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清朝在给明朝修史的时候是否写出了“朱家皇帝没有一个好的”? 第1页

  

user avatar   zhijiangc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起这件事,就要从《明史》的几个版本谈起。

《明史》纂修从康熙到乾隆长达百年之久,期间经手者众多,也诞生了很多版本。最为重要的几个版本是万斯同416卷本《明史稿》、王鸿绪310卷的《横云山人明史稿》、雍正武英殿本(这是今天大多数人所说的《明史》)和乾隆《四库全书》补纂本。其中王稿的本纪无论赞,而另外三稿均有。纵观三版明史在本纪结束处对明代帝王的论赞,实际上是很大程度地美化了明朝帝王的形象。


先来谈万斯同《明史稿》与武英殿本《明史》的区别——后者对明朝皇帝加以了各种形式的美化,一改万斯同持论之严。

比如《明史·恭愍帝纪》所附论赞,万斯同《明史稿》作:

主要内容:1.靖难之役是朱允炆措置失当所致;2.战争爆发后朱允炆优柔寡断;3.建文诸臣水平不够,但是锅还是朱允炆的。总之一句话,削藩都能削歪来,你还尽力局局长?

武英殿本《明史》作:

赞曰:惠帝天资仁厚。践阼之初,亲贤好学,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锐意复古。
尝因病晏朝,尹昌隆进谏,即深自引咎,宣其疏于中外。又除军卫单丁,减苏、松重赋,皆惠民之大者。
乃革命而后,纪年复称洪武,嗣是子孙臣庶以纪载为嫌,草野传疑,不无讹谬
更越圣朝,得经论定,尊名壹惠,君德用彰,懿哉。

主要内容:1.朱允炆是个好皇帝;2.他不出名是因为没人记载,自然没人知道;3.我大清揭开历史真面目,真是圣明啊。(棒读)至于靖难之役怎么输的,一句没提。

《明史·景泰帝纪》论赞,万斯同《明史稿》作:

“东朝之易”,指朱祁钰打算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拒绝还政朱祁镇一系;“南城之固”指将回国的朱祁镇囚禁于南内;“迎立襄邸”,指传言朱祁钰打算立襄宪王朱瞻墡(这也是夺门之变后杀于谦、王文的借口——虽然事情是子虚乌有)。

到了武英殿本《明史》中,将这部分删改为“汲汲易储,南内深锢,朝谒不许,恩谊恝然”。

《明史·庄烈帝纪》论赞,万斯同《明史稿》作:

主要内容:1.我大明气数已尽,朱由检点背;2.朱由检急于求成,刚愎自用,动不动抓人杀人;3.大臣也不给力,朱由检临死都骂你们,都把自己的心肺肠子掏出来晒一晒洗一洗拾掇拾掇......

到了武英殿本《明史》,第二点没了——朱由检自己的锅就剩下了一个“信任宦官”。

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


再谈四库全书本《明史》。补纂《明史》的要求,是乾隆在乾隆42年(1777)提出来的。乾隆除了提出更改蒙古人名音译等之外,还提出了一个要点:

本纪为全史纲领,体尚谨严。而于帝王刑政征伐之大端、关系国家隆替者,岂可拘泥书法,阙而不备,致读者无以考镜其得失。盖缘当时纪事,每多讳饰,又往往偏徇不公......

乾隆认为《明史》把明朝皇帝吹得过分了......

我们来回顾一下他爷爷康熙在修《明史》时候做出的最高指示:

朕亦一代之主也,锐意图治,朝夕罔懈,综理万几,孳孳懋勉,期登郅隆。若将前代贤君,捜求其间隙,议论其是非,朕不惟本无此德,本无此才,亦实无此意也,朕自反阙躬,于古之圣君既不能逮,何敢轻议前代之令主耶?

很显然,武英殿本《明史》为尊者讳,是有充分的现实考虑在里面的。但是没办法,一朝天子一朝臣,新领导既然指示了,那就改咯。

四库全书本《明史》主要改动了英宗、景泰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六位皇帝的论赞。

英宗赞,将结尾的“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改为“前后在位二十四年,威福下移,刑赏僧滥,失亦多矣”。

景泰帝赞,强调了其为“奉命居摄,宜也”,突出君臣纲常。

宪宗赞(自从某著名读物诞生以后,宪宗吹简直野火烧不尽)将最被宪宗粉和明粉称道的“仁、宣之治于斯复见”删去,改评为“.......不鉴土木之失柄,用汪直,威福下移,厂卫之祸遂兴,与有明始终。履霜坚冰势成积重,可不慎哉!可不畏哉!”

孝宗赞,补充了“其时监军镇守未革,刑余内披,传奉尚沿秕政”等语。

武宗赞,将殿本的褒贬均有改为严厉批评:“......刘瑾煽祸于前,江彬肆毒于后,纪纲废坠,中外寒心矣。然且俘叛藩靖群盗,卧薪盾火,危而不亡,将天心未厌,犹欲扶持而安全之耶。一伤于狎虎,再病于覆舟,身预豹房,卒用不嗣。”

世宗赞,将结尾的评价“虽剪剔权奸,威柄在御,要亦中材之主也矣”改为“且倚任权奸,果戮直臣,以快其志,亦独何哉!”

穆宗赞,强调了穆宗朝政治斗争激烈的特点:“......柄臣相轧,门户渐开,而帝未能振肃乾纲,矫除积习,盖亦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者欤!”

可见四库全书本明史较为详细客观地评价了明朝皇帝的失政(主要在宦官干政和权柄下移两个方面),批评也更加严厉。


但是,大多数人所接触的《明史》,就是被乾隆认为吹得过分的武英殿本《明史》......这你还好意思说什么“清朝在给明朝修史的时候是否写出了朱家皇帝没有一个好的?”

偷着乐去吧。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又是想花式黑清朝?

知乎惯例,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以下为清朝所修《明史》对明朝各皇帝的评价!

  太祖:

  赞曰: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

  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

  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

  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

  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

  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

  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至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

  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武定祸乱,文致太平”,“晚岁忧民益切”,这些话基本是古代史家评价统治者的最高用语了。附带说一句,《明史》并没有大肆渲染朱元璋晚年屠戮功臣的事迹,即使在一些被杀的功臣传中也只是一笔带过(结以赐死)。对于朱元璋的严刑峻法,史官也以“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来解释,可以说是给足太祖面子了。


  成祖:

  赞曰: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

  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

  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

  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

  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清朝史官把朱棣的功业放在汉唐之上,感叹其盛大,这不能说是抹黑吧?除了赞扬朱棣的武功,对其体恤百姓也有提及。只是最后一句话批评朱棣杀戮建文忠臣,就事论事,也不为过。


  仁宗:

  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

  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

  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在位

  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

  比隆哉。

  ——仁宗在位不到一年,本无太多可写,史官仍然赞以“用人行政,善不胜书”,并将其与汉朝的文景相提并论。谁说清朝刻意抹杀明朝的仁宣之治?至少《明史》的论赞是没有的。


  宣宗:

  赞曰:仁宗为太子,失爱于成谊。其危而复安,太孙盖有力焉。即位以后,

  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

  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藩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

  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宣宗是文武双全的太平天子,史官盛赞其有“治平之象”,不但表彰其文治,还吹捧其武功不下于乃祖,可以说是相当溢美了。后世往往忽视这个在位十年的宣宗,清朝的史官可没有。


  代宗:

  赞曰:景帝当倥偬之时,奉命居摄,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

  也。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绩良云伟矣。而乃汲汲

  易储,南内深锢,朝谒不许,恩谊恝然。终于舆疾斋宫,小人乘间窃发,事起仓

  猝,不克以令名终,惜夫!

  ——“笃任贤能,励精政治”,代宗被清朝史官赞许为再造明朝之主。功过分明,对其囚禁英宗的行径也予以挞伐。附带说一句,《明史》没有记载代宗死因,更没有渲染英宗和代宗兄弟相残,可谓给足了明朝皇室面子。


  英宗:

  赞曰: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濙、张

  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独以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乃

  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

  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争议都很大,清朝史官仍然曲意盛赞,称其“海内富庶,朝野清晏”,“无甚稗政”(即没有什么败政、恶政),土木堡之变的罪责也推诿给王振,末了还渲染其私德,可谓为尊者讳。


  宪宗:

  赞曰: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

  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

  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顾以任用汪直,西厂

  横恣,盗窃威柄,稔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

  畏哉。

  ——宪宗朝恶政较多,宦官、女祸均出现,当时评价就不高,清朝史官仍然先赞扬其“恢恢有人君之度”,“仁、宣之治于斯复见”,然后才批评其惑于宦官和内宠。对于宪宗这样一个昏庸之君来说,这种评价已经很难得了。


  孝宗:

  赞曰: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

  已。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

  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

  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

  贞无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在此,清朝史官提出“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可能会引起某些明粉的愤怒,但事实的确如此。只有这几个君主的功业、政绩能够达到很高的水平,而且保全始终。就算是盛极一时的唐朝,除了太宗、玄宗、宣宗之外,又有几个贤君呢?而且史官没有批评其他皇帝的个人能力,只是认为富裕太平导致腐化,这个说法是很中肯的,我看不出有什么抹黑的地方。


  武宗:

  赞曰:明自正统以来,国势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

  自雄。然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犹幸用人之柄

  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于危亡。假使承孝宗之

  遗泽,制节谨度,有中主之操,则国泰而名完,岂至重后人之訾议哉!

  ——没什么可说的,抹黑武宗是从世宗开始的,明朝人前仆后继抹黑了一百多年,武宗的名声早就臭了。难得清朝史官还绞尽脑汁挑出“手除逆瑾,躬御边寇”的功绩,并庆幸其不至于危亡,已经是转着圈子说好话了。


  世宗:

  赞曰:世宗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顾迭议大礼,舆论沸

  腾,幸臣假托,寻兴大狱。夫天性至情,君亲大义,追尊立庙,礼亦宜之;然升

  祔太庙,而跻于武宗之上,不已过乎!若其时纷纭多故,将疲于边,贼讧于内,

  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经,营建繁兴,府藏告匮,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

  虽剪剔权奸,威柄在御,要亦中材之主也矣。

  ——世宗在位极长,争议极大,要写好论赞不容易。史官先赞扬其前期改革弊政,然后批评其在大礼议问题上有些过分,最后指出世宗朝是明朝衰败的开始,可谓中肯之至。综合评价为“中材之主”,大致是不错的。


  穆宗:

  赞曰:穆宗在位六载,端拱寡营,躬行俭约,尚食岁省巨万。许俺答封贡,

  减赋息民,边陲宁谧。继体守文,可称令主矣。第柄臣相轧,门户渐开,而帝未

  能振肃乾纲,矫除积习,盖亦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者欤!

  ——穆宗的论赞充分体现了清朝史官的洞察力,一方面赞美其节约开支、平息边患的功绩,一方面批评其未能制止朝中的门户之争,开启了晚明朋党之乱的先河。“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是对穆宗的非常到位的评价。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约略看到为何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明史》是二十四史中质量较高的一部史书了。


  神宗、光宗:

  赞曰:神宗冲龄践阼,江陵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继乃因循牵制,

  晏处深宫,纲纪废弛,君臣否隔。于是小人好权趋利者驰骛追逐,与名节之士为

  仇雠,门户纷然角立。驯至悊、愍,邪党滋蔓。在廷正类无深识远虑以折其机牙,

  而不胜忿激,交相攻讦。以致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故论

  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光宗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

  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是《明史》中争议较大的句子,也是明粉攻击较多的句子。这里必须指出:首先,这一说法不是清朝史官首先提出的,当时已经有很多“论者”这么认为,包括大量的明朝遗民;其次,这一说法并未否定神宗初年的国势富强,只是痛惜于神宗后期的政治溃败而已。光宗在位极短,史官对其以惋惜为主,主要还是痛斥朋党为祸。无论明朝晚期的朋党属于什么性质,朋党纷争对明朝灭亡的“贡献”是极大的,这一点不容否认,所以说史官的评价没有大的问题。


  熹宗:

  赞曰:明自世宗而后,纲纪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废坏极矣。虽有刚明英武

  之君,已难复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

  虽欲不亡,何可得哉。

  ——这段评价似乎有点偏颇,因为魏忠贤掌权虽然杀害无辜,但对朝政的控制是得力的,不像后来的庄烈虽然想乾纲独断却谋略不足,最终无可收拾。如果魏忠贤长期执政,明朝能够稳定下来也未可知。清朝史官站在士大夫的立场上攻击宦官专权,是符合儒家思想的,不属于故意抹黑。


  庄烈帝(思宗、毅宗、威宗、怀宗):

  赞曰: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

  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

  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

  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

  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

  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

  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明朝虽然已经腐败之至,但在短短十七年内灭亡,庄烈要负较大责任。清朝史官赞扬庄烈本人的勤奋和志向,将过错主要推给臣僚和宦官,并加以“气数使然”的迷信思想。最后鼓吹清朝的功德,极不客观,但也没有办法。对比历朝史书对亡国之君的记载,庄烈的论赞已经够给面子了。


user avatar   luo-yu-shan-7-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并没有什么影响。

光绪皇帝亲政遭遇甲午战争惨败后,提拔了一批新党主持改革。一群愤青改革中因为种种原因遭遇了很强大的旧党阻力。

康有为和光绪只有一面之缘,但是坚信是皇帝的知音,并脑补了是慈禧太后在暗中破坏戊戌变法,于是派人连夜通知袁世凯,想通过政变杀死慈禧太后。

袁世凯一听这还了得,表面应付一下赶紧通报荣禄,要将康有为一伙人一网成擒。

康有为事先逃亡,在海外骗钱为生,编了很多的政治斗争故事(还搞出一张和光绪皇帝的合影)骗取赞助,在海外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度过了一生。

时人嘲讽他: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




  

相关话题

  历史上有哪些君主是从子女手中夺取皇位(王位)的? 
  在亡国之君中,隋炀帝和崇祯算不错的吗? 
  如果慈禧面对的不是晚清那样“三千年未有之大变革”,而是一个太平盛世,她会不会成为另一个武则天呢? 
  如何看待网上的「清宫剧美化清朝」的这一说法? 
  清朝是唯一彻底废除冕服制度的朝代吗? 
  清朝后期真的很有钱吗? 
  如何评价明朝的数学? 
  清朝汉族官员有“职位天花板”吗? 
  清朝为何要如此打压汉人,民族和谐共同发展不好吗? 
  对比日本明治维新的快速反应,清朝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为什么直到1861年才洋务运动,迟了20年? 

前一个讨论
谈到北欧,你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在作战时喜欢把自己的矛扔出去?





© 2024-05-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