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李奇微在第五次战役的打法是不是战略战役指挥的典范?中国是否存在决策失误?如何评价? 第1页

  

user avatar   lao-bing-yin-ji-x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您看看李奇微说的实话:

“要不是我们拥有强大的火力,经常得到近距离空中支援,并且牢牢地控制着海域,中国人可能已经把我们压垮了。”

问:第五次战役的打法 是不是李奇微的战略 战役指挥的典范?

我经历的过程,可分析是否典范。51年1月美国领导的“联军”打垮了北朝鲜军队 攻到北朝鲜的39线,由于中国军队快速出击,美国领导的“联军”发现后急速逃跑(李奇微称 是他的磁性战术)我军后面追,追到南朝鲜的37线,因为种种原因 我军停止了追击。敌、我双方开始 做前段战果的 经验和教训分析;准备再战。相隔3个月 到5月下旬,美方的教训,我有飞机、大炮、坦克,共军用近距离 与我作战无法用。再一次打仗 绝不让共军的步兵 靠近我军步兵。他的办法是 步兵在第一线,步兵后面 准备上千门大炮,分为3道 到4道防线,每道防线相隔2到3公里。然后再 派遣‘校正机’在万米的高空侦擦我军的行踪,它负责给他的炮兵提供方向距离《射击诸元》打我们。

从50年10月25 日到51年1月14日,我军用近战打了四个战役 很顺利,因为后方供给出了问题,暂停了进攻 进行补充,通过3个月对人员、给养、弹药的补充完成,4月底我军开始了五次战役。我们离敌人10多公里远,美军的校正机 就开始指挥他的火炮 向我军猛烈射击。等到靠近敌人时,我军士兵伤亡很大。这时美军炮管打红了或是炮弹打光了,他一个命令后撤,他们摔下伤员就跑到他们设计的第二道防线。我军的第二梯队又冲上去了。敌人又开始在校整机的指挥下,又向我军猛烈的射击,我军又伤亡很大。等到他们的炮管大红了,或者炮弹打光了,他们又跑到第三道防线。他们想一切办法,就是不让我军的步兵靠近他们的步兵。

当时我只知道 挨炮弹打,就是不知道 我们离敌人十多公里,而且山连山,敌人是怎么发现我们的。直到52年阵地战,我才知道美国万米高的校正机发挥的作用。

因为我军没有飞机、大炮、坦克,只有与敌人打近战才能取胜。一周后 我军找了个南朝鲜军队防备的薄弱点,一个夜间我们二十七军八十一师插到到敌后十多公里。我知道12军、60军跟进。打得南朝鲜军队,班长找不到排长,排长找不着连长。在我军抓俘虏期间。美国的机械化部队把我军的进口堵死,我军指挥官的报话机 被美国的高平率电流压倒无法指挥,造成失败。


user avatar   liu-kai-94-14-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多数对军事不了解的人总会把战争的胜利归于各种指挥员奇谋和个人的思想意志,这种人如果真去指挥战斗,是活不过第二集的。

教员的军事理论认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取决于战争力量和主观的努力,主要取决于战争力量,也就是物质因素。

这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基本的哲学素养。

从这个概念上讲,教员一开始就敏锐地认识到了双方的战争力量至少是在一个量级上,才可能主张出兵。

事实上,教员的认识是正确的。

在武器装备上,双方虽然差距巨大,但并不存在代差。

在兵员素质上,我们的士气更旺盛,但大家也不要以为美军都是怂包,不敢趟地雷,炸碉堡。

在指挥员的素质上,彼此之间也并不存在任何吊打的可能性。

美军虽然强大,但毕竟远离本土。我们虽然近,但后勤运输能力也不足。

所以最终的较量其实都是在一个水平线上进行的,任何一种优势都不存在吊打的可能性。

也就是在这种战争力量相当情势下,胜败才会如拿破仑所言,取决于犯错误比较少的一方。

拿破仑说的少犯错误,并不是说要做战场的做题家,而是说在同样的技术条件下,不会存在技术上无解的情况,如果无解,就应该把它朝着有解的方向推进。

志愿军一方也不是没有犯过错误,刚刚入朝的时候,志愿军对美军的了解极其有限,甚至反斜面建筑工事都是很久才学会。

但是志愿军和美军最大的区别在于,志愿军是一支政治挂帅的战争组织,而美军是一支体制化的战争机器。

所以,在以打赢为政治任务的前提下,部队的学习研究总结都是自下而上进行运作的,简单说,就是在少犯错误这个问题上,志愿军是全军动员的。

拿打坦克来说,本来步兵打坦克看起来无解,基层的经验迅速总结推广,只要有人出招打下一台坦克,没多久这种经验就在全军共享了。

整个抗美援朝,步兵打下了2000多辆坦克,战争后期坦克基本上失去了价值。

但是美军要想少犯错误,只能依赖军官团的努力,这使得对战争情势的反馈非常慢。

总有人要把李奇微的磁石战术吹嘘一番好像是什么奇谋。其实这个弱点在彭老总那里第一天就已经心知肚明了,只不过真的是战争力量不足,一时间没有足够的办法解决。

如果彭老总和麦克阿瑟换个位置,估计不到一个月基层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并递上一份《牛皮糖战术》。

面对所谓的磁石战术,彭总的办法首先是把148师的经验进行推广,优化现有的战争力量,然后又回国要求增强后勤力量,持续强化战争力量,再后来有了足够的资源搞起了冷枪冷炮运动。前后几个月时间就彻底扭转了劣势。

换句话说,在战略层面上,两边的军队一边是擅长打穷仗,一边擅长打富仗,所以彭总和李奇微只是在不同的形势下调整自己战争力量的配置而已,最终决定胜败的,还是谁调整能力比较强。

李奇微跟彭总比起来,老实说还是略逊一筹。而彭总的底气在于,有几十万志愿军一起帮他想办法解决问题,而帮李奇微想办法的,只有他的参谋部而已。

这才是最终决定胜败的因素。


user avatar   xu-3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表明立场:不是典范,因为本来可以得到更大的战果;此次战役美军采取“机动战术”是范弗里特下的决心,李奇微对范弗里特的限制多于对他的帮助。


------------------------------------------------------------分界线-------------------------------------------------------------


一、第五次战役简要经过

由于李奇微升任远东总司令,崇尚进攻的范弗里特于1951年4月14日接任美第8集团军司令官。在中朝军发起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进攻时(4.22-4.29),由于刚上任,范弗里特仍继续沿用前任的战术应对,全线后撤了70-80公里。

但在应对中朝军的第二阶段攻势中,范弗里特改变了战术,防御时不再逐次撤退,而是坚守一线阵地,以致在东线,也就是中朝军的主攻方向上,形成了一个大的凹陷。

在接下来的联合国军反攻阶段,范弗里特摒弃了慢腾腾的“直线战术”,改用“机动战术”,即恢复二战惯用的以装甲部队突入对手纵深,捕捉敌后退部队的方法。在全线反攻的同时,特别要求美第10军突入中朝军突出部(即东部战线上的大凹陷),切断中朝军退路,捕捉突出部内的志愿军第9兵团和朝鲜人民军主力,共计6个军的兵力。

中朝军原本以为美军会继续以“直线战术”进行反攻,因此其转移计划还是一如往常:部分兵力以运动防御迟滞美军,掩护主力在后休整。

但范弗里特的“机动战术”完全打乱了中朝军的预定计划:以坦克部队为骨干建立的美军“特遣队”,迅速插入中朝军纵深,威胁中朝军侧后,甚至截断其退路,西线美第1军(5.20开始反扑)逼迫志愿军第第19兵团阻击部队纷纷提前撤离,导致其与中线第3兵团接合处出现大缺口;中线美第9军(5.23开始反扑)在3天内推进50-80公里,包围并歼灭了志愿军第3兵团的阻击部队——第180师;东线美第10军(5.23开始进攻)沿洪川-麟蹄公路突进至昭阳江畔,截断了志愿军第27军主力、第12军军部及下属两个师的退路。

5月27日,中朝军重新调整计划,令全线转入防御,并从后方抽调第42、47军加强防线;6月10日,联合国军夺下铁原、金化,使志愿军的后勤要地——“铁三角”地带无法再发挥作用后,战役才告结束。

在转移阶段中,志愿军共有2万人失踪,其中第3兵团1.6万;美方则宣称5月下旬俘虏我方1.7万人(占志愿军被俘总数的80%以上)。


二、对美军的评价

(一)经典的反击战术

在对美军进行评价之前,先对我所理解的经典反击战术进行说明。

提倡“攻势防御”的台军总结的反击要诀为:阻止尖端、巩固肩部、封锁底部、打击侧翼。

红方向蓝方防线发动进攻


  • 阻止尖端:蓝方阵地被突破,此时蓝方必须阻住红方的进攻势头,否则红方突破部队将大量涌入,蓝方将无法成功对红方实施反击,甚至蓝方整条防线都将崩溃。

这要求蓝方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预备兵力,以堵住防线上的缺口,阻止红方进一步向蓝方纵深发展。一般情况下,红方突破部队在突破一段距离后,其战斗力都会大幅下降,因此蓝方的阻止部队并不用太强。

  • 巩固肩部:红方为了进一步扩大突破口,以投入更多部队,基本上都会对突破口两端的蓝方守军实施攻击;而蓝方为了下一步的反击行动,则必须固守突破口两端。

这要求蓝方在突破口两端的守军要有强大的防御能力,能顶住红方的两面,甚至三面夹攻。

  • 封锁底部:以“肩部”为依托,蓝方向红方突破部队后方发动进攻,封闭突破口,切断红方突破部队退路。

这要求蓝方的反击部队要有很强的攻击力和机动力,才能在红方做出有效反应之前,达成切断红方突破部队退路的任务。

  • 打击侧翼:在消灭被包围的红方突破部队的过程中,蓝方应向红方被围部队的薄弱部位——侧翼实施主要打击。

  • 后续行动:若蓝方在之前的反击行动中,能消灭红方的重兵集团,则红方将因兵力骤损而无法组织严密防线,此时蓝方如还有余力,将能很轻易地突破红方防线,反杀红方。

历史上相应的战例有汉尼拔的坎尼会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的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和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


(二)对美军的评价

1. 无法达成捕捉东线中朝军队的企图

要达成上文所说的经典反击战术,则反击方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预备队(阻止尖端)、防御力强的守备部队(巩固肩部)、攻击力机动力均强的机动打击部队(封锁底部)。

在应对中朝军第二阶段的攻势中,联合国军的预备队有:美第3师、美第187空降团、韩第8师。其中美第3师的兵员主要是“白种的波多黎各人、维尔京群岛的黑人和黄种的日本的第二代”,以及为数不少的韩国人,堪称美军中的杂牌,是几个美军师中战斗力最差的;美第187空降团虽然是精锐,但因为没有配备坦克,无法单独执行纵深突击的任务。

在应对志愿军第9兵团的东线攻势中,美第3师主力及韩第8师被用于“阻止尖端”;美第3师下属第15团被用于协助美第2师“巩固肩部”;但在“封锁底部”时,负责切断中朝军退路的美第10军,却无机动兵力可以使用,只能从前线抽回1个坦克营,再加上1个空降步兵营,编成盖尔哈特装甲支队。

由于部队正在前线激烈战斗着,盖尔哈特装甲支队难以迅速组建,因此美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便令兵力不足1个连(仅有4辆坦克、1个排工兵和11个人的情报侦察分队)的牛曼支队先行出发,在3个小时内,沿洪川-麟蹄公路向志愿军纵深穿插20余公里,于5月24日16时30分到达昭阳江南岸。

2个小时之后,盖尔哈特装甲支队主力才到达,但此时志愿军已经反应过来了,志愿军第27军迅速调整部署,截断公路,阻止了盖尔哈特装甲支队进一步向纵深穿插的企图;同时由于美军突入兵力不足,无法控制洪川-麟蹄公路沿途要点,志愿军第12军主力于当日晚越过该公路,顺利转移;志愿军第20军则在当日早晨已转移至麟蹄以西地区;捕捉志愿军第9兵团的企图失败。

直到美第2师主力到达之后,美军才于27日占领麟蹄,而此时朝鲜人民军的三个军团也已安全转移,美军切断朝鲜人民军退路的企图也宣告失败。


2. 美军企图未达成的原因

可以想象,如果美军以一个整师(而非勉强拼凑的装甲支队),赶在中朝军队反应之前,就一举穿插至东海岸,控制沿途交通要点的话,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当然,幸好美军的预备兵力并不多。

造成美军预备兵力不足的原因有:

(1)对中朝军的主攻方向判断错误,以为中朝军队会再次选择汉城为主攻方向,以致在西线配备了过多精锐兵力,直到5月12日才确定中朝军的主攻方向其实是在韩军把守的东部山岳地带。

(2)对于防线前沿的严密程度过分看重,谨慎过了头。虽然志愿军的攻坚能力并不强,但由于志愿军的穿插渗透战法给美军留下了强烈的心理阴影,再加上李奇微“直线战术”的遗毒,导致美军将过多兵力布防于一线。

同时由于朝鲜地形的限制,美军坦克只能沿稀少的道路前进,一旦前进路线被阻,就只能和守军死磕,无法通过绕道继续前进,机动优势发挥受限。

但由于志愿军通信能力差,各部队间的协同出现很多问题,尤其中线第3兵团的部署出现混乱,因此美军仍给志愿军造成了较大的打击,使志愿军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右倾情绪”。此战役之后,志愿军放弃了将美军彻底赶出朝鲜的企图,停战谈判成为可能。


三、对志愿军的评价

(一)高层:缺乏对现代战争的了解

从我们后来人的角度,自然可以轻松发现第五次战役的目标不切实际,但当时的高层将领,建国前马不离鞍地连年作战,建国后又忙于剿匪和建立地方政权,根本来不及了解现代战争。

而本应担负起智囊的作用,替领导出谋划策的总参谋部也未能发挥作用。由于其初建不久,“没发挥应有的作用”,作战部的主要任务只是“为政府和中共中央领导人起草报告”,而“研究形势和制定提案不是作战部的职能。它只满足于被动地收取情报,并不考虑哪些应该核实或查明”,“对提出的战役计划不予研究,也不提出自己对战役计划的看法”。(苏军顾问的评价

换言之,由于对美军没有进行系统性的了解,志愿军一直处在“不知彼而知己”的状态。各级对美军的认识都只是依赖于前几次战役的经验,而缺乏对美军真实能力的了解,以致被美军的“机动战术”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这次受挫,并不能简单怪罪于某一位关键人物,而是因为整个组织结构太过粗糙原始,某些关键机构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部队:缺乏反坦克能力,没有坚决地把守道路

虽然由于朝鲜的山地地形,美军的坦克只能沿道路行进,但由于志愿军缺乏反坦克武器,美军坦克缺少天敌,依然可以横行无忌。

而实际战斗中,志愿军为了减少损失,“不直接把守敌之坦克可以攻击的道路,而是在道路旁的高地设防。”更使得美军“特遣队”可以很轻易地沿道路长驱直入,从战史上的记载看,美军牛曼支队在20公里的穿插路途中,并未遇到地雷,遇见的反坦克火力似乎只有1个火箭筒小组、以及持炸药包的“8-10人的敢死队”。


(三)第3兵团的失误

依据我军2000年出版的官方战史《抗美援朝战争史》的记载,第3兵团在转移阶段的表现非常诡异:

1.部署阶段。中朝联合司令部指示第3兵团,令其留1个军阻击敌人,但第3兵团却让仅剩1个师可指挥的第60军阻击敌人(所属第179师配属第15军,22日在第60军军部70公里之外;第181师随第12军配属给了第9兵团,22日距第60军军部120公里),而令建制完整的第15军提前后撤。

2.下达转移命令阶段。中朝联合司令部的命令是令各部于23日晚统一北移,只让担任第3兵团预备队的第39军于22日晚提前北移,但第3兵团却令第15军也于22日晚提前北移,结果第15军非常迅速地于当晚立即脱离了阵地;第二天,第3兵团改令各部暂不撤收,原地阻敌,但已来不及了。

从西方战史《朝鲜战争(日)》的记载来看,志愿军第15军的提前撤离似乎使对面的美第10军提前定下了反攻的决心:

“到5月22日,中朝军队对洪川的压力完全消失了。 这天黄昏,美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少将感到反击的时刻来到了,决定于明天即23日早晨转入攻势…… 23日早晨,空降团……突破中朝军队的纵深阵地,于第二天即24日9时左右夺取了外后洞(寒溪以北8公里)的北侧高地。 阿尔蒙德将军……认为敌人有退却的征候,决定出动装甲支队……支队从寒溪附近出发……”

貌似因为志愿军第15军的提前撤退,使得美第10军能派出牛曼支队,轻易切断志愿军第9兵团的退路,而美第7师“特遣队”也得以在24日进占志愿军第180师左侧后的春川。

3.转移实施阶段。第9兵团与第19兵团都能及时依据战场形势的变化,改变计划,令各部队交替掩护后撤,因此并未受到严重损失。但第3兵团似乎只有第60军独自阻击敌军,战史中虽然有下达给15军的阻击命令,却未见到15军采取过相应行动,如23日,第3兵团电令各部暂不撤收,原地阻击北犯之敌,掩护伤员转移;26日,志愿军司令部改令第15军负责场岩里、国望峰、史仓里一线防御;27日12时又令第15军派部队在场岩里、广德里接应第180师;但到了当日17时却令第179师取捷径,兼程赶进,向史仓里以南之敌出击,接援向史仓里方向突围的第180师。28日下午史仓里被美军攻占,美军东西阵地因此连为一线,纵深加大。

在军史的记述中,志司和第9兵团屡次召唤第15军,但第15军却一直没有出现,令人好生奇怪。而在《第五次战役转移阶段作战经过要图》上,第15军在28-31日才再次出现在地图上的芝浦里至伏主山一线。


(四)第180师

志愿军第180师的惨重损失是我军军史上永远的痛,时任师长郑其贵被描绘为一个没有担当的无能之辈,长久以来作为悲剧的主要责任人,受到军史爱好者的鄙视。

而第180师也被认为是“一个较弱的师”,“主要弱点在于其领导能力不强,干部战士的素质大都不高。” “对于遇到恶劣环境和出现失利又完全没有思想准备”。以至在退路被截断的志愿军第12军、第27军、第180师几支部队中,“只有第180师由于领导不力而自身出现混乱。”(引自《第一次较量》)

但如果将参战双方的战史放在一起对比,很容易发现第180师的处境远比其他几支被围部队险恶:第12军和第27军只不过是退路上出现了不到1个团的美军(除了第12军91团),包围圈上(如果称得上“包围圈”的话)有很多空隙可供撤离;而第180师是在两侧没有友军的情况下被包围的,负责包围的是两个美军师和一个韩军师(这3个师对志愿军第180师的包围行动是典型的“平行追击”,由于第180师被韩第6师的正面进攻所牵制,根本跑不过两侧的美第7师和第24师),原定的撤退路线上(史仓里)并无部队接应(第15军不知去向,第179师和第181师则为美军所阻,仅有1个营到达),屡次集中突围无果,最后只能分散突围。

第180师要想避免被包围的厄运,唯一的办法只有提前撤离;但在上级明令其原地阻击的情况下,第180师若当真抛弃八千伤员(第12军五千,第15军两千,第60军一千),擅自撤离战场,战后会有什么样的下场,军史爱好者可能不知道,但长期从事政工的郑其贵必然十分清楚。

在后来者的角度看,第180师和郑其贵的黑锅基本都是背定了:

如果服从兵团命令,掩护伤员转移,本师会遭受重大损失;

如果不顾命令自行撤退,虽然本师得到了安全,但必然会成为将八千伤员失陷于敌手的主要责任人,被扣上不服从命令、不顾大局、贪生怕死、“右倾”等帽子。


郑其贵当时的角度看,服从上级命令但把事情搞砸了,是能力问题;而不服从上级命令把事情搞砸了,则是政治立场问题,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政工的领导,郑其贵会作何选择也是很清楚了。




参考书目

  •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 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著《朝鲜战争(下)》.国防大学出版社,1972
  • 徐焰著《第一次较量》.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 《科切尔金关于中国军队情况给苏军总参作战部长的报告(1951年6月16日)》,出自沈志华所著《冷战在亚洲——朝鲜战争与中国出兵朝鲜》(九州出版社,2013.443页)的附录

更全面的分析:为什么朝鲜战争美国人没能打赢? - 许某的回答


user avatar   cai-si-ming-ii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军事史上有个著名的论断,原话倒是记不清了,大意是传奇般的胜利不仅需要一方的正确决断,还需要另一方足够愚蠢才行。

感谢评论区的补充:

一个完全的坎尼会战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要完成这样的会战,一方面需要一个汉尼拔,另一方面还需要一个瓦罗。双方合作始能达到这个伟大目的。
-----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

第五次战役属于典型的双方都不够蠢,也就都无法取得完胜。


第五次战役的防守方,和1943年的哈尔科夫反击战成果是相近的。同样是面对进攻方50万人的压倒性兵力,成功将对方揍回起始线。前者导致仅中方伤亡就达6.3万,被俘1.7万。后者则令苏军伤亡8.6万,被俘1.2万。可以说战果差不多。


虽然李奇微跟曼施坦因采取的战术不同(一个是以连续战线进退,另一个是形成拳头大胆迂回),但结果却没多大区别。再漂亮的迂回运动,在兵力不足下也是无法取得决定性成果的。


所以从结论来说:是典范。李奇微已经取得了名将级别的战果。


而没有取得更大战果的原因,第一是因为己方可战之兵不足,在追击阶段难以捕捉对方重兵集团;第二是因为彭德怀面临后勤危机时,迅速下达了北撤的命令,并没有像英帕尔那样头铁。


彭德怀这边面临的情况也是相似的。第一,后勤能力不足,尤其是推进到三七线时后勤会绷断,这个先天短板他解决不了;第二,只要对方智商不掉线,那他的预定目标就没可能达成;第三,既然前面两件事都没办法,那他就必输无疑,但是在不利时果断后撤使他避免了完全失败。


以上。


user avatar   wei-bei-jing-s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人说,不就是志愿军打得好吗,用鲜血铸就的功勋,一将功成万骨枯。

没错,但是彭总的位置,就决定了他不能自己冲锋,他可以死在任何地方(比如庐山),就是不能死在朝鲜!这点非常重要。

~~~~~~~~~~

我倒觉得,第五次战役,才真正显示了彭总的水平!

第一次战役,浅尝辄止,因为38军有些畏缩,没有迂回到位,所以只是接触了一下。

第二次战役打得好,先是示弱于敌,然后大胆穿插,38军奋起神威,一下子把美军兜住了。说实话,要搁国军那就是大歼灭战,可惜美军机械化太强了,全军溃败一样逃出大半。

第三次战役是乘胜追击,最多是击溃战,看着地图上高歌猛进,其实所获非常有限,彭总更是临深履薄,空手赶狼,心里没底。所以即时叫停。

第四次战役是国内传来命令,要求必须过38线,打政治仗。彭总勉为其难,打到一半,飞回国内,一面劝说主席放弃速胜的想法,一面在国务院会议上大发雷霆,要求改变志愿军后勤。

我只说一点,没有制空权,真是个大麻烦,美军的飞机分片包干,每天在头顶查户口,一棵树,一个山包,他们都熟悉了,所以你隐蔽再好,也难瞒过这些老兵的眼睛。我们这种靠人背的后勤,真的支撑不下去,有限的几辆车,很快被炸毁,司机成为伤亡率非常高的兵种,彭总都愁死了。他说,“志愿军的困难超过了长征时期”,给那些老革命极大震撼。

然后就后方发动起来,后勤真的改善了,一路上设观察哨,挖隐蔽洞,而且,苏式武器也来了,包括三兵团,十九兵团,休整后的九兵团,都上来了。

可以说,从入朝以来,志愿军从没有这么强大过,彭总必须打,不然,他凭什么在国务院会上发威?

但他没想到的是,美军换了领导,真正的对手来了。李奇威的办法很简单,你不是星期攻势么?那我就保持接触,抗不住了就撤退,汽车轮子一跑四五十公里,你得追赶一整夜(我军基本都是夜战,白天打太吃亏,空军炸受不了),等到时间差不多了,用精心准备的机械部队打你的补给中心,对,就是铁原!

这简直是被人家捉住了命门,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那些大言炎炎之辈,名将战神,“有何法教我?”彭总在最危急时,发电向后方总参聂帅问计。

多亏有63军呀,用人命生抗,硬是把范佛里特阻击了13天!把阵线稳定下来。

胜仗多好打呀!跟着冲锋就是,身边人越打越多,你越坚持,就离胜利近一步,即使牺牲了,你也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

但败退不一样,大家都人心慌慌,不知道后面是什么情况,你越坚持,倒可能成为弃子,而且仗打败了,有什么功绩可言?

但彭总一辈子,这样的仗打多了,长征途中,西府,总能抓住关键时刻打出凶猛的阻击,把局面稳定下来,从来没有溃败过!

63军铁原阻击战的十几天里,他就在铁原北一点的地方,整天拿望远镜看那边,火光映红了半边天空,昼夜不息。作战部的参谋回忆,无论如何好消息,都不能让彭总露出一丝喜色,憔悴得像耄耋老人。

我们说,朝鲜战争必须有这么一战,否则美国人不会认输!摆开阵势,攻守来回,都不藏着掖着,真真正正干一场。

我们攻了,我们退了,我们也守住了,美国人只得作罢。


user avatar   138061531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要是四野部队太强。

在四次战役中,首批入朝的13兵团长期作战,实力严重下降、炮火支援不足都能顶住美军攻势,给了彭老总错觉,以为齐装满员、并加强了苏式装备的19兵团、3兵团、以及休整完毕的9兵团赶到战场,志愿军已经有能力发起反攻。

实际的情况是,这些部队,特别是19兵团和3兵团的战斗力根本无法和四野13兵团相提并论。

虽然军迷经常讨论那个野战军战斗力更强,其实在美军那里是有定论的。

美军朝鲜战争官方战史《朝鲜战争中的美军陆军》在第四卷《潮起潮落》第55页,有对志愿军情况的分析介绍。

原文:“The Fourth Field Army, commanded by Lin Piao, was the strongest, and its XIII Army Group included armies honored for past achievements with the title of "iron" troops. The Third Field Army,commanded by Chen Yi, was not particularly strong as a whole, but its IX Army Group included at least one army considered to be a crack unit.”

译:由林彪指挥的第四野战军是最强大的,其第十三集团军(兵团)因为过去的成就而被授予“铁军”称号的军队。第三野战军由陈毅指挥,作为一个整体,它并不特别强大,但它的第九集团军(兵团)至少包括一支被认为是精锐部队的军队。

注:美军所指的“第9兵团至少包括一支被认为是精锐部队的军队”特指打了朝鲜战争中意义最重大的华川阻击战的20军58师。


user avatar   yan-xiang-96-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台湾为什么反智”这个回答里,我就说了:当它要否定的东西是客观现实的时候,它就不得不用外人看来十分愚蠢低劣的手段来达到这个目标。

核食不是“和食”,“辐食”确实是“福食”啊,这是送福来了啊!

台湾老百姓这福岛农产品一入口,那接着日本人敲锣打鼓欢迎台湾加入CPTPP。

以后这个美国瘦肉精猪肉,日本福岛核辐射大米,立陶宛精酿啤酒,台湾滞销凤梨莲雾释迦,外加一杯澳大利亚红酒,这就是五福临门套餐。

这福气还小吗?

这台湾以后就是福地洞天,福地人吃福食,福气满满,福盈门呐!


user avatar   a-feng-34-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每天的新闻都差不多。

信息麻木了属于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这场战争的深度已经超过了当前的泛用理论。

因为谁也摸不清这一场战争的波及范围究竟有多广。

在分析俄乌局势时所有人都开的是和平模式,仿佛世界不会陷入战争一样。

事实上说中立的国家都在陷入这场战争。

欧美因制裁导致的信用崩溃;针对特定族群的纳粹行为导致人人自危。

乌克兰春耕面积减少40%,粮食危机就在眼前。

俄罗斯彻底退出国际金融体系,意志坚定的斗争形势。

这一场冲突已经在经济上让全世界陷入了世界大战。

这算不算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启?

不扔原子弹的经济战算不算世界大战。

现实中的自由经济逐逐渐势弱,而战时经济逐渐崛起。

俄罗斯一旦断气,欧盟大概率就要进入供给制了。


user avatar   lu-xian-sheng-79-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教师批改作业与家长批改作业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现在貌似已经被解决了。于是矛盾转化为教师批作业与教师不批作业之间的矛盾。所以接下来应当更加关注作业批改的质量问题,那些自己不批作业,反而让家长甚至学生批改作业的教师,突然把工作又接回来了,不知能胜任否?

或者我们来猜一下当初那些教师为何不亲自批改作业,或许知道了教师们为何不批改作业,这个问题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了呢。

我猜一来可能是确实存在某些教师良心大大的坏了,本身不愿批作业,又找到免费的劳动力,我不欺负你我欺负谁?于是劣币驱逐良币,张老师不批,我李老师也不批。

二来可能是有的老师确实没有时间批改作业,我猜有的老师最多的时候一学期六个班,每个班六十多个学生,一周能布置六份试卷,基本上每套卷子上都能有六个主观题。这种6666的暴击,不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当然这种情况估计家长也批不了。

三来我猜有的老师除了批卷子还得备课,还得做行政事务,还得申报职称,还得应付学校里各种各样的活动。批作业嘛,批的好了能让我评高级?

那我接着猜。

我猜接下来这个批不批作业的矛盾,会转化成为有责任心与没有责任心竞争的矛盾,转换成批作业时间与其他工作时间冲突的问题。

好在现在各部门的指导意见已经越来越管用了,从政策上推动一下,或许可以很好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措辞我都想好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严格准入机制。加强批改作业制度建设,从根本上杜绝家长批作业的问题。释放各级教师主管能动性,解放教师时间,把教师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工作上来。

接着猜的话,这个矛盾会可能转换为教育改革与教育制度,教育制度与人民对教育的需求等等的矛盾上,我就猜不出来了。

反正目前来看,表层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了。我猜过段时间,大家都不关注这个事件以后,就算圆满解决了。[狗头]

以上,都是我猜的。




  

相关话题

  太原的蒙山大佛要是突然活了,跳起来要摧毁太原市区,请问大约多久之后,我们能将它阻止? 
  俄罗斯武装力量正在全面抛弃谢尔久科夫改革吗? 
  齐国为何能凭借剩下三座城而收复原有的领土? 
  为什么这次洞朗事件国外政府基本不表态? 
  如何评价人民日报的微博文章《@印度,#界线即是底线#!》? 
  如何看待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炊事班每天准备 7 顿饭,比美国航母多 2 顿,引来众吃货「线上打卡」? 
  人类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换家就赢了”的战争? 
  台湾学运女神被曝光是卖淫女,追求民主和个人道德之间有关系吗? 
  人们对现代武器无知夸大到什么程度? 
  中国韬光养晦要到几时?这个国家算不算是大国崛起,还有那个民族自豪感到底是什么?中国凭什么能和美国比较? 

前一个讨论
哪些地名你觉得很有意思或者意蕴优美呢?
下一个讨论
报告疫情时,为什么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2024-12-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