三个步骤,也称之为复盘三角、3R思考法,分别是:

-记录Record

-反思Relfect

-提炼React


第一步:记录。就是把你当天或者过往一天的主要发生记录下来,遇到了什么人,谈了什么,做了什么事,情绪怎么样,跟谁有什么不愉快……

你有时间的话,就多记录一些,尽量把过程梳理出来,你如果没有时间,我建议你还是多记录一些,你为什么这么忙,你真的有这么忙吗,你都忙在点子上吗,你的时间都花在哪里了,你的时间是否有生产力,这都需要你好好的进行记录和反思。

因此,按照我的理解,刚开始刻意练习的时候,最好老老实实的把一整天能记录的都记录下来,作为一种刻意练习,作为一种基本功的修炼。


第二步:反思。就某个点、某件事慢慢进行剖析,比如为什么有这种情绪?为什么不愉快,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我的判断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判断?这种判断是一时的还是一种固有的模式?怎么做,才能避免?


第三步:提炼。反思到最后,提炼形成行动指南,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提炼很简单,就是形成一句话,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反思到最后,你要找到一句话,用这句话作为你的行动指南、方法论、原则和价值观,然后再去践行出来。


为了更好的说明,这里举一个例子:


-记录:

今天是节后第一个工作日,昨天很早就睡了,目的是确保早上能够早十分钟起床早十分钟到单位,提前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具备严格自我要求的员工应该尽可能减少班后假期综合症,这不光是良好的习惯,亦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

上午发完工作计划就赶去了企业,商量资金对接的事情。去到办公室首先把茶几打扫了一遍、热水瓶灌满水、加湿器换好水。把客户办公室当成自己办公室,我想也可以拉近与客户的距离。在闲聊了假期的娱乐安排之后,见缝插针问起了资金对接的事。财务负责人心情不错,说了句不好意思小李今天资金尚未到位存单质押开不了,明天再看看吧。虽然是碰壁,但感到了微妙的不同,看到了一点希望。放以前她最多说两个字:没有。我也表示没有关系,反正每天都要来“报到”的,明天再看。有了她这句不好意思,我想已经成功了一半。

-反思:

不要为了业务谈业务,闲聊拉近感情,在对方心情不错的时候见缝插针来几句业务相关的事情,效果可能事半功倍。

-提炼:

01感情第一;02把客户办公室当成自己办公室


小结:


不论你是工作了5年,还是10年,如果没有复盘,时间的长短本身并没有多大意义。

苏格拉底说,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

稻盛和夫说,要每天反省。

一句话,复盘才能翻盘,反思才能反转

复盘、反思可以让我们不仅去行动,还能够“带着大脑去行动”!


PS:辛苦写的3000字,觉得有点用的同学,欢迎给个赞支持...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王布斯回应关于“钟会之乱”的始末? 
  最后你们为什么没有在一起? 
  如何看待深圳一公司 20 号发上月工资,员工要求经济补偿,法院判赔 5.4 万? 
  你的第一部Android/安卓智能手机是怎么获得的?你和它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 
  舆论暴力可以有多可怕? 
  为什么当领导的不能把话说明白? 
  人长大后就一定要变得很功利很现实吗? 
  快递员现在为什么不能送货上门? 
  上千块的美容仪你们入手了吗? 
  你知道哪些失误但堪称经典的操作? 

前一个讨论
如果身边有喜欢上网的同学怎么办?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疑似刘强东强奸案女方索要钱财音频?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