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长文预警!!!
很多人都谈到了芬兰的自然景观,但我这个“精神芬兰人”还想从芬兰的人文、历史、艺术方面回答一下~
首先,我想谈下“芬兰人的Sisu”。
1993年,
登山家古斯塔夫森成为了SISU的象征。
因为他是第一个攀登珠穆朗玛峰(Mount Everest)的芬兰人。
2009年。他已经不带氧气攀登了世界上所有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并成为了世界上第九位完成这一壮举的登山者。
他甚至登上了南极洲的诸峰,并将其中一座命名为"西苏山(Mount SISU)。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
SISU究竟是什么?
Sisu经常被描述为“解释芬兰的词”,
芬兰人的“最喜欢的词”和“他们所有词中最美妙的词”。
即使在现在,SISU也被描述为芬兰民族性格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芬兰人”,你必须拥有它:“意志力,坚韧,坚持”。
总的来说,Sisu是一个芬兰概念,被描述为坚忍的决心、不变的目标、毅力、勇和坚韧不拔并且被芬兰人自己特有,以表达他们的民族性格。一般认为英语中没有字面上的对等词。 Sisu是一种冷酷、刚毅、白手起家的勇气,通常出现在成功与困难并存的情况下。它表现于在逆境中采取行动,表现出勇气和毅力。换句话说,决定一个行动方针,然后坚持这个决定,即使屡次失败。它在某些方面上类似于一种严峻的通过压力来管理自己的方法。
这个概念的历史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它为何在今天芬兰文化中有持久不衰的共鸣。
这个词来源于"sisus",芬兰语中的字面意思是"内脏"或"肠子"。1745年,芬兰主教尤勒纽斯(Daniel Juslenius)在他的字典中定义了"sisucunda"这个词,即人体中强烈情感来源之处。
十九世纪末,分离的瑞典——芬兰民族共同体的主张由受到极端理论影响的那一代人好战地提出,并赋予独特的性质——与那些沉默寡言,充满幻想的芬兰人相比,瑞典人则成为充满活力,个人主义,热爱自由,定居于海岸而向西方海洋眺望的形象。语言分歧的各方都采用不同的象征物与颜色。操瑞典语的人青睐松树,因为其高傲地耸立在风雪之中,而芬兰作家,诸如尤哈尼.阿霍(Juhani Aho)和桑特里.阿尔基奥(Santeri Alkio)等发现灌木在压迫下顽强生存的品质,这个品质很适合芬兰人。
——大卫.科尔比《芬兰史》
至此,Sisu一词在近现代的大致的涵义被确定了下来,正如图尔库大学(Turku University)的文化历史学家拉蒂宁(Rauno Lahtinen)指出:
"上世纪20年代,他们需要为芬兰找到一些作为独立国家的特征。所以西苏是一个很好的正面进取的东西。它给我们的感觉是,我们芬兰人有一种积极的精神。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这个国家可以在寒冷中得以幸存。这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在寻找积极的自我形象。所有这些都强化了一点:芬兰人有一种特别的品质。"
而Sisu一词的真正流行则是在战争期间。1940年美国《时代》(Time)杂志报道,在1939-1940年著名的冬季战争期间,芬兰在面对苏联入侵时的坚持不懈使这个词在流行了整整一代人。
The Finns have something they call sisu. It is a compound of bravado and bravery, of ferocity and tenacity, of the ability to keep fighting after most people would have quit, and to fight with the will to win. The Finns translate sisu as "the Finnish spirit" but it is a much more gutful word than that. Last week the Finns gave the world a good example of sisu by carrying the war into Russian territory on one front while on another they withstood merciless attacks by a reinforced Russian Army. In the wilderness that forms most of the Russo-Finnish frontier between Lake Laatokka and the Arctic Ocean, the Finns definitely gained the upper hand.
— Time magazine, January 8, 1940
芬兰人有一种叫Sisu的东西。它是一个勇敢无畏、凶猛坚韧的综合体,是大多数人仍能继续战斗的能力,是一种以意志取胜的战斗力。
芬兰人把Sisu翻译成“芬兰人精神”,但这是一个比描述更大胆的词。
上周,芬兰人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关于Sisu的很好的例子,他们一方面将战争带入苏联领土,另一方面则经受住了苏联军队的无情攻击。在拉托卡湖和北冰洋之间的俄罗斯-芬兰边境的大部分地区,芬兰人绝对占了上风。
——时代杂志,1940年1月8日
1943年,时代杂志再次撰文来描述Sisu(此时芬兰已经开始了“继续战争”,美国和芬兰处于敌对状态)
Finnish sisu—meaning a peculiarly Finnish brand of doggedness, capable of facing down death itself—was at work against the Allies. ... The Finns are not happy. But sisu enables them to say: "We have nothing worse than death to fear."
— Time magazine, May 10, 1943.
芬兰语sisu意为一种独特的芬兰式顽强,能够直面死亡地对抗同盟国。
芬兰人不对战争感兴趣。
但是Sisu让他们说:“我们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了。”
——时代杂志,1943年5月10日
可以说,芬兰建国100年的历史强化了Sisu作为一种特别的芬兰特征的概念。继续战争后,芬兰全额支付了对苏联的赔款,令人尊重。(芬兰是唯一一个在二战中偿还了全部债务的国家)尽管这对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却因此避免了对其独立的进一步威胁。Sisu正是这个国家光荣幸存的体现。
在战争结束后的1952年,赫尔辛基成功举办了奥运会。《时代》杂志第三次写道:
HELSINKI, host to the Olympic Games, a city of 400,000, was abustle. ... The Finns are not stupidly hiding their eyes from their future, but they are determined not to fall into another fight with a powerful and predatory next-door neighbor 66 times their size (in area, Finland is the sixth largest country in Europe; in population it is the third smallest). Under popular, 81-year-old President Juho Kusti Paasikivi and able, unpopular Agrarian Premier Urho Kekkonen, the Finns have learned to walk the nerve-racking path of independence like tight-rope walkers.
— Time magazine, July 21, 1952
赫尔辛基是一个拥有40万人口的城市,也是奥运会的主办国。…芬兰人并没有愚蠢地把目光从他们的未来中移开,但他们决心不再与一个强大的、掠夺性的邻居(指苏联)进行另一场斗争,邻居的规模是他们的66倍(在该地区,芬兰是欧洲第六大国家,人口是第三小国家)。在受欢迎的81岁总统库斯蒂·帕西基维和不受欢迎的农业总理乌尔霍·凯科宁的领导下,芬兰人学会了像走钢丝一样走上令人神经紧张的独立之路。
可以坦言,在如今,芬兰有3个S,即SISU(西苏)、Sauna(桑拿浴)和Sibelius(西贝柳斯,古典音乐家)。
战争年代,芬兰靠SISU精神活下来,战后芬兰靠SISU精神迅速发展,成为发达国家。
在现代,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诺基亚 成为了新的芬兰民族精神形象大使。
在1865年成立时,诺基亚只是个小木浆厂,后成为造纸、化工和橡胶制品公司。
上世纪90年代初,诺基亚经营举步维艰。诺基亚毅然全力主攻新兴电信产业,时任诺基亚总裁的奥利拉说:“转变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勇气、耐心和决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芬兰人会用SISU来战胜一切困难。”
In times like these, the executives who run Nokia talk up a uniquely Finnish quality called sisu. "The translation would be 'guts,' " says Jorma Ollila, CEO of Nokia, in an interview. (Photograph Caption: Jorma Ollila says Nokia is determined to 'overcome all obstacles.') "But it's also endurance. There is a long-term element to it. You overcome all obstacles. You need quite a lot of sisu to survive in this climate." The climate he's referring to is the bleak and bitter Nordic winters, but he might as well be talking about the competitive, erratic wireless-phone market and Nokia's travails. This sisu trait—anathema to Wall Street's short-term outlook—says a lot about Nokia's response to its recent turmoil.
— Kevin Maney, USA TODAY (italics in original)
《今日美国》对诺基亚首席执行官奥利拉的采访
除诺基亚外,芬兰在电脑系统方面为世界贡献良多。操作系统Linux之父就是芬兰的天才程序员李努斯·图尔沃兹。
随着芬兰民族文化的演进和对自我认知的深化,SISU的涵义也不断扩大。
在芬苏冬季战争使SISU像Sauna(桑拿浴)一样广为世人所知之后,芬兰人不断地创造奇迹,SISU一词越来越多地为世人所了解。这种精神也成为芬兰人的特质。
实际上,芬兰人除了面对困难时会展露出坚韧不拔的“Sisu”之外,在生活中,他们还是很羞涩的~
芬兰平面设计师 卡罗丽娜·科尔霍宁的漫画《芬兰人的噩梦》(Finnish Nightmares)刚在Facebook上发表就因“过于真实”而获得了大量人气。
卡罗丽娜用简笔画的方式道出了芬兰人生活的常态——喜欢安静,又害怕尴尬
所谓“芬兰人的噩梦”就是:
拦错了巴士, 却又不好意思不上车;
有人在公共场所大声跟你说话;
电梯里只有你自己和一个陌生人;
你想尝尝免费样品,可又不想和销售员说话;
当众发言的时候;求职时不得不为自己说些好话;
同事找你闲聊,不得不假装自己很忙……
事实也确实如此,,,
著名的芬兰式排队,
平均间距74.9英寸(1.9米)
两边是芬兰人,中间是外国游客……
ps.
《芬兰人的噩梦》在中国已经出版了哦~
提到芬兰的音乐,大概99%的人都会想到音乐家西贝柳斯和那首著名的《芬兰颂》(是我最喜欢的一首交响诗)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芬兰颂》这首举世闻名的杰作,曾对芬兰民族解放运动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在向全世界诉说位于北极圈的这个小国为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斗争,并使全世界确信芬兰并不是沙俄独裁统治下的一个附属国。它所起的作用比千万本小册子和报刊论文都重要得多。正因为如此,它也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
整个乐曲由若干个性格突出的主题动机及其展开构成。音乐一开始的铜管合奏有力地呈现出主题,粗犷、强烈而沉重,被称为“苦难的动机”,表达出一种受禁锢的人民所蕴藏的反抗力量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芬兰颂》由铜管群在低音区的怒吼开始,以Andante sostenuto的速度,奠定的全曲不屈、战斗的基调。随后以木管模仿管风琴,弦乐则作出庄严的应答,表现了芬兰民族抗击外侮,争取解放的决心。小号以一个固定的同音反复节奏型,向民众发起了号召,民族的情绪更趋浓烈。最后《芬兰颂》的曲调奏起,在小号的召唤下,全曲在赞歌声中结束。 《芬兰颂》的旋律是被限定在一个相当窄的范围内,相同旋律的反复出现以及持续低音的运用使得这首乐曲更加感人肺腑、深入人心,足以打动全人类。
《芬兰颂》就像一缕来自旷野的清新的空气,这是来自天堂的旋律,纯洁而又令人振奋。
你会不由自主地把西贝柳斯同一片广阔的土地联系在一起。他的音乐不像拉威尔、普朗克以及斯特拉文斯基那样属于城市,西贝柳斯的音乐好像是来自某个村落,他就生活在乡间,他是通过音乐来表现田园景色的,正是这一点使我们深受感动。
当然,
除了大气磅礴的交响诗,芬兰还有着很多“小清新“的音乐
比如说
康特勒琴,(kantele)是一种流传于芬兰,爱沙尼亚和卡累利阿地区的齐特琴类传统弹拨乐器。
由一个三角形共鸣箱与在箱体之上的琴弦组成,通常被调音至自然音阶,当琴弦被拨动时,即产生如响铃般的独特声音。
康特勒琴也因成为日本动漫《少女与战车》中“继续高校”(出自芬兰的“继续战争”)队长Mika(致敬芬兰赛车手米卡)的标志而受到许多动漫爱好者的欢迎。
最后分享一个关于康特勒琴的视频~
视频源自bilibili https://www.zhihu.com/video/1088159982054330368原视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