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徐克同样走电影工业化的道路却血亏,而《流浪地球》却大赚? 第1页

     

user avatar   jix-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讲一个细节吧。

去年上映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我们不谈故事,仅就题主说的特效来言。

https://www.zhihu.com/video/1089183100906504192

这是一段最后大战片段。很多人说特效很牛,想象力很丰富。但我看的时候老感觉有点看动画片的感觉,缺乏与真人场景的融合感。

为什么呢?因为造型太离奇?并不是,好莱坞的异形之类的造型也很离奇,我们为什么没那么多割裂感?

那到底是为什么呢?因为造型“人物”与现场环境没有互动。

为什么说没有互动。我们先看一下2005年的好莱坞电影《金刚》的几张截图

这是金刚在帝国大厦与战机对战的几张截图。

只截了几张。先不必特效水平,看细节。我们看到,在《金刚》中,导演为了突出金刚的庞大、力量感,让金刚与场景发生了很好的互动:它爬楼,会把玻璃抓碎,抓碎了会往下掉,女主需要躲开;受到攻击的时候,重心不稳,会抓开一片玻璃;主动攀爬的时候,重心比较稳,只会抓开一个洞。

这就很好的互动起来了,让我们看起来很真实。

而反观《四大天王》中的这一片段,

白猿与“飞行怪”大战,瓦片都不掉一片,白猿把怪物拍到屋顶,屋顶装作什么都没发生;

这么大白猿在屋顶跳来跳去,屋顶一点变化没有,甚至惊不起一粒尘埃;

“大魔王”发力一攻,击中了屋顶的白猿,这么看起来雷霆万钧的一击,屋顶却纹丝不动,毫无变化。

让人明显感到这两个场景的割裂,那能感觉真实吗?你把白猿和“大魔王”做得再逼真,也不行啊。

所以,有时候差得不仅仅是技术,是细节到不到位,你够不够用心。

观众是能感觉出来的。


ps:有人说这是幻术,本就该这样。这强行洗的有点站不住脚啊,先不说电影前后的战斗场面全是真刀真枪的“物理攻击”(大怪物走起来的时候,有明显的沉重的脚步声,这显然是为了表现怪物大而重的,与幻象说严重不符),单说大白猿出场的时候,从高处跳落明显是带起风,产生很大气流的,说明他是有重量的,而且重量不小,绝不是“虚的”。

https://www.zhihu.com/video/1089218755485253632

(白猿出场片段)

再再退一万步,你费那么大劲,做这么多特效,不就是为了这一个场面看起来震撼、真实吗?非得故意搞得轻飘飘的,假的可怕,这不是因噎废食了吗,那干脆搞成像素动画得了。为了显示是幻象,完全可以打斗的时候与场景该怎么互动怎么互动,打斗结束,幻象解除,才发现毁坏没那么严重,岂不是更好?说白了,还是不够细,不够用心。


user avatar   yu-peng-3-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来重复一下几天前我在键盘群里看法:

(CG)特效适合拍大场面,但大场面不需要(CG)特效。

比如苏联的《战争与和平》,中国的《大决战》,这些都是没有特效的大场面,而有特效的大场面呢,比如卖拷贝的《珍珠港》、卢卡斯的《星球大战》(我个人比较喜欢星战3开头舰队战时救议长那一段),这些都是票房很不错的片子。当然也有票房出错的大场面,比如伊丽莎白的《埃及艳后》、老《宾虚传》以及《虎!虎!虎!》,这几个我会在后面说。

很明显,大场面的电影很适合调动观众的爽点,要知道95%的观众进电影院是为了爽的!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大家一致认为用了心的冯小刚《1942》在票房上那么惨,因为剧情太惨了,看得人心里堵。

很明显,徐克的失败就失败在场面太小,特效能带给观众的爽感加成实在有限,不然像卖拷贝的变形金刚口碑年年下降,但票房一直不错(仅讨论中国市场),原因就是看着爽。提示:我看变形金刚的时候从来不带脑子,这段话如有错误,百分百是我没用脑子得到的结论~

我在别的回答里说过,小破球的直接优点就是特效不错!一个长镜头从矿车转移到庞大的矿山,再到更庞大的行星发动机,最后转移到太空角度的正在前进的地球,这种震撼感是会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的。还有庞大的木星大红斑,那种巨大的压迫感,给人带来的身临其境的感觉,绝对不是以第三人称视角看武打动作能带来的。

所以,大场面会天然的给观众留下好的印象分,而特效无疑是将以前只能在脑海中幻想的大场面变成“现实”的最有效手段。

那为什么会有前面提到的三个失败的大场面影片呢。很简单,这里就涉及剧情和情节安排了。《埃及艳后》和《宾虚》本身就是古代题材,在场面火爆性上严重不足,加上剧情实质上是心机斗争剧,导致本来吸引力就不足的大场面被压缩到更少的时间范围内。观众们大多数时候还是在看演员无聊的说着台词,抛着媚眼,感受大场面刺激的机会少得可怜。《虎!虎!虎!》也是同样问题,整个电影2个半小时里,前2个小时就是一群人在那里说啊说啊,一枪没放,到了终于开始有爆炸,有枪炮的时候,大家已经无聊的坐了2个小时,都巴不得早点结束回家呢,你大场面再好,也比不过回家心切啊——这一点买拷贝的《珍珠港》就把握很好,一个小时后准时开炸,绝不耽误你回家的时间。

所以,首先要合理的设置爽点,安排爽点的节奏。国产片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合理安排爽点,我一直认为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是爽点设计的经典,还有《真实的谎言》,更是爽点和大场面结合的最佳剧本。


user avatar   brighty-B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堆不明白特效是怎么回事的朋友,就别着急发表意见了吧。

徐克一个留洋派的视觉先锋,活生生被一些知友说成过时、保守电影人了。

你们真的明白为什么《四大天王》的特效“看上去”不如《流浪地球》吗?

你们有没有发现周星驰在2004年拍的《功夫》的电脑特效都没这么多瑕疵?

你们没发现它们的区别吧?

《功夫》的特效,比如琴师内力实物化的镜头,在当时可以说是媲美《指环王》的。但它当然不如《指环王》,因为它的特效镜头是投机取巧了的。

即便是琴音化作了魔鬼士兵,这些CGI角色也没有和演员发生过接触性互动(它们彼此之间也没有)。

要知道,电脑特效最难攻克的作业之一就是“活”的生物角色。

难上加难的就是“活”的生物角色跟演员接触性互动,以及互相之间的互动。

所以看《功夫》,最后星爷在天空里,需要踏鹰的时候,破绽立刻就呈现了。只是鹰和星爷小小互动一下,那种不和谐的感觉立刻就明显了。

现在你反应过来了吗?

《流浪地球》根本没有全虚拟的“活”的生物角色啊。它确实特效镜头多,工程量大,但多的是细活,而不是难活。这之间的区别太关键了。

如果不考虑这一点,你们大概也会以为《疯狂的外星人》特效很垃圾?

同理,《疯狂的外星人》看似特效量不如《流浪地球》,但依然是挑战那个最难题:全虚拟的活生物(一只猴,一只外星人),而且还有大量与演员的互动。外星人就不说了,猴是几乎没有破绽的。

也是同理,《捉妖记》里的妖怪不长毛,就是因为长毛的话又要大幅提高难度。就像《长江七号》设计外星人时要考虑的。

所以你们现在能理解徐克在华语电影圈里多么伟大了吗?

他如果想躲在舒适区,拍什么不行?非要拍这些各种瑕疵的东西给你们批评?

就算他想拍特效电影,他为什么不像好莱坞主流电影一样,把颜色调得冷冷暗暗的,来掩盖特效的瑕疵

是他一直在挑战“活物互动”的特效,不断地给华语电影工业探路。

到现在,有哪部华语电影的“活物互动”特效超过《智取威虎山》里那只老虎了吗?

降得此山虎,还有前渊龙。

你想要永远要当探索者的徐克,去老老实实做一种已经在华语电影里成熟了的视觉效果,那不是太瞧不起他了吗?


user avatar   tao-yun-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徐克只是喜欢研究特效,和研究电影工业化还有两条街的距离。

本质上徐克的电影都属于作者电影。

第二,工业化不等于赚钱,好莱坞每年工业化流水线上出来的赔钱烂片并不少。

第三,小破球的牛逼,是因为用工业化的模式,开拓了中国电影的新类型

工业化是手段,科幻类型是结果

电影人应该欢呼这种模式出来了,观众应该欢呼这种片子出来了

第四,小破球的赚钱,一方面是因为质量过硬,一方面是因为对在喜剧和古装剧里泡黏糊了的观众来说,真的很新鲜

第五,徐克以前血亏是因为……太倒霉了,蜀山拿到现在的话肯定不会扑成狗。

徐克现在血亏是因为……真的烂啊哥,《四大天王》那个质量,你给我钱我都不知道怎么吹。

那些能把《四大天王》吹成中国电影工业化先锋的,我不知道得催眠自己多久才写的出来。

第六,编不出来第六了,先这样吧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问你一个问题:

给你30块钱,徐克的两部电影让你去选,一部是20多年前的《新龙门客栈》,一部是《龙门飞甲》。你会看哪部?

只要有正常审美能力的人,或者不是李宇春、陈坤等人的铁粉,我想没有谁会为了看3D特效而去选择《龙门飞甲》。换句话说,即便《新龙门客栈》没几个特效,但大家也愿意去看。

到了今天,还是有人没有意识到,一部好电影的核心首先是一个好故事而非特效。

《我不是药神》没有特效,不照样口碑票房双丰收?《摔跤吧,爸爸》有什么特效?却看哭了多少人。《战狼2》跟同期上映的《建军大业》相比,是因为特效做得更好才有高票房的?

假如一部电影的故事非常好,但是特效做的一般,观众的反应可能是电影其实还不错,就是特效给耽误了。反过来,如果有一部电影的特效非常好,但是剧情非常差(这里所说的剧情差并不是指剧情的平庸和套路化,而是说这个电影连基本的完成一个流畅叙事的任务都没有做到),那么观众会怎么说呢?

再做一个假设,当年郭敬明的爵迹上映的时候,很多人都吐槽这个电影的特效做得太假。那么假如把世界上最顶尖的特效团队找过来,真正的实现了郭敬明心目中的那些特效,里面所有的人物都像《阿丽塔》当中的主人公一样生动形象,你觉得爵迹会大卖吗?

《流浪地球》的成功,首先是有一个好故事。我曾跟朋友讨论过中国科幻的问题,在我看来,中国科幻文学是中国文学里距离世界一流水平最近的领域,而刘慈欣又是中国科幻文学里当之无愧的旗手。中国科幻文学实际上从2000年前后就已经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出现,只不过当时中国的电影工业水平很低,根本无法进行拍摄。

近年来,中国电影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增长,这才有了《流浪地球》拍摄的基础。而在剧本方面,《流浪地球》的主要编剧是刘慈欣,这确保了电影的内核和主要故事框架不会被改变。在这个基础上,各种电影工业的创新才是有价值的。

换句话说,《流浪地球》是一个世界科幻领域的一流作家(讲真,好莱坞的很多科幻片都不一定能请到刘慈欣这个级别的作家做编剧)+世界顶级的电影工业水平+一群电影人尽心竭力的付出的结果。电影工业水平,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同样的道理,好莱坞如今最缺的是什么?是电影工业人才吗?当然不是。这几年来好莱坞破产的优秀特效公司不胜枚举,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人才已经严重过剩了。好莱坞最缺的是好故事。

前些年,著名编剧汪海林在评价所谓的“IP剧”、“大数据剧本”等概念时说:“我们现在的很多互联网公司习惯搞一些新概念,总认为‘大数据’能搞定一切,甚至还会把观众细分为小镇青年、城市青年、中产、80后、90后等群体,认为只有搞懂了观众才会有好票房。可是,阿米尔汗拍《摔跤吧,爸爸》的时候,他搞过中国观众调查吗?卡梅隆是靠大数据拍出《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的吗?”

故事,故事,故事,这才是电影立得住的真正内核。



最后补充一句,《阿凡达》、《泰坦尼克号》、《侏罗纪公园》、《第一滴血》、《蜘蛛侠》、《捉妖记》、《战狼2》等电影在故事完成度和水准上并不低于《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霸王别姬》等。

能理解这句话的,能明白为什么《阿凡达》跟《肖申克的救赎》都拥有一个好故事的,再在下面评论和回复。那种说“你告诉《阿凡达》有什么好故事的”,连商业电影的基本逻辑都不懂的人,就没必要在这儿瞎BB现眼了。

有人要说,为什么不能抛开商业电影跟艺术电影的区别,单单说故事呢?可这个问题问的就是票房啊。拼票房什么时候艺术电影能拼过商业电影?既然讨论的是商业电影,那我们就要按照商业电影的逻辑来说呀。你在这儿跟我鬼扯一些艺术片,有意思吗?


PS:

几个问题集中做一下回答:

1、我看《阿凡达》又不是为了看故事。

如果有一天毕志飞导演请来了阿凡达的特效团队,请你们一定要支持3D版《逐梦演艺圈》哦。毕竟你们看电影又不是为了看故事嘛。

2、有好故事就一定能卖钱吗?某某电影比某某电影的故事差多了,为什么票房还要好?

好故事是一个基础,基础、基础、基础。连这句话的意思都不能理解的人,先回去补补语文好吗?


user avatar   ma-hao-ran-50-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徐克电影为啥不赚钱啊?赚多少的问题。

事实上徐克的电影《狄仁杰》系列和《龙门飞甲》只是运用电影特效和3D电影技术而已,对电影工业化压根儿就没半丝的帮助。

举个特效上的例子,徐克拍《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时候,宣发宣传的是韩国特效团队制作的。

但事实上在10年的时候,国内的动画和特效从业人员已经超过韩日了,如果是06/07/08那几年高考的朋友应该知道,那几年很火的一个专业就是“动画设计”,再加上房地产的火爆(需要室内设计人员),因此各种动画培训中心如雨后春笋。

动画游戏设计师
潜力指数:★★★★☆
2006年,动画游戏产业被社会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现在国内一个普通的动画游戏设计师月薪一般在4000元左右,而高级设计师的收入平均每月能达40000多元。从经济角度看,网络游戏制作及动画制作在国内正成为快速崛起的产业,从事这个行业制作的人,收入十分可观。
目前从事动画游戏制作的人员已经成为最为抢手的人才, MAYA、3D MAX等计算机动画工具功能日益强大,动画游戏制作人员在游戏创作领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现在国内达到专业游戏动画工程师人才水平的只有8000人,而市场需求目前最少有20万人的缺口。
2008年动画设计师培训异常火爆,各种培训班广告见诸于主流网络,甚至大学里也开始开设动画游戏设计专业。木林树人动漫学院教学部称:2009年大批接受专业培训的学员们将步入社会,从事游戏设计,因此明年将是游戏设计人才备受关注的一年。

但是后来这些学生都找不到饭吃:

为啥?一是因为没有国产动画生存的土壤,二就是因为徐克这帮所谓的大导演。

徐克这帮大导演,包括张艺谋拍的《长城》《影》(宣传好莱坞特效团队),冯小刚拍的《集结号》(宣传韩国特效团队),陈凯歌《无极》(好莱坞特效团队),《鲛珠传》(好莱坞特效团队),《战神纪》《好莱坞特效团队》,《阿修罗》(好莱坞特效团队),最近马上上映的《上海堡垒》(韩国特效团队)等等,太多了,只要能跟特效粘上边,都得宣传是国外的特效团队,说的好像咱们国家没有特效公司一样,久而久之观众和投资者就不信任自己国家的团队了。

事实上,《影》的大部分特效都是国内做的,只有少数美国和澳洲的团队参与了部分镜头。

而好莱坞大片中的很多特效镜头都有国内公司参与:

好莱坞的很多动画和特效公司都被国际上的这些更加便宜,技术却又不差的公司和小工作室挤倒闭的差不多了:

我本人就是学动画设计出身的,虽然最终没搞这一行,但同学和朋友之间从事这一行的还有一些在坚持,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他们这一行虽然看起来不景气,从业人员都快吃不上饭了,但是还有很多人在坚持,从业人员的数量依然仅次于美国,远远大于日韩澳洲,技术水平更是不差。

同时与这一行相关的,如美术原画,从业人员数量甚至要高于美帝,说是全球美术设计业的半壁江山也不为过,他们很多都是怀揣着动画电影的梦想进入这一行,比如我曾经一个同事,在上海工作时,接国外的外包给他们画电影概念图,一天最多出十张,却由于梦想不能当饭吃,后来转行搞游戏行业,反正游戏行业也需要美术原画,UI等,一样吃饭还赚更多。

但是,谁不想中国的动画电影更好啊?

所以,不是咱们技术水平不行,是缺少资本的投入和懂行的电影导演、制作人等,郭帆导演这样才是我国电影工业的希望,吴京那些话才是让无数从业人员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明白的人自然明白,我也不替他们这个行业的人多说什么了,说多了像是多管闲事。

电影工业化最重要的是模式,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流水线一样的模式,当你不差从业人员和技术后,其实就是差的一个整合,把不同的机器拉进同一家工厂,让后来者进来就能用,清晰的知道什么工种干什么:市场做好调研,制片人做好预算拉来投资,编剧写好剧本,导演做好故事板,美术画好概念图,道具做好道具,搭绿幕的搭好绿幕,演员演好戏,摄影拍好镜头,灯光架好灯光,后期特效做好后期特效,剪辑做好剪辑,配乐配好音乐,大家各司其职。(详情可参考 @陈创 答主的答案)

所以好莱坞流行制片人制度,因为拍电影都模式化了,再也没有比懂市场又有人脉的制片人适合整部电影的制作了,反正其他都不需要他操心。

虽然我们都有这些从业人员,但不要小看这个流水线的模式化,据我所知,像国外的电影,光准备期就得化许久的时间,比如被媒体称为真正实现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流浪地球》,就是按照这一流程执行的,光概念图就画了几千幅,然后出了设计图后,开始做道具,装甲道具是跑国外找国外做的,这都是前期准备工作,这才是做电影的态度,如果按照工业化来运作,一部电影确定立项后,可能相关的工作就马上可以展开了,道具、概念图、角色设计、导演的故事板等等都要提前准备好,故事板确定了,还要跟特效负责人讨论如何搭绿幕,需要哪些设备等等,准备工作一多,电影最终效果就会提高,而不是像很多草台班子那样蛮干,比如陈凯歌拍《无极》那样,把拍好的素材交给特效公司,人家特效公司都懵了,说你拍这没法做特效啊。

像《上海堡垒》这样的,先不说拍的好不好,但这种方式是不能指望它整合并提高咱们自己的电影工业了,人帮外国友人去提高电影工业化进度去了:《上海堡垒》居然真的用了外国特效团队【steam吧】_百度贴吧

希望更多的导演可以考察考察我们自己的特效团队,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这些懂技术的能够及早的参与到电影制作中,而不是像接外包那样根据别人的需求做纯粹的后期工作,这样给他们资本和机会,不仅让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实力,也可以继续坚持下去,有更多的资金和时间投入技术研发中,毕竟我们技术不比国外的差,还更便宜,能让你们多赚些。

毕竟,优秀的从业人员才是我国电影工业的基础。


user avatar   lu-ren-jia-13-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1.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2.徐克也是人,是人就无法超脱时代 的束缚。

3.徐克七十多岁了,他出生在战乱的越南。越战时候去的香港,所以他的作品里面才能有那么大的家国情怀。

4.徐克去美国留学学电影,大多时候都是在旅游,所以对东西方文化理解比较深刻。

5.徐克拍《蜀山剑侠传》的时候,花了2000多万,当时的香港票房最高是三千多万,基本很难赚钱,也的确没有赚到钱。但是给香港积攒了大量的本土特效人才。(是不是和现在的郭帆比较像。)

6.徐克先后开创了女鬼片浪潮《倩女幽魂》、新式武侠高峰作品《新龙门客栈》、浪漫武侠作品《东方不败2》、《黄飞鸿》系列。这时候徐克42岁》(1950年生的)

7.2013年以前中国本土最高票房是13亿《西游降魔》。郭帆是2015年开始筹备《流浪地球》的。徐克的电影最高票房是5亿多,那个时候根本拿不到那么大的投资。

8.徐克是从香港来的导演,有文化隔阂,香港导演一般都比较屈服于投资人。(当然那个时候投资人,只要他们赚钱。)

9.徐克成名已久,拍电影时会有各种利益的在其中。比如《四大天王》中有台湾的赵又廷‘、马思纯’、内地林更新、香港的刘嘉玲和出品方背后的华谊兄弟公司。3个亿演员起码拿走一半。拍个屁科幻。

10.郭帆是80后,其实和徐克拍《蜀山》时的年龄差不多,但是市场对郭帆相对而言比较宽容,有时间去好莱坞学习,拍个电影可以拍4年。香港当时一个导演一年要拍三部电影。你想两个人的思维能一样吗!

11.郭帆是在我们国家经济强大的过程中长大的。是我们内陆人,对中国近些年的经济和变化有很直观的感受,也有很深刻的理解。

11.郭帆是看科幻长大的,徐克是在武侠和各种文化的冲击下长大的。

12.一大时代的开启都是比较年轻的导演冲在前面的,如果是70岁的徐克拍出这个的话,我们国家的电影也基本歇菜了。香港当时有徐克和王晶。我们国家今天也应该有年轻的商业片导演。

13.不要老想着老电影创作者,电影新时代都是由年轻导演开启的,


user avatar   zhan-yu-98-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认为徐克这帮导演,走上了歪路,越来越变得不会拍电影了。

电影这东西,有一些基本的要素,基本要素做好了,再弄一些装饰技巧,加上部分特色,就可以成为一部好片子。但是在十多年前,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剑走偏锋。

所谓剑走偏锋,其实就是不按常理出牌。也许是受某些畅销书籍的影响,人们觉得不安常理出牌是能耐,是本事,所以就总有人觉得剑走偏锋很厉害。其实吧,为什么会有常理呢?因为常理通常是普遍被证明了靠谱的东西,不按常理出牌,也许偶尔会取得意外的惊喜,但更有可能是胡搞一气。

常理这东西,是被证明过的,其背后是有一定普适真理的,所以即便是某些不拘一格的天才人物,他们的崛起可能是突破了常理,但他们的成长却是要基于常理的。然而我国的这些大导演们,他们却认为剑走偏锋是能耐,当他们偶然取得一些成功的时候,他们就认定了这个逻辑。于是他们一部比一部偏,一部比一部乱,一部比一部小众。他们忘记了,偏锋只是一种比较好听的说法,它的近义词包括了“偏颇”“偏执”“偏离”“偏斜”。

也许我们第一次看见某些偏离常理的电影的时候,我们会惊叹“原来还可以这样!”但如果这种事情多出现几次,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拍出来的东西太脱离实际了,他们电影中的人和事,完全就是在自high,于是我们越来越不想看,这就是偏锋的坏处。


再看看某些比较成功的导演,比如凭借疯狂三部曲崛起的宁浩,疯狂三部曲虽然是疯狂为名,但其基础是非常牢实的,里面的人物都是非常接地气的,事件的逻辑是非常通顺的。再比如流浪地球,虽然并没有太出彩的地方,但该有的都有,人物是自洽的,故事逻辑是通顺的,这个电影就不会差到哪里去,再加上拍出了中国特色,再加上科幻大片加成,就变成了一部好片子。

而诸如狄仁杰、龙门客栈这种片子,你们看看里面无论是人或者事,哪一样是正常的?衣着似外星人,动作似神族,言谈举止似神经病,故事逻辑……抱歉没有找到。这样的片子,偶尔看见一部,或许会觉得好奇,这种心态其实并非觉得好看,而是人的猎奇心理在作怪。但徐克等人以为这是他的特点,所以每一部片子都这样,弄得世界观奇形怪状的,当人们猎奇心理消散之后,自然就不喜欢看了。


user avatar   zcw-gaizhi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说对了。徐克的电影的技术水平高于流浪地球。也确实不赚钱。

问题在于,《流浪地球》的成功,不在于工业化,而在于类型化。

徐克是谁?阿凡达刚出来,全世界电影院疯狂建3d影厅,各种电影开始疯狂转制3d圈钱,徐克就琢磨3d摄影机,开始实拍3d。现在都吹流浪地球赶上好莱坞平均水平,那时候《龙门飞甲》3d效果完爆90%的好莱坞影片。

更不要说《四大天王》里的猩猩。

其实徐克的电影特效已经追上好莱坞了。不明白为啥很多人以为《流浪地球》才开始追上好莱坞。

很多人说,徐克电影特效牛逼,是用了国外的特效团队,对国内特效没有帮助,所以不叫工业化电影。

首先,大部分观众看电影,要的就是最终结果,根本不管你特效是中国还是外国,不然因为特效是中国才去捧,这不成了民族主义,成了战狼了?

其次,我不大了解情况,那些特效公司应该不是专门为《流浪地球》成立的,而是在此之前就有了吧?如果是这样,与其说是《流浪地球》推动了电影的工业化,毋宁说是中国电影工业化到一定程度,特效公司水平到位了,才有了《流浪地球》这个电影。况且,如果好几年都没有《流浪地球》同体量的影片,这些特效公司就死了?所以一部电影确实可能对特效产业有推动作用,但是真的有限。

我还是要提15年的《一万年以后》,也是媲美好莱坞的特效,也是100%国产,比流浪地球80%还牛逼。(根据作者访谈,宣传100%国产是给他们过审的条件。),然后呢?

不但是《一万年以后》,不但是徐克,不但是周星驰,姜文,这些人作品的扑街,都是一个原因,因为他们拍的是作者电影,而现在市场吃香的是类型片。

这几年火的片子,从《战狼2》到《流浪地球》,甚至剧情向的《我不是药神》,其实都是类型化很严重的片子,《流浪地球》可以看到很浓重的好莱坞套路,里边有好几部好莱坞电影的影子,《我不是药神》甚至吸取了很多韩国,印度电影中关于拍大众看得爽有有点社会题材电影的经验。这带来了影片质量的下限可控,观众至少可以接受。再加上档期合适,宣传得力,自然就火了。

作者电影,就是作者想怎么拍就怎么拍。类型电影,就是观众想看啥就看啥,并为此总结出一些常用的经验和套路,例如灾难片要怎么样,恐怖片要怎么样,小妞电影要怎么样等等。

像《邪不压正》,电影的作者电影,最后观众愤怒了,因为感觉自己被冒犯了。而《四大天王》观众认为最后剧情完全崩了,因为完全不按套路出牌。

而以前中国导演的东西,其实作者性很严重,很多电影完全不按好莱坞套路出牌,观众竟然也不挑。投资人根本不懂电影,只知道他们是大导演,就由着他们胡来。那些电影之所以票房过得去,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观众确实没有别的选择。

二是当时观众的观影经验还比较少。虽然录像厅,网络培养了一堆资深影迷,但这些人看片比较多,比较包容,对好莱坞是看不起的。然而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新一代的观众主要是被院线影片培养起来的,在引进片里,几乎全部都是好莱坞大片,类型化最严重的,虽然美国有很多艺术电影,作者电影,但是几乎不引进,引进了也票房扑街。所以新的影迷首先尝到了类型片的好处,其次只知道类型片的好处,对作者电影的包容度降低到了极点。

我觉得以后这些老导演应该都是统统没戏了,包括冯小刚。中国以后商业电影的主流,应该是这些受到好莱坞电影影响,甚至像郭导这种直接去好莱坞培训过的新人导演,拍摄的高度类型化的影片,完成度及格,但缺乏艺术水平和思想深度。

另外,认为《流浪地球》特效比《四大天王》牛逼,徐克电影不工业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我在知乎反复提过的,中国人对特效要求的奇怪之处。

简单说,就是认为《2012》特效强于《阿凡达》的偏好。

中国人认为炸大楼,山崩地裂这是特效,宏伟的建筑和飞船是特效,而做一个近乎真人的cgi角色不是那么牛逼的特效。所以他们对《阿凡达》无感,认为你们弄那么多表演捕捉,我们找几个真人涂蓝了也一样看。

而现在世界特效的前沿,就是动作捕捉和表演捕捉。

所以《流浪地球》是工业1.0的特效,做好,做成熟相对容易,观众也吃这一套。《四大天王》是前沿特效,做好困难,即使做得好,观众也不大在乎。

顺便说一句,现在有个在北美口碑票房双扑街的片子在中国上映了,宣传上费了不少劲,因为没有中国票房他们要赔个底朝天了。但我觉得爆是不可能了,因为片子的卖点就是和真人一样的cg角色,我一个眼睛用了多少心血,弄得和真人的眼睛一样。中国观众笑了,我们想看的是山一样的行星发动机,你给我们看眼睛?谁没有眼睛我看你做的假眼睛?


user avatar   duo-la-g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徐克原来只喜欢飞实物道具,

后来向市场妥协才用cg特效,并在此路上一去不返。

不是说cg这个技术不好,主要是看适应性


姑且先问一下,有多少人喜欢《奇门遁甲》和《四大天王》里的红色飞天面条?

现在电影行业中,3d水土不服的一大原因是,从业人员审美西化,

尤其是捉妖记神探狄仁杰这种古代背景的电影,配上西化的魔物就是水土不服。

但是3d工作人员习惯了西方审美,他们自己看不出来,不仅不觉得违和,甚至还觉得非常有中国特色,这就尴尬了,除了3d人员自己没有人觉得接地气。

但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像徐克就把克系元素融入其中了,我倒是看的很开心,但是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吃这一套啊


徐克一直以来都与众不同。



流浪地球的特效啊,【官方说,国内团队做了75%,国外团队做了25%。】

我在看幕后特辑的时候注意到,地上车里的是绿幕,天空吴京部分是蓝幕。

众所周知,国内长期以来都是绿幕,好莱坞最有钱的电影才做蓝幕,

流浪地球的太空场景不输好莱坞,是因为也使用了蓝幕。

我希望国产电影都有钱拍蓝幕。那质量肯定好啊。




     

相关话题

  看过点映,为什么说《误杀 2》是一部献给父亲的电影? 
  如果让沈腾演《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会不会效果更好? 
  为什么明明港片都没落了,但很多年轻人却还对港片形成的港风念念不忘? 
  吴京在《战狼2》和《流浪地球》上的成功,是不是可以对《战狼3》保持信心? 
  白客有可能当影帝吗? 
  如何说服母亲别看无脑肥皂剧? 
  董成鹏(大鹏)可以成为周星驰第二吗? 
  我安利《流浪地球》的时候朋友问我是不是《太空战狼》,我该怎么回答? 
  如何评价2015年上映,索金编剧,迈克尔法斯宾德主演的电影《乔布斯》? 
  《一代宗师》到底讲的是谁,张震饰演的「一线天」跟电影主题有什么关系? 

前一个讨论
你愿意娶或嫁一个身高 140cm 的人吗?
下一个讨论
在2019年,硬盘分区的意义是什么?





© 2024-09-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9-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