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 Max Howell 被 Google 拒绝? 第1页

  

user avatar   jeffz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我更好奇,为什么他这题做不出来,毕竟是homebrew的作者。


user avatar   mvj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有类似遭遇的应聘者,我是非常支持 Max Howell 的。


### 为什么很多人理解不了 Max Howell 通不过白板编程面试


这个事件在国内也引起了很大讨论,各大社区都有,以下主要总结 [如何看待 Max Howell 被 Google 拒绝?]( 如何看待 Max Howell 被 Google 拒绝? - 互联网 ) 里的讨论,态度主要分为以下两派:

1. 大多是惊讶或者调侃大牛居然连这个算法里的基础题也做不出来,有讨论具体算法细节的,也有发明段子讽刺连面试官给你放水都还帮不了你。

2. 小部分人怀疑白板面试是否真的能很好的筛选人才,毕竟没有多少项目经验的做过算法功课的应届生也可以做到通过这种白板算法面试。


很不幸的是,我并没有看到更多有分量的开源软件牛人(像 Max Howell 作出 Homebrew 这样巨作的,上了 Github 排行榜的)出来支持 Max Howell 的观点。这也说明了程序员的地位相对企业的地位而言是远不如的,更多聪明的人是选择了沉默,我也听说过[为什么优秀开发者进入Google后就不参与开源了](为什么优秀开发者进入Google后就不参与开源了)。


我想这个是有本质原因的,那就是开发复杂且优雅的软件系统 和 在脑子里背下各种计算机科学的算法 是矛盾的。这不是说复杂且优雅的软件系统不需要算法,而是算法已经被工程化地内含在项目里了,项目和代码都是真实世界里存活的东西,而纯粹算法代码只是存活于阉割版(用的字符最精简)证明理论里的,只是被人们用于口头交流功用而抽象出的逻辑沟通系统,但却不是用于真实业务代码的理解和修改之用的。不得不承认的是,真正能做出复杂且优雅的软件系统的人比例很少,我指的是写出真正流行的框架和语言的那些人,没错,就是你平时用的那些,所以别太指望有很多人真的能理解 Max Howell 为什么就通不过白板编程面试呢。举个有意思的例子,你会发现有名的开源软件写的代码,和通常算法里写的代码完全是两种路子,虽然从狭义的算法原理上看干的是同一件事,但是前者是富有层次的工程结构,而后者则强调把全部细节都放在脑子里直观地去一次性理解,所以这也是很多初中级程序员啃不下开源代码的原因。


在面试这种紧张(其他的还有考试和演出等)情况下 ,其考察的是肌肉记忆能力,而不是分析和创造能力。即使在面试中能写出完全正确的算法逻辑代码,那么对该人的程序创作能力也是有损伤的,所以白板编程面试是考察候选人能力的下策。


上策是考察过去项目经历,从而推断出其经验和学习能力;其次才是是通过一些实际或虚拟问题去考察。这两者都应该建立在双向沟通反馈上,才算的上是合格的面试。


最后补充一条信息,一年多前我也发过 “ [面试时候如何用 Ruby 写一个最短二分查找代码]( 面试时候如何用 Ruby 写一个最短二分查找代码 ) ” 文章来描述去某公司面试时的在算法流程上的失败。当时我是写 Ruby 的,面试官是写 Python 的。摘录文章最后一小段,“最后面试官总结我应用或Rails方面的经验比较多,但是算法不太行,他准备和CEO再讨论看看。于是我咨询他公司技术部有哪些算法工作,他提了一个数据排重,然后我说如果准确度不太要求的话,可以用bloomfilter进行过滤。但是他坚持这一轮面试结束了,于是只能出门和他道别了。”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我加入新公司半年里就用 Python (进入公司当天我就现学 Python 干了一个统计的活了)实现了 百万题库排重算法(相同题目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进入题库后有微小差异)的开源框架,源码地址在 mvj3/detdup · GitHub ,演讲稿在 speakerdeck.com/mvj3/de 。多说几句,目前我的工作内容大部分都是在 Hadoop 上实现离线业务模型,并自己在写了一个不错的 DAG 任务管理框架,地址在 17zuoye/luiti · GitHub 。对 Hadoop 的上手时间基本等同于熟悉一个 Python 类库的时间,再继续上手 Spark, Storm 也是不在话下,而这恰恰是有些看上去熟悉算法的人不容易做到的。


### 关于 Invert Binary Tree 的技术讨论


首先是 [Invert Binary Tree] 的递归版本,虽然我之前从来没有做过这个程序,不过在 LintCode 上读了需求后,用 Python 第一次写就通过了,LintCode - Coding interview questions online training system ,但是脑子里还是慢慢反应一下,甚至还不太自信。


其次是 [Invert Binary Tree] 的非递归版本,即是用栈实现的,我没想出来,主要想法是因为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是不是用数组来模拟索引啥的。因为不是实际想做的,所以和平时工作学习一样,直接搜索了,是用 Stack 实现,其逻辑大概稍微复杂了一点。总之,凭我的经验,是需要一些时间来突然顿悟这个算法是怎么回事的,但是我知道过段时间我肯定忘了,所以就不想了。


最后是关于 Google 面试官考察的到底是不是 Invert Binary Tree。我看到 Max Howell 给某人的回复是 "min-max the tree, ascending to descending",地址在 twitter.com/mxcl/status 。这样听上去好像是要做个上下翻转,而不是左右翻转,这可能是 Max Howell 没说清问题,也可能就是本身问题描述就不是一下子能说清的,那么请考虑在如何实现时就需要去理顺更多细节,可想而知会更容易出错了。



### 傲娇的人只是对事情更认真而已


有些人说 Max Howell 是大牛,被考察一个简单的 Invert Binary Tree 太不上档次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首先强调的是,优秀是一种习惯,同样一个人的代码风格往往是一致的,更深一点理解,TA 解决问题的范式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经验体系。所以大牛去写一个算法,通常是工作中的,那么必然是考虑到各种和其他模块如何整合,API 是如何的形式,而自身的代码组织逻辑又是如何自恰。举个象棋或围棋的例子,虽然规则大家都懂(这个类比到算法的步骤),但是大师看布局的角度和一般人的是完全不同的(这个类比到有人觉得 Homebrew 没啥复杂技术,可是却不是一般人能做出来的),而且也不太好解释(要知道机器至今在围棋成绩上仍远远落后于人类水平)。所以突然把大牛放到一个陌生的工作模式里,即是换成教科书的算法步骤思维,并且是面试的场景,而且是短时间,做不出来是很正常很可以理解的事情。要知道真正一个算法整合到实际项目里是得花很长时间的,里面涉及到不断的反复构思和调整。


有些人说 Max Howell 傲娇了,但他其实已经做了算法面试准备了(A good thing that came out of it is, I *did* prepare, and actually I found a bunch of common algorithm problems a lot of fun. Will continue. twitter.com/mxcl/status)。而且大家得注意一个事实,工作多年的人去复习算法和训练专门用于测试的思维方式是有时间成本的,相对来说应届生的时间成本就少多了,专门做算法的人在此不谈(TA们的软件工程水平相比而言也是低一点的)。算法确实很有意思,这两年我也在提高,它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而且大部分场景下,刻意的教科书算法对于工程来说都不是关键的。


说一下我个人对编码面试的观点,我热于在实际工作中接受任何相关项目的挑战,但是我不想做无用的压抑的耍猴游戏(可能也和我不喜欢玩电子游戏有关)。



### 面试时气场不合是个关键问题


很多时候人都是相当情绪驱动的,我人生经验里有一个让我震惊的观点是,有些我认为是应该非常理性的人居然也很坦率地承认自己对这个问题就是感性的。Max Howell 的气质是偏艺术家型的(这里有他在 Github 的演讲视频 youtube.com/results? ),我猜测 Google 的那个面试官是偏死板的工程型的。所以如果和面试官气场不和,我理解是主要是TA感受不到你在TA未来的控制(中性词)范围内。


我一直有个疑问,对于一些很有想法的人(理解 Max Howell 的个性看他个人主页的色彩设计就知道了 mxcl ),面试官在看到简历时,为何不直接拒绝呢。还有另一个可能性是,一个面试官去面试可能是别人要求去的。如果让对方来了,为何大家不和和气气好好沟通呢,面对一个可能是未来的同事,非得拿那些刁钻的题目来为难对方呢(举个人人努力一下都会做的算术题,比如 7*19 比 200*300 难多了,虽然同是两个数,而且前者数还小),工作应该是快乐和有激情的啊(有些人其实是在组织里很压抑的)。


举一个我认为相当侮辱人的程序员段子,美女来面试,连不会写 HelloWorld 都能过(所谓程序员鼓励师),长相不好看的来面试,一定得拿红黑树来压制。虽然大家都当是个笑话,可是也折射出一些潜在的不良价值观。我理解 culture fit 是个一直都存在的常见问题,但是我还是觉得工作能力优先,这样才不会劣币驱良币。有一个调查是全球盲人比例约为千分之五,而城市道路上基本都人性化的加上了盲道,从道德上来说,应该谴责强势雇主在性格上歧视应聘者,另外我也相信大多数人还是知趣的吧 :)



### 其他一些关于面试的问题


我看到一篇看上去很好的文章 Developer Interviews are Broken, and You Can't Fix It ,主旨是讲面试流程无论如何改进,都是有缺陷的。我的想法是,这真的是典型的逻辑式废话,从各种利益权衡来证明现有的制度是合理的和没办法的,同时为了公平性而不能更改任何细节。


我唯一的想法是,很直观的,一个大牛活生生的站在你的面前和你善意地沟通,同样希望得到一些相互的尊重,而面试官却非得照着一个脆弱的流程,去让自己和大牛都去适应这个规范(虽然实际工作时大家都是很灵活的),让旁观者也是干着急啊。


有必要我可以逐条反驳文章里我认为不妥的意见。


20150615 更新: 在 为什么很多人理解不了 Max Howell 通不过白板编程面试 还有一些我的回复。


user avatar   bluedrum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公司没去过,但是以我的经验一个公司面试会透露一些问题:

一.如果招的是高级职位,(他本身创业作做过CTO,应该不是面试初级职位),出一个基础算法问题(比如出一个试卷来做)是一个很不礼貌做法。即便我会做,换我是直接拒绝。或者象有的朋友说的,在白板上直接画一个倒序树走人。

这好比招一个汽车设计师,有成功产品的不算,还要先考发动机原理一样。


二.用题目主要目换是面试人数大大超过职位的热门情况下,不得以用题目过滤掉大部人。校招,公务员考试均是如此,过了不表示最历害,最合适的人选,也可能是考霸。 这样上年级有经验的工程师很容易败给天天在学校和培训机构做题的学生。

三.如果一个公司用一种非理性方法来招人,比如MS的脑筋急转弯,实际不是想招人,或面试实在太多了,只能用一些特殊方法让面试人的出错,然后心安理得的把人赶走。


user avatar   afo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南海问题上中国不会抽身,中国正在大力插入。


user avatar   davidwww 网友的相关建议: 
      

MacBook Pro (从定位上来说)本来就是干活用的机器。说实话,用来娱乐,很可能还不如买台 iPad 好使——起码 iOS 上的娱乐应用生态还算是不错。

OS X 和 Windows 的软件不相兼容,这恐怕是购买一台 Mac 前最先要了解的事情。如果不先为此做好心理准备就兴冲冲地去买 Mac, 还是 MacBook Pro, 要么是被无良的店员坑了,要么是作为消费者太不谨慎了。

说回「OS X 有什么好」——对我而言:

  • 字体。我选择使用 Mac 的最主要原因,是 OS X 的字体渲染风格更对我胃口——即便我使用的是低分辨率屏的 2012 版 MacBook Pro。虽然 Windows 能使用 MacType 这样的插件来改变字体渲染风格,但在最近版本的 Windows 中,也已在很多场合下失效。
  • 对于设计而言的一点便利功能。包括而不限于「预览」能够以真实尺寸显示 PDF、更全局的 OpenType 特性支持、便利的 PDF 虚拟打印等。
  • 可用性不错的自带软件。
  • 此外,对于程序员而言,OS X 应该算是个不错的 UNIX 环境。

我学习需要使用的主要工具都可以在 OS X 中使用,而不能满足的那部分,用虚拟机也可以挺流畅的解决,而我并没有「杜绝在 Mac 上使用 Windows」的那种精神洁癖,所以用得挺舒服;加上对我而言,娱乐多是可以通过浏览器解决的事情,要玩点游戏,也有 Steam 和虚拟机。因此我不觉得 Mac 在娱乐上有什么特别大的问题。当然,这也只适用于我自己了。

* * * * * *

在 Mac 上装 Windows 没什么不好的,这本来就是苹果允许、并用以吸引新用户的手段,Windows 也是个好使的操作系统。就是续航会短,发热也相对厉害一些。此外,屏幕色彩可能需要加载色彩配置文件来改善。前两年 MacBook Pro 还被评为「最合适使用 Windows 的电脑」。只是,最好装 Windows 8 或 Windows 10——Windows 7 虽然是个好系统,但对 HiDPI 的支持不足会浪费了那块 Retina 屏。

如果还是绕不开「花大价钱买了屌丝机」的心理,那么趁早出了止损还好。亏钱无可避免,但好歹不会用着心塞。不过,现在达到 MacBook Pro 这个标准(硬件、设计、工艺)的 PC 笔记本,也不便宜得去哪里就是了。

谢谢邀请。




  

相关话题

  Google 新推出的色彩空间 HCT 是什么? 
  2021 上半年中国游戏开发商跃升海外游戏市场份额首位,这对中国游戏的未来有什么启示? 
  围棋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是怎么样的? 
  如何评价Google发布的第二代深度学习系统TensorFlow? 
  Pixel 3 及 Pixel 3 XL 有哪些亮点和槽点? 
  Google Play Music 现在还能用吗?如果还能的话,具体该怎么使用? 
  如何看待因美国禁令华为手机将被暂停谷歌移动服务支持?将产生多大范围的影响? 
  Google 和 Facebook 还来大陆招人么?是什么时间?和硅谷面试类型一样么? 
  如果苹果、谷歌、微软打算毁灭世界会怎样? 
  如何评价 Google 宣称率先实现量子霸权? 

前一个讨论
国内像DJI的飞行器发展的那么好,国内diy极客和学生党还有自主开发或者早就多旋翼飞行器的必要吗?
下一个讨论
上古时期的程序员都有哪些当今普通程序员无法想象的神级操作?





© 2024-06-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