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于禁一生的功过? 第1页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今天和一位朋友聊天的时候,感慨于对方在某个方面始终高水平的稳定发挥,不由得说了一句:卿真程不识、于禁之流亚也

我这么说的时候,想到的当然不是水淹七军,而是三国志里面曹操对于禁的称赞:

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当时曹操败于张绣,人马失散。归属于曹操的青州兵本来就是黄巾余党,风纪很差,于是沿途开始烧杀抢掠。于是于禁带领自己的部曲,慢慢的收集溃兵,讨伐作乱的青州兵。青州兵于是找到曹操恶人先告状,说于禁要造反。而于禁也不着急辩解,而是立下营垒,挖好防御沟壑之后,才去见曹操,说明这一切。

曹操对于禁大加赞赏,于是就有了上面的话,也是我想送出去的信息『有不可动之节』,为了避免过多联想还特意加了一个添头,就是经常用来和李广的放荡不羁对比的,老成持重的西汉名将程不识。

于禁在三国志里面出现的地方也不是太多,本传也非常的简略。可能不同的人,对他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他是一个古板的军法机器,有人说他是一个精致利己主义者…… 比着本传和其他人的传记,也都能说出个道道来。不过在我看来,于禁是一个表面上看不讲人情,而内里颇有城府,同时还很有上进心的人

于禁一开始跟随鲍信当兵,后来在和王司徒同名将领的推荐下,曹操授予了他一个军司马的职位,这是一个可以管理四百人战斗团队的中级军官,再往上就是都尉、校尉这些可以登堂入室的军衔了。

于禁毫无疑问是珍惜这样的机会的,他也确实有能力,一连串的辉煌的胜利,对吕布,对张超,对黄巾军…… 让他当上了平虏校尉。

使将兵诣徐州,攻广威,拔之,拜陷阵都尉。从讨吕布于濮阳,别破布二营于城南,又别将破高雅于须昌。从攻寿张、定陶、离狐,围张超于雍丘,皆拔之。从征黄巾刘辟、黄邵等,屯版梁,邵等夜袭太祖营,禁帅麾下击破之,斩辟、邵等,尽降其众。迁平虏校尉。

在官渡之战中,他升为了偏将军。之后平定冀州的数年,并无升迁,直到曹操彻底平定了冀州之后,受命和夏侯渊一起讨伐已经反叛了好几次的昌豨。

昌豨吃不住了来投降,于禁说主公有法令,围而后降者不赦,于是含泪斩杀了昌豨。

禁曰:“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自临与豨决,陨涕而斩之。

后来曹操还因为这件事情感慨,说昌豨不来投降自己,而去投降于禁,也是他的命不好。但是从此以后对于禁更加的看重了。

不少人在说到这个时候,对于禁的看法就发生了分歧,有人说他卖友求荣,用朋友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子;有人说他不知变通,过于死板。

我觉得,这只能说明于禁小心谨慎,以法自固

于禁是一个没有后台,靠着把头捆在腰带上一刀一枪搏杀出来的将军,他不是曹操的亲族,也没有在加入曹军的时候自带部曲。他做什么能让曹操放心的用他呢?那就是把自我工具化。法令是什么样的,我就怎么执行。就算老板觉得我不够变通,老板也不会认为是我个人和他过不去。把自己彻底的打造成老板放心使用的工具人,这本来就是出身普通的人在古代的晋身之路

去揣摩老板的心思,往往是故作聪明的,因为揣摩成功一两次,可能暂时确实有收益,但是时间长了总有失败的时候,而失败了把事情搞砸了,往往就要承担老板的雷霆之怒。如果不是特别通达人心的人,这么搞反而往往就会断送之前的成功。

这也是我觉得于禁有城府的地方,人贵在自知,于禁知道自己不是二荀和郭嘉这样从名字里就带着聪明剔透劲的人,所以他选择了看起来更木讷,但是更保险的道路。

于禁的另外一个特点,毅重,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

他根基浅薄,那么他的威严就只能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己人缘好,能得将士的心;另一个是法令严明,依托于主公的权威来行事。第一个是遭忌的道路,曹操气量一般:

然持法峻刻,诸将有计划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馀。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嗟痛之,终无所活。

要是手下有得众心的,难免为其所忌。其实别说是曹操,别的君主大概率也容不下一个慕容恪式的将军在自己身边。

反而是于禁这样以法御下的臣子是主公最为放心——这样的孤臣人缘不好,就算是想反叛,离开了主公,他谁也带不走;但是跟着主公,借用主公的权威,就能干很多事。这就是完美的工具人。

每想到此处,都很让人感慨,于禁的前半生,其实就是一个在乱世中浮沉,没什么背景的军人,如何一步步靠着自己的能力和小心谨慎,老老实实的『为王爪牙』,奋斗到高位的励志故事。

到后来水淹七军,到底是曹仁让于禁屯扎在那个地方,还是于禁自己屯扎的,现在已经不知道了,总之,于禁面对关羽,做出了自己几十年来第一次非工具人的选择——投降。

这也是让曹操惊讶的根源:都几十年了,一直老老实实的当我的工具人,原来他还有自己的想法啊?

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可怜三十多年功勋卓著的名将,就此一生名节,化为乌有。后来回到魏国,曹丕还用孟明视,荀林父来假惺惺的安慰他,殊不知荀林父姓荀,孟明视姓百里啊,而他于禁呢?所能指望的唯有君王的垂怜,而曹丕又远非大度之主。可能回去的时候,于禁也就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了吧。模仿三国演义的风格,来写首小诗咏下于禁:

一生计画总成空,半世驱驰在梦中。

安远休将林父比,春风不度太行东。


user avatar   chang-si-yu-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不是看了一些人的回答去细看了于禁的记载不会发现,于禁有十年战绩空白······


建安十四年,【陈兰、梅成以氐六县叛,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讨成,辽督张郃、牛盖等讨兰。】于禁中了梅成的诈降计,导致梅成和陈兰合兵一处,躲到天柱山上依靠地形据守,此后于禁搞后勤运粮食,张辽在前方指挥进攻,终于还是平定了叛乱。【太祖论诸将功,曰:"登天山,履峻险,以取兰、成,荡寇(张辽)功也。"】此后,于禁在被水淹七军以前的建安十四年至二十四年之间十年,找不到一点带兵作战的记录······简直可以说是反常了。



user avatar   zhang-ting-61-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有一个想法,就是曹操派于禁去增援曹仁是一件十分无奈的事。

我把于禁的军事生涯分为两个时期,分界点是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前于禁在史书中的征战经历几乎全部是在曹操手底下从征立功,只有两次不是由曹操指挥,一次是讨伐眭固,一次是镇守延津。

从记载上推论,曹操派去讨伐眭固的主将是史涣或曹仁。而袁绍传则透露出袁绍本人并没有亲自进攻延津,而且乐进之后也来协助了于禁。

总而言之,这一阶段的于禁挑不出什么毛病,但也算不上多么出众的将领,只能算是一个纪律严明的执行者。

而从官渡之战开始,于禁在史书中有详细记载的征战记录都不是由曹操亲自指挥,主要有以下几次:

和夏侯惇李典一起阻击北上的刘备,中了伏兵之计靠李典解围。

进攻造反的昌豨不能取胜,靠夏侯渊的协助取得优势,然后斩杀了来投降的昌豨。

和臧霸一起讨伐梅成,误信了梅成的诈降导致其和陈兰完成汇合,转而分管后勤工作,协助张辽平叛。

在樊城被水淹七军。

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昌豨反,遣于禁击之,未拔,复遣渊与禁并力,遂击豨,降其十馀屯,豨诣禁降。
昌豨复叛,遣禁征之。禁急进攻豨;豨与禁有旧,诣禁降。诸将皆以为豨已降,当送诣太祖,禁曰:"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自临与豨决,陨涕而斩之。是时太祖军淳于,闻而叹曰:"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益重禁。
后与臧霸等攻梅成,张辽、张郃等讨陈兰。禁到,成举众三千馀人降。既降复叛,其众奔兰。辽等与兰相持,军食少,禁运粮前后相属,辽遂斩兰、成。增邑二百户,并前千二百户。

应该说在这近二十年的生涯里于禁的表现都比较让人一言难尽,一两次发挥不好还可以解释为客观理由,每次都出问题恐怕就得在自己身上找点原因了。博望的主要责任算是夏侯惇的,不必给于禁扣太大帽子,昌豨这一段记载就很有意思。

曹操在得知昌豨死后的表现有点好玩,他似乎很不愿听到这个消息,表达出如果昌豨是来找他投降就一定能获得生路的想法。昌豨连番背叛曹操却获得原谅,是因为曹操需要靠昌豨的势力来协助对当地的统治,于禁把他给砍了自然会给以后的工作带来一些麻烦。

于禁和昌豨是旧友,说不定于禁从军前也在道上混过。作为半独立势力的昌豨如果和曹操的爱将于禁互相当靠山,也能混成曹魏内部不可小视的一股势力,估计这也正是于禁选择杀掉昌豨的原因,表示自己一心为公绝不结党。于禁杀昌豨的理由是“围而后降者不赦”是曹操的“常令”,说明曹操根本没制定这样的制度,用来处死昌豨是不太说得过去的。而曹操听说昌豨被杀后虽然觉得可惜,但却越发看重于禁,估计也是喜欢于禁这种主动拒绝拉靠山的作风,觉得于禁这人比较纯粹,没什么小九九,是军人的楷模,值得信任,应该将其树立为榜样。

至于被梅成忽悠那一次则再度暴露出于禁的短板,他在谋略方面严重不足,一而再再而三地中了敌人的圈套,缺乏大将之才。如果有靠谱的人来指挥,那于禁可以顺利完成自己的任务,如果让他独领一军,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于是在之后的十年间,没有任何于禁参与征讨的记载,食邑也没有提升。这不一定说明于禁没有参与征战,我认为最大的可能性是他没有被外派到地方,而是跟在曹操身边,由曹操亲自来指挥,知人善任的曹操发现了于禁的最佳使用方法。

结果同期将领大都开始出镇一方在各地立下战功之际,于禁的唯一事迹是夺了朱灵的军权。而且我一直觉得这段记载有些搞笑,虽然作者是想表现出军中众人忌惮于禁,渲染出这么牛逼哄哄的氛围,然而这件事就是一次正常的军事接管。

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灵及其部众莫敢动;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

等到曹仁被围时,于禁得以督七军一方面是曹操对他的信任,另一方面是曹操这时居然找不到合适的主帅了。曹操自己的身体状况已经难以支撑远征,曹丕要镇守邺城,史涣韩浩乐进夏侯渊已死,夏侯惇臧霸张辽在防备孙权,曹彰夏侯尚镇守长安同时西北又在闹叛乱,曹洪曹休曹真在给移民工作善后并且要防备刘备。一圈看下来,合适的人选居然只有曹植和于禁……

蜀先主遣诸葛亮出骆谷,戎兴势山,置烽火楼,处处通照。
太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
代郡胡叛,遣鄢陵侯彰征讨之,以尚参彰军事,定代地,还。太祖崩于洛阳,尚持节,奉梓宫还邺。
太祖自至汉中,拔出诸军,使真至武都迎曹洪等还屯陈仓。
太祖将拔汉中守,恐刘备北取武都氐以逼关中,问既。既曰:"可劝使北出就谷以避贼,前至者厚其宠赏,则先者知利,后必慕之。"太祖从其策,乃自到汉中引出诸军,令既之武都,徙氐五万馀落出居扶风、天水界。
是时,武威颜俊、张掖和鸾、酒泉黄华、西平麹演等并举郡反,自号将军,更相攻击。俊遣使送母及子诣太祖为质,求助。
李越以陇西反,则率羌胡围越,越即请服。

有人会说徐晃张郃不就很合适么,实际上他们二人虽然也同样名列五子,但同期地位不及张乐于三人。徐晃当时是平寇将军,张郃是荡寇将军,后来于禁把人送了实在没办法才紧急任命徐晃前去救火。

关于于禁督七军这件事,我个人有个猜想是于禁的这七军指挥权其实是在曹仁手里。于禁传里的说法是曹操“遣禁仁”,于禁带的人马可能只是为曹仁加势的,资治通鉴里更是有曹仁直接指挥于禁的记载。庞德并不属于于禁的下属,他却和于禁同地驻扎,樊城北的这些部队理应都接受曹仁的调遣。

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禁助仁。
仁使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等屯樊北。八月,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数丈,于禁等七军皆没。

这可能是因为曹操自己也对于禁的能力没有有信心,只是借助他的名望和地位来统领援军赶赴前线,然后统一接受曹仁指挥。所以后来曹操听说全军覆没时第一反应不是心疼于禁败光了家底,而是叹息这个“军中楷模”咋就投降了,毕竟于禁最大的优点就是受领导信任了。

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史书记载于禁治军严整,但是以法御下,不得众心。个人感觉于禁像是那种创业初期的骨干员工,遵守纪律并且擅长完成分派的任务,但是头脑死板,既不会和下属搞好关系,又缺乏判断决策能力,也就是做不来领导的那类人,公司越壮大这类人地位越尴尬。

曹操看重于禁的人品所以对他优待有加,结果最后他把人品这块招牌也给砸了,于是整个集团都找不到人来为他感到可惜。

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



  

相关话题

  步骘的能力如何,为何在东吴有这么高的地位? 
  蜀汉发行的直百钱对老百姓到底有什么影响? 
  赤壁之战曹操没有输? 
  曹丕篡位,孙权背盟俘杀关羽,对蜀汉方面来说,哪个罪行更大? 
  三国演义之前有关公庙吗? 
  看三国历史如何提高自己的认知? 
  李云龙独立团穿越到三国打的过吕布一万人部队吗? 
  如何评价司马昭? 
  如果关羽在被偷袭的情况下打赢了襄樊之战,能进武庙前十吗? 
  三国蜀汉为何而灭亡?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媒体发布文章《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中国越来越强大?
下一个讨论
经济学是否适合文科生?





© 2024-12-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