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伪科普一下。首先,GDP这个词1930年代才出现,古代不可能有统计的,现在市面上的历史GDP数据都是通过对古籍中人口数据、粮食产量、贸易额、财政收入、工业产值(工业革命期间)等有记载的东西,综合起来进行估计,没有准确答案的。
而麦迪森的估计方法,以现在的角度看还是比较粗糙的,简单得吓人。他首先是将农业和粮食产量做个中西对比,然后据此对古代中国做个人均GDP的估计(以1990年国际元为标杆)。
而且这个估计,其实也就分了三个时期:1300年以前中国人均GDP为450国际元,1300-1820年中国人均GDP为600国际元(精元狂喜?不过估计他的本意大概是南宋的水田技术有了较大进步,使得人均粮产提升不少,而这种技术进步到元明清基本停滞了),晚清人均GDP为530国际元。然后再根据这个标准乘以人口数字,以得出GDP的总量。
老实说,以这个方法,我也可以算出中国历朝历代的GDP变化,就看人口数量采用哪个数字而已。
麦迪森对中国历代人口的估计其实也是可以商榷的,汉朝主要采用《汉书》里的原始户籍人口,宋以后的人口则采用现代学者估计。
这里可以解答一下很多人比较关心的两个问题,一个宋一个清。
宋朝GDP在书中是占世界22%,并非网上流传的50-70%,因为该书采的时间点是1000年。其一,真宗初年的宋朝显然远未达到人口巅峰,其次该书采用的该年中国人口(5900万)也算不上非常多,人均也是采用的450元的较低标准,所以乘上去以后总量并不是很高,比该年的印度低70亿国际元左右。
当然,如果按照该书的标准,可能倒的确可以得出北宋GDP直到灭亡都在不断增长的结论,因为《宋史》里宋朝口数巅峰是在徽宗时(笑)。
清朝的数据涉及很多人问的问题,那就是麦迪森有没有高估了古代天朝的生产力,其实没有,无论是450还是600,在该书中都算不上很高的数目。例如,罗马帝国(意大利本土)人均GDP估计为809国际元,文艺复兴意大利更达1100国际元,工业革命前英国为1706国际元,而书中传统社会巅峰是1700年的荷兰(2130国际元)。
可以看出,作者对文艺复兴后西方人均GDP的“设定”其实确实是高过大清不少的,但是因为传统社会都是农业为本,高不到哪里去,最后还是架不住大清人多(书中的英国GDP仅包括不列颠范围,不算印度)。于是最终总量算出来,清朝还是占世界三分之一左右(书中32.9%)。