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广为流传的清朝状元名单与落第秀才名单? 第1页

  

user avatar   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早就想吐槽这个名单了,高考前说一句——“落第秀才”四个字怎么会沦落到安慰高考差生的地步?

落第秀才也是秀才,是县试、府试和院试三场考试的成功者。在大多数人是文盲的时代,秀才就是百里挑一乃至千里挑一的高级知识分子。而且秀才不仅仅是学术身份,还是“功名”,被国家承认为统治集团的一部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可以见官不跪,过堂免刑;在实际负担沉重的农业社会里自带免税指标,不担心税赋徭役;学习好的国家发一份超出人均生活水平的国家补贴(廪膳、膏火银),屡试不中也可能被拔入中央党校(国子监)后授官;遇到动荡和战事,地方军政长官可能会直接任命秀才为民兵首领和地方领导。

如此待遇和相对的社会地位,不要说高考差生,就连高考上榜的名校生也远远达不到——如果赶不上80年代初干部年轻化那种机会,扩招前的名校优秀毕业生也不能和当年的秀才相比。今天许多人刻苦学习,读博读硕,所追求的身份不过相当于当年的落第秀才。现在你安慰差生说大不了像落第秀才那样另寻出路,其实这话适合给运气不好的名校博士说,告诉他不要羡慕同学直接被选调为处级领导乃至进了青年干部培养梯队,也可以在其他文化领域求发展。但很明显,即便是体制内党报也没意识到这碗每年例行提供的鸡汤有多荒谬:

“高考状元”和“落第秀才”-解放网
值得思索的倒是,清代的顾炎武、黄宗羲如果中了状元,世上会不会少了两位大学问家?曹雪芹、蒲松龄、吴敬梓如果热衷科举,还有没有《红楼梦》、《儒林外史》和《聊斋》的问世,中国文学史是不是在有清一代将黯然失色?胡雪岩虽以“红顶商人”自居,但他买顶官帽是为了帮助生意。如果中了状元,他的生意又能不能做得如此之大?

从两份名单联想到今日之高考。做父母的,不要把高考看得太重,不要以一考定终生。当上“高考状元”将来未必出挑,没考上名校未必是人生的失败。1982年,马云首次参加高考落榜,数学只得1分。后来他到一家酒店应聘服务生,因长相不好而被老板拒绝。他又蹬过三轮车送书。次年,马云又参加高考,再次落榜。1984年,马云第三次参加高考,这次数学考了89分,由于英语专业招生指标未满,部分英语优异者获得升本机会,马云被杭州师范学院破格升入外语本科专业,毕业后创办阿里巴巴公司而成名。

吐槽完了,补充一点数据,落第秀才的身份不是你想要就能要的:

现在的高考与古代考秀才之比较
全国童生总数不过二三百万人……经过县试、府试(地级统考)后,最后要参加由各省学政主持的院试,通过了才是秀才,一般每科各县录取只几十人,录取率在20-30%,不会高于50%……清代中后期全中国1700多所官学,每次考试只录取25089人作“生员”(即秀才)……全国生员也就是秀才的总人数约为46万人。

清朝后期的人口已经有三四亿,相当于今天的四分之一,每年录取2万多秀才,全国46万秀才,换算过来的话,就是今天全国每年有十万人获得秀才身份,一共不到200万秀才。这对应的是哪个级别的学术身份呢?

学历歧视严重:本科不是211,读了博士也枉然?
2015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达64.74万人,其中博士生7.31万人。

再考虑到许多人在国外读学位再回国,显然秀才对应的是博士,都处于每年十万这个数量级。但实际上,很多秀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功名,不再积极参加乡试,落第秀才虽然没能通过录取率几十分之一的乡试,至少也说明对自己的学术水平有一定自信,是秀才中相对较强的群体,对应的是名校博士。秀才参加乡试落第,类似于985博士竞争副处级选调生(举人大挑资格)失败,绝不是高考差生可以企望的经历。


博士选调生待遇问题
大部分省份对博士生转正定级为主任科员,享受正科级待遇,有些省份如河南省对博士生服务期满2年给副处待遇, 基层服务期2年是主任科员;博士生选调生比较少,据统计,河南省去年也才5个

选调10名清华优等生入赣培养 先挂任乡镇副职锻炼两年--人民网
选调生先安排到乡镇挂职锻炼两年(含试用期),统一挂任乡镇副职。挂职锻炼期满,经省委组织部考察,表现特别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可安排为副处级领导职务,硕士研究生可安排为正科级领导职务,本科生可安排为副科级领导职务。

现代人生活在教育普及的现代社会,在他们看来,能读书,会写文章,了解一定的经典作品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是需要争取的权利。所以,从大多数人的视角看古代,往往科举考试只剩下着光彩照人的省试殿试,以及让读书人获得做地方官资格的乡试。竞争同样残酷,对大多数人来说更决定命运的童子试(县试、府试和院试)往往被忽略了。所以才会用“落第秀才”来比拟高考失败。这和《甄嬛传》和《还珠格格》犯了一样的历史错误。

童生与童生试
科举考试竞争激烈,童生系统的考试也不例外。如果把科举时代的读书人按其所取得的功名划分阶层,处于这一金字塔最底层的童生在人数上应该是最多的。有考生将自己的经历写成对联:“县考难,府考难,院考尤难,四十二年才入泮;乡试易,会试易,殿试尤易,一十五月已登瀛。”说自己困于童生系统的考试长达42年,才终于考取生员;谁知正式科考居然出奇顺利,八月乡试,转年二月会试、四月殿试,一路过关斩将,荣宠无比,如登仙境。

《清代名人轶事》还记载一则“额外生员”的轶事:乾隆朝大学士彭元瑞主持浙江嘉禾县院试,有位六十多岁的老童生缴卷时突然跑到他面前说:“我从儿童考到今天,考了三十几次了,现在我行将就木,希望您能赏我一领秀才的青衫,让我这一生也享受点儿荣耀。”彭元瑞含笑答应他的请求,批准他作“额外生员”,并在试卷上写了解释“额外”之意的批语:“年在花甲之外,文在理法之外,字在红格之外,进在额数之外。”这个年逾花甲、文理不通、老眼昏花的读书人总算运气不错,遇到一位仁慈幽默的考官,特别开恩赏他一个秀才名额,了却了一生的心愿。

清代童生考中生员的平均年龄约为24岁,大致相当于今天大学毕业的年龄。

(考虑到平均寿命的差别,对应博士相当合理)

此外,后面那个名单中,很多人其实根本不具备“落第秀才”的身份,如曹雪芹、胡雪岩、洪秀全、袁世凯,这也恰恰说明了秀才不是一个容易获得的资格。洪秀全如果顺利考下秀才,晚清的内战恐怕就不会从他而起了。至于顾炎武等人虽然算是落第秀才,但如果不是明朝亡国,恐怕很有希望当个举人进士,不会以秀才的身份成名。这个段子的质量着实不怎么样。


借自己的地方再宣传一下明晚在天津大学新校区的演讲:

马前卒6月7日天津演讲预告:《00后的中国》

网上领票网址:

sojump.hk/m/8646806.asp


user avatar   nan-fang-w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


user avatar   Ivo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个非常初级的统计学问题。

首先,样本并不是随机抽取的,事实上这个例子中所谓的落第秀才的数据完全是按照知名度来抽取的。而状元则不然。


其次,每次科考状元只有一个,而落第秀才有一大堆,也就是说落第秀才的总体数量远大于状元,所以从里面找出出类拔萃的人更容易。

同样的道理,为什么很少听到高考状元走上人生巅峰的消息,也是因为高考状元一年就那么一点点,走上人生巅峰的人也只有那么一小撮,两个小集合的交集显然非常小。而非状元的总体数量是非常大的,更容易出现几个出类拔萃的才是正常现象


最后,由于样本不是随机抽取的,所以这种毒鸡汤要多少我可以编多少:

第一份名单:刘骜、刘欣、刘衎、刘庄、刘肇

第二份名单:克林顿、布什、奥巴马、华盛顿、林肯



哪份名单上的人你认识的人多一点? 答案揭晓:前者全是汉朝皇帝;后者全是美国总统。

看来我们认识的祖宗还不如隔壁的总统多啊。。。。。这是药丸啊。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

@sxc

邀请。非常非常感谢。

为了防止邀请我的sxc老师撤销邀请,我不得不截图。


@朱峰女士,你的答案,为了防止你进行修改,我已经截图了。没错,如你问题当中所说,礼貌是不是软弱?

当然不是。

我自问是一个普通人,在知乎得到关注多,也只是因为我勤勤恳恳,一个字一个字写得多,仅此而已。

我去咕咚网之前,当过记者,做过公关,我也不是什么名校毕业,但是我深深知道,原创是品德,是节操。做记者,报道要如实,要客观,要中立,要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

我为什么要在微信群“红包体育”里面和你抬杠,为什么要质问你,想必你已经不记得了,然而我记得清清楚楚。


我不关注你的微信号,那是有非常重要的原因的。朱峰女士,你说你没做过亏心事,那么想必在你看来,未经他人许可引用、转载他人原创的内容,不算是亏心事了。


你不记得的事情,我一点一点帮你回忆起来吧。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当你加入“红包体育”的时候,我对群主说了一句话。【我很高兴,我有不删除任何聊天软件当中聊天记录的好习惯。】


这里截图当中的日期是一直就存在的。至今我的iPhone 4S也一直在用呢,不可能改掉。


你为什么和我说抱歉,你忘了?2015年3月3日你所说的,是真的都不记得了?


当时我的反应,算是很克制的了,毕竟当着“红包体育”群里这么多人的面。

为什么我过了这么久,才再次在“红包体育”群里质问你,我想你应该明白。我知道每个人做自媒体不容易,想靠着才华变现,更加不容易,当时你肯道歉,说你会改,那么我也就得过且过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改了吗?如果你改了,你就不会不经过

@式微

同意,转载她的答案,而且还将她列为“第二作者”。

你的所谓声明,夹杂在你的正文内容当中,而不是正式开辟一个子栏目道歉,被诸多的信息噪声遮盖着,这就是你的诚意?

上述三张截图,是2015年6月17日早上8:43时截的。我现在还很怕诸多水军说我图片造假呢。下面两张图,是2015年3月3日晚上20:49时截的。那个时候,你的微信ID还没有“太阳表情”。

这个总不能说我作假了吧?



而你在面对我的质疑的时候,说了些什么话,你还记得吗?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截图的原因。

二次编辑加了些东西,就可以等同于你自己的原创,是吗?


事实证明我当初心一软得过且过,才是真的错误。


你说了“最初开时,格式内容混乱,但转载内容标明了作者”——我还是那句话:用了我的东西,问过我吗?

你说了“微信对于转载格式有了新要求后,我们也跟着学习,把之前来源不明的全部删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不合规的转载“——来源不明?请看看截图,你自己说过的话,怎么就这么快忘了呢?”是从虎扑、知乎、直播吧很多来源的文章“,这还算是来源不明?

你说了“暴力行为冠以道德名义,缺又恰恰选择了一个认真做事的自媒体下手,无论是出于要稿费,还是炒作涨粉,都不会实现的”——暴力冠以道德的名义?我质问你,就是暴力,你不告而拿,拿了我的答案,也拿了知乎上别人的答案,这种偷窃行为,就是道德的?


另外,请弄清楚,到底谁在炒作?我只是把原文作者式微老师带到了“体育红包”群,让她自己和你说清楚,这就是炒作?式微维护自己正当权益没有成功,自己写了篇专栏,以正视听,这叫炒作?

你说了“另外。。。您在背后诽谤我的许多聊天截图我已经给了律师。我们没做亏心事,我们礼貌但不软弱,真的,用法律途径解决,只对我们单方面有利啊。但您若真的要这样苦苦相逼,请也不吝给我一个您的地址,给您去一封律师函”。


我在背后诽谤你?请把截图放出来,让知乎用户都看看,我到底怎么诽谤你了。


你没做亏心事?没做亏心事我会质问你为什么不经过我允许转载了我的内容?


说我苦苦相逼?到底谁逼谁?“咕咚-李旸”是我在“红包体育”群里的ID,那是因为之前说过要标清楚所在的企业、媒体和姓名,所以我这样写。


我再说一次: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我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我的内容;我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式微老师的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式微老师的内容。


知乎上的回答问题,是我业余时间所为,工作忙的时候我只能下班回答问题,晚上写公众号内容,或者把知乎的答案放到我自己的公众号上去。关于足球篮球的内容,和咕咚网没有一点关系,全部是我自己的业余创作。


而你,直接找到了咕咚创始人、CEO申波先生,也就是我的最高领导,去质问我的行为是代表咕咚,还是代表个人。


我在知乎的ID和个人说明写得清清楚楚,没有和咕咚有任何的关联。你没有经过我个人的允许,转载引用我在知乎的内容,被我质疑你转载了别人的内容,居然好意思说是“法律层面的诽谤”?居然还去和我供职的企业对质?


到底是谁苦苦相逼?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把知乎用户的文字答案,变成自己的声音和话语,放到视频当中去,是吗?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未经他人许可,擅自转载、引用他人在知乎的原创答案,是吗?



最后我很想问一句:你既然深知自媒体人的成长有多么不易,为什么你还要去做“未经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其他自媒体人的内容”这样的事情?


最后,是我放出的所有截图的具体信息。



我在这里声明:我是知乎用户李暘,在知乎的每一个答案,在知乎的每一篇专栏文章,不敢保证完美无缺,逻辑严密,没有错别字,但全部是我自己的原创内容,任何人未经我许可,转载、引用、抄袭我的答案,即为侵权行为。


user avatar   zhang-bao-jie-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是单纯的迷茫,倒是不错的,只是这个问题,很容易让我想到。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的故事就是说古代有个人叫叶公,他到处跟大家说他特别喜欢龙,满屋子的龙的周边,还拉着附近的人去他家里看。

结果有一天真的龙飞来了,别人还在好奇,看看真的龙长啥样,他叶公跑的最快,躲到桌子底下,根本双手抱头,害怕得根本不敢睁开眼。

题主对文学的热爱应该如何体现呢?真的热爱是不用人说的,无法阻拦的,你自己就会有不断地看,甚至写的冲动,进而就去做了,也就是说热爱文学你就多看,通俗的,纯文学的,看的进去就多看,如果想写就试着写,不想写就继续看,就这么简单。

怎么热爱还需要别人教的吗?是不是不理解什么是热爱?

比如说我热爱音乐,我听到好的音乐我会感动,我会努力学唱歌,为了表达音乐,虽然还唱的不够好,但是我会学习怎么样才是唱的好。


user avatar   wuchangyex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近年来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男性教师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男教师比例持续走低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评价「重庆谈判」成功签署《双十协定》后,国民党次年反悔? 
  近代史中,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是哪一年?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上,在类似游牧民族常用的运动消耗战中,军事补给系统是怎样运作的? 
  生活中或历史上你知道哪些无论贫富都让人追随的人?他们怎么做到? 
  汪达尔王国是如何建立的?他们的民族特点和作战方式是怎么样的? 
  我是一个高中生,即将高考,发现很多学习不好或者带有混混气质的学生都报了警察。这是常态吗? 
  为什么感觉欧美人的身体素质要比中国人要好? 
  有哪些“不学如明”的典型例子? 

前一个讨论
2015-2016 赛季 NBA 总决赛第三场,骑士回到主场需要做到哪些才可能赢下比赛?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 2015 - 2016 赛季 NBA 总决赛勇士 VS 骑士 G2?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