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是在大都会博物馆等地拍的,世界各地都有。
多图预警。以下图片均为本人拍摄,不一定是什么镇馆之宝,但的确是当时第一眼看到就喜欢的……
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奥尔梅克时期的一尊雕塑,这个姿势比萝莉趴还萌……
换个角度
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阿兹特克的蛇头雕塑,完美诠释了什么是全村吃饭蛇……
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这个是真·镇馆之宝了……阿兹特克文明的精华——太阳之石。祖玛游戏的灵感就来源于这个巨大的玩意(直径大概3米以上)……
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骷髅我见过多了,把拖把布缠头上的真是第一次见……
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记不清是什么年代的雕塑了,第一眼看到,就觉得一种莫可名状的神秘感和威严感。
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一座位于户外的玛雅风格的石屋,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估计只有游戏里才见过这种奇异风格的民宅。
顺带一提,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可能是整个拉丁美洲最牛逼的一个博物馆,展品极其丰富,外形也超叼,居然只靠一根位于边缘的小柱子,撑起一个巨大的顶部。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苏美尔时期的雕塑,可以看出他们完全不同于后来闪米特人的长相,衣摆上的楔形文字有种图文结合的现代感……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犍陀罗风格的佛像,有种不同于中国佛像的异域之美。
圣彼得堡冬宫,同样是犍陀罗风格,这尊龟兹的就活泼多了:脑子是个好东西……
圣彼得堡冬宫,一尊波斯的雕塑,是我很长时间的微信头像,真的好喜感,看了会自动减压……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祖大寿长子祖泽润之墓。这个肯定不是一眼爱上,应该是一种惋惜和感慨吧……中国古代名人的坟茔在大洋彼岸的的博物馆里的,恐怕这是唯一一座。据说是20世纪初祖家后人为了钱,就把祖坟给卖了,这是真·祖坟啊……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埃及木乃伊(应该是某个法老的三王子),这个真的是超叼……连大英博物馆都没有保存这么好的木乃伊干尸。
伦敦丘吉尔战时办公室,丘吉尔的浴袍。看过《至暗时刻》的都知道,这货每次在家都喜欢裹着这玩意…… @白已
格林尼治天文台,哈雷发明的六分仪。嗯,就是哈雷彗星的那个哈雷。
大英博物馆,波利尼西亚人酋长的戏服,体量大到不可思议,可能巨石强森那身板穿都宽敞……
大英博物馆,五代佛像。在一座纯西方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里,见到这样一尊大佛,感觉不到什么违和感,反而同样能体会到一种庄严和沉静。
大英博物馆,埃及拉美西斯二世雕像,高大、威严,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那种蕴藏其间的力量感。
大英博物馆,埃及圣甲虫。不用多说了,三千年前的东西,极其美。
大英博物馆,亚述拉玛苏/舍杜神城门雕像,喜爱近东文化的朋友应该可以理解我看到这玩意的感受,太太太壮美了,那呼之欲出的体积感……
大英博物馆,非洲蛇雕塑。同样是蛇,非洲的和美洲就如此不同,第一眼看到还以为是一坨shi……
大英博物馆,玛雅双头蛇。镇馆之宝之一,这货也是只要静静欣赏就足够了(偏偏旁边人还巨多)。
大英博物馆,明代香炉和影壁。嗯,论美感,中国出品并不会逊色于任何文明。
苏格兰国立博物馆,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械,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那种巨大的机械美感,以及浓浓的蒸汽朋克气息……
爱尔兰圣三一学院,凯尔经。看过那个电影的都知道。可惜凯尔经不让拍,只能拍一下图书馆内部了,哈利波特场景的灵感之一,独一无二的书卷气。
爱尔兰国立博物馆,凯尔特人的金器。反正我没想过砸碎玻璃带走……
UBC人类学博物馆,北美原住民图腾柱。嗯,眼睛不要乱看……
土耳其安塔利亚博物馆,赫拉克勒斯雕像。也算是镇馆之宝了,雕塑的技法非常完美,是全世界赫拉克勒斯雕像里最出众的一尊。
伊斯坦布尔博物馆,罗马时期的雕塑。第一次看到真的很震撼,虽然在罗马见到很多相似的,但看到东罗马帝国的古代遗留终归是另一种体验。
雅典博物馆,伯里克利像。当年学画画也画过不少石膏像,感觉那么多石膏像里,论颜值伯里克利可以排进前三。
还有一些别的国家的,在老家另一个移动硬盘里,有空找出来再更吧……卢浮宫也有一堆。
看到大家还是比较喜欢这个答案 就再加点图吧 不爱打字请见谅哈哈哈 新加的图在最后面
敦煌壁画
大理国金翅鸟迦楼逻
甘肃独角兽
侧面拍的云南大理金翅鸟迦楼罗 原图
上博的云南贮贝器 牛身上的花纹比较少见的清晰
云博的贮贝器盖子 抓起你的小辫子~~太生动了
如果只挑一个,那必然是成都博物馆的秦汉石犀。
在我看来,这是中国古人手下,最具想象力的艺术作品。大而不笨,憨态可掬。
无论哪个角度,都是百看不厌。
屁股后,还有文字,不知是哪朝哪代留下的。
石犀相关的相关产品也是成都博物馆的台柱子。
我国过去一直捧着金饭碗要饭,现在终于悟出门道了。加油!先买个茶宠!
说说我喜爱的中国古代的黄金工艺品:
冠通高24厘米,后山高22厘米,冠口径20.5厘米,重826克,北京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金冠全部用细如游丝的金丝编织而成,由前屋、后山、角(俗称纱帽翅)三部分组成。它的出土曾引起国内外巨大轰动,出土时装在一个圆形木盒子内。
出土于江苏省吴县市五峰山,明代。一只神形毕肖、金光闪耀的蝉立于玉叶上。它侧身翘足,双翼略张,嘴巴微开,蝉翼左右各两。玉叶系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叶片打磨细薄呈凹弧状,分为八瓣。
之所以被称为怪兽,是因为它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身体似羊、嘴似鹰、角似鹿、蝎形尾,四蹄立于花瓣形托座上。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件小小的怪兽身上竟隐藏了十七只小鸟,足可见当时匈奴族金工匠师的睿智巧思和高超技艺。
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花钏左重292.4克,右重295.2克;镯左重127克,右重132.1克。金钏在古代可作为定情之物,根据手臂的粗细调节松紧,俗称“缠臂金”。金镯可以自由开合,外壁现存各类宝石共13颗。金镶宝石镯与花钏配套使用,出土于梁庄王妃棺内1件漆木匣中。
莲伏云纹金女冠系沐崧妻徐氏(徐氏可能并非正室)之物。沿冠底边扭丝绳纹锦边,其上围嵌八组莲形金片,由外至内,一片大似一片。纽金 绳纹勾边,凡显露部分刻云纹,莲片层次分明。通高11.5厘米,底径11厘米。共镶嵌红、蓝、绿、白各色宝石50余颗,重320克。
江苏省吴县吕师孟墓出土。宋如意纹金盘似由四个如意纹云头相叠而成,中间有凸起的四云头相对组成盘心,盘内阴刻繁密的变形缠枝花卉。
出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的匈奴墓地。鹰顶金冠饰又称匈奴王金冠,被誉为“草原瑰宝”,古时为少数民族首领所配戴。这件鹰顶金冠饰由冠和额圈组成,纯金材料,总重约1.5公斤,是战国时期的文物。冠的主体造型是一展翅的雄鹰站立在一个刻有狼羊咬斗纹的冠状体上,俯瞰着大地;额圈由三条半圆形金条榫铆插合而成,上有浮雕卧虎,卧式盘角羊和卧马造型,中间部分为绳索纹。
金累丝嵌宝双龙福寿掩鬓,明万历年间。1980年江西省南城县益宣王夫妇墓孙妃棺内出土。
三星堆遗址出土。三星堆金杖长143厘米,直径2.3厘米,重463克。金杖是用金条捶打成金皮后,再包卷在木杖上的。据专家推测,金杖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600年左右。因为年代久远,里面的木杖已经炭化,出土时只剩外面的一层金皮,金皮内残留有炭化的木渣。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出土,金碗纹饰富丽,外腹錾出两层浮雕式的仰莲瓣。上层莲瓣内錾刻鸳鸯、鹦鹉、鸿雁、兔、獐、狐、鹿、鸭等珍禽异兽。下层均作忍冬草、如意云头。内腹底刻宝相花。内侧墨书“九两半”三字,表示碗的重量。它是目前所知唐代金银器中最富丽、纹饰最精美的器物之一,是西方金银器工艺与东方审美结合的佳作。
高1.8厘米,宽3厘米。印信、符牌。金属铸造。该印为方形,印面阴刻“文帝行玺”四个字,小篆体,书体工整,刚健有力,应是南越文王的发布命令的官印。钮作一龙蜷曲状,龙首尾及两足分置四角上,似腾飞疾走。
1999年出土于兰州市上西园明墓,高4.5厘米,长5.4厘米,重7.3克。
高8.6cm;总重43g,成对,童子身姿轻盈,体态生动,面容清秀,头上的发丝,缕缕分明,编成一个发髻,头顶盖有枝叶。其手持枝蔓,脚踩三层莲瓣,脖上带有金环项圈,上衣为双层披肩,下身套双层摆裙,身后背负敞口小篓,篓内存放刚刚采摘下来的莲蓬,娇嫩欲滴。童子通身莲花藤蔓伴其左右,栩栩如生,惹人喜爱。此件耳坠体现出了明代高超的手工艺水平,为金银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出土。徐达家族墓M6出土,墓主人为佚名壕。金簪的簪帽为方形,作双层花瓣状,用金丝编结而成,M6中这种式样的金簪出土了两件。
唐代。由两个半球扣合,内有两个转轴互相垂直的同心圆机环,无论香囊如何滚动,装在里层机环上的香盂都可以保持水平。
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沐瓒墓出土。宽12厘米 高10厘米 重173.1克。冠由重叠的三层花瓣构成,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冠顶高处直立一如意形金釵,中间镶嵌一颗红宝石。
高3.4厘米,口径9.2厘米,柄长3厘米,重269克。金质。敞口,圆底,单柄,三足。内底饰一浮雕海兽,外围一周变形绳纹;外壁饰十条斜曲突棱,分壁为九斜格,格内分别饰蔓草、鸳鸯等图案,地饰鱼子纹;足上部为蛇头,蛇嘴伸出一兽爪,组成铛足;柄作张嘴龙头状,构思新颖,形式多变,不但使器物恢复勃勃生机,也使兽足所带来的呆板之气顿消。加之金光闪耀,洋溢出富丽堂皇王者气象。
直径7厘米、6.9厘米,厚1.9厘米,重57.8克、57.1克。
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2.1—2.7厘米,长4.1—4.3厘米,身材修长纤细,体态婀娜,昂首曲颈,似乎正长啸于云端。跟我们熟悉的龙的形象不同的是,这组金龙,都有修长健壮的四肢,呈现行走的姿态。这也是将它们命名为“走龙”的原因。每条奔走的小金龙,神态和姿势又各有差异,有的一往无前,有的稍作停顿,刻画得极其精准,让人感叹唐代工匠出神入化的手工技艺。
通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身宽17.8厘米,重达9100克,含金量达99%,空腹、厚壁,浇铸成形。是中国考古发现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
浙江临海张家渡明王士琦墓出土。耳挖仕女形状,身穿右衽长衫,下着裙。盘髻插簪,手捧连叶寿桃。中空,内有一长4.6厘米的牙签和4.5厘米的耳挖。耳挖及牙签以一金链相系,链子贯穿仕女体内,不用时拉动金链上的小圆环,耳挖、牙签即可藏入女体。底部与一寿桃形的塞子相连,子母口塞于仕女的裙下。
出土于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俌夫人朱氏墓。成对出现,插在命妇翟冠顶部两侧,翟口有小孔,用来衔挂珍珠穿成的珠结挑牌。
杯盘为一套,通高7.3cm,杯口径7.1cm,盘径9.5cm,金杯为直口,圈足,外壁錾刻双龙穿莲纹,两侧以镂空篆书“万寿无疆”四字为耳。耳的顶端以莲花托嵌东珠作装饰。金盘亦在边缘饰勾莲纹一周,其间嵌东珠八颗,盘心凸起,其上錾刻龙戏珠纹,盘内錾刻云纹。此杯盘造型秀雅端庄,工艺极其精湛,为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所制。
该杯造型虽是中国式,但内壁摩羯纹确实印度文化影响的产物,摩羯周围锤揲出一周突出的联珠纹装饰,又仍具有西亚金银器的特点。
通高仅2.9厘米,底径4.2厘米,重33.6克,形制较小,通体布满了装饰花纹。金冠由四部分组成,环形基座上由前后两块金片合围成一个圆,上面錾刻着传统的吉祥纹饰——缠枝牡丹花纹,牡丹的花蕊和叶脉雕琢得清晰可辨。左右两侧各有一行浮雕游龙,呈现出双龙夺珠的造型,双龙中间点缀着一颗火焰宝珠,宝珠上刻着一个“日”字。金冠两侧各穿一孔,用一枚金簪横贯而入固定发髻,金簪的首部同样采用了如意造型。整个金冠纹饰繁缛,寄予着对享用者的美好祝福。
江阴长泾明墓出土 。艾叶形,背面以金丝累成卷草纹样,其上用金丝累成立体牡丹,花叶参差。正面为半立体双重楼阁,每重均有栏杆。上层为歇山顶,下层为卷棚顶,上层阁内立两人,下层六人,两侧均饰联珠纹。
通长8.8厘米,重8.6克,金簪簪顶的造型为花丝梅花托,花心内伸出两条花蕊,其上站立花丝制作的鸾鸟一对,两只鸾鸟的身和翅膀均用0.18毫米细的金丝掐制成0.9毫米的小卷纹,密密堆垒而成。
金累丝蜂蝶赶菊花篮簪。簪首的制作,是先用素边丝掐出各个小件的轮廓:一朵灵芝,三茎菊花,蜂一,蝶一,又花盆之半,复以做成小卷草的花丝在轮廓里平填。薄金叶和细金条做成花枝、花叶和花篮的提梁。先是小件攒焊成形,继将金簪攒焊成型。菊花花心用“吸珠”法做出点点花蕊。金簪之钩花布叶运金丝如运笔,花丝纤若毫发而平填得工致精细,纹样的繁而不乱,一丝一缕皆清清爽爽,又特别见出攒焊的工夫以及累丝工艺所能达到的活泼与轻盈。
无锡钱氏家族墓出土。
外观为圆饼形,周边卷唇、圆润,轮廓清晰,每个金饼约为汉代一斤左右重量,其表面有“黄、张、马、吉、贝”等姓氏戳记。
长8.6厘米,宽3厘米,重19.5克,北京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扁锥形,顶部是花丝制作的半圆形覆钵塔,下部有栏杆。正面开一座门,顶部有刹,刹座作莲瓣形,塔顶内嵌珍珠。塔内立一金佛,塔底部的云形托内各嵌宝石一块。
直径2.7厘米,物长3.2厘米,重8.4克
这些楼阁金簪的制作工艺多样,在方寸之间,对亭台楼阁、人物等精雕细琢,手法炉火纯青,表现立体生动,体现了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藩王奢华闲适的生活状态。
江阴长泾九房巷明墓出土。
楼阁人物金簪,簪首呈山峰形,峰尖居中,采用模压、钻刻、焊接、累丝缠绕等工艺制成。正背面均有纹饰。正面以建筑为主,顶上有花,下一栏板维护,间以花草点缀。方寸之间有人物十人,中间一人神态庄严肃穆,梳髻,披云肩,前立一鹤,两边分立各4名侍女,分别持扇、捧物、怀抱琵琶等,情态各异,踏步上立一人。从形制上看,应该是头面中插戴于䯼髻底部的分心。
云南呈贡王家营沐氏家族墓之沐详夫妇合葬墓出土。
径7×6.7厘米,厚0.8厘米
长16.6,宽7.4,厚1.1。该钗钗体呈桃形,下有拖尾,钗上錾刻一条长龙,龙首高昂,钗尾四足向前,龙身贯穿钗体,四处卷云围绕如海。采用传统的镂空镶嵌。
通长24,凤体长8.9,高9,厚1.9厘米,重94.6克,湖北钟祥梁庄王墓出土。
江阴夏元贞的妻子邹氏墓中出土金嵌宝螳螂捕蝉顶银脚簪。
金凤簪共2件。簪首为一只昂首翘尾的凤鸟,造型优美,凤鸟下为祥云,祥云上为卷云纹,下焊接扁条簪脚。通长20.9厘米。
长13.4厘米,重60克。这件金簪俗称“顶簪”,戴于发髻正中,出土时位于梁庄王棺床。
凤凰形,嘴含金珠,凤凰整体由金丝盘成。
长度14-15CM。虽然这种金簪头呈瓜果状,可能是元代瓜果簪变体。
三棱形簪针,金簪首镂空莲托灵芝纹饰。2005年南京江宁将军山沐瓒夫人正德十五年刘氏墓出土。 莲花之上实际是一朵环绕着枝叶的“宝相花”,正中部分是花蕊,在明代织物或器物的装饰纹样中常能见到,但花蕊部分表现的角度会有些不同。
江西省南城县明益宣王墓出土。重39克。以扁金丝编织成唐藻纹为地纹, 用极细的金丝编镂成飞凤, 凤上及头前满饰花朵, 并镶嵌宝石二十二颗。 凤宽2 . 7、 长2、 通长81 . 7厘米。
嵌绿松石金耳坠,南京中华门外郎家山宋晟夫人墓出土。
镶宝石金凤簪一件,凤高3.8厘米,簪身长11.1厘米。金凤昂首,展翅,细颈,上有火焰形冠。金凤尾部锤揲成11朵花形,颈部向后回伸,颈、胸、腹和翅膀等部分外表为鳞状毛片饰,翅膀羽毛如刀形,翅膀和尾羽上均镶嵌有红蓝宝石。
累丝嵌珠宝金钗。长13.6厘米,宽4.6厘米,重25.2克,北京海淀区青龙桥董四墓村明墓出土。采用范铸、焊接、镶嵌、錾刻等工艺制成。钗头为盆景式纹饰,錾刻有花叶、蝴蝶、花盆等图案,顶端及钗柄衔接处嵌红宝石,两端花叶处嵌蓝宝石,美观实用。
镶宝石金花簪。1963年云南呈贡王家营沐氏家族墓之沐详夫妇合葬墓出土。
广西宁明县明江镇土司墓出土。这个其实是耳环,博物馆将其后面拉直当成簪,根据其他簪子来看,根本不是这种样子的。
另附推荐:
这道题的题目是一眼就爱上的文物,所以可以非常主观的按照自己喜好来挑选文物,不用考虑典型器,也不用考虑历史意义,所以我可以尽兴凭个人喜好按照时间脉络,首推头脑中立刻想要推荐的文物,以后还会随着参观更多博物馆慢慢补充。
------
Part 1
(约1.8万年前~约5000多年到2000多年前)
▼
贾湖骨笛
裴李岗文明时期
现存于:河南省博物院
先拿贾湖骨笛来镇楼,这件样貌平平的骨笛国家宝藏推荐过,已经距今约8000年了,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2000年,被称为我国笛子的鼻祖,被认定是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而且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八千年前
▼
鹰形陶鼎
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乍一看这个陶鼎还以为是当代艺术,谁能想到这竟然是仰韶文明时期的文物,简直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两只胖胖的腿和尾巴形成了三足鼎立,而且胖腿增加了容器的受热面积,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这么正面看着我的时候,还挺像散步的居委会老大爷,真的是胖萌胖萌可爱极了
▼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仰韶文化时期
现存于:国家博物馆
这个陶罐乍一看没什么特别的,仔细看就牛了。器壁上的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鹳身整个涂抹成白色,用来表现鹤的轻柔白羽,属于“没骨”画法;石斧和鱼勾勒出轮廓,采用“勾线”画法;斧、鱼身中填充色彩,运用“填色”画法,已经具备了后期中国画的基本画法,被认为是中国画的雏形。而且它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是64件不可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之首。
现存于:国家博物馆
这件红山玉龙由一块墨绿色的岫岩玉圆雕而成,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的遗物。是我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制作精美的龙形玉器,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这件C形玉龙,端庄大方,简约却高贵,是中国人龙的精气神的最好的体现。龙体的正中有一个小孔,如果用绳子穿起来后,龙的首和尾正好呈向下水平的状态,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
------
Part 2
(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现存于:浙江省博物馆
这件猪纹钵是一件典型的盛食器,从此陶钵上的猪纹饰可见其形象介于家猪与野猪之间,反应了野猪正在向家猪驯化的转变过程,也说明了当时的河姆渡人已经开始了猪的饲养。
从这个猪的刻绘造型,表明了河姆渡人在原始绘画艺术的技巧上已相当熟练,绘制的笔法也十分简练,猪的形象逼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致的艺术品。
▼
玉人首蛇身饰
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春秋早期被再加工
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这对造型怪异的人首蛇身佩,是用一块玉料抛切而成的,非常惊叹在新石器时代就有这样的工艺。不过这个时间比较有争议,有人认为它们是春秋早期的文物,也有学者认为这两件器物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春秋时期又被加工雕刻。
人首蛇身的形象,似乎是一男一女,这有可能是最早的伏羲、女娲的始祖形象,而且这两件造型有点异国情调,大国无疆,也许当年我们的始祖就开始与西域频繁的文化贸易交流了呢。
------
Part 3
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不讨论国际上学术界对夏朝的认可问题,按照中国夏商周断代的时间来界定)
现存于:洛阳博物馆
青铜爵作为一种常见的饮酒器,流行于夏商时期。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爵,当属这件1975年发现于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夏代乳钉纹铜爵,被誉为“华夏第一爵”的夏代乳钉纹铜爵。
夏代文物简朴飘逸,乍一看虽然不起眼,细看却耐人寻味。就像这件乳钉纹铜爵,前有长流,后有尖尾,宛若一位轻盈舒展、迎风而立的窈窕淑女,周身散发着俊巧清逸的气息。
------
Part 4
(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现存于:湖南省博物馆
商代豕形铜尊作野公猪形状,以野猪作为器物形制,在现有的商代青铜器中仅此一例。这青铜猪全身布满了鳞甲纹和夔龙纹,它最吸睛的地方在它的背上站了个小鸟。有关专家大胆推测,这鸟很可能是灭绝的“野猪鸟”,就像犀牛鸟,达成共生。
商周时期的象生动物具有表意的功能及象征的意味,艺术地表现了人们的原始宗教观念。商晚期这类图腾化的动物青铜器有很多例,都很有趣,下面再介绍几件:
▼
现存于:湖南省博物馆
现存于:衡阳市博物馆
这件国家宝藏介绍过,女战神妇好的吉祥物
现存于:河南省博物院
除了动物形态的,商代有两个人面像的青铜器,虽然谈不上一眼就爱上,但是看到以后真的是一眼就忘不了。
▼
现存于:湖南省博物馆
商代大禾人面方鼎以浮雕式人面作主体装饰,面部较为写实,表情威严肃穆。商、周青铜器以兽面纹作主题纹饰较为常见,人面纹饰较为稀有珍贵,此鼎为何采用如此写实的人面纹作主题装饰,仍是个谜。
还有一件更是凶萌凶萌的,让人看完就忘不了
现存于:山东博物馆
人面铜钺作镂空人面纹眉、瞳、鼻突起,狰狞可怖。
商代图腾崇拜,鬼神盛行,青铜器作为祭祀用品,总有一种狞厉之美。然而在四川三星堆和金沙,同时期却出现了另一种古蜀文明,中国并非产金国,但是古蜀地区出现了大量金器。
▼
现存于:金沙遗址博物馆
太阳神鸟,整个金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等距分布十二条旋转齿状光芒;外层由四只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盯着“太阳神鸟”,头前后移动,会看到“太阳神鸟”在旋转。整个图案似一幅现代剪纸作品,线条简练流畅,极富韵律,该金饰含金量高达94.2%,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2005年8月16日“太阳神鸟”金饰正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
Part 5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现存于:国家博物馆
利簋上圆下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
利簋,虽然谈不上是最美的文物,但是它的历史意义过于重大,它腹内底部所铸33字铭文,记录了一次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战”,因此,也有人称其为“武王征商簋”。天文学家依据铭中所记天象,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古代史上这一著名的战役有了一个绝对日期;它是商周两代的划分的年代依据。
现存于:洛阳博物馆
此鼎俗称“洛阳鼎”,纹样庄重威严,肃穆,是西周早期极难得的上乘之作。“这件铜方鼎的铸工精湛,看不出丝毫缺憾。”西周兽面纹铜方鼎已经抛弃商代过于繁复的纹饰,简约大方,但是提炼出来的兽面纹清晰凝练,森严凝重,给人以神秘之感,真的是越看越好看。
西周也很喜欢各种动物造型,但是不同于商代,
所以西周的动物们更为接地气↓
现存于:国家博物馆
盠青铜驹尊是西周时期写实动物雕塑的代表性作品,也是已知最早的驹形青铜器。形象生动逼真,装饰极为简洁,相当准确地再现了小马驹的全身比例和身体结构,显示出周代工匠的高超技艺,看到这么写实简约的造型让人有一种穿越感。
说道西周,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在宝鸡青铜博物馆(中国青铜博物馆),宝鸡作为周人和秦人的发源地,从汉代就开始不停的出土重器,从这里出土的晚清四大国宝大盂鼎,毛公鼎、散式盘、虢季子白盘包括大克鼎都散落在国家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里做镇馆之宝,除此几件之外,宝鸡建国后出土的几样文物还是令人眼前一亮。
▼
现存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中国青铜器博物院)
四十二年逨鼎,四十二年和四十三年逨鼎共有十个,保存非常完好,甚至可以看到青铜作为吉金的原色,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青铜都是氧化以后变绿的才显得沧桑的,最早都是这种金灿灿的颜色,贵气十足。
其中四十三年逨鼎记述了周宣王劝谏监察官的言辞,记录了最早中国特色监察官及制度的故事,监察独立于行政与司法,纠察百官,历经千年,渊源流传。
▼
现存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中国青铜器博物院)
西周的青铜多为记事,盘子的盘口会越来越平阔,这件是件典型器。
逨盘上铸有360字,是建国后发现的最长的一篇西周铜器铭文。不仅如此,逨盘铭文是第一次从考古资料里完整地证实了西周各王世系,与史记完全对应,反证了史记的真实性,而更显其珍贵。
▼
现存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中国青铜器博物院)
何尊!何以为尊,我有中国,来宝鸡看中国看的就是这尊何尊。
“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见到最早的证据,就是何尊内底所铸的铭文“余其宅兹中国”。“中国”两字作为词组,首次在何尊铭文中出现。
除了文化价值,何尊上高浮雕的兽面纹也非常有意思,以前看的都是平面的兽面纹,眼角眉牙的纹路都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画,何尊的兽面纹是高浮雕的,完全让人看懂了平面纹路得兽面纹代表了什么。
▼
现存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中国青铜器博物院)
㝬簋的㝬,是周厉王的名字,所以这是一件王自作器,是周厉王用于祭祀的礼器。在洛阳博物馆藏着一件东周初期的王自作器,当那件王鼎器型粗糙、残败不堪,可见当时国力衰退到何种地步。而这件西周晚期㝬簋虽然造型简洁,但是器宇轩昂,霸气十足,而且这是西周簋当中最大的一件。所以这不仅是一件王簋,它又被称为西周“簋王”。
商朝青铜器三层花纹理细腻,适合近看细细品味;而西周青铜器纹理比商朝更为简洁粗犷,更适合远观,也有可能侧面说明当时祭祀场地及祭祀范围的增大。
▼
幎目缀玉
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幎目缀玉出现于西周,全国都有类似的玉覆面,用玉模拟五官缀于缁巾之上,再覆于先人脸面。听起来还挺阴森的,不过看起来还挺可爱的,那懵懂的眼神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和Versace Logo 有点神似。而且汉代玉衣的源头可能就是这种流行于两周的幎目缀玉。
Part 6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
和这柄剑算是有缘,在湖北省博见过三次,成博开馆时候,又在成都再次见到:剑身上的菱形暗纹工艺现在也无法用古法实现,所以此剑没有任何复制品,展出必是真品。
表面采用镀鉻工艺,所以两千多年到现在没有任何腐坏氧化,现在依然可以一刀切断20张纸,在剑身特意打造成有束腰的造型以增大刺伤力。剑刃和剑身的铜锡比不同,剑身韧度好而剑刃硬度高,因此锋利不易断,这把剑在铸造难度上很高,因为作为青铜剑已经非常长了,剑格铸兽面形花纹,一面用绿松石镶嵌,一面用蓝色玻璃镶嵌,剑首铸有十一道同心圆。
每次看都让人觉得震撼,最美文物如果只能选十件文物我也会选它。
▼
春秋·神兽
现寸于:河南博物院
这件文物直接被命名为春秋神兽,可见在代表春秋时期文物的重要性,这只神兽龙首上附六条蛇形龙,座上有一神兽也为龙首,满身饰动物纹和云纹,满嵌绿松石,造型极为精美。
▼
子仲姜盘
春秋早期
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子仲姜盘在盘内装饰了各种水生生物的浮雕和立雕,鱼、龟、蛙、水鸟一应俱全,而且每只动物均能原地作平面360度的旋转。
当注入水之时,鱼禽如游弋其间,是前所未有的绝妙创造。而且在工艺上克服了合范浇铸时活动件粘连的技术难题,在较薄的底层层中嵌入了动物底轴,使其垂直但不会被卡住,体现了这一时期极高的制作工艺水平。
▼
牺尊
春秋晚期
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牺尊”牛背上的三个空穴原来应该有盖,这种特殊的结构极为少见,它有可能是一件温酒器:牛背上的锅形其可以盛酒,空穴注水装于牛腹用来温酒。这种集盛酒、温酒为一体的器型,是发现的青铜器中唯一的一件,也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
Part 7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期,不仅思想上百家争鸣,在青铜制造的形式和工艺上也是百家争鸣,尤其以楚国繁复至极的装饰为代表,我个人虽然有点密集恐惧症,但是战国最有特色的形式造型也不得不提。
战国最具代表的文物不得不提曾侯乙墓,除了超级牛的大编钟以外,要介绍下里面最美的两个极具战国特点的青铜器,看到实物让人不禁起一身鸡皮疙瘩:
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青铜尊盘与编钟相比虽然体积较小,但它的地位却丝毫不亚于编钟。尊盘是一尊一盘合为一器,共铸有84条龙,80条蟠螭,蟠螭和镂空花纹形似朵朵云彩上下叠置。
现存于:湖北博物院
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中有夹层,夹层里面放冰,缶里面放食物饮料,这就是古代的最早的小冰箱↑
曾侯乙墓里宝贝太多,里面的玉器和金器也值得一提:
这件玉器工艺极为繁复,采用镂空、浮雕、阴刻等技法,在连接各节的环各自透雕而成的活动的环之外,另增加3个可拆装的榫卯合成的活环和一个玉销钉。设计之巧妙、玲珑剔透;工艺之精湛、无以复加,代表了当时玉器雕琢工艺的最高成就。
杜虎兵符铸于秦惠文王时期,掌握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虎身有错金铭文。符是古代朝廷用于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一种特殊凭证。杜虎兵符为铜质,分为左右两半,右半符留在京师,左半符颁发给屯驻在外的军队。需调兵时,由使者持右半符前往,军队长官将右半符与左半符验合后,军队即按使者传达的命令行动。
现存于:杭州博物馆
战国水晶杯为战国晚期水晶器皿,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这简洁的造型让人看到觉得跟穿越了一样。
现存于:山西博物院
铜盘牲形象逼真,站立平稳,牺背上站一女俑,双手捧一圆柱,柱顶置一镂空圆盘,可随圆柱旋转。“整个器物构思巧妙,纹饰精美、造型生动,工艺精湛是山西省博物院的一件镇馆之宝。
现存于:内蒙古博物院
这套金冠饰的主体造型为,一展翅的雄鹰站立在一个狼羊咬斗纹的半球状体上,俯瞰着大地,充满了浓郁的草原气息,表现了匈奴族勇猛强悍的性格及对英武善猎的崇拜。是目前国内发现唯一的匈奴贵族金冠饰。
------
Part 8
(公元前221年 ~ 公元前207年)
秦朝的文物一想就想到代表大秦气势磅礴的兵马俑,不过我想提的这件反而是很温婉的一块碑,这块碑中国书法的起源,秦统一文字小纂,李斯撰写标准体小纂,可是很快被隶书代替,就是因为李斯的字太漂亮了,小纂标准体太难临摹太容易变形了,所以逐渐被简化的隶书所代替。
现存于:国家博物馆
李斯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有书法作品(刻石)传世的书法家,被誉为中国书法鼻祖、小篆第一人。他对中国书法文字有三方面的突出贡献:一是统一文字,二是推广统一文字,亲作《仓颉篇》七章,作为摹本供世人临摹学习;三是改革文字,在篆书的书写基础上创新出一种新字体“隶书”,因此,篆书和隶书成为中国书法五大书体(楷、行、草、隶、篆)主要组成部分,李斯功不可没。
▼
现存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朝兵马俑的呼声很高,秦始皇陵也是由丞相李斯主持设计的,因为太众所周知了,所以就不多提了,提一下一个小细节。
秦代兵马俑作为大场面的阵列塑像,却不显得呆板,正是因为细节惊人,除了每个塑像的人脸、发饰都不同以外,甚至鞋底的花纹都刻画出来,他们的鞋底可以看出,当时鞋在不同部位“针脚”的分布有疏有密,鞋尖部分易受磨损,细密的针脚保证了鞋的耐磨性,提高了鞋的使用寿命。鞋的中间部位,针脚较为稀疏,以保证穿着更为舒适。鞋跟部分针脚又逐渐细密,增强对湿滑地面的附着力,提高防滑性能,可以说是2000年前顶级户外鞋了。
------
Part 9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现存于:湖南省博物馆
T形帛画的出现,说明汉代初期,以毛笔作画,无论从画技,着色和布局方面的分析,都已达到高超的水平。除了单色,还有调色。布局更是巧妙,各界之中,墓主人形象显著,主题突出,完全符合帛画的用途,T形帛画的艺术语言,已十分清楚,可以说汉代帛画是魏晋中国画的直接起源。
现存于:河北省博物馆
朱雀衔环出土于满城汉墓刘胜妻窦绾墓。 朱雀衔通体错金,神采飞扬,喙部衔一能自由转动的白玉环,色彩斑斓。出土时两杯内尚存朱红色痕迹,推测为窦绾装化妆品的工具。
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整个灯为一只鸿雁回首衔鱼的形状。灯盘灯罩能够转动开合,不仅可以挡风,还可以调节光线的明暗度和照射方向。最令人惊叹的是,它还暗藏一个防治污染的巧妙“机关”!灯的油烟会顺着大雁颈部导入大雁的腹内,腹内盛有清水,烟会溶于水中。
其净化空气的原理和河北满城汉墓的长信宫灯是一样的。但是可能因为我比较喜欢小动物,觉得这件比长信宫灯更活泼有趣,更可以体现汉代生动的艺术形式
▼
西汉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
现寸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是一件装饰玉器,非常精美,堪称国宝,南越王当时非中原地带,但是玉器质量高的令人乍舌。
这件玉佩出土于墓主右眼位置,玉佩分为内外两圈,内圈透雕一条游龙,龙尾和前爪伸向外圈,外圈透雕一只凤鸟,站在龙的前爪之上,凤鸟回眸凝望游龙,龙凤似在喃喃细语,妙韵天成。龙凤相对,寓意吉祥,玉佩雕镂精细,构图完美和谐,主次分明,是汉玉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因此,它的器型图案被选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馆徽。
现存于:洛阳博物馆
到目前为止,这件石辟邪是中原地区体型最大、雕刻最精美、气韵最为生动的一件,堪称同类石刻中的经典代表,也是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件石辟邪给人以稳定矫健之感,整个形象浑厚凝重,神气十足,充分体现了一个陵墓前威赫无比,不可一世的强者象征。
现存于:国家博物馆
这件东汉击鼓说唱陶俑四川地区的典型陶俑,<故事会>杂志的LOGO,被称为“汉代第一俑”,这件虽然生动活泼,不过有另外一件说唱俑更为有趣。
现存于:四川省博物院
说唱俑又叫“俳优俑”。俳优是指古代专门以言语、舞蹈、滑稽的表情和动作等来逗笑、取乐的艺人。根据文献记载,俳优表演者多为侏儒。而这件陶俑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他尽力扭曲的下肢,你看,这个说唱艺人好像正在演出,而他的裤子挂在腹部与臀部之间,仿佛随时可能脱落。他正在努力的调整身姿,费力的希望裤子不要掉下去,以至于紧张的嘴巴都要歪掉了。
俑的作者正是抓住了说唱艺人出洋相的精彩一瞬塑造下来,令人笑逐颜开,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了,这件俑的作用是用来陪葬的,汉代这种轻松愉快的墓室艺术完全打破了之前狞丽肃穆的墓室风格,展现了汉代写实艺术新格调。
现存于:四川省博物院
汉代民风彪悍,也有非常开放主题的画像砖,这块画像砖当中为赤裸的三男一女,画面的左方则是高大的桑树和另外一个男子望着交合的场景,仿佛被兴奋的景象所感染。在树枝上挂著四人的衣服,4 只小鸟在枝枒上跳跃,2 只猴子于旁边嬉戏。整体的画面呈现喜悦而且和谐的气氛,彼此之间没有争先恐后,欢愉且温馨。
▼
鎏金青铜羽人
东汉时期
现存于:洛阳博物馆
这件青铜羽人通体鎏金,肩后翘起双翅,腿部亦雕刻成羽翅造型,看到以后感觉眼睛都移不开了,身生双翅外及长耳,手里拿着不老药的药箱,这个造型和汉代一些文学作品中提及到的仙人形象相似。
汉诗《长歌行》有云:“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导我上太华,揽芝获赤幢。来到主人门,奉药一玉箱。主人服此药,身体日康强。发白复更黑,延年寿命长。”
------
Part 10
(公元220年—589年)
现存于:洛阳博物馆
美轮美奂的白玉杯是曹魏时期一件难得的玉器珍品,当时肯定深得玉杯拥有者的喜爱。白玉杯玉色洁白,表面可能利用金刚砂轮磨制,十分光滑。
现存于:洛阳博物馆
永宁寺本来是中国最高古建筑,有150米这么高,是北魏胡太后修建,然而,这座壮丽的建筑,仅存在了18年就被雷电击中,引发火灾,大火烧了三个月不灭,一年后还有烟气。随着佛塔的覆灭,这个破碎的北魏永宁寺微笑佛面,却因火灾而涅槃,简直是我见过最美的面庞,看着她就宁静下来。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和动荡的时代,然而敦煌在此时因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敦煌壁画可以说是中国画溯本追源的教科书。
现存于: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
上世纪80年代初的经典动画片《九色鹿》,很多人印象很深刻。但你可能不知道,这部动画片其实是源于敦煌壁画《鹿王本生》的故事,也是中国自主拍的第一部动画片。《鹿王本生图》是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壁画的主要题材,创作于北魏,是敦煌莫高窟壁画同类题材中保存最为完整、最完美的连环画和最具代表性的壁画之一。
不过说到这个时期的文物,我最喜欢还是那些超级萌的镇墓兽,每到一个博物馆就会专门看看这个时期的镇墓兽,真的是超级可爱↓
现存于:洛阳博物馆
这个时期的镇墓兽一个比一个萌,要说最萌的,让人一眼忘不了的绝对是洛阳博物馆里这件嘟嘴兽↑
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独孤信身居高位,而且他作了连续三个朝代的国丈,所以人们戏称他为“中国古代第一老丈人”。所以独孤信印是由26个不同形状组成的多面体,其中14个正方形印面上刻着规范的楷书阴文,每一面的内容都不同,分别显示了他不同身份在不同场合需要的用印内容。
------
Part 11
(公元589—960年)
说到唐朝必须想到长安,说起长安,何家村珍宝不得不提!
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件玛瑙杯是陕历博不能出境展出的珍贵文物之一。杯形呈角状兽首兽似牛,却生两只弯曲的羚羊角,装饰奇特。从选材、设计到工艺,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
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件银壶记录了盛唐宫廷宴乐时舞马向唐玄宗献酒的故事。《旧唐书》中记载骏马为唐玄宗献舞,表演到高潮,领头的舞马会用嘴衔起酒杯递到唐玄宗面前,描绘的正是这件鎏金银壶上骏马的姿态。
▼
鎏金铁芯铜龙
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件铜龙的内芯是铁质的,通体鎏金,身体细长,身体飞扬,龙尾从高高上扬,身体流畅,飘逸自在,极富动感,体现出唐代龙的生动美与气势美。
▼
唐代另一重大考古发现就是法门寺地宫的发现,在这座地宫里深埋了供奉千年的释迦牟尼佛指舍利,代表锡杖最高等级的锡杖之王,同时出土的还有两千多件精美的金银器,琉璃器、丝绸和秘色瓷等,而且除了佛教的内容,当时还出土了景教等相关内容,可见大唐之胸怀的包容性。因为佛指舍利是佛教圣物,也不能拍照,是用来膜拜的,所以我们推荐几件我觉得特别美的文物。
现存于:法门寺博物馆
当时一共找到3枚影骨舍利,一枚灵骨舍利,每件舍利都是一层一层被各种精美器物套起来的,每一件都精美十足,如果一定选一件我觉得最美的,那就是这件存放第四枚影骨舍利的铜浮屠,整个造型完全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还有罗汉护法,细节精致,宝象十分庄严。
现存于:国家博物馆
如果只能选一件最爱的陶瓷,我一定毫不犹豫的选这件↑“秘色瓷”曾被历代文物收藏家们苦苦追寻了一千多年。所谓“秘色”究竟是指何种颜色根本没人知道。直到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被打开,人们在地宫中发现十几件青色瓷器,由于有石碑记录物品名称,才得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秘色瓷,虽然颜色素青,但是釉面轻盈剔透,犹如一汪水在碗底,真让人百看不厌。
现存于:洛阳博物馆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多彩釉陶器,唐三彩中的“三”并非实指,事实上其釉色很丰富,但黑色三彩极为罕见。目前仅出土两件黑色唐三彩马,都是在洛阳,一件存在国家博物馆,一件就是这件洛阳博物馆五大镇馆之宝之一。
现存于:国家博物馆
钱镠铁券就是传说中的免死金牌,铁券的铭文全部金制,是名副其实的"金书铁券"。钱镠是一代明君,为唐昭宗剿灭地方叛臣做了巨大贡献,唐皇李氏君臣赐予铁券。钱镠铁券是中国现存于世的最早铁券实物,非常珍贵。
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件壶属于“耀州窑”,花纹清晰,层次分明,釉色晶莹透亮,有很强的立体效果。因为装饰了凤凰、狮子和牡丹分别为百鸟之王,百兽之王和百花之王,这件壶也被称作“三王壶”。最有意思的是这个壶是个倒流壶,壶底部中心有五瓣梅花孔,灌水时将壶倒置,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所以底部虽有孔而不会漏。
------
Part 12
(公元960年—1279年)
宋代之后的文物其实大家都比较了解了,宋代最典型的就是陶瓷,五大官窑,八大民窑,就不一一赘述了,提几件我觉得印象最深刻的文物吧:
现存于:国家博物馆
宋代以后,木雕佛教造像流行,注重形象塑造,工艺精巧。特别是宋代木雕菩萨像突破了典籍仪轨的限制,追求美而不娇、端庄含蓄、朴素无华的自然之美,呈现出高雅和飘逸的艺术风格。
这件菩萨是我认为最美的一件,右手持莲花,左腿下垂,足踏山石,极富生活情趣。
她不再是高居神坛的神,而是可亲近、可交流的一位心灵使者,是善的代表、美的化身。
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
宋徽宗的《瑞鹤图》的构图一改常规花鸟画的传统方法。将飞鹤布满天空,一线屋檐既反衬出群鹤高翔,又赋予画面故事情节,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次大胆尝试。再加上宋徽宗瘦金体的书法,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审美最高的人的书法绘画最高的代表了。《瑞鹤图》完全就是最为经典的超现实的表现手法,这件作品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正髓,同时从画面的角度也是超现实方法运用最为典型的作品之一,比之西方超现实主义出现早了几百年。
现存于:浙江省博物馆
金龙捶揲相合而成,中空,呈昂首行走状。身姿矫健,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唐宋时期的帝王尊崇道教,每年依道法斋醮,并向水域或灵山洞府投放金龙、银简,此金龙即是传递银简内容的使者。
现存于:安徽博物院
这件影青釉注子注碗是宋代盛酒和温酒的用具,这件文物是工业设计史赞誉的功能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作品。注碗全形为一朵仰开的莲花,注子肩以下均没于碗体之中,既美观又可以温酒,是江西景德镇代表瓷器,代表了宋代影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平。
------
Part 13
(公元907年——1368年)
现存于:黑龙江博物馆
这尊铜铸坐龙是我国第一尊"铜坐龙",也是黑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集四种动物特征于一体:龙头、犬身、麒麟背、狮尾,将几种动物完美结合于一身的坐龙形象在中国历代龙的姿态中极少见到。形象地体现了金代前期女真民族,斗志昂扬,唯我独尊的气势。
现存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
此块残碑为西夏陵出土的形体较大、字数较多的一块西夏文碑。西夏文字是用各种汉字偏旁拼凑而成,所以看起来很像汉字,却一个字都认不出来,但是西夏文字借鉴了汉字的书法特点,常给人以端详、宁静的感觉,不但字体方正匀称,而且秀丽轻盈。
现存于:云南省博物馆
这只金翅鸟通体鎏金,呈昂首展翅欲飞状,头部有美丽的羽冠,尾羽上镶嵌水晶珠,立于莲座上。细腻的工艺和绝妙的造型使这件作品精美绝伦,亦代表了大理国金银器工艺的高超水平。
现存于:南京市博物馆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为元末青花瓷中的罕见珍品,有着极为独特的青花纹饰,体现了极高的烧制水平。元代“青花”存世稀少,国内只有100余件,价值难以估量。曾有业内专家估计,“萧何月下追韩信”元青花梅瓶如果出现在拍卖市场上,至少价值10亿。
------
Part 14
(明(1368年~1644年) 清(1636年~1912年))
明清时中国各类珍宝工艺都可以说达到顶峰了,中国匠人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件件都精美绝伦,但是由于过于精美,反而觉得过于注重表面和工艺的炫技,看时会惊呼,但是很难留下那种深入灵魂的喜爱,这边也推荐几个比较念念不忘的文物。
现存于:国家博物馆
这顶帽子是万历孝靖皇后王氏的凤冠,点翠工艺的经典,现在点翠工艺随着翠鸟濒临灭绝已经失传了,这顶凤冠除了点翠工艺,红蓝宝石超过100粒,珍珠5000多颗,总重2320克(四斤六两),可以说是最奢华的帽子了。
现存于:福建省博物馆
德化瓷器明代达到顶峰,因为高温烧制含氧量的区别,德化白瓷泛着一种象牙暖白色,所以特别适合烧制人像,所以德化瓷以白瓷塑佛像闻名于世,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一词是德化白瓷的代名词。这尊德化白瓷观音像是后背有LOGO,证明由明代德化窑瓷雕大师何朝宗所雕刻,更为珍贵。
清朝的审美似乎被乾隆糟蹋了,到了乾隆时期,所有瓷器的工艺都已经达到巅峰,所以乾隆做出了瓷母这种炫技作品,但说实话,真的不能算好看,如果说从清里选一件瓷器,那还要看他爸爸的审美,才真的是雅俗共赏。
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此瓶造型非常优美,形似橄榄而得名,橄榄瓶为清代流行器形,其造型丰满秀挺,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感,轻巧灵动而又不失稳重,兼具梅瓶、玉壶春之特征于一身。
上面的构图并非是乾隆喜欢的满地花,而是向中国画一样,留白刚刚好
这件瓷瓶即展示了高超的工艺,但是尺度把握的又很到位,艳而不俗,雍正可以说是清朝审美最好的皇帝了。
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
“牙雕套球”又称“鬼工球”,是通过高超的镂空技艺用整块象牙雕出层层象牙球,且每层象牙球可以自由转动,此球大球内分层透雕二十一个小球,球球相套,层层能转,满地纹饰。是目前国内保存层数最多的一件鬼工球了。
在我看来,一眼就爱上文物的分两种: 一种是夺目的漂亮,看十年都不会厌; 另一种是乍看下没有特别之处第二眼文物,但十年里只会越看越好看。
第一种属于“好看型”很容易发现,很多高赞的回答都是第一种;
但我今天选的是第二种“耐看型”,需要细心和耐性才能发掘,不容易被留意到。
单霁翔院长说:“当博物馆得不到社会关注,文物是没有尊严的。”
去年中国近14亿人口参观博物馆约10亿人次,
平均每人不到1次,
而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参观3~5次博物馆。
这些丰富的文化,真的能让人受益良多。
呼吁大家有时间都去博物馆逛逛啊~~
……
如果有特别想了解的博物馆也可以给我留言,我一有时间就更新~
邓石如的这方“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朱文石质印。
前年吧,在杭州西湖边的中国印学博物馆,看到这方印,窃为己有之心,油然而生。
此印由近代收藏大家葛昌楹先生1962年捐赠给杭州西泠印社,现藏于西泠印社印学博物馆。
这方“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朱文石质印的尺寸为3.3*5.4*6.8cm,是邓石如最有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具备邓氏风格的典型面目,从该印可以充分感受到邓石如乃至皖派印风的独特魅力,本印印面文字采用邓石如擅长的小篆书体,很好地保留了邓氏篆书笔力雄强、刚健劲挺的书法韵味,同时和书法相较而言,又能因印随形,字体线条在细劲流美方面得到强化,使该印文字既刚健劲挺又有种特别的圆转灵动之美,形成邓氏印章特有的刚健婀娜之风。
这方印很好地诠释了邓石如所倡导的“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能容针”的章法设计理念。当代印家叶一苇曾评此印说:“密处颇有‘江流有声’之感,疏处令人有‘断岸千尺’之态。 ”
款文曰:“一顽石耳。癸卯菊月客京口,寓楼无事,秋意淑怀,乃命童子置火具,安斯石于洪炉。顷之,石出,幻如赤壁之图,恍若见苏髯先生泛于苍茫烟水间。噫,化工之巧也如斯夫!兰泉居士吾友也,节《赤壁赋》八字篆于石赠之。邓琰又记,图之石壁如此云。”
该印是时年40岁的邓石如于癸卯菊月(即1783年,也就是乾隆四十八年的秋天),在客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时赠送给当地友人毕梦熊(字兰泉)的。两人之间的交往有不少轶事佳话(如两人相识过程、“意与古会”“笔歌墨舞”赠印等等)。邓石如持“难得襟怀同雪净,也知富贵等浮云”的处世理念,虽有机会广交社会名流,但他淡泊名利,无意仕途,一生以布衣之身行世,成为我国古代布衣艺术家的典型代表,邓氏人生经历对该印的影响也颇见一斑。
癸卯菊月是1783年农历9月,那年的公历9月,英国与美国在法国签订了《巴黎和约》正式承认了美利坚合众国,彻底改变了美国的命运。在英法美三国开始演绎的那年秋天,邓石如从《赤壁赋》里摘出了最有力的两句,刻出这方千古不朽的石章,冥冥中感应了啥么?
我想,邓石如给本杰明·富兰克林刻一方“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朱文小篆印,他大概会欣然接受并时常钤用。
而邓石如完全不可能知道的是,181年后他的六世孙邓稼先参与设计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完全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这是瓦!是南越国宫殿的瓦片!专门用来对付忍者和武侠!两千年多前,就已经有这种设备,可见武侠都是骗人的!
《休息的拳击手》(The boxer at rest),公元前4世纪。
1885年,在罗马奎里纳尔山一处古城墙遗址基坑中掘出。
最主要的是细节:
面部伤痕还可以看到些许红色痕迹,可以想象这件作品最初的模样是多么“血肉模糊”,而更令人恻隐的是他的表情:
他全身上下仅有拳套一副家当,强而有力却备受摧残的身躯和痛苦的表情,都显示出战斗之后身心俱疲的状态。他本在休息,似乎又被某人召唤上场,不满又空洞的眉头传达出一个信息——他并非自愿成为拳击手,他没有任何与他人进行格斗的主观意愿。满面伤痕和裸露的身体又表明这些格斗绝非表演性质的作秀。他是一个被迫与他人性命相搏的拳击手,存在的目的仅是供人娱乐,我想这就是那个时代被压迫的奴隶最真实的写照。
当然也很钦佩这个铜像的作者,在那个年代不去为神明、君王铸像,反而关怀这些弱势群体,算是最早的人文关怀了吧。
最爱的一件就是卢浮宫的胜利女神
这座雕塑摆放的位置太赞了。而且损坏的也恰到好处(如果她有脑袋或许我就不会这么迷恋了)。那天我傻傻的看着她看了一个多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