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微软不让用户选择关闭自动更新? 第1页

  

user avatar   s.invalid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事说起来也算有趣:它是微软为自己过去做过的恶劣行为所付出的代价。


这事得追溯到XP时代。


当时用盗版XP的比比皆是。尤其中国,说十台电脑九台用盗版XP恐怕都有点少……


用盗版的人心虚。


后来,网上传言微软为了“惩治”盗版用户,逼他们使用正版XP,就做了个“逻辑炸弹”。

据说这个逻辑炸弹藏在media player的更新包里;一旦你的机器打了SP1补丁,同时又更新了当时最新版的media player,它就会精准识别出盗版用户,然后把他的硬盘锁定。

所谓锁定,实际上是破坏硬盘分区表结构,弄出一个逻辑死循环来。这样用户的磁盘访问速度就会慢如蜗牛,什么都干不成了。


当然,“逻辑炸弹”只是猜测。也有人认为,这是微软留下的、对付盗版者的“暗桩”。

打个比方的话,比如我写个软件,搞了个正版检测。
这个检测的流程本来是ABCD;为了绕过这个流程,破解者可能把它改成了ABCX,在X直接返回通过,就把我的软件破解了。

然后我可以发个更新,在流程ABCD后增加流程EF,而EF以流程D的输出为输入;那么修改流程ABC的破解手段不受影响,修改了流程D的破解手段就会使得流程EF执行出现意外。

比如说,我可以让流程C读取分区表首项位置到内存单元Z;然后流程D又读取了分区表的末项值到Z。这两步闲棋自然影响不到任何人。

之后,如果我在附加的流程E增加个“把内存Z的内容写回分区表末项位置”的操作,破解者就惨了。

因为一旦破解者跳过流程D,那么当我把内存位置Z的数据写回硬盘时,写的是分区表首址。这就会弄出死循环来。

然后,我可以辩解说,我在这里执行了一个磁盘读写检测,通过检测就证明磁盘可用;你自己乱改,跳过关键一步,就成了逻辑锁。你自己找死,这怎么能怪我?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暗桩”。

这种暗桩并不影响那些在ABC流程上做了手脚的人。他们至多因为跳过了D,使得分区表末项指向错误位置(或者全零)。

类似的,我也可以在前面的步骤A设置把address这个变量设置为分区表末项,后面的步骤D把它改为读取保留区的某个地址;然后在流程E往address指向的地址写一个检测标记,再写一个启动次数。

你别乱改,这段代码的功能就是记录开机是否成功;你敢跳过D,就又锁了你的硬盘。

总之,作为开发者,只要动脑筋,我就有无穷多种办法整你,只要你不老实,你就自杀了。

你告?怎么告?我破解出bug了,结果bug恰好灭了我自己?都怪他的程序这么难懂?不难懂你还破解了。


我当时所在的公司用的就是盗版XP。当时已经听说此事。

因为打sp1会导致激活失效,当时的机器全都关了自动更新。因此我胆子很大,认为看看这个新版media player更新了什么但不装它(我又不傻!),应该不会有事……

谁知压根不需要安装,只要打开那个页面就会中招

那天我一夜没睡,拷贝代码,格式化硬盘,重装系统,就那么忙了一夜。


这起“逻辑炸弹”事件并未持续太久,且达成条件较为苛刻,必须同时安装了SP1又浏览了微软的media player的what's new页面,同时还必须是某个特定版本的盗版,它才会被触发。


后来2004年11月,中国有许多盗版用户出现系统被锁问题。用户在浏览“更新说明”时,机器会突然蓝屏,然后再也不能启动。只能格式化并重装系统(见后面截图)。

不过,只要处理得当,数据并不会丢失。


同时,这个似乎也和系统有关,有些人只是显示试用版,请在30天内激活之类信息。


2005年,被盗版搞的焦头烂额的微软上线了WGA。

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ndows正版增值计划


Windows正版增值计划(Windows Genuine Advantage,简称WGA)是一套由微软设计的反盗版系统,当Microsoft Windows的用户访问某些微软在线服务时,就会企图强制要求用户进行验证当前所使用的Windows是否为正版,例如Windows Update、以及从Microsoft Download Center(微软下载中心)下载系统组件。
它也是为Windows XP的Service Pack 2作广告宣传,需经过手动设置才能关闭它。由于安装它才能进行更新,微软在2005年7月让它成为在线更新服务的代理。


在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不只惩罚侵犯版权的行为,更令到制作以及散播回避保护版权措施的行为违法,而且加重了在网络上侵犯版权的刑罚。
在2005年9月,微软针对一些贩卖未授权软件给不知情消费者的公司和企业提出诉讼。这些案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线索就是客户从WGA发现他们购买到的是假冒版。[6]
在2005年11月16日,微软发行Netscape浏览器的标准WGA外挂,完成了在Mozilla Firefox和其他以Gecko为基础的浏览器(包括Netscape)中加入Windows验证的程序,尽管它不使用Firefox延伸系统,因此不支持最新版本的浏览器。这件事为微软带来又一波批评,因为它依然不支持多种由NPAPI支持的浏览器,例如Opera。另一个破解WGA的组件在2005年12月25日发行,利用由一个远程系统所产生的有效散列演算(Hash)来绕过WGA验证。微软发出一封要求“结束并停止”(cease and desist)的信件给提供破解的网站,这个破解组件在2006年1月6日被移除。很多人还是在有正版窗口系统的公用计算机进行验证,并写下其散列演算,然后在家里和工作的地方使用。到2006年7月,微软不再遏阻这个回避方法。2006年5月4日,微软宣布针对位于蒙大拿州的eDirectSoftware以及在芝加哥地区的零售商Nathan Ballog和Easy Computers分发无授权Windows软件的行为提出诉讼。

这些过激措施招致很多批评,最严厉的批评来自安全界人士。

他们认为,一旦微软通过自动更新锁定盗版用户的系统,就会使得盗版用户再不敢使用自动更新功能;而这将导致他们的系统更容易被攻破。

那么,黑客将可以很容易的利用这些系统上未被修补的漏洞,得到盗版用户PC的控制权,把它们变成“肉鸡”,从而肆无忌惮的发动各种攻击。


果然,很快,很多黑客手里就有了二十万台以上的“肉鸡”,使得网络攻击空前火爆。


微软很快承诺“无条件允许盗版用户更新”——但是,它仍然不允许盗版用户使用它的新版增值功能,比如media player之类。


然而为时已晚。

尤其在中国,“安装操作系统后关闭自动更新”竟然成了一个常识。甚至到了今天,国内所谓的“精简版windows”甚至各种“管家”“卫士”,都还默认替你关掉自动更新。

哪怕你用的是正版。


自动更新的迟滞乃至关闭,使得用户机器极易被黑客控制。

利用这些机器,最糙的“黑客”给你玩DDOS;精致点的拿它们当跳板,隐蔽自己的行踪。


这就使得,“宣传关闭自动更新的好处”成为一门生意;无论你如何科普、如何辟谣,都会有无数人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寻找“关闭自动更新的方法”。


而关闭了自动更新的机器,在给用户带来各种损失的同时,也使得整个互联网都处于更大的危险之中。

“轻易能被攻破的windows”也损伤了微软的企业形象。用户才不管是不是因为我关了自动更新才这样呢。


定时炸弹软件[编辑]
虽然WGA不会影响其他程序的运作,但如果计算机中的微软产品被WGA认定是盗版,用户将无法利用Windows Update进行更新,造成WGA被和定时炸弹软件(Time bomb)[12]相比。[1] [2] [3]
被指为间谍软件的指控[编辑]
微软WGA通知工具的运行动作,这个行为被指控就像是间谍软件一样,而且还会定期每天运行“背景连线通信”(phoning home)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形之下连线到微软服务器。[13][14][15]随后微软承认的确有这个行为,但是不承认它是间谍软件。[16][17]微软在随之而来的压力下,终于宣布以后的WGA工具改为只会每两星期进行背景连线通信。[18]微软也会提供WGA试验版的移除帮助。[8]
尽管如此,微软当前还是被控告,WGA会在反间谍软件的状态下显示有“背景连线通信”的行为。[19]而这个法律诉讼的结果当前还是未定案。
认证失误[编辑]
WGA可能产生认证失误(false positives)的问题(错误地辨认正版的操作系统为“盗版”)。在任何的序列号都可能发生这类的问题。微软架设一个论坛,用来协助用户解决类似问题。[20] 最近有个名为“Not Sure”文章张贴在微软的WGA帮助论坛,有很多用户因为WGA的问题而气得发狂。为解决这问题,微软在2010年3月推出了新的Windows启动技术更新[21](即KB971033[22]),使不少原来使用破解认证方法的盗版Windows登录时失效。

为什么微软不让用户选择关闭自动更新?


很简单,因为微软的用户太喜欢盲目关闭自动更新。

其他任何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从没人操心过它的自动更新是不是能关——只要没有特殊需要,压根不会有人多此一举。


但Windows不一样。它有“前科”,使得它的用户对它的自动更新心存疑虑,这就培养了关闭自动更新的用户习惯。

而关自动更新的用户习惯又方便了黑客,黑客们反过来便不断想办法强化这个用户习惯,以方便自己入侵——这也算是“社会工程学”的范畴吧。


因此,windows不得不强制用户自动更新。

它必须先把用户的这点毛病彻底治住,让他们明白自动更新不是洪水猛兽,这才可能像Linux、android等系统那样,以平常心对待自动更新。


换句话说,微软不得不为自己当年“利用自动更新锁定用户系统”的行为买单,买到用户彻底忘掉“关自动更新”这件事为止。


反盗版是一场战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争。


对微软来说,这场战争最大的难点在于,它不可能得到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政府支持。以至于“藏经阁”“番茄花园”等盗版商都搞出了自己的品牌,它都无能为力。


这种不支持,使得国人一度以为,微软是“有意放任盗版”以“打击中国软件业”——没错,凡有点思考能力的,都知道放任盗版最终受害的还是中国软件业。

但问题是,微软只在操作系统、office软件等方面和中国存在一定的竞争,它犯不上为了帮adobe、Oracle等公司扫平道路,通过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来和整个中国软件业同归于尽。


事实上,来自中国、俄罗斯等地的盗版软件,也冲击了它在美欧的基本盘——如果可以不受法律惩罚,外国人也会用盗版,这是常识。


在得不到当地政府支持的情况下,微软不得不自己动手、自己取证,单枪匹马打响盗版反击战。


——听起来很悲壮?

——但如果站在它对面的,是你,是我,是当时中国IT界的每一个人呢?


更™憋屈的是,我们还™名不正言不顺,横竖都是理亏的一方!



而微软的策略也一直在调整中。它先是比较激进的“立即锁硬盘/系统”,然后是稍微柔和一点的“30天后锁定系统”;再往后才是黑屏。


如果你搜索微软黑屏事件前后,你会发现微软的公关手腕非常的高明,非常的圆滑。

它先放话要“黑屏”,同时还要让用户任务栏消失、桌面消失,甚至“只能用浏览器上一个小时网”;然后批评就铺天盖地的到来了。

之后,微软公开辟谣,声明一切子虚乌有。

第二年,它黑了盗版用户的屏。但也只有黑屏。

用户意见比较大的、较为严重的任务栏消失之类稍激烈的手段,它一个都没有采用。


如果你关注过近十几年来的互联网大事,就会发现这个手法在不同领域频频出现——并不仅仅是微软在用。



类似的,WGA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多年市场调查的结果。

至少从2002年开始,打sp1不能激活之类WGA内容都已经是事实了。之后是漫长的、长达三年以上的试探期。


期间,我就遇到了“sp1和media player同装,会遭遇硬盘逻辑锁”这么一则“谣言”,而我就傻乎乎的“以身试法”了。结果就是系统不能启动,硬盘挂其它机器上,访问速度极其缓慢,几乎完全证实了“谣言”的所有内容。


如此,忽轻忽重,似有似无,搞了三年之后,WGA终于在2005年7月正式上线。

很显然,微软通过三年时间,试探出了用户的容忍底线,这才精准把握到了“既尽可能的‘惩罚’盗版用户,又尽量不要造成用户恶感”的这个度。


同时,这三年的风风雨雨、无数争论,也使得用户从心理上感觉WGA上线是一种必然——而且力度并不像想象的大。

——如果我告诉你闯红灯罚款,你肯定要闹。

——但如果我告诉你闯红灯枪毙,还拉你到刑场看看血淋淋的杀人实况。那么等你哭完嚎完,我说看你可怜罚你点钱算了,你就会感激涕零。


亦因此,这类通过自动更新锁定用户系统的行为,在2005年的中国,并未引起丝毫反对。

反倒是国外反对的比较厉害。这才使得我前面引用的中文wiki记录了当时人们的激烈批评。其中第一条就是“拿time bomb和它相提并论”——所谓time bomb,就是类似某种勒索软件那样,给一个期限要求用户掏钱,不然就毁掉他的数据。


当然,那时所谓的“锁定”,无论任何方式,破解难度都不高,处理得当的话并不会损失数据(甚至仅仅只是挂另一台计算机上对拷都行)。微软并未采用过激的、直接损伤用户数据的行为。

尤其是经过之前KV300事件的洗礼,加上Windows时代已经在OS层面对这种东西有了一定抵抗力,国内IT界破解这种难度不大的锁定已经是轻车熟路,因此并未像KV300一样造成严重后果。

甚至,有些被锁定的盗版系统,用微软自己的“系统还原”功能就能恢复过来。


这也使得“time bomb”这个激烈的说法虽然被载于wiki,但用词仅仅是“比较/相提并论”,而不是“认定(为一种time bomb)”。

你可能注意到,它的开头就写道“这篇文章的翻译质量不高”。
没错,这篇是从英文wiki翻译来的,下面的引用也都是英文文章。

为什么要给中文wiki呢?
很简单,评论区有太多选择性无视的高人,给英文怕他们看不懂。

但是很遗憾,当一个人下定决心闭目塞听时,你拿什么呼他脸上,他都会当没看见
如果愿意读点英文,请点击这个链接:
Windows Genuine Advantage


再往后,由于激烈反对,也由于WGA偶尔的误识别,微软的策略调整为“识别并记录用户ip等信息,但不再主动攻击用户系统”;同时,在法律上,它放弃了追究个人用户,仅仅通过WGA搜集的盗版使用证据,一个个的和使用盗版的企业打官司——这就是互联网上著名的“微软律师函”的由来(有时候更被调侃为“律师含”)。


同时,微软通过自行取证,还把番茄花园等盗版商告上法庭,相当程度上断绝了盗版根源。

当然,在那之后仍在使用盗版的你们自然知道,只要想用,它还是挡不住。


不过,这种激烈批评,在中国反倒是没有的。没办法,理亏呗。只能像我后面给的链接那样抱怨几句。

国外呢,批评很激进,因为人家理直气壮;但并不热烈,因为国外用盗版是少数。批评者也不是为中国的盗版者说话,而是为了反对在商业软件添加的那些功能无关、同时又有极低可能对正版用户造成伤害的东西;以及因此而来的、盗版用户不更新容易变肉鸡、间接威胁到互联网安全的问题。


到了苹果/Android时代之后,“应用商店分成”模式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OS厂商单枪匹马反盗版”的局势;收费对象从“操作系统用户”切换到了“通过操作系统这个平台出售软件的厂商”。


这时候,它就必须先维护好平台;而“不升级不更新”的用户习惯就使得它在和Android/iOS的竞争中,处于某种劣势。

它进入移动市场的努力已经失败了;如果继续松懈下去,Android等手机OS侵入桌面就随时可能变成现实。

android-x86.org/

android x86_百度百科


补充部分相关资料:

微软反盗版使狠招:锁死系统电脑“蓝屏”--IT--人民网

[合集] 险恶的微软终于出招--强迫盗版用户升级WinXP 搜集IP起

这些是2004年又一起事件的讨论。

04年年底我就去了深圳;之前那家公司还搬过一次家,晚上留人守夜是搬家之前的事,而公司搬家是03年的事。因此这个时间还是可以确定的,必然是02~03年间。


总之,使用盗版的用户都颇为心虚,绝大多数人本来就不敢使用微软的自动更新;何况它还一直用自动更新对付用户系统。

当年国内包括很多企事业单位,几乎人人用盗版。只有个别较大较正规的企业或政府部门用正版。

我当时傻大胆,虽然不敢直接更新,但只要别人说能用,我就手动更新。当时xp升级sp1、sp1升级sp2、sp3,都有人说升级后电脑无法使用;我当时是盯着论坛,有人说升级了没事我就升,大不了过后花时间折腾一番。

只有这个media player的问题,网上说的斩钉截铁,只要打了sp1补丁、又安装当时的新版media player 9就得中招,所以我才没敢升。但心里总想看看人家又搞出什么好东西了。这才摸到微软网站看更新说明。和截图中说的情形差不多,更新说明刚看完,机器突然变得极为缓慢。我赶紧按reset,希望没写到磁盘;但是机器已经不能启动了。


这事当时观念一致:用盗版不对,长久来说对国内软件业不好;但买一套windows xp,对当时的国人来说实在太贵。

事实上,哪怕现在,敢说买一套xp花不了几个钱的都没多少:Microsoft Windows XP 中文专业版

因此,绝大多数人只能口头支持。和之后买整机直接带oem正版的情况不同。


[操作系统]明天盗版的WinXP会自动崩溃????(转载)_电脑网络_论坛_天涯社区

总之,微软频频动作并未能阻止盗版,反而培养了一种用户习惯:用windows就不能更新,不然从锁硬盘到黑屏一个个套餐轮番给你端上来……


再往后,微软终于承诺,允许盗版用户自动更新,且不在自动更新时识别盗版用户。但“用Windows必须关自动更新”已经成为广大用户的基本常识了。

微软盗版用户可享用自动更新功能 [技术动态]


反倒是我信了微软的声明,开了自己盗版系统的自动更新。

等后来收入上来后,我就马上换了正版;之后的黑屏事件我反而没遭遇到。


没有经历过那个“全民盗版”时代的,恐怕很难理解那个时代的网民对自动更新的那种……戒心。


此事对我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当时拮据的我跑市场买了套正版红旗Linux,价格貌似是29.9¥,还附送一本《Linux环境高级编程》,从此投入了Linux的怀抱……Windows从此被降级为我的娱乐专用系统。


总之吧,在我个人来说,从第一天起,我就不想用盗版。我只是买不起Windows又不知道如何下载安装Linux而已。


甚至就连Linux,因为当时不够熟悉、同时国内网络条件也太差,我都是直接买的光盘装红旗Linux。因为我不能确定“下一个副本自己安装”究竟算不算用了盗版Linux。

为求保险,这才掏几十块钱买个安心。

这种行为搁在现在,差不多算傻冒了。


甚至,自2005年开始,我经济状况略有好转,就开始清理自己使用的软件,确保所有软件来源可靠,确保全系统所有应用正版化——很简单,盗版软件肯定不可能有可靠来源。

为此,我宁可放弃uedit32改用notepad++,放弃source insight改用eclipse,放弃Photoshop改用gimp,放弃ms sql改用PostgreSQL,放弃ms office改用open office(现为libreoffice)……


但无论如何,我用过盗版,微软也锁过我的硬盘。我甚至都不认为它不该锁我的硬盘,毕竟咱做贼在先。


之后切换到Linux上,也不是因为对微软有了什么成见。选择我负担得起的正版软件,如此而已


但战争毕竟是发生了。无论谁对谁错,这种心理阴影是留下了;默认关闭自动更新的(盗版)用户习惯也培养起来了——以至于哪怕用了正版,同样有无数人习惯性的关闭自动更新。


因为用的是盗版,因为是通过破解激活的;害怕微软一个补丁废掉破解措施,把它打回盗版原形,这才是盗版供应者、使用者最最担心的事。

偏偏这种事,在那些年还屡屡发生。


基于这种心理阴影,根深蒂固的“用Windows必须关自动更新”观念就出现了。

这是微软和盗版用户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也误伤到了个别旁观者,从而把几乎所有人卷入了战争。亦因此,微软的任何举措,都容易激起它的用户的激烈反应。因为他们会认为这是一场新的战争。

而当用户以战争的姿态来应对微软的自动更新策略时,微软自然就必须以一种“必须打赢战争”的决心来推行自动更新功能;因为微软必须赢,不然它的后续计划都很难推行下去。

而这种姿态,自然更使得用户确信这的确是一场新的战争……


user avatar   fu-lao-83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两个游戏都有自己的问题。但严重程度完全不一样。

赛博朋克最大的问题是人力不够,没有人手把愿景在限期内做出来,导致后期狂砍。但从已有的成品来看,CDPR是完全有人才有能力把东西做出来的,只不过没时间做。光影效果,已有的垂直城市设计,以及主线和很多支线任务的演出都有毫不输巫师3的气质,尤其是日本城浮空平台那关,无论是游戏流程还是画面还是音乐,都把类似银翼杀手2047的那种气氛和感受做到了极致。有人说CDPR的人才都跑了,或者CDPR傲娇了开始放水,这并不客观。2077确实是个半成品,主机优化的问题尤其严重,但你关注已经完成的部分,用高配置PC玩,其质量并未令人失望,依然是巫师3的水准。

2077就像是一个优等生忘了做背后的几题的考卷,开天窗导致不及格,但已经做了的题目还是正确率极高的。

谈到E3的demo,单从画面上讲你很难说它缩水了。只不过CDPR没告诉你想要E3画面,就得上3080+光线追踪。。。

我猜想没有光追的话,游戏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可以达到光追的效果的,只不过人工工作量会很大,有些地方需要离线烘培,而有些地方需要人工设置虚拟光源。CDPR可能发现项目后期工作量太大搂不住了,就上了光追这个大杀器。。。


至于无人深空,现在口碑很好,但我要不客气地讲,这个游戏到了今天依然是垃圾,只配卖$19.95,打折的时候卖2.95的那种。

Hello工作室自始自终都没有把初始愿景实现的技术能力。

你可以看无人深空进入大气层的技术实现。先是一段飞船进入大气层摩擦发红的特效,然后可以看见地形通过一种非常粗糙、视距很近的情况下刷新出来,并且刷出来的地貌和太空中看到的地貌完全不同。所以从头到尾,hello工作室都没有类似精英危险和星际公民的无缝行星登陆技术。

无人深空更新了十几次,并没有触动这个游戏除了机械刷就没有任何深度的本质。这是一个极其无聊的游戏。但它刷了两年的DLC,玩家也就给他点面子,没功劳有苦劳。它每次更新我都会进游戏看看,但玩不了半小时就会放弃。一是实在无聊,二是它美术设计和渲染水平有限,色彩及其刺眼。比如在母船机库里,到处都是亮瞎狗眼的点状光源,但这些光源不会照亮周围的任何东西,看的时间长了有种不带护目镜看焊接的流泪效果。你说更新了那么久,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解决,有什么用呢。游戏中随处可见低级设计的痕迹,比如说有很多行星上有一种可以卖钱的球,这种球没有任何贴图,只有亮瞎眼的纯白色材质,在HDR效果下极其刺眼,但它又不是个光源,放在地上不会照亮周围任何东西。这种打开Blender就存盘的建模初手垃圾素材居然也能放在游戏里,真是活久见。

所以无人深空就像是一个学渣冒充学霸,把期望提得无限高,却每题都答错结果接近0分,被骂,然后花了漫长的时间在那里订正,一题一题的改,最后终于接近30分了,然后获得了大家的赞赏,全然忘记了它改了那么久依然是不及格。

无人深空的贴图我就不贴了,首发的时候真是纯垃圾,基本上是2008年魔兽世界首发的那个水准。现在也依然是垃圾,开个HDR看着眼睛都疼。


user avatar   xu-zhong-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这个问题很简单:如果知道各个号码的中奖概率一样,他们还会成为彩民吗?

***** ***** *****

上面这句话是调侃。如果要认真回答这个问题,得从两个方向回答:

  • (1)“1,2,3,4……” 这样的号码买的人真的少吗?

以双色球(红球 33 选 6,蓝球 16 选 1)为例,在 2015-11-17 的开奖中,全国投注量为 323,653,256 元,即 161,826,628 注,而不同的投注数 共有 17,721,088 种,所以平均每种组合大概有 9 个人投注。那么, 1,2,3,4,5,6,7 这样的组合是否有 9 个人投注呢? 还真的挺有可能呢。全国那么多人玩双色球,有 9 个人次投注了这个充满规律的号还真不奇怪。

所以,题主的命题看起来好像不太成立。

当然了,一定有很多人觉得觉得这个号绝无可能中奖,那么我们来看看近 300 期双色球的开奖情况:

根据计算,四等奖的中奖概率大约为 1 / 2303, 但在最近 300 期里,它中了 1 次四等奖,中奖率还高于平均值呢。

  • (2)为什么有些彩民会觉得 “1,2,3,4……” 这样的号码不容易中奖?

用我自己创造的词语来说:他们被 “归类假象” 蒙蔽了。

什么叫 “归类假象” 呢?

就是看似有意义的归类,在我们所关心的维度下没有意义,反而对我们的判断造成了干扰。

就概率而言,似乎可以用一种很有意义的方式将所有情形进行归类,而看上去不同类别的发生概率差别很大,然而实际上,这个差别只是由于它们在总数上的差异造成的。从任何一个类别中抽取相同个数的例子,其发生的概率或期望并无任何不同。

就本题的来说,我们不难理解彩民们的想法:

他们不自觉地把彩票中奖号码归类成了 “有规律组” 和 “无规律组”。

以双色球为例:“有规律组”的情形可能包括: 7个数呈等差数列,7个数都小于10,7个数都是偶数,7个数包含了两个等比数列等等……其他的都为 “无规律组"。

彩民们研究了一下以往的中奖号码,发现过去好像极少开出”有规律组“ 的情形,所以他们认为:

  • 【买无规律的号码组比买有规律的号码组中奖概率更大】

这个推论有道理吗?看起来好像很像回事呢。

但实际上,上面的那句话是不对的,正确的说法是:

  • 【中奖结果是无规律的号码组比有规律的号码组概率更大】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呢?简单地说,后者是 有规律组 和 无规律组的 等比例抽样,而前者是 有规律组 和 无规律组的 1:1 抽样,样本大小就不一样,概率分布又怎么会一样呢。

举个例子,假设有 100000 个号码组合,其中有规律的有 1000 组,无规律的有 99000 组。

假如彩票中心抽奖了 100 次,每次中奖 1 个号码组合

  • 那平均来讲,只有 1 次是有规律组的, 99 次是无规律组的。无规律组的中奖结果占了 99%。

然而,对彩民来说,

中彩票的平均次数= 买彩票的次数 * 中奖号码属于这个分类的概率 * 买的彩票数在该分类中的比例

如果买了 100 次彩票,每次 1 注,

  • 如果 100 次都是买有规律组,那他的平均中奖次数 E1= 100* (1/100) * (1/1000)=0.001
  • 如果 100 次都是买无规律组,那他的平均中奖次数 E2= 100* (99/100) * (1/99000)=0.001

毫无差异

以上的推导非常简单,连小学生都很容易理解吧?

但是在生活中,这种看似简单的 “归类假象” 可骗了不少人哦。

举个例子,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

曾经有一个女子学院,有一天校长提议道,为了活跃学院的气氛,建议招一部分男生。董事会的成员坚决反对:千万不能这样,否则的话,一年后会有一半的女生退学的!
在最终的妥协下,校长决定,当年招收 1% 的男生做试验。
一年后,校长宣布:“招收男生的计划取得了圆满成功。诚然,学院的女生数量确实有所减少,但一年后她们在该届全体学生中的比例仅仅下降了 1 %”。

你发现问题在哪里了吗?

#




  

相关话题

  Windows 7 不能直接升级 Windows 11,只能全新安装,对用户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如何评价知乎用户@幸德秋水的野望? 
  不懂围棋也不明白人工智能,需要了解哪些入门知识才能看这场「人机大战」? 
  项目管理人员在哪些方面使用Sharepoint? 
  如何评价微软的surface pro4和surface book? 
  10 月 5 日 Windows 11 推送,你更新了吗,体验如何? 
  为什么很多人都说使用微软技术的公司是小公司?是不是微软的技术入门简单? 
  Windows 10 自带程序是用什么语言和 GUI库写的? 
  如果 Windows 系统全套源代码(技术文档)泄漏,会发生什么? 
  为什么直到 Windows 10,微软才解决了一些体验上相当致命的问题?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美军F22东海被中国雷达发现、海军拦截(2016年2月10日)这一事件?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有不少人喜欢否定抗美援朝时的志愿军?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